横着看庐山手绘怎么样怎么样(小练笔)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7年整理】四上1-4单元2.doc 1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2017年整理】四上1-4单元2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观潮【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大潮美。【教学重难点】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题。解题。点明钱塘江地点。二、检查预习情况找出小黑板上生字词注音、字形错误地方。三、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导语:同学们,许多人在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禁不住赞叹说:“想不到天下还有这样的景象啊!”现在,请同学们想像,你乘上车就要去领略钱塘江独特风采,出发前,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同学讨论,引出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解释:天下奇观。四、初步感受,找“美”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边找出精彩语句。五、朗读感受,画潮议潮品潮1、自读⑴ 把精彩语句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⑵ 全班交流精彩语句,再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2、画潮小组讨论。潮水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画完后把作品送给听课老师欣赏打分鼓励。3、评潮品潮情景设置:⑴ 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⑵ 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可怕的情景,你会怎样做?怎样想?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4、想象潮水壮观情景,了解潮水方向⑴ 情景导语,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⑵ 问:潮水从哪个方向来?5、引读,情景读按时间顺序引读,并相应出现潮水变化情景。6、指导朗读,感受“美”哪些句或段你能够读得特别有感情?哪些字你想加重音读。7、运用导语,你们学习许多优美词句,请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说具体。午后一点左右。潮来了,开始时,声音较小。浪细。浪慢慢大起来。再近些,浪有两丈来高。浪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六、总结出示刚才路上问题,说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想高声赞美钱塘江大潮吗?师生齐读诗:钱塘江大潮 你是我的向往我多想有一天 看到你汹涌的浪潮 直冲云霄你声声的呐喊 震撼天地钱塘江大潮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七、作业1、生字词抄写;2、背诵三、四自然段。【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  天下奇观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奇特,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学习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怎样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具体地写出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 天下奇观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潮来之前”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那么,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探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细细地读“潮来之前”这一部分,2、交流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观潮的时间、地点、江面的平静以及观潮人的心情这几方面来谈:说一说,通过这次再读课文,你进一步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平静)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再次提出来一起说一说。3、做一做,配合“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一段文字,演示课件《钱塘江远观图》:这段话告诉我们,江面越往东越宽,那么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出钱塘江口的“示意图”?4、小评价,结合学生的交流,演示课件《钱塘口地形图》深化学习效果:大家说,这位同学画得好不好?为什么?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怎样呢?让我们来看一看钱塘江口的地形图。有谁知道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从东方来的。)你怎么知道的?(从“大家昂首东望”这句话知道的。)三、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潮来之时”1、读文,结合演示课件《潮来之时》的录像片段加深理解。大家昂首东望,迫切地想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就这样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有人说:“潮来了!”急忙踮着脚往东望去,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奇观,让我们也一起去看看。2、引导自学。多么奇特而又壮丽的钱塘江大潮,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一边圈圈画画,标出描写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3、交流所学所知。谁来说说作者听到了什么?板书:越来越响闷雷滚动山崩地裂4、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听到潮声”的句子。潮来之时,作者听到浪潮的声音,先是“闷雷滚动”,然后“越来越响”,最后“山崩地裂”。可见浪潮的声音越来越大。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几句话,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匡庐飞瀑--干正健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小练笔的作用
上传: 干正健 &&&&更新时间: 7:47:24
&&&&&&&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小练笔的作用&&&&&
&&&&&&&&&&&&&&&&五里明德小学---干正健
&&&&作文教学应该在平时课堂中进行训练,多给学生几架梯子,那样学生到了写作课时,就不会望而生畏,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好的课文,或者好的片段,就注意写作方法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林的山水》这课时,这篇课文写作很有特色,浅显易懂,课文条理非常清晰,教学时特意让学生去仿写练习,还有很多文章比如《夏夜多美》、《画家乡》、《全神贯注》、《人物的描写》、《古诗》等,其实都是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范文,平时注意多练笔,做到每单元两次练笔,可以抓住写作方法练,也可以抓住文章里的一点有特色的段落练,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仿写,还可以是改编、续写等,这样每次练笔就训练一个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不像写日记,学生很多都是言之无物,空洞的内容,让学生很无奈,教师也很难批改。然后再结合口语交际的说,那样写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另外小练笔的批改方式也很灵活,可以交给小组上先看看,再交给老师批字,那样老师也会轻松很多,小练笔既是对课文教学的延伸,又是对写作教学的铺垫,老师如果平时抓好了小练笔的练习,那我们的写作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浅谈如何有效设计课堂小练笔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浅谈如何有效设计课堂小练笔
&&&&&&&&&&&&&& &&
&&&&&&&&&&&&&&&&
&&&&&&&&&&&&&&&&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小练笔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仿照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仿照课文《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问答题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1.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 和雪儿为什么要天天看蓝天、白云?这体现了“我”怎样的心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快乐阅读。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  )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庐山多云多雾。在山上,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正因为庐山常常云遮雾罩,所以人们每每会发出“____________”的感叹。1.请在(  )里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2.结合课文,想想最后一个自然段横线处应填的诗句是:(在文中横线处填序号)①横看成岭侧成峰②不识庐山真面目③山重水复疑无路3.本文主要描写了庐山的__________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第2、3、4自然段在写法上都是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请仿照其中的任意一段,描写你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提示:围绕一个意思具体写)我家乡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什么)&&   &&(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北京同步题
题型:写作题
小练笔。&&&&&&&&&&& 课文中有许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写出春天雨的特点。&&&&&&&&&&&&&&&&&&&&&&&&&&&&&&&&&&&&&&&&&&&&&&&&&&&&&&&&&&&&&&&&&&&&&&&&&&&&&&&&&&&&&&&&&&&&&&&&&&&&&&&&&&&&&&&&&&&&&&&&&&&&&&&&&&&&&&&&&&&&&&&&&&&&&&&&&&& &&&&&&&&&&&&&&&&&&&&&&&&&&&&&&&&&&&&&&&&&&&&&&&&&&&&&&&&&&&&&&&&&&&&&&&&&&&&&&&&&&&&&&&&&&&&&&&&&&&&&&&&&&&&&&&&&&&&&&&&&&&&&&&&&&&&&&&&&&&&&&&&&&&&&&&&&&&&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一: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3、抓字眼,明诗意。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堂还生成了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诗配画,加深情感体验;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这都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二: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课堂还生成了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 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三: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
在组织自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片段: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提示:还可以根据图画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
生: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说话训练: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站在远处看,庐山
站在近处看,庐山
站在高处看,庐山
站在低处看,庐山
(理解三四句诗意)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再次出示图片六个角度,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不是,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站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走出庐山,到(庐山)外面也看看(师: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只有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教师板书: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板书)
整节课很顺利完成,流程也自然。 在执教本课的时候,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是此片段中的最后环节,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写实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不同。明理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但是引入的时候,第一部分花了太多的时间,介绍作者可以简略一些,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丰富。在课伊始,请同学们观察了庐山的图片,到让学生感悟不同方位所见不同时,又一次观察了庐山图,课后发觉第一次观赏时间太长,没有必要,或者第一次观赏的时间可以短一些,只选其中一两张典型就可以了,这是课中的不足。
课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抓了一个诗句进行说话训练,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站在远处看,庐山 ;站在近处看,庐山 ;站在高处看,庐山 ;站在低处看,庐山 。但发现这个说话训练很难,尽管有同学说了,但是能回答就上来的人很少。本来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方位看到的庐山各不相同,现在发现这种方法似乎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是我课后的疑虑。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四:
《题西林壁》是我本月的汇报课。一直觉得,古诗要名师,至少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敢拿来展示。但由于这篇古诗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所以在纪老师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试试。
新课伊始,由于学生去年已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故地重游,重访庐山,游览西林寺,从而引出苏轼的《题西林壁》。在了解作者方面,课前我已布置学生搜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学生汇报时总会犯照本宣科的毛病,大段大段的资料文字很生硬地读下来,最后还是不知所云。所以在汇报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你了解的苏轼。这样请两三个学生,苏轼的身份也就明朗了。然后,我打出PPT,显示苏轼的生平,学生边看我边解释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题西林壁》正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进行过渡。
而在理解岭峰的区别时,课前先让学生查字典,上课时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区别,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用一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岭峰的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之类的词语,再把词语套入到解释中,解释就更加完整了。
然后,在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花费了大力气,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你会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色,怕学生一时思路打不开,我还找了不同角度能看到的各种图片供学生参考。这个环节,学生写得都挺不错,部分学生还用上了刚学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法。一开始我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就更理解了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难点都落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虽然已经从不同角度观赏了庐山,但还是没看清他的真面目,因为他身在庐山中,看不到全景。由于在前面小练笔的时候过多,所以在理解难句时时间反而压缩了,感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而且为了帮助理解,我所举的《画杨桃》的例子也不够恰当,经纪老师点拨,我才明白,《画杨桃》更倾向于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就画成什么,与本文主题并不一致,可比性不强。相反用盲人摸象或观察学校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帖。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五: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这时如果能引入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或其它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机智欠缺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片后,我让学生谈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有些误导: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实我想说: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再如作者仅仅在说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思路去说,而是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回答。
三、为了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我设计了看地球环节,把本来不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王老师的建议很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切,化难为易。
我从老师们的辩课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这次参加中心组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小编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本文标题: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html/24.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庐山艺术特训营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