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978年2014福建高考数学文科文科卷吗

当前位置: > >
2016年福建高考使用全国卷 文综试卷比较文/叶丹浏览2413次
  自2016年起,福建省高考将统一使用全国卷,这对福建考生来说是可能还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从福建卷过渡到全国卷,对考试内容、题型结构及能力要求等方面还很模糊,下面高三网小编就对福建卷与全国卷文综三科进行对比分析,让各位福建考试“知彼”,在福建高考改革中取得满意的成绩。1福建卷和全国卷政治试题比较  满分均为100,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全国卷没有选考部分,但比福建卷多了32个考点,而且必修三分值较少。全国卷必考部分非选择题由1道变为2道,分值多了10分,且2道题均由2个必修模块综合出题(福建卷是4个必修模块综合出1道题)。因此,福建考生要重视政治学科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落实每一个必考模块考点,多思考,而各模块间综合性能力可略低。1福建卷和全国卷历史试题比较  满分均为100,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全国卷增加了初中内容和选修三内容,比福建卷多近60个考点,选修也由三选一变为四选一,而且淡化了各模块知识比例。从题型上看,全国卷必考非选择题比福建卷多1道,分值多1分,对模块综合能力要求降低。因此,福建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要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体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趋势,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变死学和无休止做题为活学活用,抓题干和材料关键词语灵活解题。1福建卷和全国卷地理试题比较  从题型上看,全国卷比福建卷多了一道单选题、少了一道必考题;从分值上看,全国卷比福建卷单选题少4分、必考题多9分,选考题少5分,但满分均为100分;从考试范围来看,福建卷选考选修2、选修5、选修6,全国卷选考选修1、选修5、选修6。因此,福建考生复习地理时要重视归纳总结地理思想、地理方法,重视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重视学习运用地理图像系统,重视复习区域地理知识。  总之,采用全国卷后可能会有不适应,但基础知识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只要多训练新增题型、在试题难度上做好区分,改用全国卷对福建考生影响不会很大。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卷文综顺序是地理、政治、历史(福建卷顺序是地理、历史、政治)。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阅读18次 /日阅读75次 /日阅读36次 /日阅读51次 /日阅读23次 /日阅读36次 /日阅读19次 /日阅读25次 /日阅读743次 /日阅读59次 /日阅读4222次 /日阅读38次 /日阅读60次 /日阅读47次 /日2016年全国高考福建文科数学卷难吗_百度知道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福建卷高考文科综合详解.doc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选择题
共144分) 本卷共分36题,每题4分,共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 1 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回答 1 ~2 题。
1. 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A. 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 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 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 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2.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A. 调整地域结构 B. 加速人口集聚 C. 扩大空间规模 D. 提升服务功能
图2 示意1972年~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 单位:km2 。
读图回答3~4 题。
3. 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 B. 地壳抬升 C. 流水搬运 D. 风力侵蚀
4. 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 冰蚀作用增强 B. 绿洲面积增大 C. 干旱程度加剧 D. 流域面积扩大
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 15 ~64 岁 人口数之比。 图 3 示意
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 5 ~6 题。
5. 2015 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性别比例 B. 医疗水平 C. 教育程度 D. 年龄结构
6. 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 年后可能出现 A. 人口迁移加剧 B. 劳动力渐不足
C. 人口分布不均 D. 社会负担减轻 图 4 示意 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 7~8 题。
7. 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A. 非洲东部 B. 非洲中部 C. 非洲西部 D. 非洲北部
8. 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更加便捷 B. 非洲位置靠近中国
C. 中国需求扩大 D. 非洲农业技术提高
图5 示意1 月、7 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有没有分文科和理科_百度知道1978年高考
作者:杜欣欣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革后就关闭了所有的大学。197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招收过由单位推荐,不通过考试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9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那年,我23岁,当工人六年半。
10月底,我得知高考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立刻就报了名,却没想过哪里来的时间复习。12月10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北京下大雪。我和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很多年没有考试了,我既紧张又新鲜。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史地,次日考数学和语文,一共四门。考语文时,我一看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就懵了。那时的作文推崇宏大叙事,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当年有什么战斗可写。勉强完成,自然不能满意。
次年,北京市的一篇高考作文传入社会,后被《北京日报》全文发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儿,
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的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个挎着书包、满脸胡茬儿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吧。”随着“考试的日期一天天近了,我的孩子也一天天快要出世了。如果不是别人在图书馆里找到我,别说孩子出世,就是孩子她妈住院了,我都不知道。当我冲进病房时,差点把阻拦的护士撞了个跟头。我站在这婴孩面前,那种惊喜和惶恐的心情是每一个第一次做父亲的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我站在这疲惫的母亲面前的另一种心情却是别人没法体会的。在这一年里,我干了些什么呢?别说当个好丈夫,更不要说当个好爸爸了。我捏着自己油污的帽子,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应该干点什么呢?‘‘什么也不用你了,’她吃力地张开苍白的嘴角,‘你去温书吧。’”这篇作文写得很个人,显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难怪引起评卷老师的激烈争论。
我惊讶地发现,这篇作文的作者竟然是阎阳生!
阎阳生是我工厂女友胡君的朋友。1975年左右,从胡君那里,我得到了阎的小说《柳江》。那是手抄本,故事是“我”和一个名叫柳江的女孩子在广西柳江的恋爱故事。此前,我从未读过任何间接或直接认识的人写的小说,特别是恋爱的小说。过去总觉得中国文字美在唐宋,49年之后写的或容许我们读的,要么文字粗陋,要么风格剑拔弩张,但阎的文字以及叙事风格再次让我感到现代中文之美。当时我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他们的恋爱导致柳江受到处分,真羡慕他能写,如果和他组成文学社该多好!”
我的日记写在一个蓝色缎面的本子里,本子是离开五七干校时,一个好友送的, 她在第一页上写了革命的豪言壮语。
胡君自己也写东西,大概70年代后期,她在文学刊物上开始发表文章。后来从网络上得知,胡君著有中篇集《心里有事》、长篇小说《恋曲》、《粉身碎骨》等。她的《后顾之忧》曾获《十月》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5周年文学奖。我很羡慕会写的人,自己也很想写。1980年代初,在的大学的诗画会上,我尝试着写了几首狗屁不通的朦胧诗,现在读了还脸红。1990年代末,我开始弄文字,才知道那是一件怎样累人伤心的事。无论怎样,我一直觉得写字的种子是胡君和阎阳生埋下的。
1977年的分数线是“社会生“的录取线是260分,在校生是320分。资料统计显示,1977年,全国共录取27.3万人,录取率为4%,我没考取。阎阳生的数学考了94分,理化87分,但只被非重点的建工学院录取。据说考试前,他听说老三届高考只是陪衬,为了上学才冒险地写了非宏大叙事的作文。虽然老三届不像传说中那样是陪衬考试,但考分再高,也不被重点院校录取。我认识的陈君是文革前北京八中的高三学生,1977年北京高考分数的第三名,但只被北京市师范学院录取。
1978年春节,我母亲带我参加聚会。聚会时,大家都在谈高考。当着她同学的面,我母亲要我再考。我对她说:“文革前,我只上到小学五年级。文革十年,我的上面有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生,七个年级的人,下面有1971年到1977年,六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都比我学的多,怎么就轮到我考上大学呢?”我当然想上大学,但对考上实在没信心。在日记中,我写下“你不是为别人看法和意见而活着”,却依然顾虑如果考不上,单位的人难免说三道四。我母亲在家里是绝对权威,不参加高考,我在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决定硬着头皮试试。
鉴于高考的数学成绩最低,我将初中和高中的数学定为学习重点。我开始找教科书,但很难找到。这时,我遇到了小光。小光的继父是舞蹈队的,他随母亲嫁过来。小光家四兄弟中的一个是他继父的孩子。那孩子的母亲是舞蹈队的编导,很有才华。文革中,她以一根丝巾自尽。小光从插队的地方回来复习,时间比我多,也比我灵活,因此我们约定白天他用数学书,晚上我用。比起1977年,我们工厂报考的人数更多了。车间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复习功课,我私下准许组员干完活儿后可以复习,但作为班组长,自己却不能那么做。偏偏磨工又是最后的一道工序,每次加工单下来,必是急活儿,我不仅不能利用工作时间复习,还必须带头加班。
每天下班回家后,匆匆吃过晚饭,我就开始复习。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我学数学。从四则运算开始,然后是初等代数,几何和三角。我记忆好,很容易就记住数学公式,但逻辑能力差,每遇证明题不知如何下手。所幸女友林君是文革前北京市101中学高三学生。她不愧是最好的中学里的最好的学生,虽然十年没摸书本,解起数学难题依然思路清晰,无论三角还是几何,她从未被难倒过。
我在日记中赞美林君:“因为她聪明而无名利之心,她境遇好而无傲气,她冷静而不冷冰冰,有见识又善良,所以我爱她!“
我另一好友晨也参加高考,他父亲通晓史地,我常去他家复习请教,我母亲的同学黎阿姨为我找了政治复习材料。我一直喜欢读书,复习史地只需整理大纲,重点记忆就行。政治都是套话,完全不成问题(一笑)。我比较担心语文,感觉无从复习,而且特别不喜欢命题作文。
在五个多月中,8小时工作之余,我每晚学到深夜,周日整天学习,我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数学课,复习了其他科目。
在日记里,我写道:“天才出于勤奋,聪明来源于积累”。“上海市70届学生郑伟安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经过自学达到研究生水平。
每天学习10小时太不容易了,我要在古汉语上下功夫,能考上大学当然好,如果考不上就借大学教材自修,一定要摘掉文盲的帽子。”
翻开那时的日记,除了自我鼓励,更多是对自己的不满,高考复习却未占据很大篇幅。在那个蓝缎面的本子里,我零零碎碎地记下同事的故事,对爱情的渴望,与母亲的矛盾,甚至还有看话剧读期刊的体会。其中的一天,在看了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雪原谱》之后,我激情地写下:“当我第一次看到你,在我心灵中引起怎样的感觉。我突然想起在小穗那儿看到的美国摄影杂志,那上面有你的孪生兄弟。你们都是月光照耀下的雪原,所不同的是,那副照片里只有一些细小的冬草,对着月光欣赏着自己的风姿,而你却是高大的松树,落叶的白桦。在他那里,有一道道风吹过的积雪痕迹,就像水面的波纹,神秘地向外伸展,伸展
….你虽然没有水波纹,但却是树影清晰,那独立的影,那集体的影,那高大的影,细小的影,树根的影和树梢的影,山峦的和山脚下的,啊,多么逼真。我听到了什么,静一点吧,窗外的知了,我听到圆润的号声,在雪原上回荡,含着淡淡的忧愁。”读着这些幼稚真诚的文字,不禁感叹,年轻真好!那么紧张忙碌,居然还有兴致留下了这许多闲笔。
日,高考开始。考试时间是:第一天上午7点半到9点半考政治,下午2点半到4点半考历史,次日考数学和地理,最后一天考语文和外语。我被分到邮电学院考场,从住家到考场单程骑车一个小时左右。那时的邮电学院,教室宛如中学。一个个小课桌,翻开桌面放书和个人用品。找到教室坐下,我感觉挺紧张。不久,监考老师拿了试题进来,开始宣布考场纪律,但我可以断定,几乎没有人想过作弊。等待发卷子时,我紧张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拿到卷子,一开始答题就不感觉紧张了。考完之后,冒着酷暑,我骑车一个小时回家。吃完午饭,稍事休息,再骑一个小时回来参加下午考试。为什么回家吃饭?我想当时考场附近既无饭馆,也无休息之处吧。
第一天,我考得很顺利。次日考数学,数学卷子是文理一样,标明了文科考生只做前面80分的题目。我提笔做下来,被其中一道三角证明题难住了。我先将能做出的都做了,做完后,再看那道题还是解不出来。脑子一片混乱,交卷时间已经到了。骑车回家,我一路都在想那道题。后来我拿着那道数学题问林君,林君看了说,“考试前几天,我还给你讲过这道题呢?“(真郁闷)
到家后,母亲焦急地问我数学考得怎么样?我说考得不好。那天母亲特意做了红烧肉和鸡蛋,我也无心吃。我对母亲说先去躺了一会儿,母亲坚持要我吃个鸡蛋,我没吃就躺下了。也没睡着,昏昏沉沉地起来,心情很坏。我对母亲说:“不想再考了“。母亲一听急了:“无论如何,你都要考完!”我听了母亲的话,骑车去考场。下午地理考得很顺利。次日考语文,我在古文今译上花了不少时间,作文是将“速度问题是政治问题”缩写。一看题目又是政治挂帅了,又是我最不擅长的,叹气。下午的外语考试不记分,我因未学过外语,可以不考。
考完后,虽然每天还是照常上班,但心中多了期盼。感觉时间过得真慢,时不时会想如果考不上怎么办?神不守舍地过了一个多月,分数线下来了。我考上了!我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文科录取线是340分,理科是350分。高兴极了,我怎么也没料到考了360分,但似乎少了一点,如果再多十分该多好。”
“多么动荡的一个月啊,焦急,惶恐,等待,灰心,惊喜,疲劳。体检,又是等待。真希望能上大学。…并非我是想投入竞争场合,但我知道必须这样,因为我必须自立。我感到内心极度幸福,说的确切些,不仅是幸福,而是一种得意。我,一个在别人眼中有某种看法的女孩子,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站起来。还要感谢你,我的母亲。我真幸福,不敢相信,我进大学了!上帝啊!我进大学了!!!”
为了庆祝和答谢,我到莫斯科餐厅请朋友吃饭,花掉了两个月的工资。激动之后,我母亲开始担心我被外地的学校录取。那时人们对学文史心有余悸,我考的是文科,除却文史,可报的专业不多。我报北大考古系为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为非重点的第一志愿。为了能考上,我还报了几所外地院校。我母亲说:“好不容易调了回来,你居然报外地学校?”
她急得带我去主管部门询问。我的数学得了75分,其他科目都在七八十分,语文差一分及格。分数不够上重点院校,只能上北京市院校。
据统计,1978年报考人数为610万,最后录取40.3万(含后来降低分数线扩大招生的部分)。被录取的很多人是在工作岗位上考大学。我的大学同学毛胜英当时在印刷厂工作。他回忆:“我徒弟愿意顶替我工作,但我不能在车间里公开看书,
只能去公共厕所复习。我们车间主任是女的,进不了男厕所,就在厕所外骂我。”我一直以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基础比我好很多,但他们回忆:“上小学就是写大字报,活学活用,学工学农,背白灰沙子作土坯砖挖防空洞,学黄帅批林批孔,学张铁生交白卷,一个运动接一个,和学习没关系。“一位大学同学还回忆上中学时在西单挖防空洞,不经意挖通了西单百货商场的地下仓库。发现里面有很多糖果,学生们不仅大快朵颐,而且塞满了裤子口袋。十年的教育荒废,即使如人大附中那样的好学校,1978年的录取比率都低得不可思议不。当时的北京15中学,文科只有一人考取。第35中学的600个应届毕业生中,7-80人考文科,只有两人被录取。对于很多“社会生”而言,改变现状和命运是参加高考的最大动力,但应届高中毕业生又何尝不是?1978年高中毕业若考不取也面临着去农村插队。
高考复习同伴中,我被北京经济学院录取。小光考上军医大学,去了上海。晨考上北京工业学院。录取后,我和母亲一起看学校。看了后,我多少有些失望。它太小了,只有一栋教学楼,与我想象中的大学差距比较大,经院校园之乏味有顺口溜为证:“进经院,住红庙,念正经。”开学前,我被招去开会,被分配当班里的文艺委员。据同去开会的同学回忆,当时召集会议的是系支书和本班辅导员。这两位给他的感觉是很像街道工厂的党支书和团支书,吃政治饭的,他们开的玩笑比较粗俗,让人失望。当然,所有的不满都被上大学的喜悦抵消了。上大学后,我戴着校徽走在街上,乘公共汽车,常常遇到羡慕赞美的眼光。虽然有些小小的虚荣,但幸福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
我的录取几无悬念,但我大学班的同学却不尽然。同学毛胜英的母亲白虹是三十年代上海的知名歌星。因江青不愿意人知她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从影史,很多同代同行在文革中都被关押。据毛胜英说,他母亲本分老实,除了会唱歌,说话都说不全乎,不知哪个人屈打成招牵连了她,也被关押。毛胜英得知上了高考分数线,他母亲的所谓历史问题还未做结论,他一直担心因此而不被录取。上学一周后,才放下心来。另一位同学阮森平因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政审未通过,他据理力争,开学一个月后,才来学校报到。
此类事并非孤例。出国后,我听说一个老知青。他是“老三届”初中生,1978年高考分数是南方某省的几个顶尖考生之一,但他却未接到录取通知。他找到“省招办”,“省招办”查了档案,道歉说“工作中的失误”,分配他去某个师专。后来他听说“不录取”的真实原因是他的档案里有什么“材料”,而所谓“失误”不过是掩盖政治歧视的托辞而已。其后十年,这档案中的“材料”如附骨之蛆,每当升学,分配工作就会发作。他不得不告别故土,出走海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福建文科高考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