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领的橡胶地可喷喷丁草胺 敌稗吗

当前位置: >>
内吸杀虫剂作用方式
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胃毒、熏蒸和内吸等几种,其中内吸性杀虫剂是首先 被植株吸收、传导到害虫危害部位,然后通过害虫的取食来毒杀害虫的。因此内吸性杀虫剂 与其他类型杀虫剂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对内吸性杀虫剂的特点、主要品种、施药技 术作以评述。 一、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特点 1、什么是内吸传导性杀虫剂 农药制剂被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传导扩散,或产生 更毒的代谢物,传导到植株各部位的药量,足使为害这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而药剂又不妨 碍作物的生长发育, 这就是农药的内吸作用。 具有内吸传导性能的杀虫剂称之为内吸传导性 杀虫剂,也称作内吸杀虫剂,如乐果、吡虫啉、杀虫双等。内吸杀虫剂的优点,主要是使用 方便,喷洒不一定要求很周到,并可采用处理种子的方式使用,省时又省药。内吸杀虫剂还 可用于防治那些藏在荫蔽处为害的害虫,如在叶背面的蚜虫、红蜘蛛等。内吸杀虫剂适用于 防治刺吸植物汁液的害虫, 因而当蚜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吸取植株汁液时, 药液就随植株 汁液进入害虫体内,从而杀死害虫。从这个角度讲,内吸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也属胃毒作用。 有些药剂仅能渗透到作物表皮而不能在作物体内传导, 药剂从叶表面渗进叶片内能杀死叶背 面的蚜虫。 因药剂不能从这片叶输送到另一片叶中去, 对没有着药的这片叶子上害虫就没有 效果。药剂的这种作用叫做内渗作用。仅具有内渗作用的药剂,不能当作内吸剂使用,施药 时一定要求喷洒周到。 2、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特点 由于内吸性杀虫剂在植株体内具有内吸传导作用, 因此, 这类杀虫剂具有与其他杀虫剂不同 的特点。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⑴用途更广泛 内吸性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作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又可进行叶面喷洒。叶面 喷洒时不像触杀性杀虫剂那样对均匀度要求过严, 一般情况下只要喷洒到位, 便能收到很好 的效果。 ⑵有较强的选择性 多数内吸性杀虫剂有较强的选择性,一般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有效。喷洒在植物表面后, 能迅速被植物吸收到体内; 用作种子处理或灌根、 涂茎、 土壤处理时, 传导量大, 药效持久, 对保护天敌和益虫非常有利。 ⑶能有效杀灭隐藏害虫 某些害虫能钻到叶表皮内,或卷叶、钻蛀等,内吸性杀虫剂的杀虫效果不受这些隐藏方式的 影响,能将隐藏的害虫有效地杀死。 ⑷不受降水的影响 如施药后不久即遇大雨,触杀性杀虫剂易被雨水冲刷流失,既浪费药剂又污染环境;而内吸 性杀虫剂由于容易渗透到植物体内,几乎不受雨水冲刷的影响。 ⑸省工、省药 有许多内吸杀虫剂的残效期较长,一次施用可维持一个月的杀虫效力,既省工又省药。 但多数内吸性杀虫剂对人畜的毒性很大且有残毒, 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 如处理对象为食用 植物,则必须考虑施药后的安全间隔期和收获产品的农药残毒等问题。不能与活菌混用。 3、内吸传导实验 我国农业昆虫专家齐兆生于 1949 年在英国 ICI 公司进修期间设计了水培蚕豆苗试验,向水 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八甲磷, 在豆苗叶片上接种豆蚜, 豆苗根部与茎叶部分完全隔离开以排除 触杀与熏蒸作用的影响, 结果显示各处理豆蚜的死亡率与向水中添加八甲磷的浓度成正相关 性,首先发现了有机农药某些品种具有内吸作用。 束兆林等对吡虫啉(灭虫精)的内吸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试验设置水稻根部施药、茎部涂 药、叶面喷药和空白对照共 4 个处理,各处理重复 5 次。 ⑴水稻根部施药:将盆钵水稻根部泥土用自来水冲掉,用竹杆将秧苗固定于盆钵中央,用物 体将秧苗垫起,使根系散开在物体周围,稻茎与根系处用薄膜隔开,用移液管吸取 50mg/L 的吡虫啉 10mL 加人盆钵中。 ⑵稻茎涂药:在水面上茎部,用 50mg/L 的吡虫啉药液涂 2cm 宽的圆带,待药液干后,用 固体石蜡溶化后封包药带,防止药剂直接接触虫体,在药带上方进行接虫。 ⑶叶面喷药:将盆钵倒干水,横置,茎部与叶片用薄膜隔开,用手动喷雾器将药液喷洒在叶 面上,每盆 1Oml,待药液干后再向盆内加水,在稻株茎部进行接虫。 吡虫啉在稻株不同部位的内吸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根系、茎杆、叶片对吡虫啉具有明显 的内吸作用, 通过内吸输导对白背飞虱显示生物活性。 其内吸能力及对白背飞虱的致死速度, 以根部施药最强,茎部涂药次之,叶片喷药最慢。喷药接虫后 1 天的校正死亡率依次为 82.04%,80.77%和 53.85%,但 3 天后,不同处理间药效差异不显著(见图 1)。上述试验结 果表明,吡虫啉可被水稻根系、茎杆、叶片吸收并向其它部位传导,以根系内吸作用速度最 快,致使在茎部取食的白背飞虱若虫中毒死亡。茎部涂药可以直接为茎表皮组织吸收,并向 上向下传导, 但其内吸传导速度低于根系吸收。 叶面喷药, 药剂也可经叶面吸收并向下传导, 但药效比较缓慢。吡虫啉在水稻不同部位施药的防治效果(江苏句容,1994) x 施药后天数; y 校正死亡率 4、农药内吸传导性的科学利用 内吸作用通过叶部吸收、茎秆吸收和根部吸收等多种途径,所以内吸药剂施药方式多样化。 茎秆部吸收一般采取涂茎和茎秆包扎等施药方法, 根部吸收则通过土壤药剂处理、 根区施药 以及灌根等施药方法,叶部的内吸作用则主要通过叶片施药方法。目前发现的内吸杀虫剂, 大多数是以向植株上部传导为主,称为“向顶性传导作用”。叶片处理的内吸杀虫剂很少向下 传导, 喷洒在植物叶片上的内吸杀虫剂, 如果分布不均匀, 往往也不能获得理想的杀虫效果。 所以,并不是内吸药剂就可以随意喷药,也应注意施药质量。 内吸杀虫剂也可以被种子吸收。如通过浸种方法,药剂分布在种皮和子叶,可以防治害虫为 害;种子发芽后,某些内吸药剂(如克百威)可以转运到幼苗中,保护幼苗免受虫害。 内吸杀虫剂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一定要根据作物、天气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利用农药的 内吸作用方式使用农药时, 需要根据植物的生理活动特性决定农药使用时间。 植物在一天中 呼吸作用有差异,在日出前后呼吸作用最强,因此,在日出前后处理植物,更容易发挥其内 吸作用,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二、内吸传导性杀虫剂的种类和主要品种 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品种中,属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氮类的以及烟碱类的品种较 多。有机氯类杀虫剂中除林丹有微弱的内吸作用外,其他品种几乎没有内吸作用;而常见拟 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都没有内吸作用。 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多数品种毒性高, 有不少品种因为 毒性太高、或残留时间太长而被禁止使用,如内吸磷等。去年年底淘汰的五个有机磷类高毒 品种中有甲胺磷、久效磷、磷胺三个品种是内吸性杀虫剂。当然,在近几年推广应用的几个 低毒杀虫剂品种中,吡虫啉、氟虫腈等也是内吸性杀虫剂。常见的内吸性杀虫剂品种列举如 下。 1.有机氮类杀虫剂 ⑴杀虫双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杀虫双属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昆虫接触和取食药剂后表现出迟钝、行动 缓慢、失去侵害作物的能力、停止发育、虫体软化、瘫痪、直至死亡。杀虫双有很强的内吸 作用,能被作物的叶、根等吸收和传导。 ②主要制剂 18%水剂、45%可溶性粉剂、3.6%大颗粒剂等。 ③防治对象 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苞虫、蓟马、叶蝉、飞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菜螟虫;玉米粘 虫、苹果蚜虫、梨星毛虫、柑桔潜叶蛾、达摩凤蝶等。 ⑵杀虫单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杀虫单是杀虫双的相近品种,杀虫双是双钠盐,杀虫单是单钠盐。杀虫单也是一种人工合成 的沙蚕毒素的类似物, 进入昆虫体内迅速转化为沙蚕素或二氢沙蚕毒素。 该药为乙酰胆碱竞 争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 用,该药主要用于防治甘蔗、水稻等作物上的害虫。 ②主要制剂 90%可溶性粉剂、50%泡腾粒剂以及与其他农药复配的可湿性粉剂等。 ③防治对象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螟、菜青虫、甘蔗螟、玉米螟等。 ⑶杀虫安和杀虫单铵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属有机氮类仿生性沙蚕毒系杀虫剂,杀虫安为双铵盐,杀虫单铵为单铵盐。杀虫安与杀虫双 同类,前者为铵盐,后者为钠盐。对害虫有胃毒、触杀、内吸传导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为 药剂进入昆虫体内后转化为沙蚕毒, 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导作用, 使昆虫麻痹、 瘫痪、 拒食死亡。防治水稻害虫药效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安全。 ②主要制剂 18%杀虫安水剂、50%杀虫安可溶性粉剂以及与其他农药复配的可湿性粉剂。 ③防治对象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钻心虫、菜青虫、棉蚜、小菜蛾幼虫、红蜘蛛、大螟幼虫。 ⑷杀螟丹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沙蚕毒素的一种衍生物,广谱,可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 线虫。 对捕食性螨类影响小。 其毒理机制为阻滞神经细胞接点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递冲动 作用,使昆虫麻痹。 ②主要制剂 50%可溶性粉剂、4%颗粒剂。 ③防治对象 杀螟丹能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对捕食性螨类影响 较小。 ⑸杀虫环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也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且能杀卵。对害 虫的毒效较迟缓,中毒轻者有时能复活。它在植物体中消失较快,残效期较短,收获时作物 中的残留量很少。杀虫环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效果好,可用于防治水稻、玉米、 甜菜、果树、蔬菜上的多种害虫,但对蚕的毒性大。 ②主要制剂 50%可溶性粉剂。 ③防治对象 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A) 、主要防治水稻螟虫(大螟、二化螟、三化 螟) 、稻苞虫、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 (B) 、茶叶小绿叶蝉、茶尺蠖。 (C) 、果树害虫: 如桃蚜、苹果蚜、苹果红蜘蛛、梨星毛虫。 ⑹杀虫磺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杀蚕毒素类杀虫剂, 是一种神经毒剂, 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也有一定的内吸和熏蒸作用, 昆虫接触和取食药剂后表现出迟钝、 行动缓慢, 失去侵害作物的能力, 停止发育、 虫体软化、 瘫痪,直至死亡。 ②主要制剂 国内尚无登记的杀虫磺制剂品种。 ③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稻螟、小菜蛾、马铃薯甲虫、葡萄缀穗蛾等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 2.有机磷系列 ⑴乐果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乐果是广谱、内吸性杀虫、杀螨剂。在昆虫体内氧化成高毒性的氧乐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 制剂, 阻碍神经传导而致昆虫死亡。 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 叶蝉、 粉虱、潜叶性害虫及某些蚧类,螨类。 ②主要制剂 40%乳油、1.5%粉剂。 ③防治对象 适用于防治多种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潜叶性害虫及某些蚧类,螨 类水生生物 ⑵氧乐果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高效、广谱性杀虫剂、杀螨剂,对害虫击倒力快。具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一定的胃毒作 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昆虫胆碱酯酶。氧乐果对抗性蚜虫有很强的毒效,对飞虱、叶蝉、介 壳虫及其它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人低温下仍能保持较强的毒性, 特别 适于防治越冬的蚜虫、螨类、木虱和蚧类等。 ②主要制剂 40%乳油。 ③防治对象 氧乐果对抗性蚜虫有很强的防效、 对飞虱、 叶蝉、 介壳虫及其他刺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防效。 在低温下仍能保持杀虫活性,特别适合于防治越冬的蚜虫、螨类、木虱和蚧类等。 适用作物: ⑶嘧啶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广谱性杀虫剂, 具有触杀、 胃毒、 熏蒸和一定的内吸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它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亦可拌种防治多种作物的地下害虫。 ②主要制剂 25%乳油。 ③防治对象 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柑橘矢尖蚧 ⑷甲基嘧啶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广谱性杀虫剂, 具有触杀、 胃毒、 熏蒸和一定的内吸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它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亦可拌种防治多种作物的地下害虫。 ②主要制剂 50%乳油。 ③防治对象 对于储粮甲虫、象鼻虫、米象、锯谷盗、拟锯谷盗、谷蠹、粉斑螟、蛾类和螨类均有良好的 药效。也可防治仓库害虫、家庭及公共卫生害虫(蚊、蝇) 。 ⑸二嗪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对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效,亦可拌种防治多种作物的 地下害虫。触杀、胃毒、薰蒸、内吸 ②主要制剂 25%、50%乳油、5%、10%颗粒剂、40%水乳剂。 ③防治对象 二化螟、三化螟、稻螟蛉、稻蓟马、稻象甲、稻水象甲、稻杆潜蝇、稻瘿蚊、纵卷叶螟、棉 铃虫、红蜘蛛 ⑹硫环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一种内吸性高毒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具有高效、广谱、残效期长、 残留量低的特点。 ②主要制剂 20%、30%、36%乳油。 ③防治对象 主要防治棉花蚜虫、红蜘蛛,大豆孢囊线虫等。 ⑺甲基硫环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一种内吸性高毒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残效期长、残留量低的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 制乙酰胆碱酯酶。对剌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的多种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②主要制剂 35%甲基硫环磷乳油。 ③防治对象 可以用于棉花、大豆、花生、小麦等作物上,防治蚜虫、红蜘蛛、蓟马、甜菜象甲、尺蠖、 地老虎、蝼蛄、蛴螬、黑绒金龟子等。 ⑻氯唑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米乐尔、异丙三唑磷,是有机磷类杀线虫剂和杀虫剂。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干扰线虫 昆虫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而导致死亡。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 ②主要制剂 3%氯唑磷颗粒剂。 ③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飞虱、稻瘿蚊、三化螟,甘蔗螟虫、蔗龟等。 ⑼蚜灭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蚜灭多,中等毒,为内吸性杀虫、杀螨剂,药效持久。 ②主要制剂 40%蚜灭磷乳油。 ③防治对象 蓟马、飞虱、水稻黑蝽象、康氏粉蚧、螨、欧洲红螨、桃蚜、甘蓝蚜、马铃薯蚜、二斑叶螨、 苹果绵蚜等。 ⑽甲拌磷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高毒、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虫杀螨剂,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和咀 嚼式口器害虫都有效,如蚜虫、飞虱、蓟马、红蜘蛛、潜叶蝇、拟步行甲、象甲、跳甲、蝼 蛄、金针虫等。对鳞翅目幼虫药效较差。甲拌磷进入植物体后,受植物代谢的影响而转化成 毒性更大的氧化物(亚砜、 砜), 昆虫取食后体内神经组织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从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而导致中毒,直至死亡。由于甲拌磷及其代谢物形成的更 毒的氧化物,在植物体内能保持较长的时间(约 1-2 个月,甚至更长),因此药效期长,但 也要特别注意残留毒性问题。 ②主要制剂 55%乳油、3%、5%颗粒剂,与其他农药复配的种子处理剂。 ③防治对象 用于棉花、甜菜萝卜等拌种或浸种。种子经处理后,由于内吸作用,在苗期对蚜虫、螨、蓟 马、介壳虫等有强毒杀作用,且残效持久。 3.氨基甲酸酯系列 ⑴灭多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一种内吸性高毒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杀死多种害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具有触杀和胃毒双 重作用,进入虫体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使昆虫神经传导中起重要作用的乙酰胆碱无法分 解造成神经冲动无法控制传递,使昆虫出现惊撅、过度兴奋、麻痹与震颤而无法在作物上取 食, 导致最终死亡。 昆虫的卵与药剂接触后通常不能活过黑头阶段即使有孵化, 也很快死亡。 ②主要制剂 40%、90%可溶性粉剂、20%乳油、24%可溶性液剂、10%可湿性粉剂。 ③防治对象 对蚜虫、蓟马、粘虫、甘蓝银纺夜娥、烟草卷叶虫、烟草天蛾、棉叶潜蛾、苹果蠹蛾、棉蛉 虫等十分有效,对水稻螟虫,飞虱以及果树害虫等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⑵克百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为广谱性高毒内吸杀虫、杀线虫剂。是胆碱酯酶抑制剂,与胆碱酯酶的结合不可逆,因而毒 性高。 该药被植物根系吸收, 输送到各器官, 以叶部积累较多。 稻田水面撒药, 残效期较短, 施于土壤中残效较长,在棉花和甘蔗田残效 40 天。 ②主要制剂 3%颗粒剂、350 克/升悬浮种衣剂以及与其他农药复配的多种种子处理剂。 ③防治对象 稻纵卷叶虫、水稻象甲、稻叶蝉、稻飞虱、粘虫、棉铃虫、蚜虫、螨虫及线虫等 ⑶丙硫克百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是一种具有广谱、内吸作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适用于水稻、 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蔗、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防治多种害虫。 ②主要制剂 国内尚未登记丙硫克百威制剂。 ③防治对象 用于防治飞虱、叶蝉、玉米螟、金刚钻、蚜虫、介壳虫、黏虫、蔗螟、黑色蔗龟、蝗虫等多 种害虫。 ⑷丁硫克百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在昆虫体内代谢为有毒的呋喃丹起杀虫作用, 其杀虫机制是干扰昆虫神经系统, 抑制胆碱酯 酶,使昆虫的肌肉及腺体持续兴奋,而导致昆虫死亡。该药具内吸性,对昆虫具有触杀及胃 毒作用,持效期长,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柑桔、水稻、蔬菜上的多种害虫。 ②主要制剂 5%颗粒剂、20%乳油、20%水乳剂、35%种子处理剂。 ③防治对象 防治蚜虫、螨、金针虫、甜菜隐食甲、甜菜跳甲、马铃薯甲虫、果树卷叶蛾、苹瘿蚊、苹果 蠹蛾、茶微叶蝉、梨小食心虫和介壳虫等 ⑸速灭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具有触杀和熏蒸作用,击倒力强,持效期短,一般只有 3-4 天,对稻飞虱、稻叶蝉和稻蓟 马,以及茶小绿叶蝉等有特效。对稻田蚂蟥有良好杀伤作用。 ②主要制剂 20%乳油、25%可湿性粉剂。 ③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稻田蚂蟥、茶小绿叶蝉等。 ⑹涕灭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铁灭克, 是抑制昆虫胆碱酯酶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 杀螨、 杀线虫剂, 具有触杀、 胃毒、 内吸作用,能被植物根系吸收,传导到植物地上部各组织器官。可防治蚜虫、螨类、蓟马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和食叶性害虫, 对作物各个生长期的线虫有良好防治效果, 同时可防治昆虫 为媒介传播的多种病害。涕灭威速效性好,一般在施药后数小时即能发挥作用,药效可持续 6-8 周。撒药量过多或集中撒布在种子及根部附近时,易出现药害。涕灭威在土壤中易被 代谢和水解,但在黑暗条件下难于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易被分解,在有机质中半衰期为 55 天,在无机质中为 17 天。 ②主要制剂 5%、15%颗粒剂。 ③防治对象 棉蚜、棉盲蝽象、棉叶蜂、棉红蜘蛛、棉铃象甲、粉虱、蓟马、线虫等害虫。 ⑺f虫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在植物体内有一定的内吸作用。本品杀虫谱广, 可通过叶面喷雾控制缨翅目和其它害虫的为害, 也可以做为种子处理剂和颗粒剂控制土壤害 虫的为害。 ②主要制剂 在我国登记的 80%快康可湿性粉剂用于卫生害虫的防治。 ③防治对象 用作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亦可用于防治蟑螂、蟋蟀、蚂蚁、臭虫等卫生害虫。 ⑻唑蚜威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和双向传导作用,可防治多种作物蚜虫。持效期可达 5~10 天。在推荐 剂量下未见药害。对天敌较安全。 ②主要制剂 25%乳油。 ③防治对象 适用于防治各种蚜虫。 4.其他类 ⑴吡虫啉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性杀虫剂, 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 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 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及其抗性品系。 ②主要制剂 10%可湿性粉剂、70%水分散粒剂、5%乳油、20%可溶性液剂、15%泡腾片、25%、48% 悬浮剂等。 ③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棉花等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白粉虱及马铃 薯甲虫和麦秆蝇等,也用于防治果树害虫如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 粉虱、斑潜蝇等害虫。 ⑵噻虫嗪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该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 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 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 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 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 ②主要制剂 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25%水分散粒剂。 ③防治对象 可有效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以及同翅目害虫,如:蚜虫、叶蝉、粉虱、飞虱、粉蚧、 金龟子幼虫、马铃薯甲虫、蓟马、跳甲、地面甲虫、潜叶蛾等。 ⑶氟虫腈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锐劲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主要是阻碍昆虫 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氟化物代 谢,对鳞翅目、蝇类和鞘翅目等一系列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触杀、胃毒、内吸 ②主要制剂 80%水分散粒剂、5%悬浮剂、0.4%超低容量剂、2.5%乳油。 ③防治对象 锐劲特是一种对许多种类害虫都具有杰出防效的广谱性杀虫剂,它对半翅目,鳞翅目,缨翅 目,鞘翅目等害虫以及对环戊二烯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都 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⑷丁醚脲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又称杀螨脲,是一种低毒新型杀虫、杀螨剂,广泛用于棉花、水果、蔬菜和茶叶上。该药是 一种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可以控制蚜虫的敏感品系及对氨基甲酸酯、有机 磷和拟除虫菊酯类产生抗性的蚜虫,大叶蝉和椰粉虱等,还可以控制小菜蛾、菜粉蝶和夜蛾 为害。该药可以和大多数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 ②主要制剂 25%乳油、50%、80%可湿性粉剂。 ③防治对象 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蚜虫、茶树茶小绿叶蝉、蔬菜小菜蛾、菜粉蝶和夜蛾、果树红蜘蛛等。 ⑸双甲脒 ①作用机理与特点 系广谱杀螨剂,具有多种毒杀机制,其中主要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具有触杀、拒食、 驱避作用,也有一定的胃毒、熏蒸和内吸作用。对叶螨科各个发育阶段的虫态都有效,但对 越冬的卵效果较差, 用于防治对其它杀螨剂有抗药性的螨也有效, 药后能较长时期地控制害 螨数量的回升。 ②主要制剂 20%乳油。 ③防治对象 螨虫、蚜虫、蚧虫、棉铃虫、棉红铃虫、梨黄木虱、橘黄粉虱及牲畜体外蜱螨。 三、内吸传导性杀虫剂使用技术 农药的性质不同,施用方式也各不相同。内吸传导性杀虫剂除了用一般施用方式外,还有独 特的施用方式,研究内吸性杀虫剂的使用技术,充分利用其内吸传导性,对农业、林业生产 大有好处。 1.种苗处理技术 把药剂施用在种子和种苗表面, 使种子和种苗表面带药播种或移栽, 可以防止种子或幼苗受 害。用内吸性杀虫剂处理种子或种苗,药剂可以吸收进入植株体内,可以防止作物在苗期遭 受虫害。种子处理可以采用浸种、拌种、闷种、种子包衣等方法;种苗处理一般采用蘸秧处 理。用 350 克/升克百威悬浮种衣剂处理棉花种子,可以防治棉花苗期棉蚜的为害。 2.土壤处理技术 为了消灭土壤中的有害生物, 要对土壤进行处理, 化学处理方法就是使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 消灭为害作物的有害生物。内吸传导性杀虫剂、杀线虫剂常被用做土壤处理剂,不但可以消 灭地下害虫, 而且可以传导到植株的地上部分消灭地上害虫; 持效期长的内吸性杀虫剂可以 与土壤组成缓释剂,起到长效作用;甲拌磷、克百威、涕灭威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通常只用作 种子处理剂和土壤处理剂。用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处理土壤通常采用沟施、穴施、灌根和土壤 注射的方法。 3.植株直接处理技术 将药剂直接涂抹在植株的叶部、 茎部或注射到植株体内, 依靠农药的内吸传导作用使药剂在 植物体内运转、分布,发挥杀虫的效果,这种施药方法叫做植株直接处理法。植株直接处理 分为涂抹法、包扎法和树干注射法。这些方法在防治林木害虫时非常有效,在树干涂抹农药 或注射农药,可以消灭树干和树冠上的害虫施药技术简单,而且节约药剂。树干涂刷内吸性 杀虫剂氧乐果可以消灭果树蚜虫;果树打针治虫技术在许多地区得到了推广。 4.撒施技术 在施用内吸传导性杀虫剂时,可以把药剂直接撒在秧田、沟穴中,利用杀虫剂的内吸作用, 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后,将药剂传导到植物的其他部位,以防治其他部位的害虫。将杀虫双水 剂撒到水稻秧田中,然后灌水,杀虫双可以被水稻的根吸收,再传导到植株的上部,消灭水 稻螟虫。 5.喷施技术(喷粉和喷雾) 利用机械将液态农药喷洒成雾状分散体系的施药方法称为喷雾技术; 利用机械产生的风力把 低浓度的农药粉剂吹散后, 使粉粒飘扬在空中, 再沉积到植物和防治对象上的施药方法称为 喷粉技术。 喷雾技术和喷粉技术都喷施技术。 毒性较低的内吸性杀虫剂通常用喷施技术施药, 但是, 对克百威、 甲拌磷等高毒内吸性杀虫剂不允许用喷施的方法施药, 以免引起人畜中毒。 近年来,内吸传导性低毒杀虫剂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类杀虫剂 的品种开发得较少, 没有内吸性杀菌剂和内吸性除草剂的品种开发更受重视。 在制剂研究方 面,也没有充分考虑这类杀虫剂内吸传导性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药剂的特性。因此, 广大农药研究人员应当重视内吸传导性杀虫剂新品种的研究开发, 进一步研究利用其内吸传 导作用发挥药效的新剂型,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内吸性药剂品种中,最常药剂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类和烟碱类的品种居多。 ⑴杀虫双 如果不是害虫抗药性增长,这该是多好的一个药剂啊!杀虫谱广,作用方式多样,内吸作用极强,能防治 水稻螟虫、纵卷叶螟、稻苞虫、蓟马、叶蝉、飞虱,蔬菜菜青虫、小菜蛾、菜螟虫等等等。但是利润空间 小,目前主要用于复配或与其他药剂混用。 ⑵杀虫单 一个与杀虫双相近的品种, 对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该药主要用于防治甘蔗、 水稻等作物。 (3)杀螟丹 杀螟丹,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至今仍被登记在多种害虫的防 治上。 (4)氧乐果 目前仍被应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飞虱、介壳虫等。 ⑸二嗪磷 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螟蛉、稻蓟马、稻象甲、稻水象甲、稻杆潜蝇、稻瘿蚊、纵卷叶螟、棉铃虫、 红蜘蛛等等等。就是毒性高,还很臭。 (6)氯唑磷、特丁硫磷、灭线磷等等 (7)灭多威 虽然还是存在灭多威没有内吸作用的说法,但是我本人的试验数据还不足以下定论,前段时间跟大伙做 了个预实验,有,明年我还会继续做。 (8)克百威 一些国家已禁止登记,我国目前也只能用在土壤处理。 (9)丁硫克百威 (10)速灭威 对稻飞虱、稻叶蝉和稻蓟马,以及茶小绿叶蝉等有特效。 (11)涕灭威 可防治蚜虫、螨类、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和食叶性害虫,对作物各个生长期的线虫有良好防治效果,同 时可防治昆虫为媒介传播的多种病害。 (12)丁醚脲 丁醚脲是一种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蚜虫、茶树茶小绿叶蝉、蔬菜小菜 蛾、菜粉蝶和夜蛾、果树红蜘蛛等。 (13)双甲脒 广谱杀螨剂,具有多种毒杀机制,其中主要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具有触杀、拒食、驱避作用,也 有一定的胃毒、熏蒸和内吸作用。主要用于防治螨虫、蚜虫、蚧虫、棉铃虫、棉红铃虫等。 (14)吡虫啉 烟碱类,05-06 年着实大大火了一把,后由于大量使用,抗性发展迅速,褐飞虱基本达到高抗或极高抗 性水平,现在渐渐安分下来。 使用情况主要为防治水稻、棉花等作物上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蓟马、白粉虱及马铃薯甲 虫和麦秆蝇等,也用于防治果树害虫如绣线菊蚜、苹果瘤蚜、桃蚜、梨木虱、卷叶蛾、粉虱、斑潜蝇等害 虫。 (15)噻虫嗪 即阿克泰,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 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防效较好。 我亲自做过试验,对飞虱内吸作用还可以,但是比不上烯啶虫胺。 (16)烯啶虫胺 本人亲自做的试验证明, 烯啶虫胺内吸作用还可以, 我是育盆栽水稻, 在盆底打洞, 然后从盆底施药液, 药后 7 天才开始接褐飞虱,然后 1 天即可达到 100%死亡率。不过室内终归是室内,我在实验上很多地方 也还不够完善,明年肯定还会做。 (17)噻虫啉 噻虫啉是一种新的对刺吸口器害虫有高效的广谱杀虫剂,根据作物、害虫及施用方式不同,其用量为 48-180g a.i./hm2 。5 年田间试验表明,噻虫啉对梨果类水果、棉花、蔬菜和马铃薯上的重要害虫有 优异的防效。除对蚜虫和粉虱有效外,它对各种甲虫(如马铃薯甲虫、苹花象甲、稻象甲)和鳞翅目害虫如 苹果树上的潜叶蛾和苹果蠹蛾也有效,并且对相应的所有作物都适用。 (18)呋虫胺 关于这个药剂我在之前的帖子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当然帖子内容是从一篇文献整下来的) 。08 年我 师兄曾经拿来测定其对褐飞虱的毒力,其 LC50 在 0.1-0.5ppm 之间(各地不一) 。在国内,我还见着这个 药剂。 (19)氯噻啉 以实验室饲养的蚕豆蚜为测试对象, 采用综合毒力测试法(浸茎加浸渍法)、 浸渍法、 浸茎法等三种方法, 对氯噻啉进行毒力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氯噻啉有较强的触杀和内吸活性,内吸活性高于触杀活性,综合 毒力高于单项触杀毒力或内吸毒力。 (20)噻嗪酮 噻嗪酮对褐稻虱若虫有很高生物活性,并具有杀卵作用。噻嗪酮从根到茎的内吸转移作用微弱.而从叶 到茎之间的转移作用明显。噻嗪酮从植株的根转移到茎的若虫死亡率仅 1 3.05%,而从叶转移到茎或茎 基部转移到茎上部的若虫死亡率可达到 61.8~72 8%。 (21)氯虫苯甲酰胺 08 年,我大三,上课的时候老师提起康宽,一度崇拜。到了毕业的时候拿去打稻纵卷叶螟,效果还挺不 错。做了预实验,存在内吸作用。 (22)氟虫腈 即锐劲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主要是阻碍昆虫 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氟化物代谢,对鳞翅目、 蝇类和鞘翅目等一系列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23)丁烯氟虫腈 相关文献显示具一定内吸作用,我个人对这个药很感兴趣,室内对褐飞虱毒力还很不错,有次我拿去大 田打,没什么明显效果,明年再试试。 (24)吡蚜酮 吡蚜酮属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可以专一性阻断昆虫取食行为,使受药蚜虫立 即停止取食,尽管还能运动,但因产生不可逆转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饿。 (25)螺虫乙酯 螺虫乙酯是一种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害虫的新型杀虫剂,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螺虫乙酯是一个新的 双向内吸性广谱杀虫剂,持效期可长达 8 周介绍专利刚到期和即将到期的农药品种, 刚到期指 2007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到期的化合物专 利,不包括制剂、工艺等的专利;即将到期指
年的化合物专利。 3.1 除草剂品种 专利刚到期的除草剂品种有 35 个:苯草醚、甲磺隆、烯草酮、苯磺隆、咪草酸、苄嘧磺 隆、咪唑喹啉酸、氯嘧磺隆、咪唑乙烟酸、氟嘧磺隆、喹禾灵、吡氟酰草胺、精喹禾灵、二 甲吩草胺、 喹禾糠酯、 恶唑禾草灵、 啶嘧磺隆、 精恶唑禾草灵、 双草醚、 炔草酯、 嘧草硫醚、 丙炔氟草胺、乙羧氟草醚、吡草醚、氯吡嘧磺隆、解草喹、氟胺磺隆、解草酮、烟嘧磺隆、 噻草酮、异恶草胺、禾草畏、磺草酮、抗倒酯、噻草啶。 专利即将到期的除草剂品种有 10 个:硝磺草酮、咪唑磺隆、磺酰磺隆、环丙嘧磺隆、酰 嘧磺隆、氟啶嘧磺隆、吲哚酮草酯、氰氟草酯、双氟磺草胺、唑酮草酯。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类除草剂在世界上的销量也呈上升趋势。 无专利除草剂品种是指截 IL2007 年 12 月 31 日在我国没有申请专利或专利过期的或行 政保护失效的除草剂品种。目前在我国无专利的、尚未投产的除草剂品种有 39 个:氟唑草 胺、丙炔氟草胺、氨唑草酮、三嗪氟草胺、唑啶草酮、氯氟草醚、氟噻乙草酯、氟吡草腙、 吲哚酮草酯、氰氟草酯、氟胺草酯、氟丁酰草胺、烯草胺、氟噻草胺、异丙草胺、甲氧噻草 胺、抗倒酯、高效二甲噻草胺、酰嘧磺隆、四唑嘧磺隆、氯吡嘧磺隆、唑吡嘧磺隆、烟嘧磺 隆、丙苯磺隆、氟磺隆、砜嘧磺隆、三氟啶磺隆、三氟甲磺隆、甲氧咪草烟、唑嘧磺草胺、 磺草唑胺、磺草酮、异恶氯草酮、异恶唑草酮、异丙吡草酯、唑草胺、氟胺草唑、环戊恶草 酮。 3.2 杀菌剂品种 目前世界上专利刚到期的杀菌剂品种有 12 个: 氟环唑、 苯醚甲环唑(恶醚唑)、 四氟醚唑、 灭菌唑、腈苯唑、氟啶胺、咯菌腈、嘧菌胺、烯酰吗啉、呋嘧醇、氟酰胺、稻瘟酯。其中 3 个在我国已经投产。 世界上专利即将到期的杀菌剂品种有 8 个:嘧菌酯、醚菌酯、糠菌唑、氟喹唑、氟醚唑、 戊唑醇、苯氧喹啉、嘧菌环胺。 在我国无专利的、尚未投产的杀菌剂品种有 6 个:活化酯、恶醚唑、异丙菌胺、咯菌腈、 肟菌酯、苯氧菌胺。 3.3 杀虫剂品种 目前世界上专利刚到期的杀虫剂品种有 16 个:氟丙菊酯、氟虫腈、唑螨酯、高效氟氯氰 菊酯、溴虫腈、噻唑磷、吡虫啉、虱螨脲、吡丙醚、氟虫脲、吡螨胺、乙螨唑、哒螨灵、喹 螨醚、唑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 世界上专利即将到期的杀虫剂品种有 5 个:啶虫脒、噻虫胺、噻虫啉、多杀菌素、灭螨 醌。 在我国无专利的、尚未投产的杀虫剂品种有 5 个:灭螨醌、乙螨唑、环虫清、喹螨醚、 噻唑磷我国当前几个农药热点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默认分类
09:25:26 阅读 78 评论 1 字号:大中小 订阅2009 年 10 月 15 日,与 CAC 秋季展同期召开的“2009 禁限用农药替代品种 及毒死蜱产业发展国际论坛” 在上海光大国际酒店举行。当日下午,《.农化十 日询》副主编孙娟女士做了量为“我国农药热点替代品种分析及市场发展机遇和 前景预测”的报告,介绍我国当前几个农药热点产品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杀虫剂 阿维菌素和甲维盐、 除草剂烟嘧磺隆、 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市场行情及发展趋势。 2009 年 1 月至 9 月,我国几个主要的杀虫剂品种原药价格基本保持了平稳运 行。 功夫在 3 月份每吨价格突破了 20 万元, 随后价格曲线有一个较明显的下行。 吡虫啉的价格在 5 月后降至每吨 10 万元以下,而啶虫脒每吨的单价则在 7 月后 就跌破 10 万元。杀螟丹的价格在 2 月至 7 月间走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行情,随后 恢复至了每吨 5 万元左右的水平。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的价格在 5 月份达到了顶 峰, 阿维菌素原药 5 月份价格超过了 100 万元/吨, 而甲维盐每吨价格超过了 160 万。前 9 个月,苯磺隆、草甘膦、恶草酮、氟乐灵、烟嘧磺隆、乙草胺等除草剂 的原药价格并无波动, 青氟草酯的价格从每吨 65 万元左右跌到了 40 万元以下。 杀菌剂原药价格运行也保持了平稳,多数品种在 7 月过后都有略微的下降。 热点品种市场行情分析及前景预测 一、阿维菌素与甲维盐 阿维菌素作为高效广谱杀虫剂,对哺乳动物比较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好。随 着产品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害虫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增强,产业将向伊维菌素、 甲氨基阿维菌素、乙酰基阿维菌素和弥拜菌素等衍生物产品的方向发展。在市场 运用上,也将向杀虫杀螨剂、农畜两用驱虫剂和家庭卫生用药等领域展开。 自 1995 年以来, 阿维菌素原药每年以 50%左右的速度递增, 产能逐年放大。 引起阿维原药用量增加的因素有五种高毒农药的禁用, 从经济作物向大田作物发 展,害虫抗性增加使用药量加大等因素。与此同时,东南亚的越南和泰国从我国 进口阿维菌素有增加的趋势;生产几种衍生物的用量增加,尤其是生产甲维盐用 量增加。 这些条件也使阿维菌素的需求量上升。 近年来, 随着生产技术逐年完善, 销售价格下降抵消了抗性增加带来的用药成本上升, 阿维菌素产品保持了性价比 优势。另外随着低价、高毒的农药使用逐渐受限,在发展中国家,阿维菌素产品 得以广泛应用的趋势将会加速。 08 年阿维菌素在水稻上的市场由禁地变成绿色通道,09 年许多厂家纷纷推 出阿维菌素和甲维盐系列产品,以抢占水稻杀虫剂这块农药的大蛋糕。统计显示 阿维菌素原药共 26 家登记,与阿维相关企业 400 多个,制剂证达 1300 多个。 2005 年是阿维菌素原药登记最多的一年。 目前国内阿维菌素产能 3800 吨/年(折百计,以下同),09 实际产量应在 2400 吨/年左右。自 1995 年-2008 年以来需求增幅在 50%。2009 年由于虫害 较轻和产能大幅扩张等原因,阿维菌素的供求形势呈前紧后松的供求局面,需求 总量增长,全年增幅在 30%以上,增长幅度回落。其中,甲维盐拉动的阿维菌 素精粉需求比较大。 综合以上条件分析,孙娟女士认为随着本轮阿维菌素原药价格的大幅上涨, 又将迎来一波大幅度的扩产潮。阿维菌素的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 高,将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为阿维菌素原药维持较低的价格提供支持。她预 计国内阿维菌素的性价比优势还能保持 2~4 年, 这期间国内市场将进入成熟期。 而国外市场性价比会保持得时间长,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成长期。 甲维盐(中文名埃玛菌素)是阿维菌素的衍生物,甲维盐原药中等毒性,制 剂低素,不受风雨天气影响,对鳞翅目活性与阿维菌素相比提高 1-3 个等级。据 统计,国内有 22 个原药登记厂家,与甲维盐相关厂家有 227 个,与甲维盐相关 登记的制剂证近 400 个。单剂最高含量为百分之五 。 2002 年以前甲氨基阿维菌素生产沿用的是默克公司的五步法生产工艺。 2002 年河北威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两步法合成工艺,大幅的降低生产 成本。浙江海正是国内最早生产阿维菌素的企业,也是目前唯一采用五步合成法 生产 95%甲维盐原药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 年国内甲维盐设计产能增加 到 1450 吨左右,1-8 月份实际产销量 750 吨,较 2008 年翻了一番。 阿维菌素原药高毒,目前阿维菌素制剂在一些地区的用量已经过大,残留超 标。 而且阿维菌素产品以乳油为主, 有机物排放多, 不利于环境安全。 相对而言, 甲维盐的活性更高,残留更少、毒性更低,安全性更好。而且剂型先进,有利于 环保。 从全球农药市场来看,生物农药及转基因技术农药的销售额只占据全球农药 销售总额的 10%,但这个数字在我国还不到 5%,这也说明阿维菌素在国内还有 良好的市场拓展空间, 随着农民对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农药品种特性的认识提高, 是当前生物农药市场中最受欢迎和极具竞争的产品。 随着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 菌素在水稻上大量使用,已经完成了最后一个大的市场开拓,预计发展的方向, 主要是甲氨基阿维菌素取代阿维菌素的市场空间。 甲维盐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植保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经销商在做推广宣传时要注意引导农民规范用药,合 理用药,不能再步阿维菌素的后尘,这样才能让它能永保“绿色”青春。 二、烟嘧磺隆 烟嘧磺隆(Nicosulfuron),中文别名玉农乐、烟磺隆,属磺酰脲类除草剂, 用于玉米田防除杂草。其化学名称为 2- ( 4, 6- 二甲氧基嘧啶- 2- 基氨基甲酰氨 基磺酰) N, N- 二甲基烟酰胺(英文名 Nicosulfuron)。 烟嘧磺隆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研究发现的磺酰 脲类除草剂中唯一对禾本科杂草特效的超高效除草剂品种, 年石原 产业株式会社与杜邦公司进行联合开, 并先后在世界各国取得了烟嘧磺隆的各项 专利,多数国家的专利权为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所有,部分国家的专利权为美国杜 邦公司。 烟嘧磺隆的杀草谱较广, 据日本报道: 它对 13 科 18 种一年生杂草及 2 科 4 种多年生杂草测定表明, 施用烟嘧磺隆 60g/hm2 时, 可有效防除马唐、 狗尾草、 牛筋、 稗草、 野燕麦等一年生和假高粱、 葡匐冰草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繁缕、 反枝苋、皱果苋、苘麻、苍耳、马齿苋等某些阔叶杂草。 1993 年在中国登记 4%烟嘧磺隆悬浮剂。至 2009 年,国内共有 34 家企业 取得原药登记证,100 多家企业取得与烟嘧磺隆相关制剂证。 烟嘧磺隆剂型有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国内一般将烟嘧磺 隆和莠去津、二甲四氯、甲基磺草酮、2,4-滴丁酯混用后加工复配。杜邦公司在 加拿大推出的玉米苗后除草剂 DPX-79409 是由烟嘧磺隆和砜嘧磺隆 1:1 混配而 成,巴斯夫推广的混剂是麦草畏+氟吡草腙+烟嘧磺隆。其它作为混剂或混用的 组合还有烟嘧磺隆+唑嘧磺草胺,烟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砜嘧磺隆 +莠去津等 。 据统计,目前国内烟嘧磺隆原药生产企业:山东新农基、江苏丰山、安徽华 星、科利华、久易,京博、河北欧亚、北方农药、江苏瑞邦等企业。2008 年受 原材料上涨和供求影响,烟嘧磺隆原药最高价达 370000 元/吨,年底受金融危 机影响价格回落到 300000 元/吨。2009 年上半年受国内产能扩大和出口低迷的 影响价格回落。 烟嘧磺隆具有众多优点,生物活性很高;对乙草胺、阿特拉津有抗性的杂草 防效尤佳;性价比有优势;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对后茬作物和环境的影响极小; 植物对烟嘧磺隆的吸收能力强,提高产品的抗干旱能力。 但烟嘧磺隆也面临着替代产品的竞争。原药方面,有莠去津、嗪草酮。制剂 方面,有瑞士先正达公司玉米田高效广谱除草剂耕杰,这个产品是由硝磺草酮与 莠去津混配而成的,此外还有莠去津、嗪草酮与乙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 的混合制剂。 我国玉米类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越稻谷类跃居第一。 对除草剂需求进一步增加。 随着烟嘧磺隆研究与应用技术的深入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该产品以 其自身特点会越来越受到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的重视, 烟嘧磺隆在中国将进入真 正的推广、销售、使用成熟期,未来 3-5 年,烟嘧磺隆的销售将达到高峰期。 三、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英文名称 difenoconazole,通用名称苯醚甲环唑、恶醚唑。属 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广谱、高效、持效期长,具有良好的内 吸性,同时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保护、熏蒸和铲除作用,对种传病害及土传病 害均有效,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苯醚甲环唑因高效、安全,每年的销售额以平均 15%的速度增长,是一个 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品种。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于 1999 年第一次登记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 粒剂产品,一直到 2003 年都是独家登记 。 目前,国内苯醚甲环唑总共有 163 个登记产品,原药登记 20 个,苯醚甲环 唑单剂登记 94 个,苯醚甲+丙环唑登记有 40 个,此外还有苯醚甲与其他产品如 嘧菌酯、咯菌腈、福美双、多菌灵、咪鲜胺、甲基菌硫等的复配登记。 自 2005 年以来,苯醚甲环唑的原药价格下降了约一半,进入 2009 年,其 价格也在缓慢降低。种植结构转变催生了新的产业机遇,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不 断扩大,杀菌剂用量也将稳中有升。 由于常规杀菌剂代森锰锌、福美双等产品常年使用,抗性不断增加,所以苯 醚甲环唑具有性价比优势。作为高效广谱低残留的内吸性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可 用于棉花种子处理、大豆种子处理及麦类锈病、白粉病、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它 卓越的性能将随着国内企业的进一步拓展更多老百姓的认识, 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空间。 结语 从目前的趋势看来,农产品价格将步入长期的牛市,随着农药生产向发展中 国家转移,气候变暖促使农药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以及我国国家惠农政策持续出 台,中国的农药行业拥有良好的前景。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一些高效、低毒、品种 与新制剂供不应求,当前国内制剂企业每种原药只能加工 4-5 种剂型,相比国外 一种原药可加工为十几种,产品可塑性较弱。制剂产品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面对机遇,规模较大、有研发和资金实力的农药企业需进一步加强研发,提 升产品有效含量,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对不同国家的登记制度和登记要求 作深入了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走品牌战略之路。(来源:搜狐博客 -花开春季)蔬菜田化学除草技术默认分类
09:04:51 阅读 40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菜地水肥条件好,杂草发生量大。因受蔬菜种类、栽培管理、环境条件、除草技术等多因素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不同季节杂草发生情况各异。据有关资料介绍,北京地区菜田杂草 140 余种,其中 常见杂草 40 余种,主要危害杂草近 10 种。杂草除与蔬菜争肥、争水、争光,直接危害蔬菜外,还是多种 病虫的中间媒介和寄主,可加重蔬菜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化学除草可有效解决菜田草害问题,保证蔬菜正 常生长,同时大大节省用工,减轻劳动强度,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已逐步成为杂草防除的主要方法。 一、百合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一)韭菜 1.育苗韭菜 (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韭菜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250 毫升,或 48%地乐 胺乳油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500 克,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72%普乐 宝乳油 1 50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土壤。施用扑草净有轻微药害,应加大 10%播种量,播后立即施 药,不宜在沙性土壤施用。 (2)苗后土壤处理 育苗韭菜生长期 4-5 个月,第一次施药 25 天以后,药效逐渐消失,药效结束 前,新杂草未萌发前还需再用上述一种药剂定向喷雾土壤。施药前,先清除大草,施药后,浇水。2 次用 药可控制草害 50-60 天。此时韭菜已封地,借助韭菜自身即可生态控制杂草的发生危害。 (3)茎叶处理 韭菜出苗前 2-3 天内,若杂草已出苗,可用 20%百草枯水剂每公顷 1 875-2 250 毫 升,对水喷雾,杀死已出土的杂草。在韭菜已出苗时不可使用。 2.老根韭菜 老根韭菜每次收割后先清除田间大草并松土,待伤口愈合后,先浇 1 次水,然后 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2250 克,或 72%普乐宝乳油 1 500-1 875 毫升,或 50%扑草 净可湿性粉剂 1 125 克加 48%氟乐灵乳油 1 125 毫升,加水 750 千克,定向喷雾土壤处理。氟乐灵见光分 解,施用后要立即覆土。也可于老根韭菜贴地收割后出土前,每公顷用 24%果尔乳油 750 毫升,对水喷雾 处理土壤。 此外, 对单子叶杂草较多的韭菜田也可用 20%拿扑净乳油每公顷 2250 毫升, 作茎叶处理防除。 此药适用于土壤处理效果不好或漏喷的地块;对双子叶杂草较多的韭菜田可于杂草真叶展开时,用 25%恶 草灵乳油每公顷 2250 毫升, 作茎叶处理防除。 旋花较多的老根韭菜田, 可于旋花 4-6 叶期, 每公顷用 20% 使它隆乳油 1 005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加 0.2%的中性洗衣粉,喷雾茎叶处理。若将药量分 2 次,间隔 5 天施用效果更好。茎叶喷雾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尽可能避开韭菜。每次割韭菜后应进行土壤处理,茎 叶处理可酌情掌握。若韭菜进入养根阶段,在养根之前施药 1 次,能保证 1 个月内无草荒。但以后应根据 杂草发生情况再施药 1 次或人工辅助除草。 (二)葱 1.伏葱、秋播小葱 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2 25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 做土壤处理。伏葱 7 月播种,正处雨季,天热,用药后易出现 药害,使成苗率降 低。因此,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且要严格控 制用药量。秋播小葱 9 月播种,其抗药性虽比伏葱强,但也较 易 出现药害,要严格控制用药量。伏葱、秋播小葱禁用氟乐灵。 2.根茬小葱 一般冬前播种,露地越冬,翌年 3 月返青。应在小葱返青后,杂草萌发前或刚萌 发时,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25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500 一 2250 毫升,或 48%地乐 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对水 750 千克,作定向喷雾处理土壤。旌用扑草 净对根茬小葱有轻微药害,沙壤土不宜用。 3.沟葱、撮葱 沟葱和撮葱抗药性较强,上述根茬小葱所用的除草剂都可在沟葱或撮葱上使用。 在沟葱或撮葱移栽缓苗后,杂草萌发出土前定向喷雾处理土壤。 (三)洋葱 1. 育苗洋葱 播后苗前每公顷可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 毫升, 48%地乐胺乳油 2 250 毫升, 或 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125-1 500 克(沙壤土不宜用)喷雾处理土壤。 2.移栽洋葱 移栽前每公顷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 升,或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 250 克,或 24%果尔乳油 750 毫升(果尔在光照下才有除草效果, 晴天和墒情好可降低用药量);移栽缓苗后,杂草出土前,除以上药剂外,还可用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2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缓苗后杂草已出苗时,可在禾本料杂 草 3-5 叶期,每公顷用 20%拿扑净乳油 1 200-1 50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移栽洋葱生育期也可使 用扑草净,但喷雾前要拔除大草。 3.采籽洋葱 于采籽洋葱返青后,现蕾开花前苗高 10-15 厘米时,选用一种同洋葱移栽缓苗后 所用相同的除草剂定向喷雾。 (四)大蒜 1.秋栽大蒜 栽种后出苗前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袖 1 500-2 250 毫升,或 33%除草通乳油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25%绿麦隆可 湿性粉剂 4500 克,或 12%恶草灵乳油 2 250 毫升,或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72%普乐宝 乳油 1 125-1 50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作土壤处理。秋栽大蒜还可于秋末 10 月、11 月,大蒜幼苗 越冬前每公顷用 20%使它隆乳油 750 千克,对水 750 千克加入 0.296 中性洗衣粉,对杂草茎叶喷雾,对 阔叶杂草控制效果较好。秋栽大蒜春天返青后,杂草萌发前及时用上述一种土壤处理剂定向喷雾作苗后土 壤处理。若春天未及时除草,杂草已出苗,可用 20%使它隆乳油每公顷 750 毫升,或 12%恶草灵乳油每 公顷 2 250 毫升,或 5096 扑草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 500 克(沙性土不能用),或 50%绿麦隆可湿性粉剂 每公顷 4 500 克(对大蒜 4 叶期前有药害),对水 750 千克,喷雾作茎叶处理。 2.春栽大蒜 春栽大蒜应在栽种后,杂草出苗前进行化学除草,所用药剂、方法同秋栽大蒜栽 后苗前。 二、伞形花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一)胡萝卜 播前整好地后, 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250 毫升, 48%地乐胺乳油 3000 或 毫升,或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处理土壤,药后混土 3-5 厘米,然后播 种。播后苗前除上述药剂外,每公顷还可用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900 克加 4896 氟乐灵乳油 1 500 毫升,或 25%恶草灵乳油 1 500 毫升,或 72%普乐宝乳油 1 125-1 500 毫升,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 60%丁草胺乳油
毫升, 或 或 对水 750 千克, 喷雾处理土壤。 一般播前或播后苗前 1 次用药即可控制整个生育期杂草,必要时可稍加人工辅助除草。 (二)芹菜 1.育苗芹菜 播种前每公顷可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25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处理土壤(施用氟乐灵、地乐胺后混土), 然后播种。播后苗前除可用上述药剂外,每公顷还可用 72%普乐宝乳油 1 125-1 500 毫升,或 72%都尔乳 油 1 500 毫升, 6096 丁草胺乳油
毫升,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沙性土不可用), 或 或 对水 750 千克,喷雾处理土壤。育苗芹菜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均有较好效果。 2.移栽芹菜 移栽芹菜可用除草剂有 4896 氟乐灵乳油每公顷 1 500-2 250 毫升、4896 地乐胺 乳油每公顷 3 000 毫升、33%除草通乳油每公顷 1 500-2250 毫升、25%恶草灵乳油每公顷 1 875-2250 毫 升。移栽前或移栽后可选用氟乐灵、地乐胺、除草通其中 1 种,喷雾处理土壤,药后结合中耕混土。若施 用恶草灵应在移栽前 1 天进行土壤处理。 (三)茴香 1. 春茴香 春茴香除草可于播前或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 播前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油 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对水 750 千克,喷雾,混土后播种。播后苗前除可用氟乐灵、地乐 胺外,还可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225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 湿性粉 剂 1 500 克,对水喷雾。 2.秋茴香 一般春茴香所用除草剂均可在秋茴香上应用, 方法相同。但由于秋茴香播种时多在 高温季节,用药量应低 于春茴香。对发生菟丝子为害的秋茴香地块,可在菟丝子转 株为害期,用 48%地 乐胺乳油 100-200 倍液均匀喷于菟丝 子上。 (四)香菜 播前或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播前每公顷 可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 毫升或 48% 地乐胺乳油 2 250 毫 升,喷雾处理土壤,混土后播种。播后苗前除可用上述两种药 剂外,还可用 72%普 乐宝乳油每公顷 1 125 毫升, 喷雾处理土 壤。 香菜抗药性较差, 应严格控制用药量。 一般 1 次用药可使 香 菜整个生长期五草荒。 三、十字花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十字花科蔬菜种类多,对除草剂敏感度不同。据有关资料介绍,以萝卜、四季萝卜抗药性最强, 大白菜、甘蓝次之,小白菜、油菜第三,菜花最弱。施用除草剂时应注意。 1. 播前土壤处理 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 48%地乐胺乳油 2 250-3 000 或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播前喷雾处理土壤,药后混土 3-5 厘米。施用上述 3 种药后不可马上 播种,萝卜和四季萝卜药后 1-2 天播种,大白菜、甘蓝药后 5-7 天播种,小白菜、菜花、雪里蕻因药后播 种期间隔太长,超过 7 天,生产上不宜提倡。除上述药剂外,也可每公顷用 60%丁草胺乳油 1 950 毫升, 喷雾处理土壤,然后播种十字花科蔬菜。 2.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四季萝卜、 心里美、 水萝卜于播后苗前每公顷可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300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 1 950 毫升,或 50%乙草胺乳油 900 毫升,或 50%杀草丹乳油 1 500-1 875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直播的大白菜、甘蓝、 小白菜、小油菜于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48%地乐胺乳油 2 250-3 0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 1 950 毫升,或 50%杀草丹乳油 1 500-1 875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育苗菜花于播后苗前 每公顷可用 72%都尔乳油 1 20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 1 50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十字花科蔬菜出苗 快,若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播后应立即施药。 3.移栽前土壤处理 移栽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有甘蓝、菜花及部分大白菜。移栽前整地做畦后 每公顷可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 33%除草通乳油 1 500 毫升, 48%氟乐灵乳油 1 500 毫升, 或 或 或 72%普乐宝乳油 1 125-1 5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24%果尔乳油 750 毫升,或 25% 恶草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 1 950 毫升,或 50%乙草胺乳油 1 200 毫升,或 50% 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200-1 500 克,或 20%敌草胺乳油 2 2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若杂草为单、双子叶 混发,可在移栽前施用混剂,如地乐胺或丁草胺加果尔,其各自用量为单用量一半。 4.移栽后或移栽缓苗后土壤处理 甘蓝、菜花移栽后或移栽缓苗后,大白菜、油菜移栽缓苗后 杂草出苗前,每公顷可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2 250-3000 毫升,或 48%氟 乐灵乳油 1 5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 1 9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 5.杂草出苗后茎叶处理 如果还未种植十字花科蔬菜,杂草已长出,可用 10%草甘膦水剂每公 顷 9 000-11 250 毫升,茎叶喷雾,药后 7-10 天,杂草死后可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也可用 20%百草枯水剂 每公顷 2 250-3 000 毫升,茎叶喷雾,第二天可种植十字花科蔬菜。此两种药均为灭生性除草剂,不可在 有蔬菜的田使用,且只对长出的杂草起作用,对以后新生杂草无效。如果防除十字花科蔬菜生育期禾本科 杂草,可在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3-5 叶期,每公顷用 20%拿扑净乳油 975-1 500 毫升,或 15%精稳杀得乳 油 600-750 毫升,或 10.8%高效盖草能乳油 300-450 毫升,喷雾茎叶。对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应适当增大 药量。 四、茄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一)番茄、茄子、辣椒 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主要是夏播番茄需播后苗前除草,每公顷可用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900-1 200 克,或 20%敌草胺乳油 1 500-2250 毫升,或 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 900-1 500 克,喷雾处理 土壤。 2.移栽前土壤处理 番茄、茄子、辣椒移栽前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需混土),或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20%敌草胺乳油 2 250 毫升,或 24%果尔乳油 750 毫升,或 25%恶草灵乳油 1 500-2 250 毫 升,喷雾处理土壤。地膜覆盖田可在药后盖膜,然后移栽,并用土压好地膜。 3.移栽后土壤处理 移栽番茄、茄子、辣椒后进行土壤处理,最好在缓苗后,杂草萌发前,这 样较移栽后立即施药更安全。除用除草通、地乐胺、氟乐灵(用量同移栽前)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外,还可用 72%都尔乳油每公顷 1 500 毫升,或 72%普乐宝乳油每公顷 1 500 毫升,或 60%丁草胺乳油每公顷 1 9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如果移栽后杂草已萌发,缓苗后除草来不及,可在移栽后立即用除草通、地乐 胺、氟乐灵任一种定向喷雾处理土壤,方法和用量同上。若地膜覆盖,也必须盖膜前用药。 4.杂草出苗后茎叶处理 若还未种植茄果类蔬菜,田间杂草已长出,可用 10%草甘膦水剂每公 顷 11 250 毫升,喷雾作茎叶处理,待杂草死后,再种植茄果类蔬菜,也可用 20%百草枯水剂每公顷
毫升, 对杂草茎叶喷雾。 此两种除草剂只对长出的杂草起作用, 对药后萌发的新杂草不起作用。 如果在茄果类蔬菜生育期杂草已长出,对禾本科杂草,可在禾本科杂草 3-5 叶期,每公顷用 20%拿扑净乳 油 975-1 500 毫升,或 15%精稳杀得乳油 600-750 毫升,或 10.8%高效盖草能乳油 375-450 毫升,茎叶 处理,可有效防除蔬菜生育期间禾本科杂草。 (二)马铃薯 栽后苗前每公顷可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 1 125 克,或 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 4 500 克,或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875 克,或 20%敌草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25%恶草灵乳油 2 250 毫升,或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1 500 克,或 48%地乐胺乳油 1 500 毫 升加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 750 克,喷雾处理土壤。 五、葫芦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一)黄瓜 黄瓜属对药剂敏感的蔬菜,尤其是直播黄瓜抗药性更低,对除草剂选择就更严格。在 直播黄瓜上可用的除草剂及方法如下: 于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 胺乳油
毫升(对黄瓜有轻微药害,后期可缓解),喷雾处理土壤,播后应早施药,这样较安全。 若出苗后施药则苗越大越安全,应在幼苗 5-6 叶期杂草出苗前用上述药剂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尽量避免药 液溅到瓜苗上,尤其生长点上。移栽黄瓜于移栽缓苗后杂草出苗前每公顷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当黄瓜高 15 厘米时,除除草通或地乐胺外,还 可用 48%氟乐灵乳油每公顷 1 500-22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喷雾时尽量少接触瓜秧,尤其是幼嫩 部分,也必须在杂草未出苗前应用。如果有大草,需先人工清除。在黄瓜除草时一定要尽可能避免或减轻 药害,除掌握施药技术外,对未用过的除草剂必须先小面积试验。 (二)冬瓜、南瓜、西葫芦 直播冬瓜播后苗前用 48%地乐胺乳油每公顷 3 000 毫升,喷雾处理土 壤。冬瓜、南瓜、西葫芦移栽前每公顷可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33%除草通乳油 2 250 毫升, 或 24%果尔乳油 750 毫升,或 50%乙草胺乳油 1 50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冬瓜、南瓜、西葫芦移栽缓 苗后杂草刚萌发时, 每公顷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 4896 或 或 氟乐灵乳油 1 500-22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冬瓜田使用除草通或氟乐灵,必须在 4 叶期以后。 (三) 苦瓜、 丝瓜 移栽缓苗后, 苗高 15 厘米以上, 杂草出苗前可用 48%地乐胺乳油每公顷 3 00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一些在葫芦科其他蔬菜田应用的除草剂可在苦瓜、丝瓜田试用。 (四)西瓜 1.播后苗前或苗后土壤处理 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250 克,喷雾处 理土壤。也可于苗后 5-6 叶期后,杂草出苗前每公顷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3396 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 2.移栽前、后土壤处理 移栽前 3-7 天每公顷用 48%氟乐灵乳油 1 50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根据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掌握药量。也可在移栽以后,5-6 叶期后, 杂草出苗前选用地乐胺、氟乐灵、除草通其中一种定向喷雾处理土壤,用量、方法同直播西瓜苗后土壤处 理。 3.生育期,杂草出苗后茎叶处理 西瓜生育期,杂草出苗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可在禾本科杂 草 3-5 叶期,每公顷用 20%拿扑净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10.8%高效盖草能乳油 600 毫升,或 15% 精稳杀得乳油 900 毫升,喷雾茎叶处理。可根据湿度大小增减药量,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较多地块应适当增 加用药量。 六、豆科蔬菜田化学除草 1.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播前每公顷可用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氟乐 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00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 b 也可于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33% 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或 48%地乐胺乳油 30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1 500 毫升,或 72%普乐宝乳油 1 500-1 875 毫升,或 25%恶草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 或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 1 500-2250 克,喷雾处理土壤。天气干旱时应混土。当单、双子叶杂草混发时, 每公顷可用 7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 450 克加 48%氟乐灵乳油 900 毫升或 72%都尔乳油 750 毫升, 喷雾处 理土壤。赛克津在豌豆田或沙质土壤应用易产生药害,最好不要单用。 2.苗后茎叶处理 若苗前没有用除草剂土壤处理或处理效果不好,苗后杂草大量发生,可以作 茎叶处理。 若以禾本科杂草为主, 可于禾本科杂草 3-5 叶期, 每公顷用 20%拿扑净乳油 1 500 毫升, 15% 或 精稳杀得乳油 750-900 毫升,或 10.8%高效盖草能乳油 450-750 毫升,喷雾进行茎叶处理。若田间以双 子叶杂草为主,可于双子叶杂草 2-5 叶期,用 40%苯达松乳油每公顷 990-1 995 毫升或 25%虎威水溶液 每公顷 750-1 500 毫升,喷雾作茎叶处理。若田间单、双子叶杂草混发,可在单、双子叶杂草 3-5 叶期用 25%虎威水溶液每公顷 1 500 毫升加 12.5%盖草能乳油每公顷 900 毫升,喷雾作茎叶处理。 七、菊科蔬菜田(莴苣、茼蒿) 化学除草 莴苣、茼蒿播后苗前可用 33%除草通乳油每公顷 1 500-2 2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莴苣移栽 缓苗后杂草萌发前每公顷可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或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定向喷 雾处理土壤,药后混土 3-5 厘米。也可用 33%除草通乳油每公顷 1 500-2 250 毫升,定向喷雾处理土壤。 有资料报道,莴苣移栽前可用果尔、恶草灵土壤处理,各地可试用。 八、藜科(菠菜)、田化学除草 菠菜对除草剂敏感,缺乏较理想的除草剂。菠菜田除草可于播后苗前用 60%丁草胺乳油每公顷 1 500 毫升或 50%杀草丹乳油每公顷 1 500-2 2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 九、水生蔬菜(藕)田化学除草 藕栽种 7-10 天后,气温在 25℃以上,水温稳定在 20℃,杂草萌发前可用 60%丁草胺乳油每公 顷 1 125-1 500 毫升或 12%恶草灵乳油每公顷 1 875-2 250 毫升,均匀喷洒在水面,施药时保持 3-5 厘米 水层,维持药水层 5-7 天,再正常管理。注意在早春水温低于 20℃,阴雨天时不宜用药,且在水层管理上 忌串灌。 十、特种蔬菜田化学除草 (一)芦笋 芦笋出苗前或收割后用 50%赛克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 500-2250 克, 喷雾处理土壤, 可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和部分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收割后用 48%氟乐灵乳油每公顷 1 500-2250 毫升,喷 雾处理土壤,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一年生阔叶杂草。 (二)蕹莱 播后苗前每公顷用 48%地乐胺乳油 3 000 毫升, 48%氟乐灵乳油 1 500-2 250 毫升, 或 或 33%除草通乳油 1 500-2 2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药后可混土 3-5 厘米。 (三)草莓 草莓苗前用 24%果尔乳油每公顷 7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防除单、双子叶杂草。 (四)朝鲜蓟菜 出苗前可用 24%果尔乳油每公顷 750 毫升,喷雾处理土壤。移栽缓苗后杂草出土 前,可用 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每公顷 1 500 克,定向喷雾处理土壤,防除单、双子叶杂草。 十一、菜田沟、渠化学除草 沟、渠边为一、二年生杂草时,在杂草生长旺盛期,高 20-30 厘米时,用 20%百草枯水剂每公 顷
毫升,茎叶喷雾。沟渠边为多年生杂草时,在杂草生长旺盛期,用 10%草甘膦水剂每公顷 7 500-15 000 毫升加 0.1%洗衣粉,茎叶喷雾。若将药量分 2 次,间隔 5 天用,可提高防效。施药时需选 择晴朗无风天气,且要避免药液飘移到邻近的菜上。西瓜的病害防治默认分类
17:35:16 阅读 76 评论 0 猝倒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 猝倒病 本病是西瓜幼苗期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可造成大片幼苗死亡。尤其在育苗床内受害最为常见。 1. 症状 猝倒病菌的寄生性都是比较弱的,只有在幼苗生长衰弱或其幼茎尚未木栓化时,才能侵入为 害。苗期发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接着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害发展迅速,在子叶尚 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拔出后接触病部的表面极易脱落,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有时幼苗尚未出 土,胚茎和子叶已普遍腐烂。有时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但贴伏在地面而不能挺立,检查这种病苗,可看 到其茎基部已收缩似线条状。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体。 2. 病原 病原为腐霉属中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菌丝无色,无隔 膜。无性阶段形成游动孢子囊,有性阶段形成球形卵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 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 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 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 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温度高于 30℃生长受到抑制。 适宜发病地温为 10℃,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但病菌尚能活动。 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 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 遇有雨、 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则发病较多。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严格选择营养土 选用无病新土进行育苗,或对育苗土进行土壤消毒,或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0.5 千克加细土 100 千克制成药土进行播后覆盖。 (2)加强苗床管理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控制苗床的 湿度。用有机肥或堆肥作苗床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定植后,前期宜少灌水。若是大棚应及时通风降湿。 (3)化学防治 出苗后发病初期可喷洒 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25%瑞毒霉(甲 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64%杀毒矾 M8 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或 58%雷多米尔?锰锌可 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一般 7~10 天喷一次,视病 情,连续喷洒 1~3 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枯萎病 (为害状)西瓜枯萎病也叫蔓割病、萎蔫病等,分布十分广泛。其发病率一般在 5%左右,多者发病 30% 以上,甚至绝产。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症状 西瓜全生育过程均可发病。西瓜幼芽受害,在土壤中即行腐败死亡,不能出苗。出苗后发病,顶 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都萎缩变褐猝倒;病蔓发病,基部变褐,茎皮纵裂,常伴有树脂状 胶汁溢出,干后呈红黑色。横切病蔓,维管束呈褐色。后期病株皮层剥离,木质部碎裂,根部腐烂仅见黄 褐色纤维。天气潮湿时,病部常见到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苗分生抱子座和袍子团。 2. 病原 病原为西瓜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 niveum(E.F. Smith)Snyber et Hansen], 属半 知菌亚门真菌。 3. 发病规律 本病是一种土传病害, 病原苗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 通过带菌种子、 土壤、 肥料、 灌溉水、昆虫及人为传播。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或根毛的顶端细胞间侵入,带菌种子萌发时病菌可直接侵 入幼根。夏西瓜 6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发病的主导因素是温、湿度,温 度在 8-34℃均可发病,24-32℃是侵染的最适温度,而苗期在 16-18℃时发病最多。雨后遇旱或时雨时晴的 气候条件下发病较多。另外,微酸性土壤及偏施氮肥,更利于发病。 4. 无公害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采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从无病田中采种。种子消毒,在播前可用种子重 量 0.3%~0.4%的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 l 小时。 (2)严格选择营养土 采用无病土育苗,用新土或消毒的土壤作营养钵育苗,可减少苗期病菌侵染。 (3)合理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提倡水旱轮作,或与非瓜类作物 5 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地,高畦 栽培,发病严重的大棚、温室更要采取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腐熟的基肥,及时追施磷钾肥,及时通风, 降低大棚湿度。不可大水漫灌,防止植株早衰和茎基部因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产生自然裂伤。发病时要控 水,及时清除病株,彻底销毁或深埋,并用石灰等进行土壤消毒。 (4)土壤消毒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用 50%多菌灵 8 克处理畦面。 定植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 667 米 21 千克,混入细干土 30 千克,混匀后,均匀撒入定植穴内。在夏季高温季节,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 毒,即收获后,翻好地、灌水、铺上地膜,然后密闭大棚 15~20 天,地表土壤温度可以达到 70℃以上,对枯 萎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线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嫁接育苗 用黑籽南瓜或葫芦作砧木嫁接。 (6)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进行药剂灌根治疗,常用的药剂有 50%速克灵 1 200~1 500 倍液,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1 200 倍液,或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或 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3 000~ 6 000 倍液,或 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每株灌药液 0.25 千克,每隔 5~7 天一次, 连续防治 2~3 次。炭疽病 (为害状)炭疽病是西瓜重要病害之一,各地普遍发生,在多阴雨天气和南方多水地区发生尤重,是影 响西瓜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本病除为害西瓜外,还为害甜瓜等。 1. 症状 西瓜叶、蔓、果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圆形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变褐色,边缘紫褐色,中 间淡褐色,有同心轮纹和小黑点,病斑易穿孔,病斑直径约 o.5 厘米,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上的小黑 点和同心轮纹都没有蔓枯病明显,病斑颜色较均匀。叶柄和蔓上病斑梭形或长椭圆形,初为水浸状黄褐色, 后变黑褐色。果实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暗褐色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 上长橘红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连片,西瓜腐烂。 2. 病原 病原为刺盘孢属的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Mont.)Arx,异名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Pass.) Ell.et Halst.],病斑上小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 圆形,无色单胞,内含物颗粒状,刚毛分散于分生孢子盘中,褐色,顶端色淡,有分隔。 3.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主要附着于寄主的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能带菌,其种子上的病菌可 存活 2 年。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依靠雨水或灌溉水的冲溅传播,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近地面的叶片首先 发病。湿度大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因素,在持续 87%-95%的相对湿度下,潜育期 3 天,湿度愈低,潜育期愈 长,发病较慢。在 10-30℃温度下均能发病,而以 95%相对湿度和 24℃温度下发病最重。过多施氮肥、排 水不良、通风透光差以及连作地块发病都比较严重。重病田或雨后收获的西瓜在贮运过程中也发病。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甜瓜品种一般厚皮甜瓜(哈密瓜型)易感病,薄皮甜瓜(普通甜)较抗病。 (2)严格选择营养土 育苗地要实行与非瓜类 3 年以上轮作,防止土壤带菌,不能轮换时必须进行苗床 土壤消毒。 (3)种子处理 对生产用种可用 50~51℃温水浸种或用种子重的 0.3%~0.4%的 50%多菌灵粉剂拌 种;或用福尔马林 200 倍液浸种 30 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4)农业措施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平整土 地,防止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瓜类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5)化学防治 大棚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可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或 80%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500~ 700 倍液,或 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 3 000~6 000 倍液,或 2%抗霉菌素(农抗 120)水剂 200 倍液等,间 隔 7~10 天一次,共喷药 2~3 次。白粉病 白粉病俗称“白毛”,是西瓜生长中后期的一种常见病害,除西瓜外,还为害甜瓜、黄瓜及南瓜等瓜 类作物, 1. 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西瓜的叶、茎、果及花蕾上,以叶片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及叶 柄上发生离散的白粉状霉斑,以叶片的正面居多,逐渐扩大,成为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严重时叶片枯 黄,停止生长。以后白色粉状物转变成灰白色,进而出现很多黄褐至黑色小点,叶片枯黄变脆,一般不脱落。 2. 病原 病原为单丝壳属中的单丝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其无性阶段可形成 串生的分生孢子。 3.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亦可在温室活体上越冬,第二年 5―6 月份随温度上升, 病菌借气流、雨水传播,落到寄主上侵染发病。该病菌对湿度要求范围很宽,天气干旱时,寄主表皮细胞 的膨压降低,则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往往发病更为严重;在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菌孢子因吸水过多,常 引起破裂,减少病菌的侵染发病,栽培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植株徒长,枝叶过 密、通风不良,以及光照不足等均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为害。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及时整枝理蔓,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 性。种植前或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体,生长期也应经常摘除老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 (2)化学防治 在生长前期喷洒 2~3 次 50%硫悬浮剂 300 倍液,或硫磺粉,可预防白粉病的发生;发 病初期选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或 40%福星乳油 5 000~6 000 倍液,或 20%腈 菌唑乳油 1 500―2 000 倍液喷雾,每隔 6~7 天喷一次,连喷 3 次。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药剂宜交 替使用。疫病 疫病又称疫霉病,俗称死秧,除为害西瓜外,也为害甜瓜及其他瓜类。各西瓜产区均有发生,为害 逐年加重。一般在苗期和生长前期发生,是高温多雨期发生的重要病害。 1.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为害叶、茎及果实。子叶染病先呈水浸状暗绿色圆形斑,中央逐渐变 成红褐色,近地面处缢缩或枯死。真叶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整形病斑,迅速扩展,湿度大时, 腐烂或像开水烫过,干后为淡褐色,易破碎。茎基部染病,生纺锤形水浸状暗绿色凹陷斑,包围茎部且腐 烂,患部以上全部枯死。果实染病,则形成暗绿色圆形水浸状凹陷斑,后迅速扩及全果,致果实腐烂,发 出青贮饲料的气味,病部表面密生白色菌丝,病健部边缘无明显病症。 2. 病原 病原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ms Katsura)和德雷疫 霉 (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 或灌溉水传播。种子虽可带菌,但带菌率不高。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发 病温限 5―37℃,最适 20-30℃,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 病重。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深沟高畦,加强防涝,雨后及时排水;采用 喷灌、滴灌或膜下暗灌的灌溉方法,及时通 风,降低湿度;轮作换茬,选 5-6 年未种瓜类的田块种植,减少田间菌源。铺盖地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 菌对植株侵染的机会。 (2)种子及种子处理 西瓜、甜瓜种子应从无病健瓜上选留。市售种子可用 40%甲醛 100 倍液浸 30 分 钟,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的 0.3%~0.4%的 25%瑞毒霉(甲霜灵)拌种。 (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病部或灌根,常用的药剂有 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或 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 200~250 倍液,或 64% 或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或 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或 58%雷多米尔?锰锌 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或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 250~500 倍液均可,一般 7~10 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或灌根 3~6 次。病情严重时可隔 5 天灌一 次,效果较好。设施栽培每次用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较好的防效。 叶枯病―霜霉病―病毒病―蔓枯病 叶枯病 叶枯病是近 10 多年在西瓜上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病原菌还可为害甜瓜、黄瓜、南瓜、西葫芦、 冬瓜、丝瓜、菜瓜等葫芦科的多种植物。该病常在西瓜生长的中后期发生,可造成叶片大量枯死,在全国 许多地区都有发生。 1. 症状 发病初期叶上长褐色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开始多在叶脉之间或叶缘发生。病斑近圆形, 直径约 0.1―0.5 厘米,有微轮纹。病斑很快愈合成大片,叶片枯死。天气多雨时发展很快,常使果实膨 大期的瓜叶变黑焦枯,影响西瓜品质和产量。此病与枯萎病不同之处是瓜蔓不枯萎,仅瓜叶枯死。 2. 病原 由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侵染引起,分生孢子梗深褐色,单枝、有分隔,顶端串生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棒形或椭圆形,有纵横分隔,顶端有较短喙状细胞。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病害可很快传播蔓延。病菌在 10―35℃都能生长发育,多发生在西瓜 生长中期、西瓜膨大期。如遇连阴天气,病害最易发生,可使大片瓜田叶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4.无公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清园以减少菌源;适时、适量施肥以提高西瓜、甜瓜的抗病性;开 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等,可有效减轻该病发生。 (2)种子及种子消毒 选健瓜留种。种子播种前用 80%抗菌剂&402&乳油 3 000 倍液、或 40%拌种双可 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 5 小时消毒。 (3)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或在冷空气或降雨到来之前喷药防治,每隔 7 天喷一次,连续 2~3 次。可 选用 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50% 或 或 或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或 10%世高水分散颗 粒剂 3 000~6 000 倍液等,间隔 7 天一次,共喷药 2~3 次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为害甜瓜,是甜瓜的重要病害,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可造成下部叶片全部枯死。果实发 育期进入雨季病势扩展迅速,可减产 30%~50%。 1.症状 霜霉病主要为害甜瓜叶片。在叶片上开始为水渍状黄色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不规 则多角形黄褐斑;在潮湿条件下,叶背面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一般底部叶片先发病,由下至上蔓延,严 重时病斑连成片,整叶干枯。 2.病原及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物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病菌为害甜瓜、黄 瓜、丝瓜、苦瓜、南瓜等瓜类作物。病菌的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 鞭毛收缩成静止子。静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周年种植黄皿、南瓜、葫 芦的地方,病菌可以周年成活,病菌在大棚或沮室的瓜类作物上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在田间,甜瓜霜霉病的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叶缘吐水和叶面结露利 于发病。叶片上的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塑料棚、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结露多, 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就严重。甜瓜霜霉病流行的适温为 20~24℃,温度高 于 30℃或低于 10℃病害发生受到抑制。入夏以后连续阴雨天气或忽晴忽雨或反季节栽培易发病,田间湿 度大、通风不良或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3.无公害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黄河蜜瓜、红肉网纹甜瓜、白雪公主、随州大白甜瓜等品种抗霜霉病。 (2)农业措施 轮作;选择地势高、土质肥沃、沙壤地块栽种;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 漫灌,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保持田间通风良好等。 (3)合理施肥 要求施足基肥,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应及时喷洒 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25%瑞毒霉(甲霜灵) 或 可湿性粉剂 500~00 倍液,或 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 200~250 倍液,或 64%杀毒矾 M8 可湿性 粉剂 400~600 倍液, 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或 或 800 倍液,或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 250~500 倍液均 可,一般 7~10 天喷一次,视病情,连续喷洒 3~6 次。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可收到 较好的防效。若是大棚还可熏烟,在大棚内开始发现霜霉病中心病株时,可采用 45%百菌清烟剂,每 667 米 2 棚室用药 200~250 克,傍晚闭棚室后熏烟。把药分成 4~5 份,按 4~5 点均匀分布在棚室内,用暗 火点燃,着烟后闭棚室,次日早晨通风,隔 7 天熏一次,视病情连续熏 3~6 次。熏烟法省工,省力,操 作方便,防病增产效果好。病毒病 西瓜、甜瓜病毒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西瓜、甜瓜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一般因病 毒病造成的损失在 20%~50%。为全株带毒的系统性病害。早期感病,可造成不结瓜,或结畸形瓜,对产 量影响很大。坐瓜期感病,则降低瓜的品质。 1.症状 西瓜病毒病有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蕨叶类型较花叶类型发生普遍。花叶型表现初期叶片 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纹,以后叶片皱缩不平,节间缩短,不伸头。蕨叶类表现为上部心叶变窄细长,扭曲 变形。 甜瓜病毒病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花叶型。心叶明脉,后发展为花叶或深绿色病斑、畸形,干旱 时病叶缩小,瓜蔓失去结果能力。②黄化型。叶片初生褪绿黄斑,后转为斑驳花叶,叶变黄、变厚,叶脉 突出,叶缘呈锯齿形,株形矮缩,节间短。③坏死型。叶片上产生系统的不规则的坏死褪绿斑点和条斑, 严重时植株矮化。 2.病原及发生规律 西瓜、甜瓜病毒病的病原种类较多,主要有甜瓜花叶病毒(MMV)、西瓜花叶病 毒(W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其寄主范围也较广,除为害西瓜、甜瓜外,还可侵染葫芦科的甜瓜、 笋瓜、西葫芦、黄瓜等;主要通过媒介(蚜虫和其他少数昆虫)传播,亦可通过种子、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该病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蚜虫发生量有关。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蚜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强,病 害潜育期短,田间再侵染次数多,植株长势弱,发病早、发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草胺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