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己写的写李白杜甫的律诗律诗

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是最高的?
似乎历朝历代, 大家最推崇李杜的诗, 如果说李杜的诗比别人的好, 好在哪里呢?
个人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没有说到最关键的问题上去。其中关于李白诗歌达到了所谓“道”的境界,每句话体现所谓宇宙本源更是纯属瞎扯淡。实在是不敢苟同,所以决定谈些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李白和杜甫都站在中国诗歌史的巅峰之上,李白俯视着过去,身上多了些走向巅峰的开放和豪迈,集旧时期之大成;杜甫面向着未来,身上多了些走下巅峰的沉着和内敛,开新时期之法门。关于李杜之间孰优孰劣已经争执了1000多年,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我个人更倾向于杜甫,至于为什么下面的分析会谈到。但无论他二人孰高孰低,李杜二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公认的。韩愈就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直到现在,学界还是这个观点。下面我从中国诗歌本身的发展这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二人最牛逼。中国诗歌起源于《诗经》、《楚辞》,汉代又开始出现五言诗、乐府诗。建安时代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成就了所谓“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后阮籍、嵇康等又开创了“正始之音”,随后经过西晋诗风的雅化,五言诗开始占主导并逐渐成熟起来(此时乐府诗也基本上是五言了),最值得强调的是陶渊明,绝对也是顶级大家。到了鲍照时代,又出现了七言乐府诗。到了齐梁时代,“声律说”开始流行,格律诗(近体诗)的前身“永明体”逐渐形成,形式上有了创新,但内容大都追求堆砌词藻、思想浮靡、无病呻吟、平庸空疏,被后世讥诮为“宫体诗”,直到初唐,除个别作家如沈约、谢眺(“中间小谢又清发”)外,大部分都是形式大于内容。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高潮自不须多言,各种体裁、题材都开始逐渐成熟起来,从初唐四杰“轻薄为文哂未休”到陈子昂明确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盛唐诗坛开始一反浮靡之气,走向诗歌文化的顶峰,李白之前或同时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等盛唐诗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李杜之后,中唐诗坛开始走下顶峰,白居易、元稹提倡新乐府,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韩愈、孟郊等以文入诗,也另有创新。此外还有李贺以奇峻幽峭、浓丽凄清重开浪漫主义新天地。晚唐的李商隐、杜牧感伤气氛浓厚,别有一番滋味。宋诗在唐诗之外又别开生面,发展出与唐诗抒情风格不同的说理诗。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也各有创获。自宋之后,诗歌艺术就再难有新的突破,很少再出大诗人了。以上简要说明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下面再看巅峰之上的李杜。李白沿着陈子昂开创的路径,走向了盛唐诗坛的最高峰。李白诗歌以《庄子》、《楚辞》为源,广泛吸收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谢眺的清秀,并融合盛唐诗坛清新豪放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壮浪纵恣的独特风格和高远宏阔的艺术境界,把个人理想和不平之气夸大到极点,把自我形象放大到极限,天真而狂放,因此而极具个性。最能展现李白独特风格的是他的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他打破整齐骈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句法,用豪放纵逸的气势驾驭瞬息万变的的情感,用仙境和梦幻构成壮丽奇谲的理想世界。李白最主要的代表作包括《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长干行》以及各种《古风》。李白在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上也有独特的个性和很高的造诣。总之,李白以自己的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展示了自己天真豪放的性格、对权贵的蔑视、对庸俗的不屑和自己雄奇的理想世界,奏响了盛唐诗歌的最强音。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早年也是李白的粉丝,他对前代诗人采取了比李白更加包容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兼容并包,集前代诗歌之大成,开后世学诗之门径,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全方位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为中国诗歌艺术树立了最高标准。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对齐梁诗的格律创新认可度并不高(虽然他实际上也吸收了很多这方面的成果)。杜甫由于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艺术眼界也比李白广阔,提出“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从前代的诗歌中,吸收了比李白更全面的营养。加之杜甫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比李白更加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进行了很多创作技巧的探索和尝试,成就了更加全面的艺术奇观,让人叹为观止,也比李白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更大。闻一多先生说过,别人都把格律当枷锁,而杜甫可以把枷锁拿来当武器。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而李白在这方面确实比不上杜甫),在各种诗体上都有上佳的作品流传后世,在七言律诗方面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登高》、《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为代表)。同时,他忧国忧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足为百世楷模。在艺术上,他所做的创新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境界(李白的诗歌大多以想象为主,内容和思想都比较局限),使诗歌扩充到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现的程度,开创出了后世诗学的各种源头。以下是启功先生的评论,选自《启功说唐诗——李白和杜甫》李、杜诗相比,其诗可以分为两类。体格上,李白继承的多,杜甫是开创的多;思想上,李白对现实表现自己的抱负、见解,都是曲折地,借古体、古题、古事来表达,而杜是率真的,意思也并不浅。相反地,在抒发理想方面,李是率直的,杜却是曲折地。李白是“继往”(李白之前没有这样的诗,但细分析起来,都是继承以往的),得出的效果(给人的印象)是“独创”,前无古人,是“往”的终结。从唐初往上推,最后的终结是李太白。如咏物不离物的手法还是传统的手法还是传统的,不能不受具体事物的约束,他不敢也不愿意脱离这个事物而完全发挥自己的意思(犹如六朝人的玄言诗风,使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最后也归结到玄言,也要依傍现成的老庄论点)。如李白的《蜀道难》,极力描述蜀道的艰难,刻画得具体、形象,始终不敢放弃“蜀道难”这三个字。而杜甫则不然,诗歌形式虽可以用“旧”,但在敢于“闯”(创)的方面,正是与李白不一条路。他是事物为我用,以表达诗人的主旨、感情为主,使其成为表达感情的资料和手段。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人只讲到这里“炼字“(坼、浮),说得就浅薄了,诗人是把它(大环境)作为自己的感情的寄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处环境越宽广,就越显得孤舟之单。六朝人写:“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诗句)说穿了还是很浅。李后主就要好得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致有人争论谁溅泪、谁惊心?正说明它的丰富。北周庾信的《小园赋》说:“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比较起来,杜甫所写更概括,更少而精了。杜甫以前,运用这种手法的很少。杜诗的许多篇章之间有联系(如秋兴八首、咏怀五首等),同时又是走到哪里写到那里,看到什么写什么,这在汉魏六朝也很少。可以说,杜诗是未来的开始(当然李白诗对后人也有影响),他作诗的整套办法是前所少有的。所以学诗之人一般都学杜诗。因为李白诗歌主要是反映他的天才,内容也不够全面,很多地方不和格律,不能当做入门教程。而杜诗可谓诗歌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句句都精密无比,合乎格律(除非是故意不合律的),耐人寻味,越琢磨越觉其妙不可言。再说一点,李白和杜甫一生都怀才不遇,但他二人都只是文学家,对社会的观察有时固然很深刻,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有实际的行政才能。李白早年自视很高,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法家),又想“济苍生,安社稷”(儒家),不屑于走科举之路,通过求仙(道家)、隐居、漫游、干谒等方式传播名声,力求通向朝廷(他本人经常在诗里嘲讽这些人,但他自己其实也属于这类),而他也并有具体施政纲领之类的策略。所以他的思想其实也有庸俗的成分,他虽称“诗仙”,很有仙气,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家(恐怕更多是为了迎合当时李唐皇室崇尚道教)。所以,玄宗让他当个粉饰太平的御用诗人其实是明智的,因为他这种人只是文学家、诗人、行为艺术家,并不是政治家。他后来投靠永王李璘也说明他并无多少政治头脑。杜甫也劝过他,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也是一样,虽然很有从政的理想,但其实并不代表他适合从政。他一生也只当过小官,散官(还因为得罪皇帝被逐出朝廷),并没有多少政治素养。虽然如此,这些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文学史的地位。不知道能否对题主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非常感谢 关于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的补充提醒,现补充如下:的确是有说法称李白因为先祖犯罪被流放至中亚(李白本人即出生在中亚碎叶城)未被赦免,属于“黑户”而不能参加科举,也有说法称李白的父亲是商人,无法参加科举。当然,究竟李白是因为不屑还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目前没有定论,它们之间也并非是矛盾的。从李白的个性来看,他自视很高,自比鲁仲连、吕尚、张良、诸葛亮,轻尧舜、笑孔孟,还想功成名就之后再隐身而退(不得不为他的YY功夫点个赞),应该是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的。至于他在长安待了三年被赐金放还,估计也与他的狂放不羁的个性有关。至于杜甫,早年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理想很高远。但他的确是科举不中,制举也不中,最后才因为献赋得了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至长安后又逃至肃宗所在的凤翔,任右拾遗,不久后就因上疏救房琯而被贬出朝廷。这些也能说明他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和才能。谢谢!
难得碰到本专业知识,可惜问题太大,我又很笨。
提一点就是很多人的诗集是首饰店,里面有贵有便宜的,但精品就那么几个。李杜就不同了,哥俩是藏宝洞聚宝盆黄金谷,随便翻一页爆S级以上的几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八,最次也都是A+,更别提俩人的艺术技巧,风格和在体裁上贡献balabala。
另外题主你不觉得李白诗很燃吗,有一些念叨念叨洪荒之力就入体了( o??o? )
个人觉得大多数对杜甫的评价都进入格式化的套路了,动不动就“沉郁顿挫”。即使是本身就是诗人的冯至写的《杜甫传》,也是陈词滥调一堆,甚至他无耻地写道:“他的诗的成就,只靠着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够的,主要还是决定于我们一再提到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着实不要脸,骨气也没比郭沫若这种马屁精墙头草硬多少。
但杜甫的脑残粉并非只有这些软骨头。他的重量级脑残粉可以组成一支“中国好粉丝”的超级战队。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说:“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各位大家均是极尽谄媚之词,却有些空洞。杜甫在国外也有很多脑残粉,有的评价要有新意得多,现代诗人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和,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以罗斯的江湖地位说出如此夸张的话,让我意外,也让我自豪。他认为杜甫关注的是"人的坚信、爱、宽宏大量、沉着和同情",而只有这些品德才能拯救整个世界。虽然杜甫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但他关心普通人民的命运和处境,而这才是"唯一可能持久的宗教"。雷克斯罗思对杜甫的敬佩使他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我30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这样的新意让人畅快,这种畅快就像吃了数以月计的流水宴席,突然泡的浓茶一杯,油腻尽去。
个人觉得,杜甫写得好,一是他是位有着极佳品质的人,每份情感都极为纯粹,他怀念他的兄弟,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爱春雨的灵性,他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开心时,他便“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怀念好基友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也写“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所有这些描绘,都像瑞士手表一般丝丝入扣,又像秋衣一般温软贴切。格调比两宋那些跟歌姬廉价地呻吟的词人高上许多,更不用说那些鸳鸯蝴蝶派了,那些人写花写泪写愁写恨,恶俗之气扑面而来,而你看他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给人的感觉却是重如泰山。实际上,这究根是源于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和灵魂。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是一位称职的兄弟,肝胆相照的朋友,孝顺的儿子,顾家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当然,也会是位有着普世价值观的博爱好公民。
他写得好,另外一个则是天赋。他九岁就写得好诗,这与13岁就名动京城的玄奘是一样的,他就是天赋秉异,你不得不服啊。他虽自己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并不代表他写个诗就像工匠雕琢个石狮,只需付出时间就可以得出杰作,艺术永远是天赋为王,其它都是扯淡。他的语言的韵味让我想起《道德经》,《史记》,看似至简却又醇厚,他玩弄汉字的天赋绝不在李白之下,在大道至简之路上达到宗师地位。那些人类最基本,但也最重要的情感,喜怒哀乐,以及家国天下,他都能以最浓缩最精巧最别致的文字抵达你的心脏。
李白杜甫之间,没有谁高谁低,只有本着自己口味而更喜欢谁之分,个人觉得,欣赏杜甫的人,其艺术修养要高些。所以那个我很讨厌的姓毛的死胖子,喜欢李白。呵呵……
本回答已刪除,勿念。
又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不扯不舒服司机哈哈~李白七言古体最具盛唐气象,自由狂放,艺术之高的确压倒群侪。不过李诗题材上更自我,杜诗更关注现实。关注现实的诗,创作难度其实是更大的,因为笔触不那么自由了。杜诗之佳在深沉蕴藉,并且作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诗歌尝试。如果说李诗是拔高了诗歌的高度,那么杜诗使得诗歌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了,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如果细细比较的话,我觉得李白是要稍强于杜甫的。以参考物来比,《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流不下于楚辞庄子,《长干行》不下于古诗十九首,七绝不下于王昌龄杜牧,五绝不下于王孟。李白只有七律不能跟杜甫比肩。杜甫的诗如前所述,受制于现实,笔触不可能如李诗那样荡开,故以深沉取胜。杜诗在当时基本是没有参照物的,很难界定,尤其古体,几乎处处用劲,字字用力,唐以后诗歌里学杜的很多,但做到通首用力的很少,似乎只有韩愈从险怪奇崛的方向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又觉用力过度了,达不到杜诗的沉雄。归根结底,因为杜诗关注现实,所以创作难度更大,这导致了李诗经常是一气浑成,而杜诗中时有拙句。故而我认为李诗要稍胜。当然,在这点上其实也没人比杜甫做的更好,如《兵车行》《洗兵马》之类我认为已是极致。至于七律,杜甫无敌是没有悬念的,五律也是王孟之敌。要之,李白是古龙小说中的人物,琼罗玉带,天外飞仙;杜甫是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岳峙渊渟,森然气象。一个是叶孤城,一个是张三丰。张三丰可学,所以学者甚众,开武当一派;叶孤城不可学,没有一剑西来,天外飞仙遂成绝响。为什么李白稍强呢?虽然都是天下第一,但叶孤城明显看起来更无敌一点。因为张三丰还会受伤,叶孤城不会,他只会死,不会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一李白在其早年作品《蜀道难》中写道: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特点在于:大胆的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瑰丽的想象。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等。这些神话传说使人不仅从空间上想象到蜀道之难,而且能从时间上去想象,同时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强烈的感情。全诗反复咏叹,开头和结尾都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间又三次插入类似的咏叹。连续的感叹词,重复的惊叹句和咏叹式的小结语,三者交互使用,形成结构上的盘旋反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节奏感。变幻的句式。全诗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长句奔放畅达;短句简劲有力。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再看李白晚年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李白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洋溢的是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二杜甫则与李白有鲜明的不同。先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前三段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今天的长江三峡地区,渝鄂两地交界处),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在夔州,山川雄壮,地势险要,高江急峡,古木苍茂,别有一番气象。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歌颂山川和遣兴书怀之作,以及咏叹名胜古迹的诗篇。应当说,在夔州的生活是可以惬意的。但是,诗人毕竟是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那千古名诗《登高》,特点在于:形象的塑造: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忘。‘’情感的表达: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语言的锤炼: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这是声声嘶啼和那躁动的急舞与那粗重悲壮的震撼之音。这不是一个人在悲啼私哭,也不是一群人在哀号哭吐,这是“无边”与“不尽”的铺天盖地的震慑与悲怆。这是一个民族的悲痛,一个伟大民族沉沦的悲痛。时间仿佛已煎熬了上百年,也仿佛万里一片都是苦难。一个伟大的唐帝国被群鬼所害,大厦正在崩塌,正在轰毁,那钢骨折断之声如天崩地裂!那漂泊,多病,孤独,颓唐的苦命人,他正在看着。他目击,他亲临,他逃亡,但千里万里都只共演奏着一样的悲剧,他又彷徨于无地,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沉静在悲怆之中。三李白自称自己的风格是: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我们认为李白的风格是:①情感的壮大高扬时代原因: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性格原因: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②表达的喷薄纵横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代人祭李白文》)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箜篌谣》)③想象的奇伟变幻 李白的想象,纵逸奇特,变幻万端。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则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④意象的个性十足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个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⑤语言的明丽清朗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总结起来四个字:清雄飘逸四杜甫谈自己的创作风格:“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总结起来也是四个字: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要求“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这种沉郁,其实就是感情的深厚浓郁。这种深沉浓郁的感情又来自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老气纵横的心态。裴斐说:“心胸气度阔大,阔大到一诗一联即能涵盖一生和整个时代”。这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来自杜甫所生活的变乱中的时代,来自正在转变的唐代士人的群体心态,也来自他自己在窘迫的生活中、巨变下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 “顿挫”主要体现在杜甫诗作一些表现技巧上。顿挫用于杜诗风格辨析最初便是出现在对杜诗语言的分析上。顿挫本就带有悲抑苍劲的意味,它是通过沉痛反复的铺叙吟咏、萧索衰飒的意象选择以及峭拔滞涩的音节气韵上体现的。这种“顿挫”,随着杜甫力因年增,意兴盎然,思想和阅历不断老成和深化而越发炉火纯青。五李杜相同点: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唐诗理想)――壮大奇丽李杜不同点:风格:李白:浪漫主义,清雄飘逸。杜甫: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创作: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感情:李白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甫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李杜形成不同风格的原因:人生经历的不同。李白是怎样炼成的:李白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开天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出身于胡商之家,年少时博览群书, 广有游历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杜甫是怎样炼成的: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深受儒学教养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相信自己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 讨论李杜孰优孰劣没有意义。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评李白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附我以前写的一首小诗:李杜
他是谪居的仙人,桃花潭里映出他不羁的醉态;他是诗中的圣者,草堂之中是他瘦骨嶙峋的背影。他醉后发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仙人的洒脱滋养我们的血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者的悲悯树立我们的灵魂。他把酒临风邀月饮,用生命追寻浪漫;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用诗歌记录历史。他狂笑高呼“我本楚狂”,对天长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肃立长叹“天地沙鸥”,浊酒独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天马行空,他豪放飘逸,他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感时忧国,他绪密思深,他沉郁顿挫,他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坚持苦身利人的道义。他的激情澎湃,他的浪漫飞扬,他的诗歌燃烧起我的血;
他的苦难动人,他的现实沧桑,他的诗歌叩击着我的心。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千古诗魂在,再领风骚上千年。李杜文章依旧在,唐诗光焰万丈长。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S.如果题主想有更深入的了解的话,我安利一下我们学校的叶嘉莹先生的书。
都是贤人高士,我只是有幸能够看到他们的诗句。
有人说,他没年轻过,我不这么认为: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他就像一个武学奇才,用百家兵刃,样样都可以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到他身上除了具备中国历代文人的气骨、忠孝仁义,还能读到他乐观积极,甚至还有点可爱的性格
李白的诗将自己化为他人,胸有丘壑以天下人观诸天下事,是从内往外再往内的探求。处处可以感觉到太白的此等气度,代表作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连《静夜思》这样的小品都是如此。当然一些近体诗是自然流出来的,外放的,不在此列。杜甫的诗将他人化为自己,感同身受以天下事施诸天下人,是从外而内再往外的探求。把天下事视作自己事,大体如《赠卫八处士》《兵车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五首》等,当然也有一些不在此列。两人的格局首先就高出大部分诗人一筹,又通过极高的天赋和胸怀将天下事和天下理反复念叨给这个世界听。这么说吧,李白的诗随时给你惊喜。今天听到这么一首歌《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最高赞答案
回答深得我心。看完后不禁手痒,也说说我的体会。要说两人要高下,千百年争了那么久,没争个所以然。文学史的观点,不管游国恩也好,袁行霈也好,给的是双子星的结论。就我个人而看,确实难分伯仲。当年读杜诗就感受到了,还做了一些批注,大意就是:李抬头向上,面向过去,是古之集大成者,最擅长最能代表李白特点的是古体,语言汪洋恣肆,有太多的名篇:《蜀道难》《 将进酒》等。杜低头向下,展望未来,是未来之开创者,最大的特点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开拓无限的意境,其最擅长最能代表杜甫特点的是律诗,史家认为开宋调风范,宋人吕本中尊其为一祖三宗之祖。可以说,老杜用其实际创作告诉了我们,律诗该怎么写。而老杜之所以被后人尊敬是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唐人中并无第二。所以我们看二人留在人世间的画像是:李诗仙是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之志。杜诗圣是满脸皱纹,一副标准的忧国忧民希望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文人形象。李白的成功,天赋要占90%,一般人不可学,天分不高的只学会了粗俗。杜甫的成功,天赋和努力大概是五五开,其转益多师、字斟句酌作诗的方法,人人可学,学了能致用。这不是说老杜天赋不高,没有天赋,难以把律诗玩得出神入化,难以在各种羁绊中开拓无限的意境。要我说,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屈原恰恰是李白和杜甫的完美结合。李白的奔放和鬼斧神工的想法,杜甫的悲天悯人,在其身上得到有机历史的统一。这说法,和李杜代表诗歌巅峰并不矛盾。因为,唐诗是诗的巅峰,李杜是巅峰中的巅峰,二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七言律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