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小石潭记柳宗元借景抒情400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石潭记》借景抒情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柳宗元借小石潭记的景色表达了被贬后的心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文名篇有许多。请你结合《小石潭记》的具体内容,以“桃花源和平宁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柳宗元借小石潭记的景色表达了被贬后的心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柳宗元借小石潭记的景色表达了被贬后的心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文名篇有许多。请你结合《小石潭记》的具体内容,以“桃花源和平宁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上句:桃花源和平宁静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同步题
&&试题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中档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对联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小石潭凄寒幽静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柳宗元借小石潭记的景色表达了被贬后的心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对联”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对联”。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小石潭记】《小石潭记》_牛宝宝文章网【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专题: 11:40:01|分类: 复习梳理 |字号订阅一、内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二、文学常识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记》中的一篇。三、语音1、洌liè 2、坻chí 3、佁yǐ 4、俶chǜ 5、翕xī 6、犬牙差互 cī 7 、悄怆幽邃suì四、通假字1、下见小潭 见通现,出现五、古今异义词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1、蛇:永州之野产异蛇( )斗折蛇行( )2、伐:伐竹取道 ( ) 齐师伐我( )3、明:明灭可见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八、重点词语解释1、清洌:清凉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4、俶尔远逝:忽然。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7、邃:深8、寂寥:寂静寥落。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10、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11、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九、特殊句式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6、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2、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3、段落归纳(一)发现小石潭(二)描写潭水和游鱼(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4、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十四、开放性试题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上句:*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共2分,内容与篇章不符或有错别字各扣1分)例(1)琅琊(王牙 )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2、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句子:分析:*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3、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 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 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水尤清冽 ⑵往来翕忽 2、下列句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⑴伐竹取道 ⑵齐师伐我 B、⑴乃记之而去 ⑵停数日,辞去 C、⑴不可知其源 ⑵其真无马邪? D、⑴以其境过清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拓展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阅读训练二】 1、⑴特别 ⑵轻快敏捷的样子 2、B 3、从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流入潭中的溪水想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弯曲曲地流淌行进可以看出溪水时而现出来,时而被遮住。 4、侧面描写,烘托渲染水清,水中鱼的情态一览无余,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语段阅读题及答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一)1.解释下列倾斜词在句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心乐之 ( )(3)卷石底以出 (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偶工整。上联: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倍感凄神寒骨。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解释下列倾斜词在句中的意思。(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2)斗折蛇行 ( )(3)凄神寒骨 ( ) (4)以其境过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100左右)。4.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感情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一)1.向西;喜欢或以……为乐;而,顺接;大约。2.略。3.如: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4.略。(二)1.成为;像北斗星那样;使……感到凄凉;因,因为。2.略。3.可写成生动性说明文。4.乐、悲(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情境交融)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①伐竹取道 伐: ②下见小潭 见: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参考答案:1、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每小题1分,共4分)。2、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对一句给2分,共4分。)3、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本题4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他的字是子原,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水尤清冽:格外参差披拂:参差不齐潭中鱼可百许头:在数词后面,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乎”日光下澈:照到水底亻台然不动:呆呆的样子諔尔远逝:忽然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明灭可见:有的地方明,有的地方暗犬牙差互:参差不齐寂寥无人:寂静悄怆幽邃:忧伤样子以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待下去3.“伐竹取道”说明了哪些内容?(1)说明这里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少有人来。(2)说明作者听到水声时心情愉快,喜悦,游兴大增。4.文章开篇落笔一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2)因其结构全以石质为底,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游水流入小潭,小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环。5.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1)借石潭的形状,来写水清,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周围青树翠蔓。(2)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亻台 然不动; 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时写到“似与游者相乐”,而第五段又感觉到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前后两种心情为什么有所有同。(1)起初,作者被小石潭“如鸣佩环”的水声所吸引,“伐竹取道”来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水清见底,景色优美,忘记遭贬忧伤,精神愉悦,此时他眼中尽是美景,连游鱼也似与其相尔,后来,小石潭的源泉头如曲折明天,让他想到渺茫的前途,小石潭的寂蓼无人,使他心生忧伤,这也是他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怒的心境的反应。7.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小石潭水清石奇,特别是鱼儿的时动时静,更给作者带来了无比喜悦。这份喜悦真实而短暂,潭周围的修环合,寂寥无人,勾起了作者贬官后始终郁积于心底的凄凉,最后悲上心头,乃记之而去。8.请就本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作评注。9.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请把你最欣赏的一处写景语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说说它的语言特色。写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把水声比作环佩叮当的撞击声,写出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已快乐。( 08年山东)【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10.答案:① 因为 ② 说出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二.( 08年内蒙古)(一)阅读下文,回答5 - 8 题。( 8 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 分)( 1)水尤清冽 尤: (2)悄怆幽邃 悄怆: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伐 (1)伐竹取道 (2)齐师伐我B.去 (1)乃记之而去 (2)停数日,乃去C.其 (1)不可知其源 (2)其真无马邪D.以 (1)以其境过清 (2)属作文以记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 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答: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分)答:5 、 ( 1) 尤:特别(2 )悄怆:优伤的样子6 、B7.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翻译完全正确的得2 分,“斗”和“蛇”两个词意义没落实的扣1 分)8、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三.( 08年深圳市)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答案:6.(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7.(1)水格外清凉。(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8.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四.( 07年荆州市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9.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A.之:如镜之新开  暮寝而思之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子墨子解带为城10.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④于时冰皮始解(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 急洏甚箭,猛浪若奔。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A. 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B. 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C. 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D. 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9.C 10.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11. ①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12. C五.(07年海南省)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    ②良多趣味   ③亻叔而远逝   ④斗折蛇行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分)19、(2分)C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21、(意思正确即可)①(2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②(2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22、(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分)清澈 (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七.(06年太原)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答案:、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七. (06年河北课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小石潭记】《小石潭记》》由“情和欲”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景抒情4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