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什么大病救助众筹平台平台可以选择?

“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启动_网易财经
“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启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启动)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7日讯 10月16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了扶贫日减贫与发展论坛——健康扶贫论坛。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办郑文凯副主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赵炳礼理事长出席论坛并中国和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分别组织实施的大病病种白内障、骨关节、语言康复、自闭症、脑瘫、心血管、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救助行动,并为健康暖心扶贫基金捐赠单位颁发捐赠证书。这是落实《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搭建政府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农村贫困人口救治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引导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等为患大病的贫困人口提供慈善救助”的实际举措,将有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的深入开展。
论坛中,国务院扶贫办郑文凯、国家卫生计生委财务司何锦国专员作主旨发言,邀请专家、社会组织、项目地区、企业作主题交流,紧紧围绕《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文件要求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展开。从建立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机制、实施大病分类救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健康素养以及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汇集多方智慧,分析健康扶贫的现状,探索未来实施路径,为消除贫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发言嘉宾聚焦于分析健康扶贫的现状与意义,分享已探索服务模式的成效与不足,从加强制度衔接,发挥制度合力,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促进政策进一步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贫困人口的健康兜底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各司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委预算管理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和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等负责同志参加了本次论坛。
(责任编辑 :高原)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网络互助平台:给大病患者一份保障
平台会员申请求助,全体会员为其筹集互助金;会员越多,单次捐助金额越少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医疗保障体系力度有限,难以覆盖所有人群,商业保险则主要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由此,社会出现了许多“夹心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过去几年中,公益性的互助保障平台蜂拥而至,融资金融屡创新高,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不单在公益界刮起一阵旋风,更成为一个新的互联网创业风口。e互助、水滴互助、抗癌公社、夸克联盟……类似平台层出不穷。其中,2016年5月上线的水滴互助获得了高达5000万的天使融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付费注册用户超40万。
可以说,公益性互助保障平台的出现为社保和商业保险填补了不足之处,并且将对突发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的救助从事后弥补优化为事前预防。由于网络互助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行业的竞争刚刚开始,未来如何发展还有待时间验证。
发展迅猛的公益互助
今年24岁的朱倩是“e互助”平台上的第260974位会员,也是第100位受助的患癌会员。日,朱倩加入了e互助“家庭守护抗癌无忧计划”,12月11日(180天观察期)起开始享有互助保障权益。2016年3月,在怀孕17周进行例行产检时,医生发现朱倩的癌胚抗原指数奇高,在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她已罹患肝癌。接下来的半个月,朱倩接连进行了两次大手术,先进行引产,后又做了三分之二的肝脏切除手术。
2016年4月,朱倩首次向“e互助”平台报告了自己的情况,并于5月19日向平台交齐了申请资料。之后,平台安排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公司进行调查,并于6月16日向全体会员发起了金额为30万的互助公示。6月26日,有355751名会员参与本次互助行动,为朱倩募集到治疗资金元。
于2014年7月正式上线的“e互助”,致力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大灾大病的保障问题,目前主要针对癌症和意外身故两种风险,提供会员之间的互助。用户在“e互助”平台注册并选择加入适合的互助计划后就可以成为其会员,一旦有会员罹患癌症或遭遇意外,全体会员将以均摊的形式为其筹集互助金,每人每次不超过3元。随着平台会员数量的增多,单次捐助金额会相应减少。目前,“家庭守护?抗癌无忧计划”最高互助金额30万元,“家庭守护?死神无惧计划”最高互助金额20万元。
截至日,“e互助”平台注册会员达到910379人,其中“家庭守护?抗癌无忧计划”会员391588人,“家庭守护?死神无惧计划”会员153660人。到目前为止共完成126起互助事件,筹集资金2440万元。相当于所有用户每年支出不超过百元的情况下,获得了一份价值20万元的癌症保障金。
目前涌现出的公益性互助保障平台模式和发展速度大致如此。
2011年5月,抗癌公社上线,成为首个基于互联网的重大疾病互助社区,目标是为每个不幸患癌的公社成员筹集不超过30万元治疗和生活费用。截至目前,抗癌公社社员已达43万,并以每天人的规模持续增长,社员覆盖全国35个省市,援助了10个重症患者;2015年,夸克联盟上线,目前其会员人数已突破80万,互助金总额超过1100万元,援助了11位会员;今年5月,“水滴互助”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注册人数已超过40万……
有别于保险的公益形式
说起互助保障平台,不得不提起“交互保险”这一美国特有的保险组织形态,它的出现背景和互助保障平台的出现背景颇为类似,也是低保障群体互助性自保的一种解决方案。随着时间演进和规模扩大,这种形式被正式纳入监管体系。
现今的公益性互助保障平台正可看做这种保险形态与互联网的结合,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协议承担会员彼此间的风险损失,而单次互助金极低,也避免了单个个体负担过重,规避了偿付能力问题。但作为公益创新的手段,其又有别于保险,并没有一个“保险机构”作为承保的主体,且门槛低、中间成本低、自传播性高。
在费用征缴方式上,互助保障平台主要运用“即收即付”制,极大降低会员的财务压力。互联网和在线支付工具的出现,也为这种征收方式的回归提供了可能。
“e互助”CEO雨乔认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商业保险覆盖仍不充分,导致普通大众面对大病大灾时显得虚弱而无力。“目前,网络互助行业发展很快,已经有很多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印证了互助这一透明高效的保障方式的可行性,也验证了大众对互助平台的认可。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加入互助行业,这会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福音。”
遭遇差异化瓶颈
通过对比上述平台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这些互助保障平台在规则制定、产品形态、条款说明、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相同点:
保证金 & 大部分平台最初注册时需要用户交纳9元保证金,以保证发生互助事件时及时筹集资金;发生互助事件后平台自动扣款,每次不超过3元。账户余额低于一定额度时,会员将会收到提醒,若不及时充值将丧失保障资格(抗癌公社一直坚持免费注册的形式,提交身份等信息就可以加入,有社区成员患癌时才会发动会员捐助)。
观察期 & 根据年龄,平台会设置180天到365天的观察期,在此期间罹患大病不能申请获得互助资金。此举是为了防止有人带病加入。
年龄及保障额度 & 大多数互助平台都设置了30万元的互助金限额以及年龄限制(最高到65周岁)。
保障内容 & 区别于商业保险和传统互助保险,现有互助平台基本是针对大病重病以及意外事故等。
此外,平台对资金的托管方式也有类似之处。
据悉,对于会员互助金的监管,“e互助”委托招商银行全程托管,互助资金直达申请人账户;今年7月,抗癌公社与上海浦东新区凝心聚力公益基金会合作,将社员互助资金实现基金会托管;同月,水滴互助宣布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919大病救助工程达成合作,后者将对水滴互助平台的互助资金进行全程托管和监督。
水滴互助市场顾问张栋伟表示,与基金会合作不仅能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也方便外界的监督。
但同质化现象突出,如何吸引更多人注册、增加用户黏性自然成为每个平台十分关注的问题。
“e互助”CEO雨乔则发表了不同观点。他认为,互助保障平台需要解决的不是有多少人注册的问题,而是能帮助多少人的问题。如果互助平台急功近利、盲目扩张,以高额返现、红包补贴等形式吸引人注册,就偏离了互助行业的初衷,无法解决大众具体的困难。
如何实现盈利是发展关键
作为互助保障平台的元老,抗癌公社一直在积极探索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与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在抗癌公社的微信服务号中接入微店等。除此之外,公社还发起了非营利抗癌医院的众筹,但目前并没有进展。与基金会合作是其对盈利模式的探索之一。
由于定位不明确,资本似乎对其也不太感兴趣:抗癌公社在2014年10月拿到过一次来自联创策源的100万美元天使融资。最近一年,抗癌公社获得了众保科技200多万元和壹基金等组织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抗癌公社创始人张马丁曾对媒体表示,目前这种互助模式还不稳固,不能证明它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谈论盈利还为时尚早。
益宝计划创始人周玲坦言,目前益宝计划的利润非常低,最多的还是依靠捐赠、资助和投资,现有资金量即来自产品的收入很难维持,她说:“未来我们想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跟政府部门合作,跟公益机构合作,进行资源整合,使公益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e互助”则表示,互助本身是非营利的,会员充值金额全部用于互助,关于大灾大病的受助行业,不适合谈论盈利问题;作为近两个月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甚至曾对投资人说“五年内不要跟我提盈利”……
这也充分说明了目前互助平台行业的现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今年7月7日,另一家网络互助平台――未来互助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关于未来互助停止运营公告”。公告称,因参与互助的人数没有达到预期,参与的会员平摊费用可能会高达1000元每年,违背了平台想为会员提供低成本保障的初衷,未来互助自日起停止运营,所有充值加入的会员,充值款将全部退回。这或许会引发公益互助行业的反思。揭秘大病众筹:为何仅轻松筹获得合法资质--百度百家
揭秘大病众筹:为何仅轻松筹获得合法资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轻松筹能在众多探索者中成为目前唯一的成功案例,原因何在?
身患重病会让家庭陷入困境,而大病诊治又经常成为商业保险、社保、慈善组织和基金会都无法有效覆盖的领域。近年来,众多大病救助众筹平台借助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涌现,但该领域总体上处于无序竞争状态,近期更遭遇多家平台纷纷停止或关闭大病救助类业务。
这其中只有一家网站例外。今年9月,轻松筹获得民政部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资质,成为唯一入选的众筹平台。该平台2016年上半年发起4万余个大病救助类项目,并于10月宣布用户破亿。
大病救助项目的初衷是为重病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筹款渠道,可以作为传统公益筹款的有效补充。轻松筹能在众多探索者中成为目前唯一的成功案例,原因何在?它的经验能够如何促进行业共同良性健康发展?
小平台凋零,关键在于急功近利误导用户
大病救助众筹业务又称为个人救助、个人求助。该类项目属于一种个人在网络上的自发求助行为。今年9月正式实施的《慈善法》提到:个人不可以公开募捐,但是并未禁止个人求助。
作为个人求助的一种形式,大病众筹不同于公益、募捐,更不是保险。即使有平台提供供需信息,也绝非平台兜底承担损失。平台起到的仅仅是在项目发起者和支持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作用。
众多提供大病救助众筹信息的小平台,以0手续费、补贴、现金奖励等为噱头来吸引用户,甚至对用户造成了误导。这也是小平台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据《2016年10月份众筹行业发展月报》统计,2016年10月全国有30家众筹平台下线,1家转型。正常运营的400多家众筹平台当中,公益众筹平台仍为小众,仅有13家。
大病众筹平台的凋零触目惊心。广州一家平台转型做食品类众筹;陕西一家平台转型做产品众筹;深圳一家平台已下线……专注做个人救助业务的湖南“爱心筹”宣布停止运营;病友帮则在暂停运营之后,由于收到个人的资金支持而恢复,却为长期运营留下一层阴影。
平台纷纷倒闭带来各种恶劣影响,尤其是其组织的大病众筹“烂尾”,导致患者治疗延误,影响大众印象,动摇行业发展信心。面对乱象,有意参与大病众筹的普通用户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自发求助行为的根本性质和风险,避免被小平台误导陷入误区。
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负责任的审核与管理
9月1日《慈善法》实施之后,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应当在民政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未取得资质牌照的平台如果承接募捐信息的发布,则涉嫌违法。这就造成了许多平台停止业务。轻松筹成为首批13家取得该资质的平台之一,并且在大众耳熟能详的BAT以及一些公益组织当中独树一帜,成为入选的唯一一家众筹平台。
这是由轻松筹的强大实力和丰富经验所决定的。回望那些停业的小平台,往往没有大的投资方做监督,资金管理、审核流程也都不规范。相比之下,轻松筹则始终将规范管理、踏踏实实做众筹作为平台持续发展的根本。
轻松筹在业内首创将“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众筹模式”运用到大病救助领域。项目发起后只能由发起人转发到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扩散传播,筹款对象都是熟人圈子里的人。这种强关系网保障了项目的真实性,形成天然的监督机制。
两年多来,轻松筹深耕大病救助领域,探索出了一套“数据+客服+群众”三重把关的独特审核制度。患者发起项目,必须上传本人(或能证明关系的直系亲属)手持身份证原件照片、公立医院两年以内的病历及诊断证明、发起求助时初次填写的病人本人或医院账户的银行卡等资料。为确保万无一失,轻松筹不仅建立了150多人的自建客服团队一一进行人工审核,还结合群众把关,将群众举报与实名证实制度有机融入审核环节。
2016年6月,轻松筹获得腾讯、IDG、德同资本、同道资本的共同投资,完成近2000万美元 B+轮融资,市场估值 3.5 亿美元。这不仅让轻松筹能有充足的资本正常运作,而且有了这些资方的监督,资金也更加安全,运营更加规范。
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可行的运营模式
9月轻松筹入选民政部指定的13家互联网募捐平台后,在官方APP上线了“轻松公益”板块,合法地承接和展示慈善组织募捐委托信息的发布,再一次走在全行业的前列。“轻松公益”板块负责慈善组织、基金会的一些公益慈善项目,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云项目等合作。
中小平台缺乏变现渠道,仅寄希望于收取手续费的单一形式,营运之初还不得不贴钱赚吆喝,以返现等方式留客,缺乏模式与业务的创新开拓,运营僵化,很难支撑平台的运营和长久发展。相比之下,轻松筹坚持不在大病救助这件事上赚钱,主要盈利点在“尝鲜预售”等其他板块的首页推广收入,这也是之后要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做大病救助的两年间,轻松筹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公益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都与日俱增,在用户数和项目数提升、对病情等基本情况的判定审核、在电脑、手机等多终端开发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绩。目前,轻松筹已有超过1亿注册用户,发起筹款项目127万多个,共获得2亿多次支持。
而同时,轻松筹对新技术、新形态的探索也从未停止。据悉,为了保证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透明,轻松筹正在研发区块链技术。未来,该技术不仅可以连接上百家公益基金会组织,为公益众筹提供更加可靠可信的支持,也让互助行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做好风险控制,惠及“轻松公益”等轻松筹旗下各项业务。
其实,轻松筹正是凭借其在众筹行业内的显著贡献和诸多成绩,才能获得众多投资人的肯定,才能成功获得民政部青睐,入选其“白名单”。这不仅是为“轻松筹模式”正名,也是对互联网个人救助这一新型求助渠道的肯定。
可以说,当前出现的大病救助众筹相关问题,确实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仅靠轻松筹一家来推动整个行业的改革是不够的。面对当前的成绩,轻松筹表示,他们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育用户,增强用户认知度与自觉性。但同时也希望能获得社会乃至政府的帮助,去实现帮助更多人的愿望。
阅读:268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4561
阅读:3981
热门文章HOT NEWS
恒大收购万科股票的目的何在,记者采访多位资深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