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昭通市镇雄县镇雄有些乡镇,因原来教师有调动,就临时请了些“代课老师”,居然找来上届“初中毕业生(考了

云南云南仍有1万多代课老师 自杀事件是唯一?
新华网云南频道
  身份、待遇的历史之“痛”
  程兴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没有立即换来教龄的认定,其教龄审核还没有定论。可这样的一个代价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代课教师们长久以来的诉求和梦想——期望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代课教师,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部分教师群体,一般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和相关福利。如今,少数代课教师“代转正”,大部分代课教师被辞退,而在教师紧缺边远贫困山区,代课教师还在坚守与等待。云南不少农村学校都是一个代课老师守着一群孩子。
  数据显示,目前在云南省约有辞退的代课教师15万人。没有社保、医保,低廉的薪水令他们家徒四壁,很多代课教师是用他们的青春年华支撑着农村教育。
  “应该充分肯定,几十年来,广大民师、代课教师扎根山区、边远地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曾多次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基层民师和代课教师困难情况的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局长平锦说。
  近些年来,“清退”代课教师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教师法颁布后,不符合教师条件的代课教师就更多了。近十年来,也存在因校点撤并需要辞退的民师和代课教师。此外,部分代课教师因为待遇较低,外出打工自动离职或转为村社干部等岗位。正常辞退的民师和代课教师作为临时用工予以辞退,少数地方曾给予微薄的辞退补偿。
  据调查,农村代课教师待遇严重偏低,转正没有政策依据。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代课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500元,与公办教师待遇比较悬殊很大,仅及公办教师月平均工资的五分之一。
&&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关注微信公众号"麻辣未闻",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编辑:武孟坤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客服电话:010-
看新闻不过瘾来这里吐槽云南代课教师跳瀑布自杀:中国代课老师之困
作者:胡亚喃 来源:新华网
云南一代课老师自杀事件追踪:待遇、身份都是&痛点&
近日,云南昭通一代课教师疑因25年教龄不被认定而自杀的消息,引起社会对代课教师这一群体生存现状的关注。
代课教师疑因教龄不被认定而自杀
今年7月17日,从22岁就开始代课生涯的盐津县落雁乡代课教师程兴贵的遗体在村子附近的小河内被发现。此前一段时间,现年已58岁的他一直为自己的代课教龄申报而四处奔走。
今年3月28日,云南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老师遗留问题。根据指导意见,这一工作有个人申报、身份认定和教龄审核、乡校村三级公示和待遇兑现等多个步骤。
据盐津县教育局介绍,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教龄的认定需有物证,如工资花名册、合影、原始备课本、奖状等,或者人证予以证明。
根据统筹安排,8月31日前,当地要完成所有申报人员的身份和教龄审核认定工作,并进行县、乡(镇)、校、村四级公示。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代课、民办教师证明材料或证人暂时无法完全提供,认定工作实行分批次核实、确认。
代课老师自杀事件发生后,昭通市教育局和盐津县委、政府组成了调查工作组。调查组认为,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当地工作人员有违规违纪行为。
调查组认为,由于在审核程兴贵教龄时只找到了17.5年的工资表册,其本人没有继续向落雁中心校提供有效物证或人证,与其口述的25.5年教龄无法对应。按照程序,缺少物证、人证的包括程兴贵在内的9名申报对象被列为第二批核实认定名单。
&虽然还不能肯定代课老师程兴贵自杀或只是因为教龄问题,但他想得到认定,这是肯定的,一次性补偿对于生活拮据的他来说是个大数目。&昭通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有的事几十年过去了,当时一些档案管理不规范,所以增加了一个自己申报的环节。出现自杀的事件,是一个个案,但警示我们政策执行要更加到位、更注重细节。&
身份、待遇的历史之&痛&
程兴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没有立即换来教龄的认定,其教龄审核还没有定论。可这样的一个代价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代课教师们长久以来的诉求和梦想&&期望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代课教师,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部分教师群体,一般无法享受与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和相关福利。如今,少数代课教师&代转正&,大部分代课教师被辞退,而在教师紧缺边远贫困山区,代课教师还在坚守与等待。云南不少农村学校都是一个代课老师守着一群孩子。
数据显示,目前在云南省约有辞退的代课教师15万人。没有社保、医保,低廉的薪水令他们家徒四壁,很多代课教师是用他们的青春年华支撑着农村教育。
&应该充分肯定,几十年来,广大民师、代课教师扎根山区、边远地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曾多次向上级教育部门反映基层民师和代课教师困难情况的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局长平锦说。
近些年来,&清退&代课教师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教师法颁布后,不符合教师条件的代课教师就更多了。近十年来,也存在因校点撤并需要辞退的民师和代课教师。此外,部分代课教师因为待遇较低,外出打工自动离职或转为村社干部等岗位。正常辞退的民师和代课教师作为临时用工予以辞退,少数地方曾给予微薄的辞退补偿。
据调查,农村代课教师待遇严重偏低,转正没有政策依据。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代课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500元,与公办教师待遇比较悬殊很
中共娄底市委 娄底市人民政府官方门户网站 主管: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娄底新闻网(红网娄底站)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 Email:# (#→@) 法律顾问:欧阳旭东敬礼乡村教师 云南昭通失去双臂教师绑粉笔上课
他 失双臂绑粉笔上课他 独自坚守一校29年通讯员 张广玉 摄记者 刘普礼 实习生 马玲飞 摄“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呼吁人们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让那些一直默默无闻,奋斗在大山深处,为贫困地区孩童点亮明灯的乡村教师,站到了聚光灯下。农加贵,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29年来,一个人坚守在“麻风村”小学,送走了8届96名小学毕业生。江声发,昭通市威信县长安镇安乐小学教师,因意外失去手臂的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右臂的残肢上绑上粉笔,给孩子们上课,这一上就是12年。……山里的孩子们从懵懵懂懂到学有所成,从胸无点墨到腹有诗书,正是无数位像农加贵、江声发一样的老师为他们照亮了前路、筑就了梦想。筑梦者成就他人梦想,也期望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弃10万年薪坚守山里 12年教书育人不忘本江声发 42岁昭通市威信县长安镇安乐小学教师荣获“云岭楷模”称号、昭通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课堂上,身高1.76米的江声发举起绑着粉笔的残肢,侧弯着身子,在黑板上写字,写满黑板的1/3后,就得用残肢上的衣服去擦黑板。从2003年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后,12年来,安乐小学的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12年了,他的学生有的已经考上大学,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曾经,一家培训机构给江老师开出10万元年薪的条件,请他去省外做培训讲师,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他,“不是说我有多高尚,我的确很需要钱,但是我不能忘本。我留在大山深处无怨无悔地当代课老师,也是一种感恩。”噩运降临 为村里抢修电线失双臂1973年,江声发出生在威信县长安镇安乐村大山村民小组,初中毕业后不久就娶妻生子。1996年1月,一场噩运悄然降临。昭通大山里的冬季异常寒冷,村里已经断电好几天了。1月23日这天,天气放晴,作为当时村里仅有的两名共产党员之一,江声发和村民小组长各带了一个小组抢修电路。江声发所带领的小组完成工作后,他们又去支援村民小组长带领的小组,就在工作即将完成时,电线提前通电,正在操作的江声发被击晕倒地。等他醒过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住院半个月后,他进行了手术,失去了两只手臂。家庭变故 上街行乞撑起一个家回忆当时,江声发已平静很多。他说,刚失去双臂,即使是梳头这样的小事都要别人帮忙,一度让他非常痛苦,暗地流泪,脾气也变得暴躁。在他失去双臂的第二年冬天,怀有5个月身孕的妻子不辞而别让他备受打击,但他理解妻子的选择。妻子离家后,想到一直照顾自己的哥嫂家里并不宽裕,他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想用自己的方式撑起一个家。经过几天的心理斗争,江声发做出了出门乞讨的痛苦抉择。他把儿子交给哥嫂照管,自己到成都、贵阳、重庆、昆明和广州等大城市沿街乞讨。通过努力 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执教多年以后,向人说起自己这段乞讨的经历,江声发还是觉得非常惭愧。当时他觉得,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而偶然中,他听说了残疾人和志刚的故事(和志刚,中国著名口书书法家。11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他决心像和志刚一样,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他开始苦练口书书法,字越写越好。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村里人都来找他写字。2003年,村小学老师退休,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没有老师愿意来此任教,甚至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干,嫌待遇太低。后来,村民推荐江声发去试试。开始,最大的难度还是写板书。江声发写板书用的工具是一根铝合金管子,他把粉笔插在管子里,再用布带把管子绑在仅剩三分之一的残肢上。用力过重粉笔易折断,用力过轻又写不了。经过不停练习,他很快就找到了诀窍。就这样,江声发登上三尺讲台,成了大山村小学的代课教师,也是该校唯一的老师。艰难上课 途经冰雪山路险坠悬崖江声发说,一路走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堂课,他当时有些紧张,“同学们,相不相信我能给大家当好老师?”“相信!”带着同学们的鼓励,江声发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江老师没有手臂,有关领导曾关照过,他可以不备课,不写教案。但江老师的备课笔记却是写得最认真的,批改作业也是最细心的。”安乐小学的一位老师说,每学期全镇联考,江老师所教班上学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江声发家离学校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几年前的冬天,他在冰雪路上行走时不慎滑倒,因为没有手臂,他无法爬起。他想要自己通过活动站起来,不料,他一动就滑向悬崖边。离悬崖仅有一尺的距离时,他再也不敢动弹。幸亏有人路过听见了他的呼救,他才逃过一劫。事后,校领导特批江声发在雨雪天可以不到学校上课。可是,无论下雨、下雪,他都坚持到校,“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原标题:敬礼乡村教师 云南昭通失去双臂教师绑粉笔上课受邀赴京 接受鲁豫专访知妻下落2013年,江声发接受“鲁豫有约”节目组邀请,前往北京录制节目。这趟北京之行,让他意外地收到了离家多年的妻子的来信。妻子在信中说,当年江声发遭受意外变故之后,情绪非常不稳定,比较暴躁。她没法忍受,才离家出走的。“她说,她生下了我的第二个儿子。而且打算让这个孩子回来跟他哥哥见面。”江声发感慨地说,“她走时,有5个月的身孕。后来我的生活一塌糊涂,她回娘家后的情况,我都不知道。她娘家人也没有跟我提起过。她在信中说,孩子叫‘家来’,意思是从家里带来的孩子。”说到妻子,江声发并不抱怨。“那时候我生不如死,让一个怀着身孕的女人跟着我受罪,这对她很不公平。”说到那个未曾谋面的儿子,江声发说:“我只想看看他,我虽然是他的父亲,但是我没有抚养过他。我希望他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对自己的养父尽孝道。”记者 易科彦 申时勋 通讯员 詹生才 春城晚报一个人教所有课程 还是孩子们的保姆农加贵 49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荣获“全国师德楷模”称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落松地小学,这个听起来极为平常的名字,背后却有着不平常的过去,曾经,该校所在的村子是人们谈虎色变的“麻风村”,没有人愿意走进这里。当年,20岁的农加贵义无反顾地选择到这里教书,成为了当地唯一的老师。一师一校,29年了,他送走了8届、96名小学毕业生。他既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师、保姆、炊事员。高二辍学 他开始了29年从教之路农加贵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壮家山寨,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依靠半亩水稻田和一些茶叶玉米田艰难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高二时,由于经济困难,农加贵无奈辍学。当时,当民办老师的叔叔劝农加贵到“麻风村”教书,既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又能解决自身就业,这让他陷入了矛盾之中。“我还清楚记得我第一天到学校的时候,8位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了,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当时我只想掉头就跑。但看到那些渴望求知的孩子,又觉得他们没人教很可怜。”农加贵咬咬牙,不顾父母的劝阻,开始了他的从教之路,成为了当地唯一一名代课教师。当时,村民们怕农加贵在这里不安心工作,除了政府每月发给农加贵的19元补助,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35元作为额外补助,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把钱转交给他。“一开始我也很害怕,都不敢和孩子们接触。但村民们对我太好了,孩子们也很听话,他们都特别需要我。这一坚守就过去了29年。”农加贵笑着告诉记者。一人坚守 送走了8届96名毕业生29年来,农加贵一直一个人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小学。29年的从教之路,农加贵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每学期期末各校老师要交叉监考和批阅学生试卷。当时,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到“麻风村”监考,更不愿意摸学生的考试卷。“那时,学校连试卷都拿不到,我们只能向其他学校要一份,把题目抄在黑板上,学生再跟着抄了做。”农加贵说。农加贵带领学生完成了前3年的学业,本应转到村外学习,却没有一所小学敢接收。无奈之下,农加贵开始了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的复式教学,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1992年,他带的首届学生小学毕业,要参加县里组织的毕业考试,升入到县城初中学习。担心“麻风村小学”的背景让孩子再次被拒之门外,农加贵便将学校名称改为“落松地小学”。“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取的,村民家栽种着落花生,村子四周又满山遍野是松树,所以就取名为‘落松地’。”让农加贵高兴的是,当时毕业的10名学生全部顺利被县五中录取。也就在这一年,落松地村的警戒线拆除,医生也撤离,宣告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已经结束。当地村民主动集资4000多元,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两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平整了一块水泥篮球场,砌起了围墙,添置教学设施。从此,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正式挂牌,农加贵也从一名代课教师变成了公办教师。在农加贵带出的8届96名学生中,出了两名大学生,还有12人已经参加工作。现在落松地小学还有学前班、三年级、六年级3个教学班,共有21名学生。农加贵不仅教授孩子所有课程,还每天给他们做饭。农加贵说,“说不清楚自己每天有几节课,上课都是一早上的事情。”一师一校 云南有很多这样的乡村教师一师一校,坚守29年。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49岁的农加贵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部办公厅联合表彰为10名“全国师德楷模”之一,同时被授予100名“全国师德标兵”称号之一。同时,农加贵还获得中国教育报刊社、季羡林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媒体授予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荣誉称号。而在全国330万乡村教师中,像农加贵一样奉献一生的优秀乡村教师在云南还有很多,他们是云南近52万教师的杰出代表。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德斯立小学的教师张有国,在澜沧江畔的大山里坚守了整整36个春秋,1人撑起了山中的1座学校,如今学校仅剩7名学生,他仍在坚守;大理洱源县牛街乡上星村海星小学的教师杨金元,15岁便“子承父业”走上讲台,村里40岁以下的人都是他的学生,如今已经坚持了34年。一个人在一所乡村学校坚守几十个春秋,条件艰苦,收入微薄,生活孤独,他们不是没有纠结、动摇过,走出大山也曾是他们的心愿。但村里的孩子离不开老师,这些乡村教师也放不下村里的孩子,于是他们选择了坚守。“每年教师节,都有在外面学习的学生给我打电话、发短信,这是我最感动也是最高兴的事情。”农加贵笑得憨厚。
【】相关新闻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解谜!镇雄那些奇怪的地名原来是这么来的,终于知道了! 数据捕快 数据实验室示例114网址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