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气质个体解释报告之间的解释

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幼儿情绪能力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分前后两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及其同伴接纳。共包括两项研究:采用测验法和情境故事访谈法考察幼儿的表情识别、情绪观点采择、情绪原因解释、混合情绪理解、基于信念和愿望的情绪理解、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幼儿的同伴关系及其与情绪理解能力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1)总体上,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男孩和女孩没有显著差异。
(2)3岁幼儿基本能正确识别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的面部表情;幼儿对积极情绪理解的识别能力高于对消极情绪的识别能力;男孩对生气表情的识别能力高于女孩。
(3)3岁幼儿已经基本具备对高兴情绪的采择能力;男孩对伤心情绪的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女孩在小班就已经基本具备该能力;幼儿期间对害怕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有待发展。
(4)幼儿对高兴、害怕、生气、伤心的情绪原因解释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5)幼儿对冲突情绪的理解能力强于对混合情绪的理解能力;
(6)幼儿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发展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到6岁时两者的发展程度均较成熟。
同伴接纳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1、幼儿同伴接纳程度不存在前后测时间上的差异;前后测同伴接纳的相关显著,说明幼儿的同伴接纳较稳定。
2、同伴群体对女孩接纳程度高于男孩。
情绪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1、幼儿的同伴接纳程度与同时期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情绪原因解释能力的相关显著,相关程度中等。
2、年幼时更多的是同伴接纳预测幼儿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二者之间可以相互预测。
3、情绪原因解释和同伴接纳可以相互预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610【目录】:
中文摘要2-4Abstract4-7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7-23 1 情绪理解能力的概念7-11
1.1 情绪理解能力的理论背景7-9
1.2 情绪理解能力的概念界定9-11 2 国内外情绪理解的研究现状11-16
2.1 表情识别11-12
2.2 情绪观点采择12
2.3 混合情绪理解12-13
2.4 情绪原因解释13-14
2.5 基于信念-愿望情绪理解14-15
2.6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水平15-16 3 同伴接纳的概念及其与情绪理解的相关研究16-21
3.1 同伴接纳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16-19
3.2 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19-21 4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21-23
4.1 拟探讨的问题21-22
4.2 研究意义22-23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23-46 研究一 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23-40
1 研究目的与假设23
1.1 研究目的23
1.2 研究假设23
2 研究方法23-29
2.1 研究对象23
2.2 研究材料及程序23-28
2.3 统计方法28-29
3 研究结果29-40
3.1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29-33
3.2 幼儿不同情绪类型的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33-38
3.3 前后测情绪理解各任务之间的相关分析38-40 研究二 幼儿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的关系40-46
1 研究目的与假设40
1.1 研究目的40
1.2 研究假设40
2 研究方法40-41
2.1 研究对象40
2.2 研究工具及程序40-41
2.3 统计方法41
3 研究结果41-46
3.1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趋势及性别筹异41-42
3.2 同伴接纳与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任务之间的相关42-43
3.3 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的回归分析43-46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46-54 1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46-51
1.1 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特点46-47
1.2 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特点47-48
1.3 情绪原因解释能力的发展特点48
1.4 混合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48-49
1.5 信念和愿望的情绪理解发展特点49-50
1.6 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特点50-51 2 幼儿同伴接纳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点51 3 情绪理解各分任务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51-52 4 研究不足及展望52-54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54-58 1 研究结论54-55 2 建议55-58
2.1 对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建设55-56
2.2 对幼儿园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建议56-58参考文献58-63附录63-67致谢67-69附件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茜,苏彦捷,刘立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邹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王柳生;胡冬梅;;[J];当代学前教育;2008年05期
董光恒;杨丽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潘苗苗;苏彦捷;;[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陈璟;李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庞丽娟;[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1期
周宗奎;[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焦安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蒋长好,邹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许有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林晶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李爱华;[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李爱华;;[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杨光艳;张哲华;;[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钟慧;李晓驷;李泽爱;董毅;王克明;马曙辉;陶领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戚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陆慧菁;苏彦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禄小平;;[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方芳;;[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杨丽珠;张丽华;;[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马瑜;;[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王艳平;李强;刘淑慧;;[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刘建新;苏彦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王莉;;[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左利平;;[A];2012年甘肃省“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学术年会论文集粹[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丽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六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姝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白琼英;[D];西南大学;2011年
简福平;[D];西南大学;2011年
林彬;[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邓红;[D];兰州大学;2011年
沈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张金荣;[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年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徐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原雪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郭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吴欢;[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晓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杨牡娟;[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李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罗洁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茜,苏彦捷,刘立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乔建中,饶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王美芳,陈会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刘明,邓赐平,桑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徐琴美,张晓贤;[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潘苗苗;苏彦捷;;[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苗苗;苏彦捷;;[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王柳生;胡冬梅;;[J];当代学前教育;2008年05期
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卢玲;;[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卢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8期
陈会昌,王秋虎;[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焦青,曾筝;[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3期
王晓辰;李清;;[J];教育评论;2006年05期
邹泓,周晖,周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王美芳,陈会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英和;;[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王燕;王异芳;方平;左海妮;刘影;徐小雪;;[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陈永胜;牟丽霞;;[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李幼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兰岚;王振宏;田博;;[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王玲;陈友庆;;[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陈琳;桑标;;[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刘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李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佟月华;;[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金金;[N];北京科技报;2009年
安塞县第二小学 常冬琴;[N];延安日报;2010年
赵鑫 周仁来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孙开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少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王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武建芬;[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亚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陈光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长英;[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亓奎言;[D];浙江大学;2009年
陆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园园;[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张晓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罗洁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黄微静;[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余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李青;[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肖华锋;[D];河南大学;2012年
熊飞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马春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杜建飞;[D];河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浏览:43304 / 评论:44
“你要是到了那一头,我也不会嫌你。”
浏览:19531 / 评论:5
发帖的网友们都有这样的规律,聊起初恋,走出来的,基本都实名了,还纠结的只能以匿名的心事表达自己的挣扎。最近很多帖子都开始青葱怀旧聊初恋,记得四娘在他的言情小说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
浏览:17885 / 评论:57
常常听人说“你能养活任何东西,但你养不活麻雀”,父亲在回忆年少经历时,也时常提及这个,“你抓的住麻雀,但你关不住麻雀,你要是关住它,它就算是把头撞破了,也要出去。”于是,我总觉得这
浏览:15261 / 评论:25
为什么回到家我们先问爸爸:“我妈呢?”
浏览:23216 / 评论:8
有这样一群人,自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岛上。他们需要面对贫困的生活,他们也知道外面的世界或许更精彩,但是他们并未想过离开。这些以捕鱼为生的人被称为 “巴窖”,居住在马来西亚的Sem
浏览:16780 / 评论:3
一起说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本站带宽由
提供,特此鸣谢!
有意思吧版权所有名词解释:儿童之家_百度知道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 &邹晓燕
摘要:学习方式关注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迄今为止,对于学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即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尽管三种理论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综合三种理论可以归纳出学习的特征: ①从学习的过程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条件反射的建立、儿童的操作活动及儿童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②从学习的结果看,既包括心理上(经验、认知结构、情感等)的发展,又包括行为上的改变。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条件反射的形成特点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和同伴合作。
关键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学习方式;观察比较;操作体验;
&&&& 2012年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深入理解《指南》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工作。
在《指南》中&实施要求&的第三点就是关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要求具体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幼儿教育要体现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合幼儿的学习与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这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前者指的是学习内容,后者指的是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儿童学习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儿童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教育行为及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因此,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核心&[1]。那么,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心理学中对学习的三种经典解释
&&&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等的系统阐述。迄今为止,有三种对于学习的经典解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
&&& 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从上个世纪初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占据了心理学统治地位50余年,其影响遍布了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行为主义分为古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刺激&反应作为其理论核心,而区别在于新行为主义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环节,即一个大脑内部的加工过程,人们往往称之为&黑箱&。黑箱这个词意味着人们意识到了这个过程的存在,但并不十分清楚其具体内容。比较起来,在学习理论中,新行为主义的影响更大。
&&&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进一步说就是&刺激&反应&的形成过程。最初提出&刺激&反应&这一原理的人是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本质就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对华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条件反射原理的人,他将反射分为生理反射(内在的、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反应,是神经系统固有组织的一部分)和心理反射(后来他改称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主要指无条件刺激物与无关刺激物的多次结合,而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例如:在狗的唾液反射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铃声是无关刺激物,由于食物与铃声多次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因此,在狗的大脑皮层上这两个兴奋点之间就逐渐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而导致狗一听到铃声(尽管食物可能并未出现),也会产生唾液反射。因此,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这里所说的心理现象指的就是后天的学习。
&&& 而在学习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又进一步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2]。&尝试&错误&是指个体不断地操作新的行为动作,再不断地出错,从错误的事情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加以改正,得出对的结论。例如: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进迷箱里,迷箱外放着一盘食物。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下猫逃出箱所需要的时间后,再把猫放回迷箱内,进行下一轮尝试。猫仍会经过乱抓乱咬的过程,不过所需时间可能会少一些。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以致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逃出迷箱,获得食物[3]。这个过程反映了猫是怎样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即通过多次尝试,这其中犯了很多次错误,直至找到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理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其从动物实验的角度记录&刺激&反应&模式,并将之推广于人类的学习,又有其局限性。因而,行为主义的理论受到了来自认知心理学的批评。
(二)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解释
&&& 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探讨学习的角度相反,他们认为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而是个体作用与环境。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而刺激是否会被注意,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4]。
&&& 认知心理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或思维的发展)是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儿童出生时只有本能的无条件反射(先天图式),逐渐发展到2岁前的感知运动图式(通过感觉和运动进行思维),再进一步发展为7岁前的前运算图式(通过表象和符号进行思维),接着发展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具体运算图式(初步产生抽象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实物的辅助),到了青春期后,逐渐发展为成人的思维方式(完全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而不需要实物的支持)。这种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正是儿童学习的基础。而在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正是这些操作活动帮助儿童获得了数学逻辑经验,了解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换言之,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体现出了儿童早期学习的本质特点。
&&&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西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种学习理论。
&&& 上述两种理论,实际上代表了西方心理学界对学习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也反映了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影响。而目前在国际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影响最广泛的还有一种对于学习的理解,这就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目前人们普遍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称为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将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三)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学习的解释
&&&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不用别人帮助,自己就能达到的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的水平)。而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维果茨基的智力社会起源论的最核心体现,即认为儿童的学习或思维发展源于儿童与其他成人或同伴的相互作用。维果茨基对儿童学习或心理发展的理解从8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5]。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学习的认识的相同点在于,都承认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思维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他们的不同点在于,皮亚杰更重视儿童自身的活动在其学习中的重要价值,而维果茨基更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
&&& 纵观上述三种对学习的理解都有其合理内核。
&&& 首先,从学习过程来讲,条件反射和尝试&错误确实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即使是成人的学习仍然会采用这种形式。在现今的学习方式分类中,尝试&错误的学习方式也被看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被称为&试误式学习&,与&顿悟式学习&相对应而存在)。
&&& 特别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尝试&错误还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皮亚杰在对其女儿的观察中发现,两岁以内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尝试&错误&,他将这种方式称为感知运动图式。而且在整个幼儿期,儿童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很多情况下仍会采用尝试&错误的问题解决方式。即使到了幼儿期,常识&错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显而易见,如果把所有的学习都概括为尝试&错误是不合适的。
&&& 其次,从学习结果来说,心理结构(或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学习的直接结果,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前提。比如,对一个智力缺陷的孩子来说,心智的不成熟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心理的发展。换言之,儿童的心理结构是衡量一个孩子心理水平的最重要依据。但是,又不能把心理发展狭隘地理解为只是心理结构的发展,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因为,从广义来讲,人的心理的发展都是学习的过程,既包括认知(思维为核心)的发展,也包括情感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获得。
&&& 第三,维果茨基的智力社会起源理论弥补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缺陷。维果茨基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给予的高度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交往,让人们更加重视成人对儿童的指导和同伴间的帮助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价值。而上世纪70年代左右,在欧洲出现的一个流派&发生社会心理学&与维果茨基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发生社会心理学对同伴间的交往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同伴间的认知冲突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不论是维果茨基的智力的社会起源论还是发生社会心理学,都可以证明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是社会交往。
&&&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直接经历及间接经历而获得的心理上的变化及行为上的改变。其主要特征是:①从学习的过程看,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条件反射的建立、儿童的操作活动及儿童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②从学习的结果看,既包括心理上(经验、认知结构、情感等)的发展,又包括行为上的改变。
二、幼儿学习的影响因素
&&& 幼儿期属于人生发展中的初期阶段,其心理特征与成人甚至中小学生都有着本质的差异。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主要有条件反射的形成特点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一)幼儿条件反射的特点
&&& 幼儿条件反射的特点与幼儿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很大关系。幼儿条件反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条件反射的形成速度慢
&&& 相对于成人来讲,孩子越小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越慢。如婴儿即使学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也需要成人多次的示范和指导。这是由于孩子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较低,脑重在出生时仅为450克左右,1岁时约900克,3岁时约1000克,7岁时达到1280克(成人脑重约为1400克左右)。再如,脑神经纤维的增长,2岁以前,脑的神经纤维较短,多呈水平方向;2岁以后,出现了向竖直方向发展的分支;到幼儿期以后,神经纤维的分支继续加多加长,神经纤维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广泛。这些都是影响幼儿条件反射速度的生理基础。
&& 2.反射容易泛化
&&& 条件反射的真正建立是以分化为前提的,所谓分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相反,泛化则是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混淆,或者说没有分辨出细微差异。幼儿期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对相似的东西产生混淆的现象。这是由于儿童大脑皮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程度较低所致,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的传导,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而儿童神经纤维的基本髓鞘化的完成时间是在7岁时。因此,幼儿在其学习时出现分辨不清或混淆的现象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 3.条件反射容易消退
&&&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所谓&暂时&就不是永久的、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会产生消退现象(条件反射消失了)。条件反射的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脑发育水平较低,暂时神经联系不强易消退;二是强化得不够,即在条件反射建立后,无关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的次数减少甚至停止。对幼儿来说,其条件反射的消退的原因也不外乎上述两方面。因此,如果外界不给予及时的和反复的强化,幼儿对学习的内容很快会发生遗忘。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 对学习有影响的幼儿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二是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及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也就是说,直观、具体而又生动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更容易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印象。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更多表现在其思维活动中、对概念的掌握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判断以及推理中。就是说具体形象性贯穿着整个幼儿期,是幼儿认识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的产生与其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与其言语的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幼儿期言语发展比较迅速,但相对来说言语的连贯性、完整性以及逻辑性处于发展过程中,直到幼儿末期才达到比较成熟的状态。因此,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确切地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到幼儿末期才真正出现萌芽。
&&&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 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往往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心理活动及行为更多地是受外界刺激所唤起,在行为过程中,又经常被外界刺激所吸引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也就是说,幼儿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与自身喜好的左右,而容易脱离自己原来的活动方向。
&&& 儿童心理及行为的无意性的最直接生理基础是大脑额叶的发育。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在大脑的额叶部分。额叶保证了心理的调节性活动。而额叶的成熟是最晚的。国际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A&P&鲁利亚指出,额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到3.5&4岁时明显地加快,到7&8岁时发生第二次飞跃。额叶部分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到7岁时才基本完成。额叶的基本成熟也标志着儿童大脑皮质达到了相当的成熟程度,使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或随意性)及调节性逐渐加强。而幼儿额叶发展水平低导致了其行为的无意性特点。
三、幼儿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
&&& 由于受到上述条件反射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的影响,幼儿期的学习与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学习的形式角度,进入小学以后,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对幼儿来说,游戏一直被看作学前期儿童的最重要活动形式(前苏联儿童心理学界将游戏称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6]称为主要活动,我国学前教育家卢乐山先生则称为基本活动)。换言之,幼儿主要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
&&& 而从具体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概括说来,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及同伴合作。
&& 1.观察比较
&&& 观察是运用感觉器官直接去接触客观世界;比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观察比较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
&&& 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看,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世界的。感知和表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感知是幼儿依靠感觉器官来获得的直接经验;表象是客观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而联系在于,感知是表象产生的前提,只有在感知基础上才能形成表象。我国著名学前心理学家陈帼眉先生一直强调感知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指出,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7]。
在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对幼儿辨别差异,加深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而对幼儿来说,比较更有其重要价值,这是由幼儿期条件反射易泛化的特点所致,幼儿只有在对相似的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并找出其异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不同事物的特点。
&&&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儿童摆弄物体,并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儿童会产生对事物的本质理解及相应的情感上的反映,而其中的情感上的反应就是体验。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8]中,有被称为中国谚语的一段话:&我听见,我忘了。我看见,我记住了。我做,我理解了。&这句话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自己亲身的操作探究对其学习的价值。
&&& 好奇、好动、好问是幼儿期典型的年龄特点,而操作体验的方式最适合幼儿心理的这一特点,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获得真正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 不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认知心理学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操作活动在其学习过程中的价值。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强调的就是儿童自发的探究,并从中获得经验的过程。而皮亚杰在其理论体系中,对儿童的动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的数学逻辑经验来源于儿童的动作。例如,皮亚杰有一个著名的数量守恒实验,有两堆数量相同的石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堆是一排摆放,另一堆是堆放在一块儿)。对于幼儿来说直观上看不出是同样多的。孩子只有将两堆石子一一对应排列(操作活动),才能发现两堆石子数量是相同的(这表明儿童获得了数学逻辑经验,也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皮亚杰称之为&守恒&)。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幼儿园教育改革受皮亚杰理论的影响,强调在集中教育活动时,每个幼儿都要有玩教具作为操作材料。
&&& 而在探究过程中,儿童会亲身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并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等感受,这比他们通过听别人讲授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能够有更快乐的体验。综上可以发现,操作体验对幼儿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3. 同伴合作
&&& 同伴合作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交往,但这个交往强调的是儿童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即共同做事,相互交流,讨论,而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同伴合作。
&&& 除了采用观察比较和操作体验的方法之外,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应该充分重视同伴合作的价值,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重视同伴间的合作学习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在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意见不一致),认知冲突又必然会引发争论,而争论则会使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准确。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孩子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国内有些研究[9]采用社会认知冲突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左右概念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培养其思维的相对性和可逆性。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之间关于左右关系的社会认知冲突能促进其左右概念的发展,而传统的不存在的社会认知冲突的讲解教学则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在儿童体验左右概念的社会认知冲突后,教师的讲解能提高5岁儿童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有利于其认知冲突的正确和顺利解决。当然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只适用于幼儿教育,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
&&& 综上所述,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及同伴合作。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幼儿学习的特点,引导儿童充分利用这三种学习方式,这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而且从其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强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引导,并使之成为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乐于操作、善于合作,而这些往往被人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10]。
参考文献:
[1]任常松等.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2]爱德华﹒L﹒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0.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16.
[5]邹晓燕 林炎琴 王文芳.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32&36.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97.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0.
[8]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1. .
[9]周润民.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与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J].心理学报,1989(3).247-253.
[10]任常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3~6 years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lines
ZOU Xiao-yan
(School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Learning sty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learn&. So far, there have been three kinds of explanations for learning theory, namely behaviorism,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socio-culture development theory. Despite the concerns of the three theories are different, but each has its own rationality. From the theories can we summarize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from the learning process we can see three forms, they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ditioned reflex, the operating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children interact with others in the community. Secondly, from the results of learning not only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including changes in behaviors. Experience, cognitive structure, emotion are all psychological.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children&s learning are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ditioned reflex and the age characteristic of infant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suitable for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namely observation comparison, operation experience and peer cooperation.
Key words:3~6 years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 ob
peer cooperation.
(此文发表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56-61)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拐卖儿童罪司法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