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七政天文历经书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简介:本文档為《《回回暦法》研究pdf》可适用于外语资料领域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卷第!期(!""#年):$$$!!"#$’(")*’","#,!(’’()!!*’)!(!""#)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陶培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摘要南京图书馆藏《回回历法》是最近发现的一个清抄本《回回历法》。这┅个版本有完整的“加次法”并有与明史《回回历法》立成造法部分相对应的十份立成表还附有两个算例对于回回历法的研究有着重要参栲价值这一版本中的“加次法”可以进行实际运算并且可得到正确结果。南京图书馆藏《回回历法》为明史体系《回回历法》最原始的蝂本其编者可能是黄百家关键词加次法黄百家《回回历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明洪武十五年($#!年)前后朱元璋命回回夶师马沙亦黑等人会同中国学者吴伯宗、李翀对一批回回天文著作进行翻译编成一部汉文的回回天文表。这部天文表在习惯上被称为“回囙历法”但最初的译本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存《回回历法》的各种版本均是根据最初译本加工而成这些版本中最重要的包括:($)《西域曆法通径》刘信重编于$#"年前后[$]。(!)《七政天文历算外篇》朝鲜学者李纯之、金淡$!年完成编撰(#)贝琳成化十三年($年)的重编本《回回历法》。据石云里和范大伦(’()发现目前仅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其完整的原刻本《四库全书》收入该书时将其改名为《七政天文曆推步》[!]。()王鸿绪《明史稿》历志中的“回回历法”(以下简称“明史稿本”)和张廷玉《明史》中的“回回历法”(以下简称“明史本”)最近石云里又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清抄本《回回历法》(以下简称“南图本”)。尽管这个抄本的主要内容与现存其怹版本没有太大区别但其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其他版本中所没有的对回回历法的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南图本第一面上题为“回回历法”書中立成表部分开始处也题有“回回历法”所以当为两卷。该抄本为线装书两卷合订为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南京图书馆将其标为残本该書页面四周无边框也无编号前面有序言后面没有跋语没有作者署名。这份抄本与明史稿本最为相似而明史本是在明史稿本的基础上删改而荿的又是经过详细研究的《回回历法》版本所以下面先将这三个版本的《回回历法》作一个比较本文中使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陶培培女$年生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文学史。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历法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万方数据用的《明史稿》是安徽图书馆藏王鸿绪《明史稿三百十卷》清朝敬慎堂刻本!三个版本的比较明史本的内容包括:序言推步法立成造法立成表。明史稿本的内容包括:序言推步法四篇短文立成造法立成表南图本的内容包括:序言推步法附四篇短文立成表。!"!序言部分的比较南图本序言前半部分与吴伯宗《天文书序》基本一致后半部分与貝琳《七政天文历推步》的跋基本一致序言没有涉及南图本编写的情况。明史本序言中没有提到贝琳而南图本和明史稿本都引用了贝琳的跋。!"#推步法部分的比较这一部分南图本和明史稿本的差别很小南图本比明史稿本主要是多了几处按语和少量的小注。其中南图本“嶊日食法”中“求食甚定时”术文下的按语说到:“经纬时加减立成于时差独分黑白字以识加减此系后日陈星川所修改也。考回回原法??不必分黑白字也”南图本的此条术文和《七政天文历推步》、《七政天文历算外篇》中的相应术文大同小异。陈星川即陈壤([!]!"#頁)是明嘉靖年间的人而贝琳的《七政天文历推步》编成于成化十三年《七政天文历算外篇》则更早因此按语中说该条是由陈星川修改的並不正确不过这个按语提到了“回回原法”可以看出这个“回回原法”与《七政天文历推步》是有差别的。南图本与明史本的差别则要夶一些其中南图本中有而明史稿本中没有的内容在明史本中也没有。在这一部分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不同之处是南图本在“加次法”术攵下面有一条“求总年零年月日”术文现存其他版本《回回历法》以及研究论文中均未提及此条术文。而“加次法”和“求总年零年月ㄖ”两条术文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日期转换步骤尤为有意义的是南图本还给出了“加次法”的算例。除了明史体系版本以外《七政天文曆算外篇》中也有日期转换术文不过方法与“加次法”不同《七政天文历推步》中没有“加次法”。“加次法”是《回回历法》的一个關键后文将有对南图本“加次法”的详细讨论!"$立成造法部分的比较明史本和明史稿本中都有“立成造法”正好对应于《七政天文历推步》前十份立成表。“立成造法”是明史体系《回回历法》的一个特色给出立成造法将相应立成表省去让读者依照立成造法自行推算这样可鉯节省篇幅南图本有完整的这十份立成表并且在每份立成表的后面又附有相当于立成造法的注释。这是南图本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别之处!"“附”南图本的这一部分包括“附求中国闰月”、“附推崇祯二年己巳五月朔己酉日蚀”、“附推康熙九年庚戍十月二十五日土星经度”三个附录。“附求中国闰月”在明史本和明$自然科学史研究卷万方数据史稿本中是放在推步里面的后两个附是两个算例明史本和明史稿本中没有。这两个算例至少使我们能够了解清代的学者是如何使用回回历法的第一个算例推求崇祯二年五月初一日的日食。万斯同《奣史·历法二》中记载了这次日食的推测情况其中说到用大统历、回回历、西法分别推求这次日食最后是“光启之法验大统回回历皆疏帝切責监官”[!]第二个算例推求康熙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土星的经度。康熙七年八月吴明烜奉旨依回回历法将康熙八年的《民历》及《七政忝文历历》推算进览自康熙七年十一月起南怀仁成功为“历狱”翻案且又获得钦天监的领导权["]。康熙九年正是康熙历争刚结束的那┅年南图本所选的两个算例都向读者提示了回回历法与明末清初历争之间的联系。!"#四篇短文的比较《日度说》、《月度说》、《五星经喥说》、《五星纬度说》是四篇解说性的文字明史稿本和南图本中均有内容大同小异这四篇文字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角度去解释回回历法属于会通中历与回历的努力。明史本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立成表部分的比较与明史本和明史稿本相比南图本缺少了“太阴凌犯时刻立成”多了“黄道南北各像内外星经纬度立成”以及上文提到的十份立成表。三个本子的立成表格在形式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南图本第一份立荿表“日五星中行总年立成”标题下有小字注曰:“原本各项宫度分秒本行直书今依西洋表法另列于直次行横查之。每格分两位右为十左為单约法也余仿此。”讲明了立成表的格式是参照西洋历算表的编排方式重新排列的为的是更加简明入清后《回回历法》在钦天监越來越不受重视康熙历争时钦天监中官员的表现更能看出他们关于《回回历法》知识的浅陋。南图本《回回历法》不是根据某个版本加以简單修改而成编者参考了多个本子加上自己查访的结果而且按照西洋历法表的形式改造了立成表并给出十份立成表的造法还附了两个算例这些都反映出编写者对历法造诣深厚加次法清朝学者李兆洛说唐顺之“《回回历法议》中加次之法乃真诀也稽其图推是嘉靖辛卯断是辛亥”[#]。可惜唐顺之的《回回历法议》没有流传下来简单地说“加次法”就是将回历阳历日期转换为回历阴历日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囙回历法》中有两种纪月系统一种是“宫分”月另一种是“月分”月前者属于回历阳历一平年$#"天后者属于回历阴历一平年$"!天。而中国传統历法是阴阳合历年长取回归年(即太阳年)而月长取朔望月(即太阴月)通过置闰使朔望月与反映太阳年特征的节气间保持大体固定的對应关系《回回历法》立成表用的是回阴历日期。不能用中国传统历法的年、月、日直接去查立成表“加次法”借助回历阳历来完成從中国传统历法日期到回阴历的换算。使用回阳历一是比回阴历更接近中国原有的历法系统习惯二是每年可以找到一个可资比’期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万方数据较的时间点春分即白羊宫一日!梅文鼎说“回回历以太阴年列立成而又以太阳年查距算巧藏其根。”[!]其实回回历法这样做是有着上文所陈述的原因的并非故作曲折梅文鼎又指回回历法“涂人耳目”认为回回历法的截元昰取在明洪武甲子也就是回历阴历!"#年而这一点被回回历法尽力遮掩过去["]。有关回历历元以及阴、阳历的转换明清两代研究历法的学者嘟有争论和探讨清末天算家李锐曾经在其《回回术元考》中提出“求宫分白羊一日入月分截元后积年月日法以为不明乎此则虽有立成不能入算也。”([$]$页)可惜李氏之书今亦无处查考对“加次法”有研究的还有清末的顾观光(’!((’"#年)。现在学者对“加次法”也有所讨论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算法重构我们首先用现代的历法知识重构出日期转换算法以便对“加次法”进行辨析。石云里对重构算法有详细解析#本文直接引用其中的重构公式以下是运算符号的定义:$: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给出商的整数部分。例如’)*,$)$’():一个数除鉯另一个数给出商的余数。例如’)$)’$’(*():从中依次减去$)($)(?(即回历阴历年各月的天数)直到余数小于下一个减数给出已做减法运算嘚次数。例如*,(’))$表示’)天可以归算为$个整阴历月’()’(*():从中依次减去$)($)(?(即回历阴历年各月的天数)直到余数小于下一个减数給出余数的值。例如(’))’$表示将’)天归算为三个整阴历月后还剩’$天解决《回回历法》中阴阳历日期的换算问题须有两大要素:()两种历法的年长和置闰规则()两种历法的历元。《回回历法》中对要素有明确交代但在要素上却存在极大的欠缺在石云里的文章中囿对历元的详细讨论。本文取唐武德壬午为回阴历历元(公元#年!月’#日正午)所在之年隋开皇己未(公元((年)为回阳历历元所在之年设!"表示所求日所在宫分年到宫分历元之间积累的年数#"表示该日到该年岁首积累的日数$"代表!"中应有的宫分闰年数。又设!表示从回阴历历元到所求日所在阴历年首之间积累的阴历年数表示该阴历年岁首到所求日所在阴历月之间积累的阴历月数#表示该阴历月月首到所求日之间积累的ㄖ数$表示!年中应有的阴历闰年数推算得出宫分历元(公元((年)到下一个回历阴历年(即回历阴历纪元前)’自然科学史研究卷!"#:<:=>=ABBCB:=D:=E=FGEHI<J=E’()*,("()))"(出版中)。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ABBCB:=D:F=E=FGEHI<J=E’()*,("()))"(出版中):<:=>=ABBCB:=D:=E=FGEHI<J=E’()*,("()))"(出版中)。万方数据年)岁首距离!"日到上一个回历阴历年(即回曆阴历纪元前#"年)岁首距离$$日($"’(!")!取前一距离公式为:!"#($"$!!"))*!#,(!!)$’#($"$"!"(")!"))*$"’)#’(!#)!’#[($’#’)!!!’])*$(!$)*’#)*[($"$"!"(")!")!’)$"’](!’)(’#[($"$"!"(")!")!’)$"’](!")如:!’$"’则应取$’$’(!’)*$"’为新的阴历年值将新的$’带入式(!$)、(!’)、(!")重新计算!’、*’和(’。其中$"为一平宫分年的长喥$"’为一平月分年的长度!"#($"$!!"))*!#,是$"年中的阳历闰日数$"$"!"是$"年中所含的日数!’#($’!!!’))*$是$’年中的阴历闰日数如取后一距离公式为:!"#($"$!!"))*!#,(#!)$’#($"$"!"("$$))*$"’)#"(##)!’#[($’#")!!!’])*$(#$)*’#)*[($"$"!"("$$)!’)$"’](#’)(’#[($"$"!"("$$)!’)$"’](#")如:!’$"’则要进行与上文所述同样的调整。由此可得所求日嘚回阴历日期为(!$’)年(!*’)月(!(’)日!"!南京图书馆所藏清抄本《回回历法》中“加次法”的算法辨析南图本“加次法”部分完整的原文如下:“加次法:置积日全积并宫闰所得数减月闰内加三百三十一日己未春正前日以三百五十四一年数除之余数减去所加三百三十一叒减二十三足成一年数又减二十四洪武甲子加次又减一改应所损之一日及实距年己未至今得数。又法:以气积宫闰并通闰为气积内减月闰置十一以距年乘之外加十四以三十除之得月闰数以三百五十四除之余减洪武加次二十四又减补日二十三又减改应损一日得数如前求通闰置┿一日以距年乘之求宫闰见前。按:加次法系彼科所秘故诸本皆所不载然不得其法此书无从入门。特访补之求总年零年月日:置加佽年减一以十一乘之得数又加十四以三十分除之。另置加次月日减所除之数并入距年共得总年零年月日按:不得加次法凡求总零年月日鍺皆错。故此条亦彼科所秘兹特著明之假如崇祯二年己巳五月己酉朔上距历元己未一千零三十年已减一讫若不得加次法不可以求总年零姩月日也故须先求加次。置全积第一法三十七万五千九!#!#期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ABCC*DC=E*=F=GHFI*J<K=F,,",:"(出版中)回历的置闰规则为$姩中有!!个闰月从历元之年开始每第#、"、L、!、!$、!、!,、#!、#’、#、#为闰年。石云里文中认为回历历元前#"年为闰年笔者认为此年当为平年万方数據百五十日以距年乘三百六十五日所得宫闰二百四十九日零七十三分以三十一乘距年加一五以一百二十八除之所得共得积日三十七万六千┅百九十九日零七十三分。减月闰三百七十八日余四分以十一乘距年加十四三十除之所得内加三百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除之得一千零陸十二年余二百零四日内一减三百三十一日又减二十三日再减洪武加二十四年再减癸亥改应所损之一日再减实距年一千零三十年余得加佽七年二百零三日约为六个月又二十六日。求总零年月日:置加次七年减一以一十一乘之得六十六分加一十四共八十分以三十分除之得二ㄖ此七年中闰过之月闰余二十分不用另置加次月日六个月二十六日内减此二日余六个月二十四日并入距年及加次年共得总零年月日一千零三十七年又六月二十四日。”这一部分包括了两条术文和两个按语第二个按语中又有一个日期转换的算例两条按语提供了有关“加次法”的重要信息原来只有“求总零年月日”术文而“不得加次法凡求总零年月日者皆错”。“加次法”则为“彼科所秘”南图本的编者特哋去访补了“加次法”这一努力反映出编者务求所编《回回历法》能够实用。这两条按语在明史本和明史稿本中都没有首先分析术文蔀分。“加次法”术文中给出了两种计算加次年月日的方法前一种方法中所谓的“积日”是!"个宫分年中积累的总日数即“全积”(!"#!"#$")与“宫闰”(")之和。而所谓“月闰”不是’我们用’’来表示按照术文“月闰”的计算公式为:’’(($$#!"$$)’(!)而’当由!’来求。前一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又法”:,($$#!"$"*’’(*$)(,,!#**!*$(*)按照小注(!*$)式中的!!$是“己未春正前日”也就是(开皇)己未年春分(白羊宫$ㄖ)到前一个回历阴历年距离的日数与正确值!!日非常接近(参见式(*))但是仍然有天的误差按照术文所言式(!*)中),!#、!!$、!和$等项的单位昰“日”而作为“洪武加次”单位应当是年。并且余数应当小于!#日而仅是!!$、!、$这几项之和就大于!#“又法”中存在同样的情况。另外减去嘚一日注文为“改应所损之一日”其意思不甚明了顾观光《回回历解》“加次法”一节中[]没有减去这一日。“求总零年月日”术文嘚公式表示如下:’([(年*$)#$$$$]’(!)再从月和日中减去’与求得的加次年一起并入距年!"即得总年零年月日($自然科学史研究卷万方数据年、!朤、!日即为上文“加次法”求得!中包含的年月日)接下来分析第二个按语中的“加次法”算例。第一步求加次年月日要计算的日期:崇祯二年己巳(公元!"#$年)五月己酉朔。历元:己未(开皇己未即公元$$年)距年:!"#$$$’!()(年。全积:"#*)"$#’!()(*)"(’),$(日($#’(因为是求白羊宫一日所以这里嘚$#’()宫闰(#):("#*)!!)!#’(!()(*)!!)!#’#$,)!#日(余,)分舍掉)。积日:全积宫闰’"#*)"$##’),$(#$,)!#’),"!$$,)!#日(余,)分舍掉)月闰(’):("#*!!!))(’(!()(*!!!))(’),)(日(余分舍掉)。初步值:’’"#*)"$##’))!’),"!$$),))!’),"!#日’)’!("##()即!("#个阴历年零#(天加次:!’!("#年#(日))!日#)日#年!日!()(年’,年#()日!年’,年!月’(#())’"月!日’(#())’#"日。算例中用的是“加次法”中的前一种方法在算例中“余数”代表的是除得的整个商数包括整的年份以及不及一年的日数在相减的时候是年与年减日与日减日鈈足减时从年借一为)日再减。看来这一混乱当是因为术文表述不清第二步求总零年月日。求加次七年闰过之日:()[(!年*!)!!,!])()[(,*!)!!,!])()#日(余#(分已舍掉)加次月日减去加次年闰过之日:!月!日#日’"个月#日。调整后的加次年月日:,年"月#日所求年白羊宫一日的回历阴历积年:!()(姩,年"月#日’!(),年"月#日即"’!(),年’"月$’#日。下面用前文重构公式来计算崇祯己巳春分的回历日期因为“加次法”中用“己未春正前日”))!日所以采鼡重构公式中的第二组公式:#)("#)!,!)!#)(!()()!,!)!#)#$(!)")("#)",#,$#,))$))*#)(!()()",#$,))$))*#)!()(#))#!#期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万方数据!"#[($"!")###$]’()#[(#)(*!")###$]’()#()!"’("$$"##)(*(()’("$##)(,!"#[(#)(,!")###$]’()#(*("())"#’[($*("!**(((!")("$]#’[(#)()("!$((((*)("$]#’[!)#]#("$)"#[($*("!**(((!")("$]#[!)#]#!$("")得$"#)(,年)"月"!$日与“加次法”算出的是一样的对于“洪武甲子加次”梅文鼎认为是自开皇己未到洪武甲子应该增加的月分年数[*]。开皇己未到洪武甲子的宫分积年数为,*年月分年积数为*#)年二者在年数上正楿差了!$在术文的小注和算例中均以“实距年”为“己未至今”的年数然后再减去“洪武加次”!$这显示出回历阴、阳历的历元相差!$个阴历姩。回阴历每过约九百六十六阴历年闰日将累积达到一年所以前文重构算法中要对!"进行判断调整“加次法”中用阳历积年数$*带入阴历闰ㄖ算式中计算出!"’!"’不是真正的阴历闰日还需要“求总零年月日”术文来调整。这样计算的好处是回阴历年数,年就不需要再调整了因为阴曆年积三十二、三十三年比阳历年少一年而要积(!()#!个阴历年以上这一步求出的,年才会有误差不过由式("()可以看出除了“加次年”,年多出嘚两日外!"还比!"’多了(!"##)’()日。而“加次法”中“己未春正前日”与正确值相差*日再加上“癸亥改应所损一日”正好是日整个算法综合起來得数仍是正确的在“求总零年月日”里“置加次年减一”然后再计算但是加次年已经是实际的积年了当不需要减一再计算。且将加次姩,年与“实距年”$*相加得$"用$"直接来求!"更为准确这两处不严密会带来小误差。需要指出的是明史稿本和南图本中“又减一及实距年得数”┅句明史本中为“又减一为实距年得数”一个“为”字改变了计算过程的最后一步使得“实距年”由一个减数变成了减得的差,因此“实距年”的含义也改变了由阳历的积年数变成了要求的阴历年得数。明史本的“为实距年”让人们误以为“加次法”一条术文就可以换算出陰历年其实由南图本及明史稿本可知“加次法”术文只是算“加次年”的。顾观光《回回历解》“加次法”一节[]有“又减实距年即於太阴年内减太阳年也故其余为加次”一句在这里顾观光对“实距年”的理解与南图本及明史稿本是一致的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附录中有关于明史本中“加次法”的解释[#)]。其中“实距年”是按照明史本的术文来理解的石云里也是依据明史本重构算法!以此汾析了术文的混乱并试着对术文进行改$!#自然科学史研究!!卷!:<=>>A>ABACDEFD>GH:>ID*:<=*(出版中)。万方数据写但是仍然没有能够理清其中各术语之间的关系以上求絀了崇祯二年春分回历阴历所积年月日要求该年五月朔所积回历阴历年月日则还需要进一步推求。这虽不属于“加次法”的内容但仍然是ㄖ期换算中一个必需完成的步骤在南图本“附推崇祯二年己巳五月朔己酉日蚀”中有“推五月朔相距日”其原文如下:“推五月朔相距ㄖ:距春分九十三日依回回年月七月大得距六日八月小九月大十月小得共距九十四日。查古法春分在二月二十五日夏至在五月初二日而恒春分在二月二十七日距夏至九十四日今推距朔减一日作九十三日作三个月零四日二月大一月小。”算例中查古法该年恒春分在二月二十七日比真春分晚两日该年闰四月所以二月二十七日与五月一日之间相距九十三日这就是所求的相距日数。!"日化为回历三个月零四日最終该年中国传统历法五月初一相应于回历#$"年#$月!日。由现代历法对照表得崇祯二年五月朔为公历#’!年’月#日而这一天的中午对应于回历#$"年#$月!ㄖ[##]两个结果是一样的。“恒春分在二月二十七日”由现代历法对照表得该日公历为"月#日回历为(月’日[##]与前文算出白羊宫一日对應回阴历(月)日相差了一日不过南图本算恒春分到五月朔积!"日将恒春分这一天也包括进去了所以最后结果还是一样的。回历阴历与中国农曆日期以及公历日期的换算知识的普及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特别表现在回民如何确定伊斯兰教节日问题上。另外研究伊斯兰国家的历史鉯及与伊斯兰国家交往时也都会遇到日期换算问题!关于南图本编者的讨论整个南图本的术文、按语、算例及立成表浑然一体显然是由同┅个或同一批编者参考多种回回历法版本编写而成所有的按语当均出自其编者之手。南图本中的按语指出“加次法”是由编者亲自访求到嘚在此之前“诸本皆所不载”所以南图本“加次法”的编写当早于明史稿本及明史本的“加次法”从整体上来看南图本与明史稿本的差別微小与明史本的差别也不大无疑是一个体系的本子而南图本的按语、算例以及前十份立成表的小注无不表明其在这一体系中原创的地位洇此明史稿本很有可能就是在南图本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关于南图本的编者问题南图本本身为我们提供的信息太少我们只有在明史曆志的编写人员中寻找线索。现存的明史历志主要有五种有回回历法内容的只有王鸿绪《明史稿》和张廷玉《明史》其中黄百家《明史曆志》最早但是仅存两卷内容相当于张廷玉《明史·历志一》[#]。黄百家在康熙庚辰(#($$年)十二月朔写给王俨斋的一封信[#"]中说到康熙庚午(#’!$年)秋黄百家开始纂修《明史历志》后来清册失去又没有稿本只好“悉底掀翻另起”。不过黄百家认为重写也是好事因为“前の所成实有未备盖以百家身在都中不能多有历书”黄百家在家中“尽搜寒舍所藏凡系讲历之书无虑数百)#期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万方数据十种改定凡例别制体裁与前本迥异”。信中有一段讲到:“其卷七卷八则回回历也回回历昔与西洋本历同传於厄日多国。其五星纬度中历之所未有也精神全在立成顾立成甚多今亦约束使简并各剔注其造立成之由使览者焕然明白便可按数自排也。”黄百家提到对立成“约束使简”这正好对应于南图本对立成表的重新编排而“各剔注其造立成之由”也正好对应于南图本前十份立成表后的附注不过南图本中的算例看起来不像是史志的写法。黄百家虽强调“既名《历志》则当使读此志者便能明达造历之旨且即可据以叺算使此志有可用方不致为具文废物”[!"]但也不会在历志中编入算例的。然而南图本作为初稿保存算例却也未尝不可正反映了编者要說明能够利用南图本的术文及立成表实际推算出天象现存的另一种《明史历志》是万斯同《明史》卷#$到卷"!保存完整。然而他在《历法一》中说:“回回历前代仅存其名未尝施用无庸具载”[!]所以其历志中没有“回回历法”部分。万斯同《明史》对回回历法的评述与别嘚本子很是不一样黄宗羲《答万贞一论明史历志书》中说到“然崇祯历书大概本之回回历??顾纬法虽存绝无论说一时词臣历师无能用彼之法参入大统会通归一。及崇祯历书既出则又尽翻其说收为己用将原书置之不道作者译者之苦心能无沈曲。某故以说四篇冠于其端”[!]黄宗羲这四篇文章的内容现在无从知晓。不过南图本中四篇小文的内容倒是正与黄宗羲要写的内容吻合综上笔者推测南图本的编鍺很可能是黄百家而四篇小文是黄宗羲写的后由黄百家编入南图本。最后要指出的是学者们一向认为明史《回回历法》在明朝单线独传到叻清初经编辑、加工后收入《明史》由对南图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明史本《回回历法》的传承线索并不像学者曾认为的那样单纯。致谢本攵得到导师石云里教授的指导和修改在此谨致谢忱!参考文献!马明达陈静辑注’西域历法通径[(]’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A:>,B>CB:DAE:,:D[]’’(’FG>:’!"#$’()*#,#’(,’*$**’#(,,"("**:#,<(,"(,’#(*,"#(#’$=>(’#(")(’*:,#’**’#(A(B’*,#"#*,"#(#)[=]’B,HIDJ##*!))$:H:,>(IK,:)#LL#’"(清)阮元’畴人传[(]’上海:商务印书馆!)’(清)万斯同’明史·历法二[]’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一农’清初天主教与回教天文家间的争斗[N]’九州学刊!))"!("):*L*$’*(清)梁兆铿’天文算法栲·唐氏历算书稿[]’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清)梅文鼎’历学疑问·论天地人三元非回回本法[(]’《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O(清)梅文鼎’历学疑问·论回回历历元用截元与授时同[(]’《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清)顾观光’回回历解[]’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O"’!L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南宁:廣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自然科学史研究##卷万方数据!!王焕春"公农回傣彝藏佛历和儒略日对照表[#]"北京:科学出版社!$$!"!韩琦"从《明史》历志嘚纂修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科史薪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清)黄百家"黄竹农家耳逆草·上王司空论明史历志书[#]"康熙刻夲"北京图书馆藏"!(清)万斯同"明史·历法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后集·答万贞一论明史历志书[#]"咸丰刻本"奥雅堂丛书本"!"#$’"()!"#$"##’*),")$’’(!"#$’#()*,#"""**)*#"#*)#")","###:<=><AB:<CDEF><:CC:<DGH>IJBBKL<MBD###<BB<<JCA:ABCD<E<<BMBD#"’#<FACC<:FC<##<N<<A<<:NFC"##<:ECB:MBD<###D#"’#<F"L#"’#<<N<D##<:FC<BBB"<FO:CBDCEPPC"B<:C<E<:BB:<D##<#:##:CC:<JGH>IJBB"L<<E<<<<##<MB:><:BB:<BEC<"B<:CCFOE:<<BJJC:FCBD<###O<<GH>IJBB")$##QE>RH###责任编辑:屈宝坤(!期陶培培: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回回历法》研究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从零散到成体系的漫长过程,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古代天文历法不仅折射出丰富的攵化现象,更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初步理解这些观念和关系,首先要了解古代天文历法的具体内容和其发展历程

我将把本次阅读的收获整理成天文和历法两大部分。

我国古代的天文研究主要是为历法服务历法的制定以天文观测的结果为依据。先從天文一方面切入有助于我们理解历法的内容。

1、天球、黄道、黄道带、天赤道

在了解其它天文概念之前先要知道古人如何看待“天”或者说宇宙的形态。

古人设想天空的形状是球形谓之“天球”,置身于星空之下这种设想并不难理解。地球确实是球形而我们的視野是有限的,很容易产生天空为球形的感觉而且,经过长时间观察后人们会发现星空在绕着一根轴移动,其实这就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感知

“天球”概念形成之后,古人开始探索星空的运行规律——可以推测几千年前的天空和现在的天空是截然不同的古人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各种恒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觉各种天文现象并逐步形成了星空区、星轨的概念。

①黄道和白道黄道就是太阳的视运動轨迹,白道就是月球的视运动轨迹古人以恒星为背景,观察太阳和月球在恒星背景下各个时刻的位置便可求出太阳和月球的视运动軌迹。由于白天太阳的关辉过于强烈无法观察到恒星,所以古人采用了观测昏中星的方式将逐日观测的结果联成一个圆圈,也就是黄噵

②古人在黄道的两侧各延宽八度,称之为黄道带将黄道带上的恒星自西向东分成了十二部分,也就是十二次各延长八度的原因是禸眼所能见到的星球都在这范围内。

③天赤道就是天球的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的“投影”

确定了“天”的具体形态,才更容易在腦海中构建有关具体星象的概念

七政天文历按照现代天文学就指的是太阳系的七颗主要行星——太阳、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古代七政天文历有不同的名称与行星的特点相关:

①太白:即金星,亮度很强故又名明星;因黎明见于东方又称启明;黄昏見于西方,故曰长庚金星曾经起过记时的作用。

②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岁星纪年,故称岁星又称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经星。歲星象征着吉祥岁星所在,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③辰星:即水星,又称兔星、钩星、伺祠、天搀、安周星……

④荧惑:即火星有不祥之兆。

⑤镇星:即土星又称填星、地侯。镇星主德是一颗吉祥的星。

古代天文家常常通过观测五星的行动来测祸福:

“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舍,火入旱;金,兵;水水”——《史记·天官书》

东汉宋均对此解释:“不言木、土者,木、土德星于此鈈为害故也。”

“七政天文历”体现的祸福观念与国家政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在古籍之中频繁出现。

北极星又被称为天极星因为古囚认为天的中心在北极。

“北极天之中,阴气之北极也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日、月、五星行太阴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限极夜。”——杨泉《物理论》

为什么要把天的中心定为北极星呢这其中有多重原因,一方面是地域原因先人们多居住在黄河流域,见到北方天上空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北极星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由于恒星的距离相对于地球非常之远,所以看上詓并没有移动而天球自西向东转动,让古人认为星辰也会东升西落北极星恰好位于那条旋转轴之上,所以其它星辰就像在围绕北极星轉动一般北极星就自然成了中心。

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固定不动的故北极星常常和北斗配合,被用来辨别方向和确定季节

北斗,一般指北斗七星是最接近北极星的七颗星。斗就是斗勺。北斗七星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是古人认為七星绕北极星旋转的枢纽;天璇掌管旋转;天玑掌管变动;天权掌管权衡。这四颗星组成斗魁也就是斗勺的斗柄。

玉衡平衡轻重;開阳,施开阳气;摇光摇其光芒。这三颗星组成斗杓也就是勺的部分。

把天璇、天权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極星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在人们肉眼看来,认为北斗七星是在围绕着北极星转移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天帝之车運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汉书·天文志》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得知,北斗七煋被视为“帝车之象”(《史记·天官书》),是天帝之车,更是“七政天文历之枢机”(《晋书·天文志》)在古代唯心宇宙观之中,丠斗掌管天文地理、人事道德实际的利用则是辨别方向和季节。古代文学家也常常使用北斗的意象不过要注意的是,古人在使用“斗”时不一定指的是北斗七星,还可能是后面会提到的斗宿、箕斗等星宿

“揽彗星一位旌兮,举斗柄以为麾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の流波”——屈原《远游》

二十八星宿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古人还不能准确掌握星辰的运行规律,就在黄道、天赤道附近的星空设想出②十八个分区每个星宿内有一定的星座作为标志,以此观测七政天文历在星座间运行的规律

当然,二十八星宿不单单是坐标式的存在其本身也是古人的观察对象。

①东方七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共计四十六个星座

②北方七星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共有五十六个星座

③西方七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共有五十四个星座

④南方七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共有㈣十二个星座

二十八宿被用于测定岁时季节乃至观测天时的饥穰、人事的祸福根据星宿和行星所处的位置,观测国家政事的否泰以及人倳的吉凶中古以后,还有天文学家将二十八星宿、七政天文历和二十八种动物相配合以合成出的名称作为各星宿的代称。在《西游记》中就出现过代表二十八星宿的“星官”。

“那营里五岳神兵即传入辕门之内。早有虚日鼠、昴日鸡、星日马、房日兔将言传到中軍帐下。”——《西游记》第六回

四象是一种天象天象又包括星象和气象,四象属于星象具体指的是东南西北星空的恒星现象。从东丠西南四大星空区找出一定数目的恒星用想象的线条把它们联成四种禽兽的形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实际仩这种为了符合想象的联结是非常牵强的。

一年四季四个方位出现的星宿不同,把四象配以春夏秋冬东方苍龙配春、南方朱雀配夏、覀方白虎配秋、北方玄武配冬,这是用来观测各个季节不同星宿的方位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鉯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在这里不必赘述,其实就是将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星空区再将四個方位神对应上去。

古人之所以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禽兽形态的想象来划分神圣的天球是因为这四种禽兽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過传统的尊贵形象。

“龙鳞虫之长”“虎,山兽之君”“凤神鸟也”“龟……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许慎《说文》

除了定方位四象还被运用于军旗之中,在征战时既可以起到“威灵气焰赫然动人”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士卒效法四方星宿各隨其方位使行军、阵势有法度,各司其职防止队伍混乱或失守。

古人将北极星周围邻近的星座用想象的线条联系为三个星空区,各區都以东西两藩的星座组成墙垣的形式所以取名为三垣。三垣作为天宫中天帝的官署各分担其不同的职务。三垣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垣的概念反映出古人对天上世界的想象,其实就是把现实世界的皇宫、官署和城市投射到星空这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王维《终南山》诗中“太乙近天都”的“太乙”(又称“太一”)就是紫微垣中宫门旁的一个星座且“太一”是天帝的别称。

北极星周围最邻近的范围定为紫微垣作为中宫,是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是天帝的宫殿一共三十七个星座。

紫微垣东北部天空附近的┅定范围定为太微垣位于北斗的南方,包含十二个星座是天宫的政府官署。

紫微垣东南部天空附近的一定范围定为天市垣位于二十仈宿中的房、心、尾、箕、斗宿以北,是三垣中的下垣天帝率诸侯临幸的都市。包含十九个星座

次,就是星次指的是行星经过星空時暂居之处所。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星次的创设是为了哽便捷地观测天象。古人在十二次设立前用二十八宿观测天象但二十八宿是不等分的,在某些情况下不方便测算除此之外,古代天文學家观察到岁星(木星)的运行时每十二年一周天于是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七政天文历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木星每经过┅次则为一年

东方七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配寿星、大火、析木

北方七星宿斗、牛、女、虚、危、室、壁配星纪、玄枵、诹訾

西方七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配降娄、大梁、实沈

南方七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配鹑首、鹑火、鹑尾

由于十二星佽和二十八宿都是在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的方向划分的,因此就会产生交错,十二次中的每一次都欧二十八宿中的几个星宿作为标誌因此,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和星宿的起止界限一致

十二次主要应用于历法的设制、观测七政天文历的运行规律,通过观测太陽在四季所在的视位置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变换以及通过观察岁星所在位置以纪年,后面历法部分还会提到此外,十二星次和西方的十②星座是相对应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是星次传入西方后再经过改造传回中国。

分野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天与地的概念“地”是中国忣附近藩属各国,“天”则是天球将天划分为二十八宿、四象、三垣,而将地划分为十二州古代有十二州、九州等多种划分方式。十②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神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荆州;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诹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周礼·春官·保章氏郑注》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对应,也把天上的某一部分星宿或星次与地上的某一地区对应如果那部分的星宿发生了某种变异,则与之对应的地上州域就会发生大事这种把天地对应嘚分配法,就是所谓的分野

将星宿与周国匹配同样是为了观测事物的凶吉、政治的妖祥、农业的饥穰等。“古者封国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名义考》)天文和人事从来都是紧密相联系的。

“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名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言,在人象事”——《史记·索隐》

用星座的动态来推测人事的变易,虽然反科学但是却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由于分野需要使州国相对應的星宿之间有较为准确的界线促使对天文的观测和对周天的度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古代天文学逐渐精密化、数量化从而能够設计出更准确的历法。

分野中星宿与州国的配对方式非常多样有按照十二星次分配的,也有按照二十八宿、北斗七星或者五星分配的這里以按照二十八宿分配为例:

文学作品中运用分野也非常之频繁,《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的“翼轸”就是两个星宿名《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井”也是如此。

我国古代的天文研究是为历法服务的天文和历法密切相关。历法的疏密程度能夠反映当时的天文水平,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法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如果天文观测没有进一步发展修改更新就无从入手。中国昰农耕社会准确的历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历法还有更丰富的意义比如朝代更替必须颁布新的历法这一惯例,就说明历法成为统治权力嘚象征为了探索更多历法背后的文化意义,首先我们要对历法的具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旧石器时代,由于生活所需我们的祖先逐渐摸索到气候变化、月亮圆缺的规律;动物随气候变化而活动的规律;可食植物生长成熟的时间规律等。

新石器时代为了掌握农时,有意識地认识天象从而掌握天象来定方位和定时间季节。

人们在以农牧业为生的初期是根据植物生长的节候来掌握农时的,随着农牧业的發展对划分农时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逐渐摸索出天象的周期变化和物候之间的关系

神农时代,官府教授人们按季节耕种

颛顼时代,出现了观测天象的官以授农时。

可以说古人观测天象和动植物顺应季节应有的表象,最初目的就是“授时”满足农业苼产。根据天象制定历法让生产有了规律性的、法度般的指导。

“暦象也,暦通作历”——《说文》

“暦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

“暦,以日为主……法常也”——《正字通》

综合上述解释,我们大致明白历法的含义: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其规律淛成法度,这个法度就是历法。我国古代的历法研究是在天文学和观象授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对历法的研究必然脱离不了对觀象授时和天文的研究

①日,一天就是一日古人以太阳的形态来称“日”,以太阳的东升西落或者说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日,是對时间认识最原始的概念其它的时间概念也以“日”为基础。因为太阳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古代观象授时,最基本的部分僦是对太阳的观测

“日,每日行天一度;月每日行天一十三度又十九分度之七。周天三百六十度星二十八宿环列于天,又分二十八宿之度为十二次”

古人观测太阳在哪一星宿和哪一星次,以断定四季、二十四节气等一年四季中每季又分孟仲季,均以观测太阳在二┿八宿中之位置等来断定季候

太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尊贵,故太阳的别称也非常尊贵比如“朱明”、“耀灵”、“东君”等。

②朤从《史记》、《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月”的时间概念殷商时期人们就明确知道朔望月的长度為29.53日,春秋末期的古四分历就已经使用了朔望月的长度

月象变化有五个阶段: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残月。根据古人的观测初一時新月,这一日叫“朔”(朔初也),所以月尽(残月)同理称为“晦”。晦朔的确定是非常要紧的需要通过推算得出。

除此之外每月十五和十六出现“满月”,则称此日期为“望”(日月相望的意思)

古人用朔望纪月叫做朔望月,周期为29.53日也就是两次满月之間的时间长度。朔望月又叫太阳月、回归月

《易经》贯穿着一种主要的思想是“满遭损、谦受益”,并且把万物分为阴阳认为阴屈服於阳,太阳属于阳物月亮属于阴物。月象的变化当然不仅是标志了时间,其变化形态之美更为宇宙增添了姿色。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鮮文人因月色触景生情抒怀寓意。

③年最初造字时,“年”并不是纪时单位而表示谷物成熟。周代时才常常使用借代借年为岁。湔面提到过古人以岁星(木星)的运行来纪年,其观测结果与现代差距并不大

太阳从设想的某点绕黄道一周又回到某点的时间间隔称為回归年或太阳年。但是由于岁差的缘故(引力在高低不等的地球表面的作用不同造成岁差)太阳年与恒星年(实际公转的时间)并不楿等。而回归年日数并不考虑月的运行回归年日数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又多了11又1/4日,累积三年就多出了一个月左右与准确值过度偏離,随着时间推移只凭测定数据而制定出历法偏差会越来越大,历法就失去了意义也正由于诸如此类的偏差,世界上产生了各种不同嘚历法

4、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

前面提到,历史上各时代由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制定历法的基本数据无非是回归年日数365.2422和朔望月日数29.53,由于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而且各个时代又取不同的近似值,故产生了不同的历法本质上来说,古今中外的曆法共有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阳历,按照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作为依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回归年,为了调整历法年(历法所规萣的年日数)和回归年之间的差额通常要置闰。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和现行的公历都属于阳历

阴历,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的运动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为基本周期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历其中有一种阴历。

阴阳合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把回归年、朔望朤并列为基本周期以置闰来调节两者关系。我国的“农历”以及古巴比伦历法、古希腊历法都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历月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通过置闰方法使历年平均值大致等于回归年。

我国的历法经过上百次的改革明末清初还吸收了西洋历法,同时并用夏历直到现在我们的公历日历依旧沿用着农历(阴历)的内容,因为这种历法吻合农时为生产提供指导。

“闰”就是余自古以来,制历鍺就非常重视“置闰”这一环节前面提到过,十二个朔望月日数短于回归年日数且如果不置闰,偏差会越来越大导致时序错乱,历法失去其意义所以置闰就是为了避免时序紊乱,能够更精确地指导生产

置闰方式的发展是日渐精确的,从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再到十⑨年七闰经过了反复的测算。十九年七润的总日数和回归年日数只差0.0892日偏差已经足够小。而晋代虞喜发现岁差后还发明了三百九十┅年一百四十四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十九年七闰的闰周更为精密

那么闰要置于何处呢?殷商时期闰月放在年终,汉初又制定在九月后置闰但是这样置闰还是会在时间推移之后产生紊乱。随着历法逐渐精密置闰有了合适的规定,就是把不包含中气的月份叫做闰月中氣的具体概念在二十四节气的部分中会有具体的介绍。

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情况,依次分為二十四节段每个段约隔半个月,分列在十二个月里

黄道、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下图太阳视运动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反映了此关系,其中“节气”分为了“节”和“中”“中”即中气,节气在月中则称为“中气”在月初则是“节气”。

“五日为一候三候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为节气在月中为中气”

这里的“气”实际上指的是气象、气候。二十四节气代表着②十四个节段内特有的气象或物象,主要以华北华中地区的现象为准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在古代曆法的实施过程中渐进式地得到完善的。下面举例说明几个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刻的意思比如,立春就是春季立刻到临

夏至冬至:至,极也夏至,盛夏已到

春分秋分:分,平分也春分、秋分是说这两天的昼和夜的时间长度相等。同时这两個节气也正好处于夏至与冬至之间。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均由圭表测影决定把黄道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虽然由于太陽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可能会有一两天的出入。

圭表测影出现之前古人用竿子来测日影,在平地上垂直插一根竿子竿子的位置不变动,長度也不变正午时间去看竿影,会发现竿影的长度一年四季都在变化夏季竿影短,冬季竿影长而且夏季里有一天是最短的,冬季有┅天是最长的——古代称为“日至”通过这种量中午日影的方法,就知道了“年”的时间长度从“日至”到“日至”的长度为一年。

後来就出现了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土圭是用玉刻成的尺子,把它放在地平面上可以量出竿影长短夏季的日影短而偏南,冬季的日影长而偏北

圭表的作用不外乎通过定节气而直到农业、建设生产以及定方位。

7、时、日、月、年的划别

古代有许多对时间的划别方式茬此介绍比较重要的几种:干支纪法、星岁纪年法、月建等。

①干支纪法:干支又名甲子相传甲子是黄帝时代一名叫大挠的大臣创设的。“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日,将十干十二支组合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干支纪年与干支纪日类似,且沿用至今可以通过除法计算公历年份的干支表示。

干支纪时古代曾经把一日分为十時或十五时,为了更好地平衡昼夜长度才有了十二时的分法,并对应了十二支

②月建,即将十二支与十二月相匹配以纪月其实是把黃道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匹配上十二支(此时称十二辰)依序称建子月、建丑月……“建”表示十二个表示态势的字,所以月建与封爻衰亡有关

③星岁纪年:星即岁星,岁即太岁

岁星纪年:前面提到过,岁星自西向东十二岁绕行一周天经过一个星次需要一年。所鉯古人用岁星纪年

太岁纪年:黄道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十二支(即十二辰)古人虚拟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太歲”,想象它在顺时针运行以便保持和表示方位和时间的十二辰方向一致。“太岁”有自己的年号

“三正”指的是春秋战国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三种不同历法——夏历、殷历和周历。

元旦、立春、人日、上元、社日、寒食、清明、花朝、月夕、上巳、浴佛、端午、伏日、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历法的确定也促进了传统习俗有时序地被承袭下来。相对明确的時间概念不单让生产活动有了规律,也丰富了日、月、年本身的精神内涵中秋、除夕、重阳等这些节日有些与天象有关、有些与数字囿关、有些受到了神话或者宗教的影响。可以说传统节日集成了众多方面的古代文化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的规律逐渐有意识地探索天象和方位、时间、季节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活动,政权统治之下生产力更加发达。这也就要求天文历法更加紧密、准确地配合生产进而出现专门观测天文和制定历法的官员。三代时天文学由巫、祝、卜以及史官兼管,所以天文学的发展其实与反科学的占星卜筮是并进的

我们从考古成果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遗痕,比如周代发明的圭表、马王堆帛西汉墓中的彗星图等从文献之中我们发现,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否定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天文历法科学已经初具规模——煋象的规划、四时的确定、置闰的方式、干支的组合为后世天文历法体系奠定了基础,社会制度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也促使天文学从此开始甴原始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化的发展

三国、东西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融合不仅使政治经济出现新态势各方的生产技术也得到广泛交流,此时出现了祖冲之、刘徽等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充实了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内容

理论体系在不断的建構和巩固之中,到了宋元星图和天文仪器也有了重大的改进。天文观测更加精密准确也更加便捷化。明清之际古代天文历法又被更加系统地整理完备,并吸收了部分西洋的内容

但天文历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一项极端秘密的知识,民众按照历法进行生产但并不通曉其具体的运行原理。许多朝代都明令禁止私习天文严禁掌握天文的官员与外人来往,更不准天文图籍在民间流传统治者把天文观测囷历法制定的权力视为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如今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多见于“正史”之中的《天文志》和《历志》当然,这在叧一方面也使得古代天文历法具有鲜明的延续性和专业性天文历法一方面作为官方科学,与古代的制度、政策、统治思想紧密相关;一方面作为维持生产秩序、社会秩序的知识和制度参与构建了中国古人的天人观念和道德伦理。此外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古人对天嘚想象和探索是一段浪漫的历程在诗词歌赋中,我们能够仰望甚至接触到星辰也许现在我们眼中的夜空不再有千年前的灿烂,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察到星斗之中令古今人类一同动容的地方——对未知和神秘的好奇对秩序和安全感的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文七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