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恩绥绥靖公署是什么意思学校毕业?

【国民党贺国光】国民党陆军大学_牛宝宝文章网【国民党贺国光】国民党陆军大学专题:国民党陆军大学1906年学校创办于保定,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4月学校奉令迁到北京西直门大街崇元观,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次年11月毕业。 中国经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完全暴露当时的军备陈腐,无力抵御外侮,于是决定创建新军,挽救危亡。初拟全国逐步成立3六个镇(相当于师)分驻各省,由各省督抚负责编练。其中近畿六个镇首先着手编练,由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主持其事,即所谓北洋练兵。 同时,为了培养初级军官、军佐,先后设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8月改称陆军速成学堂)于保定,设立军需学堂于北京,设立军医学堂于天津。袁世凯派段祺瑞为北洋军学督办,管理各军事学堂事宜,督办衙门设于保定。当时近畿六个镇的干部只有少数毕业于以前的天津武备学堂,大部则是行伍出身。为了培养高级军事人材和参谋人员,于1906年5月又创设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于保定(该学堂即系陆军大学校的前身),亦隶属于北洋军学督办,段祺瑞兼任该学堂督办。其第一期学员,仅由近畿六个镇及军事机关的优秀官员选送入学;第二期学员来自近畿六个镇及湖北、江苏两省;第三期学员才由当时已经编练新军的各省考选保送。 1909年清廷罢免了袁世凯职务,近畿六个镇及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均由陆军部大臣荫昌直接管辖。后清廷成立军咨府,以载涛为军咨府大臣(其职权相当于后来的参谋总长),1910年撤去北洋军学督办衙门,调任段祺瑞为江北提督,其所管辖的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改隶军咨府(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及军需、军医学堂则改隶于陆军部)。该学堂改隶后,由军咨府命令改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1年秋,武昌起义,清廷被推翻,学堂停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设立参谋本部,将学堂由保定迁至北京,隶属于参谋本部,由部令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校(简称“陆大”,下同),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1932年陆大由北平迁往南京。抗战时期,曾经长沙、遵义辗转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仍迁回南京。陆军大学校址迁移及学校经历过程 从1906年创办至1949年新政权建立为止整个43年的历史,按校址所在地,依次分为七个时期叙述如下: (一)保定时期(1906年5月-1912年3月) 1906年学校创办于保定,段祺瑞为督办,张鸿逵为监督。5月8日开学,学员分为速成、深造两班。1909年春先后毕业,合称为第一期。同年9月,速成班第二期修业二年期满的学员毕业,是为第二期。 1909年11月,第三期学员入学。不久,督办段祺瑞他调,取消督办、监督名称,改为总办,由原任监督张鸿逵升任。 1911年秋,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在校的第三期学员暂时解散,校务停顿,等候处理。 在此时期,学校自开办以来,所有教育计划和课程安排完全操在当时所聘请的日籍总教官之手。 (二)北京时期(1912年4月-193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4月学校奉令迁到北京西直门大街崇元观,召集第三期学员复学,次年11月毕业。同时,参谋本部命令:原任总办张鸿逵外调,总办改为校长,派胡龙骧充任。1914年,为了收回教育权,决定废除外籍总教官负责制,改由本国人充任教育长主持教务,首任教育长为江寿祺。具体办法是,所有日籍教官,凡是合同期满者不再续聘,逐渐选用本国有相当军事学识的人接充兵学教官;少数合同未满者,亦只与本国教官研究教学有关事项,不再直接讲课,至其合同期满为止。按学习内容需要,规定学制,从此各期均为三年毕业。 此后,自1914年至1922年间,学校负责人虽然有所调动,尚能顺利地续办,毕业了第四、五、六期。只是到1922年冬第六期学员毕业后,因连年内战,财政支绌,校务停顿年余。1924年8月才继续考收第七期学员入学,至1927年8月毕业,即考收第八期学员入学;但至1928年夏,因受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影响,学校又曾停顿数月,第八期学员暂时停课。 战争结束,国民政府派刘光到校接收,筹备续办。1928年9月,第八期复课,改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派黄慕松为代校长,周斌为教育长。 蒋介石为了能迅速地招收和培养黄埔军校出身的学员,不待第八期学员毕业即提前考收第九期学员,于同年12月入学。又因北伐结束,部队整编编余的高、中级军官申请学习者甚多,临时增设特别班,学制为两年,是为特别班第一期,与第九期学员同时入学。此时,因学校班次增多,原有校舍不敷应用,故第九期学员改在北平祖家街前陆军测量学校授课,特别班另在新街口前航空署旧址授课。 此时蒋介石开始掌握陆大,急需利用为其培养骨干,因此同时在校学员空前陡增至三期之多。蒋为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特派其当时新聘到的德籍顾问古稀、王恩翰等人来校任教,后又特派时任总参谋长的杨杰到校数月,专为讲授《大军统帅》一课。 1929年夏,蒋介石北上视察时,曾几次到校点名、训话,但终觉不便就近直接控制,故于1931年第八期、第九期和特别班学员先后毕业离校时,即下令学校迅速迁到南京。 (三)南京时期(1932年1月-1937年8月) 1932年1月,学校迁到南京薛家巷前编遣委员会旧址。杨杰接任校长,王泽民任教育长。为适应需要,学校积极扩充规模。 这一时期学校各处负责人是:教务处处长邹燮斌,邹病故后,宗明继任。编译处处长史久光,史调要塞炮兵学校校长后,宗明兼任。副官处处长董乐山,董病故后,赵复汉继任。骑术处处长胡靖华。军医处处长史国藩,后由军医史国英代理。军需处处长吴廷纪。兵学研究院主任由杨杰兼任,后由兵学教官张亮清兼任。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刘冠世。 先是1932年1月,迁校工作与第十期学员招考事宜均已完毕,原订于2月开学,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侵略战争的影响,该期学员延迟至4月才召集入学。 学校南迁后,为了准备和培养师资,曾邀请以前各期毕业学员中对于军事学术较有研究者约10人到校为预备教官,组织形式初名兵学研究会,杨校长亲自主持研究。1932年8月再选招第二期,才正式改称为兵学研究院,入院研究者称为研究员,研究期限为1年。同年12月,第十一期学员考收入学。从此改变以前每隔三年才能毕业一期而不敷需要的状况,开始建立新的制度,即每年毕业学员一期,招收学员一期,以便逐年能向部队和机关输送一批新生力量。 以前在北京时期,学校主要课目多由外籍(初为日本,后为德国)教官讲授。南迁后,校长杨杰大力扭转此种情况,设法尽量聘请本国教官,尽量亲自协助指导战术教官备课,逐步地将教育职责转移到由本国教官承担。此时,虽然尚有少数德籍教官(史培曼、斯达开分担讲授小战术,古稀讲欧洲战史,施太秋讲空军战术,王恩翰讲后方勤务,克补卜讲输送学)及白俄教官(布尔林讲谍报勤务及大战原理,多马舍夫斯基讲要塞筑城),但是主要的师、军战术已改由中国教官张亮清、何成璞、林熏南、徐祖诒、吴石、梅铸、宗明、张秉钧、郗恩绥等教授。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1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国民党贺国光】国民党陆军大学》由“安静仔细聆听”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保定军校走出蒋介石叶挺等1600位将军--挖媒o历史别乱来--凤凰网博客
李子迟的凤凰博客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保定军校走出蒋介石叶挺等1600位将军
【学校简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于民国十二年(192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省(之前叫直隶)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校之前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理论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人都先后担任过校长。若从民国元年(1912)算起,保定军校办过9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有蒋介石、叶挺、李济深、白崇禧、张治中、傅作义、薛岳、陈诚、张群等。校训:守信、守时、苦读、勤练、爱校、爱国。【历史沿革】1901年11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其职。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3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5月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军校前身。1903年8月学堂开始第一届招生。1906年为统一兵制将兵权收回中央,清政府设立陆军部,同年8月学堂停办,在该校旧址创立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直属中央管辖。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当年7月经陆军部批准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段祺瑞亲信赵理泰。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及四川等省的学生,利用军校放暑假期间纷纷跑到江西等地参加反袁作战,直到翌年3月底才辗转返校。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将投降后的皖系第十五师官兵收容在保定军校内,由于未能及时得到军饷,十五师官兵发生哗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校舍房屋;曹锟派兵前来镇压时,又趁机掠走步枪2000支、骡马300匹,以致学校无法复课。1923年8月保定军校停办。曹锟将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至军校旧址。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军校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军校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1993年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1995年又在遗址上建成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2002年扩建为12亩,并修复检阅台。2002年投资1.4亿元建成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对外开放。2003年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2006年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贡献】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其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是分不开的。仅民国改元后11年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是我党著名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著名领导人,赵博生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33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沣,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59军和77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该校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骨干,如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李济深,在军校便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日湖北武昌起义当夜,他们几个军校学生毅然潜出校外,将南北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起义军,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解放后李济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季方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国民三军军长兼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加入同盟会,以其宅第为军校同盟会的秘密集会点;1924 年与冯玉祥将军合作发动北京兵变,逮捕并囚禁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率领的国民三军进驻保定后,释放了被曹锟、吴佩孚囚禁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史文彬、长辛店分会干部陈历茂、保定分会会长何立泉和副会长白月岳等参加“ 二.七 ”大罢工的党和工会负责干部。何遂在军校加入同盟会,后任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参谋,积极协助推翻清朝帝制,并参与在保定建立燕晋联军大总督府的革命行动,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吴艺五、刘汝贤、周季展、李竞容、周思诚、商震、王法勤、黄曦、沈涛、王紫斋、刘建藩、倪德勋、张文、童保暄、张璧、瓮巨卿、安溯颜、刘耀奎、钱鼎和陆军速成学堂的方声涛、吕公望、林知渊等,都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开国上将)、楚溪春、刘文辉等。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革命阵营的高级军政首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王柏龄;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陈诚、李树春、秦德纯,以及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知名校友】1期(1912年8月秋入学、1914年11月毕业,共1114名):郑大章、唐生智、董宋珩、蒋光鼐、梁春溥、晏勋甫、傅汝钧、魏益三、龚浩、曹士杰、曹浩森、黄辉祖、夏首勋、晏道刚、周址、周玳、周祖晃、荣鸿胪、荣臻、张定璠、张樾亭、张笃伦、张钺、吴尚、杨石松、杨爱源、苏炳文、刘文岛、刘玉珂、门炳岳、门致中、刘凤池、王镇淮、王天培、左世允、冯轶裴、税梯青、向传义、李炳之、李品仙、孙楚、孙震、李树春、李兴中、刘牧群、甄纪印。2期(1914年初入学、月毕业,共956名):陈骥、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陈铭枢、陈鼎勋、李云杰、杜春沂、刘兴、刘峙、刘文辉、刘尚志、李济深、何贯中、齐燮元、戴凤翔、孙岳、何遂、马晓军、王柏龄、吕公望、刘玉珂、刘郁芬、孙传芳、邓锡侯、吴佩孚、吴新田、李景林、李鼎新、陈嘉谟、王暤南、秦德纯、秦绍观、叶琪、冯鹏翥、邢震南、周斓、施北衡、祝绍周、廖磊、唐俊德、富占魁、梁培璜、徐启明、陶峙岳、黄隐、彭诚孚、熊式辉、戴岳。3期(1914年8月入学、1916年8月毕业,共801名):徐祖贻、徐庭瑶、徐培根、夏威、赵观涛、陶柳、陶钧、黄绍竑、梁朝玑、蔡廷锴、戴戟、周碞、周凤歧、姚纯、贺维珍、何宣、何健、陈以忠、陈安宝、萧山令、张刚、张贞、张义纯、张治中、陈焯、吴石、朱传经、王天鸣、白崇禧、毛秉文、张钫、张培梅、张联棻、赵守钰、姚琮、唐国谟、商震、蒋鸿遇、童葆暄、于达、王懋功、贾康、孔庆桂、吕焕炎、刘建绪、刘和鼎、杨效欧、吴国桢、颜仁毅。4期(1915年秋入学、1917年秋毕业,共209名):朱怀冰、尹呈辅、王翰鸣、刘祖舜、刘膺古、汪之斌、胡宗铎、彭进之、程汝怀。5期(1916年6月入学、1918年9月毕业,共630名):张荫梧、吴克仁、李服膺、王靖国、白濡青、李生达、杨耀芳、刘翼飞、严重、何绍南、耿幼麟、赵承绶、唐永良、郑俊彦、孟宪吉、董英斌、鲁英麟、傅作义、赖世璜、楚溪春。6期(1917年初入学、1919年春毕业,共1333名):林廷华、欧阳驹、周浑元、周毓英、郝梦龄、赵博生、胡祖玉、余汉谋、陈宗进、陈公侠、邵百昌、吴奇伟、李振球、李扬敬、李文田、上官云相、牛范九、邓龙光、邓演达、叶挺、叶肇、吕超、吕瑞英、华振中、朱晖日、刘茂恩、杨杰、杨宏光、李汉魂、阮玄武、顾祝同、徐旨乾、郭忏、吕竞存、谭邃、罗策群、缪培南、黄琪翔、黄镇球、黄镇国、覃连芳、韩汉英、韩德勤、彭位仁、彭毓斌、樊崧甫、薛岳、何柱国。7期(1917年秋入学、1919年秋毕业,共191名):陈长捷、黄维刚。8期(1918年8月入学、1922年7月毕业,共638名):万耀煌、马法五、王东源、王育瑛、王景宋、王以哲、古鼎华、史文桂、史泽波、孔令恂、刘绍先、刘广济、刘奉滨、刘珍年、刘春荣、李士林、韩洞、邹洪、陈诚、张权、张文清、张东凯、陈孔达、宋肯堂、柳际明、周祥初、张厚琬、周至柔、郭思演、韩锡侯、傅仲芳、徐梁、高卓东、胡伯翰、裴昌会、郜子举、郗恩绥、罗卓英。9期(1921年10月入学、1923年8月毕业,共702名):李宗弼、王晋、刘万春、刘多荃、李觉、牟中珩、何基沣、宋邦荣、张知行、张克侠、张寿龄、贺粹之、周福成、施中诚、郭寄峤、展书堂、董振堂、黎行恕。【校园概况】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1500余亩。东西长2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1公里有余。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4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180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3间,其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 ”6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3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10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1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5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东侧是分校,占地92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330余亩。大操场成 “[”形,由北、西、南3面拱卫校本部,占地880余亩,以西面之面积为最大。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子迟:湖南祁东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为大学教授,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影视图书文化项目策划人,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全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3000余篇各类文章和作品,出版60余部著作,共计2000余万字。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著名讲武堂及军校毕业之民国高级将领
&&&&&&&&&&&&&&&&&&
原文地址:作者:
著名讲武堂及军校毕业之民国高级将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于明治维新后的1874年创办的一所培养陆军军事人才的学校。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创练新式陆军,深感军事人才缺乏,于是,开始向日本派选军事留学生。留学生先要在预备学校即振武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然后到军队实习半年到一年,才有资格入读士官学校,学制为一年到一年半。这些“士官生”回国后,便成为清朝新军的军官以及各地讲武堂的教官。在民国期间,他们更是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将领。
于珍(8期)、马晓军、王俊、王风清(5期)、王永泉(4期)、王廷祯(1期)、王汝勤(3期)、王金钰(9期)、王树常、王柏龄、王毓文、方声涛、方鼎英、
孔庚(6期)、尹昌衡(6期)、卢金山(3期)、卢香亭、叶荃、曲同丰(3期)、朱绶光、许崇智(2期)、汤恩伯(18期)、刘斐、孙传芳、孙定超(肄业)、杜锡钧、杨飞霞、杨澄源(11期)、李伯庚、李明灏(13期)、李烈钧、李根源、吴光新(3期)、吴思豫、哈汉章(2期)、谷正伦(11期)、邹作华(12期)、何成濬、何应钦、何柱国、何海清(4期)、陈仪、陈宦、陈倬、陈文运(3期)、陈嘉佑、张轸、张子贞(8期)、张开儒、张凤翙(6期)、张岚峰、张树元(3期)、张諝行(8期)、张湘泽、张翼鹏(5期)、欧阳武、周骏(6期)、周文炳(3期)、周荫人(6期)、周道刚(3期)、罗广文(20期)、罗佩金、赵又新(6期)、赵恒惕(6期)、胡谦、胡三余、胡景伊(3期)、姜登选(5期)、宫邦铎(3期)、洪士奇(21期)、姚以价(6期)、贺耀祖、顾品珍(6期)、贾德耀(3期)、钱大钧、徐树铮、郭宗汾(14期)、唐星、唐在礼(1期)、唐继尧、黄国梁、黄慕松、阎锡山、韩麟春、蒋方震、蒋作宾、蒋雁行(1期)、蒋尊簋(3期)、傅良佐(3期)、程潜(6期)、蓝天蔚、戢翼翘、蔡锷、蔡文治、潘矩楹(3期)、魏邦平、魏宗翰、
日本其他军校或学校:方振武、邓泰中、朱绍良、刘士毅、刘仲荻、李明扬、余际唐、但懋辛、沈鸿烈、陈其美、周亚卫、竺鸣涛、胡景翼、贺奎、聂宪藩、郭希鹏、黄兴、蒋介石、谢刚哲、葛敬恩、熊克武、
美国西点军校:王赓、孙立人、温应星;
美国诺威治军校:何浩若;
美国寇提斯飞行学校:陈庆云、张惠长;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等:林遵、温树德、曾以鼎;
法国圣西尔军校:唐豸;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罗丰禄,黄建勋、林永升、林泰曾、刘步蟾、
方伯谦、严复、蒋超英、叶祖珪、
萨镇冰、林颖启、何心川、江懋祉
英国炮工通军校:龚愚;
比利时皇家军校:黄大伟;
北洋武备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陆军的新式军事院校,创建于1885年正月。学堂初设借用天津水师公所,后建在大直沽附近旧柳墅行宫,濒临海河,是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由其幕僚津海关道周馥及杨宗濂一手创办的。该堂仿效德国陆军学校,教师也多自德国聘请,并选派通习中外文字之人担任翻译。学生系由各处营弁挑选而来,有一百多名。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而培养起来的,袁世凯在小站组建新式陆军时,其中就有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一百三十多人,并都担任新军中的各项重要职务,其中冯国璋、曹锟都当上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和执政,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任苏、赣、鄂长江三督,田中玉当上山东督军,而吴佩孚则成为直系首脑人物。
王占元(1期)、王士珍、王汝贤、王廷祯、王怀庆、王承斌、王金镜、卢永祥、田中玉、田文烈、冯国璋、朱沣藻、齐燮元、杨善德、李纯、李长泰、李厚基、何丰林、何宗莲、陆锦、陆建章、陆洪涛、陈光远、张士钰、张怀芝、赵玉珂、段芝贵、段祺瑞、施从滨、高士傧、高荫槐、曹锟、阎相文、蒋雁行、靳云鹏、雷振春、鲍贵卿、熊炳琦。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种。第15期还招收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等国留学生。教官多数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清朝创办讲武堂目的在于扑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与学生中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使该校成了当时云南革命力量的摇蓝,在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如第3期丙班的朱德和第15期的叶剑英、周保中等,而国民党革命军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将领更多。
马瑛、马聚五(18期)、王均、王甲本(14期)、王录丰、王秉钧、文朝籍(12期)、龙云、卢汉、卢焘、卢浚泉、田钟毅、叶佩高(18期)、朱培德、朱鼎卿、安恩溥(14期)、孙渡、杨蓁、杨希闵、杨汉域、李选廷、李明瑞、肖毅肃、陈又新、陈开荣(19期)、张光琼(18期)、范石生、周体仁(韶关分校)、金汉鼎、赵一肩、胡若愚、段希文、唐淮源、盛家兴、龚传文(16期)、黄涛(15期)、黄国梁、符昭骞(12期)、蒋光亮(2期)、彭汉章、鲁道源(13期)、曾万钟、曾泽生(18期)、曾举直(13期)、赖心辉、詹忠言(15期)、
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及四川陆军军官学校:
王陵基、王缵绪、邓锡侯、尹昌衡、刘湘、刘成勋、刘存厚、杨森、李家钰、陈万仞、张再、罗泽洲、胡临聪、贺国光、郭汝栋、郭昌明、唐式遵、韩全朴、傅翼、廖震、潘文华。
东北陆军讲武堂:王秉钺、王照坤、冯占海、李杜、张学良、赵家骧、姜鹏飞、高维岳、郭希鹏、郭松龄、缪?流、熊斌、檀自新、
贵州陆军讲武堂:王伯勋、毛光翔、吴绍周、何知重、张汝骥、周西成、
广西陆军讲武堂及速成学堂:韦云淞、杨腾辉、李宗仁、陈炳焜、黄旭初、蒋锄欧。
江南武备学堂及陆师学堂等:方策、吴忠信、徐源泉、
太原北方军官学校:赵恭、赵瑞、赵世铃、曹国忠、
广东陆军讲武堂及速成学堂等:邓铿、叶举、李济深、沈光汉、陈可钰、陈济棠、张国桢、姚雨平、徐景棠、黄任寰。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为清末一所培养陆军军官的速成学堂,孙传芳、吴佩孚、蒋介石等军界名人也曾在此学习。
1912年7月,袁世凯指令陆军部长段祺瑞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旧址创办陆军军官学校,10月1日开学。因校址在保定,俗称保定军官学校。历任校长为赵理泰、蒋方震、张鸿绪等。军校的学制为一年半(第1期为两年),共办过九期,毕业学员为6523人。1923年8月停办。保定军官学校的毕业生,许多都成为民国时期军界的重要人物。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马晓军、王柏龄、吕公望、刘玉珂、刘郁芬、孙传芳、吴佩孚、吴新田、李景林、李鼎新、陈嘉谟(2期)、张钫、张培梅、张联棻、赵守钰、姚琮、唐国谟、商震、蒋介石、蒋鸿遇、童葆暄、于达(3期)、万耀煌、马法五(8期)、门炳岳(1期)、门致中(1期)、上官云相(6期)、王晋(9期)、王天鸣(3期)、王以哲(8期)、王天培(1期)、王东源(8期)、王育瑛(8期)、王景宋(8期)、王靖国(5期)、王暤南(2期)、王翰鸣(4期)、王懋功(肄业)、毛秉文(3期)、牛范九、邓龙光(6期)、邓演达(6期)、孔令恂(8期)、孔庆桂(3期)、尹呈辅(4期)、古鼎华(8期)、左世允(1期)、史文桂(8期)、史泽波(8期)、叶挺(6期)、叶琪(2期)、叶肇(6期)、白崇禧(3期)、白濡青(5期)、冯轶裴(1期)、冯鹏翥(2期)、邢震南(2期)、吕超、吕瑞英(6期)、吕焕炎(3期)、吕竞存(6期)、向传义(1期肄业)、华振中(6期)、朱怀冰(4期)、朱晖日(6期)、刘兴(2期)、刘峙(2期)、刘万春(9期)、刘广济(8期)、刘文辉(2期)、刘玉珂(1期)、刘多荃(9期)、刘绍先(8期)、刘尚志(2期)、刘茂恩(6期)、刘建绪(3期)、刘和鼎(3期)、刘奉滨(8期)、刘牧群(航校1期)、刘珍年(8期)、刘春荣(8期)、刘祖舜、刘膺古(4期)、刘翼飞(5期)、孙楚(1期)、孙震(1期)、阮玄武(6期)、牟中行(9期)、严重(5期)、苏炳文(1期)、杜春沂(2期)、杨杰、杨宏光(6期)、杨效欧(3期)、杨爱源(1期)、杨耀芳(5期)、李觉(9期)、李士林(8期)、李云杰(2期)、李文田(6期)、李生达(5期)、李汉魂(6期)、李兴中(1期)、李扬敬(6期)、李服膺(5期)、李炳之、李品仙(1期)、李振球(6期)、吴石(3期)、吴尚(1期)、吴克仁(5期)、吴奇伟(6期)、萧山令(3期)、邹洪(8期)、余汉谋(6期)、何宣(3期)、何健(3期)、何绍南(5期)、何柱国、何基沣(9期)、宋邦荣(9期)、宋肯堂(8期)、汪之斌(4期)、邵百昌(6期)、陈诚(8期)、陈焯(3期)、陈骥(2期)、陈孔达(8期)、陈公侠(6期)、陈以忠(3期)、陈长捷(7期)、陈安宝(3期)、陈宗进(6期)、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2期)、陈铭枢(2期肄业)、陈鼎勋(2期)、张权(8期)、张刚、张贞、张义纯(3期)、张文清(8期)、张东凯(8期)、张知行、行克侠(9期)、张治中(3期)、张定璠、张笃伦(1期)、张荫梧(5期)、张厚琬(8期)、林廷华(6期)、欧阳驹(6期)、周址(1期)、周玳(3期)、周碞(3期)、周斓(2期)、周凤歧(3期肄业)、周至柔(8期)、周浑元(6期)、周祖晃(1期)、周祥初(8期)、周福成(9期)、周毓英(6期)、罗卓英(8期)、郑大章(1期)、郑俊彦、孟宪吉(5期)、柳际明(8期)、荣鸿胪(1期)、郝梦龄(6期)、赵观涛(3期)、赵承绶(5期)、胡伯翰(8期)、胡宗铎(4期)、胡祖玉(6期)、郜子举(8期)、郗恩绥(8期)、施中诚(9期)、施北衡(2期)、祝绍周(2期)、姚纯(3期)、贺维珍(3期)、贺粹之(9期)、耿幼麟(5期肄业)、夏威(3期)、夏首勋(1期)、秦绍观(2期)、秦德纯(2期)、顾祝同(6期)、晏勋甫(1期)、晏道刚(1期)、徐梁(8期)、徐旨乾(6期)、徐启明(2期)、徐祖贻(3期)、徐庭瑶(3期)、徐培根(3期)、高卓东(8期)、郭忏(6期)、郭思演(8期)、郭寄峤(9期)、唐永良(5期)、唐生智(1期)、唐俊德(2期)、陶柳、陶钧(3期)、陶峙岳(2期)、龚浩(1期)、曹浩森(1期肄业)、黄隐(2期)、黄绍竑(3期)、黄维刚(7期)、黄琪翔(6期)、黄镇球(6期)、梁春溥(1期)、梁培璜(2期)、梁朝玑(3期)、覃连芳(6期)、韩汉英(6期)、韩锡侯(8期)、韩德勤(6期)、董宋珩(1期)、董英斌(5期)、蒋光鼐(1期)、彭进之(4期)、彭位仁(6期)、彭诚孚(2期)、彭毓斌(6期)、傅仲芳(8期)、傅汝钧(1期)、傅作义(5期)、程汝怀(4期)、鲁英麟(5期)、富占魁(2期)、赖世璜、楚溪春(5期)、蔡廷铠(3期)、裴昌会(8期)、廖磊(2期)、谭邃(6期)、缪培南(6期)、熊式辉(2期)、樊崧甫(6期)、黎行恕(9期)、薛岳(6期)、戴岳(2期)、戴戟(3期)、魏益三(1期)。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的革命军官学校,因地址设在广州黄埔长洲上,故简称黄埔军校。筹委会委员长为蒋介石,委员有王柏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秘书长为廖仲恺;顾问为鲍罗廷。日,军校正式开学。其编制序列为: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加伦,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为邵元冲、周恩来、邵力子、熊雄等);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教育长胡谦,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政治总教官熊雄;军需部主任周骏彦;军医部主任宋荣昌。此外,入伍生总队长为邓演达、张治中;政治教官主要有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高语罕、张秋人、于树德、阳翰生等;军事教官主要有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胡树森、徐培根、张元祜、沈应时等。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毕业的有四期,毕业生有4981人。从第五期起,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设有分校。1928年3月,军校迁往南京,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因黄埔而得名的黄埔军校也宣告结束。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许多都成为国民革命军尤其是国民党中央军的重要将领。
丁德隆(1期)、于兆龙、马师恭(1期)、马励武(1期)、王严(3期)、王文彦(1期)、王云沛(2期)、王中柱(2期)、王仲廉(1期)、王作华(2期)、王劲修(1期)、王应尊(5期)、王治歧(1期)、王叔铭(1期)、王敬久(1期)、王耀武(3期)、甘丽初(1期)、毛人凤(4期)、毛邦初(3期)、方天(3期)、方靖(潮州分校2期)、方暾(3期)、方日英(1期)、方先觉(3期)、邓文仪(1期)、邓军林、龙天武(5期)、石觉(3期)、石祖德(1期)、叶成(3期)、冯圣法(1期)、吉章简(2期)、成刚(2期)、吕国铨(2期)、向凤武(4期)、向敏思(4期)、伍诚仁(1期)、庄村夫(6期)、关麟征(1期)、许良玉(4期)、刘平(4期)、刘进(1期)、刘戡(1期)、刘玉章(4期)、刘汉珍(1期)、刘安琪(3期)、刘劲持(6期)、刘希程(1期)、刘伯龙(3期)、刘秉哲(3期)、刘宗宽(3期)、刘孟廉(5期)、刘超寰(4期)、刘嘉树(1期)、刘镇湘(5期)、孙元良(1期)、阮齐(2期)、牟廷芳(1期)、严明(4期)、劳冠英(5期)、杜聿明(1期)、杨达(6期)、杨显(1期)、杨文瑔(2期)、杨德亮(3期)、李文(1期)、李弥(4期)、李勃(3期)、李涛(6期)、李鸿(5期)、李士珍(2期)、李及兰(1期)、李日基、李天霞(4期)、李正先(2期)、李仙洲(1期)、李玉堂(1期)、李运成(6期)、李守维(2期)、李延年(1期)、李良荣(1期)、李志鹏(5期)、李树森(1期)、李铁军(1期)、李楚瀛(1期)、李楚藩(4期)、李默庵(1期)、吴天鹤(3期)、吴求剑(3期)、吴廼宪(1期)、肖作霖(6期)、肖骥勉(1期)、谷炳奎、邹平凡(6期)、邱行湘(5期)、邱维达(4期)、邱清泉(2期)、余程万(1期)、余锦源(2期)、何文鼎(1期)、何绍周(1期)、冷欣(1期)、宋希濂(1期)、宋思一(1期)、宋瑞珂(3期)、沈策(6期)、沈发藻(2期)、沈向奎(4期)、陈武(1期)、陈沛(1期)、陈烈(1期)、陈铁(1期)、陈子干(4期)、陈大庆(1期)、陈克非(5期)、陈希平(3期)、陈明仁(1期)、陈林达(4期)、陈绍平(2期)、陈牧农(1期)、陈金城(2期)、陈春霖(5期)、陈素农(3期)、陈颐鼎(3期)、张纯(5期)、张涛(5期)、张镇(1期)、张世希(1期)、张灵甫(4期)、张际鹏(1期)、张金廷(3期)、张绍勋、张雪中(1期)、张耀明(1期)、范汉杰(1期)、林英(1期)、林伟俦(4期)、周复(3期)、周士冕(1期)、周伟龙(4期)、周庆祥(4期)、周志道(4期)、罗列(4期)、罗奇(1期)、罗又伦(4期)、罗历戎(2期)、罗贤达、罗泽闿(6期)、竺鸣涛(潮州分校)、郑介民(2期)、郑洞国(1期)、郑炳庚(1期)、郑庭笈(5期)、郑庭烽(4期)、赵霞(6期)、赵子立(6期)、胡琏(4期)、胡素(1期)、胡竞(潮州分校4期)、胡长青(4期)、胡栋成(1期)、胡宗南(1期)、侯腾(6期)、侯镜如(1期)、段霖茂(3期)、俞济时(1期)、钟纪(4期)、钟松(2期)、钟彬(1期)、宣铁吾(1期)、洪士奇(2期)、姚国俊(4期)、贺衷寒(1期)、莫与硕(2期)、桂永清(1期)、夏楚中(1期)、顾希平(1期)、顾葆裕(4期)、顾锡九(4期)、袁朴(1期)、袁守谦(1期)、倪祖耀(3期)、徐保(4期)、徐会之(1期)、徐汝成(5期)、徐志勖(5期)、徐经济(1期)、高吉人(4期)、高魁元(4期)、郭汝瑰(5期)、唐纵(6期)、唐云山(1期)、唐化南(4期)、唐生明(4期)、唐守治(5期)、容有略(1期)、盛文(6期)、曹天戈(4期)、曹日晖(1期)、曹振铎(4期)、黄杰(1期)、黄维(1期)、黄淑(3期)、黄珍吾(1期)、黄祖壎(2期)、梁恺(1期)、梁华盛(1期)、康庄(3期)、康泽(3期)、覃异之(2期)、覃道善(4期)、韩浚(1期)、韩文焕(3期)、董钊(1期)、蒋伏生(1期)、蒋当翊(3期)、彭善(1期)、彭杰如(1期)、彭佐熙(2期)、彭孟缉(5期)、傅正模(1期)、舒荣(3期)、谢义锋(4期)、曾扩情(1期)、赖汝雄(2期)、阙汉骞(4期)、蔡劲军(2期)、廖昂(2期)、廖运泽(1期)、廖耀湘(6期)、谭心(5期)、谭何易(南宁分校1期)、熊绶春(3期)、熊新民(6期)、潘裕昆(4期)、酆悌(1期)、薛敏泉(6期)、霍揆彰(1期)、戴笠(6期)、戴之奇(潮州分校2期)、戴安澜(3期)、魏炳文(1期)。
参考资料:网络整理[欢迎补充]
敬请关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安中心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