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北大青鸟刘正山

& 中国缺少粮食吗?
中国缺少粮食吗?
&&& 最近,百姓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小产权房叫停和CPI高涨。这两个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问题,背后却是大有干系。
&&& 12月1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小产权房。评论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小产权房无节制地利用政策擦边球大搞住宅开发,已经动摇了粮食安全的&地&基。
&&& 另一条新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粮食安全的&严峻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6%。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7.6%,这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首要原因。
&&& 此轮CPI上涨,让一些学者和官员觉得,粮食问题已是世界性难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能源发展加快的共同推动下,9月份国际市场玉米和小麦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4.5%和112.1%。他们推断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状况都不会得到大的改善。
&&& 于是,一些学者和官员表示,与此前有关部门所严把的&18亿亩耕地红线&相比,现在公布的数据是全国耕地还有18.27亿亩,只是略高于&18亿&这根红线。而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需要相当数量的土地。&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此轮紧缩调控中一记重锤。
&&& &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系于集体土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产权房&这种&变相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行为被明令禁止,也就顺理成章。
&&& 可是,这种理由说得通吗?
&&&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粮食总产量自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突破1万亿斤。而与此同时,我国粮食需求量并未出现异常。
&&& 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00亿公斤~4900亿公斤之间。由于消费需求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基本不变的,100%满足中国需求的每年粮食供应需保持在4850亿公斤左右。由此看来,2007年的粮食供应量超过需求量,不存在任何的缺口。
&&& 但问题在于,粮食供应量超过需求量,CPI为何飞涨?今年粮食价格的上涨,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是蛛网效应。例如,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其生产预期以及带来的产出周期与粮食供应情况不同步所致。生猪和粮食的价格变化有相当的关系,因为猪的饲料是由粮食产品抓的,粮食可以转换成饲料,但是它又不完全和粮食同步,因为生猪自己有自己的周期。从而,这种价格的上涨,是周期性的,明年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第二是发展新能源对粮食产生的需求。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吉林、安徽、河南等四省建陈化粮乙醇厂,2006年11月生物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各路企业纷纷进军生物能源领域,玉米、木薯、陈化粮等燃料乙醇原材料需求大涨。不过,国家在2007年限制粮食大量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以保障人畜使用为第一原则,中国生物能源发展开始转向非粮食作物。第三,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不彻底,淡化了百姓粮食销售意愿,加之因&直补&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购市场竞争,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 从今后的情况看,中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几率较小。因为,今后的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中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197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5亿亩,2003年却达18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中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20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10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按照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估计,按照目前的农业水平,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但是,粮食需求低于最大估计供应量。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博士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7.02亿吨左右。假设技术等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到2030年,供求相抵,粮食供给盈余为1亿余吨。
&&& 由此可见,打着粮食安全的幌子查办小产权房,不过是打错了板子。(本文发表于《中华英才》杂志日)
正在读取...
赞助商广告反思甲午: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
反思甲午:中国赔款造就“日本奇迹”?(原载刘正山《经济学林论剑》,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宇燕等经济学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张宇燕:《说服自我》,第242页,三联书店,1997)。这个观点似乎有些道理。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端于18世纪70年代,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二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经过这两个阶段,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历时基本都接近或超过一个世纪,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了,其工业化时间没有超过50年,到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完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为什么如此快捷?其工业化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呢?张宇燕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迅速且顺利的工业化,是来自中国的战争赔款的决定性支持的结果。  据张宇燕先生的估算,马关赔款等于日本两年多的国民收入,“如果把中国的全部赔款加在一起,则大体相当于日本三、四年的国民收入。这意味着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数额之大,以至于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们也能够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过上三、四年。”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数额庞大的赔偿,如按明治28年(1896年)的财政收入计算,这笔赔款相当于4年零2个月的财政收入”(加藤佑三:《东亚近代史》,第1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日本把这笔赔款一部分用于军备扩张和振兴工业,一部分储存到伦敦银行作为日本保有的外币,在实行着金本位的列国之间通行,成功地导入了一种新的金融制度”。  张宇燕等先生称,甲午战争后10年内,日本的公司数量由2884家增至8895家,资本由25000万日元增至93000万日元。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资本总额只相当于中国赔款的一半。通过侵略,一夜之间它实现了翻两番。巨额赔款并且使日本能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使日本的金融市场获得了国际竞争力。  我认为,“中国的赔款造就了日本经济的起飞”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第一,我查阅的资料表明,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费为5700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13900万日元,临时军事费为7900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3000万日元,共30500万日元,占偿金总数的85%(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第54页,载《岩波日本史讲座》,1976)。也就是说,日本拿到中国的赔款,并没有用来发展经济,没有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没有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而是把它拿来扩军,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日本为什么这么做?通过中日战争,日本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更加刺激了它对外扩张的野心。于是,日本政府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做准备。早在马关议和期间,日本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大将就提出,以“扩大利益线,称霸东洋”为目的,把师团编制加以扩大,以便作为战略单位使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打败俄国远东军队的扩军计划,把师团的建制翻一番,即在原有的6个师团(一个近卫师团除外)的基础上再增加6个师团。并迅速扩大炮兵和骑兵,使其成为能够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军队。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大将也提出了庞大的扩充海军的计划,“其目标是要在德国或法国同俄国联合起来时,用以击沉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合派到东方来的舰队”(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第185~186页)。  将中国的赔款用于军事扩张而不是用来发展经济,导致了日本后来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难怪历史学家袁伟时如此说:甲午战争,中日双输!  第二,如果说中国的赔款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那么,甲午战争之后的一段时期,应该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日本1886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相当于英国(年)的60%、美国(年)的29%、澳大利亚(年)的18%、德国(年)的45%、加拿大(年)的27%。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由1885年的38.52亿日元,增加到亿日元,55年中增加近5倍,年平均增长3.29%。同期内,日本的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由1885年的101日元,增至1940年的318日元,55年间增加2倍多,年均增长率2.1%。这个增长速度并不惊人。  第三,众所周知,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开始于二战之后,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年这一期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迅猛的经济增长态势,被誉为“经济奇迹”。统计数据显示,1960年,日本的国民总支出为15.4866万亿日元,1970年的为73.1884万亿日元,1980年的为240.0895万亿日元,1990年的为428.6675万亿日元。也就是说,如果把1960年日本的国民总支出作为100的话,1970年的国民总支出为473,1980年国民总支出为年国民总支出为2768。  日本的“经济奇迹”或者说日本经济的起飞,显然不能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赔款相联系,因为,这个时间跨度太大,将近50年。而且,二战末期,日本的经济非常萧条,濒临崩溃。即使日本曾经因甲午中日战争而获得了巨额的中日甲午战争赔款,在二战后这样的衰败基础上,那些赔款早已“随风而逝”了。我查到的资料表明,二战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日本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日本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1945年秋到1946年初,日本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日本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得到快速增长?  一方面,美国和日本采取的诸多措施以及朝鲜战争等契机,促使日本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到1954年5月干脆一笔勾销,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美国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名义,向日本提供的贷款和援助物资达23亿美元。“道奇整顿”使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前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等,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的“特需”收入,1950年为1.49亿美元,1953年猛增为8.09亿美元。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的“特需”收入合计为24.7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一半。再看设备更新带来的效应。1951年,日本企业中使用期限超过6年的旧设备占71%,1955年便下降为42.8%。1951年至1955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7%,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2.3%。  在上述种种举措的作用下,1956年,日本《经济白皮书》正式宣布:“现在已不再是‘战后’,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得到恢复,进入可以考虑经济发展途径的状态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诱导、扶植的产业政策。这种政策被称为开发主义(developmentalism),其基本特征是促进从国家立场视为必要的产业,并以该产业为方向去诱导民间企业。具体讲,即确定优先产业,制定发展该产业的计划,并动员有关技术。为防止该产业在充分成长之前发生使整个经济衰退的过度竞争,创造并维持适度竞争的条件,必要时给予资金补助;制定防止外国企业过早进入的保护政策,无原则地限制外资参与等。日本由官厅集中指导产业,容易做到以通产省为中心调整政策重心。此外,各个部门分担的功能简单明确,如财政和金融由大藏省、货币由日本银行、计划由经济企划厅、粮食关系(以大米的统配权为中心)由农林省分别承担。这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体制优势。  在产业的选择上,日本抛弃了战前那种军需产业,而以和平产业为特征,即主要考虑消费。在经济恢复以后,日本首先选择家电产业作为扶植产业。在技术上,这个产业直接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并进行了吸收和改进。家电产业的增长,一是普及了耐用消费品,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被称为“阴影下劳动”的主力军——家庭主妇的生活状况,三是形成了大众消费品市场。当时被宣传为“三种神器”的是电冰箱、电动洗衣机、电子吸尘器。紧接着出现了“三C神器”,即空调、汽车、彩电。家电产业得到发展之后,日本的政策转向扶植汽车产业。小汽车产业的形成,被称为是由家电产业登场为开端的“第一次大众市场经济”的完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市场成熟化而开始了整个产业的信息化,被称为“第二次大众市场经济”。这一阶段,住宅需求等得到启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开发主义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具体而言,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化,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196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6年翻了一番。第二阶段是年。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正是这一时期。其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5%。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1973年日本的经济规模等于1965年的2.4倍。
阅读数(51)
 评论数(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刘正山简介:经济学者,北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史(制度变迁)、投资学、房地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等。公开出版《幸福经济学》、《爱情婚姻经济学》、《房地产投资分析(1~3版)》、《新编固定资产投资学》、《新编房地产投资学》、《经济学林论剑》等多部专著。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北大青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