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开肩背棍叫什么?急!!!

中国武术最著名的而且现在还有流传的十大传统套路有什么?_武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2,695贴子:
中国武术最著名的而且现在还有流传的十大传统套路有什么?
前几天小孩子们问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找出了十二个:1、教门(10路,系)2、精武(12路,出于,精武会系)3、四路(查拳系)4、杨式的式大架子(太极拳系)5、一路青萍剑(青萍剑系,多家北方门派都有)6、昆吾剑(青萍剑系,多家北方门派都有)7、(系,创编的新型洪拳套路)8、丹派六路对剑(武当系,所传)9、杨家二十四式梨花枪(古老套路变体,现保存此枪法,称为梨花枪加白猿棍)10、一百零八式(古老套路变体,为戚继光三十二式的加长版,现以此名传播)11、和(系)12、老八掌中的前三掌(八卦掌系,这三掌分别是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在各流派中都差不多,并广泛传播)前提条件:第一不是现代人新编(因此破锋八刀啊、于承惠剑法啊都不能入选),第二流行地域要广(霍元甲的霍家练手拳名气倒是大,可惜会的人没几个),第三普遍流行时间都在50年以上(因此啊、咏春小念头啊都不能入选),第四套路水准要高,或者套路精妙,或者打法实用,或者历史上名气要大。大家帮着想想我还有说漏的没有?
武术学校,河南寺院办学,在校生20000多人,少林武僧授课,全封闭管理.3-28岁均可报名,学费包含吃住学全部费,还可享受国家补助政策!
崩补,各家螳螂虽有区别,但是崩补基本都有,都能认出来
青铜星玩家
百度移动游戏玩家均可认证(限百度账号),
八极小架六大开六合大枪
洪拳中至少铁线拳地位就高过虎鹤双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淫…
如果继续往下说的话:13、螳螂崩步(补)拳(螳螂拳系,一般七星系列叫崩步,太极梅花等系列叫崩补,因历史上这些分支之间关系密切,所以招式差不多)14、八极拳(大架)(八极拳系)15、少林小红拳(少林拳系,为河南嵩山少林拳的入门套路,从80年代末期得到极为广泛的流传)16、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太极拳系,为陈照丕先生所传,从80年代中期开始极为广泛的流传)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精武会提出的三大流域也是蛮合理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剽窃武术成果案例举要__武术世界网---华夏国际武术联盟官方网
            
剽窃武术成果案例举要
略议通备不是拳种或“门”和“派”&&马 德&&
&&&&中国武术的叫法较多,如:拳、武艺、武术、国术;因为是一门学问,也在需要的地方称为“武学”。叫法不论怎样,意思一样。也形成了“门”与“派”的区别。即成“门”与“派”,就得具备刀、枪、剑、棍、拳等诸多条件。也是最起码的必备条件。
  武术界同仁寄来几本《武林》杂志并附有一信,信中谈到与“通备”二字相关的话题,其中特意提到2001年《武林》杂志6期马明达之五一文。让人汗颜!
  “通备”二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马明达兄弟以臆造的“通备”门拳种内容抄作了十余年之久,让武术界迷惑不解其底理;同时近十家有正宗传承的武术拳种门、派的武术成果被混淆、剽窃。而最终断言;在中国武术研究的各种史料中“通备”二字查无记载。
  2001年《武林》杂志第六期又以《通备武学讲座》为题的文章出现,作者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臆造“通备”门的马明达。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武术研究领域,已断言在中国武术研究的各种史料中查无记载的“通备”二字,那有条件和理由称为“通备武学”和“通备武艺”?荒唐!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不同时段的武术杂志、报刊、书籍刊登批驳“通备”臆说文章的间断、分散,加之臆造者从中又不断臆造,致使读者未能详尽全面的了解“通备”臆说内容的真像。为了使读者了解“通备”二字的真义及马明达依托“通备”二字剽窃近十家有古老正宗传承拳种成果的事例摘录于后,供参考研究如下:
  一、“通备”二字是何意?出自何人之手?马明达兄弟又是如何以“通备”二字臆造“拳种”、“门”与“派”的?
  马明达兄弟的父亲马凤图先生在他有关“三艺通备”一说的遗墨中称:“世有以通臂或通背名其拳者、庸俗之技、偏嫉之术、异手大通大备之学。……所谓三艺通备之学…至愚兄弟尽平生之精力,…括充广大,独立创造、新而又新之学也。”(注:说明“通备”二字在马凤图先生之前是没有的,因为自称是他独立创造的。他自称“三艺”是因为他是中医为之“医艺”,他练武,为之“武艺”,他也写书法为之“书艺”。以上就是“通备”二字的出处――底理。)
  二、马氏兄弟谈“通备”:
  1、日《甘肃日报》第四版一文,马颖达称:“通备是我家祖传的拳种,到我这一辈已经相传十四代了。”(笔者注:如果一代按25年计,十四代应为350年,按其说法,其父马凤图当为“通备”一说的第十三代。)
  2、1982年《武林》杂志第10期冯大彪《马氏四杰之一马贤达》一文:“马贤达告诉笔者,他今年50岁,祖籍河北武术之乡沧州。生于一个沿袭六代的武术之家,……他案头纸上写了‘通备’、‘通臂’、‘通背’三个名称。接着说,这三个字多被世人混淆。……他认为,通臂近十种,通背若干种、臂与背之间又有通称。通备才是他家的祖传。”(笔者注:马贤达此说,首先推翻和否定了其父马凤图先生自称:“通备”二字是他独立创造、新而又新的说词,按“六代”传承的说法,马凤图先生被排在了第五代,此其一。冯大彪先生在不了解其底理的情况下盲目的以《马氏四杰之一马贤达》为题发表了这篇迷惑武术界同仁的短文。也因此“马氏四杰”的叫法糊里糊涂的传开。中国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雄、杰、侠、义是不能随意冠名的。而称为“四杰”者何德何能!)
  马明达2001年6月《武林》杂志《通备武学讲座》之五一文中称:“继李云标、萧和成之后,黄林彪先生是通备武学第三代主要传播者。(笔者注:马明达把其父又放到了第几代了?按马明达说法,黄林彪是马凤图先生的师傅。)
  三、剽窃多家传统武术成果实例:
  1985年《甘肃体育》史料专辑第四期《马明达关于劈挂八极翻子和苗刀的谈话》一文中有:“据先君讲,这两个字(指“通备”二字。笔者注。)……黄林彪先生得自李云表、李云表得自潘文学、潘文学以前就不大清楚了。黄先生讲,李云表的传授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此说不但与其父马凤图先生有关的“通备”与“通臂”的看法,关系大相迳庭;并且以“通备”一词的虚假源头作依据,含糊地依附古老的“通臂”拳种流派,并以“内称”、“外称”为辩解,使臆说“通备”与“通臂”在相混淆中立足。让人汗颜!简单数笔,马明达将八极、翻子、苗刀等拳种移了方向,变了主人。对于戳脚、翻子、八极等拳种后面另有叙述。当然,关于苗刀是名震武林,系人称郭燕子的郭长生先生的祖传,不用多述。人人皆知。)
  以下引证相关片断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的实质。
  同样在2001年《武林》杂志六期有一篇“《再说孟村吴氏八极拳》――驳马明达谬论”为题的文章,作者为吴氏八极拳正宗传人吴连枝先生。
  文章主要因马明达剽窃《八极拳》的成果激起吴连枝先生的愤怒而作文发表。怒斥马明达谬论,摘段落如下:
  ①、“……马明达等编造集“通背、翻子、戳脚、八极为一体的“通?备?门”,早已被一些武林同道耻笑,被同门(劈挂掌或抹面掌、通背拳或通臂拳痛斥,如今又想争当八极门的“正宗嫡传”。你有什么史实资料和八极功夫……。”
  ②、“……请问马明达:孟村吴氏八极拳谱的“原本”是否非经你过目才能认定有无?而你推崇的你父凤图先生……最可惜的是,罗疃、泊北、孟村等诸多八极版本的门谱中。均没有你马家人的名讳。”
  ③、“最后我用张景星先生的一段文作为结尾;……要大公无私、不要损人利己、勿生嫉妒心、勿生奸诈心、勿有欺骗心,凡与同学无亲无厚者,日后不得善终……。自称己强,轻视彼等者,必欺师灭祖……。”从吴连枝先生的文章,对马明达剽窃别家拳种成果的作法表示了内心极大的愤慨与不满;我也有深受其害的同感。对马明达来讲,多年精力于“通备”内容的臆造,实属无聊。
  有一段关于“戳脚、翻子”拳种在甘肃兰州传授的实际情况,供同仁参考,不无好处。上世纪60年代,与我在兰州市饮服公司所辖“清真二部”共事的罗文源先生(马凤图先生之妻弟,马氏兄弟的娘舅。)对我讲,民国时,马凤图先生将“戳脚、翻子”拳太斗,后称“沈阳三老”之一的于伯谦先生有条件的请到甘肃,马凤图先生的工作地传授“戳脚、翻子”拳等,因所答应条件未能实现,于先生半途而返。其后却出现了颠倒,不属实事的说词。其原因现在看来也不费解。
  关于《疯魔棍》长短棍法遭剽窃的前后
  ①、甘肃群体专辑《武术研究》、1982年1期马明达《试论当前武术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有:“民国十七年郭(指郭长生)在南京与时任中央国术馆科长的马英图相遇,二人很相得,马教给郭劈挂、疯魔棍……”等语。此说是《疯魔棍》被剽窃、制造舆论的初期之一。其一
  ②、1986年《武魂》杂志1期《中央国术馆独创疯魔棍概述》一文称:“……马英图离国术馆定居甘肃……广传此技,亦传人众多,形成西北兰州一支。”等语。其二
  ③、199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一书196页,罗文源一条中称“罗文源……最喜棍法……能以通备劲法融于棍术中,……在马师(指马凤图先生)的指导下与王天鹏创编了鞭杆精粹,五阴、七手、十三法后广为流传。二人并称陇上棍王”等语,此说大大影响了《辞典》含金量的成色。
  以上不难看出马明达等为剽窃别家拳种套路成果为己有的行为已达到了疯狂,且无所顾忌!
  为此,本人不得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以《疯魔棍出自何处》、《西北“棍王”王天鹏》、《疯魔棍为中央国术馆所独创吗?》、略议有关《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一书中杜撰“鞭杆故事”的内容为题,对马明达等的剽窃行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真实。并于2002年将《疯魔棍法阐宗》一书由《北体大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再版,2005年繁体字版权被“台湾大展出版社”购得并出版向世界发行。需说明以下几点:
  ①、为了证实问题的真像,书中同时发表了从未面市与《疯魔棍法》相关的《四趟疯魔鞭杆》并将未曾面市的“探海十八手”短棍的部分。以此说明《疯魔棍》不仅仅是单一的《疯魔棍》,还有其他。
  ②、本人拙作提到要出版鞭杆碟片一事,至今未面市的原因是,因为一旦出版,剽窃者得手后就会大言不惭的声称:“鞭杆探海十八手”我们也有!并会又编出一套“故事”来。也真不出所料。2009年九、十月间,兰州地界就出现了瞎编,为骗财而推行于市的假冒“疯魔棍”、“缠海十八手”鞭杆。并把“探海”错误的写成了“缠海”二字。
  ③、前辈们对传授选人品方面非常警惕严格,所以在传授时总要依人品之优劣把所传套路里面的要点或要害手法进行改动或抽掉部分手法的。如:现在流行的“鞭杆五阴、七手”碟片内容都是少了达六手要点手法不全的废品。因人心不古啊!
  ④、本人于2010年《武魂》杂志第三期以“《疯魔棍法》真伪辨”一文中详尽的阐述了相关内容;其中特别提到:“马凤图、马英图兄弟二人初到兰州时,时闻“西北棍王王天鹏”大名,即与王挑战以决雌雄,因甘肃兰州地域都以纯朴、忠厚老实、善客待人著称,因此坊上武术界人士商议如何应对,最终商定是“先礼后兵”,若一意逞强,则决不能让外来的“沙子”压“本坊”的“土”!在短棍对决中,因马英图招招逼人,没完没了,王天鹏因此奋起以“疯魔棍法”中绝技“云里拨灯”一招将马打了个棍飞人斜的下场;这是历史的真实,然而把马英图臆造成《疯魔棍》长短棍法在兰州的传播者!让人咋舌!至此,马凤图先生的妻弟也即马明达兄弟的娘舅罗文源拜王天鹏先生为师学习长短棍法。因前面的恩怨和马凤图与罗文源的这种特殊关系,王天鹏始终未能将疯魔“长短棍法”的真实技法传授。没有什么“王天鹏、罗文源二人并称陇上棍王”的说词。
  上述王天鹏先生与马英图斗棍以决雌雄事件的发生,两家内心恩怨已非一般,不可能将“长短棍法”之全真要领传授给马凤图先生的妻弟罗文源先生。这件事,也深深的影响着西北兰州地区武术界的感情,所以,《四趟疯魔鞭杆》及鞭杆《探海十八手》在我发表指出之前的近百年间,世人未曾见到是什么样子?既是这样,有人则急不可耐的以假的“疯魔棍”、鞭杆《探海十八手》(并将“探”写为“缠”)公开传授,骗财、骗物!现实证明先辈们在传授选人方面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当下,人缺失的就是人格与良心!难道不是吗?还得警惕!
  祖上有“包藏贵似金,显露淡如水”的训诫。我当时年少不解其意而求教于家父,教曰:“传授武术,首要选人品、德行高、忠厚老实之人。若不幸遇到奸诈势力之徒,会翻脸不认人,你的东西就成人家的了。这种败类,武术界叫“拳贼”!术语称剽窃别人成果为己有者!还是偷、窃、贼的意思!”为此,我长了记性,几十年如一日,时刻警惕,防“拳贼”惦记!所以在我出书时留了一手,而不急着出碟,原因也在于此。出碟一事已在策划中,同时我已开始不得不传人了。
  此后,罗文源“文革”自杀后,马氏四兄弟找罗的徙弟关其泰求教棍法,事后关先生对我们惊叹道:“天哪!马氏兄弟连棍子的调手、换把、舞花都不懂!不要说抡子!折子了!……唉!当然,罗文源在棍法上的处境尚且如此,其徒关其泰又知几何?
  综上所述,马明达等不应将其父马凤图先生所谓“独立创造”的“通备”一说二字的真义搁置一边于不顾,却以虚构的中国武术的各种史料中查无记载的“通备”二字,编造童话般的武术“门”与“派”故事,制造混乱并以“通备”二字为依托混淆与诸多极具悠久传统历史拳种、门派间关系方面的有无;在各家同仁的努力论证批驳下,被臆造、剽窃者得以正本清源。是一大幸事。而眼下连起码的“刀、枪、剑、棍、拳”等都已不具备的所谓“通备”,又以什么为依托,有底气大讲《通备武学》或《通备武艺》!让人汗颜!当扪心自问!
  作人,当襟怀坦白,放眼世界,要有大智慧,清淡处世,以“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的古人仁之心行事。则轻松愉快,安乐健康。
  拙文难免有不妥之处,同仁批评教正。当感激不尽。
〉〉更多百家争鸣内容??????
百家争鸣热点
论武术科研学风
李紫剑答《精武》读者问(一)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截拳有道文似武,红楼无梦假还真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一)
传统武术新模式
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国家组织机构代码:&& 工商注册号:2&& 体育经营许可证:湘体经管娄字第005号 网站备案:京ICP证030751号
京公网安备:21 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QQ: QQ:苗族武术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湘西苗族武术。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
苗族武术概要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遗产级别: 省
苗族武术历史
苗族武术 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
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
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
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
苗族武术简介
苗族武术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而且,不管是拳术还是器械套路都是打“四门”,形成“四门拳”、“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镗”等等“四门”。搏斗时脚踩“品”字桩,能攻能防,以变求胜;进退中脚走“之”字,蜿若游蛇,确保进退。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俗称“”,含礼示、基本功、花架子、策手、点穴等五种程序招式。礼示用在以武会友,基本功是武术训练基础,花架子多用于表演场合,策手、点穴是绝招,殊死格杀时突然出手,致人于死命,因此,一般场合下也很少使用。分硬器械、软器械和三种。硬器械主要是棍、刀、叉等;软器械主要有鞭、包头帕等;暗器主要有飞刀、戒子针等。
苗族武术的传授非常注重武德教育。古往今来,苗族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但师傅授艺之前都要徒弟在祖师灵前发誓遵守师训。特别是“点穴”一类武功出则取人性命于股掌之间,不到生死关头绝不能用以对人,路见不平一般也只能用一般招式助人。因此,苗族人中习武人众,但兹事者却没有,习武之人一般都脾气好,知礼节,重义气,肯忍让,诚实本分。
苗族武术武术项目
苗族武术拳术
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苗拳属南拳范畴。演练过程中节凑偏慢,讲究一招一势,架势清楚,动作朴实无华,位置路线清楚,手法上,上肢运动较多,着重手臂挥舞,劈确挑拨,推插勾拦,格挂靠挤,心气催力,劲力实出;身法上,沉肩重肘,含胸拨背,弓步、跪步、歇步、虎步、丁步,少有大跳步,讲究下肢稳固,不管上肢如何运动,下肢要稳如盘石,切忌轻浮。这样才能保持重心,体势平衡,快而不乱,猛而不浮,腿法上,苗拳没有后挑腿、穿心腿、旋风腿,只有扫堂腿、踢腿、铲腿、顶膝,总的要求是“腿不过膝”。在套路结构上,一个套路一去一返的一合中动作是相同的,在一合拳中,左右势的动作是相同的,这对训练左手大有好处,在技击上有很大的价值。每个套路合与合之间用一个相同的动作来衔接。
练习苗拳一有要领歌,二有拳谱。
要领歌主要是告诉人们练习时要注意的问题,如练拳诀:“眼是侦探,心是指挥,身手脚步紧相随”,“头劲顶破天,出手对乳端;两肩须下坠,腰凝砥柱般;高低须有度,里肘回指间。磕膝须里靠,里剑向外翻。口呼鼻吸气,气下起丹田”。又如练对打诀:“手肘如闪电,返步身要偏,膝起闪两边,伸缩赛猿猴。则进身要偏,两眼望下边”;“打头起势随脚走,走时速起站中央,脚踏中门抢四位,两肘齐发人难当”;“策手策手,选择数手,若不择手,莫乱动手”。再如防械诀:“刀避刃,棍避锋,叉避三尖,鎲避弓”。
练拳时有拳谱,边唱边打,如金牛村石氏小四门的拳谱如下:“金刚捣碓,左右格掌,冲拳拉弓,美女梳头,鸳鸯腿,鹭鸶伸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左右格掌冲拳拉弓,左右砍手,美女梳头,双震脚,蹲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虚步左右虎口,张飞脱靴,挖米锤地,童子拜观音,左旋身左右掏阴锤,金猫捕鼠”。
在湘西境内流传一种蚩钳手,苗语称“拳谱果”。它源于金牛村石氏家族,拳术部分,动作原始,架势凶猛。拳中有四种手形:
一曰“把枷椎”,译成汉语叫“螯钳手”。这种手形象螃蟹的前螯。其手形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上,拇指向下,第二、三指关节勾。此手若练得法,凡是抓住脉搏主要部位,最易伤人。用法的品诀是:“螯钳钳手钳半边,寸关尺上是险关。抓人抖手皮肉破,脉伤血阻身热寒”。
二曰“果摩斗”,译成治语叫“勾镰手”。因手形似镰刀而得名。先伸掌,四指燕拢伸直,后并排向掌内折曲,与掌心成1200,拇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折曲处。用法的口诀是:“拳掌来攻胸,勾镰绞腕中。侧身手勾住,掌背去擦珠”。
三曰:“果国转摆”,译成汉语叫“猪蹄锤”。它由勾镰手变形而成,即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全卷曲成拳形,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弯曲处,指尖稍翘,与食指齐平,凸出于下三指骨外。
四曰“果国间老”译成汉语叫“钉子锤”。拳形为四指并拢向掌心卷曲,再将拇指紧抵紧抵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骨上,凸于无名指和小指外。无名指和小指指尖紧顶拳心。
上面两种手法,主要是对付对方气功训练有素,用平拳无法击垮对方的气防。所以须马上见机行事,速将手拳变猪蹄捶泄功夫,神萎力消,以达到胜对方的目的。其用法口诀是:“彼方气功练有根,手拳无法伤其身。须用猪蹄钉子锤,按穴打点最得力,疾痛气必泄,动垮力必虚”。
除蚩尤拳以外,花垣地区还流传一种以裁缝的剪刀和铁尺为武器的剪尺拳。
剪尺拳的基本动作是右手拿剪刀,可格、架、挟、剪、点、戳等;左手拿铁尺可劈、挑、捅等,拳谱如下:
一、立尺开剪,燕子穿梁,剪架泰山,黑鸦咬腕;赤地斩蛇,尺量华山,春燕截柳,神尺降妖。
二、旋风卷浪,电闪雷劈,剪绞妲妃,韦佛挥杵,尺打孽,神杵砸地,蚩尤借兵,夸父追日,哪咤风云,风火轮动;二龙绞柱,银针探海;金鸡啄珠,日月共明。
三、猴儿跳涧,抛翻天印,脚踢华山,青龙出洞,双儿夺乳,杵撞钟鸣。
苗族武术舞狮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
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带伤逃走了,雄狮救下了苗家猎人,不送了张狮皮,嘱今后遇到猛虎和妖魔,披着狮皮,学着他们腾跳、怒吼,自会消灾免难。从此苗家人视狮子为神物。平时逢喜庆节日,那些体强力壮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狮子皮,学着狮子的翻腾跳跃,嘶鸣怒吼,串乡走寨,表示驱妖除怪,祝贺节日幸福,苗家安乐。
现在舞的狮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狮子头用石灰纸浆压模,并用彩笔画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动,狮身的皮毛,则是用苗家自织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苎麻编织而成。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 “宝”,还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对、八对甚至二、三十对的苗族短打“武装”。他们手持棍、刀、棒、枪等各种器械,在前头开路,边走边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种招势,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武庄严。跟着的就是耍“宝”武士,他们舒展优美的动作举“宝”引狮出山。跟着狮子后面的是戴着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罗汉”,不时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最后是锣、鼓、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响乐,绕山转水可传数里。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听到熟悉的乐曲,便知道:“狮子来了。”这是和汉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狮的套路,因场地各不同而异。一般有“雄狮出林”、“狮子滚球”、“狮子拜天地”“狮子拜门神”、“狮子拜五方龙”、“狮子卧龙庭”、“狮子退堂”等。步伐有:前进三后退三、旋转式、跳跃式等。舞狮最讲究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这样舞的狮子才会栩栩如生。
舞狮最精彩的是狮子比武和狮子翻桌两项。这两个项目一般在中心会场进行。主队有意摆下比武擂台,邀请客队表演献艺,让观众欣赏。有时也邀请别寨狮子进寨做客,但又不能明请,要通过十分有趣的“抢狮子”的程序来实现。
“抢狮子”要在公开的场合,趁客队不备而进行,抢得狮头、狮身或锣鼓家什都可以。有经验的主队,往往采取传递式的方法,抢得以后马上下传。“抢狮子”动作十分猛烈,你位我抢,爬岩跳坎,胜过国外的橄榄球运动。苗家人那种纯正浓烈的友谊,竟寓于这种“不友好”的“打斗”之中。
邀请成功后,客队和主队就进行“比武”,主人设有好几道关卡,如钻火圈、过壕沟、跳桌子等等。
“ 跳桌子”(苗语为“标几摆”),是一荐比技巧比胆量的活动,有“标中”、“沿角”、“沿中”同种。标中,就是在坪场上摆上三张甚至五张大饭桌,跳时,象跳马运动一样,助跑起跳后,双手按一下桌面,一跃而过,手不能在桌面上移动。还有一种是手可以移动的,这个跳法,双脚腾空以后全身几乎处于倒立状,随着身体重量的冲击,手迅速交叉前移,这种跳法有的能手可跳过七张大饭桌。
还有一种跳法是沿角沿中。沿角就是两手按住大饭桌的一角,利用手的支撑力,纵身一跳,切角而落。沿中是双手按住桌沿的中点,跳起后要切过1800的桌沿,这比沿角难度要大一些。沿角沿中一般从右向左跳,熟练者也可以反跳,即由左向右跳。
跳桌子有一定的风险,偶尔脚不协调也会擦伤,但苗家后生,却毫不在乎,用口水往伤处一抹,再去跳那些更高更难的动作。
在跳桌中凡主队跳过的,客队都能跳过了,则客队为胜,就可以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随着要“宝”人,大摇大摆地从桌面上舞过去,如果客队艺差一着,则要从桌子底下踢踢跄跄地爬过去,这样的“甘拜下风”往往会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
“狮子爬桌”是主队为客队摆下最后的一个擂台,是苗族舞狮活动的高潮。当客队闯关破阵后,主队用二十几张大饭桌,最多的有三十七张叠成一座“桌山”,下面一层是六张或八张,宝塔式地向上叠起,最上面一张四脚朝天,高度在十五米以上,客狮子在耍“宝”人的逗引下,从最下面的桌底钻过去,又从桌面上爬过来,这样呈S形向上爬,随着锣鼓边爬边舞,追随狮子爬桌的“罗汉”、“悟空”时时出丑,令人捧腹。
耍“宝”武士和雄狮爬到桌山最高点,武士做到立、滚翻表演后,一个跟斗,从十五米多高的桌子上翻落而下稳稳地站在地面上。爬到了桌子顶端的狮子,便要踩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只脚上,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倾、站立、观日、抖毛、抓痒、跳跃、朝拜等动作,险象繁生,扣人心弦,引得成千上万观众的惊呼。最后狮子从桌上轻盈跃下,落地后连打两滚,一跃站立乎地,舞狮后生揭开“狮皮”,举手向观众致意,他们那健美的身材和高超的技艺迎来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舞狮告一个段落后,主人要烯放鞭炮, 迎接客人就餐,要拿出香醇的“包谷烧”,白白的糯米粑,可口的酸肉酸鱼热情招待。
舞狮除参加一些大的活动以外,苗家不有舞狮拜年的习俗。拜年的狮子来了,主人家要烧鞭炮,准备好红布条和礼品,一般有烟和糕点。狮子进屋后,要向主人讲吉利的庆贺祝辞,然后表演节目。表演完后,狮子要凭本事去取主人的礼品,这些礼品一般挂得较高,有的挂在楼枕上,有的挂在院子里的树上。但再高也难不倒这些苗家后生,一般搭人梯即可,实在太高,他们就解下头帕或裹脚。把耍武术用的棍捆成十字,根据所需高度往上接棍,这样人扶十字棍,再搭上人梯,狮子就从人的肩上爬上去。系在六、七米高的礼品,他们是唾手可得的。
苗族武术舞龙
“舞龙”,苗族人称为“舞戒”。相传苗族始祖“普戒”是龙人,故苗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现今花垣苗族崇龙、敬龙仍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观念,所以视龙为吉祥、富贵的神物。每逢喜庆,往往选择龙日龙时,修房建墓必须选龙脉龙地,屋梁桥柱,无不雕龙画凤。舞龙也是花垣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舞龙”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时大的节庆也举行“舞龙”活动。龙头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纸,画好龙眼,做好龙须。龙身是细蔑扎在的圆筒形,再用苗家的机织连成长长的龙身,在布上画上龙鳞。苗家的龙分黄、白、花三色,以三三九节起底,三九二十七节为最长。
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对彩灯开路,继而是扎制的鱼虾、蚌、蝴等,象征着巨龙出宫,鱼类相伴,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在锣鼓号角声中,巨龙摇头摆尾,穿山过林,走乡串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
“舞龙”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体力较弱的人还真难以担负起舞龙的重任。龙头一摆动,龙身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要按照“龙出洞”、“龙观景”、“龙转身”、“龙抱柱”、“龙抢宝”、“龙戏水”、“龙归海”等套路,变换队形,你追我赶,时而仰身侧翻,时而旋转起跳。舞完一场龙,苗家后生们往往一个个都大汗淋漓。
“舞龙”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烧龙”。这一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事先准备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药,将火药放进三四尺长的竹筒里,待龙绕场起舞时,就开始点燃引线,火药花和鞭炮花直对龙身喷去。而“要龙”的勇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体魄、技艺和勇敢精神,有的脱下外衣,光着膀子,面对燃烧着的花炮和火药,随着龙头摆动按照套足翻腾跳跃,来往穿插。这时,“耍龙”人也要点燃预先备好放在龙头、龙尾的火炮筒,龙在翻舞中喷出朵朵烟花,时上时下,时弯时卷,整个场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龙”的青年门,随着龙身的滚动,发出阵阵的吆喝声,此起彼应。在场内场外一片欢笑声中,苗家热热闹闹地“送龙归海”,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龙”活动。
苗族武术气 功
苗族的气功,要数两河乡桐木村的气功队最为有名。
这个武术队诞生于倒牛寨,此地在一千二百多米的摩天岭半山腰上,地势十分队要,居住在这里的三、四十户人家皆姓麻。
本寨气功大师麻胜珍练就祖传的气功绝技,其弟子要数麻兴思练功最为认真,功夫过硬,他曾带气功队到湘川黔边境表演,也曾随县里的绝技团到省城、深圳等地演出,受到好评。
他们表演的节目有以下几项:
“击顶碎石”:就是用四块崭新的青砖牢牢地抵住表演者的下巴,另四块火砖也死死地压在他的头顶,一个虎背熊腰的小伙子,双手抡起八磅大锤,瞪着圆眼摒住气,香准砖块,“哼”地 声猛击下去,刹时间,上下两叠砖纷纷断落于地,表演者的天灵盖和下巴丝毫无伤。
“赤卧钢钉”:在两块大木板上钉满密密麻麻尖锐的铁钉,表演者赤身仰卧于其中一块之上,用另一块压在上面,四个彪形大汉扛来 块二三百斤的大块石放在上层木板之上,一个大汉抡起大锤,反复地朝石块打击,直到大石块破裂落地为止,而夹在铁钉中间的表演者却坦然自若。
“掌削顽石”:表演者拿起一块敲起为铿锵有声,而且有碗口粗细的青条石,左手紧紧夹住,其右掌“气功”发动后,“嗨”的一声,刹那间,石块便刀削斧砍般地齐刷刷地砍掉了。
“独指通砖”:表演者把一块乌黑发亮的青砖,手放于地,将气功运到手指上,对着青砖猛钻过去。一缕青烟过后,砖块便亮出一个通天的大窟窿,就是用钢钻钻木头也绝对没有这样快。
“气断钢丝”:选两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子,手牵着筷子般大小的钢丝,密密麻麻地将表演者全身紧紧地缠绕,表演者运足气,发功于全身,只听见 “嗯”的一声,钢丝便节节断落于地。
“轻身若无”:表演者要有很好的轻功。把一张薄纸将两头固定在木架上,运足气后,100多斤的苗家汉子双脚站在纸上,纸张丝毫无损。又在桌子的四角摆上四个鸡蛋,或四块白嫩白嫩的豆腐,表演者在鸡蛋或豆腐上来回走动,如同闲庭信步。
除以上节目外,还有“汽车过身”、“肚皮切菜”、“肚皮砍柴”、 “缨枪刺喉”、“赤卧钢叉”等。
苗族武术耍棍
耍棍,也就是以棍为武器进行的一种武术活动。棍,一般用竹或圆木做成,以手掌可握为宜,长约2米。耍时,先要横向握棍向观众示意,然后才按正式套路展开动作,时打时挡,时伸时拉,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有攻有防,令人目不暇接。在有的地方,耍棍还可以两人对打,一进一退,一攻一防,动作敏捷,让观众连声叫好。在昭通市的威信县一带,流行一种扭棍比赛,由两人执棍相对,棍棒相交,反向扭转,看谁能将对方扭翻或使对方脱手。这也是耍棍的一种方式。 ,
苗族武术甩连枷
甩连枷,苗语叫ndouklinxjHax。所谓连枷,就是用一节铁链拴上两节棍棒做成。甩时,根据需要,时握一棍,甩出另一棍;时握两棍,横拉抵挡对方攻击。甩连枷要特别掌握好收、放、旋转、低甩等几个重要环节,收要有力,放要准确,旋转要稳,低甩要平,要不然,连枷不但打不中目标,相反还会甩中自己。可以说,甩连枷的套路不很严格,但很要一番技术。关于甩.连枷的来源,据说过去是从打麦子、打荞子等开始的。现在,我们偶尔还可以看到有人用一节绳索拴上两根木棍甩打麦子、荞子之类。看来,甩连枷有可能就由打麦子、荞子的方式演变而成。
苗族武术扔流星砣
扔流星砣,是一种较简单的武术,说起来,只要“扔”就行了,但是, “扔”讲究的是准。流星砣系用一铁链系住一铁球,使用时将铁球抛向目标即可,它虽然没有什么套路,但要击中目标,同样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一方面,要扔得重,扔得准;另一方面,又要收得快,收得好。做到这两个方面,扔流星砣才算达到相当的水平,实战时,也才可以使人致命。扔流星砣现在所见不多,但在过去,由于流星砣可算是一种致命武器,有不少人经常练习或使用,是苗族的一项重要武术活动。
苗族武术绝技
苗族的绝技是一种古朴、惊险奇特的表演。它不同于气功,更不属于魔术,是一种神奇之术。
苗族武术稀有器械
在苗族武术器械中,除通用的枪、刀、棍等所谓十八般兵器外,还有一些独特稀有的器械。
苗族武术钩 钩 刀
钩钩刀苗族称为“果腾高”,意为有钩的刀。它是一种武合一的器具。刀长有2.5尺左右,有钩有柄,柄长8尺。一般由重如铁质的青钢木制成。这种刀往往磨得雪亮雪亮的,找在肩上寒气逼人。
平时这种刀可以用来砍小条竹木,一刀能砍一片,坎上坎下举手即达,特别是砍刺不伤手。解放前苗族群众出门走路,习惯带钩钩刀作防身武器,若遇上豺狼虎豹可以用之与猛兽搏击,遇上歹人亦用之格斗,钩钩刀可劈可砍,可钩可撩,可架可挡,可敲可戳十分方便。
苗族武术竹 条 镖
竹条镖苗语称为“射乐”。是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们所创。这种竹镖是将长一丈七八尺的山中老毛竹,划成比筷子细的蔑条,然后用十二或十六根蔑条子涂上土漆,扎成一把,另用麻绳缠绕,再涂上一层土漆,即成竹条镖杆,装上矛头,便成“竹条镖”了。
竹条镖具有诸多特点,清人严如煜著文载云:“林中所产老毛竹,节密而坚,柔而劲。贼匪(对苗民诬蔑之词)砍伐作矛杆,长一丈七八尺。拒抗时,千矛攒刺,短刀砍拨,软不受刃”。可见竹条镖坚而柔韧,刀剑不易砍断。它虽长一丈七八尺,不用时,可以卷曲成圈。临用时,一放则弹蹦伸直,可双手绞花远刺,苗语叫“几哪射”(绞杆子之意);也可单手施花镖刺,苗族人叫“姑村”(镖刺之意)。严氏又云:“前矛,后予已到。贼势不支,则拔予头弃杆,窜到他处又砍竹作杆。”连续放飞镖,如连箭一样,闻风即到,极其难防,厉害无比。并且苗区是山皆竹,到处可制出竹镖。严氏的记载证明乾嘉苗民起义所用的竹条镖已用于实践,清兵吃尽了它的苦头。
苗族武术连 枷 刀
连枷刀是一种形似连枷的兵器。木柄5尺左右,连枷刀为双刃梭标形,可以转动。使用时,手腕借势用少许旋力,刀即迅速旋转砍出,就是对方挡住了矛头,也易被旋收砍着手、臂、胸、肩等,在乾嘉苗民起义中清兵尝过这种兵器的厉害。使用的基本动作着:青蛇卷草等。连枷打顶,旋刀洗脸,连枷挑腹,旋刀洗裆,使人防不胜防。舞此兵器的口诀是:左右舞花不换把,雪花盖顶任意要。劈挑不换力要猛,刺崩横扫不忌他。
苗族武术子 鞭
九子鞭是一种软兵器,流传于麻粟场镇一带,它综合了单双流星和绳鞭的特点,在乾嘉起义时苗族群众已用于实践。
九子鞭是由鞭头、鞭尾及九条两尺长的钢链套上竹筒组成。使用时右手拿活动竹筒,左手拿鞭尾,绕8字形晃动,作缠、绕、扫、抖、盘、摽、撩等,利用右手腕部的旋抖力,借助身体各部关节配合,缠绕盘撒,九子即象雷蜂样飞舞起来:“九子飞走,一打九点,敌难防守。”从技击角度来看,绕倒8字,就包含了进退、攻防、封逼。作为进和退,它死死封锁自己的正面,只要敌人从正面进攻,就可以打击敌之头顶、面门、胸部和手,也可用此势逼对方采取变势,视对方在变中乘隙而击。鞭诀是:“盘绕变直线,鞭头点胸面,旋手劈华山,黄龙把腰缠。”主要招势有:古树盘根、龙风卷尘、蟒 缠腰、仙索套颈、仙女散花、象鼻拔树、九星罩顶等。
苗族武术马招欧
“巴招欧”是一种轻便的软器械。苗语为一种毒蛇的名称。它是用八股或十二股小麻绳打成的一米长的麻缆,串上拇指长的大小铁管即成一条蛇形软器。平时把它别在裤腰上,用时从裤腰上取下,缆环套在右手小指上,手掌拿缆由虎口外出,舞时有绞、劈、点、扫等。
苗族武术武术之乡
麻粟场镇金牛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小山寨,三面环山,绿树掩映。寨前是一片水汪汪的田坝子。160多户,800多人。寨子背后有一巨石如牛,所以雅称为金年。
嘉庆年间,金牛村的武术大师石宗四,带领苗民起义,反抗清廷。清廷派总兵傅鼐前来平苗,到了金牛后,就问地理先生,金龙的龙脉怎样,地理先生作诗一首曰:“金牛金牛象头牛,不出皇帝出封候,山环水绕金牛出,青龙白虎拜前头”。傅鼐听了十分气愤,下令用铁钉把金牛钉死,并在金牛上方修一塘,下方修一坝,破坏此地龙脉。现金牛6、7组称为“下坝”。 尽管封建统治者对金牛实行种种限制,但村民们的习武之俗代代相传,武术精英层出无穷。
乾嘉苗民起义将领石宗四十八般武艺样样皆会,尤精通枪术和骑射。他使枪耍棍水泼不进,疾骑中回头能刺灭香头上的火。有一次石宗四为出兵与清兵打仗,在“‘早了桂”这个地方杀牛祭战神蚩尤。当巫师正念咒语作法时,一只暮鹰突然俯冲下来要抓祭神用 肠肝肚肺。石宗四见状,拉弓搭箭,只听弓弦一响,暮鹰落地。众人捡来一看, 箭由前胸穿透背后,大家赞赏不已。
嘉庆十年春,石宗四被傅鼐杀害,但其尚武精神却传给了下一代。 道光中叶,金牛四领虎豹猖獗,不仅咬食牲畜,还伤害人命,远近苗民惊恐不安。武术教练石文魁之子石正兴在其拳师李师傅的带领下,到车子坡的悬崖上去找豹子。李师傅一特制的枪棍在前,正兴兄弟携刀相随,他们攀藤扶葛而上。“呼”豹子一个“天扑罩”下来,李师傅枪响棍挥,一个“向后倒旗”,用棍子的一头把豹子从头顶打落到后面,石正兴不用刀,用右手抓住豹子的前爪,一个“张飞脱靴”,把豹子打落悬崖下,恰巧正从石正元砂上翻落下来。石正元胆大心细,眼疾手快,一个“霸王举鼎”把豹子的背皮抓住,举在空中,豹子上不巴天,下不着地,张开血盆大口,四只脚对空乱抓。石正兴从崖上看得准确,对准豹子口抛下三钩飞镖把豹子钩住,豹子动弹不得,任其牵动,直到被钉死。
1863年(同治二年)秋,石达开部将李复猷率太平军3万多人,自蜀回楚,路至永绥直隶厅(今花垣县)鸭堡寨,纪律严密,秋毫无犯,四周苗人纷纷自动供给粮响,石正兴带领金牛及邻近苗寨头人30人,前往鸭堡寨会李复猷,李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便问石正兴能斗多少人,石正兴爽朗地说:“3.0人”。同时挥拳合击。石正兴等诸军靠近,股一收,两脚成丁字下蹲,变“寒鸡抢蛋”势,突然腰一挺,来一个“大鹏展翅”,两掌左右排开,疾飞如车轮,接着一个“旱地拔葱”,跃出圈外,诸军返身以半月形阵势围击。石正兴用封手兼内外跳步,诸军无法靠近其身。双方正酣成,李复猷下令“住手”!拱手对石正兴说:“壮哉!苗之勇士也!”
石文魁之女石娘夸,也是一女中豪杰,善使锏、尺。同治年间,董马库乡卧大召村的龙春友、龙春德两兄弟,借舞狮为名,前来金牛与石娘夸比武。在父兄的同意下,娘夸欣然应允。在比武中石娘夸左闪石避,卧大召村龙氏兄弟失手自打成伤,使金牛村又增加了一个笑料。
石娘夸后来出嫁到张刀寨,有一次独自回娘家,行至猴儿山(今叫莲台山)不乐坳口,忽遇八贼拦路,嘻皮笔脸地说:“得勾(苗语为弟妹)!坐一下,我们吸一袋烟吧!”娘夸一听,知道贼人想把她的银饰留下。她不慌不忙地把银项圈、手圈、胸前挂的潘突潘仙(银饰)全取下放入背笼里,而后把北笼放在自己当前面的地上,同时双手迅速地从背笼的皮套里抽出一对乌黑的铁尺,讥讽地说:“阿那(苗语为大哥)!烟在背笼里,要你们就自己取。”有两个不知好歹的贼徒,挥舞钩钩刀一和梭镖劈过来,娘夸双尺一抖,一个个地躺滚过去,只听“吱卡”一声,两贼手上的刀和梭镖向左右飞出去丈多远。二贼手背流血,哀求而退。娘夸站回原地说:“这烟不过瘾,你们谁再来!”众贼惊恐,不敢答应,也不敢上前。“你们实在不要,我只得走了。”娘夸嗤之一笑,扬长而去。
金牛村喜爱武术蔚然成风。1941年(民国三十年)永绥县举行武术比赛,村民张才用石宗四流传下来的七星回马枪术,夺得这次寨武的冠军。现退休老教师石仕贞,懂得祖传秘诀,善打苗拳,曾参加全国和省州武术表演,现是州县武协会会员。其撰写的《蚩尤拳》和《竹条镖》分别在《中华武术》杂志1985年第11期和1987年第3期发表。现全村男女青年中善武者60人左右,一到农闲,武术的爱好者便立堂开练,切磋技艺,一片龙腾虎跃。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武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