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姑射山人2011被揭发樵会

旅美画家书法家邹蓝天博士:天地虽无言 道蕴笔墨间 - 网易河南
旅美画家书法家邹蓝天博士:天地虽无言 道蕴笔墨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邹蓝天老师其人其画正是如此,观邹蓝天老师的画作,不是不知不觉,而是突然间被震撼击中心弦。然后,恍惚间似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顿觉已是深陷。
——著名旅美画家、书法家邹蓝天博士画作臆评中国山水画从来就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就水墨山水而言,笔墨是载体,意境则是画家格调、学养和境界的表达。卓越的画家要法度备至,更要有个人风貌;要写意和抒情,更要有形而上的精神思考;要有笔墨意趣,更要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境界。邹蓝天老师其人其画正是如此,观邹蓝天老师的画作,不是不知不觉,而是突然间被震撼击中心弦。然后,恍惚间似闻“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顿觉已是深陷。邹蓝天老师的作品是她生命的表白,自然的流露,灵魂的呼喊。她心中冲突的情调、矛盾的意欲,都醇化而升入节奏、形式,组合而成的澄澈画面,从而使迷途苦恼的人生获得清明的自觉。她的道家文人思想系列作品尤其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自古以来,对老庄思想,特别是对“道”进行阐释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无论如何解释,终有意落言荃之嫌。正如庄子《天地》篇所记载,“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这个寓言说明,单纯的理智、感官(知)和语言(喫诟)都不能得“道”,必须“象罔”才可以。所谓的“象罔”,是实象也是虚象,它徘徊在有无之间,与本体的道最为接近。“玄珠”可视为道的象征。因为道的存在状态既不是抽象的概念实体,也不是具体的事物,所以要得道,就不能靠智慧,不能靠感官,也不能靠语言,而只能靠“象罔”。山水,始终是道家摒弃“言语”之后对道的最诗意的表达。这个“道”在中国画中体现为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意境。邹蓝天老师用绘画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自然地描绘出道的神秘美、朦胧美,形式与内容合一,不分彼此。道家希望世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以修养空灵的心怀去静观宇宙的变幻,以岑寂而宁静(虚静)的心胸去体物感物,以澄怀而观道。而邹蓝天老师以空灵与澹泊的画面体现一种天趣妙境,此为空灵之妙、神韵之妙、含蓄之妙。此之境,启人想象,令人回味。邹蓝天老师十二岁那年,即孤身一人背起书籍行囊,一路西行,用尙显稚嫩的身躯攀登着四山五岳,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黄河长江发源地,35岁至今更是走过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西方的游历经历既丰富了她的人生体验,也为她的创作带来了深厚的自然积淀。这种对自然的俯仰往还、远近取与,使其“搜尽奇峰打草稿”。然而,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临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当年邹蓝天老师小小年纪即外出游历,据其自述是由于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当她踽踽独行于山间茂林,攀登上高峰峭壁时,庄子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逍遥境界便渗入了她的生命当中。初读庄子时的晦涩,被登山临水所兴起的宇宙苍茫、历史浩淼,人世沧桑之感击破,自然便有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邹蓝天老师画作幽眇惝恍,寄托遥深。画中云气茫茫,悬崖沟壑边,一名或数名光明鲜洁、晶莹发亮、面目不可辨的白衣高士或坐或站、或悲或慨、或静或动,面对被云气所弥漫之宇宙自然,于静观寂照中,心与物化,澄怀观道。观邹蓝天老师的画作,禁不住令人沉迷于那静穆、幽邃、清逸、纯净的审美意境,陶醉于那缜密、灵动、精到的笔墨功力。自魏晋以来,哲学上,中国人喜欢用太空、太虚、无、混茫等来暗示或象征幽眇难解之“道”,而在中国画中,这“道”是实中之虚。邹蓝天老师画中,那“萧萧如松下风”,或“濯濯如春月柳”的白衣高士是实,那云烟悠悠,湖光漠漠是虚,这虚实的结合正是邹老师“技进乎道”,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的心血所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邹蓝天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宗白华语)的畅神空间。《有情天地》使人想到孔子与弟子对话时,曾皙说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不以物使,不为物役,天地何可不乐!《养心图》和《游心图》则使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鹰之忧伤》虽为忧伤,却令我忆起冰心所言:“踏着荆棘,不觉得苦痛,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细看造物诡异》以及《沧海泛舟》更是“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观之不禁使人暂脱世俗,超俗凡近,深深地坠入那变化迷离,奥妙惝恍之境。《悟化图》与《化境》则使人深深入梦,梦中万物与我为一,内心一片光明澄澈。而那些或踽踽独行,或仰立山巅的孤独白衣人,“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秋水》)则流露出个人在广大宇宙中的萧疏与荒凉,短暂与永恒的无奈。放襟骋目游广境,那些尘世的恩怨和纷争,如同过眼云烟,清风逝耳畔。惟有人的自由精神,才是震古烁今的恢宏史诗,留无尽追思于后人。恽南田言“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细察邹蓝天老师绘画的层次与境界,其作品兼具形式美、笔墨的抽象美和由此所承载的生命精神之大美。笔者认为,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下,艺术即使不是整个时代的明彻写照,至少应该是一个民族超越功利的精神风骨,是浮华烟云散去后的意犹未尽,是时光流逝中的低唱浅吟,是在整个社会的宏大回声之中,为自己的心灵留下的一片恬淡安适之地。邹蓝天老师作品堪作如是观!结识邹蓝天老师纯属机缘巧合。她浸淫庄子思想多年,在一次画展中我们就此话题聊了一会儿,很是投契。画展结束,邹蓝天老师的朋友傅伟华老师邀我就邹蓝天老师的画作写点什么,我很惶恐,这不仅因为我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辈,更主要的原因是邹蓝天 老师其人其作一度使我惊为天人,不敢妄加评论。在傅伟华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我斗胆应邀。好在硕士毕业十年来,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以及艺术理论的研读从未懈怠,如此勉为此文。副题标为“臆评”,倒没有推脱文责之意,只是表明作者不想强做评论,唯求写出个人读画心得,做些粗浅诠解而已。(zxy)
本文来源:网易河南
责任编辑:HN010
关键词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书法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敬华2016春拍 | 十五年后再重逢 马一浮赠蒋国榜诗翰手卷
敬华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预展: - 7.1拍卖: - 7.3地点: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5楼静安大宴会厅(上海延安中路1218号)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1964年作题识:1.人日雪&士圣迷途未足奇,名山太古是流澌。眼前西岭千年雪,看尔消融到几时。今地质学谓:大山在古代皆为冰川,然则西藏雪山乃冰川之未化者耳。中印边界之争由是而起,用此寓兴。凡反华诸国皆在所讥,不恶而严庶得诗人之旨。甲辰人日,蠲戏老人。2.答希之慰问目疾,因述所感,并寄苏?、星贤诸友。劳君驰尺素,慰我诸根坏。余光犹炳烛,日月迭相代。形销眼已枯,心与年俱迈。石出露山容,俗变知交态。嗟彼风波民,朝夕异荣悴。见闻皆幻翳,&流注成元会。人群有兕虎,蹴踏偏弱昧。强梁恣兼并,力尽箭还堕。蛮貌谅可行,神器怵易败。智人观捐益,所务去奢泰。万物本玄同,夷夏元无类。&若作如是观,非内复非外。是身如浮云,目系藐尘芥。金?竟安施,?瞍亦何碍。新年得一诗,颇不恶,映雪写奉藉助吟兴并颂。阖室欢愉,春暖相晤当不远也。苏?老友,浮白,甲辰上元。3.雪晴&阳和始欲敷,邪寒犹末敛。时雪洒新条,先集唯霜霰。林岫皓已积,溪谷盈旦坦。履冰增惴怀,同云仍黯澹。螟蟊虽可遏,麦苗将恐偃。沤歌鼓屡丰,圣哲同民患。百谷人所资,偏灾能共捍。飙风不为虐,霖雨不为滥。膏泽匪自天,尽力在宵旰。农功因众举,经国有贞?。吹律来暄风,晴蚁被广甸。玉烛傥终调,吾游及泮奂。甲辰元夕,蠲戏老人。4.雪后至孤山,看梅独未著花。金?刮眼久无功,一色迷离似梦中,绕树寻枝看不见,真成对面九嶷峰。5.再至孤山看梅暂扶衰步向晴峦,喜见?枝照水寒。姑射神凝应未远,空山尽日长琅?。蠲叟。6.行年八十有二敬答诸友存问尚冀朝闻道,无劳月告存。安诗仍理窟,宴坐每云根。病起时观树,朋来亦款门。未应嗟日昃,唯愿恕耄昏。甲辰清明后二日书奉苏厂老友,蠲叟。7.谒皋亭先莹,视补植茔树。寒泉风木思无穷,皓首孩提一念同。狂寇焚巢余赤地,故山覆篑有新松。虬枝暂见扶?长,虫臂终归毕竟空。愿力傥能持世界,誓将负土?天工。甲辰三月书与苏?老友,蠲叟。8.高阳台,补植皋亭莹树书感。春色天来,浮云世换,眼前墟墓纵横。万念俱空,唯余种树皋亭。深松茂柏埋处,地傍先、茔木常青。便项臾,玄壤归骸,不恨飘零!幽楼树下应无异,见长根走石,密叶遮星。幸免樵斤,未妨短碣镌铭?标枝野鹿还淳久,&料千林,举袂能成。愿他年,绿遍岩阿,忘了清明。甲辰暮春,蠲戏老人时年八十二。9.苏?约游玲珑山末果,适过灵隐得句,聊以解嘲。乐邦忍尔见豪端,佛法尘劳一例看。倦客停车行鸟道,游僧逐队趁牛栏。庭前柏树参天碧,门外溪声挟雨寒。莫羡玲珑山色好,考?随处得心安。&甲辰浴佛日,蠲戏老人。10.观我生&众生妄计五蕴身心为我,起惑造业,故圣人绝之。若《涅?》&四德,乃心无碍自在为我义,则非私已。《易》曰:观我生,君子无咎,其斯之谓欤。《说文》:我从戈,手,古文垂,一曰古文杀字,似形义俱乖,独引或说:我,顷顿也。是我即俄顷本字,符於刹那生灭之义。唯识家以第七识为恒审,思量俄顷,则明其非恒。施身自谓,而知其俄顷不久,则染汗义亦不成矣。《尔雅》即吾、台、予、我也。皆一声之转。人类语言作始甚简,盖婴儿初发声,必为开口音,其后因以自谓。今异域字母,其第一字亦开口音。例如梵文,最古华严字母,即以第一阿字表无义,凡义皆后起,初文但有音无义,中土我字,亦其类也。因观俄顷义,是破恒审,故作是诗,夫群犹孑也。睽而实类异而实通。人我之相空,则群孑之观泯,廓然无圣,何有于私。此诗虽拙,可为初机助发一悟。气聚形流属有情,众生日用是无明。饥餐渴饮俱为累,穴处巢居各自营。俄顷真同驹过隙,啁啾何异乌呼名。虚空消陨乾坤毁,谁与乘搓访列星?&甲辰五月,蠲叟。11.(山居杂感之一)忧娱皆世谛,寒暑或天刑。难御阴阳寇,良由好恶情。太虚唯见气,万籁本无声。予独何为者,空山掉臂行。山居杂感之一,书与苏?老友,甲辰六月六日蠲叟。12.来书深荷存注,今年奇热,益非衰病所堪。来山五日,眠后差复,因以数行告慰,唯加意颐摄不宣,浮白。五湖烟水生云雾,六月扶摇下大荒,若问深山三昧境,迩来心结已双忘。台风后口占书与苏?老友,甲辰新秋,蠲叟书于莫干山。13.书来足慰岑寂,山居月余,初亦苦热,秋后乡雨多雾,近已薄寒,主客者将于阳历八月底谢客不及俟,白露五日后即还湖上矣。一夏幸无大恙,唯目障转深,下笔全无所见,秋气始肃,想还来就菊相见,或不远耳,诸嘱珍重,不悉。浮白,处暑后二日。14.吴山吸江楼登眺同苏?作,楼为太岁庙旧址。九秋暝色入愁吟,山树江云变古今,且喜霜天无瘴雾,暂扶衰步一登临。岁星陨石化岑楼,蒿木千年特地留。多少人间兴废事,欲倾江水洗双眸。甲辰九月,蠲戏老人。15.十六字令&登吸江楼戏作&楼,门对钱塘江水流。庭树古,阅世已千秋。楼,如在山阴道上游。丘壑美,绝胜五湖舟。楼,一醉能销万古愁。高枕卧,四海已安流。楼,坐客高谈大九州。飞航近,上与列星游。甲辰九月,蠲叟。16.和苏?咏倒影&湖山光影每交参,与入新诗亦胜蓝。莫道观河成皱面,年年明月照寒潭。甲辰十月,蠲叟。&钤印:留惑润生(白)(二次),文字般若(白)(二次),星登幻翳(白),我自调心(白)(三次),以诗说法(白)、蠲戏老人(白)&说明:l.此卷为马一浮于1964年书当年所作诗词及尺牍与苏?。按:苏?即蒋国榜(),字苏庵。江苏南京人。工诗文,书师汉魏,喜好金石、书画、碑帖等。民国3&年与王一亭、哈少甫等合资修葺嘉兴烟雨楼。平素乐助公益事业,晚年随马一浮游,常居杭州西湖。查《马一浮集?第二册?书札》可知马一浮与蒋氏关系甚密,之间诗词简札过往甚频。蒋氏别业有杭州花港蒋庄,马一浮晚年即居于此。2.查《马一浮集?第三册?蠲戏斋诗编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卷所书诗自一至十一首皆编录于甲辰年。又《高阳台》词一阙,见全集第三册《芳杜词外》。又第12至第16首,未见集中编录,堪资补缺,益见此卷之价值。非仅书法一端。纸本&手卷&38×703cm过去书画收藏家都讲究一个缘份,什么好东西能轮到谁收藏,似乎都是因缘际会,这就叫做“书画缘”,特别是失而复得或多年之后心仪之物重又见面,那种欣喜是除却有翰墨癖的嗜者之外所难以理解的。此卷马一浮先生书赠苏庵诗文卷,即可称是敬华拍卖公司的“书画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十五年前,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甫乍成立之际,在第一届首拍的近代书画专场中,此幅马一浮书法成卷便赫然在目,时隔多年之后,此卷再次露面,令人称奇。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 局部十五年前藏家慧眼拍得此卷书法作品时,所出的价格在当时而言是相当昂贵的,文人书法在十五年前也不如现在热得如日中天,没有对前辈学人的崇敬景仰之心,没有对书法本身的痴迷热爱,就将会与此件不可多得的大师书法铭心绝品失之交臂。所以一旦入藏,十五年来就再未露面于任何拍场,一直为藏家秘玩于高阁,此次蒙得此卷藏家慨然允诺提供上拍,其本身就构成了传奇。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 局部马一浮先生可称是中国近世一代儒宗,他早岁曾名福田、耕余,后更名浮,又用《楞严经》“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语,遂字一浮,号湛翁,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取的也是佛典《法华经》中“蠲除戏论”之义,在学术界与熊十力先生、梁漱溟先生并誉为新儒学的“三驾马车”,是这一领域杰出的导师级的大师。马一浮先生天资极为聪颖,有过目成诵之才,十六岁赴绍兴县考院考,均拔得头筹,即是所谓的“案首”,同期赴试的还有绍兴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1903年先生赴美留学,回国后与谢无量、马君武创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介绍西方文明及学说,时有“天下尽在马氏”之称。入民国,因不满于时政而又无力匡扶,就杜门治学,不问世学,俨然高士独醒,其时交往者有弘一法师、苏曼殊上人等。抗战军兴,入蜀居乐山,创办并主持复兴书院,是先生于国家危亡之际,改变其一贯的闭门治学的状态,力图“存绝学于末运,扶仁道于衰微”,以讲学的方式唤起人之本性,“为先圣留一脉法乳,为后来贤哲作前驱”。胜利后,东返杭州,四方学人多承接引,建国之初,任浙江文史馆馆长。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局部马一浮先生于学无所不窥,其学问可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故其书法得益于学问,精妙处融碑帖于一炉,奄有众长,高古清劲,出尘脱俗,以此卷诗翰为例,展示瞻览之间,只觉清风拂面,洋溢着醇厚蕴藉的儒雅之气、书卷之气。此卷多录马翁己作之诗,书以行草,先生的此类书风用笔圆劲沉着、气息高华,这也得力于先生在篆书隶书方面的修养,马翁的篆书结体法何绍基,但线条变浑厚古朴而匀净畅秀,特别是有一种瘦劲凝练,端庄平和的气度。他的隶书宗法两汉,于《石门颂》最为推崇,得此碑清超遒劲之气。在篆隶二体上的书法审美,同样也体现在行书体势之上。而其行书又善以险劲取势,从此卷现之,可领略其行书结体左高右低、上密下疏的特点,将字的重心放在左侧,时而出一二笔奇锋笔势压向右端,化险为夷,不失于倾斜的特征以及笔画的峭拔,结字的紧密,明显可以窥见大师早年在唐人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之书上所下的临池功夫。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 局部此卷观其年款,书于甲辰,即1964年,是一浮先生晚年之作,因是诗翰,且为至交晚辈所书,所以挥翰洒落,风怀爽朗,不沾任何造作安排之习,反觉一任自然,流畅生动自不待言。其卷中书法所体现出的跌宕起伏的笔势,雄浑厚重的笔力乃至撇捺的舒展开张,转折的方硬劲健,都是大师晚年书法的典型风貌,可以称得上代表之作。马一浮先生对“二王”法书所体现的那种“如羽人仙客,翱翔云际”的华采是极为推崇的,所以他的书法,也追求萧散流畅、温和自如的魏晋风度。由于参入了魏碑的笔法和章草的体势,因此其书既得“二王”书风之从容闲雅,又增益了老辣之气,他又极善章法、墨法,因此匠心独运,营造出与众不同的书风面貌。他的章法借鉴杨凝式,字距行距拉开一定空白,令观者感受到空灵深远的意境。他的用墨浓淡相宜,枯润兼得,变化莫测。凡此种种,只有了解之后,才能更深入地体悟鉴赏马一浮先生书法的独特魅力。所谓“古朴清新,静穆生动”,一直是用来赞誉马一浮先生书法的褒语,用来指导欣赏此卷诗翰,也可称是津梁要旨了。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 局部马一浮先生此卷为苏?所书,“苏?”即蒋国榜先生(),其字苏?,别号苏庵居士,江苏南京人,回族。性淡泊,不谋官禄,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先与马一浮先生为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后,执贽拜门,侍事马师甚谨,先生称其为“雅士”,1950年请先生入居其杭州别墅??苏堤蒋庄,直至1966年被迫迁出,十余年间,师生融融。蒋国榜先生被马一浮先生戏称“资产阶级雅人”,说其“性不谐俗而喜为诗”,正因如此,居住蒋庄期间,马一浮先生书录了许多诗稿以赠苏?蒋国榜,亦蒋氏雅趣所钟,蒋国榜妻女亦常随侍马翁左右,抄写先生之诗文,照顾先生生活。当《马一浮集》刊印出版之际,蒋国榜后人提供了家藏马一浮先生大量诗稿文章,此卷所抄之诗,亦必在集中可一一阅到。马一浮 为蒋国榜书自作诗词 局部马一浮先生一生为学,其书其诗虽称余事亦必传,其诗学造诣不亚于书法,古体诗入汉魏,律诗宗杜甫,时与谢无量齐名,此卷书既可赏,诗亦可读,从中当可领略马一浮先生超凡的品格修养与风骨。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什么值得买?
此人姓贺名洵美,年近七十,精瘦的个子,高不过一米五,重也不足五十公斤.这么一个毫...
点击上方&神秘&然后点击关注,看劲爆视频,
新预告中,红桃女王联手新的反派"时间"展开复仇计划.在时间的威力下,奇幻仙境中的所...
凯里有多美?或许你知道或许你不知道不管你知不知道都请往下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时光是最好的塑造者,几经时光流转兴衰轮回,它们在此刻与旅行者相见.杜伦大教堂踏足...
明天蔡英文就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了.对于蔡英文就职之前台湾新政府一改马英九"不统...
最痛苦的事竟然是舍不得读完这本书.,
楚庄王除了善于创作琴曲之外还和名琴"绕梁"有着不解之缘,
电影文学剧本我的母亲湖连载,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类"银奖,编剧:史俊...
&1高温季节水草如何养护?&&1&受高温影响,水草生长受抑制,以伊...
先来看看明后两天的节目预告吧 正文在后面噢~~ -------如果在生活当中您遇到了烦恼的...
最重要的是正文最后一段,
阿富汗国家安全局和阿政府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相继确认,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曼苏尔已经死...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学点演讲与口才"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卫俊秀(),字子英,笔名景讯、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擅行草、大草,中国当代深荷重望的学者型书法大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山、鲁迅、庄子研究专家。有《傅山论书法》、《卫俊秀书法集》等行世。我校学风石所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即出自卫老手书。今日推出卫俊秀先生传略,让我们一起走近卫老,探寻一位大师的人生历程。
——书法名家卫俊秀传略(上)
在纯朴的黄土高原上,在清幽的吕梁山系的沟沟里,有一则流传不衰的故事:早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进军长安途中,这位后来的唐高祖,遇到霍州平阳的隋兵堵截。因一时大意,他脱离了主力,只带有几百人马行进,强敌突来将他们冲个七零八落。慌急之中,李渊抄田间小路直朝西边的一座山上奔去。跑到山上一个洞沟口,竟无一兵一卒。李渊进洞避急,后面的追兵又跟踪而来。跨过一道石门,前面又突遇隋兵堵截。左边,是万丈深谷;右面,是千仞山崖。李渊急得眼冒金星,猛然挥起马鞭向山崖抽去——忽听得一声霹雳,两座山如两扇门,訇然中开,眼前出现了一条通道。李渊纵马飞进。隋兵正欲穷追,石崖却又合拢起来……
惊心动魄。这座充有“灵气”、“仙味”的山,名叫姑射(音yi)山。《庄子》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紧靠山脚不远,有一小村,称作“景村”。村庄里,有一座寻常的清式四合院落。伴着几缕黄土高原上挟土带沙的西北风,当代书法名家——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卫俊秀,就悄悄地诞生在这座院落的西厢房里。这一年,是公元1908年。
80多年后,做为一名晚辈,做为一名同乡,我披着淡淡的花香、果香,我闪过明明灭灭的汽车灯,跨过一座立交桥,在山西临汾市的东郊,在位于这里的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里,见到了归乡访旧的卫老先生。
“凌云顾八荒,浩气琅天声”。这是一幅四尺宣。10个大字,奋笔行草,气宇轩昂。它出自卫老的手笔。阔大的字幅下面,不到30厘米高的小小木凳上,坐着一位干瘦的老头——一件洗得退色、发皱的淡灰色衬衣,映着一头稀稀疏疏的花发,他似乎是从乡下进城,住到儿孙家里“看景”的。同去的朋友突然指着介绍说:“这就是卫老。”
我真不敢相信。带着三份疑惑。很久。
因为早就听说,“家有卫笔不算穷”嘛。
▎(一)嚼咬菜根做百事
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清·曾国藩语
苦命的卫俊秀,5岁上失去了可爱的母亲。朦朦胧胧的年代,他过早地失去了一个宽广、温暖的胸怀。
7岁那年,俊秀走进景村小学,跟着方圆闻名的秀才张之杰,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颤颤悠悠地印着先生的仿影写毛笔字。当时,有的小同学为讨得先生的“欢心”,先用笔尖将仿影上字的轮廓,勾勒出来,再浓笔把点撇横竖填满画饱。俊秀从来不这样作。他带着一股小小的倔劲,总把每一个字的每一划,一笔写就。靠着这股倔劲,他在张先生的夸奖里,读完了初小。
正是天真、充满幻想的岁月,俊秀,又失去了慈祥的父亲。迈着孤独的脚步,他,坚强地跨入了襄陵县(今归襄汾县)南辛店第四高小的门坎。
在高小,俊秀遇上了一位可敬的校长——师维铎(字振堂)。师校长不但学问高深,而且为人严谨。他创办了这所学校。先生生活俭朴,尤其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吃苦精神。他亲手在学校的饭厅里,写了“咬菜根”三个大字。他说曾国藩说过一句话——“人能咬菜根,则百事可做”。每天吃饭,学生们都能看见这三个字。小俊秀呢,半知半解地记死了这几个字。上高小,学校让一位学生献一本书,集中起来供大家选着看。夏天吃过晚饭,先生让学生坐在月亮地里,讲自己从书上看到的故事。俊秀,靠着“咬菜根”的精神,或《聊斋》,或《水浒》,他的故事讲得最动听。先生教书,还强调健壮身体,锻炼人的意志。那时,出学校校门往东500米,有一座废弃的堡子。先生把学生清早出操的地方选在了这里。出操回来,先生要每个学生每天往学校搬两块砖。后来,学校竟用这些砖,修起了一座小小的二层楼。那时,俊秀出操搬砖,从未偷懒过。
走进高小,不模先生的仿影了,学生们一律开始临帖。字帖,或是先生指定的,或是从家里翻出来的,或是自己喜好上借来的,俊秀临得认真极了,摹得仔细极了。师维铎校长,悄悄喜欢上这个孩子。夫人,住在离学校五六公里外的县城东关。回家看妻子,俊秀,成了校长路上一位小小的伴侣,成了校长家里饭桌上的一位小小的宾客。高小念到第二年,师校长将自己喜爱的清朝书法名家何绍基的一本字帖,送给了卫俊秀。
快要毕业了,校长把俊秀叫到办公室:“毕业后,想做什么事?”
“教书!”俊秀毫不迟疑。
“也好。不过你的字写得不错,以后千万不要丢掉。”
“字写得不错”?这有分寸的赞语,在卫俊秀单一、松软的心田里,适时合节地播下了一粒肥圆的书法种籽。
不久,煮饭做衣的两个姐姐,又相继离开了人世。好在三四年前过门、长俊秀三岁的媳妇,早已能穿针走线;家兄俊彦料理着水旱各半的10多亩土地,家景偶尔还雇得起几个短工。俊秀生活、读书,也就吃得饱,穿得暖。
1924年,卫俊秀步行一星期,赶赴太原城。这年7月底,16岁的他,考入太原省立国民师范,官费读书求学。他的同学中,有我国的著名革命家——李雪峰。
坚定的生活信心和求知志向,难以动摇,但亲人连连早逝,感情上的打击,在俊秀幼弱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渐渐变得内向多了。他,感到精神上有一股沉沉的压抑。他钻进了阔大的图书馆。他借出一部线装《淮南子》:“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地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淮南子·天文训》)。”万事不由人意,自然规律决定一切。这带有几份唯物论味道但又包含有不少消极成份的世界观,却使俊秀在精神迷朦中,有了稍稍的解脱。看完《淮南子》,他又开始翻《老子》、《庄子》。“高深莫测”的庄老道学,虽然难以领受其中要领,但“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庄子·庚桑楚》。”这些辞句,这些“人在自然面前无为”、“人应顺从规律生活”的朴素思想,使俊秀模模糊糊之中,感受到了缕缕的宽解和慰藉。他慢慢地不再那么消沉,他开始涉猎诸子百家的文章。他以后竟入魔似地喜欢上了鲁迅先生所有的著作。
精神上杂添了几分愉悦的俊秀,在校求学之余,开始了他远近相适应的小小游历。他听了有关明末书法大家傅山的好多故事,便离城北上20公里,到傅山故里——新村去访古。堂上,有一幅傅山的画像。供桌上,摆着“大师”出门远游时挑背的18个大葫芦。住在这里的一位老婆婆,据说是傅山的后代。她一贫如洗,用傅山崇尚者供送的软匾,缝合起来作为门帘遮风挡雨。俊秀,崇敬大师的人品,也就更加爱上了大师的字。他寻戏台,找庙宇,他在大大小小的匾额、对版上,由字,看大师的风骨;透过大师的风骨,细品大师的书迹。这一时期,俊秀跑遍太原的大小中华书局,专买傅山的字帖、拓片。当年,太原有条精营街,街上每年9月逢大会。会上,常常少不了俊秀的踪影。何绍基、李北海、黄山谷(庭坚)、康南海(有为)、赵铁山……隶、行、魏、草,见到好的字帖,俊秀总是慷慨解囊。一月不到4块大洋的生活费,俊秀省吃俭用。碰上黄山谷《幽兰赋》的拓字,他竟一次掏出3块大洋,裱了12幅。在国民师范,书法先生是当地名家常赞春。60开外的常先生,尤工篆隶。他虽然胡子已经老长,但仍“风流倜傥”。先生常常批仿写字、说笑话拉故事,几不相误。俊秀学先生的字,也学那股洒脱。他时常跑到榆次、太原附近的乡村,从门楼上、从人家的厅堂里,看先生的风格,看先生的功力——一个字,往往会看上大半天。学校有一位教白话文的田雨翔先生,写得一手绝妙的唐楷。俊秀就常去给先生磨墨、压纸,以此揣摸先生行笔运笔中的神力。
集众丘,纳百川。6年的中学生涯,俊秀入手唐楷,继攻汉碑魏隶,后博临黄山谷、傅山、何绍基、康南海……取诸家所长,熔冶而得其天。俊秀,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
1930年,卫俊秀从省立国民师范毕业。这年秋天,他和四五名同学合伙,靠募捐,在太原后营坊街,创办了私立育民小学。翌年夏,服务一年期满后,俊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教育学院。
早年扎下根的庄老思想,在俊秀23岁的头脑中,不会不留下深刻的影响。走入大学的门坎,俊秀继续读“庄子”。4年后的毕业论文,他就是以庄子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不过,俊秀这时期对庄老思想的领会,已非昔比。入学以后,他和当时同学中的思想进步分子——王中青,同住一个宿舍。在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在王中青这位“小马列”的影响下,俊秀开始看《费尔巴哈论》,看列宁的《反杜林论》。长长的《共产党宣言》,俊秀曾亲手一句不少地抄过两遍。一次,阎锡山派人进校搜“新书”。俊秀曾和王中青把宿舍门关上,在屋里烧了好多好多心爱的书。古老的庄老哲学,开始渐渐地从俊秀的精神天地里,腾开了一块不小的位置。你瞧,一万余字研究庄子的毕业论文,俊秀后来定的标题是:《漆园文学新论》。
大学期间,顺着“学好行草,必写正楷、魏碑汉隶”的路子,卫俊秀在书山墨海里,继续顽强地跋涉。他找到了于右任的墨迹精品——《墨缘》,对联、横幅、中堂,遒劲的魏笔,他一一临了两遍。一个朋友从南京带回一条康南海的真行字帖——《一天园记》,俊秀如获至宝。那篇研究庄子的毕业论文,经9次增删,达到15万余字。9易其稿的过程中,俊秀以蝇头小字,墨笔亲自誊抄了9遍……
1936年7月,卫俊秀大学毕业了。
▎(二)以我墨笔换生计
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
——自《卫俊秀书法选》
在教育学院,有一位教《宪法》的陈乙和先生。他当过山西教育厅的厅长。当时,他除过教书,还兼着阎锡山绥靖公署参事室的首席参事。先生翻译了一部日本的哲学书。先生看上了俊秀的才气看上了俊秀的字,把手稿和校样,交给俊秀。俊秀和另一个同学成了先生放心的“校对员”。
1936年大学毕业,陈乙和推荐卫俊秀进绥靖公署参事室,当上了一名年青的干事。不久,卫俊秀由参事室,调到了阎锡山的“八大处”之一——秘书处,又当了半年绥靖公署的一般秘书。
这一年,俊秀在书法艺术上,遇到了两位朋友、老师。当参事室干事时,有一位钻研哲学的同事,名叫宁子高。这位宁参事,或纸烟盒,或床头手边的一块小纸,都能随手抓起来,一边抽纸烟,一边写出一手像样的“何(绍基)字”。他曾经将自己珍藏的一本何绍基临李北海的字帖,借给俊秀临摹。另一位则是俊秀的顶头上司——秘书处长曾望生。这位对康(有为)字有着癖好的处长,曾把俊秀叫至面前,当场“测考”。“有味!落笔重,字的结构安排起来也大方。”康体一般起笔均重。有了“落笔重”的评价,证明说俊秀对康体的临摹,已内中藏有功夫了。尔后,凡有友人向曾望生求字,这位处长多将应酬之事交于俊秀,让俊秀代临康体,以用遗赠。
不久,日军侵入山西,俊秀离并返乡,在襄陵县政府总动员委员会任秘书。离别之前,曾望生专送俊秀一张康有为的自照,也许其中夹有几份鼓励与期望吧。
日军入侵山西,阎锡山谐“沿西山”之音,率部驻扎晋西地的山丘之中,听着黄河壶口瀑布的喧哮,观测山下政治风云。俊秀则前去作了“阎长官”长官署的一位中校秘书。1939年,31岁的卫俊秀,解除了原来的婚姻,再与20妙龄的太原女师毕业生——晋女士结婚。该年秋,新婚燕尔,俊秀卸下了军职,与娇妻结伴而行。他们租借了两匹壮马,跨过黄河,出晋入秦,自陕西省宜川南去西安,寻找正在西安某银行作事的岳丈、父亲。
古城西安,工作难找,生活也就不易。走下马拉的木轮轿车,俊秀夫妇在这里遇到了山西教育学院的一位同学,生计也就稍稍有了依托。一住就是半年。一日,这位叫梁树的同学,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教育处,联系上了一位作少将的山西人。俊秀遂将自己抄写工整的15万余字的《漆园文学新论》(又名《庄子与鲁迅》)交予梁树,托其转交有关人士。10多天后,军校来了通知,俊秀被叫去,由黄埔军校政治部第二科科长谈话,委任俊秀作了七分校的中校指导员。一部书稿,换来一身国民革命军的校官服。自此,俊秀几乎度至不惑之年,生活“无虑”。
1943年,俊秀接令南赴重庆受训。在重庆,他见到了蒋介石。蒋曾几次为受训学员训话,每次总是由秘书在讲台上代为宣读讲稿,然后他本人强调几句就算作结。
重庆受训35天,收获颇大的是同郭沫若先生接上了头。那时,郭沫若住在北碚,书信来往甚是便当。郭沫若原定要来培训班讲课,后因故未能至渝。俊秀便将《庄子与鲁迅》的一部分,邮到了北碚。不久,郭沫若先生回了信,在俊秀的书稿上,加了“甚善甚善”的批注,并向俊秀推荐了一本《蒲剑集》(郭沫若著)。郭沫若先生说,他的这本集子里,收有自己一篇研究庄子的文章,篇名正好也是“庄子与鲁迅”。俊秀接信后,本欲顺江拜访,与郭沫若先生面晤,怎奈作官教书,身不由己,只好按期返回西安。途中,路经成都,他费尽周折,果真在一家书局里,买到了《蒲剑集》。他当即翻开书页,找到了《庄子与鲁迅》篇。郭沫若先生在文中诚恳地说:对于鲁迅先生《野草》等集子中的文章,别说后代,就连我们这代人算上,若没有注解,恐怕也难以看懂。这席话,像是在杠杆的力点上重重地加了力——它把俊秀的一股倔劲,高高地支压起来了。看完郭沫若先生这篇文稿,俊秀当时倔犟地对自己说:我,以后就想研究研究鲁迅的《野草》。
受训结束回到西安,卫俊秀由中校指导员,改任七分校一科教官,给骑兵、步兵等专业的学生,讲授《理则学》(即《逻辑学》)。一星期讲3个小时的课,充足的课余时间,给他钻图书馆从事鲁迅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1947年西安解放前夕,卫俊秀的《傅山论书法》一书,由西安平报社出版发行——这是俊秀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不久,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由西安迁入四川,卫俊秀这位“恋家”的山西人,与妻子儿女,留在西安。次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红旗,飘扬在六朝古都的上空。
▎(三)“野草”尖上起风波
轻月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宋·岳飞诗句
1949年5月,古城西安解放了。
9月,已进“不惑”之年的卫俊秀,带着对过去40年的思忆和总结,带着对新中国的鹜奇和憧憬,迈着充实的步履,走到西安东厅门,在西安高级中学,光荣地担任了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过硬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忠诚的事业精神和崇高的为人示范,教中学的5年,俊秀给人留下了两个较深刻的印象:一是他对书法有几味“真火”;二是他分析研究鲁迅作品,有很深的根底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书写条幅,相赠同事,这5年当中已成为俊秀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工作内容。
1950年,嗅着四野酥软的泥土翻腾着的醇香,带着金秋收获后千家万户都有的喜悦,俊秀以满腹的希望和全身涌动的朝气,开始整理他对鲁迅《野草》研究的思想和文章。
两个春秋,10余万字。1953年,俊秀将鲁迅《野草》探索的书稿,挂号寄到了北京出版的《文艺报》。夏天,书稿被退回来了,文艺报社说,按他们的出版计划,这一年不再出版有关鲁迅研究的书著。这年后半年,俊秀将退回的书稿移交泥土出版社。很快,该社的徐史华编辑复了信,通知作者——泥土出版社,准备出版这本书。尔后,鱼雁往来,你我频频。书稿付梓之前,这对编辑与作者,相互通了15封信。中间,出版社又曾将书稿退给俊秀一次。作者按编辑意见,亦增亦删。1954年5月,书稿终局定稿,一个月后即付诸排版。年底,10本散着油墨香的样书,从长江口起,横越十几个经度,跨过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到黄土高原上空,洋洋洒洒地落在了俊秀的手里。泥土社的骨干人物——张禹先生,兴起书作《〈野草〉札记》一文,刊于书前作了代序。这时,名声渐高的俊秀,已由中学调到陕西师专,旋即又由师专调到大雁塔下的陕西师范学院,任中文系讲师。
双喜临门。1955年的春节,饺子火锅,俊秀妻儿自然欢欢笑笑,过了一个充实“富有”的节日。
“福兮祸所依”。这年夏日,“胡风事件”风起。古老高耸的大雁塔,也被吹得东摇西晃了。
《鲁迅〈野草〉探索》,油墨未干;陶醉在成功后的欣慰中,兴奋多思的梦还未作熟。咋暖还寒,晚来风急。上海泥土出版社,是“胡风集团”的“出版公司”;而张禹先生,又是这个“出版公司”的“角匠”、“胡风集团”的榜上红人。卫俊秀的书,偏偏在泥土社出版;作序的,竟然会是张禹这个“大人物”。上海的“风”,隔着千山万水,咋能不知不觉吹到西安来?又咋能把卫俊秀这位“阎蒋分子”吹得像一枝盛开的春桃花——满身生艳呢?
俊秀的课,讲不成了。俊秀的字,写不下去了。两位助教,将军把门。俊秀被“囚”在办公室里,反思、“悔过”,不能同妻子儿女一块说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在碑林边上、在俊秀的心里,阴森森地矗起来。俊秀,不能再回到碑林这座清幽的艺术世界里临摹众家了。十几里外马道巷的家,就连看也不能回去看一眼了。“秋风咋夜至,秦塞多清旷(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整整一年,俊秀只能同“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的大雁塔相对解闷了。
坦白、交代、批斗……不明不白,1957年下半年,学校通知卫俊秀,可以给学生批改作业了。一丛野草,抖抖它那被狂风吹折的细茎,抖抖它那被雨雹打落的叶片,又艰难地挺起胸、抬起头——慢吐新绿了。
▎(四)万物与我两相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一年多的委屈,一年多的侮辱,俊秀对着自己这株“病梅”,“泣之三日”。他要植根于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活沃土,去沐浴党的阳光;他要彻底地解其精神棕缚,去舒枝展叶。1957年底,俊秀公开说某些人在《鲁迅〈野草〉探索》上作文章,对作者本人,是“斫其正”,是“锄其直”,是“遏其生气”,他说组织上不应该那样对待他。
提完意见,似乎满肚子的委屈顿时消失了,仿佛为人的尊严立即寻找回来了。瘦弱的俊秀,觉得自己身上生起了雄风;脊背略微显驼的俊秀,觉得自己的腰杆猛然直多了。他走起路来,步履铿锵。他说起话来,言语落地有声。
翌年早春,节令好象转换得有点迟缓。已是三月了。细雨后的风缕,仍然吹得人牙齿上下磕碰。俊秀在生活上、精神上没有任何的准备,就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劳动教养3年!
这年,俊秀夫妻已有三男三女。小女儿出生3个月,无力养护。俊秀夫妻连个名字也未顾上取,就送给了他人。妻子来收容所看丈夫,两双泪眼相对,俊秀无语凝噎。
“杨柳岸,晓风残月。”告别妻子儿女,告别生活了18个春秋的古长安,俊秀与他新交上的陌生朋友们,来到了陕西鹿县的一个农场,几个月后继续北去……扔掉往日依恋的笔墨,他们拿上了镰刀、锄头、铁锹、利斧。俊秀,去锄地,去修路,去喂猪找矿石,去打柴烧木炭……
一次,为找烧木炭的材料,俊秀爬进了陕北的深山。岭上、谷底,一株又一株两人合抱粗细的核桃树,深壮地突兀而起。肥大的核桃,悠悠颠颠地压弯了枝头。原本宽阔浓密的叶片,反而显得疏少了。交通不便当,这里的核桃,周围人们收打得非常有限。熟透了,无人相问,它们就无聊地滚进深深的山谷,发霉、开壳、白白地坏掉。俊秀忘记了砍柴,稀奇地继续往里走。突然,一条像人小腿那么粗的葡萄藤,依着核桃树,缠着这棵的枝杈,绕着那棵的树干,东拐西转,难寻首尾。恍惚之间,一串疙里疙瘩的圆葡萄,离开枝体,直垂于眼前。天也,这就是最好的草书!
荒岭。孤寞。俊秀,勾起了十几年前的一桩往事。那是1943年,他离秦入川,到重庆受训。走到陕南的“西秦第一关”,横在脚下的是一条从半山腰掏出的小路。过关,就得顺着这条山道穿过去。一边,是贴身的崖壁,崖顶是如伞似盖的老树枝叶;另一边,是百丈深谷,谷底还汩汩地流淌着一条不知深浅的小河。“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万钧压顶,难喘难息。走在这截山道上,俊秀觉得胸肺憋得发慌。为文写字,难道不应去努力追求这一壮阔的“气势”吗?
孤寞,荒岭。俊秀,忘记了眼前的丛林野树;忘记了走上山来的他,是一个劳教分子。他看到,耸立眼前的,分明是九霄天宫中绝妙的碑林;他感到,现在的他,纯粹是一个负箧而行的远游书生。折下两根树枝,他蹲下来,爬在山坡上,用心去描、去画……
冬天,陕北下了雪。“朔方的雪,……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俊秀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在中国文学史上,他这位对鲁迅《野草》第一次进行了卓有成效之研究的探索者,隐隐约约多了几份豪情。他觉得劳教对他来说,已不是一种处罚,而是为他提供极好的锻炼机会,为他创造极好的升华条件。忙里偷闲,农场有时给劳教人员安排两场秦腔。从《激友》、《断桥》这些传统旧剧里,从剧目慷慨激昂的音乐唱腔中,俊秀,在思考着写字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冬天,农家院落里挂起了成串的包谷——熟得金黄,吊得令人看起来眼馋。吃着陕北的红豆,吃着陕北的杂面杂糕,吃着香喷喷的陕北的包谷丝,俊秀,在悄悄地从成串的包谷穗里,揣摸字势的粗放……
▎(五)满头浓霜归襄陵
胡麻饭熟襄陵酒,神仙待我山头久。
——清·吴启元诗句
1961年3月,3年的劳教期,满了。因积极接受改造而当了3年副组长的卫俊秀,却有家不得归,被延长劳教一年。
先哲庄子,曾以精神绝对自由的“至道”,成为一个人人生的追求目的。而欲达到“至道”,他提出了“坐忘”的修养方法——就是要人们去忘形、忘利、忘心,如果达到这“三忘”,并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完全超脱人世,便能“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已(《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人必须突破自身形体的局限,消除感情欲望的困扰,认识宇宙变化的真谛,保持内心的虚静,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的支配感和压迫感,才能达到“至道”的境界。3年来,忘形、忘利,神游于书法艺术这块至深的天地,俊秀曾以庄子自比,俊秀曾以同先哲对人生之观的共鸣苟且自慰。然而,无论如何也难以想到的第四年,突如其来,曾不知不觉作过几点归家梦的俊秀,内心再也不能保持“虚静”了。
好个“头上霜浓晒不消”。
在苦闷之中度过了1961年,1962年春,俊秀被释放了。没有笼中之鸟返归蓝天绿野的喜悦吗?有,稍稍有点。打点起简陋的行装,低着头,七八十里山路,俊秀抑郁地步行着,往陕西铜川走。途中,强逼自己追求了几载“逍遥游”的俊秀,一气呵成地想出一首词来。坐在路边的土堆上,他填了一首《长相思》:“春也好,秋也好,春花秋月分外娇。只是催人老。——醒无聊,梦无聊,一片红心几人晓?负重到今朝。”摸摸额前的皱纹——大好时光,逝者如水。释放归来这一年,他已经53岁了。
城市户口,被注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俊秀抛开妻子儿女,踏着秦晋古道,回到了他的故乡——山西省襄陵县。草树萋萋的姑射山,已经等待他好久了。
1963年8月,大学时期的同学、知己、时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王中青,在午饭桌上接到俊秀一封信札。他边吃边看边写,当即匆匆回复。随之,王副省长大胆介绍卫俊秀,到山西省曲沃中学,当了一名代办语文教师。
5年的风风雨雨,到最后一年,吹打得俊秀难以立脚了。1968年6月,俊秀去了一趟西安。在西安,他填了一首《渔家傲》:“臂如青铜志如石,我自秉有浩然气……”词尾,他悲壮地高呼:“看来日,老树花发振寰宇。”这年下半年,离开曲沃中学,俊秀再次回到姑射山下,在生他育他的景村,踏踏实实地作了一名农村社员。这一干,就是整整10个春秋。
打扫干净生他育他的西厢房,躺下了。侄儿、侄媳妇请他合伙上灶,他谢绝了。伤心泪流无短长,烦劳他人到何时?埋锅搭灶,自作自食。快是60岁的老头子了,他买一只面盔,自己发面蒸馒头;他操一根面杖,自擀厚薄作面条……“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那世间全属于我自己。”姑射山下,有一种他叫不出名字的野柴——满枝的尖刺,但油性大,火苗旺。他每次上山,就专门去砍这种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耕作之余,俊秀没敢忘却他的真草隶篆。1975年前后,极“左”路线横行,怕被指为“研究佛学”、“思想不正”,他在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时,前言不搭后语,故意临写得不成句读。他在《述怀》一诗中刚强地写道:“天地盈亏理,暂缺有何妨?红心比日月,德高自刚强。”《石出》中的两句,更反映出了身处困境中的他对生活的坚信——“谗人何处是归宿,忠良终得放光明。”村里,有时让他往墙上写标语。这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随心顺手,龙飞凤舞;但书法家总算有了个“名正言顺”的写字机会。俊秀,没有轻易地放掉过一次。
快出腊月门,这几天每年都是俊秀最得意的日子。有人倒茶,有人端饭。坐在小小的饭桌前,放开手,只管写——多半村乡亲的春联,都在等着他呢。那年腊月三十,俊秀坐在村里的供销店里,浓墨酣书。墨字,需要晾干。开始,旁边的一位妇女往外拿一副,俊秀写一副。写着写着,这位妇女赶不上趟了——上联送出去还返不回来哩,俊秀的下联已经写好了。里边,围来不少上年纪的、直言快语的婆婆。她们嬉笑着。她们假装认真地说俊秀写的不是字,分明是秋天滚泄下来的大“山水(洪水)”,分别是一个人露出满嘴的牙齿“憨笑”;分明是她们女人缠得出了头的一堆线团子……她们说着叫喊着,一会儿捧着肚子朗笑为往外送春联的妹子加油,一会儿又神态严肃地催俊秀加油……
忘不了。也不敢忘。
这家乡的纯朴的人们。这人们用真情堆积起来的村庄。
酸甜苦辣,总须自己亲尝。是非曲直,一任群众评议!
(下接《墨砚霜风——书法名家卫俊秀传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藐姑射之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