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党风廉洁恳谈年张氏恳新大会在哪里举行

苏州张氏二
我的图书馆
苏州张氏二
横渠后裔迁苏张氏  此族出自清河郡,据1928年张一麐撰《张氏族谱序》,“吾家系出横渠,世传耕读,明季兵燹,宗谱散佚无存,故今谱以在吴祖让四公为始。”横渠即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其父是开封人,卒于涪州任上,诸子年幼不得归,寄寓陕西郿县横渠镇。张载后裔南渡后先居浙西,又十世,约明朝前期,张让四迁居吴江,为这支始祖。
第六世张应魁(1573—1645)在苏州县署内当小吏,移居盘门内驸马府堂前,死后葬吴县。应魁子凤仪,明末清初俱入臬台幕,凡兵刑钱谷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凤仪子性善曾结同声社,是张家第一个秀才。性善子、第九世朝端官训导,曾署理知县。其子嘉起是沈德潜的学生,所作文章很受沈赞赏,但中秀才后三十年未成举人。他以士子只事举业博取利禄功名为可耻,故所著书多切于实用。他住娄门外利民桥东,于宅后立家祠,以世传吴江田百亩为祭田。又定“元会运世,是一为万”八字为子孙命名之序。他生三子,次子元达即张一麐的高高祖。此后张氏各代子孙只中过一个举人,也有经商的。太平天国战争时,张一麐的祖父味鲁未携一物出逃,随后病没,娄门宅与祠俱毁为平地,家徒四壁,一麐父是彝(1834—1889)辛苦支持,,教养诸弟由商而儒,一一成立。他曾与张是保同纂《虹桥张氏家谱》。后中进士,在河北候补八年,才实授正定县令,以劳瘁已久,在任20个月而卒,负债甚巨。他的元配和继配,都是吴本善的女儿,元配生一夔而卒。继配历尽艰辛,抚育三子长大各有所成,尤其是张一麐,不论地位、学问、气节都堪称第一流人物。她每每叹息着说:“你们所以能自立,正因上代没有遗财给你们哟!”
十六世张一麐(1867—1943),少称神童,虚岁十一就中秀才,捷报到门,这位秀才相公正同弟一鹏在天井中以碎砖瓦作搭房子游戏。十三岁应乡试,虽未被取中,其文已获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赏识。18岁中第十六名举人。一度以教读维持生活,学生中有沈钧儒(后又是他的堂妹夫)等。1903年,中经济特科第二名,他在文章中引证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很周详,为主考张之洞所激赏,张之洞立邀他去湖北,因故未果。再被引见给袁世凯,袁立聘入幕府。他随袁十余年,很受重用,袁任大总统,任命他为机要局长。但当袁阴谋称帝时,他坚决反对。当时袁的大儿子袁克定等每天都在京伪造上海的《新闻报》、《申报》呈袁世凯阅读,上面满载赞扬帝制的报道。张一麐得知愤极,便从天津租界里买来原汁源味的二报呈上,袁虽表面上赞扬张的忠贞,却调张任教育总长,明为提升实不令他参预机要。张一麐依然竭诚苦谏,袁不听。不久蔡锷在云南起义,全国响应,袁才不得已找张一麐来,说,我昏愦不听你言,以至于此,嘱张为袁改定取消帝制的文告。抗战爆发,张一麐与李根源等共倡组织老子军,不惜一死以唤起举国抗战,事虽被阻未成,其凛然正气、义烈之声播于天下。日军占领苏州,搜捕他甚急,他避至光福,着僧服,拒绝参加维持会。后由张一鹏严庆祥等设法将他送上海转去后方,他被推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仍不改耿直本色,诗云:“万马齐喑试一鸣,初心端不为浮名,歌功颂德由君辈,折角批鳞属老生。”1943年他抨击孔祥熙等贪婪误国,招致蒋介石不满,当时重庆遍传“张一麐奉旨暂停出席参政会”之说,而他即于这年十月逝世。张一麐还做过冯国璋总统府的秘书长,与徐世昌、段祺瑞、张作霖等都早相识,但他鄙弃高官厚禄,南归故乡时还是租屋居住,以卖文为生,平时衣着寒俭如穷秀才。1925年旧历年关将近,孙传芳特送他银洋二千,他将此款全部移办平民教育事业。后来得张一鹏资助半数才能买下吴殿直巷住宅,即宋吴感红梅阁旧址。他的著作有《心太平室集》、《古红梅阁笔记》等。其他如说服军阀不纵兵扰苏,保全地方,参预《吴县志》总纂等惠及乡里的事迹已见《苏州市志》。
张一鹏(1871—1944),一麐弟。光绪举人,据传他与陆锦燧(属凤凰街陆家,张一麐曾在该宅教读)把张一麐两篇在书院考试获甲等的文章夹带进考场,恰巧题相同,便各抄一篇缴上去,榜发俱中,故苏州人有张一麐中了三个举人之说。张一鹏曾于1898年创设苏州人自办的第一个新式小学堂——唐家巷小学堂。后随供职袁幕的一麐入京,有时外出狎妓,一夕为兄所悉,一麐怒甚,举起旱烟筒把他额角打破而流血,兄弟相抱皆哭。袁世凯闻声出问,得知缘由,便以官费派一鹏去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与汪精卫、胡汉民是同学。归国后历任地方、省检察厅长,北洋政府代司法总长。后来辞官到上海和苏州做律师。曾任上海律师公会会长。盛宣怀没后,他为遗属分析家产就得律师费三十万元。他长住上海,在苏州长春巷原26 号也有住屋。每次回苏,必按日恭恭敬敬地到一麐处问候起居,知兄家贫,按月送零用钱。沦陷时留沪,1944年1月出任伪司法行政部部长。当时日本败局已定,张却在此际落水,故一度流传“受地下党委托、欲营救狱中抗日志士才出任伪职”之说。但笔者就此请教过一鹏之孙满涛的好友兼至亲、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王元化先生,他说并无此事,主要是日伪威胁他如不任伪职就要下毒手,又闻兄一麐已卒,他就屈服了。还有人说是早已投敌任《申报》社社长的同乡陈彬和,屡来拖他下水,为此亲戚黄炎培特地托人从后方捎信来,警告他“不要吃冰”(意即不要吃进陈彬和的说辞)。“千古艰难唯一死”,一鹏暮年变节,还以做伪官中的清官自解,上任后不久即去视察监狱,感染斑疹伤寒而卒。计任伪职半年。一子为儒,一女为昆(后去美国,不详)。
一麐长兄一夔,国学生,患病早卒;嫡堂弟张一爵,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派赴德国留学陆军,宣统间步兵科举人,云南讲武堂监学,江苏都督府军政司副司长,陆军少将;堂弟一钧,日本明治大学毕业,驻横滨总领事,外交部条约司主事。
十七世:张为章,一夔长子,北大商科毕业,曾任上海大陆银行经理;张为屏一虁次子,上海商船学堂毕业,曾任远东银行华经理;一麐子为资,曾任驻芝加哥领事及台湾驻联合国外交官员;为鼎,东吴大学毕业,曾任台湾中央信托局昆明分局经理,后随信托局去台;长女为珂,后去台湾;次女为璇,治生物学,六十年代初由湖南回苏州,将户口迁入富郎中巷顾允若子女家(一夔次女嫁给顾允若),住厅上。1966年“文革”起, “造反派”将她的积蓄黄金多两尽行抄去。她与插队下乡、时正在家的女儿俱自缢身亡。
十八世:满涛(1916—1978),父亲为儒,号伟如。南洋公学毕业。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硕士,河海工科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农校化学教授,上海商品检验局实验室主任(局长蔡无忌是蔡元培之子)。他有2子3女。次子万春(1922—&&&& )曾就读于苏州纯一中学,后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系,长期工作于银行界,现常居香港。
满涛是伟如长子。原名万杰,更名逸侯,满涛是其笔名。他生长在高级职员家庭,父亲月薪400银洋,祖父的收入还要高些。他和弟妹们各有一个奶妈,一个粗作仆人服侍,家中还有其他佣仆,每天光下人要开两桌饭。父亲不问家事,抗战前存入中央银行七年期存款数万元,至胜利这笔钱几同废纸,家业由此中落。伟如秉承西方教育的理念,对子女任其自由发展个性。满涛十岁前在私塾里学习三年, 11岁至16岁换了八个学校。他曾说:“我在学校里读书变得很不规则,差不多隔半年就换一个学校,上课时看课外书,或根本旷课,学期结束时不参加考试。”他读高一时不参加学期考试被除名,但他借了一张高中毕业文凭,竟一举考入复旦大学。半年后被复旦发现除名,他又考进持志大学法科,课余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入了迷,发现自己的数理化知识太少,又自动降级去读大同大学附中初中二年级。读了半年感到课程太浅,改进立达学园,这次总算读满三年,毕业后再考进复旦。在那列强鲸呑、国步艰危的时代怒涛中,喜欢读书和思考的满涛,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少爷逐渐变成了一个思想左倾的青年。在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读马列主义书籍,并且到大隆铁工厂去学打铁,希望锻炼自己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经“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会的活动,其后还参加共青团街道支部的工作,常常于深夜外出在墙壁上刷写“拥护苏维埃”等标语。但他毕竟是一个书生,不懂得斗争策略,烫得很平的长衫,偏要弄皱了穿在身上,有时干脆穿上工人的短装在街上奔波却又无法掩饰知识分子的举止气质,连遭盯梢并被捕二次。有一次他白天在家写革命传单,连房门也不关,听到敲门声仍不停挥写,直到有双陌生人的皮鞋出现在身前,抬头一看,才发现是租界的巡捕。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和“罪证”一起抓住,这次被租界法院判刑一年半。经过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努力营救和托了杜月笙的律师说情,改判缓刑二年。家里不再让他在上海耽下去,他也想到国外去学些有用知识,1934年起他先后去日、美、德三国(在美二年,读了两个大学的化学系),学通了美、俄、日、法四国文字(晚年还自学了德文)。1938年他回到上海,这时除租界外都为日伪所统治,他决心拿起笔来战斗,主要从事翻译苏俄文学作品,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址就在满涛家中),编辑地下党领导的文艺刊物。但他也曾陪同祖父到苏州去,当祖父拜会一些日本要人时,他在旁担任翻译。这些是地下党授意的呢,还是他抝不过祖父的意旨呢?现在是无从索解了。
解放后,他继续勤勤恳恳地翻译了别林斯基选集第一、二卷和果戈理契诃夫等的作品,他的译笔清新流畅,能传原作神韵,译界和读者公认是第一流的,稿费也是拿最高一级的,不料天外飞来横祸,1956年6月他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分子。这仅因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二批材料”中的一条编者按语点了满涛之名,说胡风给满涛的信里提到要“遵守组织原则”,自然满涛是有组织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中的一员了。事实恰恰相反,倒是胡风提醒他要遵守单位里的“组织原则”,因满涛的文人习气重,不大注意单位领导规定或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在工作上受到过批评。但最高领导已经一语定案,满涛就无法逃脱厄运了。幸而有些领导人知道满涛同胡风只会过几次面,约胡风写过几篇文章,并无密切交往,也有些爱惜满涛的才华,虽定他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般分子”,却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影响使用。”也不把结论向他宣布。而满涛作为职业翻译家,一向在家里译述不用上班,很少接触社会,糊里糊涂地以为自己的问题已经弄清楚,拚命投入翻译。也幸而如此,他一生中的译著竟达数百万字。1960年满涛出席了全国文代会,并担任上海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十年浩劫开始了,满涛遭到抄家,批斗……,他得了高血压病,曾昏倒在马路上。但他仍尽可能利用一切时间翻译。1976年4月,上海的“四人帮”为了进一步压制知识分子以求巩固统治,工宣队对满涛宣布了十年前的“反革命分子”结论,并给他扣上“妄图翻案”的罪名。这对满涛是个致命的打击,他只能忍受着屈辱,实在压制不住胸中的愤懑时,他惟有从书桌上抬起头来呐喊“我不是反革命!”不到半年“四人帮”垮台了,他决心加倍地努力,完成《别林斯基选集》和《果戈里文集》的未竟部分,他所在的单位已着手准备为他平反,然而超负荷的工作,二十余年的折磨,使他终于抵挡不住第三次脑溢血的扑袭,壮志未酬而逝。由于他的坎坷经历, “文革”前才结婚,夫人顾津苹。有一养女,今在沪(4)。
张可,原名万华,满涛之妹。暨南大学英文系毕业,能演、能写、能译。沦陷时积极参加进步戏剧活动。有人说,她不施脂粉,不着丽装,但那大家闺秀的风度气质却是如今饰演旧上海知识女性的任何超级明星也演不出的。解放后执教于上海戏剧学院,曾是余秋雨的老师。她是在上海沦为孤岛时入党的,她的丈夫王元化与胡风相识,在他主持的新文艺出版社里出过胡风的作品,被打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在定案前,领导对他说,只要你承认胡风是反革命分子,就不给任何处分。可王元化不愿昧心附和,那怕是一句话。结果被开除党籍,行政降6级,他一度患精神分裂症,连声高呼“我没有罪!没有罪!”张可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体贴地照顾他直至病愈。今冤案平反。但她毕竟经历了沉重的精神折磨,现在重病中。
衡平堂张氏  族中相传明末自安徽迁来,为南宋和县乌江镇人、状元、名词人张孝祥后裔。祖上在康熙雍正时经营商业,渐致巨富。太平军攻占苏州之役,该族百数十万两资产丧失殆尽。长房张兆堉为贫而仕,将高师巷宅典出,其母又变卖衣饰,方能成行。但历知龙泉、昌化等县在当时都是贫瘠之区,官亏私累,负债山积。全家曾相对愁叹道:如族中早置义庄田二、三千亩,犹有依靠,必不至如此艰困。其子茂镛()婚后,几贫不能自存,经苦学终成秀才,举人。光绪间历知上虞、金华等县,每到县任职,就在城隍前立誓,不通请谒,不受贿赂。旧俗县令到任,库吏例送巨款,盐公堂也每年送盐规及食盐费四五百元。茂镛将这些陋规都用于恤孤寡,创书院,又修水利,去盗祸。离上虞之日,四乡绅耆攀车饯送的络绎30里。后调安徽为候补知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捐田528亩建衡平义庄于砂皮巷。光绪二十八年他在浙江充考官,取陈敬第(即陈叔通)为举人,次年陈中进士成翰林,建国后陈数次来苏看望其后裔。茂镛著有《巽庵漫稿》、《巽庵词稿》等。子海观,曾任大康钱庄经理。其长子大桢,合肥煤炭研究所高工;次子大濴,铁道部某厂党委书记;幼子大溶,毕业于哈工大,为航天部高级工程师。茂镛堂弟张茂炯(1875年生),光绪三十年二甲六名进士,宣统间任度支部司长,民初入财政部盐务署,纂成《清盐法志》300卷,年未五十即告归。茂炯亦工吟咏,有《艮庐词》、《吴门百咏》存世。茂炯的子孙较稀,后裔今尚居高师巷老宅,原有《进士第》匾及小园已毁。
二房有张培敦(4),号砚樵,为茂炯高叔祖。居张氏旧宅万年桥如画楼。书画均得文徵明秀韵,能诗,精鉴赏,富收藏。所绘《玉溪梦隐图卷·序雁联珠图卷合册》有影印本传世,驰誉东灜的画家顾若波是其再传弟子。张培敦曾修《吴中张氏家谱》。茂炯为其印行《如画楼诗钞》。(5)
亲仁堂张氏  此族迁吴始祖为张肇培(字厚甫)。其父原籍济南,善制扇及书画,19世纪初,设扇摊于巡抚衙门附近。一日遭衙役欺凌,适被抚台亲戚某撞见,呵退衙役,见扇面书画秀雅,出银资助,开设扇店。后逐渐发达,兼营百货、钱庄信汇以至盐场。店名有容堂,《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就写了个钱庄“有容堂”。析产时,厚甫分得连云港板浦附近的盐场,妻马氏为常州籍,辗转迁居苏州。宅第堂名“亲仁”。厚甫次子履谦号月阶(),同治七年(1868)以吴县籍考取秀才,官至户部山西司郞中。他扩大经营盐场,陆续买田地,开典当,置房产,办学校,设祠堂义庄,投资苏纶苏经等厂,宣统元年曾任苏州商会总理。他在1877年以银6500两买下迎春坊拙政园西部的汪姓宅园,将残破不堪的园第大加修葺,至1892年建成,园改名补园。当时由临街住宅的备弄向北入园,山石扑面,长廊临水,缘溪而行,园景渐展。从园东墙波形水廊南端遥望笠亭及“与谁同坐轩”,宛似一把倒悬的大折扇, “与谁同坐轩”里的石台、石凳、挂灯及漏窗也都是扇形,又称扇亭。这是张履谦的精心设计,以不忘祖先由制扇起家。住宅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宅西部有三层楼三开间洋房,其前亦有花园假山,园宅、祠堂等共占地近30亩。义庄有田2003亩。张履谦又爱好文物、书画、昆曲,光绪间请俞粟庐到家鉴定书画兼为其儿孙拍曲。履谦子元穀,捐候选道,长女永龄嫁与盛宣怀(杏荪)之弟莱荪。履谦长兄履豫,同治九年举人,光绪时曾修《豫章张氏家谱》。其子君修无嗣,以元穀长子钟来兼祧。
第五代钟来,名紫东(),爱好并擅演昆曲,在当时曲友中被誉为吴中老生第一人。曾与粟庐子俞振飞在补园戏厅同台串演,又为道和曲社与昆剧传习所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传”字辈第一次演出也在张家戏厅举行。曲折幽雅的亭榭与韵味悠长的曲声汇而为一,张家对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都作出了贡献。其继室出南浔四大丝商(刘、邢、庞、张,号称“虎豹狮象”四大家族)中的邢氏,生子问清(1910~&&& ),193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继而留学美国,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陆续担任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教授,系主任,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早在1956年入党,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都献给国家。问清女岫云、缦云、瑞云、子玉川、毓明,分别为教授、高级工程师或总工程师,也都是党员。岫云于1953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1959年赴苏联全苏土建科学院读研究生,1963年获苏联建筑学副博士回国,从事农业建筑科研,带头创建“农业工程”学科、“农业建筑环境”专业。2005年,岫云编著出版了《补园旧事》,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家族令人难忘的如烟往事。元穀第三子钟湘之子德泽,和第七子荷百之女德涵参加过当代的托派活动。“(在上海托派组织工作方面)律师张德泽和他(堂)妹妹张德涵由同情者变成同志是值得一提的。由于他们的忘我捐献,我们能够在沪西工人区里办了两所小学校,以此为基地多少增加了些工人关系”(王凡西《双山回忆录》)。德涵解放后在“左”的政策下判刑,期满后曾在苏州博物馆工作。德泽子毓基为微雕艺术家。现亲仁堂张氏已传至第八代,子孙以居上海为多。
九如巷张氏  同治十一年(1872),淮军将领、合肥张树声来苏州任江苏巡抚,后调任两广、直隶总督。长子华奎,字霭青,光绪进士,曾任四川建昌道、署按察使等职,并两任川东道,以善于办理外事交涉见称。华奎子张冀牗(),倾向新思潮,于1911年挈家迁沪,1918年再迁苏州寿宁弄8号。他决心从事教育以振兴国家,1921年变卖在皖大量田产,购九如巷20余亩地创办乐益女中,并迁居该巷。聘请侯绍裘、张闻天等执教。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即秘密设于该校。乐益先后培养了不少思想进步和有成就的学生。冀牗生四女六子,使他们既受诗书旧学的薰陶又都受现代高等教育。四女:元和、允和、兆和、充和,都有才女之称,分别嫁与昆曲名演员顾传玠、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名作家沈从文、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她们擅昆曲、谙诗词、能文章、工书画,又通外语和现代文学,气质娴雅,且俱寿至耄耋,人或称为最后一代的闺秀。现仅充和一人在世,2004年以九十岁高龄,由美返里,举办个人书画展,身着红色旗袍,清歌一曲,馀韵袅袅。六子:宗和,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寅和,中学教师;定和,作曲家;宇和,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寰和,乐益中学校长;宁和,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乐团指挥。二三十年代,家中编印家庭刊物《水》,1996年2月,兄弟姐妹俱已高龄,共同将《水》复刊,并坚持至今,为全国唯一的家庭刊物,但却蕴含了许多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
赐锦堂张氏  族中相传,先世在江西,因岁歉辗转来苏。始祖惟鲁居娄门内张香桥桥湾里。历数世,1860年太平军将入苏,该处张姓百余人悉出避难。战后仅有梅轩(1850—1910)兄弟2人归来,赖邻居叶老太太照顾长大。梅轩由学徒而自立,再创设张恒昌辫线号。1908年购进德国机器,被称为国内以机器编织这类产品的第一家。他有福元(号子庠,1890—1957)、福玮2子,立赐锦为堂名,子庠继承父业,1913年购进日本锭织机创建华纶丝边厂,在苏州织带业首家生产机织丝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改名美纶丝边厂,长期居苏州织带业首位。他生6子2女,长子张寿鹏(1906—1990)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继父业任美纶厂经理。抗战前积极提倡国货,发起创办国货商场。胜利后出任吴县商会理事长。1949年初,与陶叔南、朱宏涌等接受中共苏州工委书记张云曾指示,以其广泛的社会联系,努力克服当时吴县党、政、军各方面阻力,积极参与组建工商自卫队,购买枪械,为维持解放前夕的社会治安贡献力量。解放后仍带头参加工商界的各项爱国活动。“五反”运动初,在当时加强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下,被判入狱三年。释放后,他爱国守法一如既往。次子远去兰州,打倒“四人帮”后,由原苏州地下党的同志协助调回故乡工作。次子寿鹤(1908—1965),东吴大学毕业,创办上海纱罩厂;三子张寿康,机械专科毕业,继父任美纶织带厂厂长。四子张寿田,大学化工系毕业,先在上海开玻璃厂,后去台湾经营化工产品,子女俱在台湾萌发新枝;五子张寿龄,业商。二女丽云(长居美国)、曼云。子庠弟福玮之子寿之,毕业于复旦大学,为微生物学教师。1988年,寿田返乡与家人聚首,同寿鹏合编成“赐锦堂人丁册”。现该堂后裔仅少数在苏沪及海外,大部分在外省。张香桥旧居已不存。
此外,葑门、浒关等地也有张姓大族。
葑门外三四里,明末有张氏聚族而居。至康熙间族中出了清官张壎(1640—1695)他任河南省登封县知县时,不取一钱,亲率衙吏,抽空务农,不时访贫问苦,小的争端就在田间解决。路不拾遗,狱讼日少,甚至衙役见无从敲诈勒索而离去。当因提升广西南宁通判而离任时,百姓遮道号哭,立祠塑像。张壎墓在葑门外黄石桥故宅之旁,墓前有“天下第一清官”碑。墓旁原有“张公祠”,今俱湮没不彰。据1999年娄葑镇调查,张姓在该镇各姓氏的人口数中占第二位。浒关张氏自明末清初张介祉始知名。同里凌寿祺题其故居诗说他是“……将军之子孙,来居浒墅成寒门”,而前述张拱端之父是昭勇将军张度,拱端字孟恭,介祉字季繁,又同在明末清初,可能是同族。明朝吴中田赋沉重,又实行由粮长缴运漕米的弊政,吴民数百万户破家。介祉以经商致富,又善治田产,不但家未中落,反拥田万余亩,还救济了许多贫民。至清初,他会同其他士绅吁请当局将粮长代收之制改为官收官兑。其孙即张孟球(1661—1740),康熙二十四年(1635)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是清代苏州张姓中官位最高的一个。在任时以廉明著称,著有《合志堂诗文集》。他有5个儿子,3个成进士,2个中举人,与宋代窦禹钧的五子登科媲美。张孟球做官后就迁居城中梵门桥弄。其后裔现代有画家张念珍,毕业于沧浪美专。次子张钟华,先后就学于善耕小学、草桥中学、苏高中,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是电磁计量专家。其弟橙华,北大物理系毕业,苏州大学副教授,是苏州最早搜集研究院士资料者,又撰写有关苏州园林的论文多篇。
其他当代不详谱系的张姓知名人士有:张冶儿(1892—1961,滑稽戏名演员),张寒月(1905—2005),篆刻家,刻章逾万方),张晋(1907—1987),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张鸿声(1908—1990,评话演员,擅说《英烈》),张星阶(1909—1991,苏州国画院院长,尤工花鸟),张传芳(1911—1983,昆剧名旦),张幻尔(1912—1965,滑稽戏名演员,《满意不满意》剧作者),张季高(1917—,中国农业工程学学科开拓者之一,教授,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国良(1929—,评话演员,尤以说《三国》驰名),张宗祁(1930—,主任医师,长期在上海从事内分泌、消化科临床工作),张威廉(1930—,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宗谔(1932—,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克权(1932—& ,武汉测绘科技学院教授,系主任,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庆煌(1933—& ,苏州卫生防疫站主任医师),张传仁(1933—,华东师大法政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荐琳(1933 —,女,曾在核工业部、苏州医学院任翻译和教学工作,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云鹏(1935—,苏州大学教育管理研究员),张金铨(1935—,同济大学体育系教授),张洪钺(1936—,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为自动控制,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志强(1937—,教授级高工,擅长第二代核武器的数值方法研究),张杏生(1937—,教授级高工,长期在天津专事电视技术研究开发,获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张荷英(1937—,女,山东矿业学院机电系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继青(1938—,一级昆曲演员,擅演《惊梦》、《寻梦》、《痴梦》,有“张三梦”之誉),张晓飞(1941—,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征芳(1942—,北大研究员,高工,专事加速器的研究改进),张弘(1947—,一级编剧,锡剧《瞎子阿炳》作者),等等。
(1)见《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一》,其中说:张肱的后裔为晋丞相嘉,嘉的曾孙裕在南朝宋为司徒,但晋丞相嘉在有关史籍中未能查得。而张裕高祖是光禄大夫张嘉。
(2) 参考王欣《中古吴地文学世家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3)
(3)见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本节多据该书。
(4)关于满涛事多依据陈梦熊董德兴撰 《魂归来兮祭满涛》文及采访所得。
(5)此条据张茂镛《巽庵主人自订年谱》、《衡平义庄记》,张茂炯《艮庐自述诗》及张克煃提供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张温传》、《南史·张裕张永张充张融传》、《世说新语》、《唐书·张旭张籍传》、王宾《虎丘志》、祝允明《成化间苏材小纂》、黄省曾《吴风录》、顾沅《吴郡文编》、张云章《朴村集》、乾隆《吴县志》、《华山志》、道光《浒墅关志》、民国《吴县志》、《柳南随笔》、《长元吴三邑诸生谱》、毛羽满《记苏垣爱国耆绅张仲仁先生》、《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史念海《两唐书人物籍贯地理分布》、孙中旺《南朝吴郡张氏研究》、郭峰《唐代氏族个案研究》、《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张岫云《补园旧事》、《苏州文学通史》、《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当代苏州人才录》
发表评论:
馆藏&1834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非洲杯在哪里举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