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钠是亚硝酸盐吗一种常见亚硝酸盐

有问题 @ 爱问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60.217.147.*
火腿里都有亚硝酸钠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它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晶体,形状很像食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有
害,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虽然和食盐氯化钠很像,但有毒,不能食用。亚硝酸钠有较强毒性,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果一次性误食3 克,就可能造成死...
问:你知道老鼠药是干什么的?
答:是用来药老鼠的,老鼠吃了以后会死的。
问:那么人吃了以后呢?
答:也会死的。 (不会马上)
答: 您好,根据您所说的情况, 汗蒸完后早上起床脸肿了是怎么回事,考虑您可能是过敏的症状! 建议您可以服用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片等!
建议您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
大家还关注> 【答案带解析】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泡菜是我国北方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1)选1、2、3号容量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0.6kg的新鲜莲花菜;(2)再在坛中加满煮沸过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3)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液体未加热和煮沸后亚硝酸盐的含量;(4)用水封坛,放在15~20&C环境中;(5)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5天.所得数据见表1和表2.表1&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未加热)亚硝酸盐含量(mg/kg)时间1号坛2号坛3号坛封坛前0.150.150.15第4天0.60.20.8第8天0.20.10.6第12天0.10.050.2第16天0.10.050.2表2&&未加热和加热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对比亚硝酸盐含量(mg/kg)时间未加热加热煮沸后1号坛2号坛3号坛1号坛2号坛3号坛封坛前0.150.150.150.150.150.15第4天0.60.20.80.60.20.8第8天0.20.10.60.20.10.6第12天0.10.050.20.10.050.2第16天0.10.050.20.10.050.2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项研究中,要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什么?(2)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绘制3只坛内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3)根据曲线及表1、表2中的数据,你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4)该项研究的设计存在着一个较明显的缺陷,你认为是什么?
本题是为了了解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以及泡菜在加热煮熟状态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根据实验步骤及表中数据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实验过程中变量要唯一,这三只坛都是加热前和加热煮沸后的对照,没有和不加热的对照.
(1)该项研究中,若用一只坛,结论可能具有偶然性.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可以减少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亚硝酸盐含量,对...
考点分析:
考点1: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而进行的实验探究.这里所要探究的物质变化的条件主要有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高温、高压等等;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指外界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强、搅拌、物质的形状或接触面积等).并且,这里的变化既包括物理变化,又包括化学变化.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探究题,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者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中考重点是:对于物理变化的考查主要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质的溶解及三态变化等等;对于化学变化的考查主要有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燃烧与灭火、酸碱盐及氧化物之间反应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思考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即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一个实验使用某一条件或者满足某一因素,另一个实验不使用或者不满足),来进行实验探究之.并且,一般都按照如下的思路来思考分析、设计实验、推断解答. 对于物理变化来说,要考虑的变化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有降温、加热、加压、搅拌、物质的形状或接触面积等等.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氧气时,首先要将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液化,然后蒸发;并且,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氧气加压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再如,物质的溶解时,不但要考虑物质的形状、水的温度,还要考虑搅拌等影响因素. 对于化学变化来说,要考虑的变化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有点燃、加热、催化剂、通电、高温、高压以及是否搅拌、反应物的浓度、形状或接触面积等等.例如,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初中阶段一般是指加快).再如,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使用玻璃棒搅拌,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考点2: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知识点的认识】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它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如图所示:;亚硝酸钠白色至浅黄色粒状、棒状或粉末,有咸味,易潮解,易溶于水和液氨,其水溶液呈碱性,其pH约为9,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钠.有氧化性,与有机物接触易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化氮和氧化氮的气体.亚硝酸钠与肉制品中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生成鲜艳、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或亚硝基血红蛋白而护色时,尚可产生腌肉的特殊风味.因此,常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腌肉等.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60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亚硝酸钠有毒,过量食入(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若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有时,亚硝酸钠被不法分子用来制造假食盐.我国曾发生多次将其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至于甲醛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它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分子中有醛基发生缩聚反应,得到酚醛树脂(电木).甲醛还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因此,可用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但是,不能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等食用品;这样会引起人体蛋白质变性,使人中毒.甲醛还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主要用于塑料工业(如制酚醛树脂、脲醛塑料-电玉)、合成纤维(如合成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皮革工业、医药、染料等.甲醛对健康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作用:甲醛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痛. 2.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色斑、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3.致突变作用:高浓度甲醛还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实验动物在实验室高浓度吸入的情况下,可引起鼻咽肿瘤. 4.突出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眼痛、嗓子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记力减退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等;孕妇长期吸入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男子长期吸入可导致男子精子畸形、死亡等. 另外,还有甲醇(工业酒精常常含有少量甲醇)等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H,它是无色有酒的气味,易挥发的液体,还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甲醇有毒,饮后会使人眼睛失明,饮用量大时会使人死亡.因此,绝对禁止饮用工业酒精,也绝不允许用工业酒精来配酒出售.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亚硝酸钠和甲醛的毒性及预防办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以把样品放入碘化钾的硫酸溶液中,再加淀粉.如果显蓝色就证明该样品是亚硝酸钠.2.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所含的亚铁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3.新装修的房子里一般甲醛都会超标,只要在新房里放上一两盆吊兰,甲醛就会被部分吸收,但是由于甲醛的挥发时间长达3-15年,所以单纯依靠植物来清除甲醛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风,室内降低甲醛浓度至安全限以下.最好找专业的治理公司来处理、解决.
相关试题推荐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已跨入航天领域国际领先行列.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宇宙飞船中可用超氧化钾(KO2)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固体,它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O2+2CO2=2K2CO3+3O2为了验证这个反应能够产生氧气,该小组同学以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来与KO2反应制取O2,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1)C处应从A、B两种装置中选择&&& 作CO2发生装置.(2)已知CO2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D装置的作用是&&& .(3)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能生成氧气可能与CO2中混有的水蒸气有关.若要检验干燥的CO2能否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氧气,你对上述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
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B.30%C.50%D.70%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则该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分别是( )A.114、175、114B.114、114、289C.175、114、114D.114、289、175
下列各量中,与水的质量多少有关的是( )A.水的密度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C.电解水时产生氧气的质量D.水的比热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亚硝酸盐;如果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会引起食物中毒.其中毒症状是,1-3小时内便可让人缺氧,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口唇发紫、呼吸困难.请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a.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b.NaNO2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是7:16;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3.3%(保留一位小数);c.欲配置140g的2%亚硝酸钠溶液用于亚硝酸钠的毒性实验;那么需要NaNO228g;水112g.【考点】;;;.【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分析】【进行实验1根据指示剂以物质的酸碱性进行分析.【行实验】根据碳酸氢钠的组及碳酸和氢钠的性和酸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交与论】合碳酸氢钠性进行分解答;书写程式时要注意条件和配平.【解答】解:进行实验1】方2:NaCO3;NaCO3+2Hl=2NaCl+H2OCO↑Ca(OH)+C=aO3↓+2O/格/& 方2:根据假,和盐酸反应放出能使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应有碳钠,依据质量守恒律配方程即可.故案为2NaHCO3N2CO3H2O+O2↑进行实验】酸钠对热较稳定,受热不分解.据物质的溶解可知,别碳酸盐以钙离来验,所以加碱应该是氢氧化钙.
/格/ 并将产生的通入澄清的石水中.
2.&石灰水变浊
空格//空/ 水&格&&
空格/ 明显现&&&/&&&&&空格/&
/根据学反应前素种不变或化学反应前原子种类不变物NCO3含有Na、H、C、O等元依反应前后元种类不变故可能生成NaHNa2CO3,即依据质量恒定律答案为:【交流与讨】碳酸氢钠热分解生成酸钠、二氧化和.案: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的,所以不能根据酞变红色来推断一氢氧化钠.
取少量碳酸氢钠溶于试管中然后滴几滴色酞试液
想正确【进行实验2】碳酸氢钠盐酸反成氯化钠、和氧化,根据质量守恒定配平可.验物质的性常用酚酞来进行检只要酚酞会成,就可以证明溶液显碱性,Ca(OH);故案为NaHCO+Hl═Nal+H2+CO2↑性质;干燥密封、处【点评】题通过对“安”粉变质的分析,点查钠的种要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方程式书写及保存知识.比较综合.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123321老师 难度:0.68真题:1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2134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硝酸盐与亚硝酸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