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不是有问题

>> >>我是否心理不正常?
我是否心理不正常?
病情描述:
我今年22岁,自我感觉在家是一个特别乖巧听话不让家人担心的女孩,但我从工作三四年以来,突然发现在自己一个毛病,就是自己很情绪化,情绪转变的特别快,前一分钟看你还挺高兴,不知不觉自己突然心情就不好起来,自己都没法控制,有时还特别容易生气,发脾气,特别是跟家人在一起时,跟家人吵完架之后,马上就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我都感觉自己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而且考虑事情太多太复杂,我感觉像我这个年龄段应该正是最幸福的时间段,但我总感觉比别的同龄人成熟许多,考虑许多.在工作上,总是不相信自己,总感觉自己这份工作做错了,我是做电脑工作的,自从从事这份工作以来,我感觉自己的压力特别大,费精力太多,有时会感觉喘不过气来,特别影响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或是得了什么病?以前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自己会有这种情况,可现在,我自己都搞不明白.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爱心网友回答
建议:你好,你这种想法也属于正常,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增大,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尽量要放松自己的心情,不要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可以多向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以免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神经衰弱,抑郁症。相信自己,总有人在你的身边。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左小萍&副主任医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
曹彩英&副主任医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何惠莲&副主任医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陈全新&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马新平&主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理疗科
李海兰&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心理健康热门问答
心理健康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舒肝解郁胶囊】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综合征】您现在的位置: > > 正文我的心理是不是有问题?我应该怎么办?来源:转载&&发布人:热心网友&&&&发布时间:<font color="#15-06-13&&友情提示:【来访者提问】我父母是离婚的。自从高考毕业时我和男朋友分手以来我再也喜欢不上同龄的男孩子了,总是喜欢40岁以上的男人。我今年大四快毕业了,大四的时候我和一个43岁的男人在一起了,快一年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爱他。最近他家里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事了,我也有了他的孩子。但是他回家后老婆不让他走了,孩子又要中考了天天哭,我自己就把孩子打掉了。他说还会来看我的让我等他。其实我自己也知道已经不可能了,我下半年就去南方读研了,也就是见不到他了,可是我不甘心,总想和他结婚。我不知道到底还见不见他,也不知道该不该信他说的爱我。我真的很爱他。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我根本就喜欢不上同龄的男孩子,我该怎么办?【】-回复:你好!推荐一些文字,希望对你有用!祝生活愉快!女人必看的5句话这五句话,对于男人,妻子,情人,应该都有大有裨益的,通过它们,或许可以看透不只一颗心。第一句实话:爱上自己妻子以外的女人,不一定就是婚姻不幸福或是太爱这个女人。当一个男人在婚外表达爱情时,心里只想占有这个女人,他不会幼稚地想到要和她结婚,他觉得自己老婆不错。而女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两人身穿婚纱站在教堂的情景。这种天壤之别的,构成了男人和女人在时的巨大心理差异。一个男人在经历了婚姻的新鲜期(大概就是两年吧)后便开始在心里梦想有的机会。但家庭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安全很合身很随意的贴身背心。他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着被他称之为高尚的爱情,但骨子里却是一幕幕黄色的插曲。他有着一个对他很满意、很信任的妻子,这种信任更鞭策他加快步伐找到一位红颜知己。他对他的妻子不能说就没有爱,他甚至对家庭还有着较重的责任感,他会为小孩的成长付出很多心血,会因为妻子有一天突然得了疾病而鞍前马后,他在家人和外人面前绝对是一个好丈夫好男人。第二句实话:已婚的小有成绩的外遇男人,他们身上的吸引力多数是妻子给造化出来的。他们身上成熟男人的魅力,一直在妻子的欣赏中,滋生着骄傲和,他的眸子里因有妻子的柔情而显露出安宁和温馨,他在妻子数度的教诲中懂得了如何表达……第三句实话:其实,就算不遇到你,他也会与其他的女人一见钟情。这种男人可能会痛陈自己不幸的婚姻,也可能不痛陈,这和向你表达“爱情”好像没有什么直接。他会对这个女人说:我一生中最爱两个女人,一个是你,另一个是我妈。他也并不是对这个女人没一点感情,他时时也想着她,出差在外会买上一份比给妻子的礼物稍微便宜的东西。在家里也常常真的因你而对妻子心不在焉。这正是他要的感觉,他希望在他稳定的生活状态下,有着年少恋爱时节的激情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时,在激情时也会动过和你结婚的念头,但事后又会理智地回绝自己不太坚强的灵魂。聪明的女人会发现,那种一有外遇就要离婚的傻男人是越来越少了。第四句实话:男人只想与你恋爱,对婚外女人想嫁给他的想法都是又高兴又。你要嫁给他,男人得意的是,这个女人还真爱他,害怕的却是,会被女人无怨无悔地缠上。这种关系的结束,大多都是从那个女人提出让他离婚,她想嫁给他的那一刻开始的。不过,外遇男人不想很快离开她,便采取迂回战术,于是,就像那个男人许诺“2005年会跟妻子离婚”娶小青一样的诺言就诞生了。直到女人熬不住了,不顾红颜大怒发誓离开他。问题是女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爱错了人,当男人一句温存话外加几滴鳄鱼泪,女人又轻易地忘了先前的伤疤,这样来来去去,男人患上了惊恐症,女人也患上了非他不嫁的疯狂症。第五句实话:大凡多次找借口不离婚而又对你拼命表白爱情的男人,在心里他就没打算和你有婚姻。他不想与你有婚姻,他就会找一个借口与你分手。这种时候,他已经很后悔和你把关系发展得太深,弄得自己疲于奔命。他此时考虑的是采取什么方式与你了结,最好是你等不了一走了之,或许你还觉得对不起他,不管怎样千万不能影响他的事业和家庭。在你写下诀别信准备离去的那个晚上,他会跪在你的面前,流着浑浊的泪说他心已碎,他会把你珍藏在心底最深处,在每一个有音乐响起的夜里,他都会痛心地差一点抽筋死去。这就是一个道貌岸然向你苦苦表白爱情的花心男人的真实面目,陷在爱河中的女人,知道了这些,你还会继续爱下去?人生是一段一段的旅程,每段旅程你都会遇上不同的人,或结伴同行,或微笑离开。有缘相聚,无缘分离,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没有谁离不了谁.犹太人从出生就在书本上洒下蜂蜜,让孩子第一时间内体会到知识的可贵和智慧的甘甜。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会伴你一生,除了你的智慧;没有谁能依靠一世,除了你自己。青年时期,你爱的其实不是某个人,而是某类人。你喜欢的,深爱的其实是你心中的理想偶像,而这个或那个人身上,只是或多或少有着和你偶像相同的地方。他不是你的唯一,也不会是你的全部。青年时期,你习惯性的选择依恋,选择念念不忘。其实,人生离开谁都可以。你改变不了环境,只能适应环境,只能改变心境。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西安的冬天你会感觉到阵阵冷意,尤其是晚上,让你在街上走一圈似乎就会冻成冰人,然而最低气温充其量也不过零下七八度,而把你放到哈尔滨,放到冰岛,放到南极,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下你照样可以活着,甚至会活的更好。友情提示:&&(在线一对一咨询:<font color="#fa元/50分钟/次)女 | 黑龙江-哈尔滨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方式:QQ文字/QQ语音咨询次数:1231次&&|&& 好评率(100%) 擅长咨询的问题:压力疏导&|&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认识自我|子女教育|失恋疏导|焦虑缓解|婚恋情感最近上线时间:14分钟前&&&&阅读本文的人还感兴趣:推荐心理咨询师 >>百度广告
服务声明:本站旨在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心理咨询师及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提供专业的服务,使和帮助更多的人获益!
咨询中国--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的访问出错了。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搜索心理咨询师
您要咨询的问题:
婚恋两性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子女成长压力疏导认识自我
我也不知道
CopyRight ,版权所有*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跟男朋友在一起四年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越来越害怕跟他做爱,他也没有性虐什么的,好几次做着做着我感觉心理有一种压力就喊停,虽然他没有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不是很乐意,请问这是什么症状?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专长:中医科
&&已帮助用户:4447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情况如果没有疼痛,妇科疾病,考虑你是心理问题。建议你跟男朋友说出来,大家面对面沟通,不然有时候误会就导致你们的关系不和。亲爱的如果对我的回复满意的话可以给个评价谢谢
职称:主任医师
专长:高危妊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妇科炎症,...
你可能有点心里恐惧怕怀孕调整一下心态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快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143486
指导意见:你好,有可能是性生活之间出现过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注意多沟通,也可以暂时避免性生活,注意调节好情绪来改善,请评价一下,非常感谢。
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我就是越来越害怕跟他做爱?请问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回复:你好,但是如果心里有问题的话也是有原因的,注意多找一下原因。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38652
指导意见:你好,你应该跟男朋友结婚才能保护你自己,你被男朋友插了四年他已经享受惯了,他可能喜新厌旧不想要你了,性交你喊停他没有达到舒服点可能会不高兴的,他不要你了,你再嫁别人就难了,谁知道你这种情况都会不高兴的,
你懂个屁!!!
回复:你好,美女你生气了,犯不着生气,你情我愿的性交,处不好就分手吧,我会要你的,
问医生您好!我喜欢看性虐片,和/
职称:医师
专长:慢性糜烂性胃炎,肝炎,习惯性便秘
&&已帮助用户:175784
指导意见:其应该是心理作用所致。 自我调养对尽早康复至关重要,应尽量转移注意力的。 
问做爱时她为什么老喊痛。
职称:医师
专长:妇科等各类常见病
&&已帮助用户:55092
你好!这情况可见于阴道炎,慢性宫颈炎,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感染,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
问请问下医生。我做爱时候有种性虐的冲动感。之後总觉得自己对老婆太过分了。也很後悔。可是就在每次做爱的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全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3744
病情分析:性虐包过主动和被动两种表现,在生活中喜欢对女性施加虐待。意见建议:夫妻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性爱方式,只要性生活和谐就不是虐待,你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日常生活多关心老婆,婚姻会更美满。
问就是不乐意与人交流,一说就烦
职称:医师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53207
指导意见:你好,自闭症性 格内向只是心理障碍而 已或许是因为某件事情导致性格内向可以带其咨询心理医生如果只是性格问题可以参加舞蹈班、或者是其他团队性的体育活动来磨合性格.
问和女友做爱,很容易就进去了而且她也没有喊疼,事后也...
职称:护士
专长:凹陷性疤痕
&&已帮助用户:10767
病情分析: 你好,往往像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来讲的话,一般而言,上述表现都不能够证明不是处女的,不用担心。意见建议:现在的话,一般这样的症状下,也有可能会出现的,不管怎样,还是希望你能够放心下来为好。
问为什么我和我女朋友做爱他老喊疼?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妇科
&&已帮助用户:186802
这种情况常见的原因有性生活前戏不充分,分泌物不充足,或者有阴道炎等疾病存在,或本身阴道发育异常,还有阴道痉挛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性生活导致性生活困难和疼痛.建议你到医院妇科做阴道内检及白带的检查初步确诊一下是否有妇科方面的疾病.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各种莫名的病症都找上了门,严重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社会的进展,这种良性的作息
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很多
压力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心理学上是怎么界定一个人正常还是不正常的?
心理学上是怎么界定一个人正常还是不正常的?
我在想,是不是上有一个正常人的模型,所有偏离这个模型太多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个人太过内向不正常,太过忧郁不正常,太过理性不正常,太过寻根究底钻牛角尖不正常,太过亢奋也不正常。我们初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稍微消极一点也被老师和同学看做不正常。那在心理学眼中,那些整天活得很痛苦的家正常吗?比如:心理学上觉得海子自杀是不是心理疾病?叔本华这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是不是有心理疾病?释迦牟尼看破红尘是不是有心理疾病?让世界上最牛逼的心理学家给这些哲学家气质的人治疗能治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肯定解决不了,因为要解决这些人的心理问题就要先解决这些人的哲学问题,而心理学家又怎么可能解决的了。那既然解决不了,心理学又怎么界定一个人是不是正常,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疗?柴静在《看见-无能的力量》中写到那个到中国山区支教的卢安克,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很值得商榷,但他说的“人之所以正常是因为害怕自由”这句话(大意)我觉得特别深刻地揭穿了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恐惧。于是我就想,心理学所谓的要让不正常的人回归正常是不是就是让人适应这种害怕?当人内心不适应的时候就会显得不正常,适应了也就回归正常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但又渴望回归正常的时候心理学家有必要把他拉回来,但是,当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又不想回归常人那种正常的时候,就没法拉回?不知道知乎上有哪些牛逼的心理学专家,大家帮忙邀请一下,不胜感激!
【的回答(27票)】:
还有我现在赶生日聚会+出四份考卷,一周内别邀了,谢谢!
@答得很好。
我换个角度回答:心理学其实可以分为科学外界客观心理学概念
还有个人内心主观认定的心理学-为自己所用的。
关键是,一个人是否认为自己正常。
我曾经看到过其实我个人(从我的判断)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问题,包括脑检查),但是做一个不被母亲欢迎和喜爱的孩子,父亲又很幼稚离婚后没有照顾的;被疾病化的人,认同了周围最亲密重要他人的概念“你不正常,你有病”……
即使这样,这位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异性伴侣,在一个新的城市,有着独立的生活。 而觉得自己不正常。
动力学角度可以理解病因。 心理治疗角度,这位一直在服药。
和题主的询问有差异的是,我认为这位是因为认同而成为一个自认和他认不正常的人。
关于题主说的:
“心理学所谓的要让不正常的人回归正常是不是就是让人适应这种害怕?当人内心不适应的时候就会显得不正常,适应了也就回归正常了。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但又渴望回归正常的时候心理学家有必要把他拉回来,但是,当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又不想回归常人那种正常的时候,就没法拉回?”
应该说,当一个人极度不安恐惧的时候,知道害怕什么,或者知道自己因为有病才害怕,反而有了安定和所谓控制感。 那部分缺失的最早的认同和归属以疾病的方式获得了满足,有继发性获益。
我搜了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对心理学
的定义 (没有看到中文适合的)
"Psychology is an academic and
that involves the
Psychology has the immediate goal of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by both establishing and by many accounts it ultimately aims to benefit society.
In this field, a professional
or researcher is called a
and can be classified as a , , or . Psychologist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mental functions in individual and , while also exploring the
processes that underlie certain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behaviors.
Psychologists explore concepts such as , , , , , , , , behavior, and . Psychologists of diverse orientations also consider the . Psychologists employ
relationships between psychosocial . In , or in , to employing
methods, some—especially
psychologists—at times rely upon
techniques.
Psychology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hub science",with psychological findings linking to research and perspective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 , and the , such as .
While psychological
is often applied to the
of , it is also directed towards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many different spheres of . The majority of psychologists are involved in some kind of therapeutic role, practicing in clinical, , or
settings. Many do scientific research on a wide range of topics related to mental processes and behavior, and typically work in university psychology departments or teach in other academic settings (e.g., medical schools, hospitals). Some are employed in
settings, or in other areas
such as , , , and , as well as in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
“心理学所谓的要让不正常的人回归正常”
心理学的目的是理解个体最终有利于社会。
所以是否回归正常并不重要,很多人不那么正常,但是还是有利于社会的。
至于适应害怕…… 我会说是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如果说早期是被塑造的
(比如参考这些,基因,母亲怀孕的状态,夫妻关系对情感的影响等等)
那么当一个人成年了,或者说有足够自我意识的时候,如何理解和接纳这些情况,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好自己,让自己和周围人都觉得还可以,造福社会,彼此共赢。 这是我理解的心理学目的。
与楼主定义的正常与否还是有差异的。
在我看来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内容,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体验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存在。
要面对父母和社会或许并不那么爱我们,(但是也不至于那么不安全,有敌意,可以也有自我保护和善意……) 真正坦诚和开诚布公地去体验,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个人与其真实的内容世界和这个世界所提供的信息要法达成一致,又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很不容易的。
心理学提供了更好的框架。
而好的心理咨询会有机会将这些消极等等能展现和容纳并且超越。
顺便说,“不要被社会有太多的“正能量”麻痹内心真实的感受”
其实从题主的描述来说,本来就是正常的。 只不过有的时候周围碰到的人没有办法面对罢了。
【唐逍的回答(13票)】:
推荐看一下 Open Yale courses, PSYC 11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Lecture 18 -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Susan Nolen-Hoeksema)。我是从这堂课了解到的。
Abnormality characterized by:
Distress: causes person or others signi?cant distress
Dysfunction: prevents person from functioning in daily life
Deviance: behaviors or feelings highly unusual
也就是说有三个标准或者说三个特征:第一是这个人自己过得很痛苦、很苦恼;第二是不能正常完成日常生活的内容,比如无法继续上学或工作了;第三个标准是最有争议的,也应该是最古老的一个标准,就是让人觉得非常不正常(只不过从前可能稍微有些与社会传统不符就会认为不正常,现在会宽容一些,要「非常」不合社会规范才会被认定为 abnormality)。
心理学上的标准也有一个从比较随意的个人判断到尽可能做到明确、统一的过程。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标准仍然是这个人自己过得好不好,distress 和 dysfunction 的标准似乎也主要着眼于此。如果他自己过得挺好,也没有对别人造成足够大的伤害(除了观感上觉得这人不正常之外),那么其他人以「这个人不正常」为名来「治疗」「改造」他,则很可能只是伤害他。在正常还是不正常的问题上,要尽可能避免自以为是。
非心理学内行。如果说错请指正。
【秦楠的回答(3票)】:
题主开始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心理学上有一个正常人的模型,所有偏离这个模型太多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这个话你只能放在心理测量中来说,因为测量是有常模的,结果也是和常模去比较的,偏离常模太远了就会认定是“不正常”的,在常模周边波动的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发现了吧,其实“正常”“不正常”都是在和一个量去对比,而这也只是在统计上的意义并且还不能完全以测量为准,测量只是咨询中的辅助工具。
心理学界怎么去界定一个人是否正常呢? 曹老师的答案啊,这个是最直接的明了的答案。而且自测起来也很方便。
那么心理学是一定就要让不正常的人回归正常吗?我说:“不”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个咨询师我第一首要的任务就是尊重每一个来访者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常”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不正常”最重要的就是 的要学会和明白去接纳自己。但是心理咨询师必须也有义务让一个想回归正常的人回归正常。但是当这个人不想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也不能去拉人家,因为这是他的选择,是他的自由,是咨询师不是思想辅导员,你必须要尊重他人的选择(极端情况除外)。呐,其实大家都在说的就是,对于咨询,只有这个人有了咨询的意愿自愿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才是改变开始的时候。
因为前面几位解释的已经很到位了,所以我只是简单的提炼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佘炤灼的回答(19票)】:
谢邀。考研复习期间偷闲来答一下吧,很多人都比我专业,我这里只说一些个人理解。想到啥我就说啥,不成结构。
『正常』这个词、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常出现在心理学的各个专著和讨论中。因为『正常』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日常用语而非专业概念。『正常』是一个参杂了太多成分的概念。
『正常』既可以用来形容健康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不健康状态。
①我大多数时候情绪稳定,没有特殊情况我不会大喜大怒或悲伤,显然,我很正常。
②我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有各种童年阴影,导致我社交技能低下,难以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和信任。考虑到我的童年经历,这挺正常。
可以看出来『正常』这个词,即用来形容现有状态,也用来描述一种实际存在的『规律』。
当我们开始说『正常』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用一套既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去衡量对方。而这套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并不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如果说心理咨询有什么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坚持,那它坚持的肯定是最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而不是日常的、限定在某个国家或文化范围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所谓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我理解里是这样的:不能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做一件事情应该让自己觉得快乐、幸福、自我肯定。拿自杀来说,董存瑞的自杀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显然不同。
一个经常考虑自己是不是『正常』的人,肯定不太『正常』了。
而一个从来不考虑,哪怕一丝一毫,自己『正常』与否的人,也是不太『正常』的。
前者过度苛责,后者缺乏反思。
『正常』之所以不是一个好概念,也很少出现在专业著作中,依我看,主要是因为它无法区分『实然』和『应然』。大多数人所处的状态被认为是『正常』;这是实然。而我们又进一步认为人应该怎么样;这是应然。可以说,在我们日常语境中『正常』这一概念既是刻板的,又是模糊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里倾向于要求咨询师『价值中立』『道德中立』,要尽力去理解当事人的处境,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角度。如果咨询师『批判』了,其目的也不是为了『改变』当事人,而是为了当事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当然不会去说『正常』或『不正常』。
人永远无法和世界达成完全的『和谐』的。当一个人追求某种理想化的『和谐』,带着强烈的负罪感,他首先失去的是自我的和谐。
最近读一本书
里面第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当事人想割掉自己的鼻子,因为他有一种幻觉——老是闻到牛的味道。后来发现,原来这个男人跟自己农场的奶牛有关系,而且不仅是精神上的关系——你懂的。这个男人无法忍受和人类女性的交往,简单来说,他觉得那很麻烦——我相信广大男性朋友,应该不难理解这点。最后,这个男人的解决方案不是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甚至不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行为,而是用香水。他给自己用了大量的古龙水,然后,他就闻不到牛的味道了。咨询也就结束了。
如果我们用『正常』的眼光去看,这男的显然不正常。他和奶牛发生关系。他有和异性交往的障碍。如果继续深挖,我们很可能发现更多问题。
在这种过程中,『正常』与否重要么?如果我们思考这种问题,很容易发现用『正常』与否去思考,是一种粗糙的、难以精细的思考。
知友给出的说法和引用的文献,已经很有说服力了。我再精简一下:人应该是一个自主、幸福、快乐而且不给其他人造成痛苦的人。
前面所说的案例里的男人,如果他有意愿要停止和牛的性关系,有意愿要和女人交往;那他对牛的『性趣』就是一种内在的障碍,咨询师就有权力也有责任帮助他解决。
但如果他要保持现状呢?如果他接纳了自己这个癖好,放弃了对女人的欲求,也能够淡定的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而且并不为之感到羞耻,那会怎么样呢?
虽然,按照某些心理学理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如此的自我接纳,那他估计也不会产生古怪的性癖好,至少不会对和异性交往有排斥或恐惧了。
但另一种视角是:性就是性,对于那个男人来说和牛做本来就没什么大问题。如果社会和教育给他的一套性伦理他真的完全接受、内化了,他一开始就不可能去和牛有性关系。他的负罪感和羞耻感,来自于两套性伦理的冲突。无论是放弃和牛继续发生关系,还是不放弃。都可以看做是一种『选择』,在这种选择里,他更进一步的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和谐的自己。而且结果并不会伤害任何其他的人。有人可能要说,那会伤害他的家人吧?会让人觉得恶心吧?
可问题是:当事人并没有强迫别人去看他和牛做,也没有对别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那凭什么他要对别人的观感负责呢?既然冲突是由于性伦理或说性观念造成的,如果那个男人不干涉别人的性爱好,别人为什么就能干涉他的性爱好呢?
如果我们用一种行为主义的视角去看待,一切行为都是被强化后的结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坚持行为主义的咨询师,同样也能提供给当事人支持、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本质上都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平等的视角。
『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本来就是对『正常』这类旧概念的『挑战』。而且我们越来越推崇『只要你不妨碍别人侵犯别人权利,只要你开心你怎么活都行。』基于这种思路,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多样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健康』。至少我们现在不给女人裹小脚,也不再规定人应该怎么活,而是给予每个个体多样化的生存权利,然后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发展。什么是『心理健康』当然也是一个演变的概念,早期精神分析和近十来年的心理咨询观念就有很大的改变。但我发现,『心理健康』的标准,越来越和特定个文化氛围下『正常』的标准分离。或许是因为心理学是科学,科学而追求普世性。又或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普世化进程的世界。
有些人本身的行为、感受、思想并没有给他带来痛苦,实际上也没有给造成麻烦,而是别人对他行为、感受、思想的异样眼光给他带来痛苦,进而造成心理问题。假如我喜欢穿古装上下班,这在很多人眼里肯定不正常。如果我有足够的社交技能和人格魅力,我就能够让他们接受我,我不需要改变自己的特别爱好。如果我没有足够的社交技能和人格魅力,那我就等着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产生抑郁吧……。
其实在一些心理咨询教材里,作者甚至点明:有些被拉去咨询的人,本身没问题,是被逼出来的——反而是当事人的家人很需要『治疗』。有些『心理疾病』是社会造成的。
我总会想起福柯的《疯癫与文明》。我们现在的『文明』走向,大概就是不再随便去定义别人是不是疯了,是不是正常吧。我们关心的是别人是否幸福,需要我们捍卫的底线又在哪里?
总体来说,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整体,并不一定说某人在某一点比其他人更突出他就不健全或有问题,只要整体结构恰当就行。(我可以很忧郁敏感,但我也能受和珍惜当下的美好)个人和环境、他人关系也是一个动态整体,有些人某点特别突出(比如乔布斯),他依旧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
回到提问者的问题补充,针对这说些话吧。
『那些整天活得很痛苦的哲学家正常吗?』——套用知乎公式:一切不问是不是,就问怎么办的都是耍流氓。
别看叔本华哲学和著作里到处都是悲观、悲观、悲观;可这不代表他一直痛苦啊。人家可是富二代,衣食无忧。何况他还做着自己有热情的事情——写作和思考哲学;就凭这点,他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能胜过不少人了。而且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叔本华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痛苦』的。在负面情绪上,他很可能就没有达到病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长。
如果我们读叔本华的传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他社交技能发展的不是很好,对异性也有一定的『恐惧』。但结合他的哲学和散文来看,我们又发现,他的对待生活和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说法去概括,去让自己接纳现实。
如果说叔本华给我什么启示,在心理学上有什么联想,那应该是这个:他的『三观』和情绪体验、现实生活取得了一种平衡,或曰,和谐。
至于释迦摩尼,我看更是跟心理疾病不搭边了。如果叔本华是擦边球,那他就是一脚把球踢到外太空了。
他很可能比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都要心理健全呢。他能博爱。他能不被世俗名利所牵挂追求自己的修行。他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且践行得很好。他悲悯而不伤心绝望。他传到授业解惑,但是他不会愤世嫉俗『挖槽!怎么别人就不能像我这样呢,怎么有些人就是无法像我一样悟道呢,这世界真操蛋啊!』……
我就不细说了,总体上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释迦摩尼还是叔本华——人家的出身都是很好的。人家的悲观和对世俗的摒弃,是有限度的或者说是特别的。
都说要『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人就没『拿起』过。在我看来,释迦摩尼和叔本华,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物质条件优越。你不可能跟一个从来都没有吃饱过肚子的人谈其他东西。参考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哪怕到了最后『爱』『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超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如越南几位高僧为了反战自焚),但前提是肚子一定要填饱过。一个没吃饱过肚子的人谈节食和苦修,是无用甚至可笑的。
在我看一些案例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不仅实际上没『拿起』过,心理上也没真的『痛下决心』过。比如我,受到挫折后我就开始说服自己『那不好』『那不值得』『那不可能放弃吧』;这是自我排斥,这样的话我的心理就不和谐了。『否定需求』『否定能力』『否定自我』,这都是是不同的。有些心理问题之所以出现,就在于当事人试图否定不可能消除掉的需求,进而否定掉整个自我。比如说,我上场演讲会怕,然后我又认为我『不应该』怕,我认为我怕是个可怕的问题,更进一步我为我有这种心理问题而羞耻,最后我认为我这个糟糕透了。而另一些人,同样也会害怕当众演讲,但他们选择了:『好吧,那我就是这样一个内向害羞的人,我去做点别的就行了嘛。』他们依旧害怕上台演讲,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规划和期望,已经在依靠上台演讲这件事情了,他们当然也就不痛苦。
『我觉得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肯定解决不了,因为要解决这些人的心理问题就要先解决这些人的哲学问题,而心理学家又怎么可能解决的了。那既然解决不了,心理学又怎么界定一个人是不是正常,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疗? 』
解决不了不代表不能界定。何况我前面说了,心理学家不会用『正常』与否去思考的。人的心理体验,也不全是由于思考导致的。如果人的心理体验都是思考(认知)导致的,那么心理咨询就轻松多了——跟大多数人幻想的一样,说几句话让人『恍然大悟』。可其实不是这样。乃至佛家修行,说的『悟』也不是一闪念一瞬间那么简单,很多想法都是因为世俗一知半解,外加渴望事情就真的那么快速,而去选择相信了某些误解、误读。
不过有句话你倒是说对了
『当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又不想回归常人那种正常的时候,就没法拉回?』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没法拉回。当事人的改变动机可以说是咨询(治疗)效果的关键。行内有句话:『咨询师和治疗是拐杖,走路用力的人,还是当事人本人。助人自助。』
不过基于科学的谨慎态度,我想某些行为疗法或许会有效,不过我们很难说这个过程中当事人没有任何『我要改善』的想法。甚至设定对当事人一大堆刺激、给予适当环境、暗示,它们产生作用的过程中,本身就是让当事人产生『我要改善』或有同等作用的念头。至少要消除当事人排斥改善的念头。
扯了这么多再来说说那个和牛有『浪漫』关系的男人吧。
如果释迦摩尼见了他,我估计世尊会说:『你痛苦来源于分别心,认为人和禽兽有分别,认为自己和别人性癖好不同而跟别人有分别。你的痛苦还来源于欲望,你希望满足性欲但又不能从女人身上满足,所以你转而找奶牛。其实跟什么性交不是问题,有性欲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为它们所苦而又不能放下它们,甚至没有包容它们。你困恼于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却没有想过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幻觉……。』
我不懂佛学、佛经也没读过几本,我只能猜想到这个地步了。叔本华的书我读过,但也不敢说自己真的懂他的哲学。
最后我提醒一下提问者。如果你跟我一样对这两者都是一知半解,或者你对它们的认识连我都不如(那就真是很低很低了),就不要拿它们来说事。
在这个问题中你一连把三个你不了解的事物扯在一起,很难有什么收获的。更难有人能够把佛学、叔本华哲学、心理学串通一气给你解释得清清楚楚。反正我是做不到,我甚至怀疑知乎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啊,我还是去看《心理测量》吧。
【知乎用户的回答(6票)】:
一看到问题我就知道准有人用“病与非病三原则”、“是否泛化”等维度衡量了。那我就给一个新的视角吧,既然是学术讨论。
理论来自于OPD-2,有一本书叫做《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什么什么的》,他并没有从经典的症状学角度去评估一个人是否存在心里问题,而是通过轴的概念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在哪个位置上。就好比说一次考试下来,他不告诉你你是否及格,只告诉你你是选择错的多还是问答错的多。
首先是主观感受,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不适,这种不适感是什么,他周围的人和他在一起是否不适,不适感是什么。因此在这个维度上没有是否有病,只有他与周围人关系的性质。如果这种性质让他不是服了,说明有问题。
第二是内心冲突,选择了7个种类的冲突,每个冲突分为主动和被动模式,看一个人内心不舒服的时候,他的冲突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例如有的人因为过多的被照顾而不适,有的人觉得自己没有魅力而不适等等。同上,如果觉得不舒服了,就是有问题。
第三是人格结构,从4个人格的功能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有问题。每个功能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和无水平。功能水平越低,这个人在症状学角度来说就越容易产生问题。如果说有问题的话,就需要看非高水平的项目有多少了。同样的,一个人的人格结构越差,他体验到现实冲突的能力就越差,例如天天呵呵笑的精神分裂,主观感受很幸福,但是病的很严重。
综上所述,评定一个人是否有病除了他有哪些症状,还可以通过他是否感到痛苦和人格功能两部分来进行。
【曹梦迪的回答(10票)】:
严格的界定所谓心理疾病的话你需要去看诸如CCMD这样的手册。但是作为普通人请记住三条原则:
无重大诱因长期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三条都满足的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如果是别人——不会影响到你的话基本上可以忽略。
【viking的回答(2票)】: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可以不正常,但不要痛苦。
卖馒头,快快乐乐的卖,一点没问题。没有危害。
但是如果你有着一颗做大老板的心,却不得不卖馒头,你感到痛苦绝望暴怒心理失衡,产生仇恨心理,进而要么自杀要么杀人,就需要纠正。
心理学就是帮助你慢慢回归卖馒头该有的心态。
【齐磊的回答(1票)】:
以强迫症为例,界定一个人是否正常需要综合评判,心理学这一点与精神病诊断不同。
标准,超出正常人群至少2个标准差,每个人都有强迫行为,例如先掏钥匙,用茶杯的某个角度喝水,但是强度没达到强迫症的级别。
主观体验标准,行为人主观上感觉到痛苦,需要改变
社会适应表准,丧失或部分丧失社会功能,见过一个病人,喜欢数玻璃,出门办事看到玻璃幕墙的大厦自己就知道,这次完了,不到天黑走不了,一遍一遍的数大厦有多少块玻璃。
此外就是狭义的精神病诊断标准了,例如病程、强度、症状和检查包括问卷结果和家属口述症状的综合判断。
【wanston的回答(1票)】:
按统计学来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正异常三原则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例如有无自制力.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如戈的回答(0票)】:
1. 有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
2. 能不能与其它人正常沟通。
3. 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
4. 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即有的生活模式。
除此之外的,就可能有点不正常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1.主客观世界一致。
比如一个人说他听到或者看到什么,而实际上并没有,说明他主客观不一一致,可能有幻听,幻想之类的。
2.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一致。
比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而却用低沉的语言,不开心的情绪向别人讲述这件事,就说明是不一致的。
3.人格相对稳定。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化或刺激下,突然人格有严重变化。比如一个平常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好吧。。每次写一次论文之前都要用知乎来热热身。。。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的这个答案只能算是我个人的观点。。跟心理学主流的观点无关。。
首先呢,我觉得题主的第一段,其实说的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abnormal,而是价值判断上的abnormal。一般来说会觉得另外一个人不正常——比如说过分内向,过分精神质,过分理性等等——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或者行为方式与这个主体认为的normal的人不一样,所以在主体判断的过程当中,当然他们就是abnormal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形成受到N+1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包括了文化环境、社会、家庭、早期经验等等,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每个人的这套价值评断体系是很私人化的东西。也就是说,或许在一个主体看待另外一个人的评断结果会跟另外一个主体的评断完全不一样,或许一个主体看是abnormal的,或许在另外一个主体那里可能就是normal的。(在这里我必须要注明,我所说的主体不单单说的是一个个体,而且很有可能是一个群体。)
而目前主流的心理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探明这一种评价标准的差异性。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测量学,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而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一个观点:一个人其实比观察者想象的正常。
另外来说,我这里讨论到的价值判断的形成,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当中社会化概念的重要方面。个体的社会化对于个体、整个社会群体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因为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意味着和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交流,获得保护等等。对于社会来说,个体扩大群体的规模,为群体做出贡献。而社会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群体对新进入群体的个体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其实也可以被称为洗脑,这种洗脑的主要目标是要把一种标准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形象灌输到个体的脑海中。但是这种社会化有一个很基本的冲突,那就是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每个人天生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同和一套标准化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可能大部分人天生会比较适合那套很标准的社会标准,比如说现在强调孩子要聪明,要多才多艺等等——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子只需要一个会玩就行了——所以天生智力或者是某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得到家长或者社会方面的赞誉,他们很自然的就会很高程度的社会化程度,但是有一部分人则不是那样,他们可能就比较难以接受这一个统一的标准。后一种人在进入社会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进入社会,而是有进入,但是进入程度不高。这种人与变态心理学当中讨论的abnormal是存在一个本质上的区别的,那就是在变态心理学当中,有的异常的个体是完全损失进入社会的能力的。这种情况在变态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术语:社会功能受损。这种意义上来说,一般才会进入精神治疗或者心理治疗的范畴。
而目前来说,在心理咨询当中,其实人本主义的那一套思想其实已经完全变革了现在大部分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的思路,并且这种变革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而日益深刻。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人的价值,咨询师应该学会尊重这种价值。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所有不同点都是有价值的,咨询师或者说其他人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资格对一个个体的abnormal指手画脚,也意味着咨询师绝对不拿自己的价值观套在一个个体身上进行价值评价。除非是这个个体自己有意愿想要去改变,但是自己没有能力或者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这个时候咨询师才会去帮助个体进行改变。
所以说,题主所说的”当一个人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但又渴望回归正常的时候心理学家有必要把他拉回来,但是,当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又不想回归常人那种正常的时候,就没法拉回“是对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神,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办法拯救不愿救自己的人,也没法做到超越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情。
发表评论:
馆藏&5258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觉自己心理有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