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子宫没有痛觉神经经吗 ?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世界上最大的节肢动物是什么?据说有好几米宽。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世界上最大的节肢动物是什么?
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6)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抱卵亚目、异尾类下目、陆寄居蟹科、椰子蟹属,椰子蟹是椰子蟹属中所仅有的物种。与典型的蟹(短尾次目)有许多不同。分布于日本南部及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仅产于台湾省南部。体很大,头胸甲长度可达16厘米以上。体躯和附肢甲壳钙化,坚厚,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状皱纹。头胸甲的鳃区特别扩大。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左螯大于右螯。腹部的背甲与侧甲皆钙化,部分弯折在头胸甲之下。仅一侧保留着已退化的腹肢。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善于爬树。喜食椰子或露兜树的果实、腐肉或各种植物。繁殖季节回到海里,其幼体在海水中变态成长。
椰子蟹的体型硕大,外壳坚硬,配上两只强壮有力的巨螯,让它的模样看起来又凶又蛮横,所以在台湾,人们都叫它做「山霸」;又因为它头部和胸部的纹路十分接近八卦图样,又被称为「八卦蟹」。它也是个爬树高手,尤其善于攀爬笔直的椰子树,而且它可以用强壮的双螯剥开坚硬的椰子壳,然后享用里面香甜的椰肉( 如图)。所以它还有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名字-「椰子蟹(coconut crab) 」。因为
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6)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抱卵亚目、异尾类下目、陆寄居蟹科、椰子蟹属,椰子蟹是椰子蟹属中所仅有的物种。与典型的蟹(短尾次目)有许多不同。分布于日本南部及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仅产于台湾省南部。体很大,头胸甲长度可达16厘米以上。体躯和附肢甲壳钙化,坚厚,头胸甲及步足表面有波状皱纹。头胸甲的鳃区特别扩大。额角呈三角形,眼鳞小。左螯大于右螯。腹部的背甲与侧甲皆钙化,部分弯折在头胸甲之下。仅一侧保留着已退化的腹肢。椰子蟹生活于海边附近的热带树林中,善于爬树。喜食椰子或露兜树的果实、腐肉或各种植物。繁殖季节回到海里,其幼体在海水中变态成长。
椰子蟹的体型硕大,外壳坚硬,配上两只强壮有力的巨螯,让它的模样看起来又凶又蛮横,所以在台湾,人们都叫它做「山霸」;又因为它头部和胸部的纹路十分接近八卦图样,又被称为「八卦蟹」。它也是个爬树高手,尤其善于攀爬笔直的椰子树,而且它可以用强壮的双螯剥开坚硬的椰子壳,然后享用里面香甜的椰肉( 如图)。所以它还有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名字-「椰子蟹(coconut crab) 」。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太威猛了,也有些人干脆称呼它叫「强盗蟹(robber crab)」。
除了捕食用的螯足看起来一大一小以外,身体两侧是对称的,这样大而结实的个体,常常被误认为是螃蟹,但它可是货真价实的寄居蟹一族呢!因为不用寄住在束缚身体生长的螺壳里面,成年蟹的外型都会比较可观,在国外最大曾有体重重达七公斤以上,体长近半公尺多的纪录,可说是陆地上最大型的节肢动物。
椰子蟹是源自于海洋的动物,它和其它原本在海中生活,后来迁移到陆地的动物一样,必须面临呼吸以及水分流失的问题。因此它的鳃腔内壁有许多血管丛生,可以帮助呼吸;有甲质化的外壳;并且栖息于湿度较高,具有能遮蔽日晒的掩蔽物及洞隙,土质松软以利其挖洞、冬眠或蜕皮,以及有充足食物的地区,所以能长期栖息在陆地生活,到了繁殖季节才回到海洋里产卵。
椰子蟹的成长缓慢,每蜕皮一次个体才会长大一些,通常是在秋冬季节进行蜕皮。幼蟹每年蜕皮约2~3次,随个体长愈大,蜕皮的次数就愈减少,成蟹蜕皮的频率最多仅每年一次而已。估计以这样缓慢的成长速率,椰子蟹可能要花上40年以上才能达到4公斤的个体大小。
顾名思义,椰子蟹会吃椰子,椰子肉是它的最佳铒料,它由于双螯非常有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爬上高树剪下椰子,并凿开壳而吃椰子肉。但椰子肉不是它惟一食物,它食性很杂,几乎任何有机物都吃,当它在饥饿的时候,不论是植物的果实叶子,腐败的动物尸体,甚至连小于自己的同类,它都吃,真是“贪食无厌”,所以得了个“强盗蟹”的别号。
奇特有趣的是,椰子蟹本是海洋动物,但由于它鳃腔内壁长着多丛血管,可以帮助呼吸,所以它能长期栖息在陆地生活,而并不经常生活在海洋里,只是到了繁殖季节才回到海洋里产卵。它生下来的幼体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成熟后便 又爬上岸来生活。这种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地区。据记载,其中在印度洋的圣诞岛以及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南海和台湾省都有分布。
椰子蟹肉味鲜美,腹部脂肪多,营养丰富,尤其是它的八只足,味道像龙虾的尾巴一样,加之又独具椰香味。在食法上无论蒸、炖和煲汤等味道均很鲜美可口;而蟹膏蒸水蛋味道极佳;若用当归、红枣、圆肉配以炖汤,更被视为补身佳品。台湾南部一带,椰子蟹还被视作滋补的天然野味,如将腹里的膏黄调入米酒食用,更认为是强精妙品,故椰子蟹除被生物学家作研究对象外,在近年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名贵海鲜佳肴而受到人们青睐,并很有开发价值。
他的宽0.5的
大家还关注两栖类有没有痛觉神经_百度知道蜈蚣(节肢动物)_百度百科
[wú gōng]
(节肢动物)
蜈蚣为陆生,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并称“”。
蜈蚣成长历史
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
一对。源起希留利亚纪(志留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1]
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 80% 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70 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 9~17 厘米,宽 0.5~1 厘米。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 1 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 2 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 1 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2]
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蛰后会造成疼痛但不会致命。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750对。
蜈蚣机体介绍
蜈蚣消化系统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
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 为一对葡萄状的,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蜈蚣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6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及外物入侵。
蜈蚣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蜈蚣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系统为。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蜈蚣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愈合,每对神经节又发出神经到每个体节,以调节身体的活动。
蜈蚣生殖系统
蜈蚣为异体。 蜈蚣生殖系统的生殖腺均在消化管的背方,是单一的或,由一条生殖管,即输卵管或输精管,后来分为两条,绕消化道而下,分别开口于雌雄生殖孔。此外还有两对附性腺通生殖管的末端,雌蜈蚣有2个,雄蜈蚣有2个,它们皆通到输卵管和输精管的末端。 雌蜈蚣在卵粒成熟时充面体腔,临产前的母体,在受精囊内储有精子,使发育完全成熟的卵子在排卵时能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而排出。
蜈蚣生活习性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蜈蚣为典型的,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蜈蚣雌雄鉴别
蜈蚣是动物,雌雄鉴别对雌雄合理搭配
饲养,减少饲养雄蜈蚣的支出,提高有重要意义。蜈蚣的雌雄鉴别比较复杂,需从头部、体型、体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头部呈扁平状而较大,第21节背板后缘较平圆、体型较大、较宽,腹部,体质较软,用手挤尾部无外露的为雌性;头部隆起呈椭圆形,第21节背板后缘稍隆起,尖形,体型较小、较窄,腹部较瘦,体质较硬,尾部生殖区有l对退化的生殖肢的为雄性。
蜈蚣主要成分
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 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固醇(Cholesterol)、(Formic acid)等.亦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丝氨酸、(Taurine)、。
蜈蚣药用实践
蜈蚣败毒抗癌
肝癌: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1.5克,日2次,温开水送。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蜈蚣2条,、、昆布、各9克,、各15克,、夏枯草各30克 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
宫颈癌:蜈蚣2条,0.15克,冰片0.3克,、雄黄各3克,15克 共研细粉,用适量包于消毒纱布中间,送入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每天上药1次,月经期停用。可根据病情好转,减少上药次数,直至活检转阴。同时,隔日服下药1剂:蜈蚣2条,2.5克,3克,昆布、海藻、、、茯苓各4.5克,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可获痊愈。蜈蚣2条,蜂房6克,6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剂,2次煎服。能使肿块消除,转移症状缓减,迄阴道流血停止,连续多次均为阴性,可获痊愈。[1]
卵巢癌:蜈蚣15克,1克,全蝎3克,带子蜂房,活各5克,10克 先将马钱子用开水泡24小时,换清水连续浸7~10天,取出去皮晒干,用麻油炒黄研末,将蜈蚣、全蝎、蜂房炒至微黄,捣末;蜗牛捣烂,晒干,研末。将所有药末研和丸,日3次。用下列汤药送服:、、各30克,、桃仁、熟地、炙穿山甲、、、各15克,、、各12克,、、各9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日1剂。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可结合手术切除。亦宜于术后有阴道转移者。
阴茎癌:蜈蚣、制马钱子、山慈姑各30克,熟大黄9克,紫草、黄连各15克,马蔺子、蚤休各45克,菊花、海藻、三棱、莪术、党参、黄芪、银花、山豆根、漏芦各60克,共研细末,醋制为丸,每服10克,日服2次。如果阴茎头部已呈翻花状者,局部可用五虎丹(水银、白矾、青矾、牙硝各60克,食盐30克 共研至不见水银星珠,用烧炼降丹法炼制成五虎丹白色结晶)结晶1.2克,加蟾酥0.5克,洋金花1克 同研匀,用米饭作赋形剂,搓成两头尖棱形钉剂,每支长4厘米,中间直径0.3厘米,重约0.72克,可视癌疡大小插入2~3个半枝,隔日换药1次。直至腐肉坏死脱落,再用生肌散收口。
白血病:蜈蚣、、各26枚、水蛭、急性子各24克,徐长卿、韩信草各48克,七叶一枝花、金牛根、穿心连、虎杖、白花蛇舌草各90克 共为细末,和猪胆汁、马蹄子制成颗粒,压成舌癌片,亦可制成丸剂,每服9克,日服3次。同时肝脾肿大处外敷消癌散(、、、生栀子、、、、穿心连、韩信草各48克,野、芙蓉叶各90克,金牛根138克 共研细末,适量蜜调外敷患处),日换1次。如此内服外敷,迄症状完全缓解,肿块缩成,延长生存期。
恶性淋巴瘤:蜈蚣、全蝎、生水蛭、雄黄血竭、各30克,轻粉2克,硼砂、白硇砂、苏合油、白及各15克 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大,每服3克,日3次。能使肿块软缩,压迫症状缓解。可连服3~6个月。可获较好效果,缓解期较长。
胃癌:蜈蚣5条,、、各12克,海藻、昆布各15克,水蛭24克,银花90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白糖调磅。开始时或有恶心、闷胀等副作用,继续应用,可以缓解。坚持6个月,可使胀痛等症状消失,肿块软缩,溃疡平复,病情显著好转。
食管癌:蜈蚣5条,大枣5枚,全蝎6克,半夏、沙参、、各9克,15克,夏枯草、紫草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半枝莲60克 切碎,水煎3次,合并煎液,加120克,浓缩,分3次服。能使癌肿逐渐缩小,吞咽顺利。继续服药4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肺癌:蜈蚣、山甲各24克,、各9克,、炙马钱、全蝎各12克,石见穿、急性子各30克,僵蚕60克 共为细末,炼蜜和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用下方送服:,天冬各6克,、玄参各4克,(去心)、、炒白芍各2.5克,生甘草、薄荷各1.5克 水煎2次分送,亦可制成糖浆,日1剂。能使血痰、胸痛等症状缓解,癌肿缩小,X线复查阴影消失。
鼻咽癌:蜈蚣3条,、、、各3克 研细末,用服,分3次,送服辛荑散(辛夷、、藁木、、、、防风、羌活、、各等分 共研细末),每次3克。同时用山苦瓜液(山苦瓜10克 切碎,浸于75%与各25毫升的混和液中,3天后,再加蒸馏水50毫升,搅匀,用消毒纱布过滤去渣,如甘油20毫升)滴鼻,每日滴鼻3~6次,每次2滴。坚持至肿块缩小,头痛、鼻塞等症状基本消丧。
蜈蚣息风解痉
中风痉搐:蜈蚣3条,18克,当归12克,全蝎、、各6克 切碎,水煎服,为。百日痉咳 蜈蚣、各等份 焙干,研末,口服,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7天为1疗程,有效率90%。
(3)退炎治疮,用于炎肿疮疡:
骨髓炎:蜈蚣10条 焙干,研粉,分为7份,装入胶囊,日服1份。亦可用蜈蚣适量压成片剂可取出死骨,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遇有瘘
管者可用凡士林纱布条蘸上蜈蚣末,填入瘘管内,每日换药1次。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均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促使瘘管愈合的作用。
甲沟炎:蜈蚣1条,、各1.5克 共研细末。另取鸡蛋1枚,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清,以手指插入不再溢粜度,然后将研细药末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端打破处插入,用小火沿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使患指有湿热感。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炎肿疼痛即可消退。一般治疗1~5天,可获痊愈;如烘治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
具体泡法是将体型较大活体蜈蚣放入瓶子内,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盖紧,置阴凉避光处约25天以上就基本可用了。仅可外用,直接饮用有毒!孕妇忌用。
双手接触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将手洗净才可接触食物。
蜈蚣人工饲养
一、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后长大至成虫。
二、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
三、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1个平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四、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养殖技术
1. 箱养,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箱制成后,放在 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 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预
先制做好的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 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 厚的肥沃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 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 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内堆 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2]
纱盖罩严。[3]
蜈蚣交配繁殖
蜈蚣系卵胎生,繁殖快,一般在六、七、八月间进行交配,在正常情况下,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产卵时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体曲呈S形,后面的尾节由于身体弯曲而搭在身体中部的背面,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积聚在背部粘着成团,再翻转身体把卵团环抱起来,卵团一般60~70粒左右,少的也有20~30粒。蜈蚣卵子经过20天左右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雌蜈蚣仍紧紧地把幼体团抱在足间,幼体很少活动,经过25天至30天以后,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其体形与成体相似,体色仍为乳白色,身体中段稍为肥胖,经过35天至42天进行第二次蜕皮,体色为灰黄色,活动力增强,不再紧密抱成团,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这时幼体与母体可以分离,把母体放在大群内让其交配,并给产后的蜈蚣充分给食,幼蜈蚣给投小饲料。(也可单产,用广口罐头瓶里边放有土,把母蜈蚣放进去)。[4]
产前加强喂食:蜈蚣孵化期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母体有大量进食蓄积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品种,以促使母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孵化期间的护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拢、强光等均有一定的反应。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观察时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或强光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孵化器内随时给予一定的水份,周围略有潮湿,这样就不会影响胎胚的正常发育。     孵化结束后,幼蜈蚣虽然暂成团群居,但也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母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抢食物的怪癖,强欺弱,大欺小,所以应及时将大小蜈蚣分窝饲养。
蜈蚣孵化技术
蜈蚣为。产卵时,蜈蚣躯体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蜈蚣卵粒就从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蚣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
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直径约3~3.5毫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 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 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厘米, 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 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四处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 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 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
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先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 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
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 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
蜈蚣成品加工
蜈蚣干的加工法
将已采收的蜈蚣放入盆内,用热开水快速烫死,但不能把蜈蚣烫烂。
取长宽与蜈蚣长宽相等、两端削尖薄竹片,一端刺入蜈蚣的头部下鄂,另一端插进尾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即可。
晒干以后,不要去掉竹片,以50条为一包,用薄纸包好,放在缸内存放,并在缸内放一些樟脑,以防虫蛀。缸应放在干燥处,防止潮湿影响质量。放入缸内不能用硫磺薰,以免蜈蚣干在储存期间脱足、变色,降低品质。
蜈蚣干要求:身体干燥,体无杂质,无霉变,无虫蛀。身体挺直,完整无断头断足。
蜈蚣酒的泡制方法
取蜈蚣3~5条,用热开水烫死后,用淡盐水冲洗干净,整条浸泡在60度米酒中,浸泡三个月即可。
蜈蚣疾病防治
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问题是疾病防治,现将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绿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疗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到病愈。  2、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天后死亡。治疗方法是:用磺胺片0.5克研细后用饲料300克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3、脱壳病: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治疗方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
4、黑斑病:是人工养殖蜈蚣中最常见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养殖池内很容易发生由霉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当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时成年的大蜈蚣也会因被感染上这种霉菌病而致死。据我们多年调查,很少发现野生蜈蚣有这种疾病。因此可以认为,“黑斑病”是养殖条件下的一种严重病害。
发现病蜈蚣,立即隔离饲料,可用0.25克的红霉素片、金霉素片研粉加水600毫升强迫其饮用药水,每天二次,连续3~4天,或用红霉素、金霉素加水研开喷洒在砖头瓦片上。同时注意卫生,注意水质。
除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疗霉病的药物与食物拌合在一起,以饲喂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黑斑病”的药物有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也可以在池内(巢外)试用紫外线灯光照射的方法加以预防或进行辅助治疗,以达到杀死致病霉菌,防病治病的目的。[5]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霉素0.25克、土霉素0.25克,一起磨细拌饲料虫连喂7天可防治,对严重者可分离喂食。也可分别选用制菌素、两性霉素、放线菌酮和克念霉素等乳化剂防治。
蜈蚣应急处理
蜈蚣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身黄脚蜈蚣咬到手,咬伤处会很快产生剧烈疼痛,一般2个小时内肘关节处,3个小时腋窝处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胸口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危险。4天过后症状渐渐消失。
蜈蚣应急处理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蜈蚣应急处理
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蜈蚣野生捕捉
捕捉蜈蚣一般在春末夏初,尤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较好。若“”过后,多数雌体潜到隐蔽的地方产卵和蜕皮,较难捕捉。再者,立夏以后,雨水渐多,捕获到的蜈蚣难以干燥,容易生虫腐烂,且肉薄质差。
捕捉蜈蚣,可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方法是:
① 蜈蚣是食肉性动物,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3点为其觅食时间。此时,可在它隐栖的场所,用电筒或避风油灯寻找,发现蜈蚣即用竹夹或镊子夹起,放入准备好的竹篓或布袋内。
② 选择蜈蚣隐栖的场所,用尖嘴锄或钉耙翻挖土层,掀起石头、砖块,发现蜈蚣即用上述方法捕捉。
③ 挖窝诱捕。在蜈蚣经常活动的栖息地,于立春前后选择阴湿山野处,挖一“十”字形长坑,坑长1~2m,宽0.5m,深15~20cm,内放鸡毛、杂骨、马粪或鸟粪及一些腐败草类,上面覆盖树枝、土块或砖瓦片,引诱蜈蚣爬进缝隙,翌晨检查,若有蜈蚣入坑即可捕捉。
蜈蚣有毒液,在捕捉的过程中若不慎被其螫伤,应及时用手挤压螯伤处,使毒液不致扩散到皮下组织。随后尽快在被螯伤处敷3%或5%~10%小苏打水;或用新鲜、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烂,涂擦或外敷[6]
加工技术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棍子或者篾制的长夹子摁住后,用大拇指跟食指捏住,让其尾部绕在四指上去毒刺(见图一,图二),取长宽与蜈蚣相当的簿竹片,削尖两头,一端插入蜈蚣腭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弹力将蜈蚣伸直,置阳光下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切忌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头朝一方,在背腹处用宽1cm左右的细竹片横向夹住,结扎成排,每排50条,置木箱内密封贮存[7]
品质要求 成品蜈蚣应足干、呈扁长状,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状,断面有裂隙或中空,气微腥,具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头尾部齐全,无破碎,无虫蛀,无霉变。[8]
.中药世家[引用日期]
.39中药健康网.[引用日期]
张崇洲.蜈蚣养殖技术:金盾出版社,
.三农致富经.[引用日期]
.养殖一点通.[引用日期]
.中华康网[引用日期]
.农村养殖网[引用日期]
.中医学教材[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螃蟹有痛觉神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