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古城营刘铁蛋晋源二中英语群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第二中学校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468&&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第二中学校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第二中学校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1%
客户满意:91%
联系人:负责人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第二中学校如同一颗散发着诱人芬芳的蓓蕾,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徐徐绽放。本校师资队伍强大,学课建设合理,学校文化浓厚, 学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理念.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光临指导,同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第二中学校一起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而努力.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待更新
员工人数:未填
法人代表:
注册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
单位注册时间:1997年3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全勤奖
工作气氛好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古城营的团结点哇门_晋源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贴子:
古城营的团结点哇门
别一天内哄了···是爷们的去找外面的去
中新网1月3日电 据春城...
老师李艳芳,李晓韦
苹果怎么设置铃声?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您(@)目前可用积分:33700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50:32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始建于公元67年,至今已有1941岁的寿圣寺,坐落在山西省芮城县县城舍利东街。寺因佛塔而名&&&&&&据记载,寿圣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寺内佛塔古称“姚秦河东塔”。据佛典记载,是古代中国阿育王所建造的19座真身舍利宝塔中的第四座,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舍利塔东西遥相呼应,从而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寺因塔而名,寿圣寺因舍利宝塔闻名于世,首名阿育王寺,北魏朝时香火已很旺盛,寺院规模宏大,鸿儒士子往来如潮。隋唐时,亦繁荣昌盛,高僧清凉国师住持寺院,畅演华严妙法,十方善信,皇帝敕赐寺额“合林寺”,意为众寺之中心。&&&&&&寿圣寺寺名源于宋代。宋时,神宗皇帝诏命高僧、国师惠润禅师住持寺院,再度重修塔寺。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神宗皇帝亲笔书写寺额,诏命敕赐寺名,高僧戒师润公和尚住持此寺。至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诏寿圣寺内设“僧会司”,为全国僧人参禅修证、培养僧才和教务管理之地。弘治五年,塔寺重修,明清以降,各代均重修。&&&&&&至清末,寿圣寺占地300余亩,殿宇360多间,僧众300余人,“塔寺晨钟”成为旧时芮城八景之一。1900余年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寿圣寺在沧桑变迁中,书写了许多辉煌的篇章。塔因舍利而贵&&&&&&寿圣寺现存舍利塔为目前寺庙内唯一留存下的古代建筑,据记载,此塔为宋神宗皇帝在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公元1032年)敕诏重建,历时30余年建成。&&&&&&舍利塔属皇家建筑风格,集唐塔与宋塔风韵并重,是现今国内佛祖真身舍利宝塔中层次最高、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舍利塔,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目前,寿圣寺及舍利塔已被列入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收录入《中国名胜词典》。&&&&&&舍利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高约46米,挺拔秀丽,平面呈八角形,13级,最下层高大,向上每层逐渐收缩,呈锥体状轮廓。下三层塔檐用砖作为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四层以上塔叠涩出檐,最上部分塔尖为铁覆钵顶。阿育王建造的19座真身舍利宝塔中,仅有寿圣寺佛塔为这种形制,全国唯一。如今,古塔上部已毁,铁覆钵刹基尚存,钵上有铭文可鉴。&&&&&&塔身最下层南面开门,门高2.15米,进深1.2米,门顶塔身高悬“寿圣寺”金字匾牌。塔身以上各层设4个假门,塔内为空筒式结构,原设有木制楼梯,可攀梯而上,战争期间被毁。塔内壁保存下的宋代壁画,绘有佛、菩萨、供养人、飞天等艺术形象,面容秀润儒雅,线条流畅挺拔,虽经千年风烟熏染,色泽略显陈旧,但其宋代笔意画风仍清晰可辨。内壁上还留有历代名人题记,年代可追溯到元大德、至正年间和明洪武、永德、弘治年间,引人入胜。塔寺震惊学界&&&&&&寿圣寺舍利塔壁画因历经战乱,几经盗匪奸商铲揭盗卖,如今残缺不全,但其珍贵价值仍引来美术界专家学者惊叹。中央美院、黑龙江美院以及西安美院等专业院校的专家、教授在观瞻了塔内壁画及历朝历代名人题记后赞不绝口,更评价说舍利塔壁画已超出了永乐宫壁画。&&&&&&舍利塔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同样引来建筑学界惊叹。塔身原有甚宽裂缝,岌岌可危,后经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地震,裂缝离奇复合,仅余裂纹。此塔前后历经13次地震,虽层层破损严重,但依旧劫后余生,昂然挺立,耸入云霄,令建筑学界叹为观止。&&&&&&古建专家罗哲文教授在考察勘测后撰文指出,舍利塔施工科学,造型优美,在古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其结构制式与外观,实处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又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式塔心宋塔之间的形式,十分可贵。千年古刹寿圣寺--河津信息港寿圣寺舍利塔13级,高46米,是专为安奉佛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修建的。该塔从重建的1023年算起,距今已近千年,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年代最久、层次最高、保存最完整、唯一铁覆钵刹基、唯一通体呈黄色、体现皇家修建特点的舍利宝塔,更是晋南众多古刹之首。据佛典记载,周赧王43年(公元272年),印度阿育王在世界造塔,分别安奉佛陀真身舍利。古代中国得19座,寿圣寺为第4座,古名姚秦河东塔,陕西法门寺为第5座,古名周岐州岐山南塔。据法门寺《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分布图》标示的位置,姚秦河东塔位于芮城县,与陕西法门寺东西遥相呼应。同时,据北宋时期芮城县令姚宗道《塔寺创修法堂》碑文记载:“出县郭东北仅数百步,有古寺遗基,常于其地见有光出如炬,远而望之甚明,近而视之乃灭。凿之,乃得舍利一器,复于原所再造塔而葬之”。据《敕赐寿圣寺额》碑文记载,熙宁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宋神宗喜塔寺重光,遂亲题寺额。1996年欣逢盛世,塔寺先后7次放光。另外,该塔历经12次大地震而劫后余生,巍然耸立,令古建筑学界为之赞叹。曾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法门寺监院静一大法师,依照芮城旧县志记载“有光出如炬”和多次放光程度考证,寿圣寺舍利塔属佛界最高等级规格的宝塔,是专为珍藏佛祖释迦牟尼舍利而修建的。&&释益西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聊天中得知师父是本寺的住持,名为释益西,原来在建筑公司任统计员,后来单位保送西北建筑学院进修,毕业后任单位工程科长、生产副经理等职。八五年被扶风县佛协及法门寺住持澄观法师请为工程师、法门寺管委会副主任,参加了法门寺舍利塔拆除、地宫发掘及宝塔重建工作。九0年被陕西省佛协副会长、云居寺主持吉祥法师礼请负责西安市西五台云居寺重建工作,同时主持兴教寺终南山紫竹林修建工作。九五年应阿坝藏族自治州夏周达尔基寺主持礼请,承担腾龙佛学院规化、设计修建工作。同时参加五明佛学院修建设计工作。九八年在腾龙佛学院受三坛大戒,在腾龙佛学院上学。二000年毕业留院教学,请职为佛学院副院长,达尔基监院。0二年冬因长期高原气候影响,患心脏病、高血压,回西安疗病,期间修建了西安市三桥显密寺,并任住持,后被宝鸡市灵山净慧寺请为监院。又被陕西佛协和法门寺请为法门寺基建办公室主任。0四年四月被山西省芮城县宗教局和寿圣寺礼请为寿圣寺住持。担任住持仅仅三个月的时间,筹资修建面积288M2的大殿一座。(附: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搜狐博客 > 卓玛小屋 > 日志 > 行走江湖
| 山西寿圣寺&&任武贤:关于急需修复芮城县寿圣寺舍利塔的建议[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6:57:02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08:30 &&
&&&&《法苑珠琳》所记载的中国21座阿育王塔,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自然与其他众多佛塔相比更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这21座阿育王塔分别是:西晋会稽&&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坂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晋源县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等。 &&&&中国21座阿育王塔的出现,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传东渐跨国发展的历史。公元一世纪,佛教大乘、小乘及舍利传布通过西域开始东渐中原,并以汉式塔来瘗埋佛舍利,形成了这21座最早的佛舍利塔。 &&&&隋并州净明寺塔 &&&&隋并州净明寺塔,就是现今太原市晋源区净明寺舍利塔。 &&&&明嘉靖《太原县志?寺观》:“净明寺,在县北二里古城中。隋仁寿二年建,额曰‘惠明’。宋太宗时塔坏光见,诏复建。咸平六年修。有吕惠卿撰碑。景德三年七月,塔成,累壁九级,高一百五十八尺。元末寺塔皆废。国朝洪武十八年,僧德阂重建。归并显光等二寺。正德十六重修。”又据宋代吕惠卿《惠明寺舍利塔记》:“惠明寺实创于隋仁寿之初,而其塔即佛以为阿育王创造舍利塔八万四千之一也。” &&&&净明寺舍利塔现位于晋源区古城营村的晋源二中校园内。现存塔体为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所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清康熙中又予以修葺。塔座两层高11米。下层长方形,宽13米,长15米;上层正方形,边长8.8米。塔座上为塔身,为实心宝瓶塔,外型肥硕丰伟,塔体通高53米,造型简洁,外观端庄,是典型的明代喇嘛式佛塔。记者见到的塔身是2001年又由佛教信众捐资11万元重新修葺的。塔身四周扯满了五色彩旗。当地村民仍不时来此敬香和留影。 &&&&姚秦河东蒲坂塔 &&&&姚秦河东蒲坂塔,原在今永济市栖岩寺舍利塔遗址上。 &&&&《蒲州府志》所载《栖岩道场舍利塔碑》全名为《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碑中记载了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于北魏兴建栖岩道场,杨坚又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诏赐舍利,建造蒲州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的经过。碑文云:“佛入涅&&,遗形舍利,八国供应,六度所薰。”有云:“仁寿元年,岁次辛酉,爰兴睿想,乃发玺诰,分布舍利于八十州,l十月十五日,同时造塔。”颂又云:“佛身舍利,帝仪灵爽。八彩充华,五色炫晃。合为宝塔,熔金成像。十方回向,兆民瞻仰。” &&&&栖岩寺舍利塔旧址在永济市西南30公里的中条山上。原分为上寺、中寺、下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寺址上尚存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所建的禅师塔26座。其中,有一座宋代密檐式舍利塔,平面呈六角形,5层,通高17米。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在蒲坂塔旧基上所建,也有人提出疑问,迄今尚无定论。 &&&&周晋州霍山南塔 &&&&周晋州霍山南塔,即今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之旧基。晋州,为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所置,治所在今临汾市区,当时,今洪洞、赵城一带属晋州。据康熙《平阳府志?古迹》:“飞虹塔,霍山南麓。后周保定元年,僧法江建。阿育王藏舍利处。明永乐间修。正德间僧达连重修。高三百六十尺,极其壮丽。” &&&&飞虹塔在洪洞县广胜寺上寺前院内,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当时,广胜寺僧达连在原霍山阿育王塔旧基上,募化建塔。历时12年,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据说,达连又号飞虹,世人感其功德,故称飞虹塔。飞虹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底周长136米,13层,通高47.31米。塔身从一层以上逐层收分,第十三层塔檐只及第一层塔檐的三分之一。塔身用青砖砌筑,底层设回廊。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七色琉璃构件,有塔龛、佛、菩萨、力士、花卉、鸟兽等雕饰,色彩斑斓,装饰华丽,是中国古塔中最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琉璃塔。 &&&&齐代州城东古塔 &&&&齐代州城东古塔,即今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圆果寺阿育王塔位于今代县旧城东北隅,仅留阿育王塔。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唐武宗“会昌灭法”时被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宋元丰二年(1097年)遭雷击又毁。宋崇宁元年(1102年)再次修建,元兵南下时,毁于战火。现存阿育王塔为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复建后的遗构。形制为喇嘛塔,塔基平面呈长方形,长51米,宽26米,高1.5米。塔座的叠涩砖两层,上施莲花座一层,再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塔身为圆形覆钵。刹座叠涩砌筑,上承铁质刹杆。砖作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和金铎,状若伞盖。极顶以宝珠两枚收刹,上下叠置。阿育王塔周长60余米,最高40米。全塔比例和谐,轮廓秀美,是我国元代喇嘛塔之代表作品。 &&&&隋并州榆社县塔 &&&&隋并州榆社县塔,即今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载:“大同寺,在榆社县东南,永平十年建。内有阿育王所造舍利塔。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元间改建中殿,大德间改为毗卢殿。明洪武二十四年修。” &&&&2001年,榆社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寺旧址上发掘出140多尊石佛造像。从佛像题记中看,雕造年代跨越了北齐、北周、隋、唐4个朝代。另外,还有宋代残碑一块,上存“大宋辽州榆社县重修释迦舍利塔并序稽夫大雄氏之垂教”等25字。这大概就是方志所载“宋治平四年重修”时的碑记。从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中都已证明大同寺舍利塔就是并州榆社县塔。 &&&&据当地老人回忆,民国初年,寺院仅存山门和大殿,殿后废为菜地,舍利塔已经不存。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榆社县城,将寺宇全部炸毁。“文革”期间,寺址上残存文物再次遭到彻底破坏。此后,寺址改建为县公安局宿舍,大同寺舍利塔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那么大同寺舍利塔的形制、体量又是怎样的呢?据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舍利塔并不高”。清康熙年间的榆社县典史徐名立游大同寺观看舍利塔后,作有《赋塔寺晓钟诗》一首。前两句是“箕城雁塔叠千重,香积冷冷度晓钟。”诗中的“箕城雁塔”无疑便是舍利塔,因当时已在塔前供设文昌神像,成为士子金榜题名的象征“雁塔”了。诗中的“叠千重”,是指舍利塔密檐式的造型,即塔身每层之间距离极短,层层塔檐紧密相叠。这些传说和描述,对我们了解当年舍利塔的形制有不少帮助,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华五千年 > 中华传统文化 > 中国古塔 > 山西阿育王塔到现在,全国各类古塔共有3000余座,从形制上讲,有异域特色的阿育王塔、金刚宝座塔,有中国本土化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也有将各种塔的特点结合起来的组合式塔。山西是文物大省,就以塔而言,也被称之“中国古塔的展览馆”,这是因为上面所言种种塔,在山西都可以找到其实物形式,甚至还有不能被这些分类所概括的奇塔。山西塔的数量,从山西省文物局获知的数据,是585座。山西的塔的修建,大概始于两晋十六国时期,从史料中看,到后赵时期,塔已遍布山西境内,修建一直延续到清,不但种类全、数量多,而且价值也高。即以文物价值而说,在这些塔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不知凡几。以佛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说,我省的5座舍利塔DDD建于十六国时期的河东蒲坂塔(今永济莺莺塔)、建于北周的晋州霍山南塔(今洪洞广胜寺塔)、建于北齐的代州城东古塔(在代县城)、建于隋代的并州净明寺塔(在太原市晋源区)和建于隋代的并州榆社县塔(在晋中市榆社县)DDD它们被称作山西塔“皇冠上的宝石”。三晋古塔[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9:11:42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24:58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晋阳文化 >> 旅游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1日,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与研究生宋筱清同学专程赴山西太原考察了晋阳古城遗址与惠明寺阿育王塔,太原市迎泽区宗教事务局牛保义局长,太原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白云寺监院悲寂法师陪同考察惠明寺(一名净明寺)创建于602年(隋仁寿二年),当时位于晋阳西城中央,宏丽巍峨,隋文帝杨坚赐额“惠明”,以喻“惠赐光明”之意。据《元一统志》等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晋阳城毁时,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时倾圮。其后,据说该处显现灵光,宋真宗方命有司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999年(咸平二年),惠明寺木塔遭地震雷击毁废。1003年(咸平六年),朝廷遣内侍王守真等率诸州兵1300余人重建,历时3年竣工,新塔改为砖砌,塔身累瓮9级,高约52米,皇帝降诏以汾州僧启m为该寺住持,并钦赐金书。此次重修由皇家内库下拨银两,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烧制砖瓦时,竟将晋阳东城遗址中的“潜丘”之土用平,史有“潜丘,因宋修惠明寺,陶土为瓦,遂失其形……”之载。1085年(元丰八年)资政殿学士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吕惠卿所撰《惠明寺舍利塔碑记》(现存晋祠博物馆)有“沼广堂庐五十有四间”之记载,亦可见惠明寺之规模。时至元末,惠明寺与塔又遭兵劫毁于战火。1385年(洪武十八年),有僧德阂化缘募资重修惠明寺,其后明正德、清康熙时都曾修葺,著名学者傅山曾撰书《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民国年间,各地兴办新式学校,惠明寺被太原县古城营小学所占,1964年学校整修,拆毁了仅存的中佛殿(俗称大殿)及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塑像。惠明寺遗迹仅存舍利塔和一座巨型沙石龟趺。现存舍利塔,即明初重建砖塔。其塔总高25米,呈宝瓶倒置形状。下部为二层塔基,塔基之上为砖砌须弥座,座上为圆形塔肚,塔肚上是13层相轮组成的塔脖子,象征着十三天。再上为木质大华盖,周悬铁铃,华盖上部是琉璃瓦塔顶。据清初傅山《重修惠明寺舍利塔碑记》载,惠明寺塔系全国19座舍利塔之一,其塔与北京北海琼华岛白塔、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山西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等在建造形式上大体类同。2001年夏,太原市小店区巩家堡圆照寺住持僧净圆禅师看到惠明寺舍利塔年久失修,遂募集资金10余万元将其修复[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7:30:00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47:51 &&
中国古代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1.&&西晋 会稽厮裾憬ò⒂跛拢 西晋&&2.&&东晋 金陵长干塔(今江苏南京) 东晋3.&&后赵 青州东城塔(今山东淄博) 赵4.&&姚秦 河东蒲板塔(今山西芮城寿圣寺) [原在今永济市栖岩寺舍利塔遗址上]5.&&周&& 岐州岐山南塔(今陕西扶风法门寺) 周6.&&周&& 瓜州城东古塔(今甘肃嘉玉关)&& 周7.&&周&& 沙州城内大乘寺塔(今甘肃敦煌大乘寺) 周8.&&周&& 洛州故都西塔(今河南洛阳,不知下落)&&周9.&&周&& 凉州姑藏故塔(今甘肃武威)&&周10.周&& 甘州山丹县故塔(今甘肃山丹县)&&周11.周&& 晋州霍山南塔(今山西临汾)&&&&&& [即今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之旧基]12.齐&& 代州城东古塔(今山西代县)&&&&&& [即今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13.隋&& 益州感恩寺塔(今四川成都感恩寺) 隋14.晋&& 源州古塔(今四川成都晋源)&&晋15.隋&& 怀州妙乐寺塔(今河南沁阳)&&隋16.隋&& 并州净明寺塔(今山西太原)&&&&&& [现今太原市晋源区净明寺舍利塔]17.隋&& 并州俞杜县塔(今山西太原榆次) [即今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18.隋&& 魏州临黄县塔(今山东临黄县)&&隋19.隋&& 郑州超化塔(今河南郑州)&&隋 唐代佛教领袖释道世,和朋友们一起,经过在全国大范围的考证,利用10年的时间,写出了长达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们就具体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国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继建造的十九座宝塔塔名、建塔时代与立塔的地点。虽然当时全国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释道世认为,只有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宫里有佛祖的舍利。但进入20世纪后,相关的信息,随着发现或者考古工作的进行,接二连三传来。那么,现在根据多年来的书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可考证有佛骨的塔,又在哪些地方呢?记者整理了一下:第一,是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1987年发现);第二,是北京灵光寺招仙塔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00年发现);第三,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81年发现);第四,是镇江甘露寺铁塔的释迦牟尼佛舍利(1960年发现);第五,是杭州雷峰塔的释迦牟尼佛髻发舍利(2001年发现);第六,是辽宁朝阳北塔的释迦牟尼佛血舍利(1988年发现);第七,是山东汶上宝相寺释迦牟尼佛牙舍利(1994年发现)。这里面,以陕西扶风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最为珍贵,其次,就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它是肉身形成的舍利。南京长干寺的佛顶骨舍利如果真的“面世”,就会成为第8个地方,并且,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也是级别最高的,那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首页 → 文化频道 → 金陵文博 “舍利子”最初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0:15:11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28:59 &&
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砖砌筑。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峨眉塬头。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记载和出士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时,曾对该院大加修葺。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宋朝,对普救寺再次进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楼阁塔坊,全部毁圮。八年之后,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筑包括莺莺塔,才得以重新修复。到了清朝,普救寺虽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旧。1920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后又受到侵华日军的破坏,至1949年时,普救寺便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其余建筑已不复存在了。1986年,政府拨出数百万元,对普救寺进行修复。如今,莺莺塔四周,回廊围绕;峨眉塬上,殿堂错落有致,僧舍鳞次栉比,一座按原样在原址修复的普救寺,又出现在三晋大地上了。    莺莺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大地震中也被毁掉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莺莺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  回廊围绕着的莺莺塔,是用砖砌筑的。全塔十三层,高三十六点七六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层。但六、七层不能直接相通,必须从六层下到五层后才能上得去。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类似青蛙鸣叫的声音。莺莺塔回廊西侧外有一个击蛙台,这是击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鸣亭,这里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好去处。  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从塔内传来的二点五公里外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村镇上的汽车声、拖拉机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变大,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普救寺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开元铁牛与蒲津渡遗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新建"鹳雀楼"/Community/PhotoUpload/ShowPhoto.asp?ID=286991&pID=286991[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29:39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2:09 &&
飞虹塔建成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八角十三层镶琉璃砖塔,高47.6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古塔。 广胜寺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广胜寺飞虹塔围廊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夕阳下的飞虹塔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广胜寺飞虹塔细部的琉璃构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广胜下寺国宝―元代戏剧壁画山西广胜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1:58:45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19:25 &&
现存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遗物,塔高40米。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塔创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唐会昌年间灭法,塔毁。至唐大中元年(847年)复佛时重建,改名圆果寺。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改建为砖塔。现存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遗物。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51米,东西26米,高1.5米。塔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高40米。束腰基座,刻印覆莲瓣,覆钵圆和秀丽,刹座为叠涩,比例和谐,轮廓秀美,砖雕艺术高超,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清康熙二十年、二十三年两次遭地震损害。1985年被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塔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喇嘛塔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忻州市代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35:40 &&
佛国世界的无尚珍宝榆社大同寺舍利塔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早已荡然无存了。榆社县建立佛舍利塔的人文背景   从近年来大同寺出土的一批佛造像的题记来看,其中最早的有“大齐天保十年”,或许还有更早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也未可知。作为文物科研工作者应该对其创建年代作出理性分析。首先,这2l座舍利塔历史最早的不早于西晋,而且这21塔大都是“因塔建寺”,因此我认为,大同寺和舍利塔的创建应该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及各割据政权为了实现民族亲和,积极倡导各民族的共同精神信仰佛教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地说,榆社县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的故乡,石勒又是一个以推行佛教维系胡汉民族团结的杰出帝王,因此,在榆社县创建大同寺舍利塔自然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  西晋咸宁五年(274年),中国历史上的后赵皇帝石勒便出生在这里。石勒出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共同精神心理的目的,采纳天竺高僧佛图澄的建议,在境内大兴佛教,以崇尚佛教的治国方略实现民族亲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佛图澄也在石勒、石虎的支持下,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推行佛法,并创建佛寺多达893所。榆社县境内作为皇帝的故乡,自然更是宏法重地。至今榆社县和武乡县―带仍留下了众多有关石勒和佛图澄的古迹、故事,且榆社县佛寺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大大超过山西省内各县市。可以说,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及石勒从这里诞生的机遇,使榆社县成为名重一时的佛教文化巨镇,大同寺佛舍利塔也由此应运而生。
大同寺佛舍利今何在&&&&&&2002年,榆社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寺旧址上发掘出140多尊石佛造像。从佛像题记上看,雕造年代跨越了北齐、北周、隋、唐等4个朝代。另外还有残碑一块,上仅存“大宋辽州榆社县重修释迦舍利塔并序稽夫大雄氏之垂教”25字,这大概就是方志所载“宋治平四年重修”的碑记,可惜残缺,令人遗憾。   寺塔最后一次重修应该是清道光八年。据当地村民听老人传说,至清末时,寺院仅存山门和大殿,殿后已是一片菜地,舍利塔已经不存。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榆社县城,将寺宇全部炸毁。“文革”时期,寺址上残存的文物再次遭到彻底破坏。不久,这里改建为县公安局宿舍区,大同寺舍利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 在历史上大同寺的地下遗存并未遭受大的破坏,佛舍利还应该深藏在塔下的地宫中,同它瘗埋在一起的还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佛教文物。倘若有一天,榆社塔的地宫重见天日,那么,其中安奉的文物及其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当不亚于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 百度_榆社吧_寻找藏奇世珍宝释迦牟尼灵物舍利子---榆社大同寺舍利塔 神秘的榆社大同寺舍利塔榆社文化之石勒[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37:45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2:53 &&
现在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通高56.4米。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山西五台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因塔的形制为覆钵式的尼泊尔大白塔,俗称大白塔,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首屈一指。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葺。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由铜链来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签。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别有一番幽雅情趣。明代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缥渺,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择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周身筑有木栅栏,栏内有可容两人对行的转道。附塔转绕,人越显其小。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传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宗教哲学 > 佛学文化 > 佛教圣地 > 山西省 >五台山塔院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rayyy123的相册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内江圣水寺圣域佛教 >> 佛教图片 >> 寺院佛塔 >>五台山 塔院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8:18:59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7:22 &&
即非文物更非国宝的新建的超化寺超化塔,其意义大约仅在于提示古塔原来的造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970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夜晚,超化塔被掘地5米,在地宫安奉了1000多年的舍利函横空出世。  “工地负责人通知公社革委会发现了宝贝,我是最先赶到现场的。”新密市政协主席、时任超化公社革委会通信员的朱永森先生回忆着。那时的通信员大约相当于眼下领导的秘书,他最先赶到现场,是相当自然的。  “是个青石盒子,上面有雕花,顶部四边是流水沿,有个坡度。”朱永森说,“石函打开后,还套着木函;木函打开后,还有个银函;银函打开后,还有个水晶函。佛骨舍利,就在水晶函里。舍利比大拇指稍微大一点儿,不到两寸长。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是不是水晶,我不敢肯定,反正是个透明体,我觉得是水晶。还有灯管、灯芯之类的东西。每层盒子,都包着黄灿灿的丝绸,但一会儿工夫,就全黑了。有人说,还有瓷函、金函,这个,我记忆得就不是很清楚了。”  关于最外一层舍利函,新密一些地方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或写文章时,很多人都说是汉白玉函,现在存放在新密市博物馆,唯独朱永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持认为“没有汉白玉函,只是青石函”。  记者在新密市博物馆库房只找到两个石函,馆方搞不清哪个是佛祖舍利之函,只说博物馆目前只收藏了这两个石函。为了“考验”朱永森先生的记忆,记者在他描述完舍利函的外观后,打开数码相机让其识别。不想,在两个石函中,他一眼就辨认出佛祖舍利之函:“就是它!”而这个石函的样子,几乎与他回忆的一模一样。只是记者在博物馆打开石函时,里面没有其他,只有半函子水。  地宫打开后,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张柏园也把群众反对扒塔的告状信,批转到了河南省文化局。文化局领导责成河南文物工作队的马世之先生、刘东亚先生前往超化,处理这次扒塔事件。  “刘鸿恩不承认扒塔有错,反说是功。”马世之先生说,“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想尽办法,让他写了个文字性的东西。第二天天还没亮,我和东亚就背着东西逃走了,徒步走到密县县城。”  他们背走的东西,就是舍利函(青石函太重,丢在密县)。“东西有十几件,都带回来了。我印象中有金棺银椁,另外还有个更小的盒儿……银椁很薄,长方形的,还有一盏金灯、织锦什么的……这是我的印象,现在几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一切以交接记录为准。”  但去年秋天,新密市领导与专家一行四五人在马世之先生、刘东亚先生的陪同下,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察看这些东西,保管员拿出来的,只是一张旧报纸包着的一些碎片。“木盒酥了,只是碎片,里面什么都没有。”刘东亚先生说,“他们把报纸扎起来,又放回了仓库。”  记者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所长联系,表示希望看看这些东西。孙所长称,要看的话,必须征得河南省文物局的同意并以公函为准。记者就此事与河南省文物局办公室有关人员联系,遭到拒绝――询问拒绝理由,他们以“无可奉告”相推诿。  掘开地宫时,还出土过一通唐开元二年的碑铭,但现在下落不明――如果碑铭在,也许能够搞清舍利函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  但无论怎么说,两个大男人、文物专家,背回来的,不该只是那张旧报纸包裹着的一些碎片。  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在,还是不在?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系列之五 追问佛祖真身舍利的下落[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14:52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16:29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传印长老等在超化寺时品读古代碑刻传印长老、温金玉教授考察调研后认为,《厚重河南》日前刊发的系列报道“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超化寺鲜为人识的历史,是改写中国佛教史的重大发现。传印长老认为:超化寺阿育王塔的倒掉与地宫的开掘,是中国佛教界的重大事件,“这儿安奉着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多么重要呀!超化寺阿育王塔是中国19座佛祖舍利塔之一,与现在的陕西法门寺是一样的,都是唐代著名学者道宣、道世认定的;昙鸾在超化寺担任维那,是寺院的三纲之一,他在此开拓中国净土宗,超化寺自是‘净土祖庭’。而禅、净两宗是中国最大的两个佛教派别,从这个意义上讲,超化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又是一样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金玉先生说,“我研究净土宗二三十年,自以为 重走了昙鸾所走的所有的路,但心中有一个疙瘩,我一直解不开――昙鸾于公元528年在洛阳见到菩提流支后,至少6年的时间不知所终。他到哪儿去了?这几年,对于中国净土宗而言,太重要了,但我却一直不知道昙鸾在哪儿。净土大家袁宏道游览超化寺后写下的‘白玉像碑阴有维那昙鸾名,是尝学于流支者也’,字字千钧,太重要了。今天又在新密市博物馆亲眼看到袁宏道所见的造像碑,真是太幸福了。”温金玉认为,庐山慧远在南宋年间为学者认定为中国净土宗初祖,但中国净土宗是持名念佛,与慧远关系实在不大,它其实是沿着昙鸾开创的道路发展起来的。至今,日本净土宗所奉的“中国净土初祖”,就是昙鸾,而不是慧远。永信法师说,把超化寺的新材料与历史文献结合在一起分析,看来印度世亲(天亲)菩萨――菩提流支――昙鸾――道绰――善导一系,才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净土宗形成发展的法脉。在“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往生论》)”中,“一论”的作者是世亲菩萨,翻译者是菩提流支,注释者是昙鸾。中国净土宗的方便法门是“念佛往生”,《往生论》在“三经一论”地位特殊,《往生论注》则几与经同。“日08:29 大河网-大河报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超化寺中刻阿育王寺字样的明代香炉昙鸾家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出家五台山,早年注释佛典,因病停笔。大病痊愈后,他本打算继续注释佛典,但一转念,想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长寿,就很难完成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于是,他决定先去寻找道教成仙长生的仙方,然后再回过头来,从事佛教弘传。  是时,南方道教领袖陶弘景隐居茅山,修炼神仙,梁武帝时进山向其征询治国方略,时称“山中宰相”。但那时南北对峙,昙鸾为寻求神仙,以僧人之身甫一渡过长江,便被视为奸细捉拿归案,并把他推给了梁武帝。  见到梁武帝后,昙鸾说自己“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梁武帝以为所言不虚,加之他与这位穿着袈裟的皇帝论起佛典,很是投机,于是梁武帝才放了他,让他去见陶弘景。  昙鸾登上茅山,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人间神仙,并拜陶弘景为师。陶弘景也很是爽快,毫无保留地讲了他的成仙之道,并赠《仙经》秘典,以酬昙鸾。  昙鸾告别仙师,回到魏国,“欲往名山,依方修治”。在京都洛阳,昙鸾拜会天竺三藏菩提流支。他讲了自己南渡求仙的经过后,向菩提流支提出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佛法中有没有长生不死的方法,能胜过华夏《仙经》呢?”菩提流支闻此,也毫不客气:“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不能相比的呀!偌大一个中国,哪里有什么长生之法?纵能长年,少时不死,最后不还是要进入轮回三界吗?”  在菩提流支看来,《仙经》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于是,他拿出《观无量寿经》(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授给昙鸾,并说:“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当能解脱生死也。”  之后,昙鸾来到超化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波澜壮阔的艰难整合,也就此在超化寺铺开……“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系列之二 超化寺:东方“净土”之滥觞 厚重河南 日
唐道宣所做的《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释昙鸾传》中,便有昙鸾在弘传净土念佛之时,常给人治病、教人锻炼身体,以求健康长寿的记载:“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昙鸾兼采众长,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弥勒净土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昙鸾的净土主张,避开难行道与自力,倡扬易行道与他力――还坚持与佛祖释迦牟尼一样,靠自力修行,而不依靠佛的他力拯救,在昙鸾看来,这是难行之道;相反,依靠佛的他力往生安乐净土,这就简单易行,是为昙鸾倡导的易行之道。昙鸾力摒自力学说,倡导他力学说,获得了信徒的拥戴。之后,他的口称念佛往生安乐净土的修行方法,被道绰继承,善导发扬,终成唐代中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修持方法,而“净土宗”基本经典“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往生论》)”中的“一论”,其注释者,正是昙鸾。昙鸾的净土思想博大精深,但方便法门却相当简单,就是“念佛往生”。直白点儿说,“阿弥陀佛”是专门带人去西方极乐净土的接引佛,“念佛往生”是说只要你常常念叨“阿弥陀佛”,佛的神力(他力)就能度你到西方净土。中国净土宗向来以庐山慧远为创宗初祖。然而,反观中国净土宗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昙鸾、道绰、善导一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的立宗之基。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血脉,也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成,发展壮大的。但令人费解的是,昙鸾、道绰被排除在中国传统的净土宗世系之外,道绰的传人善导(613年~681年)却跻身为“净土二祖”,毫无师承关系地在“净土初祖”慧远(334年~416年)圆寂200多年后,成为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善导的净土思想秉承昙鸾、道绰的“持名念佛”,以为凡夫俗子只要念叨“阿弥陀佛”,就能依靠“他力”(神力、佛力)往生净土,走的是“群众路线”;慧远“禅定”庐山30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他的“观想念佛”,还是依靠“自力”苦修成佛,走的是“精英路线”。善导与慧远风貌迥异,修行方式(“他力”与“自力”)不一,且时代相差二三百年,却一位是“净土初祖”,一位是“净土二祖”。从学理上说,昙鸾、道绰不被列入净土祖师的序列,是不能成立的。这,也许是汤用彤先生把昙鸾归为“净土教初祖”的一个原因。汤用彤先生以降,陈扬炯教授等更提出将昙鸾列为“净土初祖”、道绰列为“净土二祖”的理论主张。“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系列之三&&&& 袁宏道在《游超化寺记》中写下的发现之果:“一碑没土中,见其首,知为北朝制也。掘之,字尚可识,齐河清二年置。白玉像碑阴有维那昙鸾名,是尝学于流支者也。” 该碑高131厘米、宽59厘米、厚26厘米,几经折腾,碑身已断为两截,背面中间与下部的刻字已经丢失,不能卒读。尽管如此,但研读碑之正面碑额上的接引佛――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以及其下与之相呼应的一龛内雕刻的6位众生,碑之背面的“因超升净土,合邑……”等碑文内容,我们还是可以判断,此造像碑无疑是信仰昙鸾倡导的净土世界的僧众,为他人与自己往生西方净土而雕造、而供养的――在中国,北朝造像碑尽管十分珍贵,但并非异常罕见,龙门石窟古阳洞就是杰出代表;罕见的是,超化寺的这尊北齐造像碑,完完整整地呈现的是中国化的佛教,即中国净土宗往生净土的宗教主张――要知道,中国净土宗真正卓然立派,是在初唐;而北齐时代的这通造像碑,无疑是中国净土宗开宗时代的遗物。 &&&& 《续高僧传?释明恭传》云:明恭“厌俗出家,住会善寺。其力若神,不可当者。曾与超化寺争地。彼(超化寺)多召无赖者百余人。来夺会善(寺)秋苗。众咸忧恼。恭曰‘勿愁’。独诣(拜访)超化。脱其在钟塞孔。以干饭六升投中。水和可 (啖)。一手承底一手取 。须臾并尽。仍取大石。可三十人转者。恭独拈之如小土块。远掷于地。超化既见,一时惊走……斯气力也。说多难信,而实有之。恭戒洁贞严。常依众食。所 如恒人。一食有值机候。便 二百人料。众但深讶。莫知其所由……”   在扩张和保护寺院经济乃至弘法的过程中,如果少林寺、会善寺等是注重“自力”(禅武双修与十三棍僧救秦王等)的话,那么超化寺注重的,则是“他力”(“彼多召无赖者百余人”与会善寺争地等)。而这,也恰与禅宗“自力”苦修、净土宗“他力”成佛的立宗之本相呼应。   净土宗坚持西方净土是实非权,众生通过念佛就一定能够往生。但禅宗、律宗等,对净土宗依靠“他力”(即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神力”、“佛力”)修道的理论不屑一顾,甚至认为西方净土根本就不存在;就是存在的话,那也是心中所化,不是实有。禅宗经典《坛经》曰:“使君礼拜,又问(六祖慧能):‘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大(陀)佛,愿往生西方。愿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慧能)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人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追寻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系列之四[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59:56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2:47 &&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其间,大体经历了佛教经典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以及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显示出由山西出家的著名高僧的历史贡献,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法显、慧远、昙鸾等几位高僧。继法显、慧远之后,由山西出家的又一位著名高僧是昙鸾,他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北方大宏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 昙鸾是北魏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他“家近五台山,闻其神迹灵怪,幼即往寻之,便出家”(《续高僧传?昙鸾传》),可见他是在幼年时代怀着对佛教的神奇向往而出家为僧的。出家之后,“广读经籍,尤研四论与佛性”(《续高僧传?昙鸾传》)。一方面广读博览佛教经书和儒道典籍,同时更深入钻研鸠摩罗什所译的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四种基本著作《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和有关佛性的学说。&&&& 昙鸾于南朝梁大通元年( 527)来到建康(今南京市),曾与梁武帝谈论佛性,很受梁武帝赞许。后又拜见著名道土陶弘景,陶弘景授予他《仙经》十卷,他便准备携经返回北魏故地,从事修行;但在途经洛阳时遇到印度名僧菩提流支,便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意思是佛经中有没有胜过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法。菩提流支很不高兴地“唾地相斥”回答他:道教哪配与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经》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不老的。随之即把佛教的《观无量寿经》授予他,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说明长生不如解脱的道理,引导他信仰净土(见《续高僧传?昙鸾传》),这使昙鸾深受教益,当场把《仙经》烧掉,此后他便主要传播净土信仰了。&&&& 昙鸾回到故地后,大力弘扬净土念佛,民众纷纷皈依,名声大振。北魏分裂后,东魏开国君主孝静帝对他十分崇敬,尊称他为“神昙”,并下敕令要他住持并州大寺。他后来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今属交城县),在这里讲经授徒。从此,玄中寺成为传播净土信仰的重要中心。到唐代,昙鸾的再传弟子、山西文水人道绰继续在玄中寺传道;后来,道绰的弟子善导来到长安,建立起了完备的净土宗派,使净土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 净土宗在印度佛教中也没有形成宗派,却在中国得到发展并连绵不绝地流传了下来,主要是因为它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简便易行,得到平民大众的信奉,所以如同禅宗一样,称得上是真正中国化了的佛教。净土宗的发展,与山西地区和由山西出家的高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它是由慧远开创、昙鸾奠基、道绰与善导完成的,主要是在山西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昙鸾在净土宗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净土宗在唐代正式形成后,进而传入了日本,日本僧人“依据善导一师开创净土宗”(日?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使净土教在日本得到广泛流传,成为日本众多佛教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宗派,也因此,日本的净土宗一直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师,尊奉玄中寺为净土宗开山祖庭。历代日本净土名僧,多来玄中寺朝拜,视为“圣地”,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桥梁作用&&&& 以上,从法显、慧远到昙鸾使我们看到,由山西出家的佛教高僧大多集中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这个现象很值得重视。十六国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山西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而再度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及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繁荣期,山西在这个时期一直处于北方民族统治之下,这些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统治汉族人民,在不断学习吸取汉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和扶持佛教文化发展,这就为山西出现为数众多的佛教高僧,以及佛教文化能够在山西获得比较高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特定的和相当有利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文化氛围。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山西佛教文化之所以格外光辉夺目的基本原因了。&&&& 同时,山西地区不仅佛教思想比较活跃,在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山西也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圣地之首;玄中寺为中日净土宗摇篮;云冈石窟文化可与敦煌媲美;广胜寺稀世罕见的金版藏经《赵城金藏》为当今整理出版《大藏经》的主要底本;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这些说明,山西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 西 地 区 的 佛 教 文 化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东林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麓,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8:31:23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8:46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祖师殿内供奉净土三祖:昙鸾、道绰和善导三位高僧......为什么昙鸾、道绰二大师,未能列入净土宗十三祖之中呢?这是许多人的疑问,《净土宗教程》一书对此分析说:有人认为,昙鸾、道绰二大师的著作久已散佚,只是本世纪初杨仁山居士才从日本请回汉土,所以未列祖位。然而,如果以是否有净宗著作为衡量净宗祖师资格的话,这种说法似难成立。现今十三祖中,亦有不少未有著述的,如承远、少康、省常三大师即是,或著述少者亦有多位,如法照、截流、省庵、彻悟等。① 印顺法师对此亦有一说,认为净土与圣道之判,即信愿往生与戒定慧――圣道之别。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圣道,而以往生为纯由佛力。简言之,但须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机不在简别之列。这种理论很难在中国的佛教行持中得到广泛的认同。② 更多人认为,十三祖中有善导而无昙鸾、道绰,乃鉴于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有一明显的传承脉络,故取集大成者――善导大师为代表,列为二祖,与慧远大师交相辉映,一则自力与他力并重;一则突显他力本愿。而未把昙鸾与道绰排入十三祖之内。&&&&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我们以为,在中国佛教史上持名念佛更多地被鄙视为下根器者所习法门,一直不受重视。修净土者不像学天台止观、华严圆融那么有学问,也不像参禅者那般洒脱颖悟,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佛教”,有时甚至被视为引导愚夫愚妇的“方便说”。中国佛教的绝大多数宗派是重义学而轻实修的。昙鸾所倡导的简易念佛法门虽受民众喜爱,却得不到正统佛教的接纳与重视。如在所谓“净土三流”中,善导流就被定位为接引下根机者。而重义理、重悟解的慧远流则被视为上根机者的修行法门。&&&&唐宋以后,禅净双修,或摄净归禅之风,甚为激烈,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或持名念佛漫延各宗派间,成为中国佛教各派共修之基业,净土宗在发展推广自身的同时,也日益被别的宗派所化解,这就是所谓“寓宗”现象。净土宗本身这种散漫的存在状态很难为社会精英文化层所关注、所聚焦。&&&&楷定祖师,完善法系,这是知识型僧人所擅长之事,净土宗十三祖的最早倡言与最后确立,都是经过义学僧的推敲而定的。确立祖师的话语权是掌控在义学僧手中,他们左右着教界的舆论导向。最早为净土宗排祖位的宗晓与志磐皆为天台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有天台宗四人,禅宗二人,华严宗一人。由其他宗派的人来确立净土祖师,其倾向性、宗派性以及随意性当是不可避免的。&&&&对十三祖质疑之焦点实际最后落在了慧远与昙鸾谁是净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说是初祖的问题上。目前已有多种论著对此发表新说。如陈扬炯先生就认为:从历史真相来说,净土宗的真正奠基者、创始者是昙鸾而不是慧远。昙鸾不仅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也是国际净土教的初祖。并说将慧远定为净土宗初祖,实在是夸大了慧远在净土宗史上的作用。③ ......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05:38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06:42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提起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应首推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十公里处深山中的玄中寺,因为它是净土宗的发祥地。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其中铁弥勒颂为唐开元年间我国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磷之妻高氏所书,文理通顺,字体挺秀,被誉为珍品。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或竖于廊下,或嵌于殿侧,楷、行、隶、篆皆备,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玄中寺_百度百科百度图片_玄中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玄中寺――唐碑亭古碑碑文(1北魏造像残碑2唐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4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9:27:51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5:01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东京浅草是代表日本百姓的门面,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此。浅草有座日中友好之寺,俗称“枣寺”。  枣寺是净土真宗寺院。二战期间,先代住持菅原惠庆长老拜谒山西省玄中寺时,带回寺内枣树结的红枣种植,他把成活的小枣树移到寺内精心呵护。还请绘画大师横山大观将小树写入画卷,请佛学博士常盘大定题词:“此是一株小树,象征日中佛教之友好关系,他年枝叶繁茂之时,日中佛教徒之传统友谊,必当增深垒厚,愿刮目以待之。”为表达对祖庭的怀念,他把自己住持的寺院命名为“枣寺”。 && 我采访了这次集会,出于对菅原长老的仰慕,会后来到离浅草寺不远的枣寺。不巧的是菅原均住持正在中国访问,只有一位值班员在。枣寺靠路边,外表其貌不扬,作寺院的小楼不大。我问那株枣树在哪里,回答说原来的枣树已经枯死,只有一株不大的小树栽在盆内。我跑过去观看,见小树1米多高,树上仍留着的红枣显得分外红。镜头中的日本之四:浅草“枣寺”的故事
共 303106 次点击,1354 个回复&
本版块主题总数:114794 / 帖子总数:1540776
今日论坛共发帖:849 / 昨日发帖:22342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翰博楼]
清代山东隶书名家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原晋源古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