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乘东风布新雨 顺风扬帆远航行大船什么意思

乡村教育发展“随县实践”
乡村教育发展“随县实践”
&【湖北教育】曾宪波
2009年,行政建制起源于西周的随县,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版图面积5673平方公里,人口98.1万,下辖19个镇(场),是我省最为典型的乡村教育县。随县是炎帝故里,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留守儿童占六成以上。显然,推动县域乡村教育发展,他们任重而道远。在随县教育人运筹帷幄全力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征途中,他们的一些思考与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1年2月,随县正式成为新教育实验区。
晨诵、午读、暮省,建设书香校园,开展书香教师、书香少年评选活动,校园阅读在随县中小学校全面开花;印发《随县整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评选全县十佳教学模式,108所中小学校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热潮;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农耕体验课程、农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乡村民俗文化课程等,成为随县中小学校园里一道新的亮丽风景;以教师成长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教师读书沙龙、校本研修等活动,引导教师“点亮自己、照亮学生”;每学年组织举办新教育开放周活动,吸引了一批省内外教育同仁观摩交流……
短短五年,在学校美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三驾马车”的推动下,随县教育的发展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该县两名农村孩子首次走进央视科教频道演播室,他们在全国书香少年评比活动中双双进入前35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发展模式,让一批乡村教师在省级以上优质课竞赛等活动中屡屡斩获大奖。“量变带来质变”,随县的教育质量逐步在随州市崭露头角并步入前列。全市共有73所初中学校,随县占25所,其中23所进入全市综合考评前30位,7所进入前10位,14所进入前20位。
短短五年,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随县教育人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地改变乡村教育,全面刷新随县教育。未来,我们坚信,随县教育人在守望乡村新教育的行动研究中一定会走得更快更远!
推动区域新教育的“三驾马车”
● 杨光明
几年来,随县教育人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坚守“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的人文精神,2011年2月,全面启动新教育实验,通过美育、课改、文化“三驾马车”,引领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的随县实践
“宣传启动+开放周”的行政推动策略。2011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之后,随县教育局选派15人组成“随县教育考察团”,由彭静副局长带队,先后到河南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江苏宝应实验小学等七所学校考察学习。随后,各镇(场)中心学校相继举行启动仪式。期间,各学校自行组队,赴河南、河北、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新教育达357人次,零距离感受新教育实验的阶段成果。草店镇中心小学和厉山镇中心小学择机举办了两场次新教育实验研讨活动。厉山三中举办了“寻找理想课堂的有效途径”高峰论坛。2012年12月,我们选取了11所学校,围绕三个主题举办了“湖北随县中小学第一届新教育实验展示开放周”活动。此后,开放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
“底线+榜样”的管理运行模式。在前期靠行政推动的新教育实验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先发展、后规范”的策略。我们遵循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制定的“底线+榜样”管理办法,制定了《随县整体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方案》,以每所实验学校至少选择两个实验项目作为底线要求;广泛培养实验教师,重点树立榜样教师,不断创造机遇和平台为榜样教师的成长提供条件;着力培植榜样学校,全县三个教育协作区都要有本区的示范实验学校,每个镇(场)中心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榜样实验学校,每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重点实验项目、班级和榜样教师。
“卓越课程+共同体”的研究学习范式。我们选取了“十大行动”中的“营造书香校园、构筑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师生共写随笔、推进每月一事、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等七大行动,结合随县乡村学校的实际,增添“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读写绘”,形成了随县新教育的“十大推动(研究)项目共同体”。同时,我们把搭建的线上和线下平台组成“四大推进(学习)共同体”,即“随县三大教育协作区研训共同体”“随县新教育网络学习共同体”“随县中小学校长学习共同体”“随县新教育‘点亮心灯’主题沙龙共同体”。
“书香校园+项目建设”的滚动发展方式。我们在对每所实验学校至少选择两个实验项目作底线要求的同时,把“营造书香校园”放在首选,再加一个自选项目,共同作为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底线要求项目,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其他项目的探索和实践。2014年底,我们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十大书香校园、十大课堂教学模式、十大德育创新项目”等“五个十”评选活动,我们把“十大书香校园”排在第一位。
整合形成“三驾马车”的引领态势。得益于新教育实验,2013年10月,随县被评为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2014年10月,随县又以较高分数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伴随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随县教育正处在“高位推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大调研、大讨论,随县教育人达成了共识:下一步应该瞄准“美育、课改、文化”驱动“三驾马车”,瞄准“活力、魅力、和谐”建设“三大校园”,继续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德育、体育、艺术教育整合到美育之中,融合新教育的“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体育艺术2+1、好习惯成就梦想”等行动,深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将课堂改革、地方和校本课程整合到课改之中,融合新教育的“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等行动,高度关注学校教学质量。将学校所有硬件和软件建设整合到学校文化之中,融合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师生共写随笔、读写绘”等行动,特别关注校园阅读。用新教育的多个项目的实践探索来支撑一个主题,形成一大特色,铸就一个品牌。
随县新教育的幸福模样
学生快乐成长,晨诵、午读、暮省已成孩子们的生活常态。我们通过“诗词诵读”“美文品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方式来丰富孩子们一天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活样式。
用“晨诵”经典诗词美文开启一天的生活。全县中小学校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课前开设晨诵课,一、二年级还辅助开设读写绘。我们把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作为随县中小学的“读书节”来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神农故里书香少年”评选暨“我的一本课外书”阅读推荐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炎帝文化艺术节”。
用“午读”编织师生在教室里的故事。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实践中,除了班牌、班训、班级名片、班级图腾、全班合影照之外,还建立了班级图书柜,借助午后品读来开展阅读讲座、全班共读整本书、师生共品一本书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变阅读为悦读。
用“暮省”净化孩子们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结合“推进每月一事”和“家校合作共建”开展有效德育和体艺美育。我们提倡学生傍晚或睡觉前学会自省,总结一天的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力争做到“每天成长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等各种社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月德育主题活动,推进每月一事,力争做到“每一次活动成长一大步,每阶段反思前进一大步”。鼓励学生写周反思和月反思。用回味和反思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暮省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教师“读书、开博、写作”在随县教师群体中已渐成气候。通过开展“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帮助教师养成终身受益的三种儒雅特质。
共读一本书,提升素养,交流情感,激发热情。每逢教学工作会、教师节都向教师赠书,开展每学期共读一本书活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的志愿者自发成立了“随县读书会”,交流自己主题阅读的体会。新教育工作室不定期举办“点亮心灯”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开展共读活动。
开博客写博文,加微信公众平台,共话共思共谋随县教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了博客,将自己的教育感悟和身边的教育故事写成博文与大家分享。据统计,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有博客,过半数班主任订阅了全国新教育研究院的“手心网新教育”公众微信号,“随县新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热点。
创专刊、建网站、出文集,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充分发挥《随县教学与研究》杂志、《随县新教育》专刊等多种平台,刊登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和生命叙事,分享优秀教师的教学感悟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们的职业倦怠,点燃从教激情。如今,像王从伦、梁申勇、项东、章双庆等十多名教师已经出版了属于自己的文集,还有部分教师正在着手整理自己的教育叙事集。
课堂回归本真,快乐、智慧、高效已成师生们共筑的理想。随县在构筑理想课堂的初级阶段,通过探索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出三个学段的课堂框架。
打造小学阶段的快乐课堂。我们以理念引领为主,模式推进为辅,在小学低年级课堂坚持用课改理念引领,在小学高年级课堂尝试运用课堂模式。采取尝试教育、赏识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辅助开设读写绘、经典诵读和儿童阶梯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孩子们的精神发育和终生发展注入书香底色;在重视活动课的基础上,注重在学科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尊重不同学龄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中玩。围绕“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全面发展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发掘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让小学生的课堂充满兴趣、童趣和乐趣。
打造初中阶段的智慧课堂。我们以模式推进为主,理念引领为辅,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向课堂改革要效率,向常规管理要效益,着力构建有本地特色的常态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初中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着力培植以“立体合作”“三阶六步”“一三五健康课堂”“知识树”“问题导学式”为主的十大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其他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强调“你我不同,大家都好”。在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中,培育学生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态。围绕“教学模式发展的四段论”(学模、仿模、建模和出模),逐步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追求课堂的阳光、健康和智慧。
打造高中阶段的高效课堂。我们坚持理念与模式并进,用理念指导模式,用模式支撑理念。以随县一中为龙头,组建高中教学协作体,完善并推行以“学案导学、自主预习、教师精讲、点评升华”为主要步骤的高效课堂模式。各高中围绕“高效课堂的五特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高、师生合作的水平高、生生探究的效率高、学习活动的效率高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层次高),优化课堂教学,力求实现高中课堂省时、优质和高效的目标。
让校园弥漫书香、墨香和花香,让学校彰显活力、魅力、和谐。书香是学校的底色,文化是学校的底蕴。用阅读为文化植根,用文化为学校立魂。我们不错过任何发展机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全心全意推进“三大校园”建设。
书香焕发活力。近年来,我们紧紧把握“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机遇,在推动校园阅读过程中积极践行“把校园建在图书馆中,把博物馆建在校园中”的理念。规范和创新了学校图书室建设。在保证必要的硬件条件下,将高高在上的学校图书室下移到基层(一楼或二楼),方便学生进出借阅。变图书室为“三味书屋”(品味、滋味和回味)。我们创建班级图书柜,在学校适宜的区角(走廊、楼道、门厅、拐角、教师茶歇间、校园读书林等)创设图书吧,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取阅不同的书籍。在研发“卓越课程”的过程中,围绕传承地方文化,我们除了开发校本教材外,还在校园里建起了炎帝文化陈列长廊、农耕文化博物馆、种子陈列馆、编钟文化陈列馆、花鼓戏演练室和义阳大鼓演练室等功能室。
墨香彰显魅力。我们注重课改中的“校本课程”和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的研发与运用,把“阅读课”和“写字课”作为两门地方课程,常年持久地开展下去。例如“写字课”,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每天必须留足20分钟。部分学校还研发“楹联课程”和“书法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来创建特色项目学校。县新教育工作室还将全县有书法课程的学校组建成“书法特色学校共同体”,学校为擅长书法教学的教师专设以其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抱团取暖,追求个人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卓越。
花香营造和谐。我们抓住了省和国家两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契机,大力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除了硬件的标准化,我们还注重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绿化和美化。花草树木四季常青,花团锦簇四季飘香,师生成长拔节有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单位:随县教育局)
&阅读改变乡村教育生态
● 张国建 &彭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创造根植本土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素质”与“阅读”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悦读”为学校文化注入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也是随县新教育实验的“三驾马车(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之一,用阅读为文化植根,让文化为学校立魂,这是随县新教育实验的“文化密码”。
厉山三中的“和”文化,和美、和睦、和气、和谐,“和合天下”;尚市二中的“阳光”文化,阳光课堂、阳光教室,让生命的阳光照耀着学校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净明小学的“和雅”文化,追寻着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和谐、雅致”;尚市镇小的“本真”文化,在师生的“本真”,课堂的“本真”,课程的“本真”中实现教育的“本真”;殷店东坡中学的“墨香”文化,“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把书法与育人高度融合。
规范和创新学校图书室建设。将图书室下移到一楼或二楼,方便学生进图书室。学校在适宜的区角(走廊、楼道、门厅、拐角、教师茶歇间、校园读书林等)创设图书吧。从不同方面建设“阶梯阅读教室”,实现“阶梯阅读”,知识需求会随着学生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系统性地阅读能使学生素养实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兴趣爱好选择书籍,实现真正的“悦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
设置保障机制,开展多元阅读。争取外援,借助社会力量。南京“中华善报国学研究会”为我县49所农村学校捐赠了价值150余万元的图书;“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一路前行,一路引领,在随县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书香足迹;儿童作家童喜喜作为“全国十大阅读人物”,关注、支持随县乡村学校的阅读活动,捐赠了10万元优质图书。扶持学校,争资立项。2015年,全县各中小学投入170余万元购置图书11.8万余册。借助师生,实施置换。利用师生手中的图书进行图书置换,让封存的好书流通起来,在校园、师生手中焕发出生命光彩,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图书的教育价值。
随县还从时间、空间上,对阅读予以保障和推动。将小学晨诵课和初中阅读课上课表,给阅读以时间保障。2014年3月,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设阅读课程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每天上午20分钟晨诵,中午30分钟的午读,小学低学段每周必须开设两节读写绘,中学必须保证每天晚自习前的20分钟阅读时间,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管理考核。
搭建多维平台,推动阅读发展。搭内外交流平台。“点亮心灯”读书沙龙面对面交流平台,“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培训平台,开放周活动观摩交流平台,十大项目共同体建设交流平台;搭网络互动平台。创建“随县教育读书会”超级QQ群、“新教育追梦人”微信群及QQ群、“随县微信公众平台”等,“相约星期一、相聚星期四”等阅读“节日盛典”;搭榜样引领平台。2014年,随县霍莉莉、周纯伊两名学生参加央视科教频道“我的一本课外书”读书栏目,分获“全国读书少年”前18和35强。
随县在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行了“开展经典诵读,打造书香随县”的启动仪式。2011年至2015年“全国十大推动阅读人物”张硕果老师、童喜喜作家和全国新教育研究院卢志文院长以及海门市新教育研究团队的专家分别来随县引领阅读和培训,从《儿童阶梯阅读》《悦读》《喜读》《阅读与校长的思想力》《共读共写新孩子》《亲子共读》等阅读报告中,与随县师生分享阅读。
提升阅读品位,坚守阅读原则。丰富阅读形式。将阅读内容按照学生身心特点“量体剪裁”,把小学低学段的
“读写绘”“晨诵”“亲子共读”与高学段开展“晨诵”“儿童阶段阅读”“经典诵读”相结合;把中学段的“师生共读一本书”“道德讲堂”与“穿越一本书”的展示、讲评活动相结合,汇聚众智。2015年4月23日,随县联合县文体局在炎帝故里风景区谒祖广场隆重举行了《开展经典诵读,打造书香随县》的启动仪式,向全县中小学生发出“来吧,让我们一起读书”的呼吁。用阅读为文化植根,让文化为学校立魂,我们把阅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书香校园评价的重要标尺。2016年,随县提出“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通过每月一个主题将阅读全面化,并落到实处。
让书香浸润学生成长
随县108所学校,都在深度营造书香校园,实现阅读的精神积累和生命滋养。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图书馆是阅读真正的天地。“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的目标是实现“书香”全包围和“阅读”全覆盖。让书香氤氲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生自主、自由、自在地阅读。“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的共性,是引导孩子在独具个性的审美中和崇高的精神对话。
随县尚市镇小学无疑是“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的代表,徜徉在校园,你似乎走进了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图书馆,“图书吧”“阅读茶歇室”“紫藤萝阅读廊庑”“楼梯图书格”“教室图书角”“图书漂流柜”等随处可见。
随县唐县镇小学营造了一个图书环抱的阅览室,整个阅览室的四壁被一层层、一格格的图书柜簇拥,中间是宽大的阅览台和一溜整齐的阅览椅,“书籍”似乎长在墙壁上,在向你招手,让你有一种置身“书海”的感觉。2015年,随县第二届“神农故里书香少年”随中协作区评选活动在唐县镇小学举行,“书香少年”们一进图书室,就盯着“长在墙上的图书”,天真的眼神里带着对阅读的无限神往,这份“痴迷”体现了唐县镇小学图书室布置的别出心裁,它营造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对每个孩子都有着浓浓的“阅读诱惑”。
新教育实验“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中”的理念,已成了根植随县乡村教育的一种文化。
让书籍成为精神奖赏。2016年2月,在随县教育局的“团拜会”上,局长杨光明要求延续“激情与梦想”的年度主题词,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2016开年教学工作会上,副局长彭静从阅读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向随县中小学校长及与会教师代表进行深度的解读和阐释,为教师专业成长指出了一条路径,勾画了一幅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愿景。
从2011年倡导阅读开始,随县就以书籍奖励爱好阅读的师生。在兼职教研员工作会上,向优秀教研员奖赠《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点亮心灯”活动中,奖励《致教师》;“神农书香少年”评选,奖励学生十本新教育书目推荐的童书;教学工作会,奖励《教学与研究》《新教育月报》等。自此,随县部分学校也积极响应,让阅读真正地成为一种最高的精神奖赏。
让阅读擦亮校园文化。为了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富张力,随县学校先后组织了多次观摩活动,涉及“生命的墙壁”“校园美术节”“漂浮的画”“沐浴书香”等。
“生命的墙壁”是一种朝向和诉说,是乡村的种子和废旧的可乐瓶完美融合的典范。翠绿的瓶体、嫩黄的瓶盖,装填赭黄的泥土,再点缀青葱的小叶、鹅黄的小花,在墙壁上绽放得恣意而婉转,这是教育对一种生命意识的培养;“校园美术节”是新教育实验读、写、绘的一种呈现。缤纷的色彩中带着无限的想象和向往,用画笔描绘着幸福与快乐的生活体验;“漂浮的画”是将墨汁滴入清水中,荡漾着涟漪,焦墨从浓稠向水中渗透,并随着清水流泻,流泻,氤氲成水墨画般的意境;“沐浴书香”是让书籍成为唾手可得、触手可及的精神营养物……
从2011年区域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以来,随县教育就没有离开过氤氲的书香,怎样让乡村儿童享受最为优质的精神教育,让乡村校园迸发生机,是随县教育不懈的追寻。
构建活力课堂
——随县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 特约通讯员 &&张华涛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潜’字的意思和读音。”课堂上,“攀登组”的代表说,“我们是这样记住这个字的:两夫站在日头上,流了三滴汗。”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不甘示弱。“我们认为应该这样记:两人呆在水里一日。”“我们认为,‘一日两夫三水’更容易记住‘潜’字。”……
这是前不久在随县“十大创新课堂模式”评选活动中的一个课堂场景。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五个生字就这样人人过关了。
“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展示的课堂场景,在随县中小学校处处可见。”随县新教育工作室主任张华涛说,“课堂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归功于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理念与随县生态课堂的深度融合”。
在课改的道路上,随县教育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如今,小学“快乐课堂”、中学“智慧课堂”、高中“高效课堂”三个学段的课堂框架让随县中小学课堂迸发出勃勃生机。
上下一心,共谋课改一盘棋
随县地处湖北省北部,是全国最年轻的一个县,境内没有一所城市学校,六成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2009年,从曾都区分离出来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随县教育陷入低谷。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有些学校一度采取补课延时、题海战术、重复讲解等措施,把“满堂灌”演绎得淋漓尽致。
嘴里喊课改,行动老一套,学生们怨声载道。
“学生不接受,说明我们课改的方向有问题!”在2011年教学工作会上,随县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彭静痛定思痛,决心将随县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更科学的方向推进。
会后,彭静带领教研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深入县内外调研,考察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他们的足迹到过江苏的洋思、山东的杜郎口、河北的衡水,还有北京的海淀。
经过痛苦而深刻的反思,随县教育人最终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简单指向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
要改变随县教育的落后面貌,就必须痛下决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改的主战场自然也在课堂。什么样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呢?”彭静介绍,经过全县各中小学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们的深入思考、辩论、沉淀、总结,最终勾勒出随县教育理想中的课堂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对话交流、展示互动、反馈延伸”成为课堂的文化底色;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成为课堂的第一愿景。
目标明确了,县教育局成立领导专班,借力新教育实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局党委要求局科室和部门形成和谐“共振”,整合力量,靠前指挥;班子成员包镇,其他领导蹲点到校,让现场办公成为常态;教研室负责课堂督导,继教中心负责组织培训,电教站负责提供现代技术手段。
很快,全系统形成“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管”,“县有领头镇、镇有示范校、校有实验班”的局面。全县一盘棋,大家全心全意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
更新观念,多措并举搅活一潭水
2011年8月,以“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为契机,随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随县中小学“课内比教学”暨“课堂效率年”实施方案》。方案中,把“课堂改革、模式创新、比武交流”作为活动重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再次响彻全县。
各校因地制宜,主动谋变。厉山三中率先开放课堂,环潭镇中心学校落实推门听课,厉山一中开办教师讲坛,洪山中心学校开展镇内合作,抱团发展……校际之间组织听课观摩,教研气氛热烈,教师课改激情飞扬;校内入门课、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激烈角逐。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内耗,教育局开创性地组建了三个教研协作区,每个协作区六个乡镇,由教研室统一部署,开展区域内教科研协作,精心组织协作区内的教研活动,实行乡镇轮值。
培训活动风起云涌。均川镇中心学校请昌乐一中课改培训团队进驻校园,开展一对一培训;唐镇中心学校带着队伍走进山东杜郎口中学;草店小学校长禹宗保潜心研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经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教学工作会开展课堂展示;新教育开放周,“构筑理想课堂”成为不可缺少的主题;领导巡课,教师推门听课,成为常态……一时间,走出去,请进来,几乎月月有培训,周周有交流。
随县教育沐浴着课改春风,涤荡着陈旧教育思想,激发了全系统主动谋变的冲动。自此,随县教育因课改而动,学校因课改而变,课堂因课改而活。
模式创新,整体推进课改成潮涌
三年前,教师出身的随县组织部副部长杨光明重回教育系统,担任随县教育局局长。一上任,他就走遍全县中小学校。每到一所学校,他总是首先走进课堂。很快,他就发现,一些学校课改喊得很热闹,但课堂还是老样子,不少学校甚至在课改的热潮中迷失方向,丢掉了一些好的传统。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课改也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面对乡村学校步调不一的课改现实,杨光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说,课堂改革要根植本土,要把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个“度”融入我们的课改实际之中,驱动“三驾马车”,构建生态教育体系。
“回归生命本真,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这是随县课堂改革的铁律。”杨光明说,“县教育局鼓励各个学校遵循‘铁律’,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整体推进,形成适合自己的课改新路”。
早在2009年,不堪重负的厉山三中就已经开始“暗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校长张波早就认清“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方式“榨干了教师的教育理想,磨尽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也动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心思。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研骨干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环潭镇中心学校也抽调课改经验丰富的副校长王长军成立环潭新教育工作室,潜心研究课堂改革。
在榜样的引导下,全县各小学开始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快乐课堂”:万和镇组织全镇小学以“听读说写练”为课堂主导,创建“三味一秀”课堂操作流程,即“读一读”读出韵味,“说一说”说出趣味,“比一比”比出品位,“秀一秀”秀出风采;草店镇中心小学将新教育理念与尝试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形成“四步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尚市镇中心小学在打造“本真课堂”的过程中,师生通过诵经典、背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舞经典,日日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
初中阶段的“智慧课堂”,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环潭镇中心学校以“三阶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为范式,将一节课分成自主研读、分组探究、交流反馈三个阶段;均川镇中心学校培养“小老师”,落实“兵教兵”,该校小组建设、学生展示、课堂气氛、知识容量、学生能力充分彰显课改真功和教师智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局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三个协作区建设录播室,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模式上课,然后进行录制,在全县教师中交流、讨论、打磨,最终加以完善。
“目前,各校因地制宜,或移植、或嫁接、或创新,形成本校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变式。”局长杨光明说,“我们不强调统一模式、统一进度,就是要营造‘你我不同,大家都好’的改革态势,让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
随县课改如涌动的春潮,势不可挡。历经五年,随县教育质量获得了整体提升。2014年和2015年,随州市初中教学质量评定结果显示,随县23所初中连续两年都有7所进入全市前10名。
“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大容量,快节奏,学生的参与度就高;问题深,探究性强,学生的兴趣就浓,教学效果自然就上去了。”谈到随县高考连续五年实现历史性突破时,县一中校长熊贵忠高兴地说。
“课改明显改变了农村学生的精神面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局党委书记张国剑说,“近年来,随县先后有两名学生走进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荣获‘全国阅读少年’称号,一名学生的发明甚至获得了国家专利。”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快乐、智慧、高效”已成为随县师生的课堂理想;课改征途跨步越,幸福花开教育园。“乐教、乐学”是随县师生们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已走出一条具有随县特色的课改新路。(作者单位:随县新教育工作室)
美育,让乡村少儿走向纯粹
● 李慧林 &梁申勇
五年来,随县教育人始终把乡村美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乡村体艺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推进家校共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美育让乡村少儿走向纯粹”的夙愿。
体艺之美:让乡村少儿享受朴素的教育
随县108所中小学校均分布在农村,随县教育局以“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新教育实验”为抓手,认真落实体育艺术“2+1”工作,鼓励各校创建乡村校园特色,让乡村少儿也能享受到与城区学校一样优质的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各校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让体育艺术教育在乡村田野绽放出最朴素最本真的芬芳味道。
走进尚市镇中心小学,这里有铁环滚过的“琅琅”声,有“跳沙包”腾跃的“噗噗”声,混合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谱成了这个“锃亮”日子的幸福交响乐。
走进尚市镇二中,这里有“农耕体验园”,各式品种的蔬菜恣意成长,学生在这里愉快劳动,观察记录,欣赏蔬菜种植之美,体验生命拔节的过程。这里还有随县“农耕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各校师生收集、整理、提炼的农耕文化、农耕器具、乡村古老的生活物件等。教育和土地、农耕发生深度链接,美育与实际生活深度融合,培养了学生纯粹淳美的乡土情感。
万和镇义阳小学结合当地的地方人文景观,将新城太白顶风景区景点文化浓缩进校园,并结合该校历史传承——义阳大鼓,积淀了厚重的义阳文化。2010年10月,该校被湖北省政府正式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该校学生表演的《义阳大鼓》除了在本镇进行多场演出外,还应邀到兄弟乡镇去演出。随州电视台将此表演录制成专辑进行播放。如今,义阳小学的《义阳大鼓》更是成为每年炎帝文化庙会及每两年举行的炎帝文化艺术节的传统节目。
“近观眼前满是春,放眼远处春更浓”。像这样的乡村美育特色学校随县还有很多:草店镇小学利用少年儿童的天性和山区教育的有利资源,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形形色色的树叶,学会制作树叶作品,每学期举行一次树叶粘贴画大赛,让学生享受到了自己动手、创意制作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
吴山镇中心学校把校园竹竿舞和葫芦丝的演奏完美融合,做到丝竹合韵,尽展多彩体艺之姿。殷店中心学校的“抖空竹”,抖出了舞蹈的形体,抖出了音乐的旋律,抖出了艺术的魅力;殷店西坡中学的“绳采飞扬”,跳出了绳中大天地,跳出了个性真风采,跳出了健康好身体……
很多学校还将本校的美育特色汇编成了校本课程,并结合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教育。如环潭镇涢水小学,这里条件简陋,资源匮乏。年过57岁的王从伦老师,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在他创建的“阳光班”研发出了“石头拼画”校本课程。第一次石头拼画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简笔画,孩子们照葫芦画瓢,整整两节课,孩子们的石头拼画没有一幅让人满意。网上也没有石头拼画的资料,求人不如求自己,在孩子们拼画前,王老师自己先拼,然后再给同学们讲解。现在,“阳光班”每周开展一次石头拼画活动,孩子们拼画的技巧、技能都有了飞跃。《父爱绵绵》《成长的足印》《海底世界》等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孩子们稚气的拼画,闪耀着灵动而智慧的光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得到了家长及前来观摩的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
关爱之美:让乡村少儿享受留守的温暖
“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随县学校里,留守儿童占60%以上。与普通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更需要爱的呵护。五年来的美育实践证明,以美育人就是爱的教育,它就像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吹开了孩子们智慧、文明、才艺的花朵。随县一直都注重抚慰儿童的心灵,实施多形式的关爱工程,不留痕迹地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
招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随县始终活跃着一支不辞辛劳、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力量。这股力量既有年轻教师、教育系统内的干部,也有年过六旬的老教师。他们承担着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和留守儿童“一对一、一帮一”,齐心协力落实着“百名教师结穷亲,百件实事解生困”的帮扶计划,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搭建活动阵地,为留守儿童慰藉心灵。为了让“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落到实处,随县广泛开设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站、留守儿童希望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等,为他们提供活动平台,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强健他们的体魄,使留守少儿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交流中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更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开设爱心“线”“箱”,为留守儿童传递亲情。随县教育局机关设置了关爱儿童的专线电话,各校设置了多部“留守儿童”专用亲情电话和专用信箱,让班主任提醒每位留守儿童按时给父母打电话、写信;还专门设立了电子信箱室,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电子邮箱传送信件,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与沟通。此外,还规定“凡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经审核后邮资一律由学校负担”,打消了学生的邮资顾虑。
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班主任带领班团干部每月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一次家访,并赠送文具、书籍、书包等爱心礼物;与监护人一起交流留守儿童的情况,共同研究管理措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指导监护人关心、照顾、教育好留守儿童。积极为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的留守少儿拆除心灵深处的“隔离墙”,架起“连心桥”。
共建之美:让乡村少儿享受完整的幸福
“东方风来花满树,万千气象满目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年来,随县中小学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共同搭建起一个精彩的舞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又看到了老师家访,又可以和老师说说真心话了!”这是万和镇走马岭村一位老奶奶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反复说的一句话。
近年来,随县教育出现了“四多”现象: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多、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寄宿生多。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不断困扰着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牵手才能优化育人环境。于是,学校开展了“课外访万家”活动,拓展了“真情服务,提升师德”的育人平台,为家校搭建起一座充满爱心和热情的连心桥。率先垂范,机关干部进农家。2015年10月14日晚,县教育局局长杨光明同志带领机关干部到尚市镇郭家湾村家访。因为白天家长要下地干农活儿,不容易见面,只得趁天黑收工时赶去农家。杨局长特地邀约了净明小学两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打着手电筒去家访,征求家长们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他的亲民作风不仅感染了乡村人,也感动了随行的两位年轻教师。
多措并举,千名教师访万家。先备课再家访。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厉山镇中心学校要求教师家访前要备课,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家访的目标,家访时不仅要访学生家长,还要访邻居,访后要对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教育措施提出意见。扩大家访人群。地处鄂豫两省边际的小林镇中心学校,老师每到一村,都要走访当地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人,请他们帮助宣传教育,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走访社会上对学生成长有着一些负面影响的娱乐厅、网吧、音像书刊经营业主,做他们的工作,与他们达成共识,共同为子孙后代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请家长进校。梁建武老人既是学生的家长,也是随县兰花协会的会长,他对兰花情有独钟。万和镇中心学校把他请到学校,向同学们介绍他种兰花的经历,宣传万和镇的“兰韵文化”,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建立网络平台。全县各中小学都开办了网站,建立家长QQ群,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创办了“班级简讯”,及时地与学生家长一起研讨教育对策,深得家长的好评;利用教育局域网,在节庆假日召开视频见面会,让学生与千里之外的家长见面。
“好乘东风布新雨,顺风扬帆行大船。”
几年来,我们将德育、体育、艺术教育整合到美育之中,融合到新教育的“家校合作共建”“研发卓越课程”等行动中,深度关注乡村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相信,乡村美育既然已在随县这片广袤的田野里生根发芽,就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作者单位:随县教研室)
“三三”模式加速乡村教师成长
● 李周维 &谭
随县教育人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会思考,乐于写作,不断反思,前进的脚步变得更坚实有力;与此同时,随县教育局搭建平台巧借力,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破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三专”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阅读——让教师远离浮躁。我们倡导教师把心静下来,把书拿起来,与大师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为此,多次邀请全国“十大读书人物”来随县作报告,激发教师读书热情。同时,组织评选“教师读书之星”活动,向全县中小学校推荐基础阅读书目,倡导学校向教师赠书;与新华书店联合选购大量书籍,举办“图书漂流”活动;每学年开展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每月定期开展“点亮心灯”主题沙龙活动。通过深度阅读,唤醒教师心灵,点燃教师自我成长的欲望。今年,新教育工作室借助县新教育微信群、QQ群平台向全县教师推荐《2016,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推荐教师阅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准备丰厚的精神食粮。
写作——让教师学会反思。一个不能写作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全县创办“随县教育在线”、《随县教学与研究》等各级各类网站、专刊共27个,为广大教师提供发表论文、案例、反思和教育叙事的平台。“随县教学研究暨随县新教育在线网站”开通后,更是让许多教师拿起笔重新审视自己,一篇篇教学反思,一个个教学案例,一幕幕教育故事在这里展示、传播、分享,点燃了教师笔耕不辍的激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弱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与你同行”博客是随县新教育博客,开通仅半年,访问人数就达到四万人次。在这个博客的引领与带动下,全县70%的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专业博客,叙说精彩的教育故事,分享成长的历程,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
共同体——让志趣相投的人携手同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第二届新教育开放周之后,随县新教育工作室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在网络上开通了QQ群,教育局副局长彭静亲自当群主,选派五名工作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业务素养的教师作为管理员,督促主讲团队有效开展工作。每周一下午2:30-5:00开展教师网上分享,每周四下午2:30-5:00开展校长网上交流。每次交流由专人组织,确定主讲团队,每期群聊主题由主讲团队确定,主题内容主要涉及教师阅读、课堂教学、课程研发等,旨在展示教育成果、碰撞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者需根据群聊主题发表观点、选择案例、推荐名家等,留给群成员参与的空间,引导群成员发表见解。群聊结束后,各组织者根据内容写好本期群观察,并上传至群共享。去年,随县教育局启动了“十百千”工程,即选拔10名名师、1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学科骨干教师,同时大面积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切实实现“一个名师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引领一所学校”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情”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新教育倡导“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教师感受到快乐,才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教育;只有教师的激情被点燃,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只有教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如何让教师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做一名引领孩子幸福成长的创造者?随县教育局以此为切入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多途径扎实开展“三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的亲情、密切同事之间的友情)教育。
环境改善工程。为了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学校统一购置各类桌面花草,教师自行领养、培育;在办公室张贴各种教师绘画、书法作品美化墙面;建立办公室图书角,&购置教师学习阅读必备书目,让教师爱上阅读;办公电子化,实现办公室无线网络全覆盖。舒适、温馨的办公环境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了办公效率,让教师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还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教室。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基础上,发挥学生智慧,充分利用废弃物,在饮料瓶里种植各种花草,让教室里荡漾着浓浓春意,既养眼又养心。
暖心慰问工程。学校管理过程的人性化还体现在节日上。如三八妇女节,各校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对女教师的节日祝福。洪山镇中心学校领导每到这天都会带着“娘家人”的温暖走访慰问学校困难女职工,为她们送去温暖和祝福;淮河镇中心学校别出心裁,为30多位女教职工每人发放一个花盆,让她们种上自己最喜欢的花草,既美化了办公室环境,又愉悦了身心;草店镇中心学校组织女教师包饺子大赛,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更融洽了同事之间的感情……
关爱身心工程。以学校为单位,每学期对教师组织一次常规性体检、一次身心健康知识讲座,疏导教师心理,关注教师保健;注重对教师家庭,特别是新机制教师家庭的照顾。为了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各学校还以工会为依托,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健身活动:教职工运动会、女教师广场舞比赛、协作区篮球联赛、教师登山比赛等,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幸福指数也随之上升。
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教师周转房为新机制教师和交流教师、校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校园里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当教师感到工作的快乐和存在的价值时,他就找到了“幸福感”。一旦教师有了“幸福感”,他就不会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是一份值得奋斗和努力的事业。
“三课”之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课堂改革。针对教师“教而厌,诲而倦”的心理,随县先后借力“新教育实验的构筑理想课堂”“课内比教学”等,初步打造出了带有区域特色、符合新课改理念和具备新教育实验标识的“随县学习型理想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使课堂成为教师信仰的主阵地。主张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兼收并蓄,既要学习借鉴,又要敢于创新,提炼出适合本校实情的课堂模式。后来,我们着力将这种理想课堂的朝向引领回归到常态课堂的多种课型的研究和实践中,从过去的侧重催生新的课堂模式回归到侧重助产新的常规课堂,呼唤课堂模式的理想回归,追求的不是“为课改而课改”的课堂模式,而是“为质量而课改”的常态课。
课题研究。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大力弘扬“问题即课题”观念,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充分相信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指导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坚信教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有序地指导全县中小学创造条件申报县、市、省、国家级课题。如今,“课题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随县中小学校和教师的主流意识。2015年,教育局局长杨光明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县教育工作应突出问题导向,以课题研究引领各项工作。每个科室、二级单位都有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要积极实施课题带动,形成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浓厚氛围。坚持给教师下达课题研究任务,让教师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专业发展。”
课程研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于一体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最基础的县级教研部门,我们要引领学校寻找自身优势,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去年,我们将地域文化(如炎帝文化)与乡村教育的特质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地域故土情结的教育皈依。用炎帝首创“耒耜”的农耕精神来凸显乡村教育的底色,研发了“种子课程”,设置了农耕馆,开辟了农耕体验园,用课程来实现乡村教育的本真回归和未来凝望。学校编有校本教材《蔬菜种植》和《尚市葡萄》,让学生既有了农耕文化体验又丰富了生活知识。
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热闹喧嚣,随县新教育人依然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一块块“麦田”,脚踏实地,辛苦耕耘。用爱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用智慧呈现每一节课堂,用最朴素的平民情怀,为实现美丽的随县乡村教育梦,甘做幸福的“守望者”。(作者单位:随县新教育工作室)
守望乡村教育朴素的幸福
因为新教育的缘分,随县带给了我诸多的感动——每次新教育年会、论坛、实验区会议中,随县新教育人坚持追梦的执着身影;数次与随县教育局领导深情深度交流分享区域新教育的行动与改变;很多随县新教育人在新教育实验中的实践与创造……
随县教育的底色之一是乡村教育,该区域目前没有一所城市学校,但随县教育为了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付出的努力和收获却令人感动。随县教育筚路蓝缕、筹措资金,努力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先后通过省、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而且教学质量一直处在随州市的领先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势呈现勃勃生机,校园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色和思想内涵已形成,有了文化立魂的深度。
随县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行动策略。在构筑理想课堂的行动中,他们始终盯住“六度三境界”的目标,不断朝向“知识、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迈进。早在2009年,随县就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间,全省的课堂教学改革秘书长会议在厉山三中召开,这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源头活水。他们推行了“课堂效益年”,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举行了“学习型理想课堂校长论坛”,组织了“构筑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开放周,评选出了随县“十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学校典型等,在构筑理想课堂的路途上,随县走得坚定、实在。随县在构筑理想课堂中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人”的身心特点及成长阶段的“自我发展”的需求意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理想课堂”分别突出“快乐、智慧、高效”的不同主题词,以此来实现更为“贴身”的幸福、完整的理想课堂朝向。
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中,随县注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努力实现新教育阅读共识的日常化、生命化、课程化构建。2016,随县教育局主张“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在教学工作会上倡导同读《致教师》,达成阅读的“共识”。随县在阅读中一直提倡“生命化的构建”:书中的人物、创作者、编者使每一本书都有了生命。随县的孩子们以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书籍”,“书籍”的生命精华又反哺给孩子们的生命,实现其滋养。这一切,致使随县的“神农书香少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的舞台,成了“我的一本课外书”活动的全国18强。这是一次阅读展现生命光彩的见证。
在研发卓越课程的行动中,他们充分学习利用新教育课程研发的成果,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融合。课程是根,是解决教育内容问题的要素。随县结合乡村性地域文化,研发了极富随县特色的卓越课程。如:炎帝文化课程、石头拼画课程、纸盘画课程、种子课程、农耕体验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义阳大鼓、板凳龙等)、乡村儿童传统游戏课程等,并进行随县“卓越课程”展示和评选活动,让富有乡村特质的“卓越课程”以不同的形态如花般绽放。从课程出发,随县新教育建设了多个地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如万和镇义阳大鼓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均川镇编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等。同时,把“家常菜橱艺”课程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育深度结合,实现教育的实践性关爱。
行走在随县,我们发现新教育的五大理念和十大行动正在不断的生根、开花、结果。王从伦老师的“阳光班”在2015年被全国新教育研究院评为“全国十大完美教室”之一,这是缔造完美教室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随县在家校合作共建中把教育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探索领域,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共同体中搭建更为博大的平台,使之成为教师的舞台……?
随县新教育是乡村新教育的幸福样态,随县教育人在守望着乡村教育朴素的幸福。我为他们执著教育追寻的精神而感动,也为随县新教育而骄傲。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随县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作者系新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扬帆家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