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如何应付政府生产部门培训计划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关于公司生产计划部门相关工作的认识(培训学习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安全生产汇报材料,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安全生产大检查汇报,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安全生产督查情况汇报,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汇报,安全生产检查汇报,安全生产汇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公司生产计划部门相关工作的认识(培训学习汇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应对方式_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应采取有偿方式-疾风资料库
应对方式_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应采取有偿方式
发布时间: 16:27&&&&发布人:
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应采取有偿方式
[摘 要] 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存在无偿使用、分配不公、监管困难、经济效益无法考核等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和制度创 新,将难以保证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效益。本文提出了科技资金资本化的观点,通过建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委托 专业第三方管理、政府监督引导调控的方式对这部分财政资金进行投入管理市场化改革,以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和社会公平。[关键词] 政府;科技投入;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中图分类号] F28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8)03-0025-03[作者简介] 章新蓉,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重庆 400067)一、政府对企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较多,但管理方式缺乏约束机制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是全社会科技资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国家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拨款达96.8亿元,比上年的76.5亿元增加20.3亿元,增长26.5%。事实上这只是科技部系统的统计数据,其他如发改委、信产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多个部委系统,还有地方政府以及各地开发区都有自己的科技计划和执行项目,投入到企业的资金数量不会少于科技部系统,每年合计可达上百亿之多。而政府对企业科技投入主要采取无偿资助和贴息贷款的方式。企业对于所获得的科技资金,除了贴息贷款需要归还贷款本金外,没有经济上的偿还义务。这种管理方式对企业没有形成经济约束,或者像国内有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形成了“软约束机制下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企业对科技资金使用的效益,没有实质上的关心。这种现状对于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非常不利的。2.政府科技投入总量虽逐年增加,但缺乏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国家科技资金投入(包括对企业的投入)从2001年的703.3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688.5亿元,增长了140.08%(同期GDP增长90.97%,财政收入增长140.3%)。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政府的科技资金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但由于对企业科技项目主要采取无偿投入方式,导致资金不能循环使用。从长期看,除非政府的财政收入长期保持目前这样的高速成长,否则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就不能持续增长。事实上,目前财政收入增长已经接近极限,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目前高速增长并不现实。因此,除非扩大科技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或者采用可以循环使用的投入方式,否则,科技投入资金增长是不可持续的。3.缺少直观的指标来显示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问题是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话题。资金的经济效益需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产出上。从理论上说,科技投入产出比是很高的,技术上的突破常常可以带来爆发式的经济效益。但是任何投资都需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经济核算,科技资金也不例外。由于科技资金是无偿资金,一旦划拨到了企业,就形成企业的一种一次性收入,至于科技资金投入企业后,怎么分配和运用,成本怎样控制,效益如何,都缺少明确直观的量化指标加以衡量和约束,更没有经济回报的硬约束。科技资金的无偿使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监管困难,由于缺少明确直观的量化指标和经济回报上面的硬约束,造成了科技资金屡屡被挪用等问题。事实上,各级政府部门在完善科技资金的监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似乎并不理想。而造成监管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资金采取无偿使用的管理方式。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也常常沦为形式。据业内人士透露,科研资金的10%用来打点关系,50%以上用于非科研目的的个人开支和会议等,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用途的资金到底有多少就很难确定了。4.科技资金无偿分配容易滋生腐败近几年,在得到科技资金资助的单位中出现了许多影响较大的事件。如上海交大陈进“汉芯”作假案,北京方舟公司“方舟CPU”转向事件,深圳先科电子集团濒临倒闭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当事者无一例外地占用和浪费了国家投入的大笔科技资金,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无偿资助容易在企业产生占有政府资源的强烈倾向,助长寻租行为。事实上,走访一下科技企业就可以知道,现在围绕科技资金的分配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介或者掮客群体,他们利用关系可以搞到科技资金,但是要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偿。个别掌握资金分配权的政府官员和专家也与这些中间人私相授受,形成了一个腐败的源头。科技资金分配过程当中的信息不透明,以及接收科技资金资助的企业的权力义务不对等,是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目前政府在科技资金的分配上,同时要兼顾资金的分配和监管,这类似于在体育比赛当中又当教练又当裁判,一方面牵扯了政府的管理资源,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转变职能。5.科技资金无偿分配存在社会公平问题投向企业的科技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属于全民所有,其分配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应该符合全民利益和采取公平原则。但是现在科技资金可以无偿分配给不同所有制的个别企业或者一部分企业,用于这些企业的自身发展项目和增进企业的个别经济利益,由政府资金投入带来的效益和知识产权等都属于被资助的企业。这对于那些没有获得资助的企业而言,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有违政府作为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维护者的立场和身份。二、投向企业的科技资金不应该无偿使用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财政只能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政府投入企业的科技资金主要用于应用开发,原则上属于企业的自主行为,其行为和产生的结果应该属于私人产品范畴。政府出于推动企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目的,对于企业这种自主的开发行为进行资助,是否应该采用无偿的方式值得探讨。目前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无偿资助,是考虑到科技开发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除了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还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科技产业升级,但是由于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无偿资助的方式未必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其中的弊端也不能忽视。按照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科教文卫都是公共开支,都应该由政府无偿提供。这种笼统的认识,没有区别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差别,没有划清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界线,没有分辨全民福利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利益差别,没有注意准公共产品的时代变迁。可以说,是对公共财政理论认识的一个误区。三、科技资金资本化,建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为了提高政府对企业科技资金投入的效益,解决分配不公、监管困难等问题,应将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尽量采用贷款、可转债、产权投入等形式,让获得资助的企业在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效率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义务。同时,政府应该改变直接介入资金分配的方式,建立代理委托机制,改直接投入为政策引导和间接投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将科技资金资本化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科技资金的资本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提供给企业的科技资金,转化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通过招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直接干预基金的管理,而是对基金的运作进行引导和监管。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独立对申请资助企业进行鉴定、考察和筛选,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负责。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进入企业,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归还或者提供资本增值的义务,这种内在的经济利益要求会产生强大的压力和驱动力,促使企业严格控制成本,用好管好基金。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还可以为科技资金的循环和扩大使用提供条件,解决科技资金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科技资金的资本化,可以形成委托代理机制,促进转换政府职能,改变政府主管部门自己分配资金自己监管的现状。这样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主管部门从繁杂的资金申请审批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和市场公平的维护上,政府对科技资金的投入管理将由直接操作变为间接调控。1.科技资金有偿使用是制度创新科技资金有偿使用,改进了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创新。只有对投入到企业的科技资金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监管不力、效益欠佳、滋生腐败和有失公平等问题。为了实现科技资金的有偿使用改革,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制定可行的方案,配合人大通过适当的立法程序,对于科技资金的有偿使用和资金的资本化建立必要的法律规范,明确参与科技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然后可以将目前各政府部门投向企业的科技资金按照产业方向分别归集为不同产业方向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例如农业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等等。科技资金原有的主管部门,可以以基金的发起人身份成立基金理事会,继续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作用。2.建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了《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为产业基金的试点提供了基础。但是,该办法并没有考虑财政资金进入产业基金的管理,也没有对政府通过招标挑选专业化第三方对基金及进行管理提出规范。所以,除了必要的立法程序之外,还要出台科技产业基金管理办法,专门针对为政府科技资金的有偿使用而建立的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进行规范。3.委托专业化第三方进行基金管理是一个关键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如果只是改变了一下资金的管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进对科技资金的监管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公开招标,为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挑选合适的第三方专业管理人和托管银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政府在资金分配上的职能,通过挑选优秀的专业创投机构参与科技产业资金的管理,可以带来先进的科技投资管理经验和多方面的资源。专业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发展和盈利模式的把握,具备专业知识,还能够为被投企业引进除了资金外更多方面的资源,这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常常比资金更为重要。另外,创投管理企业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改变单一政府资金支撑科技产业投入的局面。目前,国内的创业投资管理行业比起美国等科技创新发达的国家来,还不够成熟和发达。因此政府在挑选科技投资基金的专业化第三方管理人时,可能面临选择范围不够宽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实现科技资金市场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障碍,作为过渡措施,可以邀请国外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参与基金的管理,带动国内的创业投资管理行业的成长。4.政府在基金管理中扮演所有人和委托人的职责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基金理事会的管理中,发挥政府作为基金所有人和委托人的引导和监督义务。政府领导的基金理事会负责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挑选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银行,通过基金理事会决定基金管理的重大事项,并授权基金管理人在权限范围内管理基金资产。基金管理人通过市场化方式,挑选符合政府产业引导政策并且有较好的发展前途,有希望成为行业龙头的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在投资方式上,可以采取委托贷款、可转债或参资入股的方式,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投资人。当被投资企业的项目逐渐成长,盈利前景比较明朗时,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或者创业板上市。通过上市交易,政府先期投入的资金可以获得增值和回收,这部分回收的资金,扣除基金管理人的合理回报之后,其余部分可以重新投入到新的科技产业项目中去,实现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的循环使用。除了国内即将推出的创业板之外,基金的退出和循环还可以借助海外资本市场。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 2001年、2005年、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邓向荣,刘乃辉,周密.中国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考察报告[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3]王斌会,柯忠义.政府科技投入强度评判准则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肖鹏,国建业,王雄辉.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5]姜庆华,米传民.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江涌.解决部门利益膨胀具有现实性[N].21世纪经济报道,.[7]邓露,旁亚新.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J].天津科技,2005,(5).[责任编辑:熊一坚]
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552名学历在本科以上的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对其工作压力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论述。【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02在市场经济环境及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负荷也日趋增大,这严重影响到生产力的使用效率。管理思想家彼得·德鲁克先生在《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是21世纪对管理最大的挑战,在发达国家这是它们生存的需要,舍此就别无它法能维持其领导地位和维持其生活水平。”知识经济社会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中心的社会,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知识运行的载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识型员工作为现代企业创造财富与价值的主要力量的同时,他们的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工作困扰问题对企业的影响尤其严重。由于工作压力对个体及组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即压力应对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心理学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压力应对方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且其本身无好坏之分。应对方式具有不同的种类和性质,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认知的、行为的、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适应的和非适应的等等。因此,研究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应对方式对消除、减弱、预防压力情境和事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的知识型员工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为促进知识型员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进而为促进他们进行压力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综合起来说,知识型员工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从职业特点来说,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物质生产;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独立性和创造性;他们的工作过程是他们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性运用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或智力使价值得以实现,这也是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区别。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界定,本研究以“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企业在职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有效回收率为95.2%。(二)研究工具选用由C.S.Carver和M.F.Weitrabb编制的COPE量表,并考虑到该量表对我国知识型员工的适用性,在参考张卫东修订的COPE量表及有关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对其项目进行修改。剔除少量不符合知识型员工实际的项目,并修改了意义表述不清、模糊或重复的一些项目,最后剩下20项构成正式问卷。COPE量表确定为5个因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93。各分量表所考察的因子解释如下:(1)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用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并能采取积极行动消除或减少压力的影响。(2)伴随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寻求同情、理解、安慰等精神支持,并宣泄自己的情绪。(3)精神寄托:将希望寄托在非人力量的身上,以增强对压力的心理优势。(4)否认:不承认问题发生了。(5)解脱:降低行为目标,甚至放弃,或者用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企图逃避。(三)统计方法使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和统计分析。二、结果(一)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由表2-1可知,知识型员工面对工作压力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按降序排列依次是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伴随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解脱、否认、精神寄托。由此可见,总体上看,知识型员工面对压力时倾向于采取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二) 知识型员工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上的特点及其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男女性知识型员工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即女性知识型员工较男性知识型员工在面对压力时更多使用伴随宣泄的情感型社会支持、解脱、精神寄托三种压力应对方式。男女性知识型员工面对压力时都主要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的应对方式,其次依次为伴随宣泄的情感型社会支持、解脱、否认的方式;男女性知识型员工均较少采用精神寄托的压力应对方式。已婚、未婚知识型员工在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即未婚知识型员工较已婚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使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的压力应对方式。在伴随宣泄的情感型社会支持、解脱、否认、精神寄托的压力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知识型员工在积极认识和直接行动的压力应对方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即26~35岁、25岁以下的知识型员工较36岁以上的知识型员工面对压力时更多使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的压力应对方式。在伴随宣泄的情感型社会支持、解脱、否认、精神寄托的压力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三、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而言,知识型员工面对工作压力时较多地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伴随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解脱的压力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否认、精神寄托的应对方式,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应对方式总体上倾向成熟。知识型员工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是一致的,如Billings(1996)在压力应对方式的性别研究上得出,女性更喜欢用逃避的应对方式;Marcus、Jaeger(1998)在研究中表明男性较多采用主动的应对策略。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知识型员工面对压力时比男性更多地采用伴随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解脱和精神寄托的应对方式。女性知识型员工在这几个应对方式上得分高的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形成的角色形象的影响,传统文化认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脆弱,所以一旦遇到压力、挫折,女性表现出的宣泄情绪、逃避或精神寄托更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压力或挫折会以更为理性的方式来应对。已婚与未婚知识型员工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的压力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面对压力时未婚知识型员工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已婚者由于家庭的因素、责任的原因,面对压力时心理上相对有更多的顾虑,而从这个角度考虑未婚者面对压力时更为直接单纯,能以积极的心态思考压力,并直接付诸行动。在年龄上知识型员工的压力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有些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如Nelson和Sutton(1994)认为应方式在年龄上存在差异,年龄越大越常使用情绪性的发泄方式来减轻压力。在本研究中,26~35岁、25岁以下的知识型员工比36岁以上的知识型员工更多地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的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36岁以上即年龄较长的知识型员工认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组织中的文化因素是组织中更为重要的因素,而年轻的员工处于成长发展期,注重的是工作竞争以及技术变化,因而他们较年长的知识型员工而言,比较倾向于从自我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工作压力。四、建议工作压力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生理、心理、行为,更进一步对企业绩效、运行等产生影响,过重的工作压力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运行绩效造成很大伤害,如引起员工满意度下降,引起焦虑、沮丧,甚至情感衰竭,造成高离职率和高缺勤率。对工作压力进行管理,有利于预防工作压力对员工造成的损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当然,工作压力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消除这种压力,而是学会一套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从而起到缓解、调节和分散作用,并使员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基于本研究的一些结论并结合相关理论,以下就如何缓解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改进压力应对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以供企业领导、员工参考:(一)员工自身的压力管理预见和评估压力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熟悉企业文化或内在潜规则,对可能出现的压力做好评估和预测,增强工作积极性,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压力源,以减轻外界可能出现的压力。接受和释放压力。在接受压力的过程中,要永远记住“祸之福所倚,福之祸所伏”,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表现“难得糊涂”,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在释放压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请求协助、适当抱怨、休息一下、处理愤怒等有效的方法。正确管理工作和生活方式。面临压力时,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通过视觉化的心理图像让自己多回忆过去美好的记忆;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身体锻炼、培养业余爱好、呼吸法、营养均衡、保持充足的睡眠等来缓解压力。(二)企业层次的压力管理普及压力管理知识。企业可以为员工订阅有关压力管理的期刊、杂志,开设宣传专栏,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开设相关课程或定期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使员工了解压力的严重后果、症状信号以及自我调适的方法等。提供“员工帮助计划”。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能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以及改善组织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直接疏导员工工作压力,而且更在于提供预防性的咨询服务,以协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提供职业场所的人文关怀,提供生产效率并有效减少开支,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有效疏导压力。组织应充分认识到员工有压力、有不满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组织有责任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员工只有将满腹的情绪发泄出来,心理才能得以平衡,情绪才能达到平稳。因而组织应该开发多种发泄渠道。比如可以设置“情绪发泄室”,帮助员工改善和培养积极的情绪,从而有效改善员工不当的压力状况。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改善组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可以减轻或消除工作条件给员工带来的压力。比如领导者或管理者关注噪声、光线、舒适、整洁、装饰等因素,给员工创设一个赏心悦目的工作空间,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减轻压力;开办职工俱乐部,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有机会和自己的同事、领导一起娱乐,加深彼此的感情,减少敌对和防范情绪。制订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创造开放、公正的沟通环境,营造一种相互真诚关心的企业氛围。利用翁格玛利效应,激发潜能。“翁格玛利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知识型员工出于高度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常具有挑战环境,挑战自我的强烈欲望,翁格玛利效应可以促使受激励者变压力为动力,快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参考文献】[1]Walt Schafer,Stress Management for Wellness,Fort Worth,TX:Harcourt College Pub.2000.[2]Snyder CR.Coping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New Y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Express,1999.[3]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2003,(3).[4]陈录生,刘新学.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5]于文宏,李焰.工作压力研究综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作者简介】沈丹(1981-),女,湖北咸宁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摘 要: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10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 大学生择业效能存在性别、年级、区域上的差异;2. 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的相关;3. 心理调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重要因素。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效能;应对方式一、问题的提出择业效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克特(Hackett)和贝茨(Betz)根据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1]择业效能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近年来,国内学者郑日昌等根据Hackett & Betz的择业效能理论及其测量量表进行我国大学生择业效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3][4]然而这些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干预研究,相应的实证研究也较少,为此,本研究自编《大学生择业效能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探讨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应对方式,以寻求解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途径。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1. 调查对象本研究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韶关学院五所高校13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率为83.46%。在有效问卷中,男生419人,女生666人;按年级分布,大学一年级109人,二年级128人,三年级197人,四年级551人;施测对象中来自城市的有421人,来自农村的664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441人,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644人。2.研究工具(1)大学生择业效能问卷自编《大学生择业效能问卷》,共有63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分别是择业认知、择业情感、择业能力、择业价值观、择业技巧、择业意志。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Guttman分半信度分别为0.750、0.974、0.864,各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Guttman分半信度均在0.703~0.975之间。预测研究表明,本问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评估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情况。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的方法。(2)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自编《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共71道题目,包括13个因素,分别是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自我安慰、压抑、放松、幻想、倾诉、退缩、否认、推诿和发泄。其中,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和转换视角4个因素构成了“心理调节机制”的维度,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效能上所采用的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措施;而自我安慰、压抑、幻想、退缩、否认、推诿6个因素则构成了“自我防御机制”的维度,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效能上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方式;放松、倾诉、发泄3个因素构成了“外部疏泄机制”的维度,是大学生在择业效能上通过将注意力转向外部,借助外部力量减轻挫折感的行为方式的反映。问卷各维度题目的Cronbachα系数在0.610-0.900之间,该问卷题目的复测相关系数在0.489-0.729之间。测试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的方法。(3)数据处理所得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13.0进行分析,主要使用了差异比较、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三、结果1. 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差异性分析(1)大学生择业效能的性别差异表1显示,大学生择业效能的总体水平存在性别差异(t=-2.459,P&0.05),即女大学生的择业效能优于男生。这具体反映在择业效能的择业情感、择业能力、择业技巧3个因素上,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强于男生,择业情感较男生积极、理智,择业技巧更娴熟于男生。(2)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年级差异通过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发现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择业情感、择业价值观3个择业效能上存在显著性的年级差异(见表2),呈现出年级越高,择业效能的水平就越好。具体表现在:在择业认知、择业情感、择业价值观上,大学一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3)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效能在区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珠江三角洲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明显优于非珠江三角洲的大学生,具体表现在择业情感、择业价值观上;城市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明显优于农村的大学生,具体表现在择业认知、择业情感上。2. 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1)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表4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和应对方式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其中压抑、幻想、退缩、否认及推诿与择业效能的部分因素呈现较高的负相关,其他因素间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除压抑、否认与择业认知,退缩、推诿与择业价值观,压抑、退缩、推诿与择业技巧的相关不显著外)。这表明学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导致择业效能的差异。(2)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对择业效能的影响,本研究以择业效能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见表5。表5显示,回归方程的方差检验极其显著,F(3,1081)=294.323,P=0.000。这表明应对方式的各个因素与择业效能之间的回归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从偏回归系数Beta值可知,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应对方式因素主要是心理调节、外部疏泄、自我防御,这三个因素的共同解释贡献力占89.2%,这表明良好的心理调节、外部疏泄、自我防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效能。在这三个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心理调节,其次是外部疏泄,再次为自我防御。四、讨论1. 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了大学生择业效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女生的择业情感、择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上都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掌握更多的择业能力和技巧,这与男生在学习期间普遍不够务实,较少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有较大的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择业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择业认知、择业情感和择业价值观上。这可能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刚刚挤过了“高考独木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心,对将来职业选择充满信心。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能理性地分析择业的现状,从而比低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择业效能。研究结果还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择业效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戴树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2. 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大学生择业效能的水平越高,其应对方式就越有效。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还表明了在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应对方式中,主要因素是心理调节、外部疏泄和自我防御,这一结果与张旭东的研究是一致的。[6]因此,在对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应对方式的教育与干预上,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心理调节机制、外部疏泄、自我防御的教育与干预。学校要把大学生择业教育当作学生必修的课程来建设,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节、外部疏泄和自我防御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大学生择业效能水平,使其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心理调节、外部疏泄、自我防御三个因素中,心理调节因素影响最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与干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调节的训练与指导,具体的训练与指导可从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放松、倾诉等内容进行。五、结论1. 大学生择业效能在性别、年级、区域上存在差异。女大学生的择业效能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也不同,年级越高,择业效能的水平就越好;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择业效能也优于农村大学生。2. 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的相关。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应对方式因素主要是心理调节、外部疏泄、自我防御,其中心理调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1]Betz , N. E., & Hackett, G.Applications of Sel-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5, no.4(Fall 1997) :383-402.[2]郑日昌,张彬彬.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1).[3]张彬彬,郑日昌.507 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5]戴树根,何佳振等. 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调查及研究[J].理论界,2005(2).[6]张旭东.大学生应付方式解析[J].教育研究,2008(1).
地理教师应提倡草根式的教学研究
一、由观看全国青歌赛联想开去最近一个多月央视三套节目每晚现场直揪全国青歌赛,节目水平之高,让全国观众直呼过瘾,尤其是近两届新增设的原生态唱法,让观众耳目一新,为之振憾。听后觉得原生态唱法博大精深,根基深厚,孕育于祖国的山山水水,植根于民间百姓之中,它是一切新生代的音乐之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千古流传、生生不息的音乐之魂,是一切音乐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源泉。它又象草根一样,深深扎根于泥土,吸取泥土的营养,不断地将养料输送给芳草的茎叶,使之枝叶茂盛,茁壮成长。笔者由此联想到我国千千万万的地理教师,每天置身于活生生的地理课堂,他们又会产生多少活生生的教学体会,自我感情出多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又有过多少教学的困惑、反思与顿悟。如果加之正确的梳理研究和总结,并进行理论提升挖掘,会产生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地理教育教学的智慧和源泉!二、当前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模式的偏离然而,笔者纵观当今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似乎已经落入以下三种窠臼,仿离了“草根式”的研究方向,缺乏生机与活力。1、理论思辨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不仅在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存在,中小学地理教师从事的研究,也被逼上“理论”研究之路。地理教师们从事的研究,不是在地理教育教学中进行,而是少数人在教育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研究的课题是由学校安排的,或者参加教育理论工作者主持的课题,这些课题多是些重大理论课题,与地理教师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密切;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思辨。研究的结果不是学校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而是发表一堆论文、著作。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往往是套用专业研究机械的标准,用发表论文的多少来评价研究的成效。这种理论思辨研究模式往往缺乏现实关注,脱离教育生活世界,研究出来的教育理论并不能为教育的生活经验所确证,缺乏对教育现实的解释力,失去了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改善和提高教育者的生活质量。这种研究缔造产生的理论世界从“天上降到地下”,而不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它不可能真正触动教育现实,改进和完善教育现状。2、技术理性研究模式在现代社会,技术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在技术理性的信念下,存在着所有教室与所有教师普遍有效的原理。教育研究就是抽取任何课堂都通用的普遍原理并使其概括化与普适化,系统开发具体的程序和技术,从而为教育实践立法。权威们编制出一套“产品”,如一套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这些,“产品”通过培训传授给广大地理教师,使他们接受并学会使用这一套“产品”。在技术理性中,只有少数理论家才具有克服已见的洞明,具有超人的认识能力,能够直面最本质的“基础”并与其同在。他们是教育规律的拥有者和发现者,教育本质的解释者,他们应该而且必须启蒙或训诫广大教师。地理教师只需听从精英人物的号召,根据教育“真理”、“原则”而行,就能实现教育的价值。专家、学者与地理教师的关系是居高临下、单向指导式的。地理教师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工作,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教学目标的知识传授者,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地理教师只需学习一般化的原理,并应用这种原理于各个教室之中,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们被告之课堂管理和教学的策略并忠实践行,并不要求去解释为什么这样去做,教师被剥夺了研究的权利。例如我市许多地理教师目前就被训导成只能用现成的教材和教辅资料依样画葫芦操作工式地去上课,至一课堂外出现教育研究对象千变万化的复杂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有的地理教师连一份符合班情的地理试卷都不会出,最终成为不称职的“地理教学操作工”。3、科学主义研究模式近代以来,教育研究走上科学化的道路,研究者把自然科学范式奉为法典。将教育研究以定量化、标准化为评价依据,研究中运用统计、实验等实证研究方式,力求客观描述教育现象。然而,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标准不能完全用来判断教育研究及其结果的合理性。在教育研究中,尽管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教育现象的客观性是不容否认的,也是研究的前提,但是教育研究过程必然打上自身的主观烙印,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的主动参与,全身心地体验,对教育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不断地解读、选择和创造。教育真理不是一个僵固在那里、等待我们去拿来的东西,教育的真理与其说是被发现的,不如说是建构起来的。对广大的地理教师来讲,他们更关心的不是规律,而是如何做得有效果,做的更实用,更实在。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普遍的规则和原理,而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性学识。这种学识不能在纯粹的规律中找到,而是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例如:初中地理知识如“地理的形状”,无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是要“死记硬背”。因为:一是由于初中地理课课时少,没时间细讲;二是初中生的理解力和知识储备也不可能在课堂上细讲地球形状产生的原因,只需告诉学生地球形状像个不规则的“梨”形就行。让初中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空间,鼓励学生今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探索拓荒,反而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好处。三、地理教师应回归到草根式的研究方向所谓“草根式”是一种比喻,是指扎根于基层学校自身生活与发展的“土壤”,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本土化”、“本校化”、“课堂化”的研究,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它就象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却具有非凡的扎根能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正如青歌赛中徐沛东评委说的:搞音乐要接“地气”,从民间音乐中汲收营养和创作源泉。地理教师“草根式”的研究,也就是从学校和课堂中的土地壤接“地气”,从而产生鲜活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解决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上述几种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偏向,学者认为应着重以下几点进行纠偏:1、草根式研究的目的是增长地理教师的实践能力草根式的研究,是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对于地理教师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理论理性,而且更需要实践理性。不仅需要建构理论,需要应用抽象原理和规则,而且更需要知道如何决策?如何行动?追问行动的目的,需要实践的智慧。强调地于是教师研究中的实践理性,正是对人性的尊重。地理教师的研究不仅在于描述地理教育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和创新地理教育世界,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近况践能力。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在特定背景的经验性知识,与专家学者的理信纸性学识相比,缺乏严密性与普适性,不过都是异常丰富生动、鲜活,充满了弹性的功能性知识。它是以特定的个体地理教师,在特定的地理课堂,以特定的地理教学材料、特定的班级学生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方法,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和传承的。它是综合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是超越已知学术知识的框架,深入探究不确定的状况,求知未知问题解决的知识。它不仅是意识化、显性化的知识,而且包含了无意识的“默会知识”。它具有个人性质,是基于每个地理教师的个性经验与反思形成起来的。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地理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往往被视为非合法化的知识,从而被排除在教育研究的制度话语之外。承认、新生地理教师草根式的实践性学识,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地理教师草根式的实践性学识,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地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其参与到教育研究和知识生产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师研究注重改进自己的实践,消除学术话语霸权,将充满教师智慧的实践知识纳入到教育研究的制度话语之中,使教育实践成为理论生长的源头活水,使教育研究成为洋溢着创造力的生活实践。2、草根式研究应以学校课堂为主要场所地理教师的研究是在校园内课堂中进行的,所研究的问题是学校和地理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研究是以校为本的研究。校本研究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地理教师年复一年地面对新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特定的、具体的、丰富的、鲜活的。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创新的,永远面临着挑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研究。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观察、发现和了解学校的发展、课程的更新、学生的变化,进而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调整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地理教师们熟悉教育教学的情况,熟悉学生、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容易取得教育土研和教改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并可以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研究以校为本,学校一切工作以课堂的教学质量为中心。众多的热点难点在课堂汇集,诸多教育教学思想的火花在课堂碰撞闪光,许多教育教学经验成果在课堂产生,课堂是孕育、展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方案及实施的研究斟地,地理教师研究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就在课堂。我区某校的一位高三地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教学案式复习法”,将整个高三地理复习的全部内容按课时编制成数百份教学案,并将每份教学案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学生通过:“提前一天预习、研讨、探究——课前突击预习、研讨、探究——课堂上老师任意请学生上讲台回答教学案中的问题——针对学生回答状况,老师适时提示点拨总结提高——当堂练习复习巩固直至掌握”等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对该节课的教学复习内容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地进行了反复多次的预习、复习、强化训练和巩固提高,并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起到“一石数鸟”的复习功效,效果非常好。经过这样的一轮复习,学生基本上就掌握了地理知识复习的全部内容。目前该老师源于课堂实践总结出的“草根式”复习方法已在全区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推广价值,使全区地理高考成绩在全省全市多年来名列前茅。地理教师研究的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进实践性学识。一所学校的地理教师研究是否有效,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师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不仅表现在地理教师个人学历层次的提高,也不仅是地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获取,更包括地理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能将研究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分析和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地理教师自己的实践性学识的水平。3、草根式研究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开展地理教师要使实践性学识得以生长,必须在行动中研究。千百年来,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往往呈现为一种没有组织的零散状态,存在于经验者的潜意识之中。对地理教师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处于不确定状态,既可能改进行为,也可以阻碍教师专业的成长。在行动中多研究,在初中一中多体验与感情,在行动中多反思与提炼,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把处于零散状态的知识重新组织起来建立起新的解释性框架,重新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把缄默的知识显性化,使这些知识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推进地理教师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组织成实践性学识。然而,现在较为普遍的研究往往是以技术理性为指导,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知识讲授为特征的教师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为地理教师准备好新的理论和教学策略,然后要求教师接受这些理论和策略,培训地点在大学和专门机构进行。在这种模式下,地理教师学到的知识都是作为外在于自己的教条,与现实的工作和教学缺少关联,无法融入个体的认知结构,因此也不能真正转化为地理教师的行动。在这种培训模式里,地理教师无权研究,只能接受别人的理论,地理教师所习得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处于分离状态。因此,西方教育界提供一种行动研究的教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赋予教师研究的权利,承认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者,鼓励教师在行动中研究,主动剖析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思考,在交流与对话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主张教师培训应从各种专业进修机构转入校园与教室之中。每位教师应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来修正或改变自己所持有的内隐理论,并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理论和价值观念整合到现存的认知结构中去,而不是在课程专家或教研员的控制和主导下,用一种外在的理论去交换或替代教师的内隐理论。4、草根式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教学反思进行地理教师研究主要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种反思研究。以校为本,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实质上是教师生存方式从技术性实践转到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由美国哲学教授舍恩提出,他主张以活动中的反思为原理的反思性实践替代以技术理性为原理的技术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特征是立足特定的教育情境,解决特定情景中的问题,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反思,获取最佳实践性学识。反思性研究是地理教师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生活进行理性审视和批判性思考,将这种教育教学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高度,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缺乏反思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一种狭隘、肤浅的知识,如果一名地理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教学经验的习得,而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那么,这些教育教学经验就难以在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作为反国民收入一实践家的教师比之作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能够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敢于同学生、家长、同事合作,推进实践。能够创设师生都能展开反省性思维的情境,倾注全力洞察这种复杂情境,发现与反思这种教学情境中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洞察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根据情境作为选择与判断,能够在混沌、不确定的、泥沼般复杂的情况下,即兴作出决策。这种决策力正百教师实践性学识的表现。例如我区有一位刚刚从教三年报青年地理教师非常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几乎每节后都写反思性教后记,不结,升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业名反思型地理教师。加上平时虚心求教,钻研教材教法,进步明显。他上每节课都能做到幽默鲜活生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在教学多头任务繁重,且担当班主任的情况下,已连续两年担纲高三毕业班的地理课,且每届高考效果良好,达标率很高。反之,有的经验型教师,教了几十年都没有明显进步,最后成为一名不算称职的教书匠。。当前教师研究最大困境是:一方面,教育理论越来越抽象,理论流派越来越多,新名词越来越多,教师在这些理论面前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得不到理论总结和提升,逐渐变得狭隘或教条。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叙事”作为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一种可行性选择日益受到关注。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研究者自身以及经验为中介,自下而上对自己亲历或见证的教育事实进行解释,对教育意义进行建构。叙事的本质是反思,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离开了反思,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失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者单位:225009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参与者在问题解决、求助和退避上存在显著差异性,采用求助应对压力的学生较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且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关键词压力应对方式 体育锻炼 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定的年龄特点使他们经受更多的身心变化与困惑。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学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困扰,其困扰的主要诱因有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青少年心理压力普遍增加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中学生心理问题,化压力为动力便随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体育锻炼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个体一方面可以转移情绪指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社交途径以获得较多社会支持。体育锻炼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调节者,不仅能使人在健身活动中体验到运动对身体形态、机能调节的良好功效,尤其还能让青少年中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往,建立友谊,宣泄心理压力。一、问卷调查与不同程度体育锻炼的划分1.问卷调查本研究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初一到高三的在校学生分别发放问卷共计175人次,有效问卷共150份,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78份,女生72份。问卷共30个项目,分为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6个维度,应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 10)进行统计分析。2.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划分方法(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者;或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或每周锻炼五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0分钟者。(2)偶尔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每周锻炼不超过三次(不含三次),每次30分钟左右者。(3)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者。二、压力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已为许多研究所证明。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较多使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学生不仅整体精神健康水平较高,而且人际交往也较好,而较多使用“自责”和“幻想”应对方式的学生,除了总体精神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和某些“强迫症状”。三、体育锻炼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体育锻炼对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己被大量研究证实,体育锻炼鼓励人们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部分研究者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较之不参加者拥有更强的自尊、更好的体质、更好的倾向及更积极的观念。自我概念的变化与体育锻炼的形成内容有关,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是使人们自尊得到提高的有效的因素。这种良好的自我评价,显然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选择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基础。1.问题解决在学校方面,中学生的压力可能来自老师、同学、朋友、功课、测验、考试及自我等方面,若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愉快,被同学欺负,没有朋友,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业差,皆会影响中学生的自我肯定。因为现今社会的教育环境以升学为主,价值标准本身就存在误区,父母、教师又以这标准为期望值常常超过青少年的能力所及,长期承受着要求赞许、高自我期许、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概念,则易在一再的挫败之下,不断的自我否定而形成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学生在长期面对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需要及时地排解和释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最健康有效的方法之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精神疲劳的消除,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于经常置身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精神疲劳,降低焦虑水平和沮丧感,能使头脑更清醒,反应更敏捷,工作效率更高。体育活动具有宣泄功能,在身体活动时你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忘却烦恼,同时也能给锻炼者带来身心上的愉悦,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以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为例,如表1所示,在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的几个因变量(问题解决、求助、退避)里可以明显的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偶尔参加和一般不参加的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又比“基本不参加”的学生平均数高,这种情况在求助中也同样存在。说明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有具良好的指向作用,“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会比“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加积极的去应对。2.求助一般而言,青春期的情绪特征是自我意识强烈而欠缺调和性,对成人持有警觉的态度,很容易反抗权威,对同龄人的认同感增加,同时也渴望他人给予关怀与肯定,以满足其亲密感与归属感。因此,中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一般是敬而远之,而比较倾向于将自己平时的烦恼与心事向好朋友倾诉。且由于身体内分泌变化,再因其所处环境日益复杂,个人的需求也愈迫切,更应加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助。在对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调查中(表2)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应对方式中,平均数最高的是“向好友诉说心中的烦恼”,可见中学生在遇到困难与压力时,最想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求助”,最想要倾诉的对象是“好友”。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接触外界时间几乎没有,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应该就是自己的同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合作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运动, 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交圈,找到可以吐露心声的知己,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建立起互相沟通的桥梁。3.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由于心智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其遇事易慌张,在应对压力时也较常选择退避。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会有助不良情绪的发泄,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较少采用退避作为压力应对方式,但在表1中反映出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比“偶尔参加”和“基本不参加”更多地采用退避的结果,所以退避是否是一个消极应对方式,还有待进今后一步的研究。表3数据显示,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主要的压力应对方式为问题解决,其次是忍耐,再次为退避、发泄、求助、幻想。可以看出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虽然以积极的问题解决排在第一位,但是第二第三位都是较为消极的忍耐和退避,且平均分差异不大,总的来说其应对压力还是偏向消极方式,但其较少采用幻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由于经常遭遇比赛过程以及胜负的压力,逐步具备淡化消极情绪,强化积极情绪的能力,所以耐受压力事件的能力强于“基本不参加”以及“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退避的题项选择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建议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多组织多参加各种体育比赛,通过遭遇比赛过程以及胜负的压力,逐步强化积极情绪能力,淡化消极情绪。4.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性别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发泄和忍耐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在用对压力的时候更倾向于发泄,如向好友倾诉等,而男生在面对压力时则更易采用忍耐来应对,这可能和传统观念中对男女的要求有关。类似“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思想使得男生在应对压力的时候多采用消极的默默忍受,而很少对人诉说心中烦恼。四、建议1.引导学生了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促使他们采用更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使他们远离消极的应对方式。2.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力度,丰富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为其锻炼提供素材及场所,使得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更积极的应对。3.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建立师生和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隐私和爱好,使其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压力。4.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对于男生还可多引导其发泄不良情绪,而不是忍耐在心中。参 考 文 献 [1] 王玉秀.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4.[2] 张力为等编著.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活动模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4] 黄希庭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2(1) .[5] 张河川等.青少年锻炼的身心效果及影响因素初探.中国校医,2000(6) .[6] 朱林,李捷.论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2002(3) .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付政府债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