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单收缩压高 舒张压低波形的收缩压高 舒张压低期和舒张期时间是否相同,原因何在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生理学实验报告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理学实验报告3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生理实验报告
您的位置: →
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蟾蜍骨骼肌生理 姓名:学号:系别:组别:同组姓名:实验室温度:20℃实验日期:日 【实验题目】蟾蜍骨骼肌生理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实验目的】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实验方法】1、 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2) 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3) 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4) 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 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 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3) 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 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5) 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 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1) 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2) 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1) 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 (2) 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3) 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4) 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5) 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实验结果】A、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刺激强度(V)0.18 0.19 0.20 0.21 0.22 0.23收缩强度(g)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0.24 0.25收缩强度(g)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结果分析: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1 2 3 Mean SD刺激强度(V)0.27 0.28 0.29 0.28 0.01潜伏期(ms)10 12 15 12.33 2.51缩短期(ms)96 92 98 95.33 3.06舒张期(ms)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C、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实验次数1 2 3 4 5 6 7波间隔(ms)500 300 200 150 50 25 20刺激频度(Hz)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最大收缩幅度(g)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分析讨论】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 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 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5、 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1) 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2) 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 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意义?(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 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参考文献】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生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生理学实验报告一-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生理学实验报告一
导读: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1.实验员:马冰(0941054),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兴奋性作为三大基本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四、实验方法和步骤,(见生理学实验指导P36,五、实验对象,六、实验结果,本组实验的骨骼肌标本的阈值是0.070V,本组实验的骨骼肌标本的收缩形式有单收缩(频率为:3.0Hz),本组实验的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最大刺激强度是6.13m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 实验题目:
1.实验员:马冰(0941054)
2.时间:日
3.组号:第二组
4.班级:09生科
二、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技术
3.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4.观察电刺激对神经兴奋性、兴奋传导的影响
5.熟悉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及单收缩、完全强直收缩之间的关系
三、 实验原理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也就是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强度: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值或阈刺激。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其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进行长距离无衰减传递(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等)。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电兴奋,其特点:①幅度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升高;②在细胞膜上可进行电紧张性扩布,即衰减性传播;③可以相互融合(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会产生一次机械性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兴奋性作为三大基本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那么,什么叫兴奋性呢?它是指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所有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
(也就是动作电位)都必须有一个条件:刺激。
刺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其中,刺激强度就是电刺激的脉冲电压,刺激时间就是某个单刺激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固定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单根神经纤维或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式的。但在神经纤维肌肉标本中,则表现为当刺激强度很小时(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肌肉的收缩;当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肌肉收缩的幅度与之成正比。因为坐骨神经干中含有数千万条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兴奋性各不相同。弱刺激只能使其中少量兴奋性高的神经纤维先兴奋,并引起它所支配的少量肌纤维收缩。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增大,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逐渐增多,其所引起收缩的肌纤维数目亦增多,结果肌肉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刺激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干中全部神经纤维兴奋,它们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也都发生兴奋和收缩,从而引起肌肉的最大收缩。此后,若再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幅度将不再增加。我们把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最适刺激强度。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把刺激强度固定在最适刺激强度,把单刺激改为连续单刺激):刺激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连续刺激的次数。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肌肉的反应依次表现为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⑴如果刺激频率很小时,每相邻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很大,当其大于肌肉收缩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之和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收缩期及舒张期。前者占时较后者为短。
⑵当逐渐增加刺激频率,使新的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未完全舒张的基础上就开始新的收缩,形成锯齿样的不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⑶当刺激频率继续增大时,新的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落在前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收缩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收缩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收缩,形成一个类似方波的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四、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见生理学实验指导P36,P40,P44)
五、 实验对象
六、 实验结果
(一)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从图1看出,本组实验的骨骼肌标本的阈值是0.070V,阈上刺激强度范围是:0.070V~0.180V,最大刺激强度是0.180V,在阈上刺激强度范围中骨骼肌的收缩反应或强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图1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分析:由阈上刺激增强到最大刺激,肌肉收缩也会逐渐增强到最大收缩。阈刺激只能引起少数阈值最低的运动单位兴奋,随着刺激增强,引起较多的以至全部运动单位兴奋。在全部运动单位都兴奋的情况下,显然,即使是超最大刺激也不能继续增加收缩的幅度。
(二)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从图2看出,刺激强度固定在1.00V,本组实验的骨骼肌标本的收缩形式有单收缩(频率为:3.0Hz),不完全强直收缩(频率范围在:5.0~11.0Hz),完全强直收缩(频率范围在:13.0~15.0Hz),也就是说,在刺激频率低时,只看到肌肉收缩出现单收缩形式,随刺激频率的增大可以看到肌肉收缩出现强直收缩形式
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分析:由于骨骼肌单收缩的动作电位仅持续1~2ms,单次收缩却可维持100ms,当骨骼肌正在收缩时或舒张还未结束时将可能会受到第二次神经冲动的刺激,所以在骨骼肌活动期间连续给予动作电位刺激,新的收缩会叠加在上一次收缩之上,使骨骼肌的张力持续增加。在低频刺激情况下,由于两次刺激之间肌肉部分处于舒张状态,因此图2中的肌张力曲线呈振荡波形,即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在稳定的收缩状态,即完全强直收缩。
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刺激的间隔很短,当前一次收缩尚未完全舒张或处于收缩期时,后一次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已经出现并被叠加上去。
(三) 刺激强度与蛙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反应的关系
从图3可以看出,本组实验的坐骨神经干标本的最大刺激强度是6.13mV,在阈上刺激强度范围中坐骨神经干AP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峰值是12.28mV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文档下载、党团工作、人文社科、旅游景点、工作范文、IT计算机以及生理学实验报告一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缩压高 舒张压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