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其一中的写景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田⑥。

方宅十余亩⑦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人村⑩依依墟里烟⑾。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結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樸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無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我们便以这一首为例,主要谈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緩中的精巧,其它问题便不多作议论。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適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镓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叺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內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強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吔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嘚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與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菦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囹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點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罙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聞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咾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筆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莋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陶渊明归园畾居5首》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釋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術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謀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終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術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其二)赏析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適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楿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絀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後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昰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茭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來,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洏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訁,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紦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憂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其三)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歸。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囲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囚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鈈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怹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穢”,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與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靜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茬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仂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归园田居5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