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双盘腿一日中什么时间郭林气功练功最佳时间?

双盘腿打坐的好处,双盘腿有什么好处,练双盘腿的好处 - 七丽女性网&
双盘腿打坐的好处 强筋健骨不在话下 16:35:00来源:七丽时尚网分享:相信大家日常生活中也有盘腿坐的时候,不过非常少,因为一般盘腿一回就会腿脚痛,但其实双盘腿是有好处的哦,那么双盘腿打坐的好处是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双盘腿打坐的好处  1.进骨骼强度  双盘腿打坐能改善腿部、踝部、髋部的柔韧性,使两腿、两髋变得柔软,每天坚持,可增进骨骼强度。  2.增强血液循环  每天在床上盘腿打坐20~30分钟,可以减少并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环,从而增加上半身,特别是胸腔和脑部的血液循环  3.有利于呼吸和消化  双盘腿有利于端坐,能使呼吸系统不受阻,使呼吸畅通。而且练双盘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即使饭后立即开练,2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  4.打通腿部血脉  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双盘的姿势其实是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盘腿坐的体式  1.简易式  练习方法:  ① 坐在地上,两腿向前伸直,弯起右小腿,把右小腿放于左大腿之下;  ② 弯起左小腿,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之下;  ③ 双手置于两膝之上;头、颈和躯干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评判标准:两膝同高,脊柱直立。分享:图说天下今日推荐热点关注精彩阅读大家都在看大家都在搜蔬菜///////秋季养生//////汤//////茶//////////为你推荐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13585773744猜你喜欢||||||||prevnext练双盘腿的好处和方法
我的图书馆
练双盘腿的好处和方法
练双盘腿的好处&和方法&
二、“双 盘”过渡练习:
单盘练习3个月左右,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把筋骨拉伤!
在左右脚各练习“单盘”5~10分钟左右热身后:
1、前3个月的“双 盘”练习,先以5分钟为度,到3个月时,能坚持15分钟;
2、3~6个月,能坚持30分钟;
3、6~9个月,能坚持45分钟;
4、9个月后,能坚持1个小时或以上。
如果“疼痛难忍”,可以持诵“儒、释、道”经典,既可分散注意力减少痛苦,亦可“法供养”以添福增慧,为修行提前准备“资粮”。
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而异。&&
以上方法的时间阶段适合30岁以下人,30岁以上则根据自身的体质需要而安排“时间间隔”。
以上是练习“双 盘”打坐的基本方法原则,希望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
注:“孕妇”绝对不能用此方法练习双盘;高血压、心脏病人士最好不用或慎用“双盘”,可用“单盘”修行。&
发表评论:
馆藏&2175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练好双盘腿的锻炼方法--学佛网
&练好双盘腿的锻炼方法
发布:微尘&[ &]&& 日期:&&
盘腿,是练习静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静坐入静程度的深浅,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很多初学者对此都摸不着门路,给练习静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练好静坐,现就如何的练好盘腿及锻炼方法阐述如下:一、单盘
(一)单盘:传统叫金刚、或如意坐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要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打坐是由疼痛开始的,原因就是练习者的下肢关节的韧带过于紧张所致,影响了打坐的效果。在练习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的进行下肢关节的锻炼,这个阶段的练习,练习者要坚持住。其锻炼方法如下: (1)压膝 在打坐中,对盘坐影响最大的是髋关节的灵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松紧,对于髋关节松紧的练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压膝。具体操作如下: 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 (2)俯身(灵龟式) 习练者经过上述的锻炼以后,下肢的关节已经比较灵活了。但这时进行盘坐还有不足,因此,还应尽一步的练习。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进行自然的盘腿: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跟紧贴左小腿外侧,然后,两手放于身体的两侧,手心向后,身体向前俯压,作叩拜状。以额部向前下压贴垫为标准。作时两手仍然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3)单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单盘打坐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单盘打坐,还要进行单盘练习,在打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在练习时,先用左腿在上,静坐30分钟,再换另一条腿在上坐30分钟。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作。 二、双 盘 (1)过渡练习: 1、单盘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后,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 练习者端身正坐在垫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则,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时要把脚尽量的放在膝关节的位子上,这时右腿的膝关节可能是N起的,练习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关节处,逐渐的施加压力,直到右腿膝关节贴到左脚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反。 2、上述的标准达到以后,继而进行过渡位子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的把脚向体外移动,即由原来的脚压在膝关节的位子变成踝关节压在膝关节上;然后用手按住膝关节进行按压,使膝关节贴到腿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同,方向相反。 经过上述的练习以后,练习者已经初步的具备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练习打坐的时候,应先以单盘为上座主要的练习方法,要尽可能的加长静坐的时间。在静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时练习,不可偏颇一侧。否则,对练习双盘不利。 (2)双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在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行。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练双盘腿的好处
我的图书馆
练双盘腿的好处
&1.&双盘人人可练,即使60岁开始练起,2.&双盘练得不仅是筋骨,而是把经络全部打开。3.&如果练成,并每天坚持双盘坐20分钟,可保70岁登山如小伙。日常基本百病不生。4.&双盘练成后,打坐就不会再腰疼。肾气充足,甚至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气足的会把脊背顶的很直。5.&开始练几天之后,就会持续的腿疼,然后会腰疼。不练的时候也一直疼。6.&具体的练法是上座之前做些开胯运动,然后试着双盘,直到盘上,然后忍痛,直到时间越来越长。7.&练双盘,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即使饭后立即开练,2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8.&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9.&双盘的姿势其实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10. 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 双盘,即著名的“七支坐”、“莲花坐”。一般认为是高功夫必备只姿势,尤其在密宗中,没有此基础,似乎无法继续往上进行锻炼。其实,这种姿势的好处只不过是:(1)比较稳妥,不易倾倒。(2)下肢盘得紧,气血主要集中在胸腹,入静程度高。(3)坐姿威严,心理暗示好。(4)利于气脉调和,是长时间打坐的最佳选择。&&& 但是,采用双盘,必须得两腿有相当的柔韧性,否则会疼痛难当,无法入静。硬行练习是不行的。据本人体验,双盘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此姿势。别的姿势往往占地面积小,身体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小,随时随地的可以练习。双盘的训练如下:&&& (1)平坐于地面上,右腿前伸。左腿盘起,左足搭于右腹股沟上。左手扶左膝,右手扶左足。上下压左膝,直到左膝碰地。上下压动5分钟左右。换右腿。&&& (2)同上,左足从右腿上下来,仍贴于右大腿根儿,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3)同上,左足搭在右腹股沟上,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4)同(1),将右足也盘回,只是未搭于左腿上。上下压动左膝。试着将右脚搬到左腿上。成为双盘。换另一侧。&&& (5)左腿跪,右腿伸,两手攀右脚,头够右膝。&&&& 打坐时,采用单盘,同时练习调息功(如清理经络调息功)。待到熟练后,练习放松功。这是练习双盘的关键。过一定时间后,你会感觉到在两腿、两脚、会阴等处有种力量(即内气)在酝酿。此时你可以加以引导,利用“性能量提升法”、“漏尽通”等方法,你会很快打通腿脉、督脉。这样双盘极易成功。
&& 打坐静修前后必须要三门调理:“调身”、“调语”及“调心”。下面就浅说一下,三门调理的方法。(一)调身:打坐静修必须要用“如来五支坐法”,而且最好是如来五支坐法的“双腿跏趺坐”,如果不能双盘,散盘也可以。但是,散盘容易使身体后仰,肌肉僵硬,失去重心,所以,散盘时需要用一个枕头垫在臀下,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在冬季打坐时,一定要记得把膝关节用毛毯之类的柔软保温布包住,因为双膝向内弯曲时,膝盖骨容易进入凉气而引起风湿。打坐结束后要双腿前伸、放松、两手按摩脚心,这样可以促进脚底血液遁环。站起来之后,首先要两腿轮换侧仆压压腿或下下腰,(因为,双盘容易导致腿部的肌肉萎缩,使腿骨变成圆形,走路飘浮无力,所以常期打坐的人,按摩和侧压腿非常必要)然后再开始慢慢行步。(二)调语:这里的“调语”指的是调节气息,打坐静修前后要保持呼吸匀称细缓,呼吸要慢一点,比较深稳一点,最好就是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就像平地涓涓流水一般平静,而绝不能像山涧的小溪一般忽急忽缓,更不能像瀑布的激流那样急促。呼吸要稍微放慢,深而不浮,因为所吸的气虽然是进入了肺部,但意念中要想着它进入了下腹气海,这就是调语与调气的方法。(三)调心:“调心”对于打坐静修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打坐静修的人,刚开始修习打坐时根本谈不上入定,最多能达到入静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们的心犹如猴子一般,妄念不起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妄念的话,要么就成佛了,要么就痴呆了。人人皆有妄念,因此我们要采取“以妄制妄”的办法,这就是“调心”。“调心”要在打坐静修之前与之后进行,“调心”的方法很多,如念佛、持咒、诵经、观想、禅宗参禅的话头等等。虽然这些调服妄念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但与其他妄念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是以“一念制万念”,最终进到入静的状态。打坐入静只是进入禅定的过程和手段,它还不能算是“禅定”及“入定”。&&& 打坐入静之后我们要充分地提高对“诸法皆空”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幻觉,这是妄念意识常期熏染的积垢,千万不能执著那些幻觉,若是执着幻觉,你就是修偏了!有些人很怕打坐静修时走火入魔,说实在话,走火入魔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打坐静修的过程中,最多可能会出现一些幻觉,这只会使我们神情恍惚以外,很难走火入魔。但是幻觉对于“明心见性”也是有障碍的,因为,所有大乘佛法经中都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虚妄的修法皆是偏见。另外,连续静坐的人,他们身上会出现好像被很多蚂蚁噬咬的感觉,又痒又疼,这些都不要去理会,因为这些都是一种血脉活跃冲破毛细血管里微细病灶的良性表现。如果不执著的话,过几天,这种感觉就会自然消失的。
&&&&& 从盘腿打坐说起(打坐方法,坐禅原则,入静方法,四禅八定和定力练习)
&01打坐盘腿一、单盘:传统叫金刚、或如意坐初学打坐的人,一定要从单盘(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打坐是由疼痛开始的,原因就是练习者的下肢关节的韧带过于紧张所致,影响了打坐的效果。在练习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的进行下肢关节的锻炼,这个阶段的练习,练习者要坚持住。其锻炼方法如下:(1)、压膝。在打坐中,对盘坐影响最大的是髋关节的灵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松紧,对于髋关节松紧的练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压膝。具体操作如下: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2)、俯身(灵龟式)。习练者经过上述的锻炼以后,下肢的关节已经比较灵活了。但这时进行盘坐还有不足,因此,还应尽一步的练习。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进行自然的盘腿: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跟紧贴左小腿外侧,然后,两手放于身体的两侧,手心向后,身体向前俯压,作叩拜状。以额部向前下压贴垫为标准。作时两手仍然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上。(注意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3)单盘练习。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单盘打坐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单盘打坐,还要进行单盘练习,在打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在练习时,先用左腿在上,静丄坐30分钟,再换另一条腿在上坐30分钟。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作。二、双盘(1)过渡练习:  1、单盘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后,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练习者端身正坐在垫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则,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时要把脚尽量的放在膝关节的位子上,这时右腿的膝关节可能是翹起的,练习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关节处,逐渐的施加压力,直到右腿膝关节贴到左脚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反。  2、上述的标准达到以后,继而进行过渡位子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的把脚向体外移动,即由原来的脚压在膝关节的位子变成踝关节压在膝关节上。然后用手按住膝关节进行按压,使膝关节贴到腿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同,方向相反。经过上述的练习以后,练习者已经初步的具备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练习打坐的时候,应先以单盘为上座主要的练习方法,要尽可能的加长静丄坐的时间。在静丄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时练习,不可偏颇一侧。否则,对练习双盘不利。(2)双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在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行。02修习禅定的五个原则1.除烦入静修禅的最基本功夫就是入静,要做到入静,首先要排除一切烦恼,只有离开烦恼才能做到思想安静。修禅初级静功的入静不讲意守和呼吸。意守是把意识集中在身体内(或体外)某一处。意守是实法,呼吸锻炼也是实法,意守某一处会出现一定的效用,但我们现在暂时都不学。我们练“入静”,不要求意守某一处和怎么呼吸,是实法虚练。因此,初学者似感到难以做到。其实不然,只要肯下功夫,刻苦训练是可以做到的。2.任其自然修禅的第二个基本功就是任其自然,不可预执妄念。如预先定好指标,今天练功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某一种境界,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追求某种效应,不仅干扰“入静”这个基本要领,反而破坏练功效应。欲速则不达,必须任其自然。3.不助不忘,不可着意不助不忘,即是不要按主观要求去“助”,但也不要忘记在练功。不可着意,即不要去追求各种不同的说法。静丄坐不同门派,对丹田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丹田的位置也各有各的认识,如意守丹田,呼吸控制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听其自然,不可着意。4.不失不追静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散乱和昏沉。不失就是不要昏睡,失去入静状态;不追就是不要散乱,心猿意马,而要把意志集中在“入静”上。5.自我体察,若存若无练功状态时,把自己置于宇宙自然中,大到宇宙太空,小到自身的每个细胞,都是若有若无地在自己的意识之中。体察自身内气和思维境界的变化,使自己的意识处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03入静之门“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和发展中,这里的静是指相对的“静”。人是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在于人体本身的除旧更新、新陈代谢。因此,动是基本的,“静”仅仅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而已。入静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调整人体的身体生理功能,使达到人体内的“内气——真气”“内劲——元阳”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调动元阳,蓄炼内劲,适时外发,内外一致”的人体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状态。这种融洽,是天地精气和人体精元互通,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修炼。而初学者的入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只要能做到克制杂念,减弱思维活动,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称作是“入静”。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指出其练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导。入静的练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练者,杂念较多,这是自然现象。有些平时不大想起的事情,静丄坐时也想起来了,甚至童年中的遥远往事,也会隐约浮现,历历在目。听到旁人的讲话,思想被牵引过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联想。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所想的事情,会逐渐地由远而近,由多到少。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杂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别的事,这时即使听别人的讲话,也不会引起干扰和联想,逐步达到只闻其声而不知其意。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达到初步的入静阶段。这个阶段中,就会出现:思想全无杂念,意守似有似无,形态姿势形巧舒适。然后,若现若无逐步消灭,自觉有我无我,气血流畅,浑身浩然,犹如太空飘渺,几乎不知自身之所在。如此,初步之功夫存矣!每个人在初练时要达到入静的阶段,其进度的快慢,程度的深浅,时间的长短,均与各人的神经类型、年龄、所处环境、实际经历、体质好坏等许多因素有关。当然,要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这同静丄坐时间的长短,静丄坐前的准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静丄坐要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为了使初练者掌握入静的方法,下面介绍十种初步的入静方法,以便使初学者在入静不佳的情况下选择使用。(1)默念法:当静丄坐时杂念较多时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如“松……”“静……”“松静……”“松静消杂念……”“身体安静……”以上例句,择一而用,念时不出声,尾声拖长,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静丄坐中出现的急燥情绪而引起思想分散和具体情况,默念“不要急……”“慢慢练……”,字数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六个字(不宜超过)为适量,以助入静,以此来替代那杂乱的思想。(2)数息法:在练功时,默念呼吸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一,二,三,四……”从一至十,从十至百,用单纯的默念呼吸来转移杂乱的思想,有帮助入静的作用。逐渐杂念没有了,数念也逐渐地被自己忘记,渐渐地进入安静阶段。(3)数字法:在杂念丛生,上述手段失败时,可以用这个方法,即反复默念“一,二,三,四,……十”,念时不能太快,太快了会影响入静,反而起副作用,要在心中默念,音调要由高到低的似带弧形,长而柔和,但千万不要出声,如此由一到十,反复默诵。这一办法,过去有人用来做催眠,当可用在此以助入静。(4)自训法: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办法,当上述三种入静法均告失败,一般是暂不练功,把功收掉在下一次再练习,不予勉强。本法是用一些扪心自问的话来激励自己,如“修禅威力无量,勤修苦炼坚持内外合炼……”“自持三尺剑,斩尽九丈妖”等等,或用自己喜爱的名句、名诗,默念默诵。这是由一次入静过渡到另一次入静过程中,控制杂乱思想的另一丄手段,使之达到渐渐入静。(5)天地存一物法:在自然界有的一些单调音响,如轻微的机器声(夏天的电风扇的嗡嗡声),秋天的唧唧鸣叫的草虫声,吱吱的小鸟叫声,淙淙的流水声,雨打檐瓦声……总之,在自然界中一切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均能有助于入静;而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只存到这个声音的寄托上,如天间只有此物了。(6)忆音法:如果在静丄坐时,用“天地存一物”法,无声音可寄托,那么静寂无音的境地本来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还是不能入静,又找不到一个可借的物音,那就可以用回忆的办法,用“天地存一物”办法中的那些声响,在自己思想中占一个位置,使这些良性的单调、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在自己意守部位回荡,使人感到轻松自在。用意不可牵强执着,仿佛若有若无,逐步达到入静的目的。(7)反想法:入静是要求人们不想事物。但是,在不能入静,杂念丛生时,不妨因势利导,如回忆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特别是亲身经历中的感受最深,最有回忆意义和趣味的事。如祖国名胜古迹,一次值得欣慰的纪念,和朋友的一次畅叙谈心,远方的友人,等等,但这千万要注意只想某一件事或物,不要牵涉太多,仅只圈定在一个最佳的镜头,否则,更进一步引起暇想,那就再也不能入静了。这主要是用突出一点来抑制其他的杂念。(8)视物法:这也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办法,将自己最喜欢的物件,如:美丽的花朵,可爱的雕塑像,名人名画,玻璃缸的金鱼,等等,放在前面,眼睛微微张开,含情欣赏,这也能带来导致入静的良好刺激,使思想逐渐入静下来。等到杂念已悉尽消除时(或至少逐渐减少而不是接连出现时),可轻轻闭上眼睛,逐渐着意意守物景,以达到入静的阶段。(9)诱导法:有的初练者,每次练,一练就是杂念,一坐下来,杂念比不练还要多,几乎有不能练之势。这时,可以用此法,此法同“视物法”以及下一法“自然法”均为诱导性质的准备法。一开始静丄坐时,从头发尖、耳朵尖起一直到脚尖慢慢松下来,并念单一的“松”字音。也可借助电唱机、录音机在旁边发出的语言诱导,如“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松下来……”等,练者以这样的指令,有顺序地去做,步步引入,于自然中产生相应的共鸣,就会很快地被诱导入静。(10)自然法:在自我难以入静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在意守部位,一般在丹田(一般指脐下一寸半)的位置,升起一轮明月,此月分外皎洁;或自身置于一桃花村中,绿树成荫,落英缤纷;或在美丽的青岛之滨的海滩中游泳,置身于涟漪荡漾的万顷碧波中。在做这些暇想时,悠然自得,静丄坐者面带笑容,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融化在这些意象和事象中。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导到自我入静的境地。04四禅八定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丄界和无色丄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丄界和无色丄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1.粗心住:  开始静丄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2.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丄坐经验的人,如果静丄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3.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4.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丄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丄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1.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丄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2.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三禅: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4.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丄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丄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丄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丄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丄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  3.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5.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05定力境界1.调心密宗修习禅定的方法很多,训练定力是修习禅的方法之一。定力在金刚禅中是属较高的层次,在密宗的其他法门中定力是禅定中的高功夫了。金刚禅习练定力,一开始,老师只教学员坐好,或把双腿盘好,把双手置于腿部或膝盖上,掌心向上,舌尖顶上颚,闭目或垂帘微睁。就像是随便坐下来,安下心来,休息休息差不多。尽量什么也不要想,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且坐的姿势、盘腿姿势(单盘、双盘、散盘)都无严格要求,坐多长时间也不作硬性规定,但坐着不能瞌睡和昏沉。瞌睡和昏沉说明人有些疲劳了,那就睡够了再练,完全任其自然。然而,这里有一个要求:“什么也不要想。”这话乍听很一般,仔细一推敲,去实践一下,那就有深度了。什么也不要想,等于要求修习者“无念、无相、无住”的高境界无异了。做得到吗?试试看吧!能做多少就多少,任其自然。能有几分钟不想就很好,一二分钟不想,以至几秒钟不想也不差了。这方法既简单又易行,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试试看。这也可以叫做定力测验。这是很好的升班学习前的“摸底考丄试”。通过摸底考丄试,就可以试出自己的心,对自己的心,就会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自己的心并不是那么听话的,叫它静下来真会静下来的?叫它什么都不要想,就什么都不想了的?只有坐下来,向自己提出什么也不想的要求,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才能了解自己的心。不了解自心,怎么能去制伏自己的心呢?怎么能对症下药呢?从这一要求来说,开始训练定力是很初步的,每个修习者都从自己和制服自己的心的水平作为起点学练就可以了,不要操之过急。定力训练就是学人向自己的妄念、烦恼以及病魔不妥协而斗争的过程。因为只有在练定力时,你才会发现自己定不下来,或者定的力度不够,静几秒钟,妄念和烦恼就来纠缠你了。一切妄念和烦恼,根深蒂固,若妄念绵绵不止,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魔”非是外来的“魔鬼”,而是自己内心的“心魔”。有的人不学定力还好,妄念尚少,学了定力,妄念反而多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去注意它,习以为常了。实际上平时妄念是很多的,它如瀑流一样,从不止息。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察觉罢了。我们修炼定力,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察觉这些妄念,察之才能觉之,觉之才能除之。这就是“静虑”和“自审”,自我反省的过程。观心的过程,是见性的过程,也就是禅定的基本内涵。所以不要怕妄想,也不要怕制服不了它,亦不必费力去降伏它,只要认识妄念,不执着它,不追逐它,也不要排遣它,更不相续,则妄念自离。所谓“妄起而觉,觉即妄离”。说得具体点,习定力,实际上是“返观内照”法。我们平时双目注视外物,思想分散,现在静丄坐下来,双目闭合,向内返照自己的念头,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遣除它,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念念空净。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心法门。习定力时察觉到妄念多正是向自觉自悟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只要精勤地练习这种返观内照功夫,到一定时候,妄念便能自然消失而达到心意寂静的境地,以至明心见性。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时用心,虽然不静丄坐,也能如静丄坐时一样,心志镇静。这对改善性格,改善体质,开发智慧,大有裨益。2.治心为什么要治心?因为人有妄想、有烦恼。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妄念、那么多烦恼呢?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简言之,人心的妄念和烦恼是受世间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困扰。然就其总体而言,不外是理智与情感矛盾的产物。在人们的心中,理智与情感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的结果。理智与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丄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反之亦然。理智与情感都有悟与迷的区别,即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迷与悟主要是就精神因素而言,也就是用什么尺度来判断是非、善恶。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就在于处理一切事情时都是以事先划定的框框出发,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事先划定的框框就是无明,就是妄念,就会使纯净无瑕的客观世界变成荆棘丛生,而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深渊。人们怎样才能跳出烦恼的深渊呢?佛法有答案:以缘起性空的观点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见,树立无我无私的正见,就能趋向圆满超越的人生。这种超越的境界,即佛经上说到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识成智”。经过这样的超越,便达到了人心净化的目的。人心得到净化之后,即得到治和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之间的不同就在迷悟之别,而迷悟的根源是心。说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内,有高山、有大海、有恶龙、有鱼鳖。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慧能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灭;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慧能这些言教,不仅对佛门修禅习定之人有导航作用,对于以养生健康为目的的修炼者,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3.定力境界如果我们在学习金刚禅过程中,在修定力取得一定功夫的基础上,继续精进,随着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变化,就有可能进一步进入定力的境界,即在克制烦恼和妄念后往往容易出现的境界——“虚幻境界”——就是在静功中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幻相”或“幻境”。如看见山河大地、海洋湖泊、阳光月色、人相、佛相、动物相以及种种色相。有的幻相给人以良性反应,有的则会给人一种恶性刺激。要顺其自然,不可执着,更不可当真,执着和贪恋幻相,把它当真,就会出毛病。总之,修定的人,在定中会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幻觉,倘能以清醒的科学头脑去对待,知道它是不存在的,就会冰消瓦解;但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到达虚幻境界,在摆脱妄念、烦恼、自私方面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忘我的层次。或者说进入了“大我”。你存在于宇宙之中了,你融入了宇宙。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自己的身心世界不存在了。虚幻境界的一些感受同前面一节所讲的习禅第二阶段相应。这个阶段,对每位修炼者来说,如果没有师父指导,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几年以至几十年,始终在同一个水平上下徘徊。如果有好师父指导,或者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同学一起经常集体练习入静,相互讨论。达到虚幻境界的修习者,学习“身、口、意”三密相应,即手结印、口诵咒、心观想的各种密宗法门,就很容易入位和就范了。也就是说学习密宗的根器具足了。“虚幻”是心随幻行,心是被动的,不当真则可,一当真就出毛病。所以,已经到达这一境界的修习者,应该在师父指导下,学习“三密”。使虚幻转化,转化为三密所规范的正法中去。不能再让虚幻牵着你的鼻子走,因为虚幻是不稳定的、千变万化的。而且很多虚幻是个人日常潜意识的暴露,有的甚至是私心杂念的大暴露。有的人对虚幻境界的大道理是接受的,别人与他谈及功中景象时,他也会作一番解释,不可当真呀!但一旦自己出现好的境界,他就以为是真的,因为他主观上希望是真的,特别是有幻听的人,要说服他,不要相信功中听到的“无形上师”或“某佛”的“话”或“指示”,很难很难。实践证明,幻听往往是出精神病的前兆,不及时制止,往往后果很严重。到达有虚幻境界的金刚禅修习者,说明入静关已经闯过,如果想继续精进,必须要以“三密相应”的正法来规范,要有正统上师、品行德性好的上师指点,否则必然走弯路以至邪道而不能自拔。在入静好的基础上,接受正法,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进入正定境界,排除了妄念、烦恼的干扰。也就是用观想取代不由自主的幻觉幻境,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会渐次增进。此时妄念不生、心注空境、气息微细或停止,从而产生“乐、明、无念”的高层境界。心理和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与常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定者凭藉定力,使修炼金刚禅从“有相瑜珈”自然过渡到“无相瑜珈”。
&&&&& 笑,药是一病之药,笑是百病之药;  跳,跳跳蹦蹦气血通,气血畅通病不生;  劳,生命在于运动,劳动劳动,疾病难碰;  保,终生注重保养,身体长寿健康。  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丑一丑;让一让,胖一胖;斗一斗,瘦一瘦。  四个第一法: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让,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  四项反常措施:倒立,减轻心脏负担,全身气血贯通(高血压病人不宜做);爬行,回归返祖运动,增强脏腑功能;饥饿,清除肠胃渣滓;献血,刺激造血器官,促进造血功能。  四个危险期:每天的早晨,每月的月中,每周的周未,每年的年终。  四项预防:三十防衰,四十防癌,五十防栓,六十防瘫。  按摩四穴: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天天搓涌泉,益寿又延年;梳头摩百会,健脑易入睡;旋腹揉黄庭,肠胃保健宁。  健康四频道:学会蓄存爱情,爱情长存,回体长春;回归简单生活,身心放松,健康长生;有志气不怄气,有志事成,乐在其中;生活潇洒浪漫,潇洒欢愉,浪漫有趣。  四季烫脚:春天烫脚,升阳固脱;夏天烫脚,暑湿可却;秋天烫脚,肺润肠濡;冬天烫脚,丹田温灼。睡前烫脚真一快,甜甜蜜蜜入梦  强身健体四姿势:躺如弓,坐如钟,站如松,形如风。  中医养生四理论:药疗食疗,祛病却疾;动静相济,阴平阳秘;气功按摩,行气活血,针灸拔罐,疏通经络。  百年老药阿斯匹林,四大功效:预防心脏病,预防脑卒中,预防肠癌病,预防偏头痛。它是防堵防栓,预防老年痴呆的首选药物。疗效可靠,久盛不衰。无毒副作用。
60岁以上的老人,既使血压血脂不高,也要每天吃一片阿斯匹林肠溶片。每晚烫脚。  四学一生受百益:少年好学,如日出之阳;中年好学,如日中之光;老年好学,如秉烛之明;终生好学,如珍珠之亮。  四个不过养生道:遇喜不过狂,遇乐不过分,遇悲不过哀,遇愁不过度,把握适度,寿限无数。  四不养性:不怒,心神安祥;不恼,心地清凉;不贪,行止安然;不越,何惧刑章。情绪安逸,养生真谛;行为有节,养生真诀。  四养诀窍:戒嗔怒,以养其肝;节饮食,以养其脾;寡思虑,以养其心;绝私欲,以养其肾。脏腑康宁,方能长生。  四种学习:读书、看报、书法、绘画。  四种活动:慢跑、快走、游泳、爬楼。  四少四多:少一点自我封闭,多一点人际交流,少一点担心疑虑,多一点坚定自信;少一点闲散懒惰,多一点学习活动;少一点龌龊迷惑,多一点潇洒明白。  四节四少:语言有节,则过错少;行止有节,则悔恨少;饮食有节,则疾病少;喜怒有节,则灾祸少。  四个一点: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心态静一点,肚量大一点。具备这四点,健康多一点。  四种人物分高低:拿不起放不下的人,是无用的人;拿不起放不下的人,是下等人;拿得起,放不下的人,是一般人;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四种品行人称道:积学成智,智者不惑;积善成德,德者无敌;积练成健,健者无病;积义成仁,仁者无畏。  四句箴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饮食保健健身体健,动静养生人长生。  养生四靠。德靠自修,乐靠自得,健靠自练,智靠自学,求人不如求已,有权不如有理,动口不如动手,百练不如一走。不靠药,不靠医,健康长寿靠自己。  四句排比:心胸坦荡荡,身体健壮壮;心情乐悠悠,身体雄赳赳;心胸悲戚戚,体弱病兮兮;心情凄惨惨,体弱病恹恹。  四句真言: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皮黄,蹦蹦跳跳浑身轻,坐坐躺躺肉皮松。  心胸四看:顺境逆境看胸怀,大事难事看承当,群行群止看见识,临喜临怒看涵养。  养生四个三分钟:腹式呼吸三分钟,呼吸到脐,寿与天齐;低头摇首三分钟,摇头晃脑,中风减少;冷水沐浴三分钟,刺激皮肤,行血畅气;搓踝摩脚三分钟,按摩涌泉(长寿穴),益寿延年。  四力保健操:脑力保健操,梳头,按摩百会;视力保健操,运目,按摩太阳(穴);听力保健操,弹耳,揉搓耳轮;体力保健操,转身,伸屈四肢。  养身四法: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精神宽畅;  健身四术:早晨叩齿四十九,人到老年好牙口,早晚揉眼五十下,年逾古稀眼无花,金唾玉津肚里咽,消食健脾肠胃安。睡前热水把脚烫,一觉睡到大天亮。  损寿四害: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忧愁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  健身四利:清淡和其脏腑,薄味养其骨髓,欢笑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老人晨练四不宜:一不宜早,等到日出;二不宜空,喝杯牛奶。三不宜露,御寒保温;四不宜激,运作缓慢。活动跟着太阳转,凌晨最好不锻炼。现在科学证实,最佳活动时间是下午4点到6点。  老人养生四该:该不管的不管,该让位的让位,该换人的换人,该放弃的放弃。自己只管自己事,轻闲自在,悠哉悠哉,省心省事。  拥有四情:爱情、亲情、友情、义情。四情长存,青春长驻。  长寿四种人:一是布衣老百姓。长年劳作,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勤俭朴实;二是潜心修练者,一心向佛,抛却名利,心态平静,清心寡欲;三是大智大慧人。求真务实,磨励意志,洞悉透视,人生真谛;四是德高望重者。品德高尚,智多识广,心胸坦荡,豁达开朗。  四个决定:学习决定智慧,智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寿命。健康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个好习惯。  四个小时深睡好:半夜11点半到凌晨3点半是深睡眠时间,其余时间是浅睡眠时间。10点半以前上床,一小时后进入深睡状态,6点以后起床。  防癌有四条:良好习惯,限酒戒烟,讲究卫生,杜绝污染;多吃三类(谷类、豆类、薯类)。瓜果菜蔬,配搭得当,防止肥胖;坚持锻炼,心情舒畅,规律生活,起居有常;腌泡冰冻,少吃为好,炸熏火燎,不吃为妙。  补充VA四食疗:玉米小米营养好,萝卜(红)辣椒VA高。南瓜薯类宜常吃,黄色食品离不了。说明,红黄色食品含维生素A最高。&
发表评论:
馆藏&1054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季晨练的最佳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