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卫星为什么选在8月,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官网发射

核心提示8月16日凌晨1点40分,“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视频: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 & & & & &8月16日凌晨1点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相关新闻关键字:
48小时热榜新闻视频日凌晨“墨子号”成功发射
&&&&来源:东方经济网&&&&& 字号:
  最新数据显示,在8月16日凌晨1点40分,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天。
  但是,消息一出,引发一片欢腾,各类媒体纷纷被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刷屏&:&墨子号&相关新闻迅速登上各类社交网站的热搜榜;朋友圈里点赞&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各路科技类公号的科普文章也开始解读这项&黑科技&&&
  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后了解到,此次量子卫星的主要科学目的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简单的说,量子卫星用于量子通信,保密性更强,用时更短,可以规避传统通信受到传播网络限制,用时较长且易被截获的问题。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所以能保证加密内容不被破译,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保护全人类的隐私。&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
  而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和投资人认为,量子卫星升天是我国建立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量子通信产业化发展的成本。
  所谓量子,即物理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由于其状态不可知,因此也无法进行克隆,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而量子卫星的发展,不但有科学实验上的目的,同时为建立一个极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网络奠下基石。
  目前,量子卫星的发射,在全球还属首次。对这颗被命名为&墨子号&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院士表示,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墨子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将提升文化自信。
  而记者梳理&墨子号&的发射历程发现,这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最初酝酿、前期技术贮备到成功发射,前后历时十多年。
  从2003年提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到2011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正式立项启动,再到其领衔的量子通信应用关键技术&&&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潘建伟院士在量子科学上的道路走得很艰难,也很稳当。
  事实上,从去年底开始,量子卫星的&鼓点&开始急速敲起:2015年12月,完成星地光学对接试验,达到科学目标要求; 2016年7月,量子卫星和长征二号丁火箭从上海运往酒泉;日凌晨,&墨子号&成功发射。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小燕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环球时报:中国发射首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引起轰动(图)
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16日凌晨,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轨道,它预示着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可喜可贺的一步。量子通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领域,它对全球普通公众来说还相当陌生。量子是物理世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在量子的奇妙特性中,公众最容易理解、对通信也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量子纠缠”。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常被比喻成传说中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弟弟的状态也会跟着变化。如果两个光量子呈纠缠态,哪怕相隔千公里量级或者更远的距离,还是会在遥远的点之间出现诡异互动。利用量子调控技术进行通信,意味着用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根本上杜绝窃密,确保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将出现“量子互联网”,如今互联网上几无隐私情况将被终结。“中国队”首发量子卫星,此外“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也将在年内交付使用。中国人在量子通信领域成功“弯道超车”,一举走到了美国和欧洲的前头。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在各种技术中的关键地位凸显出来,世界商业巨头中,各类信息技术公司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不仅如此,信息领域的高技术公司自我转型、嬗变、淘汰的速度很快,远非传统商业公司可比。信息技术先进还是落后些,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关系重大。&cite style="face-style: display: inline- text-indent: 2"&作为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第三颗科学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2011年时已正式立项。&/cite&科学发展既是体系性的,也有一定重点突破的空间。中国的信息技术仍整体落后于美国,这是事实。但量子通信却冒了尖,走到美国的前头,也是事实。这两个事实描述了中国信息技术追赶美国的实际态势。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也是活跃、顽强的追赶者。比如在航天领域,美国遥遥领先,它阿波罗登月时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中国目前比较先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则是25吨。另外,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近半个世纪前实现了登月,它的探测器到达了太阳系全部行星,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而这一切中国还都没开始实操。然而中国航天与美国的差距并非像上述事实展示的那样令人沮丧,在实用空间技术方面,中国的许多追赶行动取得了实效。另外,中国的超级计算机不断取得突破,我们的材料技术如碳纳米材料技术都在进展。中国的科技追赶已经建立了方向感,形成了一些可靠的路线图,不断有“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我们的追赶越来越有序、扎实。&cite style="face-style: display: inline- text-indent: 2"&“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作示意图。&/cite&从国际商业竞争的态势看,科技力量的分布格局并非总体上的“赢者通吃”,市场等其他因素亦有撬动能力。只要组织得好,后发国家是有可能通过突破一两个领域而连带跨越更多领域,扭转竞争态势的。当然,科技的国家界限会逐渐变得不那么绝对,所有科技成果最终都汇入人类的共同文明。中国必须加快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主力贡献者,我国目前的科技研发总费用、年申请专利量、论文发表和被引用率等这些基础数据都在快速上升,它们就像是中国向前走的“咚咚”脚步声。一颗量子卫星改变不了中国的全局,但它是中国逐渐接近一条质的界限时很重要的量的积累。继续这样做下去,中国大有希望。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