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拓展农业产业链网,拓宽就业渠道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网原创新闻--人民网
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们一定要按照要求,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效益。首先,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要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而专、精而奇的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运输、营销等相关行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其次,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第三,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要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要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要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开展农村农田水利、道路、供排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置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要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餐饮娱乐、商业零售、家政保安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三是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对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要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四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要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颜立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猜你感兴趣
&热门汇报范文当前位置: &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最新范文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排行榜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荐范文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相关范文
········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查阅次数:307次 发布人:admin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5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02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东江库区自水库关闸蓄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塌岸500多处、每年发生诱发性地震200多次。水库蓄水后,冰雹、暴雨线南移至库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年东江库区相继发生较大的冰雹、山洪、暴雨灾害,年又遭受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4、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从事的第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农业的精深加工落后,产品的附加值小,农民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目前,东江移民产业都还处于低级的原料提供阶段,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5、农民人口素质不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制约其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东江移民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56463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移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移民人口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移民占2.64%;高中学历占9.68%;初中学历占54.8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8%,移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种植业的占34.48%、养殖业占8.16%,第二产业占15.78%、第三产业占6.30%,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大力提升传统增收渠道的效益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传统的渠道。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应用空间日益狭小,为此,必须进行“精耕细作”以求提高它们的效益。  1.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农民获得生产投资的能力很差,筹措资金的难度大,因此农民的再投入意识不强,很容易走进“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增收乏力”的恶性循环。东江移民每年人均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为200.38元,但每人每年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比国家最低扶持标准要少49.62元,只达到最高标准的1/2。在人多、资源稀缺、后期扶持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后期扶持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制度,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移民群众,让移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监督,充分调动了移民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据统计,10年后期扶持共投入扶持基金11448.63万元,共带动移民自主投入19404.47万元,后期扶持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3.2。  2.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民无法解开的死结,不提高单位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是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的。东江移民的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1.7分、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靠耗费资源走粗放型发展之路根本行不通,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东江移民的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东江鱼、东江果、良种生猪、保护地蔬菜等精品产业,使移民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一亩水果产值可达到元,一口网箱产值可达到元,一亩蔬菜产值可达到元。  3.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用最普遍的农民增收方法,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可能成为“坑农调整”。我们选择了发展水果、水产、水电、旅游、良种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及40多个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0年来,共引进新品种466个,推广新、优品种183个。特早熟蜜柑、优质早熟东江梨、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蔬、良种瘦肉型猪、美国斑点叉尾鮰、优质锥栗等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移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增收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每年要使东江移民增收500万元。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培养了一批生产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的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移民初期的24%提高的2005年的63%。  三、积极开拓新型农民增收渠道   如果说传统的增收渠道重在节流的话,新型的增收渠道更关注的是开源问题。在巩固农民增收的传统渠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新型的增收渠道,开源节流中开源更为重要。  1.增加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移民为移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改变过去农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通过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移民增收。10年来,共兴修公路197.1公里、机耕道105.87公里、人行便道280.63公里、桥梁18座、车渡码头98座、人行码头57处12.98公里、引水渠335.62公里、排洪沟40公里、水塘337亩、蓄水池12397个、水井283个、提灌站136处、拦河坝71处。全市移民每年人均义务工货币收入为63.45元。   2.不断创造新的农业衍生产业,扩大就业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农产品的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和需求约束,移民需要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服务岗位不断产生。在劳动力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多,就可以较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移民的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也就说农村衍生产业是移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长效增收途径。我们通过就业培训和创业扶助的办法来引导移民从事新型工作,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种苗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科技推广员等新型岗位。10年来,共培训科技推广员623人,聘请科技推广员541人,扶持农资经销商157户,产品经销商484户,科技示范户1230户。  3.创立“造血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本土的企业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可以做到“农工兼收”。我们通过集中零散的移民扶持基金,将其投入到有稳定回报率的企业,达到后期扶持基金扩资增值的目的,创建永久型造血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兴建了浙水电站和移民电网,工程总投资2.13亿元,贷款占65%。从1993年发电至今,已经基本还清贷款,每年创造利税2000多万元,每年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占用费约400万元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我们投资控股了东江鱼集团公司,并将它建设成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直接提高了移民水产产品的价格,每年可为移民增收400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东江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05年共新增网箱2145口。  4.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是最直接的农民增收方式,通过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将科技培训作为提高生产能力和移民增收的重大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以会代培、办培训班、基地实习培训等形式将培训对象进行培训。10年共投入培训经费870万元,共培训移民121830次人,其中组织办班培训765期21765人次,其它形式培训人次,推荐到省、郴州市培训1349人,资兴市内各类长训班培训学员2728人。与7所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各类人才66人,共发放各类辅导资料150000余份。持续不断的大批量、高规格的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经营能手、高级蓝领技工,增收效应十分明显。  四、努力探索移民增收治本之道  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农民增收的治本之道,只有大部分农民真正转化为非农人口才谈得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1.切实减少农业人口。要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别是不现实的,不减少农业人口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减少农村人口并将他们转化为合格的非农人口是农民增收的必然出路。东江移民人均资源贫乏,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其中青壮年占总人口的51.65%。我们大力开展智力移民工程,通过教育、培训移民青少年子弟,使他们通过考大学、学一技之长,走出农村成为永久的城镇居民,然后通过资源有偿转让的方式将他们拥有的资源流转给留在本土的移民来增加在乡移民的资源占有量,来达到全体移民增收的目的。10年来,我们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培训了各类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移民子弟4077人,他们都在外务工成为了离乡、离土的城市移民。  2.做强优势产业。农民增收最后一定要落着到特定的产业上去,离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来谈农民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通过扩大移民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提升移民产业的整体素质,使在整体规模下的单个移民户能够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素质的提高中获得外部正效应,降低移民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交易费用,从而达到移民增收的目的。东江水果、东江鱼、东江旅游的生产规模和产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东江湖”牌商标成为了湖南省著名商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量,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回报率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4500亩,产值2.13亿元。新增大库网箱2134口,新建精养鱼池500亩,水产业产值突破8000多万元,相比去年增幅达60%以上。新增农家游50户,移民旅游收入达到2000万元。  3.提高移民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期的、最大的动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城市化才是治本之策。我们积极推进移民小城镇建设,重点扶持了库区的黄草、滁口、白廊三个中心城镇的建设,共投入移民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带动各类建设投资近1.5亿元,使他们成为了旅游名镇,物资集散中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贴息、借周转金等制度,鼓励移民群众和外来人员在创办各类生产加工企业,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移民的城市化水平,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我们建议:一是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居,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确定户籍登记制度。二是适应人口流动的需要,彻底改革住房、社保、就业、就学等制度,确保城乡制度平等。三是建立新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城建资金多元化。四是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贵州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新华网贵阳1月31日电(记者周芙蓉)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贵州省从今年起,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拟用4年时间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从贵州省有关部门了解到,贵州省级财政今年将安排18.8亿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另外安排3亿元引导资金重点用于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开发生态畜牧业、蔬菜、马铃薯、茶叶、核桃、精品水果、中药材和特色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
  同时,按照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思路,对特色优势产业实行整乡、整县开发,形成若干以10万亩、几十万亩和10万头(只)、几十万头(只)为片区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县。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形成农工互动、产业相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每个产业都要有若干产品深加工和集散销售企业,每个产业县的每个主导产业都必须培育1家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今年要新增100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为确保粮食安全,贵州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从今年起,提高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型农机具研发等。
  据了解,2011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9%。根据发展目标,到2015年,贵州将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拓宽监督渠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