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题 大致思路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14题具体的思路是怎样的&
因为f(x)是连续函数,且f(1+sinx)-3f(1-sinx)=8x+o(x)所以当x→0时,f(1+sinx)=f(1-sinx)=f(1)=8*0+0=0在f(1+sinx)-3f(1-sinx)=8x+o(x)的两边同时除以sinx后取极限lim[x→0] [f(1+sinx)-3f(1-sinx)]/sinx = lim[x→0] 8x/sinx = 8*lim[x→0] x/sinx = 8所以lim[x→0] [f(1+sinx)-3f(1-sinx)]/sinx = 8lim[x→0] [f(1+sinx)-f(1)]/sinx - 3*lim[x→0] [f(1-sinx)-f(1)]/sinx = 8lim[x→0] [f(1+sinx)-f(1)]/[(1+sinx)-1] + 3*lim[x→0] [f(1)-f(1-sinx)]/[1-(1-sinx)] = 8由于f(x)在x=1处可导,则根据导数的定义得f'(1)+3f'(1)=8所以f'(1)=2因为f(x)是周期为5的连续函数,则f(6)=f(1+5)=f(1)=0,f'(6)=f'(1+5)=f'(1)=2所以曲线y=f(x)在点(6,f(6))处的切线过点(6,0)且斜率为2所以曲线y=f(x)在点(6,f(6))处的切线方程为y=2(x-6),化为一般式为2x-y-1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导读:2009年广州市“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一、题目分析,第13题考查“思路分析”的能力,依循文本的信息筛选、思路分析、内容及要点归纳,多方面考查学生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文本内容分析,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境和象的关系”),第三部分(第4~5段):进一步分析(中国古典诗意境形成的特点),三、试卷作答情况,不能深入分析,2.整体阅读、分层阅读意识不强,1.加强阅读能
2009年广州市“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一、题目分析
第12题考查“信息整合”的能力,第13题考查“思路分析”的能力;第14题考查“要点归纳”的能力,第15题考查“内容归纳”的能力。
四道题,依循文本的信息筛选、思路分析、内容及要点归纳,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多方面考查学生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点分布较为合理。
二、文本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文学鉴赏类的论述文,论述中心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文章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意与境交融”或“境与象的交融”)
观点: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境和象的关系”)
观点: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第三部分(第4~5段):进一步分析(中国古典诗意境形成的特点)
观点:(中国古典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意象是
三、试卷作答情况
(一) 数据:
12题,满分5分,平均分2.77,难度0.56。
13题,满分3分,平均分1.8,难度0.60。
14题:满分4分,平均分0.7, 难度0.18。
其中,得满分(4分)的占2.66%,得3分的12.7% ,得2分的占9.98% ,得1分的占0.58%,得0分的占73.88%。
15题:满分4分平均分:1.7 ,难度:0.43。
其中,得满分(4分)的占3.16%,得3分的占12.2%,得2分的占45.82%,得1分的占27.85,得0分的占10.95%。
(二) 14题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准确。
(1)把“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理解为“作者提出了哪些看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法”,概括了作者的观点而非作者批驳的观点。
例:①意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与象的关系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③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0分。列出的均是作者的观点)
(2)未理解题目的意思,没有概括出观点,而是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例: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的涵义;②论境与象的关系;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0分)
(3)对哪些是批驳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阐述未能完全分清。 例:①“境生于象外”意味着境可以脱离象而单独存在;②由象生成的境仅是象的简单相加;③所谓境超乎象就是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第②点是作者提出“境生于象”后,为进一步阐述“境超乎象”而指出的有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而非作者要批驳的观点)
(4)既回答了作者批驳的观点,又回答了作者的观点,显示出思维的模糊、不清晰,
实则还是审题不准确、未完全理解题意。
例一:①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②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被人发挥未必符合他的原意。(2分。第①是作者的观点,第②点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例二:①作者认为“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还包括了许多因素;②作者认为不应把“交融”解释为相加;③后人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不当,并认为境生于象。(2分。第①是作者的观点,第③点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2.基本理解题意,但在转述过程中出现语意的偏差。
例一:①意境只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的互相交融;②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作者认为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时并不否认境生于象,因此作者并不是批驳刘禹锡的观点,而第②点的表述则意味着作者批驳的是刘禹锡的观点)
例二: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②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理解为简单的境和象的关系,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第②点的表述不准确)
3.不完全理解题意,表述时也不注意语句的完整、语意的清晰。
例一:作者对“主观情意”“境生于象外”“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提出了不同看法。(1分。划线处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
例二:①“境生于象外”;②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③意境是意象的和。(1分。第①③点不是作者批驳的观点;第②点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
例三:①境与象的关系问题;②境超乎象的理解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1分。第①点不是观点句的表述;第②点划线处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
(三) 15题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能注意题干要求,但只停留在表层意思,不能深入分析。
大部分同学答案是第5自然段的境与象的关系的总结句:“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从15题题干:“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来审视这个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第一,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的形成”主要是二段第二层,第二,“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已经是高度概括的句子,无需考生再概括,因此只答这句话,显然不是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只能得两分)。如: ①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由意象形成,而意境又由意象组合而成之后升华超越(2分),
形成一个无涯的想象世界。
② 境超乎象,意境超出具体象之上,有更多想象空间,简而言之,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2分)。
2. 整体阅读、分层阅读意识不强。
例如,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形成的方法之一是“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从原文第4自然段整合可得,可学生普遍都看不到这一点。导致得2分的居多。当然,这个答案,拉开了分数距离,考出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从全文看,用文章第5自然段的境与象的关系的总结句直接来回答问题,显然是片面的:“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3.考生筛选、概括能力较欠缺,出现筛选信息错误现象
第4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
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由于第4自然段没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很多考生答不上要点。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外,更多的是描写自然景物来形成意境的,让读者体味“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在答案中,还出现筛选信息、概括错误的现象:如答案:“先通过文章表达的物象生成文章的境 ,然后将境与象组合升华,就得到了意境。”第一点有的考生这样回答:“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由意象形成,不要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4.语言概括力弱,误用否定词和程度副词,使辞与意反。
(1)很多学生不会概括整合文中的句子,只是照抄,结果表达就不严密了,因为离开了原文的语境。
如本题第一点,就应该从文章第4自然段第一句提炼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形成,并不必须(一定/只是)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不应照抄第一句。
(2)基本理解题意,但在转述过程中出现语意的偏差。
例:①意境只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的互相交融;②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作者认为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时并不否认境生于象,因此作者并不是批驳刘禹锡的观点,而第②点的表述则意味着作者批驳的是刘禹锡的观点)
四、下一阶段备考建议
1. 加强阅读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培养文体意识和整体阅读意识。
例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尤其要分清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哪是作者针对的观点,哪是一般人的观点,哪是中心论点、哪是分论点等等。
2. 强化审题能力训练。
养成认真仔细地审读题目的习惯(可用笔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问什么,理解题目的指向性。
强化答题语言规范训练。
问什么,答什么;分层读,分点答;概括整合,答后还原。
答题要注意规范性。题目要求“分点列出观点”,那就必须做到分点罗列及用完整的观点句作答。
语言表达要注意语意的清晰明确,学会概括及转换,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照抄原文。在概括转换原文时,要仔细辨析转换后的表述意思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是否与题目所问一致。
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word文档、党团工作、专业文献、工作范文、办公文档、外语学习以及2009年“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美赛a题思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