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幼儿园提供的田野体育场馆满意度调查表器械满意吗?为什么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问题提出
(一) 概念界定:
田野活动――是在上海市幼儿园二期课改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由幼儿、家长、教师、社区、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外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通过现场感知、情境操作和互动交流进行学习和体验的一种课程实施方式。
(二)研究背景
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2010年4月制定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中将“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作为三项主要任务之一。计划要求各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广泛利用本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要“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基于对孩子生存状态的改变――本园建筑特点楼层高、班级多,空间小,幼儿外出机会少。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的幼儿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幼儿学习的作用,越来越提倡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积累和升华知识,更多地运用体验、互动、合作、参与、探索、实践等教育方式。但出于操作繁复,外出安全等各种考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仍然以课堂、以幼儿园为中心。
3、基于对课程实施方式的改进――在园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注重自然、社会和人文的熏陶。目前几乎每所幼儿园都有春游、秋游的活动安排,但大多仅限于在春季和秋季时带领幼儿外出活动,活动目的地的选择,内容的安排和活动形式比较随意,活动目标不是很明确。我们的田野活动就是希望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重开发和利用幼儿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教育资源,让孩子走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幼儿尽可能地在真实场景中获取直接经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操作、体验、领悟, 积累经验,获得方法,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对健康生活的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萌发幼儿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注重凸现主体性,课程中孩子、教师、家长、园所各为主体或互为主体;我们坚持活动化,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等,利用各种途径让孩子走向自然与社会,在过程中注重体验,尊重儿童的兴趣、鼓励幼儿探索与合作。
4、基于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化――近年来,我们站在“面向未来的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我园的办园目标,正式提出建构以0~6岁婴幼儿“健康教育”为主要抓手,以促进婴幼儿“健康生活”为落点,以婴幼儿“健康人格”初始构建为目标的主题式综合课程。把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和创造性等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做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合社会需要的未来人。幼儿园的田野活动就是幼儿园健康课程下的一个子课程。已经过第一轮历时1年的研究,形成了各年龄段主题活动背景下的田野活动方案框架和部分内容。田野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展开,其内容和特定的形式又对主题活动的实施起到补充、丰富和延展的作用。
(三)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倡“六大解放”,强调“从生活与教育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等。
杜威强调“做中学”,重视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活动中刚扩充和丰富儿童的经验。杜威认为,儿童在做的过程中,只是变成有用的东西和有希望的对象。杜威认为,我们可以设置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儿童感兴趣地活动情境,在生活情境的活动中调用已有经验去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经验。
我们遵循教育家的理论,认识到课程教育内容应来自于幼儿生活,来自于幼儿身边真实的自然和人文世界。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为幼儿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提升幼儿生活中的经验。
2、杜威的经验课程观:杜威认为,儿童的现有经验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但经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一是交互性,即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二是连续性,即要将各种经验建立前前后后的联接。所以我们的田野活动实施以主题活动为背景,根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田野活动的方式建立起幼儿各种相关经验间的联系,从而对主题活动的实施起到补充、丰富和延展的作用。
(四) 国内研究综述
1、用关键字收索,然后把在什么地方收,搜到多少?
2、分类:把搜到资料分类――如:关于田野活动的途径,田野活动的组织形式等归在一起,分别有几条列举清楚。
3、阐述这些资料对我院的课题的启发,提示和借鉴。
在已有许多相关研究中大多是利用当地地方特色资源进行的课程实践方面的研究,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都各有不同。
如:厚桥中心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建构幼儿园田野课程的研究》和延庆县新城幼儿园《发掘民间资源,创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的研究》都是以本地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为主,包括社区中的自然资源、生活设施资源,以及人文资源,探索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本地区现有的社区资源,突出的是他们本地区的民间资源和民族特性。
又如:呼玛县第一幼儿园《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引入“田野课程”理念,通过开放的身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思考的习惯,研究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这类研究大多以“资源”为切入口,根据资源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方式,确立活动目标。而本课题中的田野活动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主题活动目标来选择田野资源开展活动。
南京太平巷幼儿园的研究课题《田野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注重的是在理念层面上的研究,针对田野课程理念、田野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途径、课程评价)、田野课程文化进行理论结构,形成了田野课程基本结构框架,出版了《田野课程――理论与实践》、《田野课程构架与实施》等书,在全国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此项研究中将田野活动作为整体性的园本课程来研究和实践,而本课题中的田野活动是上海市教委制定的基础性课程园本化实施的方式之一。
综合各项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也发现,他们都十分重视以儿童生活为中心,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注重为幼儿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的环境,萌发幼儿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重视让幼儿在现实场景、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幼儿成为现实情境中的一员,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也是本课题的田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出发点和主要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 研究目标:
形成幼儿园托、小、中、大四个年龄段田野活动实施计划及方案,探讨田野活动对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及其价值。
(二)& 研究内容:
1、 幼儿园田野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要素与编制研究
2、 幼儿园田野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实施与成效评价研究
3、 幼儿园田野活动中各方资源的有效开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环境互动、成果互惠);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1) 家长参与的调查
了解家长的经验、想法和态度,问卷所涵盖的内容有孩子的发展、田野活动的实施、家长的了解满意度、活动的效果与情况等。如:活动前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田野活动的了解与认识。(附家长调查问卷)
活动中进行谈话调查,及时进行调整
活动后进行反馈调查,以帮助教师分析活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2) 幼儿参与的调查
了解孩子对田野活动的兴趣点,态度,以及形式的喜爱与否?通过访谈的内容可以多种,可以了解孩子对活动的内容是否兴趣?,喜欢活动中的哪个环节?活动中及时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及时调整活动的强度和内容。
活动后通过孩子的叙述,了解孩子对活动的安排,活动的形式是否满意?便于老师为下次的活动安排德更加的合理和符合孩子活动的需要
2、行动研究法:
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制定了学期总体计划,每次活动还有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即教师、家长等人员带领孩子实施既定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调整。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我们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充分利用录相、录音等现代化手段对行动背景因素、行动过程、行动的结果进行考察。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反馈和反思。
四、 研究过程
五、 研究成果
180020%100%
2 32007326.3% 373.7%70
100%100%78%75%
91.2%32.5%
(二)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要素
1、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要素
5活动目标、资源提供、人员配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馈、后勤保障、预计经费。把握这八大要素,可以提升田野活动的操作性、凸显
(1)田野活动的目标
田野活动的目标,是通过田野活动,有效促进3-6岁幼儿身体、心理、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一步丰富家园合作的内涵。
田野活动的目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主题活动的目标;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导向;第三,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
l田野活动的目标来源于主题活动目标
田野活动作为一种基础课程的补充形式,其活动的价值、目标直指主题活动大目标。如:大班田野活动“参观小学”其活动目标都是依据主题活动的总目标而制定的。由于田野活动本身具有真实性、现场性、互动性、信息交溶的特点,因此,很好地填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孩子们学得更真实,更扎实。
l田野活动的目标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导向
人不可忘本,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人,作为一名发展着的中国人,应从小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激发幼儿爱国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文化和节日密不可分。比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端午节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
l田野活动的目标来源于健康教育的目标
健康教育目标涉及的内容包含:环保、节能、公益、社交、习惯、珍惜生命、积极主动的心态等。
如:田野活动――收集废旧电池,其活动目标就来源于“环保”理念。田野活动――玩具义卖,其活动目标就源于“公益活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的理念。
在把握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要素后,田野活动目标一方面要凸现田野活动的特殊价值,即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可能达不到的效果,如:孩子直接经验的积累、真实环境的亲历体验等;另一方面要凸现孩子利益、健康要素的最大化。
(2)田野活动的资源提供
田野活动的资源提供,主要是指资源的来源,具体包括地点、人员。一般来说地点的资源的来源包括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这里的人员主要指主导活动的人。在具体编制过程中,这些都要具体写明。如,大班田野活动“牙医来到我身边”中资源提供处就要写上社区资源――幼儿园附近的余曦牙医诊所,牙医家长。
田野活动资源内容的提供:
(3)田野活动的人员配备
田野活动的人员配备是指在活动中为确保幼儿安全、活动目标达成过程中给予人员数量的安排。这些人员可能不是主导活动的人,但是对整个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安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班级两位老师、大妈妈、家长志愿者、旅行社导游、安保人员、医务人员等。
例:“参观消防中队”与“全园逃生演习”田野活动的人员配备
(4)田野活动的活动准备
田野活动的活动准备,主要包括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创设、与志愿者活动内容、流程、重点环节的前期沟通。田野活动的活动准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田野活动实施的价值。
例:“亲子制作春天的小花伞”田野活动的活动准备
(5)田野活动的活动过程
田野活动的活动过程,主要记录的是活动的流程、以及围绕目标开展的价值提问。活动过程呈现的是低结构状态下的活动。活动的顺序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整个田野活动过程的撰写,只是提供教师具体组织、操作的一个参考,充分体现了田野活动组织的灵活性。
例:参观水族馆活动过程的撰写
(6)田野活动的活动反馈
l活动反馈的对象
田野活动的反馈,可以来自幼儿、可以来自家长,也可以来自教师。
如:小班三八节亲子活动反馈
l活动反馈运用的方法
田野活动反馈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问卷法、访谈法、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反馈等。
l活动反馈的内容
田野活动的活动反馈,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是组织形式是否恰当。第二,活动地点选择是否合宜。第三,活动内容的量是否合适。通过对活动的反馈,教师对活动准备、组织形式、互动策略的调整与展望有进一步的思考,为以后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帮助。
(7)田野活动的后勤保障
田野活动的后勤保障,主要是指活动前后勤的“协调”工作。这里的“协调工作”特指,田野活动参与人员后方的保障工作。如,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亲子运动会时,后勤保障要协调家长停车问题等。
(8)田野活动的预计经费
田野活动所利用的不仅仅是免费的学校资源、社区资源,有时还有一些涉及一定费用的社会资源。为了把有限的经费更好的运用到无限的儿童发展过程中去,因此,老师们在田野活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必需把“预计经费”纳入活动的要素中去。
1、预计经费的核算:经费包括――交通费,门票,场地租借,活动材料,餐点费等。
2、节省活动经费的途径:虽然教育局每年对每位幼儿户外拓展都提供了一笔活动经费,但按照每月1-2次田野活动来算,这笔费用也是相当紧张的。因此,节约开支,合理利用这笔费用,也是老师必须要面对的事。在合理利用这笔费用方面,节省活动经费这一项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节省开支的目的。
(1)充分运用资源:如家长免费资源、公益活动资源,社区、社会的免门票资源,废旧物品、自制材料资源等
(2)避免经费的浪费。活动前,在支出必要经费项目时,要进行人数的统计与车辆座次、数量的预定。需对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进行反复核定,既要保证每位幼儿应有的权利,又要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选对方式方法:
田野活动有时会涉及午餐。因此,餐点费用也应考虑进去。除了必要的开销,一般春、夏、秋季节,在餐点的准备上,我们会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喜好自己为孩子准备午餐,或者准备一部分等,从而既满足了幼儿个体的需要,又节省了餐点费。
步行参观型田野活动的地点有时不近也不远,大概步行半个小时或五六分钟车程,如果订车相当浪费经费,如果不定车,孩子来回路程加上步行参观,体力透支,吃不消。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我们与家长进行沟通,把接送地点改在了活动地点,这样既避免了孩子的劳累,又节约了活动经费。
2、 各年龄段田野活动实施内容
通过研究,我们田野活动的内容框架,从主题背景、传统节日、健康教育三大方面进行构架与设计。
(1)主题背景下田野活动包括哪方面的内容
第一,能很好凸显该主题活动价值的。
第二,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且满足主题活动价值取向的。
第三,能填补基础课程不足,丰富、拓展幼儿已有经验的。
具体如下:
a)传统节日涵盖了什么要素与内容
第一,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积极情感的。
第二,能引发幼儿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探究和自己生活的关联。
第三,能与幼儿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
具体如下:
b)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框架
第一,生命教育。具体包括:珍爱生命,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意识、机警意识。
第二,环保教育。具体包括:整洁意识、维护意识、危机意识。
第三,公益教育。具体包括:关爱他人的意识、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第四,护绿教育。具体包括:植树、护树、宣传爱护树木等
第五,节水教育。具体包括:节水的熏陶、节水意识的建立、节水行动。
第六,时事参与。具体包括:当前有关国家尊严、实力、发展的大事。
第七,爱劳动教育。具体包括:自我服务和他人服务的意识。
第八,爱读书教育。具体包括:兴趣培养、习惯培养、观察顺序、读懂前后画面的因果关系。
第九,国际交流。具体包括:与结对国家的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3、田野活动的组织形式
&&田野活动的组织形式按规模的大小来分,一般可以分为“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和“以幼儿园为单位”三种组织形式。在选择组织形式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判断呢?
第一,紧紧围绕田野活动的目标来选择不同规模的田野活动组织形式。
第二,根据哪种组织形式更能有助于孩子感知、体验,促进其发展。
第三,便于教师在活动中的管理和指导。
(1)以班级为单位的田野活动组织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田野活动,注重的班级个体的特殊需要,即便是同一个内容、目标、同一级组同时开展,只要参加的班级和班级之间各自为阵,师生之间围绕活动目标、只在班级内部进行互动的都是属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田野活动。如,三八节,小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亲子活动“甜甜的话”,虽目标、内容相同,但在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班都会呈现各自的特色,如:不同的场地、不同的现场互动,并得到不同的效果,类似这样的活动就归属“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田野活动中比较多见。
(2)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田野活动组织形式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田野活动,在人数的组织上,其规模要远远大于以班级为单位的田野活动,每个班级都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活动则凸显了班级和班级间的互动,整个级组的幼儿与主持方或是主办方的积极互动。如:大班的田野活动――牙医来到我身边,采用的是牙医介绍及全体大班幼儿与牙医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的形式,类似这样的活动就归属“以级组为单位”的田野活动组织形式。
(3)“以幼儿园为单位”的田野活动方案编制要素
“以幼儿园为单位”的田野活动组织形式,在人数的组织上,其规模比“以级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来说更为庞大。一般全园性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会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如:“大手牵小手,爱心捐款活动”、“玩具义卖活动”、“逃生演习”、“校级运动会”等都会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4 、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田野活动的特色
(1) “三贴”:贴近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特点,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
(2) “三便”:便于教师思考, 便于教师操作,便于教师提升。
(3) “三融”:融入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家园共育元素,融入社会教育机制元素。
(4) “三结合”:结合主题实施、结合时事发生、结合幼儿兴趣。
(三)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策略和方法
1、 田野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田野活动的资源是田野活动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是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环境的总和。田野活动的资源包含相关人员、材料、信息和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田野活动资源的开发,决定了课程实施内容的价值和丰富。适宜、有效地利用资源对课程实施活动的成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²社区资源的挖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发挥效能,共同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发展水平。我园利用的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田野活动。如超市、菜场、敬老院等社区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会带给孩子不同的冲击和体验。
【教案】“逛菜场”
活动目标:
(1)参观菜市场,了解菜市场里有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其他食品。
(2)能大胆地与人交往,积极参与买菜。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小鬼当家
1、明确任务:每人要带五元钱去菜市场买菜。
2、幼儿每人摸一张卡片,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去购买蔬菜。
3、幼儿交流自己买菜的经验(可以是从爸爸妈妈处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二、我们去买菜
1、引导幼儿观察农贸市场的蔬菜分类摆放的特点,知道人们到这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菜。
2、幼儿根据自己的卡片,去寻找相应的蔬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与人交往的,如何买到自己需要的菜。
三、回园交流
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在买菜中遇到的事,让幼儿了解一些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
活动后的思考:
“买菜”活动,让孩子们当了一回小主人,孩子们从身边熟悉的社区资源--菜场,了解了真实生活,从中他们不仅认识了许多菜的品种,知道其用处增长了见识,还尝试着有礼貌地交往,体验了交往的快乐,丰富了生活经验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
田野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走出校门,贴近生活、亲近自然、走进生活,真正培养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社区资源成为了我们幼儿园的优质资源。有效运用社区资源,让我们的活动变得更生动、更具体、更有乐趣。
²&&&&家长资源的利用
家长是课程中的重要资源。在田野活动中,我们更要利用好身边的家长资源,因为一个好的田野活动课程需要大量的优质资源做保证。因为家长了解了我们的田野活动课程,就会愿意支持。因为愿意支持就会提供许多物质资源;因为愿意支持就会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精神支持;因为愿意支持家长就会和孩子们一起动脑,参与到活动的设计。所以家长资源也是我们开展田野活动课程的宝贵财富。家长中有开茶艺馆的、有开牙医诊所的、有在汽车4S店工作的、有在污水厂工作的……他们都非常乐意提供资源,让我们的孩子了解更多信息更多知识。
【教案】茶坊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国的茶文化,了解茶在生活中的用处
2、观看茶艺表演,了解茶的种类。
活动准备:事先联系茶坊
活动过程:
一、交代远足――茶坊的要求(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
二、远足茶坊
三、观看茶艺表演
1、了解各种茶具的用处和名称
2、观看泡茶的过程
相关提问:泡茶前要做什么?为什么第一泡茶不喝?
3、品茶,了解不同茶的味道和颜色(关注幼儿的观察能力)
相关提问:泡之前,茶叶是什么样子的?泡之后变成了什么样?每一次泡的味道有什么不一样?两种茶有什么不一样?(关注幼儿的感受和表达)
四、参观茶叶陈列室
相关提问:不同的茶存放的方法一样吗?(关注幼儿的观察)
活动后思考
整个活动中,家长声情并茂的讲解和提问,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当观看泡茶的过程时,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时刻紧盯着茶艺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当问到泡茶前为什么第一泡茶不能喝时,不少孩子们都愣住了,但有个别孩子因家里见识过茶道,凭借经验说出了答案,得到了小的礼物,孩子们显得尤为高兴。整个活动丰富多彩,意趣盎然。
家长资源是一片沃土,家长资源能形成班级教育合力,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使他们成为的合作伙伴,为班级幼儿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强有力的支持,有效地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²社会资源的开发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上不同的场所,会带给孩子不同的冲击和体验,各行各业中都蕴涵着对孩子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消防站、医院、饭店、警察局等等,能让孩子了解其行业的特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而且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互动,幼儿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渴望长大,渴望了解自己接触到的成人,渴望了解他们所一知半解的职业。因此田野活动“走近消防员”的活动,既满足孩子对成人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们自主进行了解活动的愿望。
【教案】走近消防员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消防队员的装备及消防的有关内容。
2、初步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事先做好联系和沟通。
活动过程:
1、观看消防员迅速的准备系列的表演,体验――快
指导员介绍消防队员的衣着和鞋子,跑时需接好管子等等。
2、观看消防员敏捷的救火系列的表演,体验――勇
看看他们可真勇敢呀,穿衣服的动作那么的快,他们的动作好快呀,你们看,他们跟时间赛跑,快1分钟baidu就能够救好多的人,抢救出好多的财产。
3、观看数量先进设备的消防车,体验――新
4、小朋友问问消防叔叔
我们对于消防叔叔肯定非常的好奇,肯定有许多的问题要问消防叔叔,谁想问?
5、参观消防知识展板
延伸活动:
1、多收集一些有关消防的实例(录象、幻灯、图片等),引起幼儿随时注意安全。
2、请幼儿回家向父母等询问防火知识或火灾中自救的方法等。
活动后的思考:
(1)社会资源赋予田野活动丰富的形式和特殊的内涵。
像这样走近平时看似严肃、陌生的消防员和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完全符合孩子的探奇心理的,孩子只有从情感上认同了他们,才能记住我们预设的教育内容。所以本次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从幼儿园课程整体发展的角度讲,田野活动丰富的形式和特殊的内涵是保证课程持续发展的基础。
(2)社会资源赋予田野活动“活教育”的理念。
小小的一次参观活动可能仅仅是给家长和孩子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知识,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代表着一种教育的契机。我园借助社会资源以田野活动的课程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正如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活教育”的理念,他认为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儿童就是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因此,社会资源就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有效内容。
从我们所选的资源可以看出,田野资源在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田野课程的存在以资源的存在为前提。那么我们如何通过选择和组织的资源,为我们田野课程所用呢?
收集有价值的资源,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级组和教研组审议,注重开发和利用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可用教育资源,关注课程的价值。
&&& 开展全组讨论,关注课程价值的平衡。
2、 田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分工策略
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乃至其他社会团体人员都是课程发展的建设者和合作者,这意味着参与的主体是多元的。
以托班三八节亲子活动为例:
&&&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收获、有发展,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考虑。如:每个活动都有本班教师的参与外,我们还有班级中的保育员参与,外出活动基本都有卫生老师保障幼儿的身体状况,后勤人员保障幼儿的安全等幼儿园工作人员的配合。
策略一:总动员
&&& 开展活动前的动员会,邀请各班教师、家长、卫生老师、后勤人员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田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各自要做的工作。
策略二:招募家长志愿者
根据家长志愿者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对他们进行活动前的培训。
做到让家长认同、支持、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策略:谈话调查,及时进行调整
教师在活动中对家长志愿者适时指导。幼儿的经验有限,在活动中往往会碰到他们的已有经验所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一个人又难以顾及,这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对家长志愿者指导,帮助孩子提升经验,使孩子能顺利展开活动。
策略:反馈调查
&&&& 进行反馈调查,让老师,家长,孩子帮助我们分析活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田野活动老师反馈表
&&& 我们还组织家长开展交流活动心得,因为新《纲要》明确指出:评价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家长与幼儿共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评价”,正是评价回归自然生活的反映,家长可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随时进行形成性评价。
田野活动家长反馈表
这个表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内容,以使家长对活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内容中涉及到孩子的兴趣、情感、合作意识等。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后,填写这样的表格写下自己的活动感受与建议,这将为幼儿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田野活动幼儿的反馈表
通过上述表格的反馈,更好的反映出家长教育资源在田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合理分工,这样是拓宽幼儿教育的空间,使我园的田野活动达到最优化,为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3、 田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家园合作策略
从田野课程建构的实际出发,我们发现家园合作是最重要的实施过程。
家园合作,是以教师为主要开发者,一幼儿、家长、社区机构、相关合作者为参与者,通过选择、组合、加工、整理等方式进行的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家园合作利用的程度决定了课程实施内容的丰富程度和价值取向。
家园合作,是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现实水平及活动要求,在低耗高效的前提下对家庭、社区中的资源进行组合加工,以促进幼儿与资源充分有效的互动。
田野活动为家长提供了经常参与活动的机会,家长通过亲子活动参与到田野活动中来,成为活动的实施者,积极参与田野活动与教师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
家园合作决定了多向互动,即教师和幼儿间、幼儿和幼儿间、家长和幼儿间、教师和家长间积极交流、互动,实现家长、幼儿、教师的多向互动。
教师适时指导家长,并与家长互动,如注重及时纠正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增进了家长与教师间的理解与沟通,推动了家长、幼儿、家园之间的互动,增进了教师和家长间情感。
教师以其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则用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双方积极互动、合作,最大限度的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主动、持续的发展,达成家园教育一致。
&&& 《新纲要》将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提出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同时帮助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²定期举办讲座有效利用了宣传媒介
举办讲座除了邀请专家和幼儿园教师担任主讲外,我们还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让有特长的幼儿家长担任讲师。这种尝试为幼儿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提供了平台,很受家长欢迎。
²家园栏的《温馨提示》
家园栏是教师向家长通报信息的重要窗口,有新内容、新热点,我们会及时更换内容,家长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幼儿园近期将要开展的田野活动的内容及需家长配合的事项,因此深受家长们的青睐。
²网络充分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班级的QQ群,微信群等便是向家长、社会宣传的很好渠道之一。
²发挥个别家长的职业优势,聘请作临时教师
&&& 有些父母亲有职业上的优势,如医生他们在专业领域上的知识是我们所不及的,因此聘请他们做临时老师,发挥他们的优势,使活动更具有科学性。
²网络反馈
网络反馈最为便捷,我们将孩子们的活动镜头及时抢拍下来,同时通过微信等网络上传,家长第一时间就能了解自己宝宝的情况,这种形式备受家长关注,点击的次数也最多。
²交流经验
家长与老师的互动交流
家长与家长的互动交流
(四) 幼儿园田野活动实施成效评价
田野活动的评价是多元的、真实的,对活动自身的价值以及活动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指导的作用。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目标的实现,影响着田野活动功能的发挥。在评价中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指导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让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促进田野活动的有效发展。
评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活动目标是否达成;幼儿获得了哪些能力和经验;家长获得了哪些经验;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有序;活动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1、老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对田野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是个体的评价也可以是集体的评价。从对老师填写的问卷,到一个年级教研活动中探讨的问题,再到整个幼儿园田野活动小组定期会议的讨论。这些评价的意义在于表达各自的立场达成一致性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形成最优化的田野活动方案的过程。在田野活动中,通过班级、年级组、田野小组的三级方式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通过问题分享、聚焦冲突,观点转变、协商共识的步骤进行。大家自由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在彼此的相互吸纳、相互融合中,个体的经验变为集体的智慧,通过活动的评价,使得教师在平等的对话中,解决田野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选择适宜的田野活动内容,使得田野活动低成本高效益。
(1)班级评价――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每一次的田野活动开展以后,老师们都会在活动方案的最后写上反思,这是最直接的评价,是教师实施活动以后真实的感受和建议。这样的评价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评价中能够直接、真实地评估幼儿的现有经验,更好的关注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和需要。
如4月初中班幼儿到奉贤现代化农业基地――采摘蔬菜
班级评价需要班级教师间的策略支持,需要教师对班级幼儿与班级现状进行深人、细致了解。但是,班级评价只是形成了活动的初步意向和幼儿发展可能的预计,对活动框架的确定还需要更深一层次的评价,这就需要进人年级组评价。
(2)年级组评价――关注田野活动的价值
在田野活动中,年级组评价对活动的确定与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时只需通过年级组评价,即可确定班级活动的实施目标内容、实施方法、资源等在内的基本框架。在教研活动中,各班的教师将自己对活动的评价在年级组共享,由年级组长通过班级交流等形式,促进每位老师的交流与碰撞,活动的价值进行深人思考,形成活动框架,确定活动的关键经验、活动内容与实施形式。有时年级组中相同活动的实施可能促进班级间的全方位的资源共享与互动。
如:就如幼儿们走出校园,走近自然,和种植园里的蔬果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幼儿们在大棚里参观着各种各样的蔬果,听着老师和当地的工作人员细心的讲解,有些幼儿看着自己认识的蔬果都欣喜不已的叫唤起来,“我认识,这个是草莓,我吃过,很甜!”,“这个是青菜,我们平时一直吃的”,“原来,平日里餐桌上我们所吃到的食材原来是这样生长出来的。”幼儿们在学习果蔬生长过程的同时,更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
幼儿们还卷起袖子管,来到大棚里采摘生菜。幼儿们纷纷看着、听着农民伯伯教的方法后,都用手拔了起来,有些卖力的小朋友一连拔了好几颗,有些幼儿两两合作一起拔,还有些幼儿帮助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大家拎着自己的采摘果实都笑的合不拢嘴。活动安排:
油菜花&& 20分钟& 9:30――9:50& 中一班 中二班
&&& 大暖棚&& 20分钟& 9:50――10:10& 中三班 中四班
&&& 水果园&& 20分钟& 10:10――10:30 中五班中六班
&&& 蔬菜地&& 30分钟& 10:30――11:00 阳光一班二班(一半幼儿)
&&& 草莓园&& 45分钟& 11:00――11:30 阳光三班二班(一半幼儿)
& 依据这样的时间表,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方便幼儿的观察,活动的效果更佳。
(3)田野小组评价―关注活动价值的平衡。
对于田野活动中出现的较难解决的困惑与实施问题时,将通过田野小组的成员共同来解决。田野活动小组的成员一般有各年级组组长及负责老师组成。田野小组将对各年级组活动的价值进行把握,平衡、协调全园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内容。对各年级组活动提供园级的资源支持,同时对年级组所提出的障碍与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可以通过全园的网上教研传达给每一位老师。
2、家长的评价
家长在田野活动中承担这多种角色,是教师的合作者,幼儿活动的指导者、更是田野活动的评价者。让家长参与到田野活动的评价中来,提出自己对田野活动的看法和建议,能使课程结构更合理,内容更丰富,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采取以下途径实现家长对田野活动的评价:一是在进入田野活动之前座谈交流,邀请家长与教师共同设计、评价活动。例如,在中班“奉贤现代化农业基地――采摘蔬菜”活动中,活动开展前就邀请家长委员会与教师交流对活动的意见,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这些都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同时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城市里,平时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这样的活动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后来我们在活动中加入了相关的内容,通过观察、提问让幼儿更加细致的发现春天的美。
二是利用亲子活动、展示活动,让家长回顾整个田野活动主题发展过程,评价主题价值。例如在大班“三八节感恩”活动中,主题结束时进行了“感恩”会,家长观看了孩子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出的对教师、家长的感激之情。在孩子们为妈妈挑选礼物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转变和成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家长们认可了这一主题,并向教师表示了感谢。
三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家长的经验、想法、态度。问卷所涵盖的内容是孩子的发展、田野活动实施、幼儿园的管理、教师的保教工作等。
我园中班级组在家长志愿者和老师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位于奉贤的种植园区开展田野活动。此次田野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家长志愿者的参与,田野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课程有了落点,增进了家园共育之间的情感,深化了我园健康课程的内涵,提升了家园共育的实效。许多家长们还是特地请假来参与的,家长们都表示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这不仅体现了我园的健康课程理念还体现了家园共育的有效落实。
&&& 总之, 田野亲子活动能生机勃勃地展开, 是由于家长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家长在课程中发挥了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家长乐意参与课程, 乐意成为主题活动中的教育者, 与幼儿、教师共同成长。
3、孩子的评价
&&& 别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得评价,在整个田野活动中,孩子的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孩子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决定田野活动成败的关键。对于让孩子来评价需要用更加合适的方式。我们采用幼儿访谈、绘画记录、家长记录的方式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评价。
如:访谈中问问孩子在寻找春天时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活动?采摘生菜还是参观暖棚或油菜花田等;让幼儿画画自己寻找到的春天;幼儿在家中说说自己在田野活动中的经历,让家长记录下来。
如中班幼儿兰溪公园――给小树挂牌活动后,某某小朋友&:&今天早上,我们一起步行到了兰溪公园,去给小树挂小树牌。在公园里,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树的知识,还告诉了我们一些树的名字。我认识了柳树和松树。老师把昨天画的树牌发给我们,我找了一颗矮矮的小松树,把小树牌挂了上去,还和小树说了一句悄悄话:“小树,我过一段时间会来给你浇水的。”“小树!小树!我希望你能多晒晒太阳,长得高一点!”我们今天去兰溪公园有很多收获,在路口看见了向日葵,看见了两棵柳树妈妈。
六、研究成效
(一)田野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其价值。
(1)田野活动与幼儿健康身体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看看如今的孩子,玩具应有尽有,但常常为独守电视和玩具而白无聊赖,他们很少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
田野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与大自然亲近,走出室内,去户外锻炼体魄的机会。我们对于孩子远足活动的地点也是基于对幼儿身体健康的考虑,如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离幼儿园10―15分钟的路程为宜,所以小班的远足去兰溪公园;中大班的孩子运动能力增强不少,所以选择离园20―25分钟为宜,中大班的远足去长风公园。这是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选择的,孩子们的机体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顽强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强了体质。
(2)田野活动与幼儿健康心智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其健康心智的养成,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每个田野活动的进行过程都离不开心智的作用,如《参观4s店》通过观察孩子认识了更多的车辆的构造,了解了车子的特殊作用,和它们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参观污水处理厂》幼儿直观的了解水循环的作用和意义,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牙医来到我身边》通过对牙齿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身体的奥秘。《我从哪里来》通过看看,讲讲的形式,让孩子了解了生命的由来。《民族音乐大联欢》使孩子了解了我们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体会了不同民族音乐节奏的特点。《垒高大赛》让幼儿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进行搭建,不仅掌握了搭建的方式方法,也感受了上海城市的变化。
(3)田野活动与幼儿健康生活
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好习惯是健康的银行,对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幼儿时期具备良好的处理能力,将来才能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如果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则如同沙堆之上造大厦,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田野活动能让孩子充分的动手操作,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我的抽屉我做主》让幼儿尝试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归类,然后整理保管,培养孩子独立的自理能力。《逛菜场》通过参观菜市场,了解菜市场里有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其他食品,鼓励幼儿能大胆地与人交往,积极参与买菜的活动。《饲养小动物》通过自己喂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4)田野活动与幼儿健康人格
所谓儿童的人格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特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个性问题。每个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不同个性,不同特质的人,在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以及所达到的一些效果,成功的比例是非常不一样的。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其形成健康人格。引导幼儿成为诚实的人,守信的人,关爱他人的人,礼貌友善的人,虚心好学的人,自主创新的人,勇敢的人,主动分享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热心助人的人……田野活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每次活动都有集合时间,时间观念的培养帮助孩子知道要守时;《我给妈妈送礼物》、《去敬老院》,帮助孩子了解成人的辛苦,知道要关爱他人;和别的家长、工作人员一起活动,促使孩子知道要礼貌友善的对人;去《参观科技馆》使孩子知道世界很大我们要不断学习;活动中坚持独立行走客服困难,使他们变得很勇敢;活动中与家长、同伴、老师合作完成作品,让他们学会了交往和合作;……这些健康人格的逐步养成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田野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价值
(1)学会了关注
关注幼儿的生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教师不仅应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还要关注幼儿的问题、困难,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这样,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理解,进而实施有效的教育,支持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如《逛菜场》的活动中,发现中班孩子在菜场这样喧闹的环境中注意力维持的时间比较短,老师关注到这一点,及时调整活动的策略,由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分组带领幼儿参观,这样活动的有效性增强了,孩子也好问了,就在这样一问一答中孩子收获的更多了。
(2)学会了合作
这里的合作对象不仅仅有同伴、家长、专家、社会成员,更有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合作中认识了幼儿,澄清了自己对幼儿的理解;在与同事的合作中经历了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流、价值的澄清、策略的分享;在与家长、社会人员的合作中,了解了不同文化、不同专业背景的多元价值取向和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在与专家的合作中,不断明晰理念的内涵,提升实践的经验,寻找行动的依据,发现新的实践生长点。这些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3)学会了学习
这种学习包括了理论知识、科学知识、技能知识等广博知识的学习。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想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拥有源源不竭的流动的水。只有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引发新思考,才能使自己成长的更快。例如,每一次田野活动前期,老师们会通过教研活动或自学的方式,了解活动的内容,如:《参观茶坊》老师事先对泡茶的工序和各种茶叶的种类有所了解;《参观农业化基地》教师要事先了解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如无土栽培等新技术,老师在活动中可以通过问题,引发孩子观察和思考,推进幼儿的后续发展。
(4)学会了反思
教师在反思中学习、成长。主动审视幼儿的学和自己的教,并不断反思、调整、实践、在反思……通过反思主动建构教育经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使专业素养不断的提高。每一次的活动后老师都需要反思活动成功和不足处,并保留好资料,便于今后活动的不断推进。
(三)、田野活动使家长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及合作者
(1)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设计者
田野活动为家长提供了经常参与活动的机会,家长通过亲子活动参与到田野活动中来,成为活动的共同建设者和合作者,与教师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家长的知识经验涉及到各个领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教师有所不同,常常可以给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目标更加全面,实施途径更加多样,课程更接近社会需要。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我爱妈妈》的活动中,家长提供了孩子的成长录像、心语日记等物品,在活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幼儿从中理解、感受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亲情。
(2)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实施者和参与者
教师以其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影响家长,家长则用所获得的有针对性的育儿经验影响教师,双方积极互动、合作,最大限度的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幼儿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主动、持续的发展。家长参与的时间与程度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例如,《现代化农业基地》栽草莓,我们邀请妈妈老师分组带领孩子参观,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的关注度增强了,对观察到的植物的问题也增加了。整个活动中妈妈老师们通过对活动的组织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和不易,也能深深感受到老师在组织过程中的健康理念对幼儿的发展。教师适时指导家长,并与家长互动,如注重及时纠正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增进了家长与教师间的理解与沟通,推动了家长、幼儿、家园之间的互动。
(3)家长成为课程建设的评价者
田野活动实现家长、幼儿、教师的多向互动。多主体参与决定了多向互动,即教师和幼儿间、幼儿和幼儿间、家长和幼儿间、教师和家长间积极交流、互动。特别是每一次活动结束,家长成了我们活动开展的评价者,有的是填写问卷,有的是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有的问问孩子对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了家长多方面的评价,综合的体现了田野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今后再次开展相应的活动,给予支持和依据。
(四)、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的有效补充
(1)有利于孩子生存状态的改变――克服楼层高、班级多、空间小、外出机会少的问题,增加外出的机会。
(2)有利于课程实施方式的改进――注重自然、社会和人文的熏陶。凸显主体性(孩子、教师、家长各为主体或互为主体);坚持活动化(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走向自然与社会);注重体验式(尊重兴趣、鼓励探索、培养合作)。
(3)有利于“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化――田野活动在主题背景下展开,其内容的特定的形式有对主题活动的实施起到补充、丰富和延展的作用。
四、思考和建议
1、在田野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园都是老人接送过多,在信息传达和陪伴中会有对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2、我园孩子的人数过多,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受场地限制,材料限制等因素而影响活动的有效性。
相关新闻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器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