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现状骗局干部学院有没有电脑可用

值得买推荐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大学生调研:真实的小岗村
6602 次点击
14:37:21 发布在
&&&&&&&&大学生调研:真实的小岗村&&&&来源:乌有之乡&&作者:憨狗娃 冯新杰等&&&&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小岗村多年来始终享受着全国任何其它农村根本无法想见的特殊优厚的财政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是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这是不是对“一包就灵”神话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驳斥?&&&&目录&&(一)爆料:我也来说说我认识的沈浩和小岗村――小女子看世界&&&&(二)我在小岗村的见闻&&&&(三)2011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安徽凤阳小岗村&&&&(四)真实的小岗村和电视剧中的小岗村&&&&(一)爆料:我也来说说我认识的沈浩和小岗村――小女子看世界&& 憨狗娃 &&&&在大家看这篇文章前我先说明下,小女子年纪不大,见识不广,很多言论有失偏颇,还望各位海涵。&&&&昨天打开电视,看到ccav在播放沈浩的事迹。突然想到了我与沈浩还有过一面之缘。平时看到这类鸡皮疙瘩直起的节目我就直接跳台,昨天我还是坚持着看完了。毕竟,我个人还是很敬佩沈浩的,虽然ccav明显是在不遗余力的塑造全民偶像新时期焦裕禄小岗村孔繁森,有些地方明显造假,扯的太远,但是沈浩此人,也确实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沈浩初印象:不好&&我与沈浩有过几面之缘。07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对外经贸大学读书,傻啦吧唧的。大家还记不记得好像是06年底的时候,大学生小岗村创业被媒体宣传的一塌糊涂。好奇心促使我非常想去一探究竟。&&&&巧在凤阳县县长范迪军以前是我家邻居,看着我长大的,上大学后也很关心我。于是我鼓起勇气告诉范县长:我想去小岗村学习学习。范县长很愉快的答应了我并做了相应的安排。 当时,凤阳县举县上下都在为迎接“大包干”30周年忙碌。新的大包干纪念馆也建成了,我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觉得纪念馆除了几个雕塑什么都没有,就又自告奋勇的告诉范县长,可以在纪念馆里放上大屏幕,虚拟出小岗村的过去和未来面貌(嘿嘿,这里不厚道的说一下,当时和几个同学办了个小公司,做的的360°全景展示)。范县长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说那就让我们来实践下吧……于是,范县长让我具体和沈浩谈。&&&&不得不说,我对沈浩的第一印象很是不好。&&&&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凤阳这个地方,穷的让人伤心。一个县城,没有一个正规的购物中心,没有一条宽敞的马路,看上去就像一个乡镇。县政府也破旧不堪,用的起码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房子。&&&&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员的口气和派头是一个比一个大。沈浩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当时我只知道他是小岗村村长,好像是从省财政厅挂职下来。&&&&当时我和我男朋友一起去的,那一年我只有21岁我男朋友22岁,而且我们俩都显得很小,看起来跟高中生一样。午饭的时候沈浩和我们一起吃,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小两口怎么有时间过来……当时我们俩被这句话是雷的里焦外嫩的,想一个40多岁的人了,说话咋这么没水平……&&&&我们和沈浩大致的说了下想法,沈浩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是很不感兴趣,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但是由于县长交代下来他也不好直接推脱,就让我们具体再去和负责大包干宣传工作的凤阳县宣传部去谈。这明显的踢球的方法让我的一腔热血顿时冷却,这一次谈话就在这种不太愉快和尴尬的气氛下结束了。&&&&看得出当时沈浩很忙,但是具体忙什么,似乎是忙接待。胡core去小岗村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大家不知道,小岗村一个屁大点的地方,几乎天天都有各种团体和个人来考察:国家各部位的来调研的领导,安徽省各级领导,各个大学一些行管、政治专业的专家教授带着学生组团,等等。每一个沈浩都要接待,每一个都得罪不起。&&&&我去过小岗村几次,可以给大家基本还原出原貌:不大的村子,有一个大包干的牌匾,有一个企业捐的纪念馆,有几条企业修的马路,有一个企业带头弄起的葡萄园。其他的大家就往贫穷的旧时代去想吧。就这么个村子,天天有“大人物”的到来,沈浩能不忙吗?&&&&要带着大家“参观”参观完了自然还要去陪酒。&&&&当时的我对这种工作状态很鄙视,心里想:都穷成这样了,花点功夫做点实事才是真的。&&&&当然,后来的一些见闻让我认识到了我的幼稚,也认识到了沈浩的难处。&&&&对沈浩的再认识:重走集体化道路&&对于沈浩的更进一步认识,大多数来源于我的恩师加忘年交Mr王。Mr曾经是小岗村的名誉村长。上文提到的纪念馆和马路以及葡萄园都是Mr王在小岗村兴建的。对于此人,下文还有交代。&&&&我把对沈浩的不满告诉Mr王,遭到了他的眼里批评。我很不解。他很深沉的对我说:你不知道,沈浩很难……&&&&难在哪里?Mr王并没有多说,我也不好多问。后来又几次去到小岗村,我倒是真的指导了沈浩难在哪里……&&&&小岗村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切现在看来并不是沈浩的错。&&&&沈浩和上文我提到的Mr 王是好友,很多小岗村的建设资金也是沈浩从Mr王那里弄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沈浩当年去小岗村是怀揣着大理想的。&&&&这个理想和Mr王的不约而同,那就是重走集体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庄。这个想法Mr王曾经和我提过。大致的规划是利用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名气以及政府对小岗村的关怀,把小岗村的农业进行一条龙改造,像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Mr王还抢注了小岗村红手印等商标,想和沈浩在小岗村大干一番。&&&&我可以先告诉大家这两位想真正做事的人在小岗村的下场,Mr王最终被排挤出了小岗村,自己出资建造的纪念馆被“收归国有”,小岗村容不下他;沈浩,不用说了,郁郁而终在小岗村。只是不幸的事情是,沈浩生前对小岗村已经失望透顶,誓死不留小岗了,却为了配合“全民偶像”的宣传,连骨灰都得留在小岗村。真是生为小岗人,死为小岗魂……&&&&Mr王在小岗村也是用心良苦。他从2003年开始,成立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从小岗村农民手中租来600亩土地,返包给农户,引进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到目前为止,现代农业公司发展新品葡萄、黄白桃3000余亩,高品质蔬菜如绿芦笋、日本黄瓜、甜玉米、双苞菇等1000余亩。&&&&2004年,葡萄熟了,农民并不是传说中的兴高采烈的去“采摘”而是把难题推到了Mr王那里,“我们不会卖”Mr王以高于市场采购价收购了70%的葡萄帮农民代销,仅此一项,当年Mr王就贴了10多万。&&&&这些,都是Mr王在小岗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庄的尝试,他雄心勃勃,想真正干出一番事业。而沈浩,作为村长,是绝对支持的,他不能站在明面上支持,因为Mr王的做法是饱受非议的,建立新农庄的想法更是让滁州领导和小岗村民认为是天方夜谭。他沈浩算什么,只是个挂职干部而已,人微言轻。&&&&Mr王是商人,不是人民公仆,他可退可进。Mr王在小岗做名誉村长的时候就受到当地既得利益团体的排挤。“凭什么让他Mr王借小岗村出名,小岗不能在他手上富起来,不然我们怎么办!!!”于是,Mr王在两年后连人带投资撤出了小岗村。&&&&沈浩有着省财政厅背景,又有Mr王这样的志同道合者协助,自然是会给小岗带来好处的。小岗虽然有人不待见他,但也不希望放走财神爷,不然财政补贴从哪里来?于是,精心策划的按手印留沈浩节目上演了。&&&&说到红手印,其实就是作秀。什么手印不手印的,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据说都是后来伪造的,留沈浩干嘛要盖手印?作秀,就是作秀,小刚村民素质不高,但是对媒体作秀,对领导拍马的功夫是遥遥领先的。留沈浩原因有二:第一,沈浩确实是个好干部。比起其他在小岗村只为混混名声的人来说,沈浩实属难得,第二,沈浩的财政厅背景,能够使小岗的全体村民包括既得利益团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沈浩曾争取到一笔800万元的财政专款,作为小岗村发展基金。沈浩还争取到一笔补助资金,给每户补助2万至8万元……这些都是主流媒体的报道,其实还有更多……&&&&小岗村的发展障碍&&当地的权利争斗。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可笑了。一个屁大点的穷地方,有什么好争的……反正我是不理解,但是大有人乐在其中。&&&&靠大包干出名的严宏昌是现在小岗村的代表村民,有很多头衔,受过很多接见。这老头我见过多次,和活标本没啥区别,有领导来一定会把他拉过来拍照留恋。一个农民,拍照都会摆出固定的表情。皮鞋擦的锃亮,还时常抹点头油。就差上镜头前抹点粉了。&&&&&&&&严宏昌与作者&&按常理,小岗村要是能富裕起来,他这个昔日的大包干带头人又何乐而不为……然而事实不是这样。&&&&据说他儿子揍过沈浩,也就是为了分地那点事儿吧。他本人也和沈浩结怨颇深。&&&&恕我愚见,我觉得严宏昌的意识水平不至于高到可以和沈浩斗的水平,他背后有人。&&&&严宏昌虽然名头很多,但是也并不富裕,给他点好处能乐的屁颠屁颠,为什么要和沈浩结梁子……利益冲突在哪里?&&&&个人认为,在权利之争。&&&&很多人到凤阳尤其是到小岗这么个穷地方做官,为的是以后可以有良好的仕途发展。沈浩,一不是本地人,没有“亲友团”支持,二级别不高,镇不住上面的领导,三,极具发展潜力,很多事情上争了头功,枪打出头鸟。不打沈浩这个上头没人还爱出风头的打谁去啊……&&&&呃……我的第三点不翼而飞……&&&&简要总结下吧……就是小岗村的村民由于天天有政府补贴,有领导慰问,所以比较懒,比较傲气,然后呢,村民朋友们经常爱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架,虽然他们的名义上的村长是沈浩童鞋,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听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叔叔的话……&&&&好,沈浩之难总结完毕。水平有限只能总结这么几点……写到这里其实我感到很内疚。与沈浩的一面之缘并没有让我怎么看好沈浩,也恕我年幼无知,当时还是好生讽刺了他一番。&&&&沈浩为了做事,不得不奉承领导溜须拍马,官场那一套,他也是耍得来的。所以真假难辨啊……难为他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什么环境,干什么事情,不然他更加是眼中钉肉中刺了。在这里为他默哀……&&&&回想一下也是,这是个什么社会啊,沈浩已经很不错了。他的确没什么钱,小岗村穷归穷,但是他毕竟带了那么多投资进来,想搞点钱是不难的。但是据我了解他虽不至于一贫如洗,但是也绝对是廉洁奉公的。昨天新闻里放的沈浩一双棉鞋穿了5年我觉得有点牵强,也有可能是他觉得那双鞋舒服而已,但是一个真正要干点实事的干部,忙事业都忙不过来,忙这些推不掉的应酬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去绞尽脑汁去想怎么hao社会主义羊毛啊……hao字不会写……sigh&&&&小岗村的大学生创业&&插播大学生小岗创业……这简直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缩影……&&&&07年我去小岗村的时候,那几个被ccav炒的如火如荼的安徽农大的创业大学生还在小岗村坚守。&&&&我就说如下几点:&&&&1,这几个大学生的满腔热忱早在扎根小岗不久就没了,小岗村的生活很苦,特别是那个种蘑菇的女生,每天都在阴暗的培育房里,甚至吃住都在那里,说是培育房,其实就是茅草屋,里面都是菌类。她甚至连他父母都一起叫过来了,全家人就呆在草屋里。这本是件好事,杯具就杯具在她们是创业没赚到多少钱,只是变成了宣传工具……&&&&2,后来去的几个就是跟风被忽悠过去的,没什么本事,同样的沦为宣传工具……&&&&3,有爆料。曾经在地方论坛看到凤阳县的大头头在公开场合说过:你们大学生创业,我让你们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我不支持,你们创个p……后来关于此头的负面帖子在该地方论坛上被删的一干二净。关于此人不便多说……伤感情伤感情……&&&&沈浩死因&&沈浩确实是饮酒过度引发死亡……官方对此含糊其辞,但是用脚趾头想想也明白……&&&&当天是滁州市一年一度的农歌会的前一天。农歌会定点在滁州举办,会有很多大人物参加,这届就有袁隆平老先生。沈浩的接待任务和招商引资任务非常重……加上沈浩的心情的确不好(可以理解,工作不顺利还受排挤,这六年下来想回省里了,实在是不想干了,偏偏小岗村又使出了杀手锏,按手印),沈浩对小岗的事情是很卖力的,“招商引资”在滁州市基本上等于“喝酒引资”。是风气,喝了不一定引的到资,但是不喝,那不是有失地主之谊……对此我虽不能理解……却也着实见怪不怪。大头为了政绩压迫小头去引资,小头为了位子压迫小娄娄去引资。滁州猝死在酒桌上的官员沈浩不是第一个。&&&&说来沈浩猝死的消息我最先还是在车上听江苏广播电台的报道得知的,当时我就电话给了Mr王得到证实。当时知道的人不多,不知道江苏的记者怎么那么牛x,报道的死因版本也是正确的,有警方涉案调查,也有医院出具证明。当然,江苏敢这样报也是当时沈浩事迹还没有被竖为典型……不然,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说全面偶像是死在酒桌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的确沈浩是饮酒而亡,但是他的贡献和努力是不可磨灭的。没人要去规定英雄的死法,英雄注定就是英雄。沈浩的努力和人品已经写下了英雄篇章,只是句号画的有点不太符合主旋律罢了。于是ccav和我们被阉割过的媒体要帮他补上这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个句号补的太过分了。沈浩曾发给严余山一条短信:“正常情况下,年底离开小岗。离开是为能者让路,使小岗更好更快发展。回想来前与凤阳和小岗任何人无怨无仇,六年来更无愧我心……”&&&&沈浩已经想离开了,小岗不是他的光荣地,也不是他眷恋的故土,不过为了配合舆论,英雄最好还是牺牲了一把。“被”葬在了小岗。&&&&从新闻剪辑的画面我看到了很多痛苦流涕的面孔,这些面孔中有揍过沈浩的,有黑过沈浩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扎小纸人咒过沈浩。但是,那一刻,他们都哭的那么真切……&&&&今天告一段落吧……有空接着来写点我记得的东西。&&&&(二)我在小岗村的见闻&& 作者:冯新杰&&&&&&&&&&明天就要去小岗村调研了,晚上各组开始就明天的调研作大体的规划:我被分到了一个三人小组。分组结束后,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怵的,因为对调研的对象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对调研内容的设置就缺乏针对性,而且对调研方法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虽说我是个新人,但年龄却算是比较大的了,和诸多九零后在一起多少显得有些老气,可是却没有表现出与年龄相符的持稳,在作为一个师兄该承担组织责任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我的小组长是小法,一个很活跃的大姑娘,开朗又讨人喜欢,有艺术家的气质,无拘无束,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表面强硬的她,实际上心肠很软,特别容易被打动,像个侠骨柔肠的女侠客。另外一个组员是良良,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小师弟,他有张飞的面相,又有孔明的心思,胆大心细,脑子里面的东西多着呢,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很热情。晚上大组里面讨论了调研的具体细节和问题提纲,解决了大家的一些疑问。就这样,我们怀着对小岗村满心的疑惑和好奇,伴随着第二天初生的太阳,开始了安徽实践中的第一次调研。&&&&在去小岗村的公交车上,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唱红歌,每次唱起那些被埋藏在网络流行歌之下,暗暗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红歌,都会使我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伴随着歌曲激昂的旋律,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战士,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迈向了一片理想的领地。&&&&一小时的车程后,公交车开进了小岗村的大门:一条笔直的大路就在眼前,可要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条外村援助修建的(而非小岗人以自己之力修建的)规整的大路非常肮脏,各种家禽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哪怕是我那不通气的鼻子,也能隐隐的嗅出一丝丝的恶臭,所以这个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垃圾粪便不难使人感到:这里的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或者说对这个村集体缺乏归属感。&&&&最后,车停在了大包干纪念馆的岔路口,大家陆续下车了,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第一站,一个展示小岗村整体形象与历史的地方――大包干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对小岗村有个大致的了解。纪念馆建成于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执政期间,说是纪念馆,其实也就仅仅是个大一些,亮堂一些的平房,进入正门,有一堵门墙,上面很显眼地贴着那著名的十八个血手印的放大图片。我们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随着导游从左边进入走廊,走廊的墙上贴着小岗村各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农民们劳动的图片,其中还有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文件的放大图片,导游说话麻利,头头是道。就这样,我们游走了一圈,出了纪念馆。&&&&根据导游的说辞,小岗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在全国农村出现危机的时候,创造性的发明了大包干,为那个时期的全国农村指明了一条希望之路,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们将走近真正的农民,听听他们如何描述自己心中的小岗村,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我们兵分多路,以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始了调研。一路上我和良良开开玩笑,并亲切地把我们的小组长叫头儿。三个人说说笑笑的走在路上,可是我们发现这里有个很怪的现象很少见到村子里的人互相交谈,他们似乎每家都生活在一个牢房里,没有交流,没有欢笑,除了偶尔奔跑的孩子,一切都是死寂的。&&&&在路边,我们遇到了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这位男子个子高高的,显得有些消瘦,上身穿着一件灰的蓝色羽绒服,下面一条很老式的牛仔裤,一双与他年龄不符的运动鞋,他的这身打扮让我感觉很亲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条件不太好的农民一般很少给自己买衣服,而往往将子女们穿旧了而舍不得扔的衣服,自己穿起来。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似乎让他们的穿着与年龄开着玩笑。这位男子很好客,刚说了两句就把我们仨请进了他家,单看这家硬件条件还不错,几间像样的平房,可是墙面没有粉刷,只是抹了一层水泥,家具很少,更谈不上装修了。我们走进的是偏房:一张很普通的双人床,一个大木箱子,一台普通的电视机,地上连一个像样的板凳也没有,不过还算干净。&&&&看着这位农民大哥很好客,我们也就放下了自己初来乍道的紧张心情,组长和良良便与他开始了交流,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慢慢深入。据他说,小岗村的村民关系都不太好,都各自为营,劳作方面自不必说,自从分田单干后,自家只管自家的两亩三分地,而且生活方面也很少来往,邻里之间很少走动。这样冷漠的村庄我还是很少见到的,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它居然能被树立成中国农村的典型,并且被大肆标榜与吹捧,难道他们就希望中国的农村都变成这样的吗?&&&&当我们问及在大包干纪念馆所了解到的近年来被外界广为称道的所谓“发展成果”――蘑菇大棚时,这位中年男子随口否认,随即便激动地向我们描述其中的玄机,真真的让我们咋舌。他口中的蘑菇大棚,并非如宣传中所讲的那样是来到小岗工作的大学生们自主创业的项目,而是官员们为了糊弄上级视察而专门搞出来的一个面子工程,因此它的生命周期也自然就会随着上级们的离开而终止,受益的也仅仅是与干部们关系好的一些人。&&&&当我问起哪些人与干部们的关系好,这位朴实的农民居然给我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地上明明跑着一只鸡,当官的偏偏说是鸭子,然后跟着说“是鸭子”的就可以得到好处,坚持说“是鸡”的就得不到任何好处。当课本上的指鹿为马硬生生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也只有心灵上的刺痛。&&&&这位农民大哥说村上的贫富差距很大,小岗村的人本就是懒,而且自私,因为村子是个名村,国家扶持的也多,很多机构都投资或者捐赠东西,而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大多是那些说鸭的人。&&&&最后这位大哥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出了他的家门,我们顺着那条主干道走着,道路一旁有成片的葡萄园,据说也是村上组织搞起来的,可是经济效益如何,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在葡萄园的深处,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有一个极其简陋的小矮房,发红的墙体与破落的屋顶使它显得格外的寒酸。我们打算过去了解一下情况,看看在翻过新世纪十个年头的今天,如此的房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在里面居住。通往小屋的道路很狭窄,也就仅仅能够通过一个人,要是下雨天,泥泞可够人受得了。走到房屋前,墙体的高度几乎还不到我的身高,面积也就七八平方的样子,屋顶还有塑料布捂着,估计是用来防水的。因为房屋的门口还有新鲜的鸡粪,不远处有跑动的几只鸡,烟囱似乎还有隐隐的炊烟,所以不难判断:这里无疑是有人居住的。可是不论我们怎么叫喊,都没有人回应,无奈之下组长只好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我们就离开了。离开前我回头看了看堆积在墙根底下的柴禾和一些塑料垃圾,眼前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佝偻着病弱的身躯,在阴暗狭小的空间里缓慢艰难地移动着,在子女和邻居的冷漠疏离中寂寞无助地打发着残余的人生……在当下的中国,当我们看到北京上海这些现代大都市的高楼林立时,可曾想过这所谓的繁华亮丽是以广大农村怎样的贫穷破败为代价?在繁荣富庶的幌子底下,财富的集中转移恐怕才是真正的玄机所在吧!&&&&后来,我们又去了当年按下血手印的“十八户之一,我们采访的是那家的儿媳妇。她常年在外打工,膝下有儿有女,可就是懒得管教,家中很是脏乱,作为一个主妇,她似乎认为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她说她受够了这个村子,受够了这个村子里的每个人。&&&&小岗村的村民们也许永远向往一个美好的生活,但是永远不会知道怎么去得到。各自为营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去利用集体的力量,哪怕儿子和父亲都不能合作,这样要是能得到美好的生活,那我们倡导的艰苦奋斗岂不是成为笑谈了?&&&&虽然对小岗村的调研只进行了大半天的时间,但这其中的所见所闻却已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与主流的话语叙述完全不同的世界,并且也足够引起我们这样的反思:作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小岗村多年来始终享受着全国任何其它农村根本无法想见的特殊优厚的财政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却依然是一朝过了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进致富门,这是不是对“一包就灵”神话的一个最为有力的驳斥?而那些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如河南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等)的村庄,是不是为我们反思中国农村三十年来的“分田单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三)2011暑期社会实践:第一站――安徽凤阳小岗村&& 作者:暖玉生香&&我们这支来自祖国边陲的小溪,换乘两夜一天的火车,于7月10号抵达离凤阳小岗村不足一个小时车程的安徽蚌埠,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汇合成了一条奔腾的河流。是河,就会有清浊缓急、游鱼浪花,小岗村是这次活动的第一站,大家自然还不能熟悉它的水性。&&&&这支有半个连人数的队伍,我是后来才知道是有类“秋收起义”样的“乌合之众”。有的是学校“官方”社团组织的实践队蹭方便,有的是被同学诱惑说旅游骗来的,有的是感觉暑假太漫长难熬来凑热闹的,有的是希望寻求真理和梦想的,有的是来做“观察员”的,还有的是来“布道”的......大家来的目的可谓五花八门。但可不要小看这支乌合之众,上井冈山的“乌合之众”缔造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开辟了五千年中华的新天地。我们这支乌合之众会干些什么呢?&&&&有个伟人说过:“如果率领一支羊群的首领是头狮子,那么这群绵羊也会变成狮子;如果率领一群狮子的首领是只绵羊,那么这群狮子也会变成绵羊。”我们这群乌合之众最初的状态便是一群绵羊,首领是狮子,虽然他们还只是幼狮。且先看这第一站吧!&&&&小岗村,近年被誉为改革第一村。如果不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格外上心,一般人不会去过多关注它,也不会知道它在今日迷失的中国的特殊地位和意义。这个,我们在凤阳附近不足100华里的蚌埠周边乡镇调查访问时,从当地居民对它的陌生和误解便可以感知。很多当地人没听说过小岗村,听说过的误认为它是象河南南街村样,走的是集体主义道路,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充满了艳羡。当然,对很多只关心考试成绩、沉迷网络游戏、梦想赚大钱、追求小资情调、迷失在感情小天地等的青年学子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在没有感性认知和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大家对小岗村调研的意义便充满了疑惑和迷茫,这种状况在第二天回来的总结交流会上初见端倪。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大部队按计划行进。&&&&将开进小岗村的头天晚上,领队和副领队向大多没有实地调研经验的同学传授了调研方法,并详尽地安排了调研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仰、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等,甚至细致到婚丧嫁娶花多少钱,亩产粮食多少斤,种地投入成本多少钱最后赚多少钱,听不懂方言时怎么办等,真可谓是手把手教会了大家怎样做社会调查。虽然不知道大家一天的调研后收获如何,但每五六个人一个的小组儿,还是带回来了一堆一堆的原始资料。&&&&这堆资料里,有1978年小岗村18户人家血手印的迷团;有血手印后小岗村:“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线”的不解;有对小岗村漂亮整齐的楼房、笔直干净的水泥道的赞叹和向往;有对全心全意带领单干的小岗村要跨过富裕线的沈浩同志“作风问题”流言的怀疑;有对承包流转小岗村大量土地的大户,抛荒了小岗村数千亩耕地的痛惜和思考;有对美资美商GLG高科技甜叶菊糖竟然是普通蔗糖磨粉冒充的惊叹和鄙夷;也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小岗村漂亮的门面街后,竟有严重贫富差距迹象的裂缝房、“狗窝儿”家的感慨和不解;更有那对18户历史人物采访中说法不一的困惑和猜测。小岗村简直是个谜一样的村庄,正因为它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美誉。总之,大家带着满脑子的视觉冲击和对小岗村乱糟糟的感性认识回来了,没理清楚个所以然,很多同学很是不爽。&&&&连我这个自认为对小岗村有很清楚了解的人,在亲眼目睹了沈浩来后把小岗村村容整得有“翻天覆地”变化,且采访了几个历史人物后也不禁有些困惑了。我们那天采访到了传说中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及18户历史人家中的严俊昌、严金昌等。我的访问从一个月前央视一套播放的《永远的忠诚》开始,首先问了沈浩刚来时被打的剧情,结果三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俊昌老人说根本是子虚乌有,那两昌说确实有,并向我们暗示打人的就是否定有打人情节的人。但我们和俊昌老人的一段聊天中,我感觉俊昌老人应是个正气的人,不管是真是假,有言为证。&&&&俊昌老人激动地向我们控诉今天的官僚和外商勾结,严重损害小岗村的利益。他还推及全国,愤慨地表示对今日共产党人不为民服务,他很不满,很担忧,并上书了温家宝总理。后来听到我们这群学生痛斥外商外资和贪官污吏,颂扬毛主席时代共产党员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他说他第一次碰到我们这样的大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了些国家的希望。他看到了希望,我想是因为跟无数来参观调研的其他大学生团队有个比较。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提到小岗村的土地被流转后,数千亩的土地被承包大户抛荒,小岗人心疼。这时一位大学生说:“抛荒不是正好么,反正现在种粮食也不赚钱,你们去城里打工去!”。俊昌老人反问:“如果全国大量的耕地都抛荒,我们吃什么?”那学生说:“吃糕点啊!”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时,我想到的是白痴晋惠帝,大概老人那时感觉到的是对今天大学生的绝望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严宏昌家是天蓝色的欧式建筑,三层楼房十数间很是宏大,在小岗村格外地扎眼,一条街20来户走完,属他家的房子豪华气派了。绕到他家院子里,竟然看到几条金灿灿的飞龙盘玉柱,楼的正中,还耸立了两棵已长至和三层楼一样高的松柏树,这位老人是想把他作为分田单干带头人的历史作用万古长青?不得而知。进得屋来,更感到这位带头大哥的气派,堂屋正中放了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应该是专门接待来访者的。条几上放满了和国家最高或高级领导人的合影,以及各种改革开放带头人的荣誉证书。晚上回来听大家总结,一天之内,光我们这群人中,他就已经接待三四拨了,其他来来往往的观光调研客不知道又有多少拨儿了。&&&&在我们的采访中,他们有一个共识,即认为今天分散的小农经济已走到了尽头(即单干),小岗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农村,规模化经营是未来的大趋势。至于怎么走这个规模化道路,路有两条:一是重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农民仍是土地的主人,大家共同富裕;二是通过土地承包、流转,让农业资本家或大地主来经营,农民成为失地农民,最后沦为农业工人。显然小岗村的历史人物们是倾向于后者的(不管是真心还是无奈),而且内心里,他们希望这个规模化的带头人仍由他们自己或自己的儿孙辈来充当,而不是外来的资本家,村里目前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人正在给外资大腕或中资外来承包户做农业工人了。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即使认为第一条道路有理,他们也不能承认的,因为分田单干是他们弄出来的,头上至今顶着大包干带头人的“历史光环”,一承认等于自打嘴巴,所以他们众口一词:重回集体,那不是开倒车么?!&&&&(四)真实的小岗村和电视剧中的小岗村 &&&&建党90周年之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红色经典电视剧接连不断。才刚放完《中国1921》,《永远的忠诚》就来了。前者展现的是五四至建党的历史烟云,青年毛泽东再次成为焦点人物;后者聚焦的是“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可焦点不是当年按手印的18户农民,看来他们算不上“忠诚”,而是25年之后带领小岗村改变其“经济困难,组织薄弱”面貌的挂职干部、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他才是“永远的忠诚”。&&&&看了几集,联系多年来的认识和思考,原来沈浩是这样一个人,小岗是这样一个村。&&&&先说沈浩,绝对的“好人”。借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话说,“他刚到村里的时候,说风凉话的、挑毛病的、出难题拆台的,天天都有。但是,沈浩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无私无畏地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终于把小岗村团结起来,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20年没有走上的快车道”。&&&&但沈浩在这条道上也就走了五年,《中国新闻周刊》日报道:“11月5日中午,县里来了几拨客人,村委会在‘大包干’农家菜馆里摆了酒席,喝的是120块一瓶的本地酒‘明帝十八’。那天总共喝了多少酒,已经成为一个谜。老板娘支吾着说1瓶,有人说3瓶,还有人说8瓶。总之,下午4点,房东马家献看到小岗村副书记张秀华扶着沈浩跌跌撞撞地回来了。马家献给沈浩倒水,他摇头说不喝。过一会儿,马家献上楼叫沈浩吃晚饭,听到他呼呼扯鼾,睡得特别沉。第二天早上6点多,村民杜永兰来找沈浩办事,在床边怎么喊也不应。赶来的医生发现他的心跳和呼吸停止了。”&&&&就这样,一个年仅46岁的生命在小岗村走到了他的尽头。&&&&详述这段历史,我无意指责沈浩死亡的具体诱因。在今天的政治生态下,他不这样行吗?&&&&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还不是为了在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时小岗村民为挽留他而按下的186个红手印?还不是为了他自己制定并已经开始实施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规划?还不是为了落实有关方面提出的“要把小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标本,给中部地区大多数村庄提供示范引导”?&&&&群众的“手印”、个人的“忠诚”、新农村建设的“新标本”,他只能这样了。&&&&再说说小岗村。众所周知的,1978年11月某个冬夜,18户农民冒着据说是“坐牢杀头”的危险,在一张16开的学生作业纸上按下了18颗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序幕。&&&&后来,按手印的农民成为了“英雄”,巨幅照片挂在了2005年落成的“大包干纪念馆”;按手印那张纸成为了“珍贵历史文物”,1984年即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按手印的小岗村成为了“圣地”,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江总书记登门拜访,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总书记登门拜访,2010年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够红火的吧。接着说点儿我所独知的。1998年7月,为博士论文收集素材的我,跟随一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因改革开放20周年而备受关注的小岗村。行前也查找了一些资料,系统了解了“按手印”、“大包干”的故事,并且知道了小岗村刚刚实现领导者的新老交替,正要进行“二次创业”。&&&&从小溪河镇包一辆破旧的中巴,沿一条刚刚铺成的柏油马路,直至小岗村口。远远地看见一座矗立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凤阳县小岗村”、三个小字“费孝通”。&&&&进入村子,按照组织程序找到了当时的小岗村党支部书记严德友,一个看上去三十岁不到的小伙,听他讲述了“大包干”后小岗村发展的大好形势。接着,他引见了一位六十来岁的长者,笔直的腰杆、锐利的目光,说这就是当年的小岗生产队队长、大包干的带头人、刚刚卸任的老书记严俊昌。&&&&听罢介绍,我们立即肃然起敬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英雄”?&&&&“英雄”讲起当年的“壮举”,底气十足,豪气犹存。很显然,已经给无数人讲过无数遍了,但面对来自北京的这一群大学生,讲得还是那么投入,那么陶醉。&&&&聆听当中,我明白了,刚才见面的那位新书记,是他这位老书记的儿子。暗自诧异,原来是这样的“新老交替”。&&&&听完故事,我们分头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说实在的,除了村中央那条新修的水泥路,以及路两旁还在栽种的花木、粉刷的院墙,跟我熟悉的河南农村没有两样。看来,20年“大包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经意间,转到一家门前。男主人热情地引我进屋,惊奇地发现,墙上挂着他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合影。心想,这户绝非寻常百姓家,莫非又一“手印英雄”第?&&&&仔细打量了这位“英雄”,四十多岁,偏分的头型,黝黑的脸庞,眉宇之间透露着一种英气,不像是普通的农民。&&&&还是从当年的按手印谈起,但我听到了和刚才老队长、老书记讲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版本。当年组织秘密会议、带头按手印的不是队长严俊昌,而是眼前这位副队长严宏昌。严俊昌只是“在群众影响下,才同意按了手印。而后也说:‘反正我不识字,出了事与我不相干。’……后来,大包干被党中央定为是正确的,是中国必走之路,他就跳了出来,说:‘队长是我,我是大包干的带头人。’所以爬上了大队长的宝座,入了党,分开村之后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严宏昌还谈到自己的入党问题。在18户按手印的农民当中,数他年纪最轻、文化程度最高,后来还办过企业,当过省人大代表,见过不少世面,1982年起写了好几份入党申请书,可严俊昌就是不理,1991年却发展自己的儿子入党,1996年接替他当了小岗村党支部书记。&&&&真没想到,严宏昌一下子给我抖露出这么多“猛料”。至今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些。&&&&讲者无意,听者留心。在“大包干”的传奇更加传奇的同时,小岗村的光环开始在我心中褪色了。&&&&第二天,我单独拜访严俊昌。问及严宏昌的事,他就一个简单判断,“那是小岗村发展的绊脚石”,“他离共产党员的标准越来越远”。&&&&在村里我们一共待了三天。一边是社会实践团轰轰烈烈的“三下乡”活动,扯横幅,发传单,访贫问苦,支教助残,忙得不亦乐乎;一边是我带着两个学生,“深入敌后”,学着来点儿人类学的田野工作,真切体验到了当时李昌平所说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最后那天下午,恰巧赶上凤阳县委在小岗村召开的“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在大喇叭里呱呱啦啦,村民在树凉荫下叽叽喳喳。其间,一位村民邀请我会后到他家去,但不要走大道,从村后绕着去。问原因,答曰:以免被村书记家的人看见,看见的话,我们走后,他就麻烦了。&&&&会后,我真地带着两个学生过去了。原来,他也是按手印的18户农民之一,知道我们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想通过我们把两份材料“带到北京去”。&&&&一份是按有26个手印的“兹有对小岗村的事实和村支部书记所作所为介绍给领导”,另一份是他个人署名的状告小岗村原书记、现书记的“投诉状”。&&&&两份材料表达了四个意思:1.“18个手印”的带头人到底是严俊昌还是严宏昌?2.要求发展严宏昌入党,并民主选举小岗村干部。3.要求党支部书记严德友下台,并查清他的有关经济和“打人骂人”问题,4.要求小岗村财务公开。&&&&我确切地知道,把两份材料“带到北京去”,也不能帮他解决什么。但在他眼中,好像北京来的都是中央领导,最起码也能见到中央领导。&&&&看着他那副虔诚、无耐的样子,我答应了。当地没有复印设备,我就把两份材料快速诵读一遍并录音。&&&&从小岗村回来十几年,两份材料在我的电脑中封存了十几年。不是我忘记了答应过的事,而是断断续续看到小岗村的报道,那里已经够乱了,我不想再添乱了。&&&&但看了《永远的忠诚》,这个想法改变了。十几年来已经熟视了一些媒体对于小岗村正面报道,好像“第一村”就得有“第一村”的样,可电视剧的编导似乎没有顾及这些,一开始就实事求是地给小岗村“脱裤子”,人们终于有机会看到小岗村华丽外衣下藏着的“小”了。&&&&为了刻画沈浩的“忠诚”,剧中塑造了一个在小岗村一手遮天、一手遮地的村主任“贾治国”。这个“贾治国”,简直就是黑社会,在沈浩上任的第一天夜晚,就以打鸟的名义连放三枪,想着像吓走前面几位挂职书记一样,吓走沈浩。&&&&可沈浩没有走。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收缴、修路、盖房,打破了小岗村的既得利益格局,触犯了当年“按手印”的个别“英雄”。于是,“贾治国”使出了最狠毒的一招,指使帮凶把沈浩痛打一顿,送进了医院。&&&&剧情发展到这儿,我就想,“贾治国”的原形是谁?绞尽脑汁,把小岗村的几任村主任理了一遍,都不是,但又都有点儿是。这可能就是艺术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没的,艺术中可以有;生活中有的,艺术中可以没。&&&&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沈浩道出了他心中小岗村的未来:“单靠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小岗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化道路。”&&&&于是,2004年10月,沈浩带领小岗村一行13人,包括当年按手印的4位“英雄”,对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进行了一周的访问。&&&&但对于这个史实,电视剧在把镜头对准大寨之后,移花接木地用天安门取代了红旗渠,用华西村取代了南街村。至于沈浩面对郭凤莲说出的话,“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我们小岗是‘按’出来的”,以及他在南街村档案馆的留言,“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那就更讳莫如深、不能提及了。&&&&对于编导的难处,我也理解。能够拍到这个份上,已经不容易了。&&&&沈浩毕竟不是郭凤莲,也不是王宏斌,他所走的“集体化道路”,只能是利用小岗村的“金字招牌”和廉价土地,把商人招进来,在大块大块的农田上种林果、办工厂。村民顶多是以承包的土地入股,过去在自己的田里种地,将来在别人的厂里打工。用政府的话说,这叫“土地流转”;用农民的话说,这叫“卖地”。&&&&就是这样的“流转”,在以“分”出名的小岗村还是流不畅、转不动。就是这样的“卖”,在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2008年严德友在中央电视台语)为信条的小岗村还是卖不出大家都合意的价码。&&&&再看看《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两个月以来,沈浩的工作日程表里,排满了一大摊子土地流转的遗留问题。先是10月底,村里新规划的循环路要在严美昌家的麦子地里经过,50多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美昌不乐意,结果十来个不明来历的小痞子冲进他家,恐吓说要揍他;然后11月2日,GLG甜叶橘产业园生产道路破土动工,因为事先没有通知,十几个村民不满意村委会先斩后奏的做法,闹到了沈浩办公室;当天晚上,‘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媳妇段永霞裹上棉被,就睡到了自家地里――当初,村民严家乐家的地被规划入村文化广场,被村委会请去喝杯茶的工夫,地就没了。一连三天,严宏昌家没日没夜守着庄稼,生怕给挖掘机刨掉了。到第四天,小岗村就出事了,一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大事。45岁的沈浩死了,在又一个三年任期将尽之际。”&&&&电视剧还没有播完,沈浩最后的日子能否展现出来,如何展现出来,还有最后两集。&&&&就算最后两集不看,回看前面几集中的两段台词,已足够明白小岗是个什么样的村,沈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段是小岗村的老祖宗“余三爷”听说沈浩被打,实在气不过,就踉踉跄跄跑到街上开骂:“就凭这你们是大包干的带头人,头上顶了顶红帽子,就觉得了不起了么?就觉得有功劳了,是不是?人家过雪山、爬草地的英雄都没怎么样,你们就是大包干按了个手印,就以为自己是开国元勋了?不要脸!话也不会说了,路也不会走了,人也不会做了,啊?你们办点正事没有?”&&&&另一段是在沈浩42岁生日的时候,沈浩的妻妹、妹夫对沈浩的无私奉献深表疑惑,说沈浩太傻,为此沈浩的妻子王晓琴大发雷霆:“你们老说共产党的干部出了哪个哪个贪官,咬牙切齿的,这不好那不好。好,现在轮到你姐夫了,人家好好干了,到你们嘴里有好话么?还傻傻傻、农民农民!跟你们这样说吧,共产党的干部要都是你姐夫这样的,那就真是和谐社会了!”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陈焕生上城]
[剑门碧玉]
[testtest1112]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9:4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06:39 &&
&&&&这个理想和Mr王的不约而同,那就是重走集体道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庄。这个想法Mr王曾经和我提过。大致的规划是利用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名气以及政府对小岗村的关怀,把小岗村的农业进行一条龙改造,像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Mr王还抢注了小岗村红手印等商标,想和沈浩在小岗村大干一番。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8:44 &&
&&&&中国十大名村 &&&&2005年评选的"中国十大名村"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2010年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发布暨第三届"中国十大名村"颁授仪式在南昌举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以96.03的得分名列榜首、接下来依次是山东省龙口市南山村(95.43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95.42分)、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95.40分)、上海市闵行区九星村(95.39分)、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95.23分)、江西省南昌市进顺村(94.72分)、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94.66分)、浙江省杭州市航民村(94.65分)、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94.65分)依次排名2010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前10名。&&&&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9:27 &&
&&&&【转帖】中国十大名村排名2015,中国十大名村排行榜&&&&据介绍,中国十大名村分别为有“华夏第一村”美誉的江苏华西村,高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旗的山西大寨村,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村,“京郊首富村”北京韩村河村,“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上海亿元第一村”九星村,打造高科技药业的浙江省花园村,西部小康村典范云南福保村,以生态、观光农业为特色的浙江滕头村,依靠旅游致富的江西进顺村。 &&&&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大学生调研:真实的小岗村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