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男排身高多少

新奥运周期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新奥运周期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摘要】:从年世界排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奥运周期,各国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进军伦敦奥运会成为各国排球队的目标。2008年之后中国男排主教练周建安对国家队阵容进行了部分调整,目的旨在伦敦奥运会。然而,中国男排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扩大。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以2010年世界男排锦标赛小组赛中国与保加利亚、法国、捷克3支球队以及2011年男排世界杯前四强俄罗斯、波兰、巴西、意大利4支球队为研究对象,来比较新奥运周期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效果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排的跳发球比重低于对手。发球攻击性和稳定性差、成功率低,主要体现在跳发球效果上面。中国男排总体接发球到位率低、失误率高,缺乏稳定性。
一攻中强攻效果差,主要表现在4号位强攻效果上;快攻组织形式单一,快攻总体得分率低,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后攻效果与对手存在差距,6号位后攻得失分率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进攻形式与对手没有显著性差异;一攻总体得分率与对手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其它效果与对手存在差距。
防反中强攻效果与对手存在差异;快攻得分率低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后攻得分率与对手有显著性差异;其它进攻形式与对手没有显著性差异;防反总体得分率低,攻击性差。
集体拦网的有效率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队员防守到位率与对手存在差异,防守总体效果是到位率低、失误率高。
基于上述对中国男排和世界高水平在技战术方面的差异分析,建议中国队要重视运用跳发球的指导思想,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跳发球的攻击性,并减少失误率。狠抓接发球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小球串联和处理乱球的能力。建立拦防一体化的战术体系,提高集体拦网的有效率,减轻后排防守的压力。在一攻和防反中,继续坚持自身的“快”、“变”优势,大胆运用一些其它形式的快攻技术;提高攻手进攻手段的多样性,加强前后排的配合力度,从而全面提高整体水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G842【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前言9-10 1.1 选题的依据9-10 1.2 选题的意义102 文献综述10-15 2.1 国内研究现状10-15
2.1.1 男排单项技战术的研究10-11
2.1.2 男排综合技战术的研究11-13
2.1.3 从得失分角度对男排技战术的研究13-15 2.2 国外研究现状153 研究对象与方法15-17 3.1 研究对象15-16 3.2 研究方法16-17
3.2.1 文献资料法16
3.2.2 专家访谈法16
3.2.3 录像统计法16
3.2.4 数理统计法16
3.2.5 比较分析法16-174 研究结果与分析17-50 4.1 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效果比较分析17-20
4.1.1 中国男排与对手跳发球效果比较分析17-18
4.1.2 中国男排与对手跳飘球效果比较分析18-19
4.1.3 中国男排与对手发球总体效果比较分析19-20 4.2 中国男排与对手接发球效果比较分析20-22
4.2.1 中国男排与对手自由人接发球效果比较分析20
4.2.2 中国男排与对手其他队员接发球效果比较分析20-21
4.2.3 中国男排与对手接发球总体效果比较分析21-22 4.3 中国男排与对手进攻效果比较分析22-43
4.3.1 中国男排与对手一攻效果比较分析23-34
4.3.2 中国男排与对手防反效果比较分析34-43 4.4 中国男排与对手拦网效果比较分析43-47
4.4.1 中国男排与对手单人拦网效果比较分析44-45
4.4.2 中国男排与对手双人拦网效果比较分析45-46
4.4.3 中国男排与对手三人拦网效果比较分析46
4.4.4 中国男排与对手拦网总体效果比较分析46-47 4.5 中国男排与对手后排防守效果比较分析47-50
4.5.1 中国男排与对手自由人防守效果比较分析48
4.5.2 中国男排与对手其他队员防守效果比较分析48-49
4.5.3 中国男排与对手防守总体效果比较分析49-505 结论与建议50-52 5.1 结论50-51 5.2 建议51-526 参考文献52-55致谢55-56附件56-5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王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范莉莉;闵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孔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王茂仕;付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吴嘉玲;平越;倪晓鸣;靳小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吴嘉毅;;[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张悦东;[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席振坤;;[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8期
周爱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长专;[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袁国伟;[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志伟;[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兆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陈瑞书;李欣;游雯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王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古松;李丽;薛维亮;吴学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孔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展更豪;安琪;蒋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卢国良;;[J];才智;2010年36期
赵振;徐忠;;[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1期
黄敏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姜彬;;[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旻晔;[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李元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许建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胡立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胡雲菲;[D];河南大学;2011年
张素平;[D];河南大学;2011年
张岩;[D];河南大学;2011年
周文凯;[D];河南大学;2011年
吴学文;[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马倩;[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纪进,徐雄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朱先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王哲,许健,吕春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屈东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翁飚,王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卢建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陈铁成,楮斌,钱娅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张利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陈瑞书;李欣;游雯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尹沛;王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盖洋;[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伟;[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展更豪;;[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1期
蔡志源;季平;;[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刘峰;彭杰;;[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陈瑞书;李欣;游雯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张然;;[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朱忠锋;赵瑾;;[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张兴林;葛春林;张存起;;[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钟雯;郑永文;;[J];体育科技;2008年01期
李博;;[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宏伟;;[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展更豪;;[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展更豪;;[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许浒;郑华伟;任学松;李娟;李德雷;尚广杰;;[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尹洪满;;[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张欣;;[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陈华伟;;[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潘迎旭;;[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明恢;[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玛琍;[N];中国体育报;2007年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玛琍;[N];中国体育报;2007年
寒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陈思彤;[N];中国体育报;2009年
本报记者 陈思彤
自迩;[N];中国体育报;2009年
周圆;[N];中国体育报;2013年
周圆;[N];中国体育报;2013年
记者李长云;[N];人民日报;2003年
李长云;[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伟忠;[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薛维亮;[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张志伟;[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李元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胡立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胡雲菲;[D];河南大学;2011年
邵长专;[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高永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林松;[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袁国伟;[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成都体育学院拟设足球系 增加足球专项学生招生_国内足球-其他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成都体育学院拟设足球系 增加足球专项学生招生
  新华社成都4月2日体育专电(史春东、许瀚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之后,成都体育学院日前召开足球工作会议。记者从本次会议获悉,学院已经启动足球改革的按钮,推出多项措施:计划设立足球系,拟大幅度增加足球专项学生招生名额,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成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博导刘建和2日下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他说,成都体育学院院系领导、教师们认真学习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积极推进工作,反复研究,制定了发展方案。他介绍,今年成都体院足球招生工作形势非常好,有近3000人报名,是历届最多的一次,可见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足球教育更重视。
  刘建和表示,成都体院今年准备开设足球系,并拟大幅度增加足球专项学生的招生。
  学校将利用自身的场地和师资优势,启动校园联赛,让社会足球有组织的开展。同时学院将依托足球项目,把企业引进来。
  针对目前川内多数学校开展足球教学的老师足球专业的并不多的现状,拥有国家级师资培训中心的成都体育学院将依托体育系开展足球教师的在岗培训,提高川内足球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学院将在暑期开展足球下乡活动,部分师生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展足球培训。
  运动医学是成都体育学院的特色专业,学院准备依托此优势编写《足球运动员常见伤病的防治》等书籍,拟在9月份上市。此外,学院还将搭建足球网络课程平台,供广大的足球爱好者免费学习。(完)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