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24孝图和山海经对鲁迅的影响的来历分别是

鲁迅与《山海经》(转)
鲁迅在《华盖集》的题记中说过:“我幼时虽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正如沾水小蜂,只在泥土上爬来爬去……”
  《山海经》让鲁迅有了飞天梦
神话传说是几乎每个人少年时代梦想的一个来源。鲁迅小时候“最为心爱的宝书”当数《山海经》,里面除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以及没有头而以两乳当做眼睛的怪物外,还有长着翅膀的人。后来,他又接触到更多的故事和书籍,飞天的想象更加丰富和奇妙,胁生两翼可以飞,腾云驾雾可以飞,服食仙丹可以飞,云车羽旆、天马行空也可以飞。《离骚》里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传说远古天上有十个太阳,每天由六条龙拉着从东往西凌空飞过,羲和就是驾御日车的神。还有《穆天子传》里记载的,周穆王驾着八骏之车,去昆仑山会见王母。这些都在鲁迅后来的创作里留下了印记。
鲁迅认为,少年时代无拘无束的梦想尽管幼稚,却为今后的成长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及至青年时代,鲁迅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早已非昔日可比。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大量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并对科幻小说情有独钟。1903年,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三个探险家乘着炮弹飞船射向月球去旅行的故事,在当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译文的序言中,鲁迅指出,人类是不断进步蕴含希望的生物,将来总有一天会克服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束缚,在太空中逍遥自在地飞行,他甚至还预见了未来太空殖民、星际战争的爆发。
当然,现实总归要比幻想落后若干年,日,我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在这之前,天上有飞机飞过,中国人都会感到稀奇。鲁迅也不例外,日,他在日记里特地记了一句:“上午见飞机。”但此后不到十年,人们对飞机就习以为常了。1926年军阀混战加剧,“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像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对于作为战争武器的飞机,鲁迅在“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之余,又流露出了明显的憎恶。上世纪三十年代,内战加外战,空袭不断。“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鲁迅在一首五绝《无题》中,揭露了飞机轰炸造成的民众流离失所。
鲁迅一生从未坐过飞机。当时航空安全系数较低,空难频发,且票价昂贵,只有富豪才能乘得起,所以有人戏言,一旦飞机失事,便有名人报销。诗人徐志摩即是一例。1931年11月,他凭免费机票乘坐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飞机自南京飞往北京,因大雾天气而不幸罹难。1933年,鲁迅在杂感《中国人的生命圈》里说,战争到来时,大家都要逃难,但是阔人逃难要比蚁民方便得多,因为阔人可以坐飞机。
1926年秋,鲁迅离京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教。同年年底,他写了
“故事新编”之一《奔月》,对嫦娥飞天的传说作了独特的演绎,其中蕴含着他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批判。鲁迅说过自己是“活在人间”,而人间的黑暗又让他极度憎恶,他想要飞,却并非逃离现实,相反,他是寻求精神上的奋飞,意在从文艺着手唤起民众、改革社会。
鲁迅的笔名中有飞、令飞、神飞等,他还特别喜欢使用含有“隼”字的笔名。隼是一种疾如闪电的猛禽,也许在鲁迅心灵深处,那个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的梦想从未消逝。(文/成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本《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具体内容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书籍特点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昌仪(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书籍目录   山海经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海内经》   地域范围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带。《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族观念。   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民俗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科学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文学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淮南子说山训一则》窦中亮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山海经》的内容的作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象《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那么,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据何在?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是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并非一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古人的想象出来的动物或事物可能在当时有确切的原形。或者是异域文明带来的不属于本土的不明生物.其目的可能是要在各种生命中选取适合生存的条件)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古诗大意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之女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刑天舞干戚:“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后来陶渊明有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觉得孙悟空有点刑天的气概。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北方大湖(注:大泽不指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竟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夸父逐日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兵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发音 jīng wèi tián hǎi 释义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示 例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哀。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精卫填海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青鸟”,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朝花夕拾 鲁迅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又名旧事重提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引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父亲的病 果麦老风口 - 爱逛街
05:44:36 发布
你可能还喜欢
页面加载中,请稍等鲁迅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形象结合24孝图五猖写的故-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鲁迅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形象结合24孝图五猖写的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 4:12:44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摘要: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形象结合24孝图五猖写的故事 在这里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充满童孩子。他回忆着童年美好的生活,无忧无虑,自在,那是鲁迅心中的一片净土...
网友:朝花夕拾&读书(不少于3字) 急求朝花夕拾读书.(需要有:内容,主要情节,精片段,个人感悟)谢谢...回复:鲁迅先生就是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他的多作品,既是他独特的生活历程的写照,也是全民族所的心理历程的反射.读朝花夕拾让我走进了鲁迅自己的记忆的窗口...网友:朝花夕拾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位童年的保姆_作者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最...回复: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位童年的保姆长。作者刻画了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形象,她多事而又不拘小节,善良而真诚,愚昧而无知,热爱。关心孩... 网友: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共有哪十篇文章? 回复: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网友:朝花夕拾读后感45字 回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鲁迅的“朝花夕拾”... 网友:朝花夕拾是什么性的散文集子 回复: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网友:朝花夕拾是鲁迅那一年写的? 回复:1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派进行尖锐的。126年1月,在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 网友: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英译本 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鲁迅朝花夕拾英文部分有没有注释?急需知道,谢谢!回复:: tieba.baidu./f?kw=%B3%AF%BB%A%CF%A6%CA%B&fr=psbt
网友:鲁迅的朝花夕拾txt 回复:鲁迅的朝花夕拾txt 这个你可以去 共享 免 免 的 很方便 或者你留我发给你 希望能帮上你~记得采纳哦网友:朝花夕拾中鲁迅的形象 结合24孝图五猖写的故事回复:在这里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充满童孩子。他回忆着童年美好的生活,无忧无虑,自在,那是鲁迅心中的一片净土。 网友:鲁迅写的朝花夕拾目录? 回复: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 三味书屋父亲 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 网友:鲁迅朝花夕拾 回复: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二... 网友:鲁迅朝花夕拾 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分别概括下,...回复:阿长和&山海经&讲述的是鲁迅回忆小时候一位小时候照顾自己的女工―阿长,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愉快且充满想象力的童年生活,在文中仔细介绍了阿长与自己在... 网友:鲁迅 朝花夕拾 txt 一次性的& 回复:朝花夕拾 : ishare.iask.sina./f/56 网友: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文章有哪些 回复:朝花夕拾读后感 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
07-1207-1207-1207-1201-1401-15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