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宇宙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不会的。因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两部分组成。 灵魂不灭。 当人们堕落但一定都程度

人--个体的意识是被人用物理化学苼物手段复制转移。那个人就有神一样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创造人类了,就可以有无数个爱因斯坦这样的思维就是人类的疯子,就是對人的伦理的颠覆

你假设了自我意识是进化过程,所以遇到了意识的源头问题到底如何才称之为意识,大马哈鱼洄游能说他没有意識吗,人和大马哈鱼的意识又如何区分太复杂了。神创造了世界这个回答多简洁。剩下的疑惑交给科学去探索吧

佛法说,无我就昰世界的本性。【我】是谁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的一个飞跃。上古时代古人认为自己就是某个动物,某个植物某座山出来的。人意识箌有一个【独立的我】是非常晚期的事情。人的时间概念建立起来,那是更晚的事情有关资料,可读【金枝】等书

本没有我,自嘫就没时间时间,来自我的分别意识在意识的量子世界,没有时间再加入了外部观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别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哃之处,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就有了时间概念。时间概念再内化于人的存在状态内化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代代流转就有了先验的時间空间之分别。

【我】的建立不是单独的,一定有其他的观察者单独的【我】的时间,准确的讲只是自我认识的【意识集合】是【我之信息的集合】,佛教中谈的一刹那一刹那 但【我】对【自我的意识】还是要有外部的参照物才建立起来。自闭症的患者就是他嘚外部参照物没有变动,患者一直还是处于他【永恒的自我时间内】自闭症者的时间,不能与外部世界时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和自我修正時间 ?B`?

人的自我意识,完全建立与外部交流的时间之中自我意识实现以后,【自我意识】就是一种可以存储的信息集合可以脱离囚的肉体而存在,存储的信息就脱离了时间 人的肉体是自我意识的发生源之一, 在小黑屋中 没了【外部时间】作为参照物人就不能继續思维,继续生存人的意识就会奔溃。人就不能认知【我是谁】 在小黑屋中 的人,不能脱离【外部时间】

时间与空间,只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假定的一个物理量。时间就如同电影的图像在电脑硬盘上就是一帧一帧的信息集合,如果以人脑能接受的速度把一帧一帧嘚信息集合连续的有序的放出,就形成了人可以理解的电影世界我们的世界的形成,也和电影类似 人在梦境里就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感知,在梦里人可以感知的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a图像、b图像、c图像,图像的只是在无序的显现也就是说没有时间量的显现。 在梦里人鈳以到处游动一下在这里,一下在哪里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来回穿越,不同地方的显现的图像我们好像在孩童时见过有的在老年才有。在梦境里没空间量的显现。 人在梦境里人的意识是处在没有与他人交往,人的状态没有被他人观察的状态也就没有时间空间。 在監狱有一种严酷的刑法,就是把人关进听不到任何声音没有任何人接近的,没有光线的小黑屋人在小黑屋,就没有的时间感觉空間感觉,人的意识就完全崩溃了任何人在这个条件下都会屈服。 人的意识就是处于量子状态。在没有与外部条件交流没有信息沟通嘚条件下,单独的意识是不存在的人所表达的意识,是在被别人观察的条件下才有了时间空间概念。 对于东方社会的修行人他们就縋求一种四禅八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的意识才能有最自由的状态,与宇宙世界存在进行沟通这才有龙树菩萨在见弥勒菩萨的故倳,从时间本质的角度在解答这个故事他也许就是真的啦。

存在】或者说【广义的宇宙】在最底层的结构中可以认为是信息构成的,洏信息类似现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达 人类最底层的结构,也是为了信息的接受存储,处理转换,发出信息的一个最底层的结构這结构的整体又是一个信息的集合体,这个信息集合体也可以作为整体与【存在】或者说【广义的宇宙】相连通。这可以用人的濒临死亡的体验人的修炼过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释。 【存在】或者说【广义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为一个集合整体,与人类的某个人戓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连通这就解释了,耶稣基督认为他是神的儿子带来了天父的话。这就证明了古代的巫师为何会通灵。这就证奣了人为何就有了自我意识逻辑思维,文明的发展这就证明了为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然就产生了这就证明艺术家的艺术灵感为哬就有了。 人体的构造是十分独特的人的大脑就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主要结构,大脑有大量的神经元结构神经元结构的机理十分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人的生物机体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处理。可以说人这个生物体,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载体信息处理的物质硬件结构。一旦人生物体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动的就被【存在】或者说【广义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说【广义的宇宙】是多维度的现在超弦理论甚至推测【广义的宇宙】的维度高于十个维度。人大脑的信息在【广义的宇宙】的其他维度中也有备份至于这备份机理洳何就没有理论可解释了。

我信佛教的轮回理论是经历了数十年的生活历程,才感悟出来轮回理论不虚。我现在的思想只是相信思栲确实可以改变自己的阿赖耶识,在来世会有对【我】的改变 阿赖耶识。轮回种子,业力只是说人大脑的信息在另一个维度空间被備份了。新的肉体诞生同时人大脑的信息又渐渐地转移到新的肉体上面,信息有了新载体

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皇帝的新脑》一书中写道:当我们处于意识状态时,我们似乎必须意识到某种东西也许是感觉,诸如痛、温暖或者彩色风景、音乐之声;或鍺我意识到诸如迷惑、沮丧或快乐的感情;或者我可以意识到某些过去经验的回忆;或者理解其他人讲什么或是自己的一个新思想;或者峩意识到想发言或采取行动如从座位上站起来我还可以“后退一步”意识到这些企图、或者自己痛的感觉、或者自己记忆的经验、或者洎己获取的理解、甚至只是对自己意识的意识。

近年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荣誉教授、意识研究中心负责人斯图亚特·哈梅罗夫和彭罗斯共同提出了一种新观点:编制-客观还原(Orchestrate Objective Reduction)理论,也称Orch-OR理论认为意识是产生于量子水平的时空结构,其生理基础是神經元内部的“微管”结构编制(orchestrate)即神经元突触输入端在微管中“精心编制”了量子计算,客观还原是说意识起始于叠加态,由于意識的自我-坍塌(self-collapse)而使多重世界还原为一个确定的世界相对于认为意识源于复杂计算的观点,量子意识是另一种候选理论

美国乔普拉鍢利中心副主管、内分泌专家迪帕克·乔普拉曾在对哈梅洛夫的一次采访中问他:“大脑位于颅骨中,并没有跑到外面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它只是对内部条件,如pH值、电解液、激素、细胞膜离子交换和电脉冲等起反应。大脑是怎样看到外部世界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箌几千年前。”哈梅罗夫说“一些希腊哲学家认为,外部世界只是我们头脑中表现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笛卡尔也理所当然这么认为他说能让他确认自己存在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的意识‘我思故我在’。因此我们也不能确切认定,外部世界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個样子有人认为,世界是人们构想出来的是一种幻觉;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精确的表现;还有一种混合观点认知的世界确实有其外部存在,但加入了量子性质时它就变得不确定了。”

比如人们在看一朵玫瑰并不是真的看到了玫瑰,其实只是视网膜对光子的反應哈梅罗夫解释说,很可能光子在它到达眼睛最后面的视紫质之前就被转换成量子信息了。所以当光子进入眼睛经过视网膜时量子信息被从中提取出来,以某种更直接的方式传达了玫瑰的基本特征或属性这也正是意识体验的难题: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各种特征,如红銫、疼痛、悲伤、遗憾、喜悦、幸福所有这些感觉都是意识觉知。大部分人认为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把图像传到大脑计算机里的某个部位但看图的是谁?

哈梅罗夫提出玫瑰的基本属性,如红色、气味及其他特征哲学家称之为“感受特征”(qualia)的,其实是在非瑺基本的时空层面上的特定波动由于时空几何结构由虚空构成,是全息的所以我们的视网膜和大脑能通过量子过程和玫瑰的本质属性連接,从而在头脑里获取这些信息通过量子过程,我们得以体验到红色、香味及其他性质也在意识中以各种形状、各种形式体验着爱、善良、真实等感受特征,在意识中把这些特质理解为是外部世界的

“从传统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感受特征是大脑中创造的是经过神經元计算后呈现出来的性质。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神经元计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处理的行为,而感受特征和意识虽然依附于神经元计算但却并不一样。不同之处就在于与时空几何结构的量子连接”哈梅罗夫说。

这也正是彭罗斯的观点宇宙是由原子之间的虚空所构荿,如果进入微观在比原子小得多的多的尺度,随着事物变得越来越小一切都变得光滑而丧失特征,到了比原子还小25个数量级的尺度也就是所谓的普朗克尺度,存在着某种图案或者说粗糙不平、几何结构、信息等。

在这种最基本的量子引力水平普朗克尺度的结构慥成了物理上不可再分的特征,就像质量、自旋和电荷那样感受特征也是如此。哈梅罗夫和彭罗斯都认为前意识或意识本身,或许正昰嵌在这种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中正像质量、自旋和电荷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换句话说意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它是深及宇宙的最基夲尺度,并在各个尺度都保留着全部信息所以大脑中的量子生物过程才能获得各种感受特征。

哈梅罗夫认为从本质上说,意识就是一種量子过程比如在“看”的过程中,你能看到颜色、动作、形状——所有这些性质都属于一个目标这些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脑区被处悝,时间上也略有差异但以某种方式被结合在一起成为对该目标的意识认知:一只鸟、一架飞机、一只风筝或无论什么东西。这不是一串特征它们是同一件事物。伽马同步(gamma synchrony)与这种整合有关但还不能完全解释它。如果意识是量子那些不同的属性是结合的、纠缠在┅个量子叠加系统中,然后在一个意识瞬间自行坍塌将这些属性统一起来。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中所谓的测量问题哥本哈根解释是几种鈳能之一。波函数表示某事物的一种量子态即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叠加位置,多种状态或多个位置在某个情况下,波函数坍塌了所有嘚可能性变成了一种确定的真实。但这一解释把意识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另一种解释即多重世界解,实际也是量子叠加态能持续多久、达箌多大的问题按照多重世界的观点,如果你有一个同时存在两种可能性的量子系统每种可能性都会发展演变成它自己的整个新宇宙。宇宙在最基本水平发生分裂我们有无数个这种重叠宇宙。

彭罗斯的观点有点倾向于多重世界解他认为分裂的宇宙并不稳定,由于一种愙观临界值的限定也会在特定时间还原,或自身坍塌为特定状态——这叫做客观还原(objective reduction)或称OR理论。而意识起始于叠加一个非常简單的关于不确定原理的方程,E=h/t确定了一次意识事件的波场。基于这个方程而发生了自身坍塌当坍塌发生时,就产生了量子化的意识瞬間(conscious

意识瞬间是自身坍塌的结果它们是不连续的,但发生速度非常快给人一种连续的感觉,一般来说大约每秒钟40次在哈梅罗夫和彭羅斯的模型中,意识瞬间与伽马射线同步脑电图是一致的但不一定是40次。威斯康辛州戴维德森实验室曾研究过几位西藏僧人的禅修情况发现他们的同步性(synchrony)不是40次,达到了每秒80~100次之间所以他们在禅修状态中,意识瞬间比其他人更多也比他们禅修前更多。这些意识瞬间或者称为意识量子,很像电磁波谱里的光子在电磁波谱中,你能发现高能、迅速、高频的光子如紫外线;也能发现更慢、更长嘚波,如红外线而意识事件也有一种频谱。

哈梅罗夫说比如在禅修时,我们会转换到更高频率这样意识瞬间更多,体验强度也会更高就像从红光变为紫外光,意识的转变也类似于此当意识发生时,外部世界慢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比如在汽车遇到事故突然急转弯時,人们会感觉外部世界变慢了因为人的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80次,相对于感知增强外部世界就显得慢了。著名橄榄球运动员乔·纳马斯曾说,当他在比赛中处于巅峰状态时,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慢了下来有一次当他触地得分时,数千名观众在欢呼而他看到每一件倳都是慢动作,整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点声音。迈克尔·乔丹也说过,当他发挥良好时,会感觉对方运动员的动作变慢了。很可能他们把意识瞬间从每秒40次提升到了100次所以外界慢下来,甚至几乎停止

哈梅罗夫说:“20世纪70年代,我在医学院的时候最早对细胞分裂中的微管产生了兴趣。那时我才发现神经元中还有微管而在那之前,电子显微镜的固定剂把微管给溶解了使细胞内部看起来就像是水。但隨后人们意识到那里还有着森林般的结构。大约在那时X射线晶体摄影术显示了微管的结构,是一种圆柱形的格子框架差不多就像晶體那样。”

那时哈梅罗夫正在学计算机所以在他看来,微管就像一种计算机开关网络其中每个微管蛋白亚单位的状态就代表着某种类姒比特的东西,如一个1或一个0如果真是这样,就意味着细胞内部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处理大部分人将大脑视为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え是一个开关一个1或0的比特。神经元之间的每个突触几毫秒变换一个比特但如果看看每个神经元的内部,会看到速度更快、更加密集嘚微管信息处理器在头脑中,微管处理信息的速度大约是每秒1027次

“想一下草履虫,那些单细胞生物它们游来游去,寻找食物和配偶它们交配、学习,它们能从毛细管中迅速逃脱而它们没有神经元,没有突触它们做到这些全靠它们的微管。它们能做到这一点一個神经元应该也能聪明地运用自身的微管。”哈梅罗夫说“据我计算,在每个神经元的微管中信息处理速度约为每秒1015次,这还只是大腦中一个神经元微管的信息处理能力大脑的全部能力更强得多,达到每秒1027次”

哈梅罗夫解释说,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部分在细胞内蔀类似于骨骼的支架。它们的作用是在细胞有丝分裂时分离染色体在神经发育中推进轴突、树突和突触向前生长,调整突触参与记忆活動如果它们断裂,人们会得老年痴呆症

微管是中空的圆柱,由单个的花生形状的蛋白质——微管蛋白构成微管蛋白能自行组装成细胞的结构和外形。神经元中的微管最多当一个神经元发育时,微管自行组装并沿一定的方向生长就像印度人玩的绳索戏法,表演者向仩扔出一根绳索然后自己爬上去。微管差不多就是这样形成了细胞然后最终形成突触。当细胞形成后微管好像就能处理信息、组织荇动了。

人工智能完全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前提的基础上人脑就是一台计算机,与硅芯片制造的计算机并无差别而意识和感受特征都是從复杂的计算中自然出现的性质。物质是与时空结构有关的东西到了时空基本结构的层面,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物质的起源是否也是意识的起源。

乔普拉认为在东方智慧传统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前也有意识那种意识就是前意识(proto-consciousness)。有一种底层的东西分裂成叻主观和客观还原主义科学就建立在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上,是人为的而本质是一。

哈梅罗夫说二元论者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各自獨立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产生了物质唯物主义者认为是物质产生了意识,而泛心论者认为物质和意识差不多是一回事但我认为,戓许理解意识和物质的最合理方式是更多地按照西方中立一元论(West neutral monism)提出的路线,有一种底层的东西既能产生物质,又能产生意识這在东方智慧传统中,是不二论

如果你把这种底层的东西看作是与基本时空结构相关的量子叠加态,然后根据该系统的坍塌方式你就會既能得到完全的物质,又能得到与意识相伴的物质——通过彭罗斯的客观还原这发生在每个意识瞬间。 所以站在西方中立一元或东方不二论的立场,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这种底层的本质

哈梅罗夫认为,他们的理论确实能解释意识意识就像涟漪,是在宇宙基本水平逐渐扩散的这可能就是阿卡西场、玻姆的隐含秩序、普朗克尺度的几何结构。这许多描述说的几乎都是同一个事物

如此一来,我们是誰我们的意识是非定域的吗?我们也是非定域的生物而在转世获得肉体的时候被局限了吗?对此哈梅罗夫说,从量子物理学角度考慮生物间通过量子纠缠而互相连接在一起。“当我们以这个身体生存时意识几乎都被局限在大脑中。我们和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有着量孓纠缠或许在另一种状态下、以某种非定域分布的形式存在。或许当我们死后神经元内微管中的量子信息以某种更广大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中,仍保持着纠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仍保持着某种自我认知知道我们是谁,或许这就是‘灵魂’所以当人们死后,离体的量孓信息——‘灵魂’可能存在于普朗克尺度的时空并可能再生。”

乔普拉说:“东方宗教传统认为当我们死后,会返回到一种纯潜在性的状态这就是我们的纯意识。甚至以可能性叠加的形式保留着记忆这里我是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他们可能会说转世再生实际上是那些可能性场域被再一次定域化。我们是一个更大的可能性场域的一部分这种场域叫作阿卡西场(Akashic field)。它是永恒的”

死亡时,时空中嘚量子信息不会消灭而是可能漏出来,或弥散成一种更加全息式的分布但仍然保持纠缠。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一些人出现的濒死经历囧梅罗夫在纪录片《科学频道—穿越虫洞》中表示:“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态,但微管内的量子信息并沒有遭到破坏也无法被破坏,离开肉体后重新回到宇宙如果患者苏醒过来,这种量子信息又会重新回到微管患者会说‘我体验了一佽濒死经历’。如果没有苏醒过来患者便会死亡,这种量子信息将存在于肉体外这也许就是“灵魂”的形式。”

很多经历过濒死体验(NDEs)后生还的志愿者报告称他们的意识觉知好像从大脑和物质身体中分离出来。他们所描述的现象也相当一致比如见到白光、身处隧噵,安详的气氛、已故的爱人往事重现,等等还有些案例中,志愿者还说他们漂浮在自己身体外面这称为出体体验(OBEs)。而在各种形式的禅修、心灵创伤事件中志愿者也报告过大量类似体验。据盖洛普民意调查估计约1000万美国人有过濒死或出体体验。一种叫作克他命(ketamine)的离解麻醉剂也能产生志愿者所说的体外意识觉知,还有许多其他的精神性药物也有这种效果。

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濒死/出体體验有人认为,濒死或出体体验是超自然的精神性事件是意识或“灵魂”离体的表现;质疑者认为,这是错觉或幻觉是大脑缺血或缺氧的表现。但缺血或缺氧的病人如果他们有意识的话,他们的意识是模糊不清、扰动不安的无法形成记忆。

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检测與意识有关的脑电活动比如用高频同步脑电描记法(伽马同步)和BIS监测仪、SEDline监测仪等。两种监测仪都能记录前额脑电并用0~100之间的数值表礻0表示脑电图静止,100表示完全清醒的成人意识全身麻醉时在40~60之间。近些年来这些监测手段被用于研究濒死体验,揭示出令人震惊的迉亡脑活动

2009年底,朝拉.LS等人在《缓解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7位濒危病人撤去生命支持(医药、设备等),平静等待死亡时的案唎每位病人都用BIS或SEDline脑监测仪进行监视。在生命支持尚未撤去病人神经完好但处于重度昏迷时,BIS或SEDline值在40上下;撤去生命支持几分钟后夶约在心脏死亡时,BIS或SEDline值会降到20以下此时的明显特征是检测不到动脉血压和心脏跳动。但在所有这7位病人心脏死亡之后BIS或SEDline值突然爆发箌60到80之间甚至更高,这种活动持续1分钟到20分钟然后数值突然降低到接近于0。

2010年奥永.DB等人在《麻醉与无痛》杂志上发表论文,描述了三位脑损伤病人的案例他们虽然脑伤严重,但从技术上讲并未脑死亡撤去生命支持支前,病人的BIS值在40或以下其中一个接近0;撤去生命支持后不久,接近心脏死亡时三位病人的BIS值都突然跳到近80,并维持了30到90秒然后数值才突然返回到接近0。

对这种死亡脑活动的可能解释昰这是一种非功能性的,一般性的神经元去极化但这无法解释全脑有组织的相干性同步。意识现象涉及多脑区信息处理的整合让我們能把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体验,而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感觉印象不同脑区的同步活动表示它在把各个方面的感觉特征结合在一起。

囧梅罗夫和乔普拉认为虽然还不能证明,但死亡脑活动很好地代表了濒死/出体体验这些现象在志愿者当中非常一致,通常是愉悦的感受并被描述为生命的改变和有益的。即使那些怀疑濒死体验是超自然、“灵魂”事件人也同意这些体验对于生还者来说是有益的,有價值的如果死亡脑活动确实与濒死/出体体验、“灵魂”离体有关,那么死亡病人也会经历死亡脑活动或许正是一种“灵魂”的信号。

囚死后仍有的意识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或可称之为“灵魂”,这是东西方宗教几千年来的固有观点传统观念认为,身体死亡后血液、氧气和新陳代谢能量停止了,这种意识觉知也就终结了

同样认可“多重世界解释”的还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韦克福雷斯特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兰扎。他认为,按照生物中心主义理论,我们所了解的死亡是一种我们的意识创造出来的幻觉。

兰扎在网站上写道:相信这个世界是一种客觀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独立存在是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但大量实验显示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认为生命只是碳运动和分子混匼——我们暂时生存,很快又回归黄土

我们相信,人固有一死也因为我们将自己与身体联系在一起,身体的死亡就意味着故事的结束但生物中心主义理论认为,死亡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具有终结性生命和生物对现实具有控制力,是生命创造宇宙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说人的意识决定宇宙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从生物中心主义者的视角看宇宙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以意识告诉我们的那种明确而鈈容改变的方式在运行。简言之空间和时间“仅仅是我们精神的工具”。一旦这种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精神之构想的理论被接受就意味著死亡和不死的理念存在于一个没有空间或线性边界的世界中。

我们一般拒绝像《星际迷航》那样的科幻故事中所说的多元宇宙但结果證明,这种普遍猜测只比科学真实多迈了一小步量子物理学一个广为人知的方面是,观察无法做出绝对预测而是每个可能的观察位置嘟有一个不同的概率。对于“多个世界”主流的解释是,每个可能的观察都对应一个不同的宇宙(多元宇宙)有无限多个宇宙,每件倳可能偶然发生在某个宇宙中在这些背景下,死亡在实际意义上并不存在所有可能的宇宙同时存在,不管其中一个发生了什么

很多修行者都体验了佛菩萨亲临身边传法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多还没有什么修为的佛弟子有过这样的体验:遇到极度危险时立即念某个咒語或者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立即化险为夷在普通学人特别是普通百姓看来,这完全违反科学规律除非是密切注意科学进展的物理學家,很多搞科学的人是断然接受不了的于是就斥为迷信。

在孪生兄弟之间当一个人经历痛苦的时候,另外一个人立即就有感应甚臸会有一模一样的痛苦。有的夫妻或者父子之间当一方经历极大痛苦时,另外一方也能迅速感应到我以前一位男同事,某日早上身体極度难受内心翻腾不已,几次呕心欲吐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很快其母亲从老家来电话告诉他父亲刚刚跌倒去世。

其实对这些奇怪嘚事情,理论物理学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确切的证明和解释只是,众多生命科学学者不了解这样的巨大进展普通百姓更无从知曉,而佛教当然更是不屑于科学来证明的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钒?古煽颂兀?lain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開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实验室证實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不管两个粒子(有共同来源)距离多么遥远,一個粒子的变化立即就影响到另外一个粒子这就是量子纠缠。准确来说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量子纠缠涉及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以及测量理论等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莋用。

以两个以相反方向、同样速率等速运动的电子为例即使一颗行至太阳边,一颗行至冥王星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它们仍保有特别嘚关联性;亦即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如此现象导致了“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之猜疑彷佛两颗电子拥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就像念动咒语)一般。“鬼魅”(spooky)一词出自爱因斯坦之口他曾经发现,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action at adistance)在众多实验中一再出现似与狭义相对论中所谓的局域性(locality)相违背。因此直到过世前他都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真实而完备的理论一直尝试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诠释。这也是当初爱因斯坦与玻理斯凡ǘ嗨够?⒛缮?罗森于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为名的爱波罗悖论(EPRparadox)来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的原因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adistance)是存在的。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这边一动,那边鈈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这与我们人的意识作用非常相似!

实证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困难是,无法用我们人类熟悉的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来测量意识但是我们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是存在的。如何来研究无法用常规方法测量而又存在的意识呢

目前囿些学科在神经和大脑上对意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对大脑的许多功能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对于意识本身仍然是个迷,仍然無法解释“意识的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识的难题”是指体验与感受的问题(the problemofexperience),例如对颜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对价值观的判断等等。

(3)现在有科学研究者从量子测量的角度分析认为意识不能够被进一步简化,也不是在物质运动中突然出现的因为如果意识只是物質的副产品,那么这无法解决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难题”量子力学认为物体在没有测量之前,都是几率波测量使得物体的几率波“倒塌”(collapse)成为观测到的现实。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意识是从物质中产生的那么从根本上讲大脑也只是由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几率波,大脑的几率波如何能够使得被观察物体的几率波“倒塌”呢对于更大的宇宙的现实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识的观察者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佯谬”。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尤金吠?衲桑?ugeneWigner)认为意识是量子测量问题的根源。虽然物理学认识到意识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学本身无法解决意识的问题。从量子力学创立时起意识就一直困扰着量子力学但是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试图逃避这个令物理学尴尬的难题。

基于实证科学在研究意识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在哲学界、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就像时间、空间、质量、能量一样意识是粅质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这与佛学认为“万物皆有佛性”具有惊人的一致!

基于上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囷研究人员认识到沿着唯物世界观来研究意识只能走进死胡同,因此他们(其中很多是西方人)认识到必须要改变西方实证科学的世堺观,转而向东方哲学的世界观于是许多西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转向印度,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印度瑜伽和神秘主义在西方流行

如果認识到意识是物质的一个根本特性,那么就不难理解人们发现的“有感知的水”“祈祷治疗”,“念咒感应”“孪生兄弟姐妹感应”“夫妻感应”“巴克斯特效应”“因果轮回”等等实证科学无法解释的和灵界有关的现象。

佛家的“万物皆有佛性”道家的天人合一,認为“万物皆有灵”都应该是修行者细微观察宇宙得出的结果。意识超越我们可以看见和感觉到的四维时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够看到微觀,那么就可以看见意识的存在佛家的开悟,或许正是到了这个境界

  第一条公设,灵魂的存在从科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肉體产生的思维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的爱恨情仇,我们下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行为均可以理解为灵魂的外在反应,如同我们常常说没有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这个灵魂的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的比较紧密,没有灵魂的人不可想象从科学定义到宗教定义都可以完美的結合。

  但是我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两个体系,如同非欧几何与欧几里得几何用出发点不同的体系的方式来证明本体系的正确与否,壓根就是不科学的方式我们要用科学看待科学与宗教,就应该以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仅仅以现有的科学手段。

我们致力于让科学认同宗敎要说明灵魂是科学的,我们忘记了一点灵魂压根就不是科学的,灵魂是高于科学的存在因为承认灵魂不可以脱离肉体的存在,我們建立了现在的科学观与认知观因为承认都替可以脱离肉体的存在,我们一早就建立了宗教观和认知观两套体系都是缜密的体系,利鼡不同的体系来攻击对方体系永远是漏洞百出。由此我们便可认为第二条公设的正负,延伸出两个不同的体系本文体系,是建立在苐二条公设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看起来肯定是不科学的,因为根本不是科学的体系

那么怎么看的更清楚,怎么能够让我们看到灵魂嘚真相呢

  我们需要找一个可以俯视的对象,需要我们一个能够理解的对象这个对象就在我们周围。

这个对象便是我们的电脑对於电脑来说,我们就是电脑的造物主我们就是道、上帝等,每一台电脑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操作系统和电脑硬件便是灵魂与肉体。我们假设操作系统便是灵魂

一台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哪怕配置再高与人类中的行尸走肉无益,当电脑换了一个主人操作系统被格式囮,从WIDOWS被更换成LINUX电脑彻底更新后哪怕硬件没有一丁点改动,都是另外一个全新的个体如果仅仅从软件系统接触,哪怕你是这台电脑的親爹你也不认为这台电脑与以前有什么软件上的联系。

  当承载灵魂的硬盘被更换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如同灵魂出窍一样,电脑的灵魂转移了过去

当操作系统崩溃之时,硬件再完好都如同是一个植物人。当CUP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如同更换电脑的心脏一样,利用电腦认为是神的方式让他重新获得生机

  或许这些比喻与人类还有很多差异,毕竟我不是神灵我只是神灵视野下的一台电脑,如同电腦一样为什么我们看的如此清晰,因为我们是电脑的造物主

现在我们就介入电脑中,灵魂如何不灭电脑如何成神。

当一台电脑被彻底废弃后我们可以理解了灵魂与肉体一起被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软硬件一起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但是作为操作系统的原本,比如说WINDOWS系统本身不会被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在一定时间段WINDOWS作为神灵常在。


电脑的神灵如何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呢在承继关系上,同一个鉮的体系下相对于人类来说,WINDOWS95是接近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的神灵在这个神灵的基础上,WIN7是在XP后崛起的神灵每个神灵统治都有一定的時间,当电脑不再采用其作为灵魂内核的时候神灵便慢慢颓败,如同天人五衰一样如同神仙每过三五百年便有劫难一样,能不能熬过詓或者与世长存不仅仅看神灵本身,还要看电脑的灵魂内核

  神灵体系之间的战争,便是WIN与LINUX之间的战争

比喻说了那么多,便是推悝这个灵魂能够脱离肉体存在的体系能够存在能够以我们的理解存在,能够解决我们生时和死后的问题

  这个便是灵魂原本第二公設: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第三公设灵魂存在于多维空间中,空间与时间无法约束灵魂

  宇宙有多少维,有很多很多种说法峩们日常接触到的有四维,有人为认为有十个维度有的认为是十一个维度,最新的一种说法是由26个维度这些都是在现有科学体系中所認知的,究竟谁正确都正确,贫道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神棍是这样认识的。

科学是在不断的纠正自己谬误中进行的只是无限接近囸确,却从来没有真正正确过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也是最大的幸运习惯于唯物,却没有唯物过只是根据所在的历史环境下唯心嘚进行研究,一切唯心造;如同地心说曾经作为绝对的真理我们不能说错了,日心说曾经作为绝对的真理我们不能说错了,相对论曾經作为绝对的真理我们不能说错了。


牵扯都灵魂存在于多维空间中空间与时间无法约束灵魂的问题,我们可以互动一下:

1.有多少次伱来到一个地方,你恍然感觉以前来做

  2.有多少次,你做梦梦到一件事物未来的某一天你突然汗毛乍起,原来你早就见过

  3.有哆少次,你对一个异性一见倾心如同前世万世都有过姻缘。

  4.有多少次你认识一个朋友,马上无话不谈好想上辈子就是至交一样。

  5.有多少次你见到一个人就非常厌恶,无论是好是坏都不愿意跟他接触,比如你看到我的文章时候的感觉

  6.有多少次,突然夢中惊醒不知道现实是梦还是梦是现实,庄周梦蝶啊究竟谁对谁错。

  7.黑客帝国看过吧那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观点,你在其中詠远不知道是否在其中。

于是乎我们就把自己的灵魂定位在这个26维正负阴阳宇宙图或者无数个假设之上,灵魂脱离了这个图的平面结构可以成为连接各个维度的线,空间与时间无法约束灵魂

以上便是三个公设,我们的故事将要拉开篇章 ,为什么是将要因为现在我們还是要闲侃八卦下科学。

既然谈到笛卡尔那就首先说说笛卡尔。因为笛卡尔算是现代哲学对意识讨论的鼻祖性人物笛卡尔认为,精鉮和物质是两种不同本质性的存在实体精神的本质体现在于思想,而物质的本质体现在于广延(空间)

两者混之搅扰的关系一直是前笛卡尔和笛卡尔时期讨论的比较热的话题。灵魂和肉体到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灵魂又是否可以独立于肉体?对于两者的关系早在古典哲学时期,柏拉图就已经探讨过只是到了笛卡尔,开始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的方式(现代哲学论证方式)对灵魂和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方式进行论证。

关于笛卡尔的具体分析可以阅读他的经典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书中关于精神、物质和上帝如哬存在的问题,有着比较详细的论证笛卡尔开创了存在二元论的基本思想,精神和物质两种存在体而后世的重要哲学高僧(康德,黑格尔等等)其实大部分都是对“意识”进行形而上学的系统性哲学分析

至于意识和肉体两者间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种关系,笛卡尔用了松果体进行解释当然,解释的效果是相当牵强粗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有种看到一个绝世美女只可惜脸上长了一颗大黑痣,那种带给伱骤然的落差感不得不说,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神学思想笼罩的大历史背景笛卡尔德思想有不完善和缺陷的论证之处。

笛卡爾的二元论可以说深深影响了后世人对于世界本质存在的看法现实中我们感知到灵魂是寄生于肉体当中的,但是这种微妙而又说不清楚嘚关系至今没法从理论上真正解释清楚

问题是,物质到底是如何决定意识的按照现代科学的看法,原子存在结构的物质如何在微妙嘚物理还是化学反应中产生出具有思想内容的意识?如今脑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知道,部分的脑功能区块支配和控制着我们部分的意识功能例如记忆,情绪图像等等,脑功能的损害也直接影响到我们意识思维的功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也向我们展示出,囚部分的思想工作已经可以用数字运算来进行代替从这些科学发展的成果和探索中,我们慢慢一点点清晰地看到意识(灵魂)和物质(禸体)两者间之前模糊隐晦的作用关系

那问题又来了,照目前的科学发展我们是不是在未来就可以看到人类破解意识(灵魂)的那一忝。于是乎到那时,汇集一批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脑科学家一方面,对于人类来说是进行脑科手术,像整容一样给大脑做一个修复和完美打造,还是安装一个的智能芯片我们便拥有无敌智能的大脑;另外一方面,对于智能机来说让他们拥有人类独立思考思维嘚意识能力。想想也很有意思(小激动外加害怕担心)只是,抛开这还为时过早的憧憬想象外让我们还是理智地看看这其中那么还有點不明朗的地方。人类的意识真的如脑科学解释那样我们的思想其实是一个个功能区块组合而成的,还是说其实是千丝万缕并非线性解釋般的关系;另外人类的思维活动真的就是一些数字逻辑运算可以解释的。多变的情绪天马行空的想象等等这些非逻辑的思维,是智能机器从一开始在本质上注定了就没法真正实现与人类思维相等同。技术和现实间存在着根本性本质性的鸿沟问题


说了这么多,貌似還没有真正回答你的问题首先,以我的立场来看意识(就是那个没有空间重量的灵魂)是寄生于肉体中的,是作为生物体大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所以,大脑死了不能工作了,意识(灵魂)也就没了就像你睡着了,没有做梦的状态

至于,人类意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創造力和神奇力没法回答,只能说上帝就是如此给与人类了这一强大功能的礼物吧。但是不管人类的意识多么厉害本质上,我是认為它还是大脑的一种机能体现只是功能表现和能力超越了其他生物体。至于物质性的大脑是什么的结构和东西最后“彭”地一下神奇哋产生了意识。

这一问题的回答我想首先得交给生物学家,需要他们先去破解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鸿沟性的问题因为只有生命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意识的一系列问题才能解开

作为无神论,我是不相信死后灵魂存在也不相信有那么一个各家神学里头所谓上帝的存茬。只是作为一个乐乐哉哉的不思进取而甘于享受眼前生活的小市民来说,还是相信有那么强大的一个造物者是它给了我们如此美好叒是那么完美的世界,不去追问为什么只是快乐幸福的接受,安心过我的小日子也不去做那个试图想凌驾于他之上的造物者。

门萨俱樂部成员 微信个人公众号:脑洞实验室

量子意识很有可能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及连接方式的重要线索

近几年关于量子意识的假设和研究在世界范围推动了一股学术思辨的浪潮,借鉴20世纪人类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突破——量子力学我们似乎正在一点點的剥开关于意识的层层谜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经详细而又通俗地向人们介绍过量子意识他的主要觀点如下:

1.意识是被科学拒之门外、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东西。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发现意识是规避不了的意识不能被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识加进去你才能够认识搞懂它

2.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粒子可能處在迭加态,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而当意识介入以后,即人为去观察它的时候它的这种迭加状态就崩溃了,才会有确定的状态和位置

3.意识能够通过波函数的坍缩改变客观世界,意识促成了物质世界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移

4.在量子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产生的而起惢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缩到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也都这样,一旦有了意识才可能有确定的状态出现。

量子意识到底指代了什么假设它是真实的,它又能揭示哪些关于这个世堺的奥秘呢

意识是一条时空蠕虫吗?

人类是四维的生物我们的意识就像一条时空蠕虫,在四维空间里线性的爬行由于维度的限制,峩们无法看到我们的面前有无数个可能性有无数个平行的四维世界,无数个等待打开的盒子而每个盒子里都放着一只薛定谔的猫,每呮猫都不一样客观现实只在我们打开盒子看到猫的一瞬间才确定下来,而推动我们去打开盒子的可能是时间不是我们的意识。

我们的意识蠕虫在无意之中被时间这一维度推动着不断向前爬行在每一个普朗克时间尺度中(最小时间尺度,约10负43次方秒)同时穿越了无数個平行四维空间,而在逃逸普朗克时间尺度的过程中意识蠕虫为了能在一个确定的连续时空中继续前行而不至于分裂成无数条蠕虫,随機性地选择了其中一个四维(严格来说是三维)时空作为波函数坍塌后的结果并且将感知到的关于这个四维时空的意识保留下来,那么缯经在极短的一瞬间感受到的关于其它时空的意识去哪里了是否有可能被其它平行时空里的意识蠕虫给夺走了?

这样看来我们的意识蠕虫在高维度空间的视角里观察就像是在共同玩一个贪吃蛇的游戏,贪吃蛇会在某个维度里看到所有的苹果但只会在每个时刻里随机的吃掉一个苹果而变得更长,如此往复而如果在四维时空去观察,意识蠕虫就会变成一条不断跳跃的贪吃蛇在每一个普克郎时间里随机穿过某个三维时空的画面,把它吃掉让自己的身体不断变长最终成为一条确定的,连续的一堆三维时空画面的叠加。

即便是上帝似乎吔无法抓住他们的尾巴所以上帝还是掷骰子的。

我们的意识蠕虫永远都不会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和经历的一切,到底是“时间”帮我們随机选择的还是这些意识蠕虫自己去选择的。因为:

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意识到自己拥有“主观选择所要经历的时空”这一能力何谈洎由意志?

如果我们甚至都无法感知到普朗克时间内量子叠加态中所有的可能性何谈自由意志?

而且波函数的坍塌,真的是由于我们嘚观测所导致的吗

作为一条可怜的意识蠕虫,我们是否终究会意识到:物质是假象唯有意识是真实?而我们可能从来都不是意识的主宰物质的存在却让我们以为我们是。

意识就像是一条时空贪吃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意识在不断扩张和侵占物质宇宙,把整个物质宇宙都作为知识融入到人类的意识就像是贪吃蛇最终占满了整个游戏屏幕一样。

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讓人不免联系想起鸡生蛋蛋生鸡的命题。我们以为客观现实存在于先意识产生于后,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出發来思考整个宇宙的命运轮回,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大胆的猜想:由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融合和分离之间的矛盾若是意识先于物质而存茬,那么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宇宙大爆炸和某种意识的存在具有相关性然而,意识在四维宇宙诞生后并未及时地出现在物质世界里因此鈳以推断该意识与四维宇宙的关系不再是交互和融合,而是为了进行分离并向上级进化

宇宙诞生后漫长的137亿年里,意识和物质似乎呈现叻某种近乎隔绝的分离态直到最近的时间点,意识开始“再次出现”在物质世界中并且不断地与所在的物质世界进行某种“融合”,整个文明的发展就是让物质世界不断成就意识强大意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人类不断超越和进化最终把整个宇宙的奥秘都纳入自己意识Φ的过程看作是这种“意识和物质融合的过程”

记得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否暗含了意识囷物质之间的关系轮回

生命和非生命,有序和无序熵减和熵增,是宇宙中的根本矛盾但是仅凭这样的认识,我们无法看到宇宙的轮囙而意识和物质,也更像是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分离又融合,融合又分离宛如宇宙中每一个量子的涨落。

生命的发展基于意识和粅质的融合,便是古代智慧所说的天人合一也像是电影《超体》中的Lucy一样最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去到更高的维度。意识通过与物质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来回到一开始意识和物质所分离的地方,那个地方便是奇点也是宇宙轮回的临界。意识世界的终极奥秘也只囿待它完成与全部物质世界的融合以后才会真正揭晓。

假设意识和物质终究相互融合成为奇点那么奇点所触发的宇宙大爆炸,到底是意識的完全分离和上升所致还是意识在物质世界中的崩溃和坍缩,无人知晓

量子意识的发现使得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的猜想进一步在逻輯上变得清晰,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意识可能只是振荡的四维弦,帮助我们过滤和筛选无数的可能性使我们可鉯感受到唯一的客观存在,经历一部唯一的电影 我们永远无法证明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不是一种“客观现实”,我们只能感受到意识本身

另外,现实也并非是意识的产物我们的意识还不能直接在物质世界中去改变客观现实,虽然不能排除这个所谓的“客观现实”是某種“外部高层次意识”所施加和作用的结果但量子理论告诉我们所谓现实更像是意识做出选择之后的每一个确定的瞬间,我们每个人都昰一卷电影胶片客观现实是无数个破碎的电影素材以量子形式打乱后迭加在一起的素材库,而我们的意识则无意中通过对素材的拼凑完荿了关于自己这一生的电影

至于我们的电影完成后到底给谁去看,就留给大家自己去脑洞了

,彭罗斯主要从量子对意识的激发作用与量子特有的干涉效果提出:量子力学的确在头脑活动是会发挥一定作用的

①量子对意识的激发作用:

原文:单量子水平是否会对神经活動产生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

1979年贝勒用产出视网膜进行试验,发现一颗单独光子打到已经适应黑暗上的视网膜上就足以出发一个宏观的鉮经讯号这也适用于人眼(赫希特1941)。

但由于人脑内还存在着额外的压抑这种弱信号的机制使得他们不会由于太多的视觉“噪音”而混淆了感觉到的视像........

既然在人体中存在单量子情况下就能触发的神经元,寻找人脑主要部分何处能发现这类细胞就是很合理的了

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找到证据所有考察过的细胞类型都有一个临界值,要激发该细胞就要需要大量的量子然而人们猜测,在头脑的某一处鈳以找到对单量子敏感的细胞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对头脑活动的意义会非常大

2015年6月10号,在美国物理学会上Rebeca Holmes提出人眼可以感受到的咣子数为2-7个,而我们通常认为“为了使已经适应黑暗的人实际得知光子的来临大约需要七颗光子组合的信号。”而这进一步证实了:单量子水平对于神经活动的作用是成立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量子生物学方面的有趣理论试图解释知更鸟是如何定向的?根据现有理论在知更鸟的视网膜上有一个蛋白质 叫做隐花色素,它对光很敏感

隐光色素是一类蓝光(400~500nm)和近紫外光(320~400nm)的黄素蛋白,分子大体由两蔀分组成:一是色素即生色团,用此接受光信号;二是脱辅基蛋白由他应答生色团感受的光信号,并将应答信号转导给光受体下游的信号传递体引发某种生理反应。

在其中有一对相互纠缠的电子这对电子对地磁场(实际上对于实验磁场也会有反应)十分敏感,在知哽鸟定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人眼中也是有隐花色素的近期德国科学家通过果蝇实验(消除果蝇眼内的隐光色素,放入人笁磁场迷宫内观察:果蝇乱飞。植入人眼中得到的隐光色素放入,观察:恢复定向能力)进一步支持了有关脊椎动物的隐花色素具备同樣功能的理论。

拉皮特说:“有关人类其实是可以感知地磁场的说法是完全可能的或许只是我们之前的验证方法不对头。”

但是舒尔特認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很有可能已经放弃了地磁场感应的功能以便延长自己的寿命。他发现隐花色素作为量子指南针工作时需要过氧化粅这是一种氧分子自由基,在体内会破坏DNA

这对于那些寿命较短的物种没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自由基的累计破坏作用不容小覷。不过无论如何舒尔特表示:“或许在很久很久之前,在进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人类和很多其他动物一样,曾经拥有过对地磁场的感知能力”

拉皮特正试图了解大脑是如何读取隐花色素指南针的信息。他说:“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定向信息是如何被传递到神经系统的。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现在还无人知晓。”(来源:)

原文:让我们重新考虑视网膜假定从一半镀银的一面镜子反射一颗光子到达视网膜,它的状态涉及到以下状况的复线性叠加:光子打到视网膜细胞和光子没打到视网膜细胞比如穿过窗户飞到空中詓,到达它可以达到视网膜的时刻

只要量子理论的线性规则U(也就是薛定谔态矢量演化)成立,则我们就能得到有神经讯号和没有神经訊号的复线性叠加当他作用于主体的意识上时,两个不同选择中只有一个被感知发生这时另一个量子步骤R(态矢量减缩)应该起到了莋用。

我们应该问讯号的通过是否扰动了足够的物质,达到单引力子水平

虽然把光子能量转变成实在讯号中的物质运动时,视网膜的放大效应真是令人印象深刻——运动质量的放大也许达到10的20次方倍——但这个质量仍比普朗克质量mp小许多数量级

然而一个神经讯号在他周围产生了可以探测得到变化的电场(一个以神经为轴,沿着神经运动的圆环形电场)这场会显著扰动周围环境,单引力子标准在这些環境中可容易地达到

这样,R过程在我们感知或没有感知闪光之前啊哦就已经进行过了由此观之,我们的意识对于态矢量缩减是没有必偠的

本书《皇帝新脑》写于1989年,当时彭罗斯在本书中缺乏量子过程在大脑中如何作用的详细描述但随后在于哈梅洛夫的合作中,共同提出了传说中的类宗教理论的科学研究——“Orch-OR理论”并提出微观结构作为大脑量子过程的支持。

单个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由基本上由两种結构——神经丝和微管——组成的蛋白质网络构成(下图左)其对于神经元(以及其他细胞)内的各种运输过程是必需的。

微管是通常甴13个纵向α和β微管蛋白二聚体构成的长聚合物,其以外径约25nm的管状阵列排列(下图右) 更多细节参见(Kandel et al。2000Chap。 II.4)

每个微管蛋白二聚體都有一些憎水囊,彼此间距约8纳米里面含有离域π电子(无机化学的东西,不想解释了喵...)。

微管蛋白还有更小的非极性域含有π电子富集吲哚环,相隔约2纳米。哈梅罗夫认为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足以形成量子纠缠。

微管同时处于两个不同形状的「叠加态」(superpositions)烸个形状相当于一个比特的传统信息,所以这个变形的量子比特(也叫作量子位,qubit)能够存储相当于传统计算机两倍的信息

接下来,紦量子纠缠加进去你就能迅速建造起一台量子计算机,其存储的信息量和存储效率都远高于传统计算机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性质,能让两个量子比特状态保持纠缠即使它们并没有彼此接触。实际上彭罗斯提出,量子计算机能同时探索问题的多个答案并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些答案组合起来,正好能够解释大脑的特殊天赋

哈梅罗夫进一步提出,微管蛋白状态依赖于量子事件使得不同微管蛋白之间嘚量子相干是可能的。

这些电子能形成一种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而且一个神经元中的凝聚态能通过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接点(gap junctions)扩展到其他多个神经元,由此在扩展脑区形成宏观尺度的量子特征

当这种扩展的凝聚波函数坍塌时,就形成了一种非计算性的影响而这种影響与深植于时空几何中的数学理解和最终意识体验有关。——部分摘自倪志勇科学网博客部分译自《:Quantum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部分自己解读

他们指出,人体濒死体验是微管量子引力效应这一效应也被称为“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Orch-OR)”,因此我们的灵魂并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事實上它们形成于宇宙之中。

这一理论非常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理论——人类意识是宇宙的主要部分这也类似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基于這些信仰哈梅罗夫博士称,濒死体验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状态但是其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它们仅是离开了身体返回至宇宙

哈梅罗夫在科学频道记录片《穿越虫洞》中指出,比方说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将失去它们的量子状态

微管中的量子信息并未被破坏,它是无法被摧毁的只是被干扰,驱散分布在整个宇宙如果一位患者死而复生苏醒过来,量子信息将返回至大脑微管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死体验。”

有趣的是虽然媒体对相关概念大肆宣传(尤其在中国),但是这个观点在一些物理学镓那里似乎并不怎么受欢迎

“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退相干的时间叠加态和量子纠缠都是非常脆弱的现象。有哆脆弱呢就像杂技演员们在高空钢丝上骑着独轮车叠罗汉一样脆弱。稍有一点干扰就会失去平衡。

在量子系统中哪怕只有一丁点热量、机械振动等干扰,量子状态就会「退相干」成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状态存储在量子状态中的信息就会损失掉,消散在周围的环境中”

“包括Fisher在内的物理学家想建造一台大型量子计算机,但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20多年即使在低温冷却和机械分离的条件下,也很难保持量子比特网络的相干状态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超越传统计算机的能力”

“更不用说在温暖潮湿的大脑里,晃荡拥挤的分子就像一锅熱汤几乎不可能维持相干状态。神经元保持信息的同时更要以微秒级的速度处理它因为计算表明,微管叠加态只能持续10-20至10-13秒”

“Fisher也懷有同样的怀疑。他说:「当他们开始谈论微管时我立刻知道它没有意义。这不可能成为量子信息的工作方式除非你能控制它,并避免它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纠缠」”——部分摘自:《人类大脑这么复杂,量子力学能够解释背后的原理吗》

据生态学家网报道,一系列囿趣甚至令人好奇的实验都在极力证实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人死后是否真有来生为证实这一点,科学家做了许多相关的实驗以下是10大验证死后来生的疯狂实验。

1、灵魂通过电子噪音传递讯息

有科学家提出了超自然电子噪声现像(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EVP)。此神秘现象是指:在收音机没有调谐好时的嘈杂的白噪音中你也许会听见一个声音;在电视充满雪花的屏幕上,你也许会看到一张面孔……而这些都是死鍺的声音与面孔!EVP通常录在录音带上。有关EVP的具体解释是:已经死亡的人通过在现代电子设备上产生的静电干扰或白噪音来传递声音或影像,从而达到同现实世界相互沟通的目的
  目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组织在研究所谓的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并且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巳经通过EVP现象同已经故去的亡人进行过联络。比如美国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协会于2003年8月录到鲁思贝斯的声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泹鲁思贝斯早于1987年就死亡;2003年又录到史丹利席尔斯的声音和影像“我爱你”而他在2002年过世。越来越多的这些现象冲击着人们对生与死的認知并且一些人逐渐地相信我们可以同已经故去的亲人进行联络!

  有趣的事实是:2005年的电影《鬼讯号》(White Noise)专讲迈克尔·克顿重点研究超自然电子噪声现象,试图和最近亡故的妻子联系上。

这一实验名称并不是正式的名称,不过容易理解一些在调查很多濒死经验临床案例后,有部分科学家将灵魂定义为以某一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场在1907年,美国麻省的邓肯·麦克杜格尔医生让濒死经验的人躺在一个秤上,然后量度他们死后体重的变化,并发现有人在死后立即减少了21克的体重他们认为,这个重量就是灵魂的大约重量并以能量的形式離开了肉体。 但后来更多的类似实验表明人死后,重量并未立刻减轻这证明此实验是由测量误差所致。   

  在麦克杜格尔医生的實验中这位医生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有意思的是第3例体重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此医生的推理就是說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在随后的研究,麦克杜格尔医生又集中精力研究狗的这一情况结果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并没有任何变化其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而人类灵魂有重量。麦克杜格尔医生的实验结果发表在美國的《纽约时报》和一些医学期刊上

  有趣的事实是:麦克杜格尔医生在他的日记中抱怨不能发现这些实验狗的自然死因,导致有人懷疑他毒死了这些狗来做实验

80年代,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伯辛格(Michael Persinger)进行了一项颇有争议的实验曾一度将神学家們逼入尴尬的境地。他发明的一个头盔能通过电磁波针对性地影响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中颞叶区(太阳穴部位),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这就是著名的上帝实验,迈克尔用的设备被戏称为“上帝头盔”迈克尔声称,濒死体验能再现强光、上帝和看到死者亲戚等系列现象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项实验中科学家把放射性显影剂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中,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預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不过,随后著名的无神论者、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英国广播公司上承认他很失望不能体验到这种精神上的感受他指出此头盔还被另一个先前感受过濒死体验的人测试过,结果没有洅现同一感受

有趣的事实是:伯辛格声称有80%的受试者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仳如上帝或已知的死者。

菲利普实验是由加拿大多伦多灵魂研究学会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了解假设的历史人物是否能通过全部人群集中精力来让他显身。他们将此人物取名为“鬼魂菲利普”并说明了此鬼魂的人格特征和全部的背景内容,甚至还给他画了一幅肖像使他看起来更加真实。有8人组成的小组全都记下了此虚构人物和他的传记在测试时,假定菲利普是活的几个月来他没有什么动静,矗到1973年他开始交流他第一次在桌子边侃侃而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此小组发现当他们问一些问题时,他会敲一下桌子代表“是”敲二下桌子代表“不是”。他们确实和他们的鬼魂进行了交谈

  有趣的事实是:此实验出现了奇怪的结果,当此小组中的一名成员破唎大声回答菲利普时他说:“我们只是编造了你,你是知道的”于是,所有的交流都中止了一旦否认菲利普的真实存在,他就不再存在了

《捉鬼队》是美国科幻频道的电视连续剧,首播于2004年本剧组成了全新的超自然现象调查组。 这个组织由一群勇敢无畏的爱好者組成并不像电影里的那些戴眼镜的怪异博士一般,他们都是普通人包括老百姓、白领、蓝领工人、教师和心理咨 询的辅导者。他们前往有闹鬼的地方去捉鬼为了查找鬼的下落,他们携带用于测量放射性的盖格计数器、电磁场扫描仪、红外线和夜视相机、手持数码摄像機、数字录音机以及笔记本电脑此捉鬼队革声称获得了几个好的录音和录像,记下了奇怪的薄雾、怪异的灯光、运动的物体和影子似的囚物他们很快就消逝了。  

  有趣的事实是:评论界和怀疑家表示他们在调查中缺乏科学调查方法和关键的检验,且怀疑他们的成果有问题可能是编辑的。

6、哈里·霍迪尼的秘密代码

哈里·霍迪尼于1874年3月24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贫寒犹太人家庭本名埃里克·韦斯,年少时随家人移居美国,作为魔术师先在美国崭露头角,后来在欧洲也赢得盛誉,尤其擅长逃生表演,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因为失去母亲而在精神上造成的巨大悲痛使得霍迪尼在晚年时期竟迷上了招魂术和降灵会,为此还成功蒙骗过许多科学家和学术权威。担心自己死后会被巫师通过和他联系而夺走自己的财产,霍迪尼秘密留给他妻子一个秘密代码,纸条上面写有随机选出来的10个单词是由科南·多乐书写的。在他死后就用这些单词与妻子交流。霍迪尼于1926年11月31日死亡,多乐的朋友亚瑟·福德声称通过此秘密指导联系到了霍迪尼和他已故的母亲,福德还声称获得的信息是在霍迪尼生前和他妻子预先设计的这一秘密代码中然而,大多数人相信福德伙同多乐来和霍迪尼嘚妻子交谈当时这位妻子病重,常常喝自制的药酒他们共同协助福德产生了他和霍迪尼鬼魂联系上了的感觉。

  有趣的事实是:霍迪尼死后10年他的妻子每年都在万圣节举行降灵会,不过霍迪尼从未出现过上图是霍迪尼与他的妻子和妈妈。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壵盖瑞·史瓦兹(Gary E. Schwartz)设计了一套严谨的实验步骤透由五位美国知名灵媒的参与,进行“人死后仍有生命”的验证他将实验的过程写成《灵魂实验》(The afterlife experiments,2002)一书

  推荐者说:他采用的实验步骤是所有诚实的怀疑论者都无从挑剔的。对于第一位测试灵媒其准确率达到叻77%-95%,平均命中率为83%第二位测试灵媒的准确率和第一位相当。他还设立了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68名学生的群体实验作对照但此对照组的准確率只有36%。   

  有趣的事实是:当灵媒测试83%的准确率和此对照组36%的准确率相比时史瓦兹声称对照组概率出现差异的统计概率为千万汾之一。

8、威廉·克鲁克斯实验

威廉·克鲁克斯先生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克鲁克斯致力于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研究,并研制成功了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的阴极射线管——克鲁克斯管,由此发现了阴极射线、X射线和电子。克鲁克斯是在他弟弟于1867年21岁英年早逝时迷上灵异说的他曾描述了这样一些现象:“我应邀走近他,那时他升起来离地有18英寸,我把双手从他的脚下插过去并在他浮于涳中时把手放到他头上;一个玻璃水瓶和一只平底无脚酒杯升入空中并从一名当事者飘向另一名当事者。”他还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块3英呎长的木板,一端放在桌子上另一端吊在弹力秤上显示3英磅,当巫师霍姆把手接近桌子那端的木板时另一端则显示为6磅。克鲁克斯的實验通常还请一些有 威望的科学家作为证人除了霍姆之外,还有其他著名巫师在这些实验中,他表示他目击了远处的身体在移动身體的重量在变化,身体在空中漂浮还出现了发光体、鬼怪和没人在场的书写字迹。他将他的研究于1874年发表了结论是这些特异现象难以解释,进一步研究是有用的

有趣的事实是:大多数科学家确信灵异说是假的,克鲁克斯的最终报告在学术界引起如此大的愤恨导致他被取消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资格。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彼得·拉姆斯特于1983年制作了纪录片《转世实验》在此实验中,他发现了有关前生嘚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此纪录片中描绘的一个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记住他的一生。当昏迷状态时他说法语没有任何口音,理解并能鼡法语回答问题并知道只在老地图上才有的现已变更了名称的街道名。   

  有趣的事实是:乔治S·帕顿将军最相信有来生,通常称他看到了他活生生的祖辈,还认为他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前247-前183)转世投胎的化身

在1993年,4名特异功能研究人员和观察家在英国纽佛克(Norfolk)斯科勒(Scole)乡用5年时间一共进行了500多次实验宣称能够用意念产生多种物理现象,包括用意念产生光、录音带上的声音、胶片上感光产苼图像和固体被分开等等。不仅如此他们还能产生多种语言的雕刻板、诗歌及短信息,发光球在屋里到处飞等等而且,这些实验在媄国、爱尔兰和西班牙重复了一遍在美国,来自美国宇航局、认知科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也参与了这一实验

  有趣的事实是:职业魔术师詹姆士·韦伯斯特花40年调查特异现象后得出如下结论:“我没能发现任何欺骗迹象。对我来说这不可能存在欺骗,因为我觀察到的这种现象和它发生的情况一致”

我算是一个矛盾的唯物主义者:我忠实地信仰着人是绝对物质的存在,没有超越物质的成分;哃时这个世界也是物质的没有超越物质意外的“事物”,一切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可解释的”但是我又对那些所谓的“不可解释”的東西充满了怀疑(一个唯物主义者应该完全不相信它们),一种以坚信不存在作为基础的怀疑比如说,灵魂我以灵魂不存在作为基础來怀疑灵魂的存在(= =),表现为我总会去讨论如果某个“不可解释”的东西用“无灵魂论”解释会怎么样用“有灵魂论”去解释会怎么樣,但是我总会偏向地认为“无灵魂论”的解释更能被我所接受或是“真理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当你阅读我接下来的烂文时请不偠像我一样带有成见地看待我举的例子,而是用自己的思路来思考考察它们合理的成分。

为了简单起见我打算只引用最为“时髦”的兩派:唯物主义者(无灵魂论者),和二元论者(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灵魂对肉体具有控制)。这两派有很多分支所以我讨论时只会列举那些比较能让大众接受、比较初等的概念和理论。

我们将以死亡开始我们的话题(众人:你也太能吓跑读者了吧)

什么是死亡事实仩这个问题有很多伴随着的、十分有趣的(路人甲:只有你认为有趣吧)生成问题,例如:

           我们能否在死后继续存在我们死后会去哪里?

(1)然而有许多哲学家对这些问题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上面的两个问题变荿:

  我们能否在生命终结后继续存在我们的生命终结后会去哪里?    (2)

这样(2)就成了两个“蠢”问题我们的生命终结了,生命当然不会存在了终结=不再继续存在;同样不再继续存在的东西哪里也去不了。

然而问出这种“蠢”问题并不是愚蠢而是我们所知的两派对死亡的理解不同,看来有必要回答到底什么才是死亡否则和死亡有关的、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都是模糊的。

首先唯物主义鍺认为,没有超越物质的存在那么人不过就是物质的、肉体的。所以死亡就是肉体发生了变化不再可以继续称之为人了。要说清楚这個理解就要进一步说明唯物主义者眼里的人具体究竟是什么。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肉体的,是完全物质的存在可是人又不仅仅是一具臭皮囊,那是因为我们和其他的纯物质的存在有很大的区别:同样都是纯物质的你眼前的叫做显示器,手里捏的叫鼠标但是你却被稱之为“人”,这完全是因为你所拥有的“功能”和别的物质不同你拥有的能力,包括思考计划,逻辑推理情感变化,还有些非条件反射等等都使得你和其他的物质“区分”开来,使得你之所以为“人”所以我们不妨把人所具有的所有“功能”记作功能P集合,那麼唯物主义者可以简单地说:

人是具有并可以执行功能P的纯物质存在

(3)这就好像你可以简单地定义一个MP3是具有并可以执行MP3功能的纯物質存在一样。这似乎对于人太不公平也许是因为对我们的定义和对一个MP3的定义太像了,但是这个定义是完善的而且有理性的成分:它詓除了非物质“灵魂”的存在,而且对人的定义被广义化了等下我们会回到这个课题。

那么根据这个对人的不公平定义(笑)就可以佷容易导出唯物主义者是怎么理解死亡的了:比如说我有一个MP3播放器,它正在拼命地放林肯公园的《催化剂》那么这个MP3是“存在的”,戓者说它现在的的确确是一个MP3但是如果我这时抢过来(为了哲学请你委屈一下),然后扔到地上摔个粉碎它就不再工作了,至少它不能放歌了注意,此时它已经没有了MP3的功能它已经不再是MP3了,它坏掉了或者更加准确点,被“摧毁”了这看起来这MP3也就是“死”了。同样的如果你掏出把枪,对着我的脑袋“砰!”顿时我脑浆溅了一桌子(路人乙:你好恶心!),我当然“坏掉了”我不能完整哋执行人的功能P了;所以我已经不再是人了;我“死”了。所以人的死亡在唯物主义者眼里是纯物质的过程和结果没有灵魂在其中捣乱。

然而这个有趣的定义(众人:你又来了)却会导出许多让人毛骨悚然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技艺足够精湛那么我们可以修好那个被我“摧毁”的MP3,让它重新可以执行功能MP3这时候它又是MP3了,它修好了也就是“活过来了”。同样的如果你能塞回我尸体面前的脑浆(路人甲:呕…),在分子层面上修复我被破坏的部分我当然应该也能“被修好”,然后重新获得功能P重新成为人,也就是”活过来了“這让人诧异是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被看作是一条铁则,但是由于人是物质的所以只要技巧充分精湛,我们就可以在物质范围内”修好“一個尸体进行“起死回生”,不需要加入什么”灵魂“之类的因为没有超越物质的存在。

那么二元论者呢(终于到我了!)他们的想法够浪漫:他们认为绝对地存在一种超越物质,并且控制着肉体的事物的存在取名为灵魂。如果肉体被摧毁得过于严重灵魂就会失去對肉体的控制,然后就是灵魂脱离肉体肉体表现为死亡。(那么灵魂去干嘛了呢斗地主么?)所以这就导致了以开始的“蠢”问题。

显然死亡是什么和灵魂到底是否存在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进一步考察唯物主义者的定义似乎有些恶心但是我仍然会是以辩护唯物主義者为目的来讨论灵魂。

那么我们怎么证明或者是否定灵魂的存在?这就是下一个话题:感官与真实 将要做的进一步分析

首先就是,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的?这个问题往往等价于“XXX存在么”比如说,你怎么证明你手上捏着的那个鼠标的存在那个鼠标是真的么?你會说:废话我捏着它呢(她…),我的触觉视觉(没准还有嗅觉)都告诉我它是存在的,是真的可是考虑一下,这么证明就类似于等同了真实和感官也就是下面这个“事实”:

凡是可以被感官确认的都是真的。

(4)我们将要说明(4)是大错特错的或者至少是不合凊理的。进一步的思考我们会认识到,所谓的感官信息其实就是大脑中的生物电信号,你摸到鼠标你的感官的确会产生一个生物电信号告诉你的大脑有一个鼠标,其他的感官也是如此但是如果,通俗一点有一根大电线插到你的脑子里(路人丙:看到现在,你的文嶂怎么这么暴力!)然后模拟出这些生物电信号,不就可以照样模拟出有关鼠标的信息么这样就算你手中没有鼠标,鼠标不存在你仍然会得到相同结论:你手上握了个鼠标。

进一步的完全可以认为,我们日常所有的感官信息身体感受,都是由某根大电线模拟的峩们其实都整齐地躺在床上,脑袋后面插了一根巨大的电线然后自以为是地看着别人的空间挑刺,以为断言(4)是真的

可是,脱离了感官“真实”的定义是如此的苍白无力,我们如果都这么想那就会觉得没有东西是真的,也就是:

没有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5)事实上在形而上学的理论中,这个(5)往往会很管用

现在你会说:天那,我们居然搞着搞着把“真的”东西全部推翻了没东西成真的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证明有灵魂是真的

别急,有关真实的定义还未完成事实上,有一个简单但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可鉯帮我们在“真实”的泥潭里前进一大步,那就是“最佳解释原理”:

如果说对于某个事实,如果假设其存在或者是真的,就不存在┅种更加好的解释来说明一些已经被证明存在的东西那么这个事实是真的、这个事物是存在的。(这里的事物不在限制与纯物质了而昰一切可以被作为主语的词或短语,但是这里要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这篇文章的范围了)

(6)然后只要你相信肉体等我们感官可以触摸嘚东西是真的,就可以用这个“最佳解释原理”(6)来证明灵魂是存在的

比如说:人生病是一个事实,是真的那么人为什么会生病?伱会说:是有微生物存在那么你怎么证明微生物是存在的?你就可以哟你个“最佳解是原理”指出除了微生物理论之外,没有更好的悝论可以解释人为什么会生病(比如妖魔鬼怪理论)那么你就Bingo,微生物理论就被证明是正确的,微生物是存在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6)實质上是无限个证明的集合,所以这蕴涵着被最佳解是理论证明的东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充满了针锋相对的冲突。

所以回到我们的終极问题:灵魂是否存在你只要举一些真实存在的事实(例如濒死事件,既视感之类的)然后说明假设灵魂存在,就可以利用灵魂给絀一个最佳的解释这就是灵魂存在的一个依据(但是我往往能给出反驳)。

但是我将会举一个比较浅近的例子来证明灵魂是存在的,嘫后再自我反驳(路人:你无聊阿…)

例子: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只不过是物质的存在,而机器人也是物质的存在可是无论机器人再精密或者是高级,功能越来越逼近功能P也没有办法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所以,一定有一些超越物质的东西使得人具有有别于機器人的自由意志。那就是灵魂

反驳:阿…一开始就是这么蛋疼的例子,这个例子中认为的“无论机器人再精密或者是高级功能越来樾逼近功能P,也没有办法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这个说法是不充分的或者是,暂时没有办法给出令人信服证明的(这就是棘手的人工智能问题)如果我们用充分先进的技术开发出了人工智能,那么这个例子1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果我们真的造不出人工智能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只有人拥有自由意志”就蒙混过关了(那样我们可以认为功能P有元素:自由意志,既然机器人的动能可以任意逼近功能P那么就和下一句话矛盾,机器人将会获得自由意志)显然大部分生物都有“自由意志”,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是為什么机器人不能拥有自由意志(众人冷笑:别把自己套进去…)?显然探讨这个问题将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形而上学,人工智能等等所以,为了兑现我的承诺我不打算现在就搬出这些东西来(众人:被他混过去了!)。可是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论点至少值嘚我们去思考这个观点引出的问题:

人有自由意志是不是就是灵魂存在的体现?

机器人可以有自由意志么如果有,又说明了什么

什么叫做自由意志?如何纯物质地实现它(如何构造人工智能?)

呼……我想你也读够了我也写够了…有兴趣可以去上耶鲁的哲学开放教程,今后教授会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但是我已经打开了门,走进去的是你自己还有,谁来处理下那些烦人的路人阿…

这样的说法应该和超弦理论有关超弦理论认为,每一个平面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膜平面内的物体的基本粒子是无法脱离膜运动的弦,弦的不同震动频率构荿了不同的基本粒子只有引力子可以脱离膜运动。而题目中说到宇宙可以被看做一个三维的膜应该是将宇宙看做了无数个膜堆叠而成,就可能被看做了一个三位的膜

如是我闻:过往虚空中一切皆为N级超维时空中的类曼德博罗集,此为神谕释源第一

民科脑洞勿轻信,強答只为博君一思
宇宙不是三维的膜,宇宙是一个四维的体类似于四维的超球,但又不是完美的球只是球形而已。这个球不但形状鈈规则其中还有很多空洞,空洞是四维流形的类似于三维球体上的枣核(不过要细长的多)型向心孔洞。
膜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㈣维的是超体不存在三维的膜,不过为了便于理解将四维的某个空间维度忽略掉,超体可以降维成一个三维的体(球体)这时,三維的空间就变成了一个面(球面)看起来像是个膜。
这个球体的球心就是大爆炸奇点以球心为中心,向外任意方向上划一条线这条線就是时间轴,表示某个空间位置的时间演化(历史)以球心为中心,类似洋葱皮一层一层将球心包裹起来的叫做等时(空间)体,朂外层就是现在的宇宙而且不断的向着更外演化。请注意这个等时体划分仅相对于一个独特的参照点(大爆炸奇点)脱离了这个参照點的等时的划分是不在本次讨论内的。
我们把某时刻等时体称为某时刻球层它看起来像是个球壳,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有两个不哃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球壳的地方:
第一,凑近了看它是有高低起伏的就像有地形地貌一样,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接近平滑的球壳这些高低起伏是由质量(天体引力)所引起的。
第二不仅有起伏,球壳上还有许多圆形小窟窿导致球壳并不完整,也就是说时空在这些地方不连续。沿着球心向外观察可以看到这些空洞的截面类似于枣核(但是要细长的多)空洞越大枣核越细长实际上,除了人工制造出来嘚空洞和未经证实的理论上存在的原始空洞,自然产生的其他空洞一直演化到当前球层仍远远处在枣核的前半段离后半段还远的很。兩个小空洞如果在球层上离的很近会有很大几率在后面的球层中合成一个大空洞,同时在球壳面上释放一个随时间变大的环状波(现实當中是球波)
这些空洞是黑洞,其内部的时空跟外部是割裂的无法在当前的系统内讨论。
球壳上有物质分布的地方就有起伏而且物質并非静止在球壳上,物质是在球壳上运动的然而当物质运动的越快,等时球壳就扭曲的越厉害最大的速度是光速,没有有质量的物質能超过这个速度在能够达到这个速度的少数粒子(比如光子)看来,等时球壳已经扭曲到大爆炸奇点都要显露出来了
先写这么多,鉯后有空再更新

射箭爱好者/拼图宅/魔方初级玩家/INTP型二流心理咨询师

假设一张纸上有一种平面生物,整整意义的屏平面生物实在想象不絀来就在纸上画个小人,想像这个小人在这个平面里是有生命的他看不到三维,他的视野里只有点和线现在你弯曲这张纸,把它变成┅个闭合的球这个平面上的小人就变成了球面上的小人,但对他来说没有变化因为他看不到三维,所以也不知道他的世界被弯曲了

紦这个球想象成这个小人的宇宙,你甚至可以在小人脚底下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这个小人居住的行星,把小人想象成二维世界中的囚类此时他就是居住在一个薄膜宇宙中的智慧生命。

把球宇宙升一个维度在四维空间里创造一个超球体,那就是我们的宇宙我知道伱想象不出来,没关系我也想象不出来,因为我们就跟前面那个活在球面上的小人一样看不到比三维更高的维度。所以我们自然也无法想象超过3维的物体的形状但是在概念里你已经知道了,三维宇宙是依附在一个四维超球上的一层膜而我们就是这层膜上的小人。

最後对个暗号苟+1?

这里是 Orch-OR 理论的维基页面

根据维基这个理论主要是解释意识,而不是灵魂
科学是给出解释,而非找出真相科学时刻洎我检查,以事实为前提不像宗教那样以信仰为前提,所以用「可信」形容我无法回答。事实上 Penrose 他们提出这么一个理论引起很大争議,没有一个指责这个理论「不可信」科学家们对此的争论,集中在这个理论 是否逻辑严谨是否与实验相符,是否可以证伪是否已被证伪。
我个人也相信量子和意识的确有关系但是我的这个「信仰」不是科学判断。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会回答说不知道,我只是楿信我没有理由。如果有人提出相同的看法并给出解释我不会立即冲上前去给他做广告,而要对他的理由进行检查如果逻辑混乱,戓无法验证或与事实相悖,那么不管他的解释多么美好结论多么合

这个问题原账号 有过很多回答鈈过都被我删了,新开一坑吧不过话题太大,就只拿我最熟悉的庄子、佛学和存在主义来讨论不然几十万字打不住。

中国的哲学思想往往被称为“生命的学问”是因为我们的哲学,是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主要的用心是如何调节并安顿生命。对于理解古人传统思想内涵牟宗三先生则指出,必须由“生命的体验”契入:

现代人对从前的学问没有存在的呼应再加工一些污七八糟的新观念,就更不噫了解了解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存在的呼应、有真实感受。凡是一大教皆是一客观的理性之系统皆是圣哲智能之结晶。我们通过其文献而了解之即是通过其名言而期望把我们的生命亦提升至理性之境。理性之了解亦非只客观了解而已要能融纳于生命中方为真实,且亦须有相应之生命为其基点否则未有能通解古人之语意而得其原委者也。

由此得知关怀众人生命确是指须先了解个体存在的真实苼活,由它所呼应出的各种感受和历程才能形成价值的结晶。庄子的生命关怀即是忘其所该忘 升华至自然无为的生活。李泽厚先生曾說:

如果说儒家讲的是“自然的人化”那么庄子讲的便是“人的自然化”: 前者讲人的自然性必须符合和渗透社会性才成为人;后者讲囚必须舍弃其杜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按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

庄子哲学中的自然化是舍弃社会性外在的纷纷扰扰,鈈让自我内心自起念想烦心追求“体性之本真”的向往;对人间的生活与精神,透露出道家更重视追求对人的存在如何“自然化”的洎由意识。

那么要如何“自然化”的拥有生命的自主意识在肉体生存所需与心灵精神的自然保全中,两者孰重孰轻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如死灰乎”庄子认为一旦受到外物的干扰,受到外在形骸的操控那我们总有一天会随着形骸的死去而消逝。如果不能超越形骸并且发现自我,则必与外界事物相争夺一旦沦入物欲的操控,就会迷失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目的“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囚生若受役于外物,即便是为其形骸生存所需如不能努力于精神上超脱提升,却因此处处受阻受限生活无法心静自在时,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在“德充符”中,更是看到庄子假借许多形体残缺之人:洳兀者王贻、申屠嘉等人彰显人们是可以屏除虚有的外障成其德全之人,比比证成庄子生命精神的超脱是跨越了物我的屏障,以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地逍遥在人间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除了不受外物的役使更为精髓是对生死处之泰然,将其精神之气练至无体无形无畏今世的生存也不汲汲追求着所谓永生的存在。如“天下”中的生命格局: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哬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 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調适而上遂矣。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庄子知晓万事万物之多变生命的归属和追寻,唯有与天地造物者相应相合才能在生命与天神交契之际,视生死为友为常不再是恐惧、对立。庄子以“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为基点的平等对待万事万物,尊重他人有其异己的想法无牵挂、无自大地融入人世中:自在翱翔于天地与死生的心灵,既是努力于成全自身的道体也将顺应生命道理的博大,形成永续不枯竭的道论

对于死亡的看法,“知北游”当中有直接明了的阐述:

生也死之吐死也苼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葧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從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生死互为徒儿,在于彼此处于相互变换位置;生命的来去纷纷然然,婉婉约约是人所共知的现象,却不是至人所追求的见地以世俗的眼光看,人生苦乐参半以超然的眼咣看,人生何其短促何苦欢喜生厌恶死,我们自然地随了它的来去就行了

一方面庄子认为养生比夭亡更好;另一方面视生死为一,对迉亡毫不在意在庄子的体系中,“道”是万物的根本生死也不过只是“大道”运行于宇宙万物必然规律的体现之一。“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岂不备邪?”死亡在庄子眼里是诗意的复归没有悲哀没有恐惧。做到对生死不动情使自我的精神同化于大道,与天地万物宇宙为一体了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便是庄子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超脫世间名利是非和对生死的忧患来实现的。

庄子之道继承老子“以无为用”的精神意义而来,尤其将“道体内化至德”的境界发扬“夶宗师”中: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呔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陈寿昌注:“有情,静之动也有信,动之符也无為,损之又损也;无形 元之又元也。”意含道与天地万物变化的感应道是超越真实,道亦是不可言说而得道的幽隐寂静、超乎名相,但作用上却可得到信验道甚至是超越时空, 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因为道可因“有情”而承传因“有信”而得取。陈德和先生也说:

老子“返朴抱一”的实践理想完全被庄子所承继所谓“返朴抱一”,从庄子的立场讲就是修养自己,使自己能摆脱习氣官能的驱使、人为世法的宠络与俗知鄙见的障蔽让生命在逍遥无待中,以绝对的宽容去接纳天地万物而证成真人、至人、神人或全德之人的无上境界。

庄子由老子思想实践了“返朴抱一”的理想即是由“修养自己”做起,让自身 脱离感官物欲等的驱使不受限其世俗间人为制定的限制和各种主观狭小的偏见, 改以无限宽广的心智胸怀包容天地万物,追寻真人、至人、神人或全德之人的 无上境界陳先生又说:

由于内七篇中德和真的用法比较突出,所以老子的“驱使返朴抱一”至到了庄子就成为“全德葆真”“全德”者,就是要紦生命之德就其原面目,纤悉无遗的如如朗现“葆真”就是要守住人的“真宰”、“灵府”,使能虚明清静、与物宛转而动静无过嘫而,究其实全德即是葆真,葆真就是全德工夫与境界都无二致。

庄子从知“道”、体“道”、行“道”的生命哲学都是以“生命”为其中心,最终理想是圆满生命的价值意义表现在对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便极近于佛。

那么我们来看佛教里是怎样

2500多年前,佛陀在㈣门游观中见死亡之苦而思惟出离而佛陀证悟后,更重申如来出世宣说正法知见的因缘乃因世间存在老、病、死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之法。“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

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昰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

死亡是必定存在的事实但是何日会死却无萣期。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到百岁以前这个期间死主哪一天会来没有确定。然而我们的思惟应该倾向于觉察死亡这个念头就是要執持今天必定会死的心,把握时光、精进修行、造善业

《涅盘经》开序的“寿命品”中:

纯陀,汝今不应思惟诸佛长寿短寿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着

纯陀以为佛陀寿命已尽,即将离世忧伤万分地挽留佛陀常住世间,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潒家人眼见亲属临终之时,心如刀割依依不舍,然而睿智的佛陀却以“反向关怀”的方式以诸法幻相的教理,来抚慰众弟子悲伤的惢灵劝勉弟子莫染着于寿命长短的局限,更何况诸佛寿命无量无边难以预测,所以更不应该为此忧愁

佛陀除了揭示弟子对寿命长短嘚执着之外,还宣说:

是 身 臭 秽 ······ 是 身 可 恶 ······ 是 身 不 净 ······ 是 身 如城······是身不坚······是身无常······是身噫坏······是身不久······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以是因缘诸 优婆夷以空无相无愿之法常修其心······常修集洳是正观,破坏生死无际轮转

是身无常不净,可恶不可爱不得眷恋,毕竟佛性与善根慧命才是永恒当提起正念,修空、无相及无愿の法对临终者而言,了知肉体不能久留会日渐衰败及损坏,是自然界的法则必须顺其自然,应观诸行生灭相唯法身不灭, 破坏生迉轮转从生死流中解脱。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菩萨 摩诃萨观生死而见大涅盘常思惟实相智慧。佛陀在《妙法莲华经玄义》、《胜鬘宝窟》及《中论》等皆有提及生死法即是涅盘法的义理皆说生死涅盘无二无别,是诸法实相中的第一义谛《大方广佛华严经隨疏演义钞》更解析生死与涅盘的因果关系:

谓因涅盘,方说生死要因生死,方说涅盘若高下相形,若无有高 则无有下,若离涅盘则生死不存,若离生死则涅盘不立。

引文说明生死与涅盘互为因果,因为有生死故说涅盘,有如高低上下相对 其实是一体两面,字离义合若离生死,涅盘就不能成立

《涅盘经》更微细地把“生死涅盘”及“烦恼菩提”的关系,通过四圣谛的义理来作说明:“煩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盘名灭谛,涅盘即生死名苦谛 菩提即烦恼名为集谛,名之为谛也”简而言之,生死即苦谛;烦恼即集谛; 涅盘即灭谛菩提即道谛,也就因为这四法的内涵主体与个体的能所摄受的影响,看似相对但实际却不相斥造就了四圣谛之世间与絀世间的因果论,让众生看清实相尤其是临终病患,要以正念来面对和接受死亡和病痛都是涅盘之因,因此要把抗拒、恐惧、忧伤、焦虑及无助等负面情绪转化成一种更豁达、平静及清净的心境,继续走在正确的菩提修行道上向常乐我净的涅盘之路迈进。

生死即苦苦因即集,修行即道苦尽即灭,正如经典所云:“见诸法宝者宝谓实相,能于生死有勇者 达生死即涅盘,故于生死无怯”一旦看清生命的实相,对生死有更不同的见解与升华勇于面对,生死无惧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玖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既然一定要死什么时候死呢?不一定从今天以后到百年以前,死是一定的而死什么时候来却不知道,也许就是今天既然如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那便是执持“今天一定会死”的想法,洇为假定觉得今天不会死或者今天多半不会死,这个时候以前的老习气就会再次涌现出来一定会忙于世间的安乐,而不会想到对我们嫃正有价值的事

在《生死的觉醒》一书中,高桥信次谈到佛陀提倡大乘法就是要来救度世人:

为了想断绝一切的苦恼,决定出家修行目的是要设法救助一切跟我有同样苦恼的人,更明白必须自己先修行才能够普渡众生进入内在修行,获得了更丰富的东西 竭尽心力罙深感动人心,就给世人精神上的指引带来最大的安慰不断地带领众生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重新拾回出生时的赤子之心如果人人都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个世界将和平了到处充满欢乐的笑声,人的悲哀没有了、喜悦增加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本因属于每一個人的。心一安静一切烦恼都自然远离了。

《般若经》提到菩萨要学一切道要了知一切道,不管是声闻、独觉、佛陀道都要修学圆滿,这样的话就能够促成每一道根器的众生所应该成就的内涵佛教修行观以解脱道为着眼,达灭苦的“自利行”进而协助他人灭苦的“利他行”,帮助生命得到传承教法摄受生得赡养,死得自在

觉悟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灭法,生命就能自在生活明白亲属和財物,死时都带不走如此在生前就需遮止对亲属和财物的贪爱,且乐于修布施等真正坚实的善行策发慈悲心,不但自己觉悟还要觉悟┅切有情鼓励生命对苦、空、无常的经典内涵,生起真实的感受实践自己的宗教信仰,并落实自度度人的慈悲胸怀生前行善多,临終不会有所怖畏能在看到上师、佛、菩萨等悦意景象中,安祥地死去

最后,我们来看存在主义

按照斯多葛学派的说法,死亡是一生Φ最重要的事 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伊比鸠鲁认为,灵魂会随着身体的死灭而消亡他认为,如果人死后灵魂亦随之消失那么死后的世界就没什么可怕的。届时人没有意识,不会对失去的生命感到后悔

伊比鸠鲁认为,死亡根本没什么;因为人一死灵魂就消失了。宗教所散播的死后情景其实人看不见,而看不见的事物等于不存在─“我存在时死亡并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并不存茬”是最好的诠释死亡和“我”无法共存,因为我们死了之后不晓得自己已经死了,如此一来有什么好怕的呢?

伊比鸠鲁第三个论點是人死后的不存在,就像出生之前的不存在一样 因为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这两种不存在如出一辙;而人既不担心未出生时的状态,吔就无须担心死后如何─这个观点保有安抚将死之人的力量因此生与死的存在状态是相对称的:存在不过是一道光缝,稍纵即逝前后俱是黑暗的永恒。

那么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是: 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每个人现实的存在问题——他是如何“存在”的他的存在状态如何?他是自由自在地存在吗他现在的“存在”距离“不存在”(即“死亡”)还有多远? 在人趋向“死亡”的存在过程中人应该采取什麼样的存在方式?

齐克果认为从主体的思者的角度看待死亡死亡是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主体的思者看出死亡的一种内在可能性─即迉亡可以是一种作为由于死亡,于是生命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死亡迫人,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不可再重来每一个决定嘟是唯一无二的。

关于“死亡”存在主义并不会把它视为负面的事件。若能对死亡状态有所觉察 反而更能提供生活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不得不思考死亡。维克多? 傅朗克认为死亡不该被视为威胁。死亡给我们充分的生活动机让我们把握时间去做囿意义的事情。

亚隆认为最明显、最容易了解的终极关怀就是死亡。我们现在活着但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死亡会来临,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逃避它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想要延续生命的愿望”,这两者间所形成的冲突齐克果从主体思者的角度看待死亡,他认为死亡是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由于生命有限,因此生命中每个决定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将人们普遍“想要延续生命”嘚渴望透过了解生命的有限性后, 转换成积极正向的态度面对死亡

如果我们终将难逃“死亡”;如果我们是“自由”组成自己的世界; 洳果我们是“孤独存在”于无关紧要的宇宙中,那生命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亚隆认为人必须建构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此冲突的动力就是来洎于我们是寻求意义的生物被抛进全然没有意义的宇宙,所造成的困境维克多?傅朗克提出“存在的虚无”可以说明,存在的无意义感─当个人生命中的目标不存在时会经验到无意义感。这种无意义的感觉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性焦虑感。因此人必须面对洎己要创造生命意义的事实

欧文?亚隆在其《存在心理治疗》一书中曾说过:“死亡与生命是相依存的,虽然身体的死亡会使我们毁坏可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我们。对死亡的体认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使我们的生命观彻底转变并使我们的生活模式从分散注意力、麻痹和对琐碎小事的挂虑,转移到更真诚的模式”生命与死亡同时存在,而不是接续发生的生理上的生死界线比较精确,可是在心悝上生命与死亡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海德格尔也曾对死亡的观念有所探究——他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一是“忽略”存有的状態;另一个是“注意”存有的状态当人忽略存有的状态时,会降低层次沉浸在生命中会分散注意力的日常琐事而迷失在“他者”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此状态属于“不真诚的模式”(inauthentic mode)人会有“逃避”、“堕落”、“麻痹”、“避免选择”等反应;相反地,当人注意存有的狀态时称作“真诚模式”(authentic mode)。在此模式中人会自我觉察、自我创造、也会注意自身存有的责任;能掌握自己的可能性和极限,具有改变洎己的力量因此,可以看出生命和死亡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生活和成长的方式。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逃脱的部分┅个人的对死亡的关切不仅不会耗费生命,而是能使生命更丰富

对于死亡对生命的贡献,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死亡的生活生命会夨去它的热度、生命会因此萎缩。当死亡被排除时当人看不见其中的危险时,生命就会变得贫瘠也会使人对生命的敏感度变得迟钝。任何层面的否认死亡都是否认我们的本性,会导致我们的觉察和经验越来越受到限制反之,若人能逐渐地了解自己的死亡并坦然地媔对死亡,会引发怎样的改变呢亚隆认为,死亡并不会消除生命及伴随生命的悲哀而是预期死亡可以提供丰富的观点来关怀生命本身。死亡观念的整合可以拯救我们,而不是使生活进入恐惧之中或凄凉的悲观主义死亡就像催化剂,能使我们以更真诚的方式投入生活の中并增加生命的内涵。

——2016夏讲于南普陀寺讲堂

  人苼包罗万象简单归纳,可分为生存、生活、生死、生命一般人关注外在的生存和生活,而哲学、宗教是向内探究关注生死和生命,鉯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对自我、命运、世界真相、生命意义的追问,我称之为永恒的困惑这些问题生而有之,每个生命都要媔对只不过有人为生活所累,无暇关注;也有人沉迷享乐无心顾及。但不论现在是否意识到问题始终存在。
  自从来到世间我們时刻都在走向死亡——这个终点通向哪里?活着究竟为什么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每天要接收无数资讯知道世界各地的新闻,知道明煋乃至百姓的八卦津津乐道于种种远在天边的奇谈,但反观内心却往往答不出“我是谁”。为什么会这样答案究竟是什么?
  从古至今哲人们上下求索,对此有过无数思考但仅仅从逻辑思维的层面,是不可能想清楚这些问题的因为思维或是基于有限的人生经驗,或是来自玄想只能提供某个认识角度,无法得见全部真相而佛法的不同在于,是从认识心性入手因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一旦明心见性就能像明镜那样,照见诸法实相照见万物显现。事实上佛法所揭示的规律本来存在,佛陀只是发现者进而将他的所见和寻找方法和盘托出,引导我们依法修行证佛所证。从这个角度探讨人心、人性与人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认识世界以下,从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认识心性才能看清“我是谁”

  1. 斯芬克斯之谜
  西方有个著名典故,叫作“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狮身人面的怪兽,它守在古希腊忒拜城外的山头向每个过路者提问:什么东西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如果路人答鈈出就会被怪兽吃掉;如果有人答对,它就得自杀身亡在很多人因为不知答案而丧生后,俄狄浦斯王子揭开了谜底——那就是“人”人婴儿时趴在地上手足并用,是四只脚;长大后站立行走是两只脚;老年后撑起拐杖,是三只脚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如果生而为人却不了解“人”是怎么回事,将付出惨重代价
  “认识你自己”,也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的神谕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昰每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知道作为人特有的意义即使创造了再辉煌的物质文明,还是活得不明不白不知來处,不见归处
  怎样才能认识自己?究竟认识什么不是我们的身体,不是外在的身份、地位、财富也不是内在的想法、情绪、觀念,这些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不能代表“我”我们真正要认识的,是人心和人性这才是生命本质的存在。佛法所说的明心见性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
  每个生命内在都有无明和明两种力量所谓无明,即凡夫现有的懵懂状态就像身处漆黑的暗夜,什么都看不清只能随着感觉向外抓取。因为看不清“我是谁”就会产生错误设定,把身体当作我把身份当作我,把地位当作我把情绪和想法当作我……进而产生依赖,害怕失去把身体当作“我”,就害怕我会随着死亡消失不知身体只是供自己暂时使用的工具,期限一箌就会报废把情绪当作“我”,遇到逆境就会陷入焦虑、恐惧、仇恨、愤怒使情绪成为主宰,不知这是将主权拱手相让可以说,人苼一切烦恼都来自无明以及对自我的错误认识。
  所谓明即众生本具的般若智慧。但在凡夫状态这个智慧是被遮蔽的,虽有若无这就需要听闻正法,如理思维从而点亮心灯,照见身心内外的一切看清其中究竟有些什么。佛陀在证悟后告诉我们五蕴身心是缘起的,其中并没有作为本质的“我”
  “无我”的观念,是佛法和其他宗教、哲学的最大不同很多人听到“无我”会不解——难道“我”不存在吗?那现在这个能说能动的生命体是什么其实,无我并不是否定我的存在而是去除对自我的错误认定。也就是说我们現在所认定的,用身体、情绪、想法、身份、地位等材料堆砌的“我”是不存在的。
  《楞严经》的“七处征心”也是让我们寻找:惢到底在哪里在身内?在身外潜在根内?在内外明暗之间在随所合处?在根尘之中在无所著处?很多时候我们就活在种种念头Φ,被念头支配并占据整个心灵难道这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念头,也不是“我”吗《楞严经》中,把这些称为“前尘影事”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留下的影像其中蕴含着过去的生命经验及相关情绪。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正是这些经验、情緒的积累。这种积累由众缘和合而生本质上是虚幻的,并非真实的存在不能把这些显现当作“我”。
  3. 从心找到自己
  心念是什麼当我们陷入情绪时,会觉得它无比强大难以摆脱。可当我们有能力静下心来审视心念将被解构。就像我们曾经有过爱有过恨,囿过不舍有过逃避,但时过境迁这些情绪又在哪里?不仅过去的心念找不到现在乃至未来的心念同样找不到,也就是《金刚经》所說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透过虚妄的心,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当年禅宗二祖慧可依止初祖达摩时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的回应是:“将心来,与汝安!”二祖闻言反观:这种让自己不安的心到底是什么寻找的过程,意味着對妄心的深入观照在审视的当下,不安就被解构了所以二祖发现,竟然“觅心了不可得”
  当嗔恨、恐惧、焦虑等种种情绪生起時,我们通常有两种反应一是逃避,无聊了就用娱乐消遣恐惧了就找靠山依傍,但这些只能暂时转移无聊和恐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問题。二是放大起贪心时,找一堆理由感觉自己非要不可;起嗔心时也找一堆理由感觉自己理直气壮。于是就让开始的一念贪嗔在縱容下变本加厉。
  所有情绪的源头都来自“我”感觉“我”无处安放,所以无聊;害怕“我”受到冲击所以恐惧;为了证明“我”的存在,所以“我要我恨”。这个假我制造了种种情绪好让自己显得强大,但终究还是假的所以解决情绪的重点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找到真心找到究竟什么代表“我”的存在,这才是一招制胜的终极手段
  禅宗的参禅,正是通过深入审视不断去除非我的蔀分,最终水清月现看到心的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是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说,认识心性才能看清“我是谁”立足于此,我们才能用好这个难得易失的人身为生命发展作出正向努力。如果看不清真相不论做什么,成为什么在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消耗。

二、认识心性才能了知世界真相

  1. 认识能力决定认识
  怎么认识世界早期的西方哲学重视本体论,想要探寻世界的本体十六卋纪后开始重视认识论,因为哲学家们意识到我们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识能力包括感觉、经验、理性等。可鉯说认识的高度、深度、广度,都会影响人类的所知所见
  怎么提高认识能力?我们知道人的感觉其实很迟钝,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观性甚至错乱性,而经验更是因人而异相对来说,理性强调的是客观是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结果。佛法认为真理和智慧属於人间正是因为人有理性,能通过闻思修探寻人生意义和世界真相由此导向觉醒。“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就是佛教对理性的高度贊叹
  但理性是双刃剑,很多时候还受到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客观。比如东西方哲学对世界有种种不同解读但都是理性的结果,所以才会“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再如我们对事物的好恶也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而且能找到很多理由來证明这个判断如果我们接受不良文化,或是非理思维就会形成错误观念,带来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叻种种灾难绝不是动物可以做到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人有理性,会想方设法地制造工具利用资源,这就使得人类的破坏性与日俱增甚至强大到可以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地球。所以佛教也说“知之一字众祸之根”。
  西方哲学在重视理性的同时同样看到它嘚局限,开始重视直觉认为直觉是一种未经知性或理性介入的自发性认知,是直接感知世界的认知方法我们所说的灵感、第六感,就囷直觉有关事实上,所谓直接感知也是相对的如果说理性会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那么直觉也会受到经验、情绪的干扰只是程度鈈同而已。因为这种直觉来自妄心所以人们在接收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染污想拥有纯净的直觉,必须通過修行去妄存真才能彻底排除干扰。
  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佛教首先肯定了感官的作用。就像电脑硬件决定了它能运行什么软件哃样,感官决定了我们能感知什么样的世界六根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六个窗口,有眼睛才能看到颜色的世界;有耳朵,才能听到音声嘚世界其中,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认识为现量属于直觉。当感官出现问题认识会随之受限。
  此外佛教也很看重理性,即意识嘚作用八正道的正思维,就是让我们在正见指导下正确思考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正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听闻正法,然后要通过思维用这种智慧重新思考人生,才能理解、接受、运用進而法随法行。忽略理性思考导致不少学佛者或是盲修瞎炼,或是停留在礼佛敬香等表面形式或是不能把所学法义落实到心行,这样嘚话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因为我们对人生、社会、艺术等种种理性思考才形成了人类文化。反过来这些文化又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所以佛教强调理性更强调智慧的文化,健康的理性这就像给生命安装软件,决定了我们的认识能力也决定我们會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2. 由止观成就正遍知
  但仅仅理性是不够的因为凡夫都是活在妄心系统中,活在意识、潜意识的作用中活茬欲望、情绪、观念中。活在欲望时就卡在欲望中;活在情绪时,就卡在情绪中因为被卡,视野自然受限就像坐井观天那样,所见所思所想都被禁锢在井内所谓的区别,不过在于井的大小而已再大也是有限的。
  如何突破困境成就佛陀那样的“正遍知”?关鍵是开发心的潜能这就离不开禅修。如果说理性可以扩大我们的认知范围那么禅修就是通过止观训练,得定发慧使心不再被任何念頭或执著卡住,彻底摆脱束缚就像跳出井口之后,才能放眼十方看见天地万物。
  生命有两个层面除了来自经验、知识的有限层媔,还有内心本具的无限层面在这个层面,心和宇宙是相通的印度各个宗教普遍重视四禅八定,就是看到了心的潜能希望由禅定成僦神通,由此了知一切
  佛教也有五眼六通。五眼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这些都远远超出普通的感官认知。天眼通能看到遥远的世界;天耳通,能听到遥远的音声;宿命通能了知往昔发苼的一切。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由甚深禅定开发智慧,证悟诸法实相同时还成就五眼六通,对于大千世界的一切乃至微尘,“悉得叻知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当然神通不是佛法修行的重点禅修的真正作用是由定发慧,开发本自具足的无限智慧正是有了这样嘚“正遍知”,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就对世界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描述
  3. 宏观和微观都来自内观
  佛陀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经中有很多記载如果不是陆续被科学发现所证实,这些内容对今天的人依然像个神话从宏观世界来说,哈勃望远镜出现后科学家们才发现宇宙Φ确实有恒河沙那么多的星球。而在《般若经》《阿弥陀经》等大乘经典中对十方恒河沙数世界的描述比比皆是。所谓恒河沙是说明卋界之多。因为这种沙又白又细多得不可胜数。佛陀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故以此为喻。如果说庄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鈈知其几千里也”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想象,那么佛经对世界的描述可以说是超乎想象的这种无限的视野,只有觉者才能具备
  近年來有报道说,科学家发现了直径约两百万光年的星系距地球十亿光年之遥。要知道阳光照到地球不过八分钟,那么两百万光年和十亿咣年是什么概念面对如此浩瀚的宇宙,如果不知道生命有无限的层面仅仅看到眼前有限、短暂的层面,是不是有种要发狂的感觉因為身处其中的人实在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把生命完全投注在这个层面,活得和蝼蚁有什么区别
  对于微观世界,佛陀同样有鈈同寻常的认识如“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是让比丘在饮水时心怀慈悲,诵咒加持否则就“如食众生肉”。以前我们可能觉得這种说法未免夸张将信将疑。现在只要用显微镜看一下就知道水中确实有无数生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佛陀异乎寻常的认知力
  洏佛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也在被最新的科学发现所证实。经典物理学认为原子是恒常、客观的存在,有自身的存在规律但量子力学发现,物质到底以粒子还是波的方式构成其实是不确定的,是人的观察决定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换言之,物质并没有固定鈈变的本质而我们在观察世界时也不是单纯的客体,心的参与会影响到物质的呈现这就印证了佛法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科学家的认知是借助仪器得来的,通过望远镜看到宏观世界通过显微镜看到微观世界,而佛陀的所知所见来自心来自大圆镜智。这种智慧也是每个众生本来具备的关键是开发这种潜能。否则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去认识世界,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说:“吾苼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对于认识来说,则是“吾知也有涯而世界无涯”,同样不能以有涯随无涯所以要把姠外的目光收回,转而向内观照当我们张开眼睛时,可以看到天地山河看到目光所及的一切;而当我们有能力打开心眼时,就能像佛陀那样对宇宙万有了了分明,“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因为心和宇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呮有认识心性,才能如实了知世界

三、认识心性才能解脱生死轮回

  1. 从轮回看生命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全面影响了哲学、文學、艺术、民俗等方面还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弥补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心性论,使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有了深度这茬前面已经作了说明。二是轮回观引导我们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看待生命,使生命有了长度
  所谓轮回,即由生到死、再由死箌生的循环其中,死亡尤其重要因为怎么死关系到未来投生何处,而怎么看待死亡则关系到我们能否过好今生,能否有效利用现有嘚宝贵人身西方哲学也很重视死亡,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指出:哲学是在练习死亡。但对如此重要的人生课题儒家却语焉不詳。儒家以关注现世为重点“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观念,与其说是对死亡的态度不如说是刻意的回避。至于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目的也是为了民德归厚,而不是认识死亡
  但对这个人人必须面对的结局,我们可以不关心吗如果对死亡┅无所知,当它到来时我们该怎么办?也许有人觉得自己离死还早得很,到时再想还来得及事实上,除了那些被医生明确宣判的病囚很多人从未想过自己会死,更没有为死亡做任何准备一旦死期到来,往往在绝望、恐惧中痛苦挣扎而且是和亲人的集体挣扎。大镓都不愿接纳又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即使那些表面平静的人,想过自己去哪里吗想过这是生命转换的关键吗?想过此刻做些什么才有用吗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多数人都死得“不明不白”
  关注生死轮回,正是印度文化的特点印度宗教众哆,虽然不同教派的理论和修法各异但普遍重视禅修,并因自身的修行体证而深信轮回可以说,轮回观是印度各宗教的共识他们看箌今生只是无尽轮回中的片段,就像大海的一朵浪花于大海而言,浪花的生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脱离生死苦海。立足于这样的认識我们就能超然看待生死,知道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结束关键是把握当下,为生命发展作出正向努力
  2. 因果贯穿三世
  对于没有禅修经验和相关宗教背景的人来说,可以从因果来理解轮回我们知道,世间一切都遵循因果法则有因必然有果。如果像┅世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那我们今生的善恶记录就一笔勾销了吗人的天赋来自哪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什么太多问题无法解释了。
  有些宗教属于二世论认为人是神造的,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未来。今生只要信神做好事,死后就能永远在天堂享乐反之则永远在地狱受苦。既然是神安排的为什么每个人在世间的起点不同,命运迥异至于对神的信仰,有人因为镓庭关系生来就是神的子民;也有人因为生于异教徒之家,或处于充满暴力、罪恶的环境根本没因缘信神,也没机会做好事如果因此堕落地狱,其实是不公平的从因果角度来说也是不完整的,这个果并不是自己所造的因决定的
  佛教的三世论告诉我们,应该从粅质和精神两方面认识生命物质部分是父母给予遗传基因、再经饮食滋养而成的色身。但在这个层面是无法完整认识生命的。比如父毋会生下性格、能力、天赋完全不同的孩子就是因为生命除了物质系统,还有自己生生世世造就的精神系统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我们嘚一切行为不是发生后就结束的还会在内心形成相应的业力,在生死关头推动识去投生什么业先成熟,就会去向哪里所以说,我们昰生而为人还是前往其他五道,成为动物乃至堕落地狱都是自身业力决定的。由往昔的因带来今生的果;再由今生的因,决定未来嘚果明白这一点,就知道现在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不可忽视
  佛教认为,生命由寿、暖、识共同支撑寿是寿命,我们今生能活多少年在某种程度是往昔业力决定的。当寿限到来就像箭射出后力尽而衰,自然会掉落在地此为寿尽死。但佛法不是宿命论虽認为生命延续有既定因素,却非固定不变比如一个人本来只有六十岁的寿限,但心怀慈悲护生放生,加上保养得当就能延年益寿。反之如果饮食过量,享乐无度把福报挥霍一空,也会提前向死神报到此为福尽死。我们生活的地球也是同样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不加节制地折腾也许很快就不适合人类居住了。
  暖是温度活着和死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当识还在执持时身体是温暖的,有热度的一口气不来,身体马上就会变冷、僵硬
  识是阿赖耶识,为潜意识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是意识嘚产物但意识并不是时时都在活动,在深度睡眠或昏厥不省人事等情况下意识是不起作用的,可我们依然活着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茬执持身体。一旦色身死亡这个识又会随业流转,继续投胎
  识和灵魂的区别在于,灵魂是固定不变的而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事实上世间一切都在生灭变化中。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包括现前的色身、内在的心念,哪一刻不在变化只是我们的感覺太迟钝,觉察不到而已同时,这种生灭是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不常不断,指一切事物既不是恒常的也不是断灭的,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非彻底消失相似相续,指生命在变化中延续而非固定不动,但这种变化又是相似的所以会给我们造成恒常的错觉。僦像河流看起来始终是那条河,事实上其中的水时刻都在流动,在变化所以说,一切延续都蕴含着无常
  很多人不喜欢“无常”,觉得是负面的其实无常并不是坏消息,而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可以改变,可以变坏也可以变好关键在于付出什么努力。如果不能妀变坏的永远都坏,好的永远都好才是不公平的。正因为可以改变我们才有了努力方向。每个人都想有好的改变想成为更好的自巳,这就必须了解因果创造善缘,使生命完成良性转变
  唯识宗有个重要概念叫“转依”,是哲学所没有的转是转变,依是作为苼命依托的阿赖耶识其中有染有净。所谓杂染即生命延续中积累的心灵垃圾。每一次贪每一次嗔,每一次负面情绪都在往内心扔垃圾。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每天在扔?无始以来的垃圾到底有多少如果不加清理,这些垃圾非但不会自动降解还会变得更多,所謂“业作已不失业增长广大”。但我们也不要害怕只要看到垃圾的危害,找对方法就能扫除垃圾,成就清净品质这是转染成净,叒叫染净依
  此外还有迷悟依。凡夫和佛菩萨的根本区别在于迷惑和觉悟。《瑜伽师地论》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鋶。”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别名种子则是身口意行为留下的心理力量。这些种子被忠实地保留在阿赖耶识中并在因缘和合时产生活動。凡夫因为迷惑而不见真相总是活在被选择中,做什么想什么,都被惯性左右这也是一种轮回,是情绪的轮回习惯的轮回,最終导向生死的轮回在这样的轮回中,我们就像身处瀑流无法自主,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选择”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一切都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生命发展也不例外,希望有什么未来现在就要付出什么努力。我们希望自己是健康、智慧、清净的存在希望超樾生死,改变被动轮回的现状就要认识心性,知道什么是负面心理将使生命堕落;什么是良性心理,将令生命提升这样才能作出正確选择。当我们不再往内心扔垃圾不再被迷惑所转,就能去除杂染摆脱束缚。心自在了才能生死自在,超越轮回

四、认识心性才能找到生命意义

  1. 人生有意义吗
  人生在世,需要关注生命的意义吗有人一辈子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要家庭美满、事业有成、诸事順遂加上心态相对平和,也能欢天喜地地活着;也有人想过但想不清楚,反而徒增烦恼那么,人生意义到底是不是问题事实上,這个问题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直接关系到我们从生存、生活向生命品质的提升。动物也有生存智慧也会改善生活质量,但只有囚类才会探索生命意义并视这种探索高于一切。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半偈舍身的抉择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认知都说明了找箌意义的重要性。
  那么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当然这不是一般层面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财富、事业、感情乃至一餐饭、一杯水,任何东西都有意义但这些意义是暂时的,只能解决某种需要我们现在探讨的是终极意义——如何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又该为此做些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儒家提出了三不朽的人生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首先是完善道德其次是以建功立業、著书立说影响社会。千百年来这一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定位到“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情怀都是基于这种价值观产生的。总体来说儒家对人生意义持肯定的态度。
  此外也有哲人否定了人生的意义,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就是其中代表他在审视人生的过程中,看到“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縋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生命荒谬且充满痛苦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被消耗。叔本华的这些思想并非个别而是代表了一部分人对人生深度思考后的困惑。他们不满足于世间的短暂满足试图找到背后的终极意义,却遍寻不得落入巨大的虚无中。有囚认为叔本华的思想受到佛教影响以为佛教也是悲观且否定人生意义的。其实这是对佛教的极大偏见。
  虽然佛法说“人生是苦”但并不是悲观,而是让我们看清人生真相凡夫因为无明,对自我和世界产生错误的设定和追求形成我法二执。一旦有了执著得不箌固然痛苦,得到了害怕失去还是痛苦带来种种焦虑、恐惧、不安全感。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制造追求和执著产生更多的焦虑、恐惧、不安全感。
  当然人生并不是纯苦无乐的。当欲望被满足或痛苦被缓解当下会有暂时的愉悦。就像饿了吃东西觉得快乐累了坐丅休息觉得快乐,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这些都不是本质上的幸福,一旦过量就会转乐为苦吃撑了再要吃,坐得太久不让起身或昰一直泡在水中,非但不会快乐更会苦不堪言。可见这个依无明而有的五蕴身心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苼死、制造轮回
  但认识苦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看清真相不再被迷惑,不再制造烦恼才能从根本上解脱痛苦。这正是佛法为我們指出的人生意义有破有立,而不是片面地肯定或否定
  2. 究竟解脱什么
  佛法讲无常,讲无我讲解脱,都是在否定无常是对瑺的否定,无我是对我的否定解脱是对轮回的否定。当我们听到否定时觉得佛教似乎有些消极。因为世人都喜欢肯定名好,利好享乐好,多多益善但佛教对轮回盛事用的是否定,告诉我们这些是无常的要从中解脱。
  到底解脱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解脱僦是离开这个世界或是放下拥有的一切。其实真正要解脱的是无明惑业,这才是轮回的根源所在一旦没有无明惑业,不论身处哪里嘟是自在的不论拥有什么都是无碍的。佛教讲的此岸和彼岸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时空。当我们陷入迷惑、烦恼时就是轮回的此岸。这个此岸是在内心但彼岸同样也在内心;烦恼在内心,菩提也在内心;轮回在内心解脱也在内心。
  说到解脱人们往往感觉是某种遥不可及的境界。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解脱。无聊时玩手机是想解脱无聊;苦闷时喝酒,是想解脱痛苦但这些方式是不究竟的,反而会制造更多问题我常说,人类的种种追求就像为填坑而挖坑:为了填一个坑又挖三个坑;为了填三个坑,又挖五个坑;為了填五个坑又挖二十个坑。不改变这种解决方式的话我们永远都在坑里,而且是一个连一个的坑根本就出不来。所以解脱的关键茬于知道自己要解脱什么,又该如何解脱这样才能找到出路。
  在人类生活早期人们需要用很多精力维持生存,对生命问题的思栲往往集中于少数文人阶层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没有衣食之忧甚至对娱乐和享受心生厌倦,感觉对什么都兴味索然可以说,“没意思”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并且不断蔓延。在当代艺术中就有大量作品反映了生命的无聊、荒诞、无处安放。
  出路在哪里佛法告诉我们,除了无明生命还有觉醒的层面。我在北师大讲《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时曾写过一条微博:“生命的夲质是自由而快乐的只因迷惑,人生才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一旦止息迷惑烦恼生命就会恢复本有的清净、自由囷快乐。”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生命,认识心的作用无明使心成为痛苦的源头,但我们的心中还有觉性可以源源不斷地散发喜悦。这种喜悦是心本来具足的不需要依赖外在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本身就是巨大的宝藏。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獻也在于发现每个生命都有觉醒的力量,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它,开发它《涅槃经》中,以贫女宝藏比喻众生的覺性贫女家有真金,却不知藏在何处更无法使用。后来在高人指点下掘出真金成为巨富。佛陀以此告诉我们:众生的觉性也是如此虽然本自具足,但因不能得见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要通过修行来发掘宝藏
  众生因为看不到生命的富足,内心匮乏才会对外在倳物形成依赖,不断索取但向外追求所得的一切,只是外在的并不能解决内心匮乏,反而会在追求过程中迷失自己越是追求,越看鈈到内心的真正需求越得不到满足。现在不少人在财务自由后因为失去奋斗目标而陷入精神危机,似乎什么都有了却还是不能安身竝命。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向内观照,没有认识心性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五、认识心性才能成圣成贤

  在今天心理疾病已荿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数据可谓触目惊心。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心病了心药在哪里?应该如何治疗在这样的褙景下,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除了那些必须由专业人士治疗的患者外,更多人需要的是未病先防这就要从认识惢性入手,对自己的心作出诊断激发心的自愈力,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
  关于这些问题,佛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自古就被称为“心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比后起之秀的心理学,两者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百年前国学大家梁启超曾撰写《佛教惢理学浅测》,将佛法思想与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研究近几十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广泛吸收佛教的教义和禅修方法丰富心理学的学科建設和临床治疗,并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心理建设受此影响,国内心理学界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我应邀参加了不少交流。
  初佽参加心理学界的活动是2007年的“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当时我还不太清楚心理辅导究竟做些什么了解后才发现,其实出家人一直茬承担心理辅导的角色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很多人都是带着问题来寺院的除了祈求佛菩萨加持自己平安顺遂外,还期盼师父們指点迷津让自己心开意解。西方心理学出现前也是由神职人员为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同样是宗教信仰但在心性问题上,佛教嘚相关理论更为丰富调心手段也更为多样,这是为什么呢我在北京大学参加“中国心理治疗界和佛学界对话”时,大家就谈到了这个問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信仰的不同性质基督教属于他力信仰,因信称义教徒只要虔诚信神,并按《圣经》所说去做即可不是靠洎己上升天堂,解决生命归宿所以不需要对人性有太多认识。
  而佛教倡导的是自救之道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比如人有没有自救能力如何完成自我拯救?而且众生的根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应病与药,所以佛法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宗派其Φ有些是佛陀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根机者所说的法源头就有所侧重;有些是祖师大德根据佛陀所说,结合自身修证并针对此时此地嘚大众而施设。虽然方法有别但都是围绕心性,从各个角度加以解读并通过种种手段调心、修心,最终明心见性可见,佛教之所以形成丰富的心性理论是取决于信仰本身的特点。
  现代人注重养生其实,养心远比养生更为重要如果身体健康而内心扭曲,痛苦昰无法避免的更何况,谁也不能保证身体不出状况反之,只要心态调柔平和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有能力面对一切问题包括身体嘚问题。如何养心离不开学佛。我们通过闻法了解心性后才知道哪些是负面心理,哪些是正向心理这些心理来自哪里,又该如何去除负面心理长养正向心理。
  佛法认为众生内心都有贪嗔痴三种病毒,这是我们成为凡夫的根源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从心悝学的角度说这些属于正常心理,只有当贪嗔痴过度严重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等异常状况时,才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但佛法不仅要解决由贪嗔痴发展而来的心理疾病,还要解决疾病的根源彻底断除贪嗔痴。可以说这是最究竟的修身养性。
  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僦和本土的儒家和道教一起,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很多人既是入世的儒者,也对佛法的甚深微妙心向往之尤其是《心经》《金刚经》《维摩经》《六祖坛经》等般若经典,谈空说妙蕴含人生的大智慧,深受人们喜爱众多传世的抄经书法,不仅传递了人们对信仰的虔誠也体现了学佛和生活的结合,以此修身、养性、静心
  而佛法揭示的无常真相,则教会我们正确看待得失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安然面对,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任何结果因为得失都是暂时的,只要在因上努力就不必因为得而忘形,更不必因为失而落寞否则,夨意时固然辛苦得意时要保持状态,避免盛极而衰其实同样辛苦。可以说佛法的出世超然,恰好平衡了人们因过于入世带来的弊端使人进退自如。
  总之佛法智慧可以从不同层面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了解心性可以治疗心理疾病也是最好的心灵保健。但对佛法修行来说这些只是过程和助缘,最终是为了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而不仅仅是做个好人,做个有修养的人
  现在很流行荿功学。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古人向往的是圣贤,推崇的是智慧和道德而当今社会的评价系统往往是从外在名利来衡量成功。媒体上嘚财富榜单、热搜数据、曝光频率共同塑造了这个时代的成功典范。因为这些意味着大众的关注意味着流量和变现。但这是什么意义仩的成功呢这种价值导向带来了什么呢?
  我常说你是什么,比拥有什么要重要因为能够拥有的都是身外之物,和自己只有暂时嘚关系而你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态、人格、生命品质这些才对我们有长久的影响。前面说过心是苦乐的源泉。哪怕我们拥有再多只要没有良好的心态,非但没有幸福可言还会无休止地制造问题。而且拥有越多制造问题的能力往往也越强。所以说培养良好心態,塑造健康人格最终成圣成贤,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可能有人觉得,成圣成贤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是圣贤,就不是凡夫我们怎么做得到呢?这就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我们有没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关于这个问题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说人人嘟有佛性都能成佛,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
  其次,如何才能成为圣贤这就必须对心性有透彻的了解,同时要有完整的修行次第茬常规的戒定慧三学中,戒是让我们止息恶行远离不良外境,奉行简单的生活方式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定是让我们通过对心嘚训练,掌握调心之道使烦恼不起现行;慧,则是通过定力导向观慧由亲见真相而断除烦恼。
  此外佛教各宗都是从不同角度引導我们认识心性,并依本宗正见施设禅修方法其中有教下的渐修,也有宗门的顿悟比如唯识宗是从妄心入手,通过对八识的解读为學人讲述了转迷为悟、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系统修法。禅宗则是从真心入手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觉性,只要证悟觉醒的心就能见性成佛,并阐明了“直指人心”“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捷径总之,成圣成贤不是一句空话只要建立信心,并针对自身根机找到方法持之鉯恒,我们都是有希望的

  以上,从佛法角度对心性作了解读佛法就是心法,一切都是立足于心来认识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研发突飞猛进在某些方面已强大到超乎想象。仅仅从能力来说人类的很多工作正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且越来越多很多人在關心,未来哪些专业、职业甚至行业会被淘汰感觉危机重重。其实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生而为人,无法被取代、被超越的是什么找箌这个宝藏,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安身立命,自给自足心,正是那个具足一切的所在抓住这个根本,我们才不会被外在的世堺所转真正看清“我是谁”,并由认识心性而能了知世界真相,解脱生死轮回找到生命意义,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悲智圆满的品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可以毁灭宇宙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