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
)。A.它能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它能吸纳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增加1000元B.增加200元C.增加5000元D.增加4000元2A.鼓励资本流入B.抑制资本流入C.刺激出口抑制进口D.刺激进口抑制出口3A.一级市场B.二级市场C.第三市场D.第四市场4A.金融期货B.金融期权C.掉期D.套利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范文十篇】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范文一:4.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1崩投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崩投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来源及生产的两种方法是?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及历史趋势是?
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什么
3.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和特征是?
主要组成:p2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第一章知识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3.如何理解物质及其属性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是什么?
第四章知识点
1.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及途径,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5.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6.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是?
7.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8.剩余价值的来源及生产的两种方法是?
9.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是?
10.资本积累的源泉、本质及历史趋势是?
11.产业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是?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实质?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及本质是?
1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选举的实质?
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
必然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律前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指人们掌握客观规
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改造世界的境界.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23页)就具体问题而言,任何一个客观规律一经被认识和利用,就是实现了一个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不过在这阶级社会里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束缚,只要到社会主义社会才较为顺利.但是,必然王国仍将存在,还要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范文二:学习劳动与劳动力价值
  理论界流行的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三个要素是:维护劳动者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子女养育费;形成复杂劳动力所必需的教育培训费。这几个决定劳动力价值要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仅凭这几个要素解释不了复杂劳动力价值大于投入的教育培训费和简单劳动力价值,即不能说明为什么复杂劳动力与简单劳动力一生收入的差别大于教育培训费;也解释不了教育培训费相同,即同等学历者的不同工资水平,例如,同是大学毕业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各人工资水平拉开了差距。这引起笔者思考,复杂劳动力价值决定要素似乎遗漏了什么内容。从简单劳动力到复杂劳动力,再到更复杂的劳动力,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教育培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投入教育培训费,劳动者还要投入学习劳动。因为仅有教育培训费投入而没有学习劳动的投入,复杂劳动力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劳动者必须投入学习劳动,才能接受和掌握作为复杂劳动力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生产复杂劳动力投入的教育培训费形成劳动力生产与需要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如实地估价,既不夸大也不贬低这种人类实践的新经验,以利于我们发挥政府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比如: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平均价格的作用。市场价值和平均价值,都是从不同时间跨度的价格平均数得来的。这个平均数既“是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所经历的波动的推动力和运动原则。”同时又“是商业投机的基础。因为商业投机在计算各种可能性时,既要考虑到它当作价格波动中心的中等平均价格,也要考虑到价格围绕这个中心上下波
?那么,平均价格是怎样作为推动动的平均幅度。”
价值,同样,投入的学习劳动也应形成劳动力价值。生产复杂劳动力投入学习劳动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学校学习期间投入的学习劳动。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接受老师传授知识,阅读图书等等,要付出脑力耗费,学习技能和操作要付出脑力和体力耗费。人们早已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收获与付出学习劳动成正相关关系。如果经过大学学习由简单劳动力变成了复杂劳动力,那么在这个复杂劳动力身上凝结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劳动,因而在这个劳动力身上就形成一个新的价值。在这里,复杂劳动力作为教育产品,既耗费了教学过程所必需的教学设备,又耗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因而计算教育产品的耗费时不仅要包括教育费用(教学设备消耗和教师劳动耗费),而且还要包括学生学习劳动耗费。劳动力素质提高作为教育产品,它既包含了教育者的劳动,又包含了接受教育者(学生)的劳动,它是这两方面共同劳动的结晶,没有这两方面的共同劳动,教育产品是不能形成的。这是教育产品不同于认真探讨。其三,要将学习和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市场价值帮助我们从价值理论的抽象世界回到商品交易的现实世界,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之源泉。“这里就是罗得岛,就在这里跳吧!”
[本文某些构思曾得到三峡学院客座教授姜启渭先生的提醒,谨致谢忱]
(作者单位:四川三峡学院 万县市634001 责任编辑:毛树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80页。
力推动商品价格波动的?怎样由平均数识别商业投机、利用商业投机、提防商业投机?这些问题都需要
其他产品的特点。如果把学校教育者的教学活动看做是在提供教育服务,把学生看做是在享受和消费这些服务,那么教育服务的价值当然就只包括教学设备耗费和教育者的劳动了。的确,从提供教育服务一方来看,不包括学生劳动,教育服务一方的产值不包括学生学习劳动的凝结。然而,由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服务不是教育产品,它只是形成教育产品不可缺少的劳动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产品是学生身上的复杂劳动力。因此,在校期间的教育培训费只是复杂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由于把教育服务看成是教育产品,因而接受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复杂劳动力的价值就只包括教育培训费,而不包括学生学习劳动的凝结了。看来,这是复杂劳动力价值不包括学习劳动所形成的价值的原因之一。
(2)在工作实践中投入的学习劳动。劳动者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投入劳动,生产出产品和取得科研成果,其劳动形成产品和科研成果的价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积累了知识和增长了才干,劳动能力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也就是说,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更复杂的劳动力。这个更复杂的劳动力是他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学习劳动的结果。在实践中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都需要劳动者用心学习和刻苦钻研。在工作实践中,谁肯下功夫学习,谁下功夫大,谁就会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在同一时期相同的工作实践中,不同人的劳动能力增长大小不同,就在于他们投入劳动的差别。实践出真知识,实践长才干。由于这种学习劳动是与生产和科研投入的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会使人忽视这种学习劳动的投入,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完全归结到生产和科研的劳动投入上。的确,生产和科研的劳动投入与劳动能力提高的投入很难划出一条明显的界线,但是,这两种劳动投入产生的不同结果使人可以把二者区别开来。这正如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把生产它们的具体劳动区别开来一样,产品与劳动能力提高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就把投在它们上面的劳动区别开来。投在产品上的劳动形成产品的价值,而投在劳动力上的学习劳动则形成劳动力的价值。由于这两种劳动投入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人们注意到了在劳动者之外独立存在的产品上的劳动投入,而忽视了与劳动者人身不可分的劳动力上的劳动投入。这也许就是复杂劳动力价值不包括学习劳动形成的价值的又一原因。
(3)在业余时间投入的学习劳动。各个复杂劳动力生产上耗费的学习劳动除以上两种差别外,还有
业余学习上的差别。有人在业余时间投入学习劳动较多,较快成为更复杂的劳动力,有人投入学习劳动较少,成不了更复杂的劳动力,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更复杂的劳动力。更复杂的劳动力所具有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投入更多学习劳动的结果,因而具有更多的价值。在其他情况相同时,由于业余时间学习劳动投入的不同,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拿工程师工资,有的拿高级工程师工资,等等,这反映了不同复杂劳动力价值上的差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这说明业余学习在复杂劳动力上的生产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业余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消费活动。第一,一般生活消费活动是进行简单劳动力的再生产,只是维护原有劳动力存在,没有增加劳动力使用价值。业余学习看起来是一种生活消费,其实它是一种创造使用价值的行为,业余学习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使原来的简单劳动力变成了复杂劳动力,使本来就复杂的劳动力变成更高档次的复杂劳动力。第二,由于一般生活消费活动不增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生活消费中的时间耗费不会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业余学习劳动的耗费由于增加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了新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业余学习劳动会凝结在增加了的劳动能力上,形成劳动力的新价值。第三,一般生活消费活动,即维护劳动者生存而必须进行的吃、穿、用、住等等所花费的时间,就是个人的生活时间,这些时间无需从社会取得补偿,说它形成价值毫无意义。生活消费活动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须从社会得到补偿,因而其生活资料价值就要形成劳动力价值。生产复杂劳动力必须的学习培训费应形成劳动力价值,从社会得到补偿。生产复杂劳动力所耗费的学习劳动时间是个人生活享受时间的扣除,也应形成劳动力价值从社会得到补偿。这部分时间所形成的劳动力价值对应于与其相适应的一份消费品价值,表现为该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其生产复杂劳动力花费的学习劳动相适应。实际上这是用生活水平的提高来作为被学习劳动占用了的生活享受时间的补偿。
以上几种学习劳动都形成复杂劳动力的价值,都构成各种档次复杂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复杂劳动力所花费的学习劳动形成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和补偿,这有利于鼓励和促进复杂劳动力的生产,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虽然国外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实践上早已承认了投入复杂劳动力生产的学习劳
动形成劳动力价值。与简单劳动力相比,复杂劳动力价值大于投入的教育费用,以及同等学历的各种层次的复杂劳动力工资水平差别,其原因都在于学习劳动形成劳动力价值,投入学习劳动的差别便形成各种档次复杂劳动力价值的差别。
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复杂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笔者认为,教育培训费不费会使劳动力价值增值。
学习劳动形成的价值,要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确定。正如部门内竞争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一样,复杂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学习劳动形成的价值部分)也由生产同种复杂劳动力的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形成。
让我们应用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来说明劳动力市场价值的形成。不同劳动者生产同种复杂劳动力所需的个别学习劳动时间是极不相同的。例如,机械工程师这种复杂劳动力,内外在条件优越者(本人天分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工作环境较好,等等),由技术员到工程师,假定平均用4年时间;内外在条件中等者,假定平均用5年时间;内外在条件较差者,假定平均用6年时间。这三类不同的个别学习劳动时间所生产的这种劳动力,依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同组合状况而确定其市场价值。当社会对机械工程师劳动力的需要与供给大致相等时,如果市场上大多数这种劳动力是在中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优等条件和较差条件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致相同,那么该种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就由中等条件下生产所花费的个别学习劳动时间来决定,在我们假定的例中为5年时间。如果大多数这种劳动力是在优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那么这种劳动力的市价值就由优等条件下生产所花费的个别学习劳动时间来决定,在我们假定的例中为4年时间。如果大多数这种劳动力是在较差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那么这种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就由较差条件下生产所花费的个别学习劳动时间来决定,在我们假定的例中为6年时间。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价值的形成也有影响。当这种劳动力供给极大地超过需求时,劳动力市场价值就由较好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决定;当这种劳动力的需求极大地超过供给时,劳动力市场价值就由较差条件下的个别价值决定。
总之,学习劳动应成为复杂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要素,作为马克思原有劳动力价值决定要素的补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望学术界同仁批评指正。
会使劳动力价值增值。诚然,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形成的复杂劳动力价值比简单劳动力价值高,但是,这高的价值不能看成是后者的价值增值。首先,简单劳动力与复杂劳动力是两种不同档次的劳动力,作为劳动力商品,因其凝结着不同量的人类劳动所以有不同的价值。其次,学习培训期间放弃的工作收入,可算作教育培训费的组成部分,计入复杂劳动力的价值之中,但这笔学习费用不会取得利息而增值。再次,学习费用垫付与回收补偿的时间差也不能成为其取得利息而增值的理由。我们知道,固定资本的垫付与回收补偿也有时间差,但对固定资本补偿而提取的折旧费并不包含固定资本价值的利息。可见,教育培训费价值增值说不能成立。其实,复杂劳动力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力价值和教育培训费的部分,是学习劳动形成的价值,而不是什么教育培训费的增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科研费用成为科学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科学劳动力价值大大高于
?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一般劳动力价值。看来持此
观点的学者混淆了科研成果价值与从事科研工作的劳动力的价值。这两种不同商品的价值决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不可弄混。科研费用是用于取得科研成果的费用,它理应包括在科研成果的价值之中,作为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费用用在科研项目上,它并不用在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力的生产上,它怎么能成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尽管科研费用中有一部分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工资来支出,然而也不能认为科研费用是科研工作者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费用中支出的劳动者的工资,是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等价物,它并不决定劳动力的价值,恰恰相反,是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工资支出量。因此,用支出大量的科研费用来说明科学劳动力价值大大高于一般劳动力价值,是不具说服力的。科学劳动力是复杂劳动力,在这种劳动力身上花费了较多的教育培训费和较多的学习劳动,因而它们的价值高于一般劳动力价值。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教育培训费可由当时社会平均数来确定。生产复杂劳动力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  武汉430064 责任编辑:潘永强)
郑志国:劳动力价值新探,《岭南学刊》1995年第陈征: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
范文三:劳动力价值
一、什么是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因此,劳动力的价值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力的生产要以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而劳动者的生存和维持,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由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的。
二、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就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工人维持他本人及其家属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过程。所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维持工人自身正常生活状况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如食物、衣服、燃料、住房等等,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持工人家属、子女即劳动力的替补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总有一天会丧失劳动能力乃至死亡的,必须有新的劳动力来补充。因此,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中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
③劳动力的教育费用。要使劳动者施展自己的劳动力并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就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这要花费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劳动力的教育费用因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多有少,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所需的教育费用较高。这种教育和训练费用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三、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因素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及其构成。
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对食物、衣服、燃料、居住等等自然需要的范围的不同。
另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取决于工人阶级形成的条件、风俗习惯以及一般的生活水平等等。
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用工成本的关注虽然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只关注用工成本,而不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也即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对企业在对待员工的做法上会产生很大的误导。因此,我在此特别强调,在我们讨论用工成本时,一定要连带其他几个相关指标,即劳动力投入的工时和得到的报酬,劳动力创造的产出,以及劳动生产率。其中尤以劳动生产率为核心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力投入的工时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常常用劳动力每小时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来衡量。很明显,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除了员工的知识、能力、技能水平之外,还与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资本投入、能源利用水平、组织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生产率是企业运作总体水平的体现,劳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员工的价值(从报酬来看)也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工资要显著高于中国工人工资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从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资料来看,在过去5年()中,虽然员工工资的年均增幅达到3.23%,用工成本增加了,但是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年均增幅2.5%.二者并非对立指标。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最近透露的资料,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国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2008年,中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 的24.8% .换句话说就是,在创造财富能力方面,一个美国人&顶&中国16个人,一个日本人&顶&中国13个,一个俄国人也&顶&中国4个。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马建堂透露的另一个资料也许可以为此作一注解,那就是中国企业在资源特别是能源利用效益方面的低效。200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
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分别只占3.3%和5.1%.
  而在企业的组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两项上,我并不能找到具体的相关数据。但是从这些年中国企业在&向管理要效率&的强烈需求上,我认为大部分企业在管理,特别是流程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管理、资本管理、人员管理上尚有许多潜力可挖,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只有从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全面因素入手,才能真正解决用工成本的问题。仅在减员、降薪、少做培训、减少福利上做文章,将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
  陈晓萍
  2011年4月于美国西雅图
范文五:劳动力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
(1)为恢复工人体力、脑力消耗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2)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所必需的养活工人家庭成员的生活资料价值;(3)为提供熟练劳动者所必需的工人的教育和训练费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值因各国各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有差别。
跨国公司:发达资本主义归家的垄断企业,一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置分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和生产的垄断企业。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他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小商品生产者向两级分化。
资本最初总是要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商业信用: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帐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超级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劳动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指资本家按照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林润率计算每个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数量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由于控制某种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绝大部分,而人为地将商品价格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资源配置: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
范文六:劳动力商品和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P154)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心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式由于这一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它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提供启发了工人的觉悟的宝贵材料,但却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P213)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达到使客体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占有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称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范文七: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其中资本概念的提出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就是剥削。马克思通过逻辑严密的演绎推导了货币到资本的转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概念的表述。文章试图通过回顾《资本论》中劳动力商品的论述,解释劳动力价值在劳动过程中的运动。  关键词:劳动力 劳动力价值 劳动 资本论  一、劳动力商品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的概念。“劳动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个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他认为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成为了商品。作为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定义是能否推导出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从产品的角度来考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则表现为生产劳动,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表现为原使用价值的消失和最终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创造。”(马克思)简言之,劳动能够使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转变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使依附于原使用价值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中。举例来说,将皮革制作成皮鞋,此时,劳动使皮革的使用价值消失了,而新的使用价值(皮鞋)被创造,同时,皮革的价值被转移到了皮鞋的价值中,根据商品价值的定义,它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皮鞋的价值是皮革的价值加上将皮革制作成皮鞋新加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的价值是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要计量生产一个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困难的,马克思在这里做了一点变通,而且这个论述是极为合理的。劳动力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劳动力的生产要以这个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而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而言,马克思将劳动力价值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的补充者即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或者子女的教育培训费用。马克思解释劳动力价值中包括子女的生活资料是为了使劳动力这一商品能够永续供应,而教育培训费用则是为了使劳动力能够胜任复杂的专业的劳动,从而能够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使用价值。  劳动者,作为无产者与生产资料脱离,不得不出让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获得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从而能够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要,完成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正是由于这种雇佣关系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能够拥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使用价值——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当新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时,资本家获得了所谓的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价值的消失  回顾完劳动力商品的论述。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价值公式w=c+v+m,在这个公式中,c表示生产资料的价值,v+m表示生产过程中新加入的人类劳动,其中v是对劳动力价值的补偿,m是剩余价值,v则是产成商品的价值。这个公式很直观的解释了劳动过程,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运动过程,在最终商品的价值中包含劳动对象的价值(c)。但是,劳动力价值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一度给笔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单看这个公式,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了最终商品的价值中去。这是不对的,v+m是生产过程中新加入的劳动,是新创造的价值,马克思表达的很清楚,v是对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如果说,劳动力价值的确转入了最终商品的价值,那么商品价值则等于,c+v是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价值,是资本家预付的用于购买者两个要素来完成生产过程的资本,v+m是劳动创造的新的价值。这个公式是与w=c+v+m相矛盾的,那么我们得出,劳动力价值没有转入最终商品的价值。  考虑所有的价值运动: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生活消费过程,基本生活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劳动力的价值中;教育培训过程,教育培训费用(价值)转移到了劳动力价值中。可见,除了劳动力价值外,找不到另一种商品,它的价值消失了,也许该庆幸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还能够补偿价值的损耗。遗憾的是,马克思在讨论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时,也区别对待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谈前者时,将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累加到了最终商品价值上;在谈后者时,仅仅是将其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累加到了最终产品上,而没有谈劳动力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中,也再次强调,劳动者的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必要的劳动是为了生产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价值,剩余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用新创造的价值来弥补原价值的损失这一论断,并不能掩盖劳动力价值的的确确是由于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消失了。  三、劳动力价值定义解析  要解释这一现象的突破口只能是劳动力价值的定义。无论马克思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的定义了劳动力的价值,的确是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  劳动力是一台“永动机”,在生产过程中,尽管发挥了使用价值,但它的价值没有变。有一种相近的物品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现象,机器,机器在生产中持续不断的提供它的使用价值,机器的价值会被缓慢的保存到最终产品价值中去。那么,如果这台机器可以一直提供这种使用价值而没有磨损不会折旧呢?资本家购买机器时预付的货币与资本家某一天卖出机器获得的货币是等额的,机器虽然提供使用价值,但是它的价值没有改变,依然保存在机器当中。劳动力,在马克思的定义当中,就是一台永动机,它与普通的机器差别在于机器在每一次的生产中是有损耗的,机器的使用价值有一天会完全消失,如同一般的生产原料一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却一直在延续,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永续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定义,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是使得这种商品在市场上持续不断供应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来说, 劳动力价值包含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的补充者即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劳动力自身或者子女的教育培训费用。如马克思所说,第二部分正是货币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出现,在马克的定义中,劳动力是作为一个家庭出现,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获得了这个家庭的劳动,家庭中的劳动者总能够提供相同的劳动,父亲老了,由子女接任,一直循环。如何证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并没有减少呢?假定,资本家A一次性购买永续的劳动力价值,虽然不知道总价值是多少,但是双方达成协议,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即每天支付 的费用,这样劳动力价值相当于一个每天v的永续现金流。劳动力的所有权是资本家的,某一天,他出让劳动力给另一资本家B的时候,B要支付给A之后每天 的永续现金流,劳动力价值没有变化,一段时间之后,劳动力这台“机器”并没有出现磨损,这两个永续现金流是相等的。既然劳动力价值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劳动过程也不可能把劳动力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  综上所述,劳动力价值为一个每月(时间周期只是举例而言) 的永续现金流,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运动和转移。  四、理论意义  首先,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价值的定义,给出了劳动力价值的家庭属性和永续现金流属性。在基于传统政治经济学视角进行研究时,对于这两点是不能推翻的,否则理论的基石将会崩塌。  其次,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劳动力更能够准确反映真实状况,因为多数家庭的经济是一体的,家庭分工是事实存在的,一个工人的工资所得有可能需要满足一整个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教育培训也大多是父母支付费用,但子女获得了这部分劳动力价值。在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时,迭代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要重视教育培训,尤其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培训,因为劳动力价值是关于教育培训费用的一个不减单调函数,劳动力价值越高,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补偿也越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范文八:作者:郑志国岭南学刊 1995年10期  关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系统的分析,其基本原理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但在构成因素和计算方法上有某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成为商品,如何评估劳动力价值将对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马克思的有关原理和现实的需要,拟对劳动力价值作些新探讨。  一  基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通常认为劳动力价值由三因素构成:(1)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还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但这个因素实际上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之中,可以不作为独立的因素列出。  上述观点涉及劳动者和他的子女两代人。第1、3两项费用是用于生产劳动者本人的劳动力,第2项费用则用于生产子女的劳动力。把生产子女劳动力的费用计入前代劳动力的价值,在我看来是不确切的。  众所周知,在某一商品生产过程中,单位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本单位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能包括生产下一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与普通商品生产相比,劳动力商品生产虽然要复杂得多,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①一代人的劳动力价值只能由本代人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构成,而不应包括生产下一代劳动力的费用。  在现实中,任何一代劳动者都是前一代养育的结果,同时又要养育下一代。由于后一代作为前一代的子女被养育所需要的各种费用通常是由前代支付的,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包括他养育子女的费用。的确,这部分费用是投入了劳动力生产,如果不考虑各代劳动力价值的关系,可以笼统地讲劳动力总价值包括养育后代的费用。但各代劳动力既不是作为同一商品体生产出来,也不是作为同一商品体参加交换。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以独立的利益主体身份存在和活动。这就需要分清各代劳动力价值的构成。既然子女养育费是用来生产子女的劳动力,那就应当成为子女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而不应计入前代劳动力价值。由此推论,各代劳动力的价值都包括他作为前代子女被养育的费用,而不包括他自己成年之后养育下一代的费用。这两部分费用分别用来生产本代和子女(下代)的劳动力,其消费时间和数量多少都不一样,因此应当明确加以区分。  从商品交换关系看,如果买方支付了卖方某种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占有这种商品。同样道理,假如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包括他养育子女的费用而由买方支付,那就意味着买方预付了生产子女劳动力的费用,当子女就业时,其劳动力就应归原来预付养育费的买方所有,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为了弄清劳动力价值构成,必须全面分析某一代劳动力生产的全过程。  二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体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假定个体已经存在,劳动力的生产就是这个个体本身的再生产或维持。”②这段话概括了劳动力存在和生产的特点。马克思曾在假定劳动者个体已经存在的前提下,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并不影响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剩余价值生产。但既然劳动力的生产要以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那么要全面准确地计算劳动力价值,就不仅应考虑劳动者个体的维持,而且要注重这个个体的养育。显然,生产劳动力的全过程包括养育劳动者和维持劳动者两个阶段,而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则表现为在这两个阶段消耗的各种必要的费用。  一个人在成长期间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和教育培训费,这些费用的总和称为养育费,它反映养育劳动者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应成为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维持正常生活,每天都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通常还会参加一些教育培训,这期间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和教育培训费统称为生活费,它反映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也应成为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由他在成长期间所消耗的养育费和在工作期间所消耗的生活费构成。  在现代社会,教育培训费在生产劳动力的各项费用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而且主要在劳动者就业之前接受教育培训时消耗。那些教育程度高的人就业相应较晚,不仅要多支出养育费,而且不得不放弃当前的收入。这种机会成本是生产复杂劳动力所付出的一种特殊代价,应成为复杂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学家雷诺兹在他所著的《微观经济学》一书中写到:“培养一个医生,要受高等教育,这可能要花十年时间,花费三万到四万美元。在这些年里,学生本来能干别的职业挣钱,这也该算在培养费用之中。医生的终生工作收入,必须是够偿还原来费用并且加上利息。其他职业情形相同,如律师、工程师和教师都要受高等教育。”③可见,机会成本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视为决定工资水平的一个因素。这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可以作出合理解释:一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简单劳动力,他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理解为将其简单劳动力投入复杂劳动力的生产,这是一种自我投入,由此应当引起自身劳动力价值增殖,这增殖部分就是他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假定某个劳动者的成长期的年数为T[,1],所消耗的养育费(包括机会成本)用A表示;他的工作期年数为T[,2],所消耗的生活费(包括工作期间的教育培训费)用B表示;这里暂不考虑养育费的计息问题,该劳动者在T[,2]年工作中所支出的全部劳动力的总价值用V[,T]表示,则为:V[,T]=A+B(简称为〔1〕式)。  〔1〕式从总体上反映了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但在现实中,劳动者是分期支出自己的劳动力,养育费A和生活费B以不同的方式构成分期支出的劳动力价值。对此下文再作具体分析。  在〔1〕式中,因为A>0,所以A+B>B,即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大于他本人维持当前生活的费用,因而有可能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养育子女。企业职工退休之后一般还要生活若干年,退休费已不再是直接用来生产劳动力,因此不是劳动力价值的独立构成因素,但它最终只能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可由社会从职工工资和企业盈利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统筹解决。  三  一般来说,培养不同质量的劳动力所消耗的养育费多少不等:培养同质劳动力因各人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以及生活水平不同,实际消耗的养育费多少也会有差别。各人实际消耗的养育费称为个别养育费。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个别养育费只能反映生产劳动力的个别劳动时间,同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养育费不是个别养育费,而是社会平均养育费。  所谓社会平均养育费,是指在社会正常条件下培养某种质量的劳动力平均消耗的养育费。假定有甲、乙、丙三位劳动者的劳动力质量为同一等级,三者的个别养育费分别为3万元、4万元、5万元,其社会平均养育费为4万元。尽管甲的个别养育费只有3万元,但他的劳动力质量达到与乙相同的等级,因此社会将承认其劳动力价值中的养育费为4万元;相反,丙的个别养育费为5万元,劳动力质量也与乙相同,亦只能按社会平均养育费4万元来计算其价值。  上述道理对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生活费也完全适用。各人实际消耗的生活费是个别生活费。同质劳动力价值中的生活费不是个别生活费,而是社会平均生活费,即在社会正常条件下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发展平均需要的费用。因此,在上文〔1〕式V[,T]=A+B中,应将A和B分别理解为社会平均养育费和社会平均生活费。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不是一次出卖人身,而是按年或月或日分期支出自己的劳动力。社会平均养育费不是一次进入劳动力,而只能分摊到各次支出的劳动力中。例如某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养育费为4万元,整个工作年限为40年,这4万元须分摊到40年工作所消耗的劳动力中。在这40年内,物价会发生变化,因而养育费还有保值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工资和物价指数挂钩来解决。为简便起见,我们按不变价格计算,并使养育费平均分摊到每次支出的劳动力中,4万元养育费每年分摊1000元,由买方支付相应工资给予补偿。40年可全部收回。一般地,如果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培育费为A,整个工作年限为T[,2],则平均每年劳动力分摊的养育费设为V[,A],则有:(简称为〔2〕式)。  与养育费不同,生活费是劳动者在工作期内逐步消耗的,现实中通常是由劳动力购买方(如企业)按月定期支付,因此可以分期计算。一定时期需要的生活费构成同期支出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用V[,B]表示。这个时期支出的劳动力的价值用V表示,它等于该期劳动力分摊的养育费V[,A]和生活费V[,B]之和,即:V=V[,A]+V[,B](简称为〔3〕式)。  在上例中,V[,A]=1000元,假设V[,B]=2000元,则V=3000元,这就是劳动力的年价值。不难看出,养育费和生活费构成劳动力年价值的方式,分别同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入产品成本的方式相似。  四  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生活费是在同期消耗和补偿,不存在增值问题;但养育费是在成长期间消耗,在工作期间逐年补偿,这种时间差在市场经济中会引起价值增殖。如果养育费不是用来生产劳动力;而是存入银行,将有一定的利息;若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则可获得利润。因此,在计算劳动力价值时,应当考虑养育费的增殖。下面分两步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养育费在劳动者成长期间逐年消耗的增殖。假定劳动者的成长时期为20年,社会平均养育费为4万元,平均每年消耗2000元。当劳动者在20周岁就业时,他出生后第1年即就业前20年的养育费按年头算已付出20年,就业前19年的养育费已付出19年,依此类推,就业前1年的养育费已付出1年。这可以理解为将全部养育费等分为20部分,在每年初将其中一部分存入银行(实际上用于生产劳动力),直到就业前1年存完,每年存入(消耗)部分都应按相应存期(付出时间)计算利息。假定年利息率为10%,则就业前1年消耗的养育费2000元在1年后的利息为200元,前2年的2000元在2年后的利息为400元,其余类推,全部利息是42000元,这就是社会平均养育费在劳动者成长期间逐年消耗的增殖。养育费40000元加上其增殖额42000元,总共82000元,都应计入劳动力价值。  一般来说,设劳动者成长时间的年数为T[,1],社会平均养育费为A,各年消耗的养育费因生活水平的变化而不一定相等,设就业前i年的养育费为ai,并设年利率为R不变,显然,就业前1年消耗的养育率利息为Ra,前2年的利息为2Ra[,2],……前T[,1]年的利息为T[,1]Ra[,T1]。用△A表示A的增殖额:;(i=1,2,……T[,1])(简称为〔4〕式)。  在上面假定的数据中,T[,1]=20,R=10%,a[,i]=2000元不变,即为常数(因为取平均值),分别令i=1,2,……20,求出各年养育费的增值额,然后相加得出△A[,1]=42000元。在现实中ai是变化的,运用〔4〕式也很容易求出养育费的增殖额。总之,〔4〕式的含义就是先分别求各年消耗的养育费的增殖额,然后加总得出社会平均养育费A的增殖额△A[,1]。既然△A[,1]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那么(2)式就应改写为:(简称为〔5〕式)。  这表明△A[,1]和A一起分摊到每年支出的劳动力中。  第二,养育费在劳动者工作期间逐年补偿的增殖。设劳动者整个工作期间的年数为T[,2],在此期间A+△A[,1]按平均速度补偿,用上文(5)式计算,第一年补偿V[,A],第二年共补偿2V[,A],……第T[,2]年总共补偿T[,2]V[,A]=A+△A[,1]。这种补偿方式对劳动者在成长期间已消耗的养育费及其增殖来说是滞后的,即有一定的时延。假定每年的补偿工资是在年底支付,那么就业后第一年补偿部分的时延为1年,第二年补偿部分时延为2年,依此类推,第T[,2]年补偿部分的时延为T[,2]年,即最后部分在T[,2]底才得到补偿。这相当于将A+△A[,1]等分成T[,2]个部分,在就业时一起存入银行,以后每年取出其中一部分,直到退休时全部取完。每年取出部分都应按相应的时延(等于存入时间)来计算利息,把全部利息加起来就是养育费在劳动者工作期间逐年补偿的增殖。设年利率为R,社会平均每年养育费为V[,A],用△V[,Ai]示第1年补偿部分社会平均养育费的增殖额,则有△V[,Ai]=iRV[,A](i=1,2,……T[,2])(简称为〔6〕式)。  例如,设V[,A]=2000元,R=10%,当i=1时,就有△V[,A1]=200元;当i=2时,就有△V[,A2]=400元;其余类推。这里,i相当于劳动者的工龄,△V[,A1]则表现为职工工资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用△A[,2]表示养育费的补偿增殖总额,即各年工龄工资总额,则有:(简称为〔7〕式)。  在上例中,当T[,2]=40年时,分别令i=1,2,……40,就可以求出各年的工龄工资,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到△A[,2]=164000元。这就是A+△A[,1]在劳动者整个工作期间的全部增殖。  前面在分析劳动力价值构成时暂撇开了养育费的增殖,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就应把△A[,1]和△A[,2]计入劳动力总价值,因此〔1〕式就转化为:V[,T]=A+△A[,1]+△A[,2]+B(简称为〔8〕式)。  劳动者工作期间各年的生活费也会有所变化。设工作后第i年的生活费为V[,Bi],它加上V[,A]和△V[,Ai],就是第i年的劳动力年价值,用V[,i]表示:Vi=V[,A]+△V[,Ai]+V[,Bi](i=1,2,……T[,2])(简称〔9〕式)。  以上分两步讨论了养育费的增殖问题。其中△A[,1]表示养育费A在劳动者成长期间逐年消耗积累起来的增殖,相当于A在T[,1]时间内零存整取的利息;△A[,2]则表示A+△A[,1]在劳动者工作期间逐年补偿的增殖,相当于A+△A[,1]在T[,2]时间内整存零取的利息。两者均由A派生出来。  运用以上公式,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算出各种劳动力的年价值。例如,根据有关资料计算,我国在年22年间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社会平均养育率A约为25000元④,运用〔4〕式,按10%的年利率求得△A[,1]约为28000元。如果大学生在22岁时就业,到60岁时退休,则有T[,1]=22年,T[,2]=38年。运用〔5〕式算出V[,A]=1394.73元;再用〔6〕式按R=10%算出1993年△V[,A]=139.47元;当年的社会平均生活费V[,B]以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2337元⑤代替;用〔9〕式算出1993年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年价值为3871.20元,比当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3236元⑥高出19.6%。当然这只是粗略计算的结果,仅用于说明劳动力价值构成及测算方法。  综上所述,劳动力价值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一是社会平均养育费;二是社会平均生活费。其中社会平均养育费会发生增殖,这增殖部分也应计入劳动力价值。  注释:  ①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93-194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美]劳埃德·雷诺兹《微观经济学》第36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资料计算。  ⑤⑥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作者介绍:郑志国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范文九:作者:林勤青嘉应大学学报 1995年03期  【摘要】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从而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也就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提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价值
分配  一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劳动者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劳动是获得个人消费品的唯一手段;等量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是每个劳动者的权利。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1、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的使用归全社会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即社会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2、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3、劳动用它的自然尺度即劳动时间来衡量;4、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由社会统一决定,劳动者凭劳动券── 一种证明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量的东西,从社会领取自己所需的消费品。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差甚远。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分属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也是有差别的。其次,商品、货币关系不但仍然存在,而且还成为普遍的经济关系;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者的劳动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再次,劳动量的多少还必须通过价值来表现;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困难的;同等劳动在同等时间内实际支付的劳动量是不同的,不同质的劳动更难以在量上还原为同一的,抽象的简单劳动。最后,劳动者的生活需要主要由劳动者自己承担,而不是由国统一决定,国家只承担社会需要的部分;而且,劳动者除了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之外,还有非劳动收入,还掌握少量能获得收入的价值,如股票等。  按劳分配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现实的矛盾,使它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三大难题:第一,实行按劳分配,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所以它难以全面地实施。第二,在按劳分配之前、社会必须对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作中一些扣除,用于积累、社会福利、公共储备等。由于在国民收入中用于劳动者之间分配的量没有标准,因此,社会分配和个人分配的比例无法确定。第三,按劳分配所要求的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的平等权利还实现不了。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由于产品价值实现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即使是同质同量的劳动,其报酬也相差甚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仍然是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要求,是商品关系普遍化的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的商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它要求社会资源都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并没有消除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即劳动力的个人公有制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首先,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归个人所有,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消耗补偿即劳动力的再生产还直接依靠个人的劳动,并以此获得消费资料,这种情况决定了劳动力必然归劳动者“个体所有”。因此,社会和任何企业都不能无偿的使用劳动力,劳动者正是依靠劳动力所有权才获得生活资料。并且,劳动力的所者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在经济上完全摆脱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有权选择职业,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过去我们总是把消灭私有制看成是同时消灭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求劳动力的公有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另一个条件。按理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应该是相互分离的。然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劳动者整体所有,除小生产者之外,任何劳动者个人都不能自然的直接的占有生产资料并与之结合。从生产过程来看:一个社会经济组织所接纳的是一个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如果是劳动,那么,社会经济组织所得到的应是产品。社会经济组织接纳劳动力,是为了进行生产活动,是要把劳动力这个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同另一种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可见,劳动者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整体的细胞,他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社会的主人;作为个体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力,取得生活资料,即出卖劳动力以谋生。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要使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这个方式,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是通过国家的选择、采用分派的方式完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则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进入生产过程的。在这里,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都具有平等权利。二者相比较,前者是国家强制性的分配,它忽视了劳动力个人所有的属性,剥夺了劳动者对自身存在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利;后者则是社会与劳动者的双向选择,体现了这一权利。总之,劳动力的个体所有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属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力商品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劳动力的所有者──雇佣工人,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家。他们之间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也是所有者。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个体)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劳动者集体)是处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有人担心,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商品化,会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成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对象。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事实上,尊重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必须首先承认他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享有选择与何种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权利,这是一种最大的经济权力。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恰恰是遵守了劳动者的商品所有权规律。劳动力买卖的双方是平等的所有者,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过程中,劳动力被纳入企业以后,劳动者也就对生产资料具有了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这时,生产资料在实际上才真正属于他个人所有。另外,在市场上交换的劳动力,不是劳动者,是劳动者的技能和体能。劳动者的劳动虽然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但剩余劳动不是被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而是转化为公共需要。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三提倡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日益商品化。与此相联系,按劳分配也就转化为向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质上是相同的。在理论上按劳分配要求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劳动者获得的应是他支付的总劳动的相应报酬,但在实际上劳动者所得到的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它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的过程,即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创造了自身的价值,然后创造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劳动者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前者表现为工资收入形式,后者是劳动者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被扣除。可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相等。工资的形式所表现的“假象”(这个“假象”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已经阐述明确了),使分配在形式上被人们看作是“劳动量”的报酬。  当然,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也有区别。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1)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针对产品的分配。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之前,是生产条件的分配;(2)按劳分配以劳动者支付劳动为前提,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则以劳动力商品为前提,以社会承认的劳动力商品价值为前提;(3)从它们的关系来看,按劳分配着重于消费品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则可以更加全面的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全过程。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区别,使它们不能简单的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则使按劳分配向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转化成为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则使这一转化成为必然。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的分配都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按劳分配的“劳”指抽象劳动,只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劳动才能进行交换、比较,劳动力价值也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抽象劳动凝结。在抽象劳动凝结成为价值的情况下,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分配的对象,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才是分配的尺度。  从不同劳动来看,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加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受的训练、教育多、其劳动力价值就大;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量也就多。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在产品分配上就表现为“按劳分配”的多劳多得。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等量劳动的交换必然转变为等值的交换。我们分析生产的总过程就可以看到,生产结果分配上的差异,实质上是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的效益差别。在实际分配中,决定分配量的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有效劳动量,而不是劳动者实际支付的劳动量。只有有效劳动才能凝结成商品价值,才能创造使用价值,才能体现劳动力的价值,也才能获得报酬。  就劳动者个人来说,分配是发生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企业在分配时,首先以劳动力价值为依据,计算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成本。这样,分配的过程就必然表现为:劳动者个体的劳动力被企业接纳,成为集体劳动力,企业集体劳动力通过出售产品被社会接纳,成为社会生产力。在这过程中,企业承认的劳动者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在使用以后的有效劳动,社会所承认的也是集体劳动力的有效劳动。在分配时,社会以他承认的有效劳动力价值量,把消费品以工资基金的形式分配给企业,企业按他所承认的有效劳动力价值量把消费品以货币工资的形式分给个人。分配结果的差别,观念上被看成支付劳动量的差别,但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质和量的差别,是劳动者集体劳动力价值质量(通常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的差别,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社会承认的有效劳动量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决定所得的分配量,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决定。  四提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意义  承认劳动力是商品,确定按劳动力价值的分配,有助于我们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按劳分配不可动摇,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特产,它与按劳分配是不相容的等旧观念的束缚。对我们加快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确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把按劳分配中按“劳动量”分配,这个无法衡量的东西明确化了。必要劳动时间不仅用来决定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用来决定劳动力的价值,这就使分配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国民收中用于个人消费品分配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劳动力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剩余劳动增大,社会生产就发展。  其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过程中,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掌握交换活动的主动权利,具有选择能够体现劳动力价值职业的自主权利,在就业中形成了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的双向选择。这种双向选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企业垄断制。  最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迫使劳动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择业竞争的需要。同时,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必须不断地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福利,以吸引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为合理的就业机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范文十:作者:刘文浩经济问题探索 2003年02期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研究和认识。”探索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一、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产品越来越重要。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物质资料生产,也要研究精神产品生产。揭示科学技术的商品二重性,可以清楚地展示当代各种社会关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不能无偿地转让,它也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科学技术是脑力劳动的结晶,它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指商品的有用性。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有自己的特点。科学技术要载附于物质载体上才能使用:有的载附于软载体,如纸张、磁带;有的载附于硬载体,如技术样品;有的载附于活载体,即人的大脑。科技人员将他提出的理论写成论文,将他提出的技术申请专利,这些论文或专利有使用价值。人们看其论文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购买其技术专利可以用来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提高生产效率。科技人员也可去讲授他们的理论或技术,这对听众是有用的。牛顿的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其使用价值是明显的,大学的物理系学生都学习这些理论。它满足人们对理论的需求,这是一种高水平的精神需求。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引起了生产上的深刻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后期发明蒸汽机,引起了第一次技术革命;19世纪后期电力的利用和电动机的发明,引起了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原子能的利用,70年代以后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空间工程、通讯工程、海洋工程、信息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都是当今科技革命与创新的产物。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中承担着科技人员创造的价值。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是脑力劳动的结晶,它有价值。科技人员将其成果载附于物质载体上,它有形体,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出售。价值实体是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脑力劳动也是抽象劳动,它可以作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这就成了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量的,复杂劳动应换算为简单劳动。提出科学技术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它要换算为简单劳动。某种科技成果有无价值,价值多少,只能通过市场交换表现出来。科学技术只有市场化才可顺利发展。科学技术的市场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但它有价值,其价值要在劳动过程中由劳动者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之中。科学技术价值的转移分四个方面:一,科学技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即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主要在于他掌握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二,科学技术体现在劳动资料上,例如改进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三,科学技术体现在劳动对象上,例如人们认识了铀的价值,就开采铀矿,经过加工利用原子能;四,科学技术以独立形态参与生产劳动过程,例如某种生产方法的专利,可以用来直接投入生产劳动中,提高劳动效率。  人们购买或学习科学技术,一般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最终消费,这与购买食品不同。科学技术与食品在使用价值上的区别,类似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区别。  二、脑力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具有二重性,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有二重性。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创造价值。实际上,既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没有纯粹的脑力劳动。任何体力劳动都离不开大脑,而脑力劳动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体力劳动,例如,科技人员要做科学实验,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成果写成论文。理论来自实践,脑力劳动者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们若脱离实践,就不会提出正确的理论,也不会提出好的技术。  科学技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由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种二重性是指具体脑力劳动和抽象脑力劳动。具体脑力劳动是指科技人员研究具体的某种理论或某种技术的脑力劳动。例如:科技人员中有的研究某项光学理论,有的研究某项医学理论,有的提出改进汽车质量的某项技术等,这些不同的具体脑力劳动其成果是不同的。  抽象脑力劳动与抽象体力劳动虽有区别,但二者都是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二者所创造的价值都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般是结合在一起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逐步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的现象。然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都是劳动的一个方面。若单从脑力劳动者一方看,其劳动不一定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是,从劳动的全过程看,脑力劳动只是劳动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阶段,整个劳动过程还是符合劳动的定义的,即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这些人的共同劳动产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494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虽然分离开了,但是物质产品依然是二者的共同产品,其中有两者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就是说,脑力劳动依然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科学技术虽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能创造价值。能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科学技术不是活劳动,而是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结晶。它是劳动成果,而不是劳动本身。它本身有价值,但它不能创造价值。科技人员也是劳动力,他们是脑力劳动力,是特殊的劳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这丝毫也不会降低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价值同生产工具的价值一样,由劳动者的劳动将其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之中。  生产工具及其他生产资料等虽不创造价值,但这些因素是生产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劳动者运用科学技术可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所有者也应参与分配。从创造价值的角度讲,生产资料及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其所有者本不应参与分配,但是,其所有者不会无偿地拿自己的东西让别人去生产,因此,让他们得到部分报酬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参与分配,原因是因为有多种所有制,这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  管理人员也是脑力劳动者,但管理与科学技术不同。管理有二重性:一方面,管理者监督劳动者,不准其偷懒等,这种管理不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管理者让劳动者以好的方法工作,这是经营管理,这种管理创造价值。经营管理者必须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和市场,他要筹集资金,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来实施项目,要协调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还要决定在何时何地生产及以何价格出售。他们的劳动创造价值。他们的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进入产品之中。一般说来,那些需要协作的生产劳动都需要管理者,管理是整个劳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像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参与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人,体力劳动者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去劳动,于是管理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也就体现在体力劳动者的身上了。例如,一架飞机有数千零件,制造某一零件的工人未必知道他所造零件的用途,但管理者却知道,他让工人将各种零件组合成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价值是工人和管理者及设计师等共同创造的。  三、各行各业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体  揭示出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及脑力劳动的二因素,各种社会关系也就清楚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正逐步转化为农业工人。那些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而那些服务人员通过各种服务将其价值转移到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力的价值之中。社会主义社会各行各业都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们应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  大家知道,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有这样几条:一,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劳动者养活家属及繁殖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劳动者也要住楼房、坐汽车、看电视、旅游等,于是现代劳动力的价值随之提高。就劳动力工资来说,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些,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也高些。决定现代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应加上这样几条:一,接受必要的安全保卫所需费用的价值;二,享受适当服务所需费用的价值;三,适当享受艺术等所需费用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许多服务人员为生产劳动者多方面服务,这些服务人员作为劳动者其劳动力也有价值,其价值随着他们的服务而转移到被服务者身上,最终将转移到生产劳动者身上。  服务人员的劳动有多种情况。餐馆服务人员炒菜做饭,其价值是明显的。有些服务人员的服务并不创造使用价值,因而也不创造价值,但其劳动是有益的,其劳动力的价值随着服务而转移。劳动者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那些满足劳动者正常需求的服务都有价值,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价值之中。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劳动者所受到的服务增多,因而其劳动力的价值也随之提高。  在劳动力的价值中,有一项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费用的价值,这就是教育者劳动的价值。教育可提高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其价值。教师是脑力劳动力,其教学有两种情况:一,单纯传授别人提出的知识,这种教学虽不创造价值,但他传授了知识并将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转移给了学生;二,讲解自己提出的知识,他提出这种知识时创造了价值。教师把某一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将这一科学技术载附于学生的大脑中,从而提高了这些未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这一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使他们有了它的价值。因学生人数多,这就使这一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翻许多倍。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科学技术后,这些未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提高了,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其中包括剩余价值。知识也是如此,教师传授知识,使某一知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翻许多倍。  军人及公务员的工作一般不创造使用价值,因而也不创造价值,但这些人员的工作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他们要保护劳动者的安全,要从多方面为劳动者服务。他们及其家属为了生存也要耗费生活资料价值,他们接受教育也要耗费价值,这些价值最终必然转移到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中。公务员工资提高后,生产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价值也随之提高。  艺术家在表演时并不创造价值,其时是通过售票而实现其价值。他在学习艺术时,从老师那里学来了艺术,老师也将艺术的价值转移给了他。如果他在艺术上有所创造,那就创造了价值。一般说来,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在表演中也付出劳动。  四、探索脑力劳动二重性的意义  价值理论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说明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及正义性。等价交换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分析科学技术是必要的。探索科学技术的商品二因素和脑力劳动的二重性,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正确制定分配制度。  科学技术是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结晶,我们应该重视脑力劳动,重视科技人员。这绝不意味着降低工人阶级的作用,因为现代企业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不断前进,工人阶级当然也与时俱进,这就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要重视工人阶级,就要提高其科技水平。  经营管理人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他们也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科技的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可以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同时也转移价值。教育可以使某一种科学技术的价值转移给众多的人,从而使其价值翻许多倍。科学技术不创造价值,但劳动者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后,可以有所发现和发明,可以提高劳动的技能和熟练程度,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手段。要重视科学技术,就要重视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要探讨其发展的规律。这也可以使我们明确科技人员的贡献究竟如何,应得到多少报酬。科技人员按其实际贡献的大小,给以合理的报酬符合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必须市场化。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把科学技术推向市场,科技人员要走向市场,政府要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价值只能在市场上实现,科技人员的应得报酬要在市场上取得。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两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快速发展。美国和西方经济发达的深层次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而在于有一套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的体制。如果说其经济发达的原因是科学技术,那么其科技先进的原因何在?我们要探讨科技发展的规律,制定一套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很多,而一个很大缺点是忽视科技发展,我们要坚决纠正这一缺点,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环境,使我国成为最重视且最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国家。作者介绍:刘文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政治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