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体公认的历史上最成功的五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幕式,这些画面我们竟然没

从伦敦奥运开幕式,看英国历史及中国的差异--dr.bear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学习自然,研究自己,创新世界。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从伦敦奥运开幕式,看英国历史及中国的差异
4年前,来自英国的莎拉o布莱曼与中国的刘欢一起演唱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4年后,又一届奥运会在伦敦开幕。从北京到伦敦,这两场开幕式很早就被人们相提并论。如今曲终人散,回味这两场以现代声光电和电影道具手法营造的视觉盛宴,颇有一番深意值得记忆。作为一个城市,伦敦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代,从凯尔特人、罗马人到诺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这里从来就是暴力征服者的圣地。同样,北京因为突厥人安禄山(原名亚历山大)而成为一个暴力史的发源地。十字军东征使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古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催生了一个新欧洲,一群十字军骑士使英国这个最为专制的帝国开创了民主时代,因而也推开了现代大门。其时,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古典中国正被北方的游牧者征服,屠刀结束一片文昌锦绣;崖山之后,汗八里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就是北京的起源。事实上,马可o波罗时代的北京对欧洲人来说,即使不是谎言,也只是一个神话。茶叶与鸦片,中央帝国与大英帝国在历史中交集。马戛尔尼来到康乾盛世,留给人们最大的记忆就是拒绝下跪。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大英帝国的钢铁与蒸汽机改写了世界,也颠覆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参照系。从此以后,中国沦为西方文明的“他者”,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只有对抗“西方”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无论洋务运动还是自强运动,跪下的都是中国。在中国的记忆里,只有瓦特,而没有亚当o斯密,更没有约翰o洛克。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英夷”和他们的毛瑟枪洞穿了神圣的北京。百多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改成为公众话题,欧洲历史日益受到重视。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系统介绍了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岛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历程。钱乘旦教授有一句名言:“不了解英国,就不能理解当今世界。”重温英国历史,对当今中国具有特别意义。英国土地面积不足25万平方公里,长期远离欧洲文明中心,却以自己创造的新文明,在数百年时间里领先世界,由英国文明催生的美国成为当今世界霸主。自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的300多年时间里,英国始终保持国家政局大体稳定,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德国却长期动荡。近代以来,多少国家的人民纷纷告别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国王、皇帝,本国古老的传统不复存在,而英国王室的庆典至今都是全世界欢乐的节日。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学习西方已有一个半世纪。中国追求“四个现代化”的实践,西方国家都经历过。中国迟迟尚未启动的民主实践,西方国家也早已经历过。如果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英国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古罗马帝国曾给英国留下罗马大道和拉丁文,公元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再次在不列颠植入欧洲大陆文明。英格兰England的名称,就是由Eng-(盎格鲁人)和land(土地)构成,本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盎格鲁—撒克逊人实行军事贵族统治,推行基督教。公元九世纪,埃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初步统一不列颠,当今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就是他的直系后裔。1066年,由丹麦人建立的诺曼底公国渡海战胜英王后,继承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体制并进行改造。王权为上,但国王通过召开御前会议与贵族分权,君主与教会分权,司法权层层分割,庄园自成一体。这些制度孕育了“自由”的种子。13世纪,被称为“失地王”的英王约翰,为发动对法战争而不断征税,甚至征收教会财产,遭到贵族和教会强烈反对。当对法战争接连失败,忍无可忍的贵族终于反叛,并攻占了伦敦。1215年6月,国王被迫同25名贵族签署《大宪章》。但国王并不甘心王权受到限制,其后一再推翻、修改《大宪章》,经过多次较量、妥协,在前后半个世纪时间里,《大宪章》作为成文法典构成英国的法律基础。但是《大宪章》还是被遗弃了,直到400多年后的1688年光荣革命,人们才再次发现《大宪章》的意义。《大宪章》63条,其中心思想是王权必须受到限制,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无代表权不纳税”和“分权制衡”。“分权制衡”容易理解,就是任何权力(无论是国王、贵族还是议会的权力)都必须受到制衡。“无代表权不纳税”就是说,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参加纳税决策,就可以不纳税。换一句话说,贵族、教会及其他有产阶层的纳税义务是与自己的参政权相联系的。《大宪章》使英国早在近800年前就从法律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历史证明,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恰恰是英国君主传统得以保留至今最主要的原因。这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历史,更可以为当今现实提供极其宝贵的启示。对英国来说,欧洲大陆的强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等,既是英国最大的对手和威胁,也是英国进步的外在动力。英国必须一一超越这些强国,才能脱颖而出。这个过程是艰难的。14世纪,英法战争打了一百年,并以英国失败而告终,并因此引发30年红白玫瑰内战。百年战争使英国退回到不列颠,玫瑰战争则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持续130多年的战争,耗尽了英国的财富和精力,不列颠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正是在一片废墟上,不列颠收获了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宪法政治的成长变得更少障碍,一个原生型现代国家得以像凤凰涅磐一样腾空而起。中国的民族意识、民族国家、宪法政治同样是在对外战争的失败中形成,不过比英国晚了500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2世纪,英国的一批学者就成立了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成立,起初并不是为培养人才,而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和争辩的地方。当法国拒绝英国学生进入巴黎大学后,英国的学者和学生回到了牛津、剑桥。为了保护老师和学生不受伤害,他们将大学命名为University,意思是“一个保护教师和学生不受市民伤害的团体”。在一次学生和市民冲突之后,在教会、教皇的支持下,牛津大学获得司法特许权并流传至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形成的关键条件。然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形成却否定了这一论点。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英国开端。在政治上,仍然是王权、宗教、议会之间的权力博弈。在经济上,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到来。因为毛纺织业发展,羊毛变得值钱。在一片土地上,只要一个牧羊人和几只牧羊犬,就可以养一大群羊,这当然比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能赚更多的钱。于是,土地主收回了世代出租给佃户的土地,甚至兼并更多的土地。很多农民甚至世袭佃农失去了土地,无地可种、无家可归的人迅速增多,无业游民大量增加,社会稳定受到冲击。圈地运动其实预示着一场国家之间的现代化竞争即将开始。伊利莎白女王时代的到来,迎来了不列颠的繁荣时期。英国工业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寻找海外市场。女王支持甚至投资入股,鼓励商人到海外探险。在海上,英国遭遇海上霸主西班牙。1588年,英国舰队勇敢作战,在老天的特别眷顾下,一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海军从此由防御走向攻防兼备。伊利莎白女王时代的另一个世界影响,就是为全人类贡献了伟大的天才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成为人类艺术宝库永恒的财富。也许,在一个伟大的君主之后,往往都会带来国家的危机。当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后,英国内部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矛盾、国王要求加税而议会反对加税的矛盾激化了。宗教矛盾带来了一个对世界未来产生至深影响的事件。102个受压制的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于1620年乘坐一条叫“五月花号”的船到达北美今天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他们在船上签署誓约,保证登陆后要在新大陆建立平等、民主的社会,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公约》,成为日后美国宪政的基石。102人中,50人悲惨地死去,剩下的清教徒依靠农业种植和皮毛贸易存活下来,其后到达北美的人越来越多,160多年后竟然建立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英国历史上,17世纪30年代末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时期。英国的宗教冲突引发了英国革命。英国从16世纪起确立了长老教作为英国国教。作为国王的查理一世,在宗教上持保守的国教立场,即坚持国教中残留的天主教色彩。国教原本由长老负责教会事务,而国王查理坚持“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执意任命了一个主教。而查理之所以如此,其实质是要通过任命主教来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查理的一意孤行激怒了教会。1639年,苏格兰军队进攻英格兰,战争爆发。国王查理手中无钱,无力迎战,只能暂时妥协。但固执的查理内心打着算盘,他要筹集资金,应对战争。当查理将他的这一意图付诸实施时,一场“君主覆亡剧”不可遏制地上演了。英格兰的征税权本来在议会,但查理此前已经利用自己的权力,绕开议会强制性征收钱财达11年之久,英格兰本已怨声载道。当查理重开议会要求征税时,议会不但不讨论征税问题,反而变成了查理的声讨大会。查理一怒之下解散了议会。但英苏战争仍在继续,商人不愿出钱,教会的钱只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半年多后,查理只得再开议会。然而,令查理始料不及的是,当议会再开时,却成了对查理的清算。查理任命的主教首先被逮捕,首席行政官也被逮捕并很快被处死。何谓革命?革命是要死人、要流血的,不流血、不死人就不是革命。而死人、流血的原因,往往就是权力归属。王权与议会究竟谁大?这个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可笑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就是英国革命的实质。1641年,爱尔兰也发生叛乱,议会竟然反对国王任命军官前往镇压。这一举动其实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代表国家最高权力?查理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国王。当议会内部就“王权与议会谁大”出现分歧时,立刻带亲兵进入议会抓捕反对他的议员领袖。当然,有人给议员通风报信,查理就像汤姆猫抓不到杰瑞老鼠一样滑稽,但这一行动的后果就不是汤姆和杰瑞的愉快游戏了,等待查理的是残酷的内战。与国王作战注定是不公平的。因为即使战胜国王一百次,国王仍然是国王。而国王只要战胜一次,所有反叛者都将被国王绞死,子孙都要去做奴隶。1649年,国王查理被处死,罪名是背叛他的国家和人民。内战中产生了一个英雄,那就是克伦威尔将军。没有克伦威尔,就没有英国革命的胜利。然而,当革命的喜悦还未消退,人们很快就发现,将军们横征暴敛,随意判案,目无法律,战争中形成的军人集团是一股以赤裸裸的武力为后盾,比国王更贪婪、更蛮横、更难以约束的专制力量。这一情形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熟悉的。1656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袭任护国主之职。但是,小克伦威尔的资历和军功都不可能震慑将军们,军事独裁体制到了尽头。在军队混战还是退回英国革命前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关键路口,英国人民选择了后者。英国革命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都出现了。英国革命时期出了克伦威尔,法国大革命时期出了拿破仑。英国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法国有波旁王朝复辟。英国有平等派和独立派的斗争,法国有激进雅各宾派和代表商人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的斗争。钱乘旦教授指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革命都表现出同样的规律,甚至彼此都可以找出对应点。革命不是某些国家特殊的事例,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英国是何其幸运!历史上的英国革命,最大的贡献是教育了英国人民:拒绝激进革命!拒绝革命的另一句话就是:敢于并善于妥协!这一民族共识,确保了英国社会此后数百年的国家政局大体稳定,值得中国人民和目前正热衷于革命的众多国家的人民借鉴。英国历史上短暂的共和国时期很快结束,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被接回来,王朝复辟。国王与议会的权力虽然有所划分,但并未从制度上明确解决。当时法国的国王是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四,也就是那位堪与秦始皇媲美的君主。查理二世也希望拥有和法王路易十四一样的权力。由于外交和宗教问题,国王与议会矛盾加大。查理二世死后,信奉天主教的弟弟詹姆士继承王位,天主教在英国地位提升,这进一步激起了长期抵制天主教的英国社会的不满。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种办法:发动革命,或政治解决。贵族们顾虑到革命的严重后果,最后决定请回在荷兰的威廉、玛丽夫妇同时担任国王。玛丽是詹姆士的长女、新教徒,此举同时解决了国王继承中的血统和宗教两个问题。处理詹姆士的办法则是詹姆士“被擅离职守”、“被逃亡”、“自动”退位。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重要意义,是选择不流血的方式达成革命目的。如果没有议会,就没有威廉国王的王位。因此,光荣革命形成了一个先例:国王可以由议会创造,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从此奠定。200多年后,日本选择君主立宪,成为亚洲霸主。光荣革命以君主立宪解决了国内政治问题,英国崛起的最后一个关键条件终于形成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亚里斯多德曾提出三种好制度和三种坏制度,其分别对应的是:君主制VS暴君制、贵族制VS寡头制、共和制VS暴民制。我们不妨对照一下,最近60多年来中国的制度应该归到哪一类?英国的君主立宪就是贵族制。光荣革命后的100多年里,英国不断发动海外战争,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大了英国的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增长又带动英国国内生产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影响人类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终于在英国爆发。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人类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工业革命使英国到处是工厂,铁路、公路、航道一日千里,田园风光也似乎一去不复返。这种情形,是近30多年中国人熟悉的景象,而同时期的英国等西方国家却在极大的富裕中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鸟语花香时代。当英国因为工业革命而使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时候,法国却开始了大革命。法国对英国历来有重大影响。面对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掌握英国政治的贵族意见分歧,代表大土地主、商业殖民利益的辉格党和代表地方乡绅、乡土利益的托利党发生争执。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国保守主义之父伯克发表《法国革命感想录》,猛烈抨击法国革命。辉格党最后分裂,一部分退回乡村,大多数投入托利党阵营。托利党政府对民众的改革要求进行镇压,惟恐法国革命在英国上演。政府压制民间改革团体,逮捕其领导人,对他们进行审判。议会甚至通过法令,停止实行人身保护,可以不经审判即关押人。制定法令,限制人民言论、结社自由。在经济上,放手让经济自由发展,政府不干预。1812年,实行高压政策的首相斯宾塞?珀西瓦尔被刺杀身亡,但托利党对内抵制变革、对外反对革命的立场没有丝毫动摇。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的突出特征是: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并行。联想到1990年代以来的苏东巨变、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运动如火如荼,多少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命丧黄泉,这些情形与当年法国大革命多少有些相似,而中国的政策似乎与英国当年的政策也多少有些相似。但是,当工业革命持续带动经济飞速发展,英国阶级和社会迅速发生前所未有之巨变。英国社会大体形成了三个阶级、六支社会力量。三个阶级分别是:传统贵族阶级、中等阶级、工人阶级。六支社会力量分别是:贵族阶级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中等阶级中分为传统的医生、律师、教师、牧师、中小商人、专业人员等,工业革命造就的一批工厂主成为新生中等阶级。工人阶级则分被新兴工业淘汰而失业的传统工业中的工人,和工业革命造就的一批新型工厂工人。三大阶级中五支力量都主张改革,但托利党政府仍顽固拒绝改革。1818年,当6-8万名工人集会要求接纳工人代表进入议会时,军队冲向人群,用马刀向人群砍杀,这就是震惊英国的彼得卢事件,改革运动再次走入低谷。彼得卢事件在托利党内部引起争议。其后,先出现解除天主教受歧视问题,接着出现依财产决定选举权还是实行普选权问题。英国社会的改革要求再次遭遇军队镇压,与此同时,英国政治史也再次走到一个关键时刻。是继续实行铁血镇压,还是呼应改革要求?执政的托利党人再次想到了英国革命的历史教训。托利党议员以缺席的方式,技巧性地放改革法案顺利通过,英国避免了再一次革命和大规模流血。英国政治改革的历史经验启示世人,尤其是正处在新一轮大变局的中国人:任何阶级都不应谋求本阶级大获全胜!只有各阶级都得到利益,或者说各阶级期望的利益都有所牺牲,才能使全民族获得最大利益。英国改革路线的成功,归功于英国民族。如果中国继续选择了正确道路,那么光荣无疑归于中国人民!1837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18岁的维多利亚成为英国女王,迎来了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时代。从今天来看,维多利亚女王不是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恰恰相反,她最大的贡献就是什么都不做。因为英国已经开动了工业革命的巨轮,议会改革已经形成框架,维多利亚唯一要做的就是恪守君主本份,不干预国家具体事务。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1838年,英国历史上发生了由工人主导的宪章运动。工人在《人民宪章》中提出六条要求,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普选。需要指出的是,发动宪章运动的工人并不是新兴产业的工人,而主要是被淘汰的手工工业的工人。他们代表的是落后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先进生产力装备起来的新兴产业工人。新兴产业工人并不要求打碎资本主义体制,只是希望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英国工业革命装上政治改革飞轮后,英国的发展已势不可当,世界第一强国横空出世,英国综合实力如日中天。1901年1月,8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持续63年的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她留给了英国一个牢固的君主立宪制度。随着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快速演变中,英国政党政治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辉格党变成自由党,托利党变成保守党。工会崛起后,工党诞生。历史告诉人们,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似乎并不能保证英国的“日不落”地位。随着殖民地争夺愈演愈烈,各殖民主义国家纷纷拉帮结伙,相互结盟。正是这种结盟关系,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世界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另一个是法国、俄国、英国组成的协约国。各结盟国家相互约定,如果某一国受到侵略,结盟国家有义务参加战争。奥匈帝国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奥匈帝国于是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是俄国的盟国,于是俄、奥宣战。而俄国是英国、法国的盟国,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仍然遭受巨大的战争损失,国力从此衰弱。在战争中执政的英国自由党也因此衰弱,工党乘势崛起。德国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力迅速恢复。德国需要扩张市场,而英、法为了尽可能回避战争,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德国食髓知味,得寸进尺,先占捷克,再占波兰,等英法对德宣战时,德国迅速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北欧、西欧大部分国家。正当英国孤军奋战时,不知希特勒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撕毁和苏联的协议,重复当年拿破仑失败的路线,开辟对苏联的战场,英国得救了。尽管英国再次成为二战的战胜国,但英国已无法成为世界霸主了。《人民宪章》发表139年后,捷克一位作家发起宪章运动。苏东巨变后,那位作家成了捷克总统。《人民宪章》发表170年后,中国一个异议作家也发起了类似运动,但只在某些西方国家引起一时关注,纷乱的世界就像海滨沙滩一样被潮汐冲刷得无影无踪。“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公司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历史不能简单模仿,因为历史虽然惊人地相似却永远不同。今天的中国是否到了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如今中国领导人在政改问题上迟迟不采取实质行动,对中国来说,究竟是时机未到还是正在错失良机?也许,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结论。比如,从现代奥运会诞生的那一天起,开幕式便成为一种国家语境下的特殊文化。如果说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共同价值,那么文化则是族群之间的差异;文明的核心是“美好的”,文化的核心则是“我们的”。在奥运会越来越政治化的背景下,奥运开幕式正成为文明与文化的T型台。一方面,主办者试图展示一种“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想弘扬一种“美好的”文明,而后者则是对人类的贡献。如果说中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出处之一,那么英国则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与英国不仅意味着文明,也意味这历史。这种深厚注定这两场相隔4年的开幕式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以壮观的场面营造出一种技术崇拜和艺术情结。北京开幕式展示了笔墨与文人,伦敦开幕式展示了机器与工人。这种“史诗”野心所造成的表达困难使电影导演主导了开幕式,从而使开幕式变成了一场3D真人版的电影大片。当开幕式成为一场电影时,开幕式就完全沦为一部个人作品。张艺谋将北京开幕式变成了《英雄》,丹尼尔·博伊尔则将伦敦开幕式变成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幕式,那么一切都只是导演个人的文化审美。张艺谋崇拜权力精英化的英雄主义,丹尼尔热衷自由草根的平民路线。张艺谋的宏大叙事就是将人标准化,使人变为权力视觉中的点、线、面,以整齐划一的僵硬和“缩小”来制造视觉震撼;丹尼尔则相反,他偏好千姿百态的生动和“放大”,将人戏剧化,使人成为舞台的主宰。从某种程度上,前者更接近技术,而后者更接近艺术;吊诡的是,张艺谋的开幕式恰恰是想展示中国古老的艺术,正如丹尼尔想显示英国现代的技术一样。张艺谋将人变成了走线木偶和冷血机器,丹尼尔将冰冷机器变成了人。这体现了前者的紧张惶恐和后者的松弛自信。与丹尼尔相比,张艺谋无疑还沉迷在卓别林所讽刺的《摩登时代》。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说:“ 历史犹如农艺,其养料来自河谷而不是高原;来自普通人的社会水准而不是显赫者。”在奥运会越来越变成国家主义的舞台时,张扬民权与人权不仅意味着拨乱反正,也是一种正义与勇敢。作为开幕式最大的悬念,点燃圣火的人无疑是这场演出的主角。此前人们猜测是007,是哈利o波特,是贝克o汉姆,是莎士比亚,结果却是几个不起眼的少年点燃了伦敦奥运会的主火炬,这让人想起丹尼尔的成名作《猜火车》和涂鸦风格的“2012”。圣火照亮了每一个人,这是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尊重,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根本。文明的传承不分贵贱,不是精英之间的阴谋与分赃,更不是权贵家族的傲慢与偏见,历史是一种平等的尊重与对话,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人们都相信这是最好的——最好的团体操和中国版的“阿里郎”;看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人们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和文化。在此之前,英国文化大臣亨特曾声称,伦敦奥运会将超过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他形容这届奥运会开幕式将“绝对震撼”,“能把人们击倒”。事实证明,英国人做到了。当开幕式进入高潮时,建设奥运场馆的500名建筑工人代表一起来迎接火炬,这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最精彩的无疑是点燃火炬,7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点燃了204个红花瓣,红花瓣慢慢靠拢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炬,奥运圣火熊熊燃起,烟花映亮夜空……伴随着麦克特尼演唱的披头士经典名曲《Hey Jude》,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比起4年前吊起李宁点火来,伦敦的圣火点燃仪式堪称奥运史上最牛逼的创意,仅凭这个创意,伦敦完胜北京。毫无疑问,这是文化、精神和创意的力量,绝不是人多势众或烧钱就可以的。如果说北京开幕式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假唱的林妙可,那么伦敦开幕式最令人难忘的或许不是那些电影明星、摇滚歌手,甚至不是女王陛下,而是一群真实的“白衣天使”。英国的医疗系统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全民免费医疗,这竟然是丹尼尔和英国人最引以为荣的——这是“我们自己的幽默”。开幕式只是奥运会的一个细节,正如奥运会只是国家的一个细节。毫无疑问,“伦敦碗”的第一夜比“鸟巢”的第一夜拥有更多的细节。从开幕式的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也可以看到“美好的”文明。如果说4年前的北京开幕式体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那么今天的伦敦开幕式告诉了人们一种普世的人类文明。对世界来说,中国只是其中一分子,并不特殊,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人类与中国人”的差异。附:美国媒体谈伦敦奥运和北京奥运《华盛顿邮报》一位专栏评论员写道,古老艺术样式和高科技的完美结合,加上那精彩程度抵得上一百个美国独立日烟火会的烟花盛宴,与一个脚踏东方文明底蕴和新西方经济路线国度的精神气质相契合。而《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也引用了一名时事评论员的评价——他们一方面高赞辉煌的古代文明,一方面则炫耀现代成就,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一个中国帝国的梦想。美国媒体的反响或多或少说明了这两次奥运开幕式的宣传效果。面对媒体采访,伦敦奥运开幕式导演博伊尔曾说:“我们在重新定义我们在世界的角色,一百年前我们拥有一切,而如今一切已不再。”在经济危机之际,他强调他们无意呈现一场如北京奥运般的张狂盛宴。现实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冷峻无从让人兴奋,但也迫使他们平静地检视自我——从工业革命高耸的烟囱到风靡全世界的哈利波特,从自我戏谑的剥夺妇女权利污点呈现到引以为傲的全民医保,他们完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面对这种大胆、创新、自嘲,美国媒体大都报以会心的微笑。而对于北京奥运,对于2008名鼓手的欢迎,对于伟大的四大发明,对于航天航空技术,美国媒体读到了其背后的强势回归宣示,读到了中国人对被国际社会接纳的渴望;但这些宣示和渴望在他们眼中似乎更像是虚空无物的呐喊而缺乏内涵。他们并没在其中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凭据——就如同当中国高声呼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时,中国人其实并没有郑重准备好待人接客的水果和茶饮、也没有打扫好居室,有的只是一种让客人出现的急切和焦躁,而这也正好阻挡了中国人如伦敦那样进行“自我沉思”——至少在美国人眼中是这样。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学历、职业与姓氏的合称。真名,熊剑,海外多年,因拼音xiong西方人发不出音或发音不准,经常闹误会,为交流方便而起。小熊可爱,大熊可怕,是力与美的化身,文化上多作为古老部族的图腾标志。另外,bear在美式英语中还有“忍耐、忍者,证券市场卖空,蛮横”等诸多含意。在此,谢谢您的关注,欢迎转载!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