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责任有关有关诚信的古诗词词

关于四季的古诗
您当前位置: &
关于四季的古诗
发布:&|&分类:&|&
  关于四季的  一、关于春季的古诗  1、《》  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钱塘湖春行》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4、《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9、《绝句》  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0、《》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1、《》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2、《鸟鸣涧》  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关于夏季的古诗  1、《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12、《》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三、关于秋季的古诗  1、《望洞庭》  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3、《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4、《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6、《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秋日》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关于冬季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舟雪。  2、《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6、《观雪》  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7、《雪望》  清&洪升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8、《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9、《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2、《青松》  当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热门帖子优美文章新发布的帖子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有关劳动的名言警句及古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关劳动的名言警句及古诗
上传于||文档简介
&&劳​动​的​名​言​警​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词
当前位置:&&
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词
发布日期:&&&文章来源:安阳网-安阳晚报&&&
移动发短信DDSJB至,联通发短信3ay至,电信发短信503至订阅河南手机报安阳版(大鼎手机报),3元/月。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春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宋)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晶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
&&&责任编辑:方敏
上一篇:下一篇:
·频道精选
·图片新闻关于愁的古诗词 【范文十篇】
关于愁的古诗词
范文一:【专题解说】    “愁”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见的,但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切都有了可能。诗人笔下的愁有:忧国伤时之愁,有未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之愁,有思乡怀人之愁,有感叹青春易逝、美好景物易逝之愁。总之一切愁都源于诗人那颗多愁善感的心,在“愁”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浓浓的忧愁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自己无形的“愁绪”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长度、体积、重量、数量、声音、色彩等具体的意象,不但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意境深远,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等。其艺术特点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诗歌展示】   菩萨蛮   □[唐]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达标练习】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玉阶空伫立”“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范文二:与
1、李白的秋浦歌中写到:
2、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3、愁情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4、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10、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1、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13、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5、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16、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18、不怕银钢深秀户,只愁风断清衣渡(陆游《蝶恋花》)
19、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1、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祝英台近》)
22、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
23、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史达祖《绮罗香》)
24、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25、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柳如是《金明池》)
26、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柳如是《金明池》)
27、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屈大均《鹊踏枝》)
28、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朱彝尊《高阳台》)
29、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30、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
31、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蒋春霖《柳梢青》)
32、断尽愁肠谁会得?哀燕声声(王鹏运《浪淘沙》)
33、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文廷式《祝英台近》)
范文三: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黄鹤楼 崔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竹枝词 刘禹锡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天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试谈古诗词中写愁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家国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个人的遭遇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愁”也就成为诗人笔下恒定的感情浪潮。可是,抽象模糊的“愁”如何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呢?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大诗人们开创了许多独有的艺术天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借鉴。
一、把“愁”写得有长度
“愁”本来是没有长度的,可是诗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无限悲苦,常常赋予“愁”以长度。在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李白。他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初看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白发缘何会有三千丈呢?读到下一句“缘愁似个长”,便豁然开朗,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那么反过来说,“愁”有多大?“愁”又有多深?看“三千丈的白发”即可知矣。作者故意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显得真实可感,可谓前无古人。后来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写道:“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又把“愁”比成绵绵不尽的东流之水,放眼望去,满江愁绪,无尽离情,使“愁”跳出白
发的纤细,走向了长江的壮阔,把“愁”的长度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后世甚至再也没有哪位诗人敢用长度来写无尽的“愁绪”了。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处于国破家亡、流落他乡的境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内心的愁苦、满腔的愁绪不能排解。虽然“也拟泛青舟”,但“双溪的蚱蜢舟”却难以承载得动她的“许多愁”。李清照把“愁”放到了船上,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把“愁”从船上移到了马背上:“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不动。”而王实甫在《西厢记》则又把有重量的愁移到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在词人笔下,“愁”像一块有重量的巨石从水上转移到了陆地,从马上转移到车上,船载不动,马驮不动,车载不起。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
唐代李商隐在《代赠二首》(其一)中从形态上对“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未展的蕉叶,这里的“丁香”是成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和煦的春风,哀
愁无限。作者以“芭蕉”比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通过比兴手法展现了二人不能与对方相会的愁苦。此处的“愁”具有了芭蕉之形,丁香之态,可谓含蓄跌宕,真实感人。和此诗用和煦的春风反衬丁香之“愁”不同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在《摊破浣溪沙》中则用迷濛的细雨正衬丁香之“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描写方法不同,却都形态具体可感,愁绪动人。
如果说李商隐和李璟还有心情用“丁香”之花来喻愁的话,那么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间欢》)。千缕万绪的愁思像一团乱麻,盘绕纠缠,使人望而生愁。到了宋代,秦观在《浣溪纱》中写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一反常人习惯,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愁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得新颖别致,被梁启超称为“奇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奇就奇在,它不写愁如雨丝,却说丝雨如愁,如雨丝般的闲愁,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愁境之感。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
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丝如水般汪
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江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是以水喻愁,宋代词人秦观则更进一步,直接以
“东流之水”的归宿“海”来喻“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词人由季节的更替想到自己的遭际,仿佛无边的残花败柳皆成了愁,眼前的愁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比李煜的以“春水喻愁”更胜一筹。
而当一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北宋贺铸的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时,“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便把那种“闲愁”的数量借助“一川”“满城”和“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现出来,仿佛使人看到在梅子成熟季节,烟雨迷濛,原野上野草无边,满城飞絮飘洒,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五、把“愁”写得富有人性
秦观在《满庭芳》中写道:“谩道愁须滞酒,酒未醒,愁已先回。”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可谁知酒还未醒,“愁”早已经回到词人身边,把“愁”写得活灵活现、人性十足。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这种说法似乎和秦观的词对立,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赋予“愁”以人性,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只是张词是写“酒醒”之后的发愁,而秦词在酒还“未醒”时就有了愁,更何况“酒醒”之后呢?
范文四:古诗词里的乡愁(大地漫笔)
《人民日报》( 日
在古诗词的长廊中品味乡愁,让人感怀千年往事的悠长。
奔波漂泊的诗人笔下常常集结着梦牵魂绕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流在外的游子,在落日行将西下的时候,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浩浩长江,袅袅烟波更添离情别绪,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处对于乡愁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缠绵思乡之情。相比之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成为低回处对于乡愁的最感人的排遣。虽然直白如话,却是离情万种。彼情彼景,早把千万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在脸上,留在天地间。
思乡之情如此之切,又有了柳宗元笔下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什么样的思乡之情,直教得诗人恨不得将千山万峰化作千万个眺望家乡的身躯,站在峰头一起凝望故乡。唯有情之切,才会如此张开想象的翅膀;唯有爱之深,一腔乡愁才化作千古佳句。这样的乡愁牵着你,引着你,一程程,一步步,山山水水入诗来。山水承载着乡愁,乡愁赋予古诗词以魂魄。
古诗词,文化之源,精神之根。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因为这份情怀,我们自会担起责任。
范文五:析“愁”
在中国文坛上,关于“愁”的诗词不胜枚举,古代“以悲为美,以愁为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内涵与审美倾向。
一、"愁"的分类
1.离别之愁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邦彦《兰陵王》
2.思乡之愁(羁旅、思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白居易《阴雨》
3.思念之愁(怀友、怀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诗经·晨风》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4..感时伤春之愁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蝶恋花》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5.忧国之愁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民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二、愁的写法
1..寓情于景
将春水、明月、夕阳、柳絮等自然意象与情感的表达相结合。
2.直接抒情
单句之中,不借助任何意象,直抒胸臆。
3.化抽象为具象
把愁写得有长度、有重量、有形态、有数量等。
有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有形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有数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三、愁的建构
1.对历史本体的体认
不管是对自身经历的体认,还是对社会状况的体认,都蕴含着所处状态的感悟,愁是一个泛化的特征。
2.对情感的默认与消解
愁对于诗人词人来说,不可能轻易消除,迁客骚人往往沉浸于“愁”之中无法自拔,又试图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达到愁绪的宣泄。
3.宇宙情怀与精神家园
大多数的文人,希望在大自然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或寄托。而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愿过多地暴露,也无从诉说与排解,“愁”是营造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作者:刘攀
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老师:任百丽
职称:副教授
答辩日期: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
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
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化虚为实,
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
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
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
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
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
渺小。另外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也是描绘了深秋季节,万物萧条,周围环境充满了萧瑟、肃杀之意,这才引得诗人感叹,不知诗人是感叹自己的命途多舛,还是对自己国家充满忧虑,抑或是表达对亲朋好友不在身边的那种孤独感觉。但不管诗人感叹什么,我们都能通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感受到诗人“无边”、“不尽”的愁绪。
由时空引起的愁绪,这种愁绪的典型代表诗词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原本是登幽州台,平常之人登高望远,舒缓一下心情也就罢了,哪想到先人的想象力是如此之丰富,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不仅不仅看到了远处的风景,更仿佛前看到了五百年,后看到了五百年,这时的诗人虽身在天地之间,但其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首诗词每每读来便使人感叹到了时空的力量。
由天气引起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描述,黄昏时节还下着细雨,细雨随着梧桐树上的雨滴一滴滴滴落到地上,啪啪作响,这种百无聊赖的情景也是一种愁。再如,晏殊《蝶恋花》中:“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词人矗立在高楼之上,本来风不算太大,但春寒料峭,高处的风还是有些凛冽的。在春天这个还略显寒冷的季节登楼,还伴随着凛冽的北风,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天边,词人的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所致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举一语
双关, 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 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 实际上, 这是委婉地写佞臣(高力士之流)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 皇上不明, 致使有才之人不得重用, 许多有才之士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愁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李白在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志不得伸的郁闷之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之十五) , 诗人运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把愁写的很通透,诗人强烈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情怀。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志报国的
青年已青春不再, 岁月已染白了它的鬓发, 爱的人已离去, 报国的路已断, 前方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诗人只有幽幽的长叹。整首词笼罩在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感时伤怀的愁绪之中,这是一种排遣不去、无所不在的闲愁闲恨。这里的愁,不仅包含个人的愁绪,还有整个时代的忧郁。
还有,南唐后主李煜是因时代致使愁绪产生的典型代表,其诗词中多为惆怅之作,如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表达了作者的愁绪。作者这样创作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生活在五代十国后期。五代十国时期可谓战乱纷飞,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同志,可谓生错了年代,本来一身文学家的才华,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偏偏被赋予了保家卫国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当看到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被其他国家蚕食,大词人李煜对自己帝国的覆灭可谓回天乏术,正所谓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面对此种情境怎能不愁。话又说回来,不
知道是大词人李煜无力在乱世之中匡扶社稷,还是正是这个乱世成就了李煜这位大词人。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古诗词愁绪的借鉴。
(一)古诗词中的“愁”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愁”在古典诗词中占据的分量可谓庞大,古代文人墨
客写愁绪时可谓匠心独具,使得愁绪在他们手中妙笔生花,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世之人细细品味古人描写离愁别绪时的心情,从而找到与古人的共鸣,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正如俗话所说,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的不幸却各有不同。正是纷繁复
杂的离愁别绪,给古典诗词画上了最为绚丽多彩的一笔,这些离愁别绪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历久弥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且不说近现代众多文学作品中,对古诗词离愁别绪文段的引用已不胜枚举,单就是黄口小儿也能吟诵几首经典诗词,就可见其对后世生活影响之深远。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样一个略显浮躁的环境下,笔者认为此时像古人似地凭空发愁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牢骚满腹,既然身处这个社会,这样的境遇,要求的是适应,还是那句老话,不可能让社会适应个人,只能个人适应社会。抱怨一下尚可,一直抱怨会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甚至有点无病呻吟,其实我比大多数中国人幸福多了!我之所以会偶尔感觉到痛苦,可能是因为我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又达不到的缘故!解决办法有两个:要么安于现状,不要好高骛远,这山
望着那山高;要么就去拼,去争取,让自己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当前的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可以借鉴欣赏古人的已经,但不可以有古人似的愁肠,要知道只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二)继承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这些天以来,在电视上面看到河南卫视有档叫做汉字英雄的节目,主要是请一些学生当场听写汉字,然后穿插着主持人和评委的点评,我认为非常好,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不让电脑键盘侵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话说好了是一门艺术,企业家、辩论家、相声、小品,无论各种人物,无论各行各业,凡是做到极致者,跟别人正面沟通的本领都是不容小觑的。有人会说,跟人沟通的方式很多啊,qq.msn,微信,微博都可以呀。我想说的是,这些沟通方式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你不知道对方是老是少,是美是丑,是人是鬼。有可能是一个五六十岁的猥琐大叔在电脑那头冒充韩范帅哥跟你打情骂俏;也有可能是一条狗在电脑的另一端给你敲击过来一个笑脸。网络的沟通,虽提高了效率,但也提升了冷漠;虽拓宽了视野,但也关闭了心扉;虽增加了许多透明,但也产生了许多欺诈。我不是抨击网络时代的不是,毕竟这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容逆转的历史潮流。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处在这个潮流之下,能不能为自己保留一份天真,保留些许传统中的精华。我怕一代人遗忘一点,过不了多久,我们的沟通就只能着着实实的依赖网络,那时候人类就成了真正的宅男宅女。就像美国大片黑衣人里面写的那样:每个人都让自己的机器人替身帮自己上班,自己则在家中遥控。再说说会写中国字,为什么以前会有那么多书法家,远的不说,就是我的上一辈,不论他们文化成程度的好低,他们写的字远远比我们漂亮的多。之所以我们的书写能力会是这个样子,这也是电脑时代带给我们的消极福利。看到央视一个公益广告:每个透明玻璃瓶里面都是一个个坐在电脑前面的人,而这些玻璃瓶一个个组合起来够成了一个大键盘。我每每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字明明感觉会写,但是真让自己写出来就又是磨棱两可,最后反而要求助电脑,查找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1.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丁海鹏:“古典诗词愁情的表现形式”,载《文学教育》2009年01期。
3.葛琦:“论唐宋词中的愁情”,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3月第2期。
4.方庆花:“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载《文学教育》2007年04期。
范文七:古典诗词中的愁
愁,本是人事间,特别是离乱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相应的个人理想的破灭,往往造成一种压抑、苦闷、悲观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不可能通过政治或历史的理论形式作正面阐发,只能通过诗歌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和“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众多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羁于个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诗人用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三千丈”这个虚拟懂得长度形容自己的悲苦、忧愁生活的深重。而男唐李后主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残酷现实后,在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中,不禁倾泻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怀,把绵绵哀愁呈诸笔端。在他的另一首词《相间欢》中,则将千缕万绪的愁思比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使人感到一种难言的滋味,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国残家破夫亡一连串的打击后,她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的情调、含蕴而不艰深、凄婉而又劲直的艺术风格,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心声。
当一个人报国无门,才华不能得以施展,处处遭受压抑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恨闷、忧郁的情绪。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中将愁思难遣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明明是“近来愁似天来大”,作者却用重语轻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写法。不是不想说,而是越说愁越多。所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古典诗词中,还有一种闲愁。如《浣溪纱》的作者秦观用浓郁的诗意美、清幽的画境美来勾勒个人的愁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雨丝般的闲愁,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愁境之感。而北宋的贺铸当一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那种“闲愁”的深度,借江南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达出来。
古代诗词中的写“愁”艺术
一、把“愁”写得有长度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用夸
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 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相见欢》)愁思像一团乱麻。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思如江水般汪洋恣肆,又如春水般长流不断。
五、把“愁”写得有变化运动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把“愁”写得从“眉头”下来,又爬上“心头”。
六、把“愁”写得有人性 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他赋予“愁”以人性,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古代诗词中“愁”字的魅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似乎就已决定了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独特性。诗歌的语言精练,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非细嚼慢品不足以体味其妙处。在古代诗词中,以抒写作者愁怀为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而作为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却异彩纷呈,魅力无穷。“愁”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写得川流不息,无尽无休。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这一形象化的设喻,使之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二、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愁”写得深重幽长。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名单看“白发三千丈”真叫人无法理解,说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长,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内心深重幽长的愁绪,并将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渲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其三、运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写得无比凝重。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用“舟轻”载不动自己的愁苦来表现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变成了有重量的东西了。
其四、运用似人的手法,把“愁”写得富有人性。
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诗人本想借听歌钦酒来解愁,但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于是喝了几杯闷酒之后
便昏睡过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清,愁却未曾稍减,句中赋予“愁”以人性,使“愁”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其五、运用衬托的手法,把“愁”字写得苦闷难吐。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屋楼。爱上屋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词中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抒情,通过回顾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衬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愁苦难吐的心情,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词人以苦衬会,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无处倾吐,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大抵在古代文学上有所成就的,其一生都充满了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比比皆是。因此,利用诗词来表达“愁”的诗词大家不乏其人,其中很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下面就将关于“愁”的诗词总结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首先就是李煜的《虞美人》,据说李煜因此词而死于太宗手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生平遭遇带给他创作诗词的灵感,他的词就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真,还有一组著名的词。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其次是诗仙李白的大作,李白是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人狂傲,但也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接下来是女词人李清照的几篇名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其他的作品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
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
子黄时雨。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范文八:“月”似乎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意象。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具代表性。这里
的“月”正是写出了他当时对月事寂寞孤独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境。 “海上生明
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也正是借助了“月亮”这个代表
着离别的意象寄托了他的希冀和渴盼。
“月亮”蕴含了人们的离愁、游子的思家
之情和分别之苦。在我认为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暗喻离别的意象,
“杨柳”一词中的“柳”字的谐音是“留”
了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情。我曾读到过不少借杨柳来抒发离别时的思念之情的古 诗词,其中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给我的印象很深,许 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也让我至今难忘。这些诗句散发出
诗人内心之中深深地离愁,对故乡,对至亲至爱无尽的思念。而“杨柳”也成 为了他们道出心中惆怅和伤别情怀的极佳意象。
我最熟悉的一首思乡诗中这样写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让我们
似乎可以体会到这首诗的作者是多么的思念家乡,恨不得变成一只大雁飞回家 去。而“雁”正是寄托了他的那种思乡情思。
“大雁”是承载了讯息、书信的那
种企盼感的意象,它所蕴涵的是游子羁旅在外的伤感和急迫的思乡情怀。薛道 衡曾在《人日思归》中用大雁这个意象写道: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此来表达他急切地想归家的念头。
“归雁”是一种很多背井离乡的游子梦想成为
的鸟儿,古往今来,多少流离在外的文人雅士用“大雁”来表达了他们无法道
尽的愁思,而“大雁”这种意象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借用。
只是突然会想到柳永的《雨铃霖》
,它的开篇即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本诗所用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意象有很多,但“寒蝉”一词却已奠
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即“戚戚惨惨戚戚”的离别之苦,长亭小径,寒蝉哀鸣, 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诗人在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怅惘之心。诗人用意象“寒 蝉”
,生动的写出了他思念的苦痛。
不管是在古诗词还是在古文中,我们都常常可以看到“扁舟”这个表现思乡 的意象的出现。
“扁舟”表现了漂泊之苦,思乡的愁绪。我仍然记得“夜半钟声
到客船”的孤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些情感的
表达都借助了“舟”这种意象细腻的写出了诗人的思乡怀亲感情,抒发了游子 在外飘泊羁旅之苦。
雁为候鸟,春秋迁徙,它的春去秋来常能牵动离家在外的游子之心,勾起他 们浓烈的思乡之情;柳为思念之树,枝叶柔嫩,寓意鲜明,常能使人心生愁思; 明月皎洁,却又常使人联想翩翩,牵挂之心常在;寒蝉凄冷,长亭幽婉,总是 散发出别离之愁,思念之切;小舟漂泊,更能反映出游子的思家之苦。
中国古诗词中的思乡意象还有很多,我所知道所了解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点 而已,但若能花些时间稍作罗列和分析,也能让我们更加透彻的了解这些意象 所表达的感情。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觉得,这些零零点点的罗列也正能反映出 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羁旅乡思”
,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
范文九:维普资讯
l   诗 的  术 凰 磁 f 古 词  ,  越 翌 士愁- 目" “乙 H - ,  
* 李 裕 I   l l
憨 是 历 来 文 学 家 说 不 完 道 不   中  tt 试 问 东 流 水 , 意 与 之 谁   { 。 i君 l 别 酷   尽 的 一 个 主 题 。 古 诗 词 中 言 愁 名   短 长 ? “ 流 无 限 似 依 憨 ”等 名 句   ” 水 首 句 变 持 时 令 . i物 : 风 骑   t t 东 I- 是 数 不 胜 数 , 人 们 将 -i 、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 这 种 写 法 后 叉 被   蔼 . 里 花 开 过 、 已 满 , 介 景   t更 t 诗 h 象   i 园 绿 暮 模 棚 的 愁 写 得 形 象 、 体 、 动 、   秦 观 等 继 续 发 展 , 看 辜 现 的 《千   太 好 , 闺 中 女 子 “日 晚  仍 然  倦   具 生 可 试 可 感 . 佛 有 了 长 宽 , 了 重 量 , 我   秋   ? 边 抄 外 》: 仿 有 为 水   梳 头 ” 为 什 么 ? 因 为物 是 人 非 . 。   们 提 供 了 根 好 的 艺 术 供 鉴 。 试 比 
! 首 词 。   水 边沙 外 . 郭謇 寒 退 。 花 髟  过 去 美好 的 一 切 都 已不 复 存 在 了。 城  
照 分 析 一 下 李 煜 、 观 、 清 照 的  乱 . 声 碎 。 飘 零 疏 酒 盏 . 别 宽   流 眼 泪 是 感 情 的 最 好 方 式 . 言 万   秦 李 莺 离 千 李 煜 《 黄 人 ? 花 秋 月 何 i  虞 春 N- 了》 言 愁 的 名 篇 . 有 普 遍 意义 。 是 很  
少 t 小 楼 昨 夜 叉 春 风 . i l 堪 回  故 l不
表 带 。 人不 见 . 云 暮 台 空 相 对 。 薯   语一 i 涌 上 心 头 , 知 从 哪 儿 说   N- 不 忆 昔 西 池 舍 . 鸟 蕾 间 飞 I   起 . 泪 却 夺 眶 而 出  “欲 语 泪 先   宛 l l。 眼 携 手 虬 . 谁 在 ? 日 边 清 梦 断 .   流 ” 4l 五 个 字 把 鄢 种 难 控 制   今 镜 简 i的
謇 花 秋 月 何 时 了 . 事 知 多  里 朱 颠 改 。 謇 去 也 . 红 万 点 嚣 如   的 满 腹 忧 愁 一 下 子 倾 泻 了 出 来 ,   往 飞 具 有 感 人 心 弦 的 艺 术 魅 力 。 闻说 ”     i l 1月 明 中 。  
i 。 问 暑 腱有 几 当巷 . 似 一 江 謇  l i 恰 水 向 东 流 。   词 的 上 片 着 重 写  今 ”. 头 变   句 徒 然 一 扬 , 人 刚 剐 还 在 流 泪 . 打 词  
lt 玉 t l ̄ l i i应 虢 在 .只 是 朱 颤   持 时 令 . 天 已 来 临 . 寒 已 从 水   可 是 一 听 说 职 溪 正 是 春 光 明 媚 的   春 睿
边 沙 外 , 城 郭 悄 悄 的 退 却 了 。 这   时 候 .  也 拟 泛 轻 舟 ”. 了 出 洲   从 把 有 时 “ 影 ”摇 曳 . 堪 迷 目 . 莺 声 ” 之 兴 。 接 ,t词 人 笔 锋 叉 一 转 .   花 几 “   i
了一个 猛 烈 的 跌 宕 .只 恐 职 氍 盘   “
” 花 秋 月  人 多 以 为 美 好 ,   呖 呖 . 可 盈 耳 . 是 ” 花 生 树 , 春 可 已 正 杂  
是 过 着 固 徒 般 生 活 的 李 煜 , 了 反   群 莺 乱 飞 ” 时 。 接 着 词 人 笔 锋 一   舴 艋 舟 , 不 动 许 多 愁 ”, 情 显 得   见 之 载 感 而 心 烦 . 劈 头 问 苍 天 , 年 花 开 , 转 . 乐 景 写 哀 。 因 “ 零 ” “   无 比 深 沉 。 词 人 在 这 里 肜  , 说 ”、 他 年   以 漂 而 酒 i i i   月 月 月 圆 , 到 什 么 时 才 能 完 了   盏 ” . 离 别 而  衣 带 ” 宽 . 加   “ 拟 ”、 只 恐 ”三 组 词 语 一 波 三   要 疏 因 渐 叉 也 “
昵 ?他 对人 生 已经绝 望 . 以厌 憎  上 词 人 所 等 待 的 人 在 “ 云 暮 合 ” 折 , 所 碧   感
人 至 探 。 这 里 的 愁 已 有 了 
.而 且 得 去 承  
春 花 被 月 之 无 尽 无 体 , 艨 情 之 极   时 仍 未 到 达 , 已 只 有 空 对 太 好 春   重 量 . 且 :t ”载 不 动  , 人 不   其 自 而 i- 也 让
端 悲 苦 可 知 。更 加 上 以往 的 一 切  景 。下 片 先写 昔 , 忆 西 池 宴 集 的  仅可 观 看 . 触 摸 回 可 豪 华 生 活 均 没 有 了 。 在 自 然 的 周   情 tt “ 同 飞 盖 。 写 众 人 行 列 整   受   极 为 感 人 。 此 写 法 , 人 也 当   i   鹭 后
面 复 始 中 . 深 叹惋 人 生 的短 暂 无   齐及 车 辆 。 携 手 下 . 谁 在 , 是  学 习 . 一 实 甫 《 厢 记 . 亭 送  深 夸 这 如 西 长
常 . R 东 风  写 时 光 的 不 断 消 逝 . “  
这 叉 引 起 他 对 “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故
发 自 肺 腑 的 情 语 . 边 两 旬 写 他 时   别 》 “四 围 山 色 中 , 鞭 残 月 日 中 一 再里 .   刻 梦 众 人 再 聚 , 度 昔 日 景 观 ,   ii 间 烦 恼 填 胸 臆 , 这 些 大 小 车   共 可 t人 i 量 日复 一 日 , 复 一 年 . 梦 想 如 同   儿 如 何 载 得 起 ” 是 对 此 的 明 显 摹   年 其 就 泡影 . 是 他 失 望 了 。 诃 结 尾 是  仿 . 是 将 装 愁之 物 由“ 艋 舟 ”   于 只 舴 变
中 ”的 无 限 感 慨 。 他 遥 望 南 国 ,   无 限憨 怅 ,  雕 栏 玉 砌 “也 许 还 在 吧 ,  
f .l 当 年 在 栏 边 砌 下 流 连 欢 乐 之   全 诃 感 情 的 高 潮 . 春 去 也 ” 应 开   成 了 “ 小 车 儿 ”   r ii  ̄l “ 照 大 。
人 . 已 车 复 当 年 的 神 韵 风 采 丁 。 头 “ 寒 退 ”. 然 的 春 天 正 在 眼 前   早   春 自
愁 在 李 煜那 儿 变 成 了春 水 ,   仿
以上 作 者 用 三 组 对 比隔句 相 承 .   逝 去 , 词 人 的 生命
的春 天也 在 一  佛 有 了长 度 而且 纬 绵 不斯 ; 秦 琨  反 而 到 复 将 宇 宙 之 永 恒 不 变 与 人 生 之 短   天 天 的 逝 去 .自 然 的 春 天 去 了 ,   笔 下 , 愁   已 “ 海 ”. 有 了 宽 广   还 “ 如 叉 暂 无 -+ ,比 . 富 有 哲 理 意 味 。 摄   会 再 回 . 诃 人 的 青 春 却 将 一 击 不   度 , 了 深 度 . 佛 有 了 感 : 李 清   1  ̄1 1  ̄ 根 t 而 有 仿 到 后 作 者 对 人 生 发 出 深 沉 的 悲 叹 、 复 返 。 摄 后 以 海 喻 憨 . 愁 不 仅 有  照 笔 下 ,   使  愁 ” 经 从 江 水 中 搬 到 了   已
“ 君 能有 几 多 愁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同 了 广 度 . 且 有 了 深 度 . 至 有 了  而 甚
由 水 承 载 “  中 . 了 重 量 . 且   舟 有 而 “ 不 动 ” 使 人 难 以承 受 。 其 实 这   载 ,
向东 流 “这 悲 叹之 情 似 冲 出峡 谷 、 立体 感 一 语 生 色 . 体 皆振 。 ,   全   奔 向 大 海 的 滔 滔 江 水 . 发 而 不 可  一
收 。 这 里 以 “ 江 水 ” “ ”. 愁   一 喻 憨 使
以 上 几 首 词 写 憨 之 缠 绵 绯 恻 . 种 写 法 中 的 “ ”. 是 词 人 写 愁 的     水 只 让愁 仿 佛 有 长 度 . 宽 度 , 探 度 . 有 有   种 戴 体 , 然 作 家 的 也 可 It   当 D选
仿 佛 有 了 长 度 . 佛 春 水 的 不 舍 昼  甚 至 有 立 体 感   到 了李 清 照 、 有   仿 又 夜 , 流  断 . 仿 佛 春 水 的 汪 洋  长 叉 j 鑫肆 . 放 倾 泻 . “ 不 断 , 还   奔 将 剪 理
乱  的 心 头 离 愁 形 象 地 表 达 了 出  来 , 是 感 人 。 租  
山 ”. 春 草 ”、 “  梅  ̄ l -l i时 雨  等 作   裁 体 来 写 . “ 压 三 峰 华 岳 低  . 如 恨   ttl恰 似 春 草 , 行 渐 远 还 生 ” lt ! l 渐   等 。但 不 管 用怎 样 的 裁 体 . 是越   总
了 新 的 发 展 . 看 他 的 《 陵 春 》  请 武 。
风住 尘 譬 花 已 尽 . 晚 ' 椎   。 日 P i t   物是  } ●唪 休 . :   i 吾泪 先 扫 。   
蚵 说 双 溪 春 尚 好 .也 拟 泛 轻   翻 越 新 . 终 成 为 值 得 我 们 学 习 借   最 舟 。 只 恐 双 溪 艋 舟 ,裁 不 动 许 多   鉴 的 写 作 方 式 。    
这种 写 法 新 颖 别致 , 对 唐诗 是
诗 , 呲* . 咀观 . 以群 . 以怨 。{ 于 J 可 可 可 可 孔  
范文十:愁思是深秋落叶般幽寂又美丽的心绪,是遗落在岁月红尘之外的绵绵情思。――题记      诗词,常常是愁的。   诗人有着天下最浪漫芬芳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漂泊浮沉,如何能不愁?   杜甫是愁的,他愁他的家国天下;他愁他“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他愁那零落的山河衰微的国运;愁那踏上漫漫无归征程的老妪和普天之下一切无家可归的黎民苍生。偏偏他不愁自己,贫病交加又何妨?在冷风冷雨卷走屋上最后一根茅草时,他将满腔的愁化做恣意信笔的挥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仿佛是奔腾着理想的滔滔长河,从诗人老迈枯瘦的身后,奔向亘古的历史银河,化做明星一点。杜甫的愁,愁得雄浑。   李清照是愁的,本是绮年锦绣,指绕青梅的优雅少妇,闲闲抬眼时想那云中锦书休寄的脉脉相似,而后将黛色的愁眉舒展在纸上成了一行娟娟秀秀的小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是哪一片绯红的轻云,把血色硝烟引至中原,惊破了斜阳,吓走了翻飞的白鹭,她青瓷做的心,在寥落的马蹄声中,被碾作这个时代最温柔的祭品。她恨,恨那无能的小朝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她壮烈的金石之音。可惜究竟不是男子,不能上战场杀敌。她的鬓角浮上了白霜,谁能想,一个写罢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女子,会落得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结局。李清照的愁,愁得清丽。   辛弃疾是愁的,本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青年,最后空落得“可怜白发生”的结局。在国家兴亡沉浮中无望地挣扎了一生一世,白发的老人是否最终看出了疲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以秋叶研磨,将蓝天做纸,半生的凄苦与寂寥,半生的拼搏化乌有,静静泻下。似乎明了了,人生百年在时间的无涯旷野里仅是一颗沙尘,于是一切的怨都成了豁达与淡泊的叹息。辛弃疾的愁,愁得淡然。   如果说愁,必然要提到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以为写愁的凄丽婉转莫过于此。本是心思最细腻柔软的词人,偏偏做了君王。他的生命被残忍地切成了两半,前半生他是纸醉金迷的君王,后半生他是醉生梦死的阶下囚。“一旦归为臣虏”他将在那戚戚的别国离情中,“回首恨依依”。亡国君的愁,教他“沉腰潘鬓消磨”,教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读李后主的词,不禁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仿佛是洞穿了命运似的,他只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白白沉沦。但假若他不是亡国的君王,又如何能使得笔端生出如此凄美绝望,如此优雅富贵的奇葩。坎坷于他,于词坛,是幸或不幸,我也不曾明白。李后主的愁,愁得凄迷。   诗词的愁,是中华文化中至柔至美的飞花细雨,又是至烈至刚的金石交鸣。   (指导老师:王传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责任心有关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