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低风带的运动规律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390 更新时间: 21:55:57
&&&&&&&&&&&&&&&&&&&&&&&&
【字体: 】【】【】【】【】【】
上一篇新课程: 下一篇新课程: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你可以免费下载该文档
没满足你的要求? 查找更多相关内容查看: 869|回复: 1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 &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 &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本节知识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过渡流畅,承转自然。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ppt
2.2--2气压带风带.ppt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中学版》2015年01期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摘要】:本课是人教高中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张丽老师通过建模方式,探讨由单圈环流至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采用自制的三圈环流模型,数字星球演示等方式,归纳全球空气运动基本模式,概括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55【正文快照】:
【课标解读】内容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是该节的第一堂课,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气压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文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0年Z1期
林志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6年05期
郝东;;[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9年10期
俞炯志;;[J];地理教育;2010年09期
李金国;;[J];地理教学;2012年11期
翟军;;[J];地理教学;2012年19期
吴春富;;[J];地理教学;2012年23期
丁翼飞;;[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2年10期
翟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年11期
杨爱国;;[J];地理教学;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爱军;[N];山西科技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设计_地理课件_高考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设计
&&&&&&&&&&★★★★★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件设计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1:54:17
1.能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并学会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分布、移动规律。2.六个风带的风向。 www.3edu.net1.假设地球是均匀的球体,且地球不自转,请思考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环流。提示:如下图所示,形成单圈闭合环流。2.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结合教材P3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以北半球为例探讨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1)低纬环流是怎样形成的?提示:赤道上空大气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偏转成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从而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2)中高纬环流是怎样形成的?提示: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气压带和风带的绘制技巧(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位置,根据七个气压带高低气压相间分布的规律,进行绘制。(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可以画出近地面的六个风带。判断大气环流的方法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征是判断某种大气运动是不是属于大气环流的主要依据。具有全球性、长期性和规律性的大气运动属于大气环流,即空间分布范围广(跨大洲、大洋)、变化周期长、运动特征明显具有稳定性的大气运动形式,属于大气环流,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反之,空间分布范围有限,运动变化周期短或无一定变化周期,都不是大气环流,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气旋和反气旋等。3.结合地球上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试分析地球上多雨带和少雨带的分布地区。提示: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因此南北纬90°附近和南北纬30°附近形成少雨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因此南北纬60°附近和赤道地区形成多雨带。4.北欧近年来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而北欧各国却纷纷把英国告上法庭。请你结合地球表面西风带的具体风向,思考其中的道理。提示:中纬西风带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在南半球是西北风。英国工业发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而受北半球西风带(西南风)的影响,大量的酸性气体被带到北欧形成酸雨,带来危害。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不总是干旱风是湿润还是干燥,主要是看风从哪里吹来。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旱,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海域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等受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从陆地上吹来的风是比较干燥的,如形成热带草原的信风。2.高压都是冷却下沉,低压都是受热膨胀上升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近地面七个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是受热膨胀上升,极地高气压带是冷却收缩下沉,可以看做是热力原因;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则是因为冷暖气流相遇,受极锋影响,气流被迫抬升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为南北纬30°附近上空气流堆积被迫下沉形成,可以看做是动力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运动(1)概念(2)意义2.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2)中纬度环流(3)高纬度环流3.气压带和风带(1)分布(2)季节移动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2)题。(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半球。由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所以该图是北极上空的俯视图。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应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在南半球是西北风。【规范解答】(1)B  (2)B
【变式备选】右图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2)B处是_______风带,E处是_______气压带。(3)D处风带是_______,风向是_______,N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成因。第(1)题,从题意可知此图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A处为赤道,C、E处纬度分别为30°、60°。第(2)题,B处风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应为东北信风带,E处气压带位于60°N附近,气流上升应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3)题, D处位于C(副热带高气压带)与E(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西风带,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N气压带的成因是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而形成。答案:(1)C
副极地低(3)西风带
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关于气压带甲说法正确的是(
)A.甲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B.甲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甲气压带的成因是空气受热上升D.甲气压带的成因是空气受冷下沉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B.高气压带都是由受冷下沉形成的C.赤道附近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南下),气流堆积被迫下沉形成的。第2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的7个气压带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于温度的高低不同形成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3.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解析】选B。全球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的特征,其中的低压带气流都呈现上升状态,并伴有阴雨天气,而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热力和动力两种,所以并不一定热的地方都形成低气压,冷的地方都形成高气压。4.(2011?贵州高一检测)下列四副图中正确反映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解析】选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应为西南风,南侧为东北信风,故选D。5.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北风【解析】选A。60°附近冷暖空气相遇形成极锋。①气流被抬升,所以应该为暖而轻的暖空气,②为冷空气,应该为来自于高纬度的极地东风,所以甲地纬度较低,为30°N附近,乙地为90°N。6.以下各项的一组风带中,风向相同的有(
)A.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北半球的信风带B.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C.南半球的信风带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D.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与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解析】选C。全球共有六个风带,其中相同半球的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都是相同的,而与中纬西风带风向是相反的。7.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偏北,冬季偏南B.夏季偏南,冬季偏北C.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D.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解析】选C。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整体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4)此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_(季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由图中的各气压带分布的纬度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B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是极地高气压带。由图上可以看出,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全部在赤道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移至一年中的最南部,正值北半球的冬季。答案:(1)(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4)冬季9.解读图(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中信息,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图中字母A表示赤道低气压带,D表示极地高气压带,两者都是因为受热不均造成的(
)(2)图中字母B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C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两者都是因为受热不均造成的(
)(3)图中A、C两处气流上升,降水较多,其中A处多对流雨,C处多锋面雨(
)(4)图中a为东南风,b为西南风(
)【解析】结合图中纬度数可以判断A为赤道低气压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为极地高气压带。其中A、D是因为受热不均引起的,B、C则是因为动力作用引起的。A、C两处气流上升,降水较多,A多对流雨,C多锋面雨。A为南半球的信风带,为东南风;b为西风带,为西北风。答案:(1)√
(4)×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如果下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G处因遇冷形成高压【解析】选B。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中,近地面气流上升的H处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后到达高空E处向极地方向运动,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30°纬线附近F处偏转为高空西风,后堆积下沉形成G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处又形成了由G流向H处的信风带,其方向大致为偏东风。2.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解析】选C。从题干中可知,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该大气环流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所以,图中从甲地向乙地的空气运动,应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故应为西风带。因此,该环流应为中纬环流, 近地面风向应为西北风,故选C项。3.(2010?江苏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右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解析】选B。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确定冰岛位于北大西洋极圈附近,从而知道所处气压带和风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5.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解析】4选B,5选A。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应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D带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  干燥B.上升  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7.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解析】6选A,7选D。由图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干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日期可能是12月22日前后。
【规律方法】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季节移动的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时,要注意季节的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带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二、非选择题(共22分)8.(探究性学习)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发现纬度30°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人们把这个无风的纬度称为“马纬度”。另外,在赤道海区、南北纬60°海区都是无风带。有无风带,也有有风带。在“马纬度”和赤道之间就有一个风带,并且风向很少改变,海员们称之为信风,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这种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材料二
麦哲伦环球航海线路图(1)材料一中的“马纬度”无风,是因为该处受________带控制,“南北纬60°海区都是无风带”是因为南北纬60°海区受_________带控制。(2)材料一中的“贸易风”处在_________带(气压带)和___________带(气压带)之间,在北半球为________风,南半球为_______风,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哪些风带?(3)结合材料二,麦哲伦航行过程中,③④⑤分别借助了什么风带?【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马纬度”地处纬度30°,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所以形成无风带;而南北纬60°海区常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所以也形成无风带。第(2)题,“贸易风”在“马纬度”和赤道之间,所以“贸易风”应该是低纬度信风,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中纬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第(3)题,由图可知③借助了东南信风,④借助了东北信风,⑤借助了东南信风。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2)副热带高气压
赤道低气压
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www.3edu.net免费下载完整版课件: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