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阻初中生谈恋爱的照片,对促进其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修

当前位置: >>
浅谈对初中生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重要性
浅谈对初中生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重要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意识形态领域的王作,教育的周期长、收 效慢、巩固难,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 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做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学生是未成年人群体中较为特殊 的组成部分,下面就如何加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谈一点粗浅 的看法。 一
、认清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初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 12―15 岁,正处于成长危险期,是最容易出现 问题的时期,主要表现有:一直很听话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无端地对 别人发脾气,做事爱我行我素,情绪容易冲动,对父母和老师的说教深 为反感甚至仇视别人的管束,行动富于冲动和冒险性,有时非常自信, 受到一点寸丁击,又表现为非常的自卑。这种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此期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个体的成长和生理的逐渐成熟,使孩 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但在心理上,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摆脱不了孩子的 习惯和幼稚的行为,由于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容易对说服教育产生逆反 心理,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在充分了解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 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德育教育网络的作用,建立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 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要紧紧抓住学校教育、社 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个重要环节、以学校为龙头,以社会为平台,以 家庭为基础,建设时时、处处、事事关心未成年人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层层设防,重点监控,不留管理“真空”才能 确保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对于初中学 生尤其如此。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以学校为中心、 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 以被动接受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以, 学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首,制定德育工作的 长期规划,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目前,有许多的家长不懂科学的 家庭教育方法,对子女: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强制措施或者溺爱过 度,不但超不起好的教育效果,而往往适得其反。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 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普 及科学知识, 优化未成年人的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 成长有重要影响,这一点为大家所共识,由于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 辩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腐朽、没落、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政府部门就要加强社会综治工作力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对 娱乐场所,演出市场,出版市场及网吧的综合治理,进一步规范文化市 场经营秩序,积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以规矩定方圆 学校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学习、 生活场所, 同龄人是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 是影响其思想变化的主要因素。由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建立一整套 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以规矩定方 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应该做 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学生能够“知而行”,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危害 性。同时对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使学生明确叫“行必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积极引导,共同提高的教育 目的。 四、加强理想教育,重视现实行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家长都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学 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 途径是什么,又是困扰学生和家长的一个现实问题。美好的理想,要建 立在现实行动的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学生集会、 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前 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人 都要有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只有通过不断勤奋努力,才有可能创造幸 福美好的未来,要强调做事先做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看得见的行动争取美好理想的实现。 五、营造文明氛围,塑造美好心灵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 事物,同时也表现出感性认识能力强而比较缺乏理性。所以,营造良好 的学校氛围,以文明、高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去感染,感化学生,是加 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 学校不但要集中精力搞好常规的 教育教学工作、 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要办好图书室、 阅览室, 要努力改善力、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加强卫生检查评比工作,及 时制止乱扔垃圾、说脏话的不文明行为,要努力做到校园干净、整洁、 环境优美、预防各种安全事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美好的 心灵。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琐碎而针对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各 界特别是学校要进一步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 的能力,洁身自好,坚持光荣的一面,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争做社会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 人。
浅谈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措施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加强小学生法制...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 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小学生身心成长...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对当前中学生的重要性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浅谈...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论文浅议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教育的现状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浅谈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学校...“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意义十分重大。 加强对...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浅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 4页 4下载券©...浅谈青少年法律和道德教育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一、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律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浅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学生违法犯罪犯罪的增加,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再次,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第二中学 陈礼东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思想品德 道德教育 法律常识 道德水平 思想活动 青少年 ...不使我们产生一些想法,下面仅就当前我们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思考浅谈一下...而且特 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答: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答: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答:婴幼儿言语发展包括下列阶段:(1)婴儿言语发;声的言语;4.3.试说明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答:婴幼
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朱智贤提出,如果要使发展心理学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只依靠心理学家本身的工作是不够的,应该组织交叉学科人才来共同研究心理发展问题。要做到此,在现阶段,首先,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最后,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因为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的个体,因环境不同会导致其智力的一致性程度下降,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我们认为,成熟,特别是个体生理的成熟,会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个体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成熟和遗传因素一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的发展,更不是决定性条件。它们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和教育。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环境(即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是通过个体的活动,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的。 3.2.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答: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要求,总在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本身还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即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才能实现它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这个外因的作用、影响不同,可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都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开发,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的,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创造最近发展区,来加快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来实现其心理发展,这一结果不是直接取得的,而要通过一定的中间过程。通常是以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为中介,并经过一定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教育引导个体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领会、掌握和学习,然后才有可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只有在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当传授的新知识被个体所掌握时,就会增加个体心理发展的新因素。这些新因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个体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1.试说明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关内容。
答: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关于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朱智贤和林崇德提出: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对自己名字的认识。1岁以前的婴儿对自己的名字几乎作不出反应。1岁以后,婴儿开始对自己的名字做出正确反应。1.2岁的婴儿,在点名时能回答“是”。1.6岁的婴儿,开始能说自己的名字。2.1岁的婴儿在看到别人做某事情时,自己也想做,并能说“××(自己的名字)也想要”。②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婴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可以从他们照镜子时的反应看出。刘金花采用“红点测验”(即在婴儿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他们的额头涂一个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研究发现,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有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戏物(镜子)阶段(0~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子很感兴趣,但对镜中的自己映像不感兴趣。阶段2,“伙伴”游戏阶段(11~17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的自己映像很感兴趣,表现出微笑、亲吻和到镜后面寻找等动作。阶段3,相倚性阶段(18~24个月)。此阶段婴儿特别关注镜中的映像与外界事物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感到好奇。有的婴儿根据相倚性线索认认到镜中的映像就是自己。阶段4,自我意识阶段(18~24个月以后)。此阶段婴儿借助于镜子立即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从而使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出现了新的飞跃。(2)自我评价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评价刚处于萌芽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朱智贤认为幼儿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以下特点:①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的独立评价。小班幼儿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常是成人评价结果的简单再现,同时对成人评价不加任何考虑地完全轻信。而大班幼儿则对成人评价持慎重态度,如果成人评价不对,就会产生怀疑或不信任。②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小班幼儿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行为表现,还不能对内心状态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而大班幼儿则开始能做到对一些内心品质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③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笼统和简单。而大班幼儿能对自己进行比较细致和比较全面的评论。(3)自我调节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差。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始逐步发展,表现出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和监督。大班幼儿能对自己行为是否适当加以调整。但在整个幼儿期,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 4.2.试说明婴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答:婴幼儿言语发展包括下列阶段:(1)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的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①婴儿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哭也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分化,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不同。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也叫呀呀阶段。该阶段婴儿的发声类似于成人言语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在发声的过程中,婴儿不仅能发出韵母和声母,而且能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ma―ma―ma或ba―ba―ba。在该阶段,新生儿的发声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的过程。一方面要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另一方面又要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阶段3,模仿发音一说话阶段(9~12个月)。在该阶段婴儿所发出的连续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音调开始多样化,四声也出现了。此时婴儿能说出一些为发音做准备的没有意义的话。快到1岁时,婴儿能模仿成人说出一些有意义的音,例如,mao―mao(帽帽),deng―deng(灯灯)。这就标志着婴儿学说话的萌芽。②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该阶段的婴儿能够说出和理解一些词。首先,该阶段的婴儿说出的词有以下特点: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词代句。其次,该阶段婴儿理解的词有以下特点:由近及远;固定化;词义笼统。阶段2,简单句阶段(1.5~2岁)。此阶段婴儿说出的句子还不完善,像发电报一样,因此又称电报句阶段,其特点是:句子简单;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阶段3,复合句阶段(2~3岁)。该阶段是说话的关键期,主要特点是:第一,词汇迅速增加。2~3岁婴儿的词汇增长速度非常快,几乎每天都有新词出现,到3岁时,已经掌握近1000个左右的词汇。第二,会说出完整的句子。即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和一些复合句。第三,言语表达内容丰富了。即不仅能以眼前发生的事件为说话内容,而且开始能以已发生过的事件为说话内容。(2)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无声地、简略的、压缩的、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言语。婴儿几乎没有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从幼儿期开始产生的。内部言语发展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大量出声的自言自语阶段。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出声的言语,但这不是说给任何人听的。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每个人都在说话,但各自说着互不相干的内容。阶段2,少量出声的自言自语阶段。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出
声的言语。幼儿晚期游戏过程出现困难时常伴随少量出声的自言自语。阶段3,内部言语阶段。即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出声的言语了。幼儿早期和中期主要处于阶段1和阶段2,到幼儿晚期,开始达到阶段3。
4.3.试说明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涉及以下主要内容:(1)笑。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笑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自发性的笑(0~5周)。又称内源性的笑。该阶段婴儿笑的主要特点是用嘴做怪相,这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不稳定有关。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笑不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纯生理的活动。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笑(5周~4个月)。该阶段婴儿的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但由于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能区分刺激与自己的特定关系,只是一般地由人脸和人的声音引起笑,所以被称为是无选择的社会性笑。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笑(5,6个月起)。该阶段婴儿分辨刺激的能力增强,他们能够辨认自己熟悉和不熟悉的刺激,开始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婴儿对熟悉的刺激如父母的面孔会产生无拘无束的笑,而对不熟悉的刺激如陌生人的面孔则会产生警惕性的注意。(2)恐惧。恐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本能的恐惧(0岁开始)。恐惧这种情绪从出生时就表现出来。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而是由听觉刺激或肤觉刺激,例如刺耳的声音、皮肤受伤、身体位置的突然变化等引起的。这种恐惧伴随人的一生。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婴儿从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关连的恐惧。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视觉刺激引起的恐惧开始占优势。阶段3,怕生(6个月左右开始)这时的婴儿开始对陌生刺激产生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越深,怕生的情绪也就越强。阶段4,预测性恐惧(2岁左右开始)。这时由于想像力的发展,幼儿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狼、怕坏人等。(3)依恋。依恋是指婴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开的一种情感。依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安抚婴儿。第二,婴儿更多地趋向于依恋的对象。第三,当依恋的对象在场时,婴儿很少害怕。当婴儿出现害怕时,更容易去寻找依恋的对象,以取得安全感。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喜欢看所有的人,喜欢所有人的声音。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是一样的,只要他们给婴儿施加积极的刺激,如抱婴儿、和婴儿说话,都会引起婴儿的积极反应,使婴儿感到满足和愉快。阶段2,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对自己的母亲更为偏爱。在母亲面前,他能表现出更多的微笑、依偎与接近,而对家庭中的其他人员,反应则相对少些。阶段3,特定的依恋阶段(6个月~2,3岁)。该阶段婴儿由于开始获得独立运动的能力,所以开始主动地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的社会行为。当自己依恋的对象离开时,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极大波动。依恋的对象出现,会表现出极大的高兴,把依恋的对象当作自己安全的港湾。阶段4,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2,3岁以后)。该阶段婴儿的有目的行动、言语能力和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增强。此时他们越来越主动地进行各种探索,开始对依恋对象进行理解,并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龄伙伴及陌生人进行交往。(4)道德感。第一,在婴儿期,道德感就已经开始萌芽,如同情心、责任心和羞耻心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集体生活,及他们对道德规则的进一步掌握,都促使其道德感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小班时,幼儿常根据成人的评价标准来对个别行为做出评价。中班幼儿则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规则,幼儿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则,而且也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则,从而产生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更加复杂和稳定,产生了强烈的责任幼儿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特点是由近及远,即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周围环境,之后逐渐将这些情感与爱祖国相联系。第三,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是:①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一些高级的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等开始形成和发展;②幼儿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道德感指向的对象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③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由近及远,由直接不稳定向比较深刻、持久和稳定发展;⑤幼儿的道德感与道德需要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内在品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1.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进人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学校的学习活动与婴幼儿的主导活动一一游戏相比,具有很强的社会义务性,即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儿童在从事游戏活动时,活动是否进行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但是学习活动则不能这样,无论儿童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从事和完成这种活动。这样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责任感和义务感,促进其心理向新的阶段发展。这个过程是:首先,学习变成了小学生的主导活动,而学习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出现新的需要和旧的水平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其次,通过学习,小学生学到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行为规范,这为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准备;最后,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小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逐步导致心理产生质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向新的阶段发展。(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技能。随着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内容发生了改变。各种心理过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发展,思维活动逐步从具体形象性过渡到抽象逻辑性。(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学校学习是一种有组织的形式,通常以班为单位。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互相帮助与合作,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而且形成了集体主义思想。在同学问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促进了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 5.2.论小学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
答: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小学的主导活动。小学生主导活动----学习的发展特点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1)学习动机。①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觉的学习动机发展;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②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可分为4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或者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这是一种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学校和班级以及各种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者为集体和组织争光而学习。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为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这四种学习动机,第一种属于近景动机,其他三种属于远景动机。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主导学习动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低年级学生中第一种学习动机者居多。这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上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小学生还不善于将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2)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变化,并表现出以下特点: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种不同学科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分化性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还没有分化,即没有表现出自己明显喜爱的学科。大约从三年级开始,表现出了对一些学科的喜爱。但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容易变化,表现出不稳定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的兴趣逐步下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从对课内阅读感兴趣向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发展;从对阅读童话故事感兴趣向对阅读科普读物感兴趣发展;从对读物中的事实、情节感兴趣向对读物中的人物、思想感兴趣发展。(3)学习态度。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作业和对待学业分数上。①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认识上,从没有把作业当作完成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为认识到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为上,从对完成作业不能认真和按时,发展到能认真和按时完成。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完成作业,发展到喜欢完成作业。具体来说,刚入学时的小学生还没有把作业当作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具有两面性:有时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又出现因大意而忘记了按时、认真完成作业。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下,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表现出在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还会为了完成作业而自觉地停止一些无关活动。②小学生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小学生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是不断发展的。从认识上来看,低年级学生把分数看得比较片面,即认为只有学业分数高才是好学生,得到父母和老师赞扬的分数是好分数。到中年级后,小学生逐渐理解了分数本身的意义,并对分数有了一个正确的态度,开始理解到好的分数代表了一名小学生的学习结果,代表了一名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从情感上来看,低年级学生得了高分或低分,引起的反应不太强烈、不太持久。但到中、高年级以后,,学生得了不同的分数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从行为上来看,低年级学生得了低分数后,对学习行为影响不大。但到中、高年级,学生得了不同分数后,对他们学习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得了好的分数,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了低分数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3.论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答:小学生概念的发展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概括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过渡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有人研究发现,这一过程需要经历如下阶段: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相接近,主要属于直观形象概括水平。小学生所能概括的事物属性,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和外部的属性。形象一抽象概括水平(8~10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主要属于形象一抽象的概括水平,即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在小学生的概括中,事物直观的、外部的属性逐渐减少,本质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此时学生的概括水平主要是以本质抽象的概括为主。虽然小学生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但是,这种抽象概括还只能是初步接近科学的概括。因为,小学生对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距离太远的科学规律进行抽象概括还是非常困难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2)数概念。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与他们学习算术有密切联系。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①7~8岁阶段。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空间概念的发展还不完善。一般只能从二维空间去认识图形。数群的概念已基本建立,但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逐个点数来进行计算。②9~10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其中个别项目(数位、相邻数)的掌握较好;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中。虽然此阶段小学生的各种数概念正在逐步形成,但不够稳定,易产生各种数概念之间的混淆。空间认识已逐步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③11~12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统一。除个别项目外,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分数概念也已基本掌握;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已逐步形成,它们之间有时虽仍有相互矛盾或干扰的情况,但已逐步趋向分化和整合。已逐步形成三维空间概念。(3)字词概念。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念的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做具体的解释;水平5,本质的定义。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经历了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征,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最后到揭示本质特征,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6.1.论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答:初中生生理发展,对他们心理发展产生明显的、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的身体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引起了他们的自我感觉以及社会(主要是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发生了改变。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新的兴趣、新的态度,开始关心自身身体姿势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新的变化,于是也就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与儿时的“我”不一样。因此初中生常以“成人式”姿态进行行为表现,如吸烟、追星。(2)运动需要显著增强。青春期开始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其体力迅速增长,如握力、负重力迅速发展。特别是男生,进入青春期后体力几乎是直线上升的,他们的耐力和爆发力也明显增强。而女生在平衡性和柔软性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变化使初中生要比其他年龄的学生更显得生机勃勃,精力充沛,热情饱满。(3)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青春期的到来,使初中生的身体发生特殊的变化,特别是性激素分泌的增加,使他们的丘脑、脑垂体的功能活跃,导致了他们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更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不易稳定和平衡,大脑皮层与皮层下活动的协调性下降,心理与行为中便出现了某些不协调现象,如初中生中最常见的动作“笨拙”现象。(4)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第二性征,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他们性意识的觉醒。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6.2.论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答: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思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②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即开始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认识到人的行为既有好的一面,又可能有不好的一面。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2)思维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徘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进行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徘瑞的观点适合于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情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表现出常以“对”或“错”来看待每一件事情。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认为非对即错,别无其他情况。二元论的特点是:凡事总要问一个“什么是正确”的答案。第二阶段:多元论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表现出相信世界是复杂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看待一件事以至于解答一个习题也可以有多种方法;但也有一部分世界,在那里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确切知道的。多元论思维阶段的特点是: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第三阶段:相对论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表现出在逻辑思维判断中,需要感知、分析和评价的参与。相对论思维阶段的特点是:一切事情要看情况来定。第四阶段:约定论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表现出辩证地看待事物,即认识到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人应该根据具体的场合,做出自己的相应行动。约定论思维阶段的特点是:这对于我来说是正确的。(3)思维发展的内容。①概念。初中生理解字词概念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初一学生大多处于从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学生掌握抽象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如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还抓不住其本质的属性,分不清主次的特征。第二,初二和初三学生大多处于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或者由这类水平向本质定义水平转化。也就是说,初中二年级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第三,从初二以后,学生能够很好掌握自己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能逐步分清主次特征,但对高难度的概念,如高度抽象、概括的概念,如果缺乏经验的支持,理解就可能出错误。另外,初中生能够对各类概念进行分类,也能说明理由,但在说明理由时掺杂着感性经验,即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②推理。初中生推理能力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初一学生虽然已具备各种推理的能力,但只达到了初步水平。特别是假言、选言和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和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第二,初中生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逐渐提高。③辩证思维。初一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三学生的辩证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是辩证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④创造性思维。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4)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初中生思维发展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其发展趋势是:①从小学到初一,男女生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逐渐明显。②初二以后,男女生思维发展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在事物比较能力上,男生优于女生;在计算能力上,女生优于男生;在图形分析能力上,女生优于男生;在推理能力上,男生优于女生;在运用逻辑法则的能力上,女生优于男生。
7.1.论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
答:高中生生理的发展,特别是他们性机能逐渐成熟,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发展上。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性反感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持敌意和反感态度。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机能和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他们发现了人类
性生理的奥秘,于是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他(她)们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即恋爱是不纯洁的行为表现,所以他(她)们对异性采取回避、粗暴、冷淡的态度,对男女生共同从事活动感到反感。即使是在一起活动,彼此间也不能很好协作,并且在活动中易产生对立情绪。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年长者,像小牛恋母牛似的倾慕其一举一动。迷恋的对象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或某个方面的明星。在迷恋过程中,引起精神方面的共鸣和喜悦要大于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喜悦。此阶段青少年常见的行为表现是模仿迷恋对象的行为,并且很想取得所迷恋对象的喜欢。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该时期的青少年一般把与自己年龄接近的异性作为向往的对象。在集体活动中,男女青少年都努力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吸引对方的注意。由于女生比男生成熟得早,所以女生比男生早进入该阶段。此时,男女青少年常制造各种借口来与异性相处。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还不稳定,在交往过程中常从理想主义出发,而且个人的自我意识较强,因此导致在交往中的冲突不断。需要指出的是,此时青少年虽然喜欢与异性相处,但没有固定的交往对象,因此,有人也将此阶段称为“泛爱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喜欢接近的异性对象固定为一个人。他(她)们不再对其他异性感兴趣,而且变得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了。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固定对象单独相处并在相处过程中易产生结婚的幻想。大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二和阶段三,少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四。高中生的性意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接近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突然的身体变化在心理上还不太适应。即虽然已经长大了,但行为中常表现出孩子气;虽然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控制,但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喜欢与异性交往,易出现“早恋”行为。(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高中生的体型基本接近成人。这一方面导致他们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因此,更加注重对自己外表的修饰打扮。另一方面也导致高中生体验到成长的烦恼,特别是当自己身体发育不完善,如身材短小、不丰满、脸上出现“青春痘”时,这种烦恼更加明显。(3)对异性产生了兴趣。高中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是相互显示,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希望得到他(或她)的认可和肯定。第二是感情掩蔽,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常以隐晦的、含蓄的、试探的方式来进行。 7.2.论高中生同伴关系的作用和特点。
答: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习进步。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也是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反过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持。高中生会面临各种问题,这常使他们情绪出现波动,如烦恼、孤独、焦虑等。而高中生同伴关系的确立,会使他们情绪稳定,在情感上获得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高中阶段是个人性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高中生形成好的性格。因为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可以相互影响并促进理智、意志、情绪和态度向好的方向发展。(4)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高中生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和同伴的行为反馈,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受同伴的欢迎和认可,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不受欢迎,从中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往,促进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是:(1)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交朋友。高中生对友谊的强烈渴望,主要表现在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朋友的人数增多了,人均达4~5个,其中最要好的朋友也有2个。同时,他们不仅喜欢交同性朋友,而且也喜欢交异性朋友。(2)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高中生用“人相知,贵知心”作为衡量朋友问在心灵上相知和达到默契的重要指标。(3)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如兴趣相似、同忧同乐、相互关心、性格好等。对朋友的外在因素考虑的比较少,如朋友的家庭条件、长相等。(4)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在择友时更看重朋友的思想、性格、能力、成绩、威信等心理品质。女生在择友时,则更看重交往中的报答,即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以及时空的接近。 7.3.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答: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I)高中生已经能够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对独立的要求非常强烈。但是,他们不再像初中生那样以与成人的对抗来满足自己独立性的要求,而是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独立性要求。因此,高中生就显得更为成熟了。(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将自我分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部分。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矛盾性。这主要表现在:思想品格与性格方面的矛盾上,他们常想自己能成为具有某种品格的人或具备某种性格,但往往又无法做到而产生内心矛盾;学习成绩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但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因此感到内心的矛盾。(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无论是高中男生还是女生,都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关注自己的相貌和性格的优缺点。(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高中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同时在评价时考虑到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的辩证统一。(5)自尊心强。高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他人的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随着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而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表现为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主动地征求和听取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开始根据周围熟悉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开始自己运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能做到将自己与各方面条件和自己相同的人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做出评价。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丽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评价的结果不仅包括自己的能力、性格,而且还包括自己的态度、心境、情绪、情感等。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他们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更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第五,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他们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有一定的稳定性,评价的结果中可变性的成分减少。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争,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正确的“理想的我”占优势,“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通过斗争达到积极的统一,形成积极的自我。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对“理想的我”确立得比较现实,符合实际。②自我否定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只能达到消极的统一。③自我矛盾型。这类高中生“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通过斗争很难统一,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很大。④自我扩张型。这类高中生的特点是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度地高估,以至形成虚妄的判断,同时“理想的我”也是虚假的。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地欣赏自己,妄自尊大。⑤自我萎缩型。这类高中生是“理想的我”没有形成,同时对“现实的我”又极度不满。因此,他们表现出极度的自卑,有时也出现放任自我的行为。 8.1.论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答:在学校里,学生没有两个人完全相似,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技能、知识基础、情感体验和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可能千差万别,但这种差异对于教育、教养和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则只有少数几个方面。并且,这些影响可以是直接的,即一个人的特征直接决定其学习或完成一项任务的好坏。也可以是间接的,即一个人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他的某些个别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其他人对这些差异的反应。对个体学习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个体差异主要是文化背景差异和年龄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一种差异可取与否并不取决于在一切文化中都适用的某种普遍的标准,而是取决于某一文化中对差异的看法以及某个家庭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差异的意义不仅随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在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学龄前儿童之间的某种差异可能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儿童入学以后,这些特征就具有了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了解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认识到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和在个体年龄阶段上,哪些差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他们就具备了做好工作的较好的条件,也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8.2.论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
答:影响超常儿童成长的因素很多。在早期研究中,关于超常儿童成因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至20世纪中叶,持上述观点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认为遗传和环境对智能超常都是重要的,智能超常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从大量研究资料来看,大多数超常儿童表现出比较优异
的遗传素质。但这些优异的遗传素质只为其发展成为超常儿童提供了可能性,没有环境的激发,教育的影响,及个体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成为超常儿童。所以遗传素质是形成超常儿童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内外的调查和追踪研究都表明,绝大多数超常儿童早期都受到了优越的教育。许多家长不仅给孩子提供身心发展的有利环境,而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善于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针对孩子的特点,重视全面发展,采用生动活泼、有成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发展了他们的智能,促进了他们早期的超常发展。非智力因素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催化剂。我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的资料表明,优良的早期教育和环境只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外部条件,这些条件只有通过超常儿童本人的主观因素才能起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成就动机、好胜心、求知欲、自制力、坚持性、抱负水平、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50年代后期,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超常儿童教育问题在西方受到特别关注。我国近年来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教育超常儿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公平,不要搞平均主义。(2)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3)要实事求是,不要求全责备。(4)既要全面发展,也要发挥特长。 8.3.论智力落后的预防与教育。
答:智力落后会严重干扰、影响个体的社会生活。因此,做好智力落后的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智力落后的预防措施主要有:(1)劝阻近亲结婚。近亲结婚者,因为双方原来在遗传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其隐性基因相会的几率较大,因此其子女容易产生包括智力落后在内的遗传性疾病。(2)避免高龄妊娠。高龄妇女卵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容易发生故障而导致染色体畸变,因此所生子女中染色体畸变性疾病的危险率明显增高。(3)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妊娠期是预防智力落后的关键,妊娠期间保持心情愉快,注意营养,戒除烟酒,预防传染病,在妊娠早期进行染色体分析和生物化学检查,可以在胎儿早期发现染色体畸变或先天性代谢障碍的存在,以便及早采取措施。(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对儿童定期进行包括发育和精神卫生在内的保健检查,早期发现与消除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婴幼儿的营养,预防传染病和中毒及头部外伤。一旦智力落后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尽可能的、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适应社会生活。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从普通教育原则出发,结合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其教育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活动中,他们往往是失败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着重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应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安定学生情绪;适当安排教育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2)因材施教。智力落后儿童个别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等级的智力落后儿童,每个人的缺陷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同一班级中,不能只有统一的教学计划,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个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要做好因材施教需要注意:细致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特点,制定出每个学生的教育计划;及时检查和评估,修订教育计划。(3)加强直观性教育。多给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要让他们记一些与经验毫无关系的内容。直观性教育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也可以利用电视、电影、幻灯,还可以现场参观或到大自然中去实践等。(4)循序渐进。采用小步子程序,循序渐进。教师要将训练内容分解成细小的步骤,一步一步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分解内容时,要注意智力落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又要注意每步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5)多练习。智力落后儿童对所学内容不易记住,因此,指导他们学习时,各学习内容要充分练习。即同样的学习内容,智力落后儿童要比正常儿童有更多的练习,有时甚至是几倍的练习。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使学生尽可能理解学习的内容;其次,采取措施使学习内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最后,复习要及时(最好当堂复习),练习要经常(多次的反复练习)。目前,我国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已受到重视和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智力落后教育已列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9.1.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二者在许多方面不同:(1)概念。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2)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它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操作。工作记忆的名称是从其功能角度得来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它记忆某些事物就是为了留备后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不用时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如果不回到短时记忆中,就不能被意识到。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即转入长时记忆。否则便只服务于操作,操作后即行遗忘。(3)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在7±2单元之内。单元的大小则以个人的经验为转移。心理学上称此单元为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目前还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查清。(4-)表征。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用表象表征,表象可能是视觉形象,也可能是声音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转化为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关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表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一般以命题网络表征,后者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是双重编码说,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以用语义编码,也可以用形象编码。 9.2.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答:“发现法”并不是布鲁纳首创,但布鲁纳善于抓住“发现法”的实质,为之提供理论基础,并把它传播开来,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学习与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其灵活性较大,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下步骤可以参考:(1)提出明确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总之,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要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的工作方式是: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9.3.论如何正确使用讲授法。
答: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多少年来都是教师采用言语讲授法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学生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学习这些知识。但由于过去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这样的教学与学习的形式缺乏系统而明确的说明,因而在实践中未能遵循儿童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其具体表现为:(1)对认知不成熟的学生过早地使用纯言语讲授教学,违反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2)没组织好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些没有关联的事实,缺少用以进行解释或说明的基本原理。(3)新的学习任务同已学过的学习材料缺乏联系。(4)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求学生认识孤立的事实,以及用相同的语言或在与过去相同的情境下复述各种学习材料。这样,用言语讲授法教的很多有意义的知识,竞成为学生机械习得的零星知识或只言片语。这是错误使用讲授法导致的消极后果,而不是讲授教学本身固有的毛病。如何避免上述教学中的弊病呢?奥苏伯尔认为:(1)必须使接受学习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2)必须明确认识接受学习的意义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要使接受学习成为意义学习,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接受学习的意义性,受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制约。(3)接受学习必须是积极主动的。接受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也需要学生独立地和批判地探讨所学的教材,以便透彻地理解它。这样讲授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尽管奥苏伯尔强调只有言语讲授教学和有意义接受学习才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形式,他还重视发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发现学习特别是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重要补充手段。因此,在教学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等内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 在时间上, 《儿童心理》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D】 A.动物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个体发展心理学 1.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即...  年自考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历年试题及答案汇总_自考_成人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自考人网校精校版答案 +申请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自考人 致力于为...  全国2013年10月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全国2013年10月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自考试题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吐血整理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年1月 2010年10月 2009年1月 2009年10月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目汇总及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目...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同一...  2013 年 10 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下列不属于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是 1-14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66 试题及答案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66 试题及答案_其它考试_资格考试...  自考网络培训班(/zk/kc/)-精品课程在线免费试听全国 2007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生该不该谈恋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