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魔幻现实主义义理论的思考 新兴国家是否一定就是挑战国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_政治其它
【内容提要】本文深入地分析了“Power”的两种含义及其在现实主义经典国际政治学著作中的具体应用。国家利益必须由国家力量的大小来界定;国际结构必须由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来界定;而进攻性现实主义所主张的是不断增强的力量,并非国际体系中的统治。把现实主义误解为统治国际体系、不讲道德的权力政治理论,并没有把握现实主义的真正本质。这样一种误解给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关键词】Power;古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 许多国际政治学者同意说,“现实主义是了解国际政治的一种总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有许多的不同分支,但是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分享着关于国际政治本质的核心信念。”①然而,对现实主义本身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仍然争议颇多、浮于表面。由于语言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尤为突出,已经严重阻碍了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对“Power”一词的理解凸显了这一问题。“Power”一词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随处可见,其含义又难于确认。对“Power”的错误界定必然导致对现实主义的重大误解。一提起现实主义,就往往与“零和”游戏、权力斗争、寻求霸权统治等联系起来,使得现实主义者蒙上了一层“鹰派”色彩。不仅如此,对概念的错误理解还严重妨碍了对理论的批判和发展。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现实主义不同流派经典著作中“Power”一词的含义进行系统的澄清,以增进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 一 “Power”的含义与古典现实主义 在中文的政治学概念里,权力和力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自古希腊以来,政治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寻求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权力分配,这种分配显然不是力量的分配。权力意味着一种支配的关系,意味某种行动范围的分工,正如政治学中对“人们是否有权力反抗暴君”的论证所表明的。②力量是获取权力的手段,而权力本身才是目的。③对“权力”合法性的寻求历来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什么是“Power”?根据朗文词典和韦伯词典的解释,“Power”包含了两种基本意义:一种是“Controloverothers;influence”,“righttoact,givenbylaw,ruleorofficialposition”,其共同点是把“Power”理解为一种“控制关系、支配关系”,也就是政治学中的权力概念;另一种是“whatonecando”,“ability”,也就是“能力”的意思。①马克斯?韦伯对“Power”的看法接近于中文的政治学概念“权力”的理解。他把“Power”定义为“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处在某一位置的某个个人不顾阻碍推行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而不管这种可能性的基础如何。”②韦伯的思想在西方政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例如,罗伯特?达尔定义并为美国国际政治学者广为引用的“Power”概念是:“A之于B的Power是A能让B做他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的程度”。③因此,在政治学著作和国际政治学著作里,对“Power”的理解似乎是比较一致的,就是中文里“权力”的意思。从目前来看,把“Power”翻译成“权力”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NationalPower”被翻译为“国家权力”;对摩根索的名著《国家间政治》一书的副标题“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主流的翻译法是“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也有的学者翻译成“争强权、求和平”。④把“Power”不翻译成“权力”的时候很少,“Bal anceofPower”这个重要的国际政治概念应该算是一个例外。一般的中文国际政治学著作都称之为“势力均衡”,而不是“权力均衡”。⑤那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奠基之作是不是教导国家去追求最大化的权力和私利呢?古典现实主义用来定义国家利益的“Power”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摩根索的相关著作。对于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念,摩根索的讨论根植于传统政治学的人性分析。他说:“人生来就是一个政治动物……人生来就要追求Power,但是他自己的状况却使得他成为别人的Power的奴隶。人生来就是一个奴隶,但是他却想成为一个主人。由于人的这种渴望和他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关于Power的道德问题,也就是说,判断和限制人与人之间的Power的问题。”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摩根索在这里所理解的“Power”是其第一种含义,和政治学所理解的“权力”是一致的,是一种统治和支配的关系。他在《国家间政治》一书的开始就把“政治权力”定义为“掌握政府权威的人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⑦但是,在《国家间政治》后面的章节里,他对“Power”的理解就发生了变化,成了“实力”的概念。在第9章,他就提出了“Na tionalPower”的几个要素,而后又讨论了“BalanceofPower”的问题。这里的“Power”都不再是一种关系,而是一种“实力”的含义了。 “Power”两种含义的转换,摩根索并不是没有注意到。但是他认为,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这也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国家的实力强大,其在国际权力秩序中的地位就越高。有多大的力量,就有多大的权力。推导到此似乎还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一旦涉及到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就出来了。我们都知道摩根索所说的“Nationalinterestdefinedaspower”的提法,一般翻译成“以权力来定义的国家利益”,这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核心。那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是不是认为国家的目标就是追求在国际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或者权力地位?如果是追求权力和统治,这和一开始的人性论的假设的确是一致的,国家也是人,国家也有统治的欲望。但是,这样一个翻译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本意? 正如王缉思先生所指出的,摩根索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理解是:国家追求自己的利益要与自己的实力相适应,不要盲目追求超越自己力量范围的利益。⑧也就是说,力量大小是衡量国家利益的尺度。因此摩根索是越南战争的反对者。如果翻译成“以权力定义国家利益”,其意思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如果说国家追求统治地位、追求政治学意义上的权力,那么这的确是国家利益,但是并不准确,因为现实主义国家利益的核心是国家安全,而不仅仅是权力。①如果国家以追求在国际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为目标,不顾及自己的力量限度,只会损害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摩根索的名著的标题“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不宜翻译为“强权”,这完全偏离了摩根索的本意。纵观他的整个著作,标题里的“Power”译为“权力”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为大国追求统治权力的斗争。但是后面的许多“Power”,就不适宜翻译成“权力”,而是力量的意思。应该说,摩根索本人关于“Power”在书中没有给出和运用连贯、一致与明确的定义,这是造成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Power”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含义以及不加区别地翻译为“权力”,已经对现实主义基本性质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例如“PowerPolitics”一词,一般翻译成“权力政治”,有时也翻译成“实力政治”。两种翻译都可行,但含义却相隔千里。前者所指的是国际政治的性质和目标是为了争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以得到更多的价值分配;后者指的是国家政治斗争是依赖于实力的,道德和意识形态作用不大,讲的是国际政治的斗争方式。具体含义
必须根据语境来决定。把“Power”简单理解为“权力”,也给中国国际关系学对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带来了问题。例如,关于现实主义的观点往往就集中在“只讲利益,不讲道德”这一点上,把现实主义当成一味的权力扩张主义者,以为现实主义者主张国家利益的目标就是去统治他国、成为国际体系的主宰。这完全是对现实主义的误解。相反,现实主义是谨慎的,根据国家力量的大小来确定国家的利益范围。②现实主义者并非不讲或者不重视道德,现实主义者所反对的,是依据道德理想来制定对外政策与国际蓝图。 二 “Power”的含义与结构现实主义 把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结构”理解为“权力结构”是和“Power”密切相关的又一个典型误解。目前的“权力结构”的提法,大都是源于英文“DistributionofPower”。其实,英文的意思就是“力量的分布”。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他对“国际结构”的准确定义是“DistributionofCapabilitiesacrossUnits”,也就是“单元间的能力分布”。究其原因,他认为“Power”的含义过于复杂。他指出,“我提出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观点,如果某一行为者影响他人的程度大于他人影响他的程度,那么,他就是强大的。”③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Power”主要是一种“影响关系”或“依赖关系”,即中文中所指的“权力”。因此,在论述“国际结构”时,沃尔兹本人从未用过“DistributionofPower”这个词。不仅如此,对于国际结构中的国家“能力”,他强调指出,“国家的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不能被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衡量,国家并不因为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独占鳌头,便被置于一流国家之列。”④显而易见,沃尔兹所定义的“国际结构”是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绝对不是“权力对比”的关系结构。从语义上来理解,“权力结构”的提法也是不通的。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关系,一种结构,“权力结构”就要变成“结构的结构”了。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可以把“Power”定义为让他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⑤这样似乎顾及了两种含义的统一:“Power”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能力。这样的定义其实同样偏离了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定义:结构现实主义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不是一种让他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说,结构现实主义的能力并不仅仅是一种进攻性的能力。 试图把“Power”的两种含义统一起来的提法还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即使在国际体系中,一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力量,也不一定会成为国际权力秩序中的统治国家,即霸权国。一个国家要成为霸权国,除了最强大的力量以外,还必须有自己的决心、意志。罗伯特?基欧汉批判了霸权稳定理论“基础性力量模型”的不足。他指出:“在这20年的时间里(即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笔者注),阻止美国领导一个合作性的世界经济的原因,与其说是美国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还不如说是美国在政治上不愿意为国际体系制定和执行必要的规则……导致纷争的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的政治因素,而不是在霸权稳定论所主张的物质力量的因素上。”①在研究国际体系时,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能力结构”和“权力秩序”的双重存在的现实。②霸权稳定理论认为,随着国家之间能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各国收益状况的权力秩序如果对新兴大国不利,必然引发新旧霸主之间维护权力秩序的斗争。③这一点在罗伯特?鲍威尔的著作中也论述得很清楚:“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将最终造成力量分布的变化,这必然导致力量分布和收益分布的不对称……结果,新兴大国必然要求现状必须按照它的利益来进行修正。”④“收益分布”,就是决定国际价值分配的权力秩序。 把“能力结构”理解为“权力结构”,导致了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和外交辞令中一个令人奇怪的提法“促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或者更简单“促进政治多极化”。要辨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辨明国际关系理论中“极”的含义。“极”(Pole)的对象是单个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联盟。正如肯尼思?沃尔兹所指出的:“许多人近来欢呼世界回到了多极状态。他们这样做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他们混淆了结构与过程,力量是如何分布的?某一特定分布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些是互有区别的不同问题。”⑤也就是说,“极”定义依赖于一定体系内的力量分布,也就是国际结构。当一个国家的力量遥遥领先,远远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时,体系就是单极的,即只有一个国家能被称为“极”。当两个大国势均力敌,它们处在高于其他大国的一个力量层次时,这样的一个结构就是两极结构。而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国力量大致接近时,体系就呈现出多极的状态。“多极化”不是国家可以促成的。 归根结底,“极”是与力量相关的,而且指的是单个国家的力量。“单极”、“两极”还是“多极”除了对国际体系的稳定造成不同的影响外,道德意义上并无褒贬之分。⑥我们反对的是“霸权主义”,要促进的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公平、民主,而不是所谓的“多极化”。“极”的多少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的利害。一个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还是经受损害,取决于权力秩序是否有利,以及其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⑦所谓“权力结构的多极化”更是从逻辑上说不通的。多极化是针对于“能力结构”的。“权力结构”(实际是“权力秩序”)无所谓“多极化”,说“民主化”还差不多。 从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建设来说,“权力结构”的提法也会使得一些没有直接通读过原著的读者和研究者误以为是和国内政治体制概念相似的“结构”,这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都会造成阻碍。既然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是“权力结构”,那么还需要新自由主义的“制度结构”做什么呢?因为“制度结构”明显是一种“权力结构”。如果认为结构现实主义直接地认为“能力结构”就决定了“权力结构”,因此两者同一起来也无所谓的话,那么就是大错特错了。结构现实主义并不否认“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延续性以及和能力结构的不同步性,相反,正是制度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国际体系爆发一次又一次的争夺国际秩序权力的斗争。⑧ 三 “Power”的含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 最近出版不久的《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中文版依循惯例,一律把“Power”译为权力。而且,译者在评述中把“权力”和“力量”等同起来,例如:“更重要的是,他(指米尔斯海默)继承了现实主义的终结性理念―――‘我主要从军事角度来定义权力,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把这种力量看成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正是对‘国家为什么在乎权力以及他们想要多少权力’问题的不同回答。”①如果“权力”与“力量”的同一仅仅在于对“Power”一词本身含义的理解,那问题还不大。但是,危险之处在于,“权力”、扩张与寻求霸权这样一些混杂不清的概念在一起,导致了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根本误解: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扩张主义和寻求权力统治的主张。 “在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政治中几乎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原因是国际体系为国家牺牲对手以获得‘Power’创造了巨大的诱导因子。当利益超过成本时,他们就会抓住这一机会。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主……很明显,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人性现实主义都将大国刻画成无情的‘Power’追逐者。二者的关键区别是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反对摩根索关于国家被天然赋予某种个性的特点。相反,他们相信,国际体系迫使大国最大化地扩充它们的相对‘Power’,因为这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佳途径。”② 上面这段话可以说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根本精粹所在。米尔斯海默自己在论述汉斯?摩根索的思想
时,把其归之为“人性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他所理解的摩根索的“Power”是“权力”的意思。③他又宣称“国际政治中几乎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进攻性现实主义与人性现实主义者都将大国刻画成无情的‘Power’追逐者”,那么,进攻性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国家目标是寻求成为国际体系的统治者吗?这看起来是有道理的。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不断的“扩张”(Expansion)、寻求霸权。国家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全球体系中的霸权国,而近期目标是遏制其他大陆的潜在霸主国成为地区霸主。我们在前面已经区分了“极”和霸权的概念。霸权意味着什么呢?自然是对国际体系的控制与管理。所以,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大国利益的认定就应该是不断扩张、统治他国和谋求霸权,是狂热的扩张主义。这样一种理解符合了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本意吗?如果没有,那么问题出在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澄清的一点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进攻性”(Offensive)、扩张的目标究竟是何者:是统治还是生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统治而统治,还是为了生存而统治?这又必须回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的,对安全的寻求是国家的最高目标。正如米尔斯海默自己所言:“我的理论认为大国在一个没有代理机构保证安全的世界里主要关切的是自己的生存;他们很快认识到Power是他们生存的关键。”④这里的“Power”,很明显不是权力和统治的概念,而是力量的含义。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扩张呢?他指出:“在过去的战争中,60%的赢家是主动出击的国家。”⑤因此,扩张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手段,可以增强国家在国际结构中的力量地位,扩张本身并不是目的。这一点上米尔斯海默和古典现实主义是一致的:国家利益必须与国家力量的限度相一致。 把国家追求的目标“Power”翻译成权力,加上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扩张色彩,很容易就使得理论逻辑进入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迷途:扩张成为追求权力的表现,权力是大国扩张的目标。追根溯源,米尔斯海默自己对“Power”具有的两种含义的含糊使用是重要原因。摩根索人性现实主义所追求的“Power”与进攻性现实主义所追求的“Power”并不是一回事。一味地强调扩张所带来的收益使得进攻性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权力”色彩,反而模糊了安全这一核心的假设,并使得理论本身极其脆弱。⑥但是,米尔斯海默的根本理论框架还是清晰的,对力量的寻求而不是对权力的寻求是他的理论的根本。 小结:现实主义与权力政治 对“Power”的理解贯穿着对现实主义理解的始终。由于权力与力量两种概念的本质的不同,对“Power”的理解也使得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大相径庭。归结起来看,由于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存在使得国家实力成为自助的最后手段的现实要求,以及自沃尔兹开始的新现实主义摒弃所谓“权力欲望”的人性假设的理论主张,“Power”一词的含义在现实主义著作中越来越多与“力量”相一致。一本很流行的美国国际政治教科书写道:“既然现实主义者也认识到力量(Power)是决定国家胜出的因素,他们主张政治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增加、维持和显示力量(Power)。”①这句话的后一部分来自于摩根索,以前常被理解为“不断的增加权力、维持权力和显示权力”,似乎颇有现实主义的“鹰派”强权色彩,其实大谬不然。 对概念的误解严重地阻碍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在新现实主义国家利益理论的发展中,霸权稳定理论和霸权护持理论分别聚焦于权力与能力两个因素,从而对霸权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霸权稳定理论认为,一定时期的国际秩序总是由某一个霸权国创立的,其稳定也依赖于霸权国的强大。国际秩序既包括一些公益性、程序性的“软规则”(例如国际红十字会机制),也包括一些决定关键国际价值分配的“硬规则”(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机制)。英国霸权和美国霸权之所以建立自由贸易秩序,原因在于它们的生产效率最高,通过自由竞争所获得的好处也最多。由于各国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新兴的大国必然对旧霸主所建立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而旧的霸权国家又不愿意放弃对自己有利的权力分配秩序。围绕权力秩序所产生的利益冲突最后会导致系统战争。这就是罗伯特?吉尔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所论述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权力秩序和国际结构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个霸权国和全球挑战国之间不相容的二元利益关系模式。 与霸权稳定理论关注权力秩序所带来的冲突不同,霸权护持模式认为力量差距才是决定国家间利益关系的核心因素。②霸权国与其他国家的力量差距越大,霸权国就会感到越安全。因此,在霸权国―――全球挑战国(潜在挑战国)―――第三国这样的三元利益关系模式中,霸权国会试图通过挑起全球挑战国(潜在挑战国)与第三国的冲突,削弱这些可能对自己构成挑战的新兴大国。因此,霸权国虽然会致力于维护国际?序的稳定,并不一定会致力于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支持冲突还是支持和平都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秦亚青先生正是从一个关注力量差距的三元利益关系模式,证伪了仅仅关注权力秩序的二元利益模式。 但是,秦亚青先生的三元利益关系模式也存在问题,根源恰恰就在于他只关注了力量差距这一因素。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就此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试图强调指出的是:力量结构和权力秩序作为体系层面的两个独立变量,对于制约国家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建构有关新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理论方面,两个系统因素都不可偏废。 对概念的理解还会严重地损害正常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常常被批判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③原因就在于“以权力来界定的国家利益”的提法,以及强调“权力”与“道德”的所谓相对区分。其实,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国家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是“力量”,而不是道德,并不是不讲道德的权力主义。④而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误解一旦应用于国家政策,将造成更加危险的后果。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安全,而不是统治和奴役他国的霸权主义;现实主义强调的是相对安全,而不是寻求超越自身能力的绝对安全。--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_政治其它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_政治其它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第一节现实主义理论一、现实主义理论概说(一)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1、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权力的重视对国家结盟倾向的描述和分析。2、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悲观主义的人性观非道德的政治观强权政治观和利益冲突观。3、霍布斯的利维坦权力最大化的人性追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观悲观主义的现状论。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家最大的责任就是自我保存,这种保存行动采取的道德准则有别于一般的道德标准。5、马克斯韦伯政治的主要特征就是追求权力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的衡量标准是责任上的实用道德而非信念上的绝对道德。(二)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卡尔的反乌托邦主义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肯尼思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极端现实主义(三)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1)国际体系的本质无政府状态特征。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国际体系缺乏合法权威。主权原则的本质是各国在法律上平等,不存在高于国家之上的合法权威。(2)实力差异国家间实力不同,国际体系中的任何等级差别都来自于国家之间的实力差别。(3)自助原则国家最终要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自己的生存,尽管它们可以组成同盟或集团。从此意义上讲,国际体系结构导致了国家采取自主和自助战略。(4)获取生存与安全的途径国家以自助原则获取安全的最终途径是建立和加强军备。(5)国际政治的悲剧国家以加强军备的方式相互防备和彼此对待,就会导致国际政治根深蒂固的两难困境安全困境(这是国际政治体系运作的基本特征。二、古典现实主义(一)古典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古典现实主义研究关注权力政治、人性论、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均势等。1、主张人性本恶。2、国家之间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3、国家利益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4、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相对的。5、均势是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二)莱茵霍尔德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1、人的原罪说。2、集体利己主义论。3、人类的冲突只有从人类的罪恶本性入手才能得到解决。政治就是在罪恶中进行选择,政治只有用罪恶去制约罪恶才有实现的可能。4、均势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受到制约的唯一方式。5、对理想主义的批判。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疏忽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的悲剧。(三)卡尔的现实主义思想?193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爱德华卡尔教授发表了二十年危机191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的用现实主义的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标志着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从国际危机出发,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的三个基本观点(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2)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一战后产生的国际道德观,实际上反映了既得利益者和维持现状者的国际观。(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4)研究国际政治不能忽视对国家利益的研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利益和谐论实质上是优势利益论和既有利益论。卡尔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道德的虚幻和权力的重要、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这两大基本命题形成了卡尔国际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奠定了国际关系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四)汉斯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思想?1、生平1904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后在西欧的一些大学任教。1937年他移居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任教。他还担任过美国国务院顾问、国防部顾问。从他开始,美国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在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崭露头角,成为主导。摩根索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和奠基者。他留给后世以十多部专著和大量论文。而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就是国家间的政治。这部学术巨著不仅确立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地位,而且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摩根索的贡献主要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提出了现实主义六原则二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理论。2、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2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路标。3以权力定义的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原则。4不能混淆政治与道德的界限,普遍的道义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道德可以分为国家标准和个人标准,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5不应将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现实主义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思想准则(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3、摩根索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性观。现实主义以悲观的态度来理解人性(性恶论),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和利益最大化,这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现实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同时人们普遍具有支配他人的强烈欲望,即权力意志。古往今来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弊病,如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等,都是由人的这种本性所导致。政治是受来源于这种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这种近于人性恶的观点成为贯穿所有现实主义的悲观意识的根源。因此,摩根索认为现实主义理论应该注重经验和实效,靠历史事例而不是道义原则来说明道理。面对这个世界应该做什么它的目标是实现弊端较少的社会,而不是要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2)利益观。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的妥协与和谐是相对的,冲突是根本的摩根索将人性追逐权力的法则应用于国家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核心是国家的自我利益。国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所以,争夺权力的斗争成为不可更改的国际关系基本事实。利益以权力定义之后,权力就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而且也成为国家行为的目的。摩根索认为,利益与权力互为目的和手段国际实力和强权是国家利益的基本保证,利益是由权力来定义的。国家要谋求自身利益,就得谋求权力,就必须支配别国。获得了支配他国的权力,就可以实现本国的利益,反之,本国利益就会失去。各国均处于国际政治的整体之中,这就存在着客观地比较,只有拥有支配他国的权力之后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即国家硬实力的对比,以军事力量为主。摩根索说,政治家不管是按宗教的、哲学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理想来规定目标,但只要他们力求通过国际政治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就总要争取扩大权力,国家之间因而不断争权夺利、争雄称霸。如果对权力的欲望不能在世界各国取消,那么,打消了权力欲望的国家就只能成为他国权力的牺牲品。因此,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权力的欲望就是为什么会发生冲突的原因。(3)权力观。摩根索认为,国家权力是以一国所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自然条件等实力为基础的。谋求权力,就会产生权力的争夺国家战略的实质,就是如何运用各种实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按照现实主义的逻辑,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和安全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和最低战略目标,而夺取和维持霸权,则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和最高战略目标。摩根索把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分为三大类维持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威信政策。外交政策趋向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改变权力分配,使之有利于自己的国家,会执行维持现状政策。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损人利己,带侵略性质)的国家力图改变现状、扩大本国权力。威信政策,则是显示实力和运用实力的决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国际政治和一切政治一样,也势必是强权政治学。(4)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能适用于国家。抽象的、绝对的道德观念在国际关系中是没有意义的,国家利益就是国家道德的标尺。因此,国家决策者不能以所谓的普世道德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是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贯穿这三个环节的是他的核心概念权力。摩根索将国家的所有行为动机归结为一点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正因为如此,现实主义思想大厦的框架才显现出来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这是一幅比较完整的现实主义图景。三、新现实主义理论(一)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思想?肯尼思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该书提出的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1、生平。肯尼思沃尔兹(1924),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70年代以前的著作都是传统现实主义著作,代表为人、国家与战争(1959)70年代以后开始新现实主义的研究,代表为国际政治理论(1979)。2、沃尔兹对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进行的重大修正?(1)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人性为第一推动的观点在沃尔兹的理论体系中被删除。沃尔兹认为,摩根索虽然认为人性是客观存在,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实际上,人性是无法测量、无法证伪的东西,因此是先验的判定。性恶、性善都是无法证实和无法证伪的。所以,如果以人性作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则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了科学性。因此,沃尔兹将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设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国际和国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2)无政府条件下的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安全考虑。以无政府状态为基本标志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地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沃尔兹对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定义类似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所以,任何一个成员的根本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正因为如此,沃尔兹理论又被称为防御性现实主义。(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都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在无政府条件下,外交手段虽然有用,但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要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无政府体系中和平解决冲突的局限性过大,国际性制度和法律都无法最终解决问题。3、沃尔兹新现实主义体系结构理论的三个假定和三个要素?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排列原则?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单位;单元特性?3对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体系结构。国家实力的大小?体系结构三要素(1)排列原则无政府状态?(2)单元特性功能相同的单位?(3)体系的决定因素与变化动因能力分配。?前两个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唯一变化的是第三个要素。?沃尔兹理论内容的核心特征就是结构选择沃尔兹将结构定义为国家之间实力的分配,主要是大国之间实力的分布,这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自变量,而国家行为则被设定为国际政治理论中最核心的因变量国际体系结构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这是一个高度简约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证伪的命题,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4、均势理论?(1)均势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是寻求权力的均衡分配,均势理论的实质是主要大国间的实力平衡分配。?(2)均势是自助体系引发的自然行为趋势。自助体系中的那些自助能力较低的国家会时时面临安全恐惧,这种安全恐惧会驱使国家按照均势的方式行事,因而国际政治的自助系统会出现强劲的均势趋势。(二)罗伯特吉尔平的现实主义思想?罗伯特吉尔平(1930),美国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课创始人。美国福蒙特大学哲学学士,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硕士,加州大学政治学博士。先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2年起至今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代表作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等。霸权体系的稳定与变革?2400年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是一个无休止的系列的霸权周期。一个霸权战争的结束就是另一个霸权周期的成长、扩展以及到最终衰退的开始。国际政治的这一周期具有五个不同的体系阶段?(1)体系稳定状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为改变体系是有利可图的。?(2)如果预期收益大于损失,一国将试图改变体系。?(3)一国通过领土、政治、经济扩张谋求改变国际体系,直到认为进一步改变体系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时才会停止。?(4)当进一步改变体系及继续扩张的成本与收益持平时,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要比支持现状的经济能力增长得快。?(5)如果国际体系的不均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体系就发生变化,标志将形成力量重新分配的均衡。?吉尔平认为,均衡不等于均势,只要没有任何一国认为改变现状是有利可图的,这时的国际体系就是均衡稳定的。?吉尔平认为,在前述的第五阶段,当新的均衡形成时衰落停止,然而建立新的均衡需要行为体做出痛苦的选择?一是限制对外承诺?二是进行防御性战争?三是侵略性扩张以减少成本。?此三项选择中只有第一项是和平方式的,其它两项都是战争方式。吉尔平强调,自古至今解决体系结构与力量重新分配之间不均衡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霸权战争标志着前一霸权周期的终结和下一霸权周期的开始。?吉尔平认为,霸权体系是最稳定的体系。四、新古典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面临的挑战冷战的结束、国际制度的壮大、欧盟等地区一体化的发展使新现实主义遭受到了挑战。新现实主义未能够对和平的条件、体系转变等问题做出适当有效地解释。?总的来看,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既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国际结构力量对比观点,又秉承了古典现实主义重视单元层次、个人层次和对外政策分析的传统,在尽量不损害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尝试将决策者的认知、政府能力、官僚政治和政治文化等新的变量引入到解释框架中,从而建立一种综合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理论之长的对外政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伊肯伯里、莱克马斯坦多诺编的国际组织特刊专门讨论了国内利益分配格局对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国家领导人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等涉及国内进程的国际关系问题。?扎卡利亚为国家的对外扩张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因素国家权力作用的结果。?施奈德的大战略的国内决定因素的论述则将国内政治进程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五、进攻性现实主义(极端现实主义)?约翰米尔斯海默197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在美国空军服役五年。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1982年开始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作常规威慑、大国政治的悲剧。?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1、基本命题?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借鉴并结合了摩根索的权力论和沃尔兹的结构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属性,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原因因素,这些因素鼓励国家追逐霸权。2、理论假定?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4生存是国家的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这些假定基本上没有超越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但是,米尔斯海默提出的第三条,亦即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保证生存,却使进攻性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现实主义的特征。所以,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一个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国。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悲剧。正因为如此,米尔斯海默预言中国将成为美国的挑战国。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六、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思考?(1)新型国家是否一定就是挑战国(2)挑战国是否一定通过战争成为新的霸权国(3)经济一体化是否可能制约大国战争和世界战争的发生阅读书目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王辑思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3、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4、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5、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第二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概说?二、相互依赖自由主义?三、新自由制度主义制度和平论?四、政治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世界主义民主理论?五、经济自由主义贸易和评论一、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概说?(一)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格劳修斯的国际法与和平思想?洛克的契约思想?斯密的利益和谐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理念?人性善或利他的人性观?相信历史进步的可能性?相信国际合作能够减轻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相信各种相互依赖的体系性力量的作用,如民主、和平、相互依赖、制度合作以及自由贸易。二、相互依赖自由主义?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是相互依赖理论的扛鼎之作。?作者在对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复合相互依赖新概念,探讨了在相互依赖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一)权力与相互依赖?首先作者区分两种含义的权力?一种是潜在能力,即对资源的控制力或影响结果的潜能?另一种是实际影响力,即对事态发展结果的控制能力。以资源类型衡量的权力与以其对结果的影响力来衡量的权力之间很少存在等同关系。?若把不对称相互依赖作为权力的一种来源,它只是一种潜能而不是影响力,政治讨价还价是两者转化的过程。?操纵相互依赖关系只可作为一种权力工具,本身解释不了讨价还价的结果,预测不准确可以在讨价还价过程中找到原因。?其次作者区分了敏感性相互依赖和脆弱性相互依赖。?敏感性指行为者在试图改变局面而作政策调整之前所具有的承受外部世界所强加代价影响的程度。?脆弱性则可以定义为即使在政策调整之后行为体仍具有因外部事件所强加的代价而受损失的程度。?前者是假设现存规则不变,外部影响对一国造成的直接结果,指的是一国的承受力。?后者是指该国采取某些对策之后抵消或减轻上述结果的能力,指的是一国的应变力。?因此研究脆弱性更具意义,只有它才能说明相互依赖关系对一国产生的实际影响,表明谁能够规定相互依赖政治游戏的规则。(二)复合相互依赖?基欧汉和奈的理论试图纠正现实主义的片面性,质疑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想模式复合相互依赖学说。其三个基本特征?1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间关系、跨政府关系和跨国家关系,非国家行为体直接参与世界政治;?2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3武力是一种无效的政策工具,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综上可以看出相互依赖自由主义侧重强调非结构现象、非权力因素、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他们主张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除国际系统结构以外,政治讨价还价过程以及相互依赖的管理国际制度也是影响和制约国家行为的重大变量,甚至是决定性变量。这成为新自由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最重要的突破。(三)相互依赖理论批判?新自由主义是在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成为西方国际关系学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相互依赖理论能够与权力政治理论在理论方面抗衡,在学术上展开辩论,但是它的理论体系远未达到现实主义那样严谨、成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1、互依赖理论不适用于冷战时期。?2、相互依赖理论在军事安全领域解释乏力。?3、相互依赖理论本身带有权力因素。?4、新自由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相互依赖理论之不足。?基欧汉和奈承认他们提出的复合相互依赖学说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并被低估了价值的概念,它是为全面反驳现实主义假设而提出的一种理想模式,并不是对世界政治精确的描述,也不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相对于解释当代国际政治是模棱两可的。?在80年代相互依赖理论曾一度失去发展的势头,此后基欧汉的专著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提出了系统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重点放在霸权后合作理论和国际制度理论之上,避开了军事安全领域,不再强调复合相互依赖概念,不再将加美关系作为个案研究而进一步探讨对双边关系高层政治的影响了。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当代大师,一位是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沃尔兹授,另一位就是美国东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了,另外,近3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霸权之后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计11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一)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1、对霸权稳定论的质疑霸权稳定论的支持者认为,虽然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像安全、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而这个霸权国家却处于衰落之中时,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霸权战争的后果。2、国际机制概念的引入?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国际机制。?国际机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杰.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此后逐步占据国际关系话语系统的中心。?但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前,对于国际机制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描述的地步。只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后,由于基欧汉引入大量的微观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这个概念才具有更多的分析性意义。?所谓国际机制,按照克拉斯纳给出的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就是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基欧汉承认,在一个以利己主义为行为原则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中,其决策往往导致集体利益的受损,或者即使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往往也很难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去维护和实现这类共同利益,这种利己决策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理性的总和与集体理性的悖论问题即市场失灵。?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的推演,为了克服国际政治市场失灵的危机(集体行动困境、公用地悲剧和集体非理性),由霸权国家来主动承担并领导其他个体共同实现这些共同利益,是一条有用的途径。那么,霸权国家借以实现这些共同利益的工具是什么?在基欧汉看来,就是承担并领导国际机制的建设。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积极参与战后的机制建设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看出来。所以,国际机制的创设,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完成的。思考?能设想一种没有霸权国领导的制度或机制的生成吗为什么提示为了克服国际政治市场失灵的危机(集体行动困境、公用地悲剧和集体非理性),由霸权国家来主动承担并领导其他个体共同实现这些共同利益。霸权国有能力和意愿提供公共产品,非霸权国的能力和意愿存在于何处?东盟峰会各种国际机制的功能在于?可以汇聚各国政府的行为预期,?提供信息沟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质量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赋予行动和政策的合法性,?改变行为者的利益偏好,?协调和调整各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减少不确定因素机制的所有这些功能,对于霸权主导国际体系中各国政府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以及霸权体系的护持具有重要的价值。3、基欧汉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对正统霸权稳定论所进行的修正?与其说是霸权国家,还不如说是霸权国家倡导下的国际机制,确保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这种被修正或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理解基欧汉接下来的论证是至关重要的。既然国际机制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建设起来的,这些机制对维持霸权状态下的和平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说一旦霸权国家衰落以后,原先在霸权国家主导下所创设的机制是否也会相应地瓦解呢而如果这些机制因为霸权的衰落而成为变革的对象,世界政治经济因此不就陷入纷争与不和之中了吗正统的或者未经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的回答。但是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认为未必如此。基欧汉认为在霸权衰落和国际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也就是说,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在霸权国家领导下创设的机制也会相应地发生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使它们对确保霸权之后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着独立的作用能力。因此,机制的维持和建设就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1)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指缺少公共权威而不是缺少合作。?(2)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通过对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多次重复博弈,欺诈的机会主义倾向会降低,国家会改变一次博弈中的短视行为,而采取合作的态度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3)在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上,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绝对利益,在追逐绝对收益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共同利益。(三)评价?积极意义?首先,在理论上,新自由制度主义相对于新现实主义而言,摆脱了现实主义的悲观论调,弥补了现实主义的理论缺陷。格里科认为现实主义在合作理论上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没有提供国家通过制度化安排进行合作的解释。新自由制度主义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才使理论大放异彩。?其次,新自由制度主义还修正了新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倾向。国际合作不必建立在理想主义、利他主义或者仁慈的基础上,国家完全通过理性地计算自己的成本与收益的最大化,就会做出乐意合作的决定,这就使新自由主义拥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缺陷和不足第一,它难以回答新现实主义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如关于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另外,忽视相对收益也不符合国际政治的现状,毕竟相对实力是国家在无政府社会中安全和独立的最后基础。?第二关于国际制度的限度和应用存在问题。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国际制度的研究倾向于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这显然是受到功能主义的影响。?但就政治和安全事务领域而言,国际制度的应用显然是有限的,即使现存的制度也经常受到蔑视,这使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受到质疑。?第三,功能主义从制度供给的角度阐述了机制供给论(技术官僚、外溢),新自由制度主义从制度需求的角度阐述了制度需求论(解决市场失灵)。?但是二者都没有涉及到制度的遵守和国家遵约问题。?建构主义从认同和规范内化的角度,社会学制度主义从社会自恰性逻辑的角度都对此进行了新的理论开拓。?第四,新自由制度主义很少涉及到制度的公平和分配问题,也较少涉及到制度的演化和改进问题。?第五,新自由制度主义较少涉及到制度的供给问题,即建制问题,特别是没有霸权国领导的情况下的建制问题。思考?1、中国与国际制度的建制、改制和公平分配问题。?(1)霸权下的建制、改制。中国(2)非霸权下的建制、改制。新兴国家首脑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多边制度?(1)中国主导的多边?(2)非中国主导的多边?3、中国的制度观究竟是什么样的?单边或少边。赵汀阳的天下主义中国的世界华夏世界秩序四、共和自由主义?(一)共和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共和自由主义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洛克、卢梭等政治自由主义思想家就部分地将政治民主与战争问题联系起来。18世纪末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论更进一步将政治民主制度与世界永久和平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末亨廷顿的民主第三波、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都将冷战的结束归结为民主的作用。(二)民主和平论?1、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多伊尔、布鲁斯拉西特的民主和平思想。?2、民主和平论的核心观点民主国家很少相互发动战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在民主国家之间虽然同其他政体国家一样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民主国家间很少用诉诸战争的方式解决冲突?第二,尽管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第三,世界和平的维持和实现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实现民主制度。民主促进和平的原因?民主制度下战争决策是理性的?民主赋予人民制约领导人的战争决策?民主舆论也具有制约战争爆发的作用?民主具有社会校正功能。评价?民主与民主化?民主的概念很难界定。?民主制度在实践上并没有阻止战争。?夸大了舆论、民主(包括民族主义)的作用。(三)世界主义民主理论?代表人物戴维赫尔德、赫菲?1、全球化时代下民主与责任的不对等。全球化的影响结果不在民主的监控之下。?2、世界主义民主与多重公民身份。?3、世界主义民主模式联合国与世界议会。五、经济自由主义贸易和平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与贸易和平论的主要观点?(1)军事技术的革命是战争变得具有一毁俱毁的残酷性。?(2)国内政治的变革有助于阻止战争的发生。?(3)世界相互依存的加强使得军事(4)国家数量的增加,贸易成为维持国际体系存在的重要因素。自由主义理论评价?积极方面?在人性、社会进步性、无政府状态假设、国际机制等方面弥补了现实主义的不足。?不足之处在对于权力、相对获益、民主因素和其他国内社会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估计不足。思考?简述霸权之后一书的主要内容。?简述国际机制的主要功能。?试评价相互依赖理论。阅读?霸权之后?权力与相互依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第三波第三节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冷战的终结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现实主义的反思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国内的双重视角。自由主义的反思终结论和民主和平论激进主义的反思新葛兰西主义反思主义认为,所有上述反思都不够有力。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说?奥努尔、温特、克拉托齐威尔(约翰鲁杰(.?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1、主要概念主体间互动、文化、观念、认同、规范等。?2、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规范理论、认同理论和安全共同体理论。三、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1、温特建构主义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年,温特经过多年的思考、积累和耕耘,出版了建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上趋于成熟¨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地位和学理得到广泛的承认。?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理论。第二部分是国际政治。这两部分构成了温特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支柱。?2、温特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行动者和结构是相互建构的。?一方面是行动者通过互动创造了结构,没有互动的实践,结构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生产和再生产了主体间性的意义,反过来,主体间性的意义同样也建构了行动者。?国家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同角色,他们根据这些角色类型再现自我和他者。?国家通过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解,塑造了不同的体系结构。?因此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并非只有一种,即不会存在单一的逻辑新现实主义的自助和权力政治。?无政府状态可以有多种类型的逻辑。?温特抽象出了三种无政府文化的理想类型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在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敌人角色,是你死我活,敌人没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在洛克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竞争对手的角色,竞争对手有着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但没有免于暴力的权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主权的确认就是一个标志。?在康德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朋友。朋友之间相互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在出现侵略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从而导致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温特的三种结构(文化)塑造了行动者的三种身份认同?即霍布斯文化的敌人身份?洛克文化的竞争对手身份?康德文化的朋友身份。温特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变化的。行动者的实践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国际体系的结构是可变的,另一方面,结构的变化又是不易的。在温特看来,这三种文化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演变方
共享资源 &&&&
编号:58519 && 大小:507.00KB && 格式:PPT && 上传时间: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 帮帮创意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职工医疗保险问题说明
学校后勤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简版)
学校后勤安全工作计划(精简版)
学校后勤人员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料党员材料政治军事心理学思想理论台湾问题环境人口学三个代表社交礼仪保先教育民主生活入团申请思想汇报党课教育入党申请转正申请入党相关和谐社会党会发言事迹材料慰问贺电(精简版)
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38例临床分析
学校后勤工作总结(精简版)
学校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精简版)
水质氨氮的测定方法选定
学校后勤工作计划(精简版)
学校后勤工作述职报告(精简版)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试行)
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总结(精简版)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 (2)(精简版)
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精简版)
学校器材管理制度(精简版)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及预防
网站地图: copyright@
帮帮创意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现实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