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存有地域歧视 知乎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09|回复: 130
淮安人的地域歧视太严重了!
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 && && &&&前天到老领导家做客,他家住在南门外的碧霞宫,熟悉淮安的同志都晓得,哪里是老城南也是老城区,住房条件及周边生活设施都是比较落后的,老领导80多了,精神矍铄,家里有个小院子,是地道的清江市人。当年老衲来淮安某委报到时,他就是老衲的第一任领导。
& &中午我们在他家的小院子里吃饭,大门是敞开的,这时来了一个要饭的,在我们老家赣榆,遇到要饭的我们不给钱都会将家里剩余的食物施舍一点给他们,但是老领导一家视乎对要饭的极其反感,老领导叫来重孙子,开玩笑的说,“爹爹”教你的儿歌怎么唱的呀?我当时就纳闷了,怎么遇见要饭的还有儿歌吗?小家伙到时放的开,开口就唱“山东老侉(kua)子,爱吃鸡爪子,吃了一肚子,拉了一裤子,”唱完院子子里传出讽刺的笑声。说老实话,我听的挺反感的,你不给钱、不给饭,打发走人就算了,何必用这种污言秽语来羞辱人家呢,因为是我们老家那边口音和鲁南地区的较为接近亦或是出于同情,我主动上去给了5元钱,打发要饭的走了,老领导还诧异了,他说以前到淮安要饭的多为山东、河南、安徽人士,淮安人统称这些人为“侉子”,从小就教导小孩见到“侉子”离远点将侉子妖魔化为“马鸡嘎(音译)”。哎!我真的无语了,这都什么年代了,淮安人的地域歧视观怎么就这么强烈呢,我想我们淮安人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耐心看全文,这位老领导(文化人)的确有地域歧视,但是只能代表他自己。这年头人员流动性较大,已经不该谈及“地域歧视”&
你怎么知道你的老领导是老清江市人?这是第一;谁都不愿意不善良这是第二点;你不是在妖魔化清江市人?你确定?你赣榆人为啥这么恨清江市人?我代为清江市人跟你道声,如有不周,还请海涵!&
人还是多点爱心,对老人家不作评论!&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9:55签到天数: 22 天[LV.4]I主题帖子积分
勺湖, 积分 1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勺湖, 积分 1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哪里都有这样的现象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56签到天数: 6 天[LV.2]II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20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2 积分
萧湖, 积分 20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62 积分
哪里没歧视,你去北上广看看,对于外来人口,就当他们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那些人所带来的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所以被其实很正常。还有老一辈人被以前淮安的经济以及昔日的繁荣昌盛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就好像北京人的那种优越感,坦白说我并不喜欢北京,在北京不如去上海咯。去北京玩玩,走进那些老胡同生活在那边一段时间你就会懂得
另外,现在歧视还好,但我有一个山东室友,生活习惯包括一些细节差很多,主要是脏。
比如以前的青岛大虾……&
我个人在全国范围内,我最讨厌的就是山东人,普遍素质较差,尤其是品行,和山东人相处,一定要多几个心眼,不可以和他们真诚,不然你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东北人和山东人,还是少和他们打交道的好&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7 积分
月湖, 积分 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中介勿扰 于
10:28 编辑
当年老一代领导很多是部队大老粗转业的,素质低也很正常,
如果因此以一个点上升扩大到整个淮安人层面,那只能说明楼主的智商堪忧,
因为连现在的中学生都知道归纳统计,要按照 1,2,3,N,N+1的步骤来
楼主说的老领导本就没错,假如这个要饭的真是山东的,半个子也不能给,现在的乞丐还有穷的吗?就你们公务员那个三五千块钱工资,在这些乞丐面前,算个毛毛&
主题帖子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8 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898 积分
哪里都有素质差异,个别人,不代表全体淮安人,有点过虑了!
主题帖子积分
白鹭湖, 积分 2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白鹭湖, 积分 28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2 积分
你也说了,那是老一辈。。
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4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萧湖, 积分 4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一个外人整天对别人家的事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赣榆人真没家教,素质太差!!!赣榆人真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4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萧湖, 积分 43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32 积分
楼主,你以为我若是按上面的来说你们赣榆人,你以为如何?
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 &&&淮安能和北上广同日而语吗,如果北上广人 说这些歧视性的言语也就算了,人家好歹有这个资格,淮安人有资格歧视山东、河南、安徽人吗?山东鲁南的几个城市哪个不比淮安好?
& & 我就知道你们会说是个别现象,但是我告诉你,在我接触的淮安人中,特别是老 市区的人对外地人的歧视真的很是厉害偶,不是淮安市区人或是外地来的是体会不到。
五十步笑百步,自己素质也不咋的&
为什么北上广人说这些所谓歧视性语言就可以算了?由此看来楼主你最多也就算个键人!&
若有不周,还请海涵!不送!&
有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楼主这句话可以看出楼主是什么人&
主题帖子积分
勺湖, 积分 1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勺湖, 积分 1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山东侉子,一直这样叫!有什么问题,明明就是历史形成的,就像上海人说苏北佬,你反感说明你认真了,那你就输了!人家顺延历史开开玩笑你还觉得不爽,感觉在讽刺你自己,有点问题吧楼主
主题帖子积分
勺湖, 积分 1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勺湖, 积分 1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说实话,过了淮安,往北基本口音就不是江淮官话了,说侉绝对的正常,你自己得承认,往北就是另外一个语系,殊不知安徽部门区域,南京,扬州淮安,镇江是一个语系,江淮官话!听不惯以北的很正常
主题帖子积分
白鹭湖, 积分 2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 积分
白鹭湖, 积分 2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6 积分
你说不给钱给饭,现在谁还要你的饭,要饭的连碗都不带,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的,真正需要帮助的不多。
主题帖子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5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4 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5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64 积分
存在地域歧视很奇怪吗?有经济上与文化上的差别也就会另眼看的地方。
楼主老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各种事物,是不是也有一点偏见在里面啊。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月湖, 积分 8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7 积分
山东侉子,一直这样叫!有什么问题,明明就是历史形成的,就像上海人说苏北佬,你反感说明你认真了,那你就 ...
& &&&&&是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你看,你们把对山东人的歧视性言语当成了习惯,不以为然,但是在我们外地人看来,挺难过的!我们老家那边离山东最近,但从来没有人说山东人是“侉子”的!
老淮阴人说徐州都叫侉子,更别说徐州以北的山东了。
怎么说呢,历史遗留问题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8:00签到天数: 20 天[LV.4]I主题帖子积分
长江16888 发表于
你说不给钱给饭,现在谁还要你的饭,要饭的连碗都不带,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的,真正需要帮助的不多。
记得以前有则新闻报道,说乞丐界有句俗话:
在外勤磕头,回家盖洋楼。
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22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54 积分
萧湖, 积分 224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54 积分
一口一个老衲 不知道你有多大 天天在这挑拨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00签到天数: 152 天[LV.7]I主题帖子积分
月湖, 积分 5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3 积分
月湖, 积分 5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483 积分
淮安能和北上广同日而语吗,如果北上广人 说这些歧视性的言语也就算了,人家好歹有这个资格,淮安人有 ...
北上广的人是人?你就不是?别作贱自己了
主题帖子积分
白鹭湖, 积分 4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白鹭湖, 积分 4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 积分
虽然出去被别人地域歧视 但是苏北人的地域歧视观念是很重的。
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26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39 积分
萧湖, 积分 26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39 积分
支持楼上说的,现在的要饭的还要饭吗?楼主不要给5块钱,你把你家吃剩下的冷饭菜给点他,看他还要吗?楼主你确定你的月收入能有那个乞丐多??
主题帖子积分
萧湖, 积分 26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39 积分
萧湖, 积分 26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39 积分
既然选择了乞丐这个职业,那就要坦然面对这些嘲笑、奚落,又想得到别人尊重,又想轻松的拿到别人的钱,凭什么啊?我等小民,做点小生意,哪个不比这些乞丐付出多啊?谁不对客户陪着十二分的小心啊?
淮网优秀会员
淮网优秀会员
Powered by今晚有话说:你有过地域歧视吗?|今晚有话说|地域歧视_新浪新闻
  [今日话题]你有过地域歧视吗?
  话说,每天我们在寻找今晚话题的时候,都会浏览大量稿件,查看其中网友的评论。印象比较深刻的,不是犀利的评述、也不是充满才华的打油诗,而是大量的地域歧视言论。
  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留言板也常常会被一两句类似的言论引爆,进而发展成为“各派”之间的唇枪舌战。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可能只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报道、一场中超战报,或者更多根本无法想象的会演变成为嘴仗的理由。
  那么,在现实中或者网上,你是否对他人有过地域歧视呢?
  观点A|没有,拒绝地域歧视从我做起
  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在观点上产生冲突,在面对这些“异见”的时候,应该就事说事,有理有据友好地讨论,以理服人。如果未能说服他人,也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B|有过,在气头上就想不了那么多了
  相信多数曾经有过地域歧视的朋友所表达的,可能并非发自内心的真正想法。在面对针锋相对的观点之时,常常容易让内心的恶魔左右自己的言行,所以才会说出些不中听的话来。
  还有的朋友可能表达地比较婉转,言语虽不具有那么强的攻击性,但却用一些玩笑的方式来“开涮”,这同样会在情感上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要发言]
  你觉得自己有过地域歧视吗?你觉得该打“地图炮”么?正下方的红色和蓝色按钮,觉得不该请点“赞”,觉得无所谓请点“踩”,当然有更多想说的话也可以留言,我们将选取精彩评论在明天的《今晚有话说》里与更多网友“上墙”分享。
  [我要上墙]
  昨天的话题是在中国不求人能办成事儿吗?结果绝大多数的朋友都表示认为不求人没法办事儿:
  还有位朋友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
  当然,也有网友觉得不求人也能办事儿,这位朋友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分析了求人办事儿其中的原因
  [最后一句]
  地域歧视这事儿,其实大家都明白不对,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拥有一颗包容心,去理解他人持有的不同意见。因为一些本无所谓的事情坏了心情伤了和气,得不偿失。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从她们显得有些猥琐的形态来看,多少还是要些脸的,不像那些个洋男模,镜头面前笑得那么“图样图森破”,被警察摁倒在地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们只是为几个小钱挑战着自己的底裤,真正的勇士却是她们幕后的策划者,那些用金钱换来一具具肉身,挑战法律底限的商家。
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和则两利,争则两伤。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于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这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稳、全球贸易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说到撕,关于大飞机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撕的呢,搞与不搞,都是国家的事情。你会说,国家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啊——你若这样认为,我要祝贺你已经成为“主人翁”。至于有一些人以“花钱太多”反对搞飞机,我觉得也挺幼稚,搞飞机,与花钱搞其他很多事情相比,真的是正事儿。
如今当演员也不容易,上春晚、当电视剧主角要送钱送礼,有的女演员还会被潜规则,就连走穴也有风险。《扬子晚报》曾报道,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主动讲述了一些强奸少女、玩女明星的过程。||||||||||
最新播报:
党报聚焦地域歧视:加剧隔阂 招聘中常见
  “广东人看全国人,都是穷人” “上海人看全国人那都是乡下人”“那么哪里人看全国人都是基层呢?嗯……北京人!”今年5月,音乐剧《Q大道》在北京上演,幽默地探讨了地域歧视的话题,引来了观众阵阵笑声。
  剧场外,围绕地域歧视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某港星是不是歧视内地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限“北京户籍”算不算歧视?旅行团明确表示不欢迎某地人是不是歧视?
  在海量信息快速获取、万里路程一日可达的今天,人们更容易走出去看到别处的风景,增进彼此了解,但地域歧视的现象并未消亡。是什么在制造、强化地域歧视?什么样的地域歧视像音乐剧里所言、可能只是一句调侃,不用太放心上?什么样的歧视会破坏社会和谐公正,有必要探求破解之道?
  地域歧视加剧隔阂
  ——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涉及地域的争端更容易被放大,甚至引发“骂战”
  最近,山东招远的邪教杀人案发生后,其残忍暴虐让公众震惊。与此同时,河南人又“躺枪”了。有网友称:招远发生惨案根本源头在河南人,河南是全能神教大本营,没有河南人怎会传播开来?此言论一出,后面跟帖无数,引起地域歧视骂战。
  “习惯了。”河南籍大学生李菁说,大三的时候,已成好姐妹的舍友才告诉她,刚入学时知晓同屋有个河南人,全家人都为她担心。“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李菁用这个家乡人熟知的顺口溜自嘲河南人在外的形象,“有时候到了驻马店,出租车司机都学会了幽默一句,欢迎回总部来。”
  说起地域歧视,上海男孩陈钊也很苦恼,因为一次聚餐他提出AA制,同事嘟囔说:上海男人就是小气。陈钊言语间充满被歧视被冤枉的无奈,想了想他又说,“不过老一辈的上海人地域歧视得也蛮厉害,我妈妈就坚决反对我跟安徽的或者苏北的小姑娘谈恋爱。”
  在招聘中地域歧视更为常见。东北籍保安何冲有些气愤地说,他去北京一家超市应聘,老板看他人高马大觉得不错,但一问是东北人又觉得“容易惹事儿”,最终拒绝了他,更令他难过的是租房子时还因为是东北人被房东拒租了。
  即使是同一地区间,也常常存在类似情况。比如苏南人看不起苏北人,北京市内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上海市内浦西的看不起浦东的。
  穿插在求学、就业、婚恋的人生片段中,地域歧视真切地发生在一些普通人身上。而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都有“麦克风”,涉及地域的大小事件更容易被放大,裹挟大量普通人,甚至引发“骂战”。
  去年底,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条微博一发,大量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措辞让外地人不太舒服,有种受到地域歧视的感觉,最后以北京地铁出面解释才告一段落。今年年初,一份《中国犯罪之乡地图》在网上盛传,并被一些门户网站置于显著位置,称某市是假结婚之乡,某市是电信诈骗之乡,还有开锁盗窃之乡、盗窃沿街商铺之乡等等,这立刻引起了各地网友的互相攻击。“地域歧视现象扩大的话,会造成地区间的对立甚至分离。”“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消除地域歧视,不可能团结和强大。”许多网友在论坛中发声。
  地域歧视更多了吗
  ——冷静看待地域歧视,有些确属歧视性行为,有些只是一种调侃
  地域歧视为何产生?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俊看来,这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歧视本质上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有时候的确是一种歧视性的行为或言论,会对特定人群造成心理伤害甚至是实际上的负面影响,但有时候只是一种偏见或一种调侃。”
  “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域歧视,别‘高估’、别夸大。”顾俊表示,之所以人们有时候会有地域歧视越来越多的感觉,是因为很多人动辄将一些不好的现象贴上“地域”标签,比如本来是单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贴上地域标签、再经过传播报道、众人议论,就可能演变成了两个地区的矛盾,造成地域歧视。
  尽管贴地域标签的行为缺少理性,并对弱势的一方产生伤害,但是这种行为模式很难根本杜绝。顾俊解释说,普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降低行为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地域偏见或地域歧视将会长期存在。
  “地域歧视近些年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与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快速增加不无关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这样认为。他表示,“人口流动会产生扩散效应,负面新闻也更容易被传播,个人的缺点被放大了,上升为其籍贯地的缺陷,并形成一些个体的错觉。”
  流动会使偏见显现出来,但流动也会促进融合、逐渐减少偏见。龚维斌说,要破解这种错觉,应该加强各地的文化交流,引导大家不要把偶然看做必然,把个别当作普遍。“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偏见在过去可能更严重,但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程度已经提升了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并非土生土长但在此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融入了这座城市。
  “多出去走走!”背包客韩纬建议。他原来对不少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东北人火气大,广东人会赚钱但抠门,还有对其他国家的偏见,比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当他真正走过这些省市、踏出过国门,才发现只要懂得尊重别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很多误解都是因为各地文化风俗不同才造成的。“比如大家常常认为上海人精明爱算计,却忽视了他们集体性格中尊重契约、关注生活品质等好的一面,不近距离接触是难以感受到的。”韩纬说。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丁元竹也认为,分析地域歧视应该多从文化层面入手,“许多地域歧视往往是因为文化上的不认同造成的。”他说中国人常有“盆地意识”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对外来的文化由于不了解而抗拒。
  “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在丁元竹看来,从文化层面消解地域歧视,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洁又深刻的价值观、一种精神共识,能够包容并统领不同的文化风俗。
  是什么“箍紧”了地域歧视
  ——打破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让地区间发展更均衡
  承认地域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的同时,专家认为,也应该防止地域歧视的扩大,特别是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不让其成为引发偏见、歧视的源头。
  几年前,河南人李东照一纸诉状,把悬挂“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这起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最终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向原告作出道歉结案。针对这类公然的地域歧视行为,一些法制专家呼吁,《反歧视法》的制定应该尽快纳入议事日程。
  除了从文化上增进了解并提倡包容、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在顾俊看来,消解地域歧视最根本的途径是“打破资源堆积,疏导大都市的功能。”
  地域歧视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优越感。顾俊分析,其背后主要是各个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优越感,比如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而且这种地域歧视针对较为发达的城市的中下层群体为多。
  “地域歧视有时候也会来自于优越感消失后产生的失落感。”顾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外地人涌入与本地人争夺公共资源、工作岗位,这让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本地居民生存空间被挤占,生活压力增大,因此这部分本地人更容易产生地域歧视的情绪,并容易强化往昔的优越感,来弥补平衡如今竞争中失利所带来的失落感。
  如何打破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局面,是一个大课题。顾俊表示,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这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顾俊也指出,在更加合理分配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大城市要能够真正地让渡一些利益。“比如北京为了控制人口,搬迁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到河北,但仔细想想,这样一来会造成北京部分物价上涨,最后仍然是老百姓来买单。打破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不能只把低端的功能迁走,而是要真正增强高端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高端功能在更大范围的转移扩张,比如教育资源等等。”
  资源分配不均再加上户籍制度,更强化了地域之间的区别。正逢大学生就业季,最近北京一些事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限北京户籍”,就被指责存在地域歧视和就业歧视。多位专家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不应再强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殊福利,否则就是在人为制造更多的地域差别,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地域歧视。顾俊强调,“关键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不同区域不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个别地区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特殊利益,地域优越感和地域歧视都会随之淡化。”记者 赵展慧
[责任编辑:导语: 近日深圳一公司在招聘时因注明“河南籍已招满”,被指责“地域歧视”。而几天之前,东北游客在三亚被歧视的留言也在网上热传。地域偏见无处不在,并不是中国特色,但户籍政策和政治资源的地域倾斜,却使中国成为了地域歧视的重灾区。
地域歧视无处不在,在美国南北地区互相调侃讽刺,在英国爱尔兰人被视为养猪的乡下人
网络上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帖子,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也中枪。但这种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区别对待”,并非只针对河南人。长期以来,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广东人都被扣上了各种偏见的帽子。湖北,川东,贵州,湖南等地,也多因打工人口问题而不招其他地区人待见。
地域歧视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外国人也有很强的地域情结。美国的南北、各个州之间互相调侃讽刺,比如有的州被称为牛仔、乡巴佬,甚至语言、族裔都不一样。英国更是如此,苏格兰人就和威尔士人合不来,但他们都觉得爱尔兰人是吝啬鬼,养猪的乡下人。法国巴黎甚至把非巴黎人称为外省人。
2006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调解结案。
地域歧视其实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笑话、谣言等口述记忆加深地域偏见
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从地区差异过渡到地域歧视,则存在一个“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通常带有负面色彩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
尽管商业社会的形成和通讯的发达促进了人际在更广范围内的交往,有助于消除地域偏见,但这种刻板印象的构建并未中断。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社会记忆,这种记忆会通过笑话、误解、谣言等口述记忆得以保存和表现,在英国没品笑话百科(sickipedia)上,利物浦就因少女妈妈问题成为最遭地域歧视的地方之一,而这些段子的传播性很高,又会加深人们已经形成的地域偏见。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选择性的强调地域背景,同样会助长刻板印象的形成。[]
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刻板印象形成根源,地区发展差异和资源争夺形成不同人群的优越感和羞辱感
这种刻板印象,固然与各地区的地方传统,文化差异存在关系,但最密不可分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在本国内部,还是国际之间,受歧视的一方的经济水平多比较落后。地域歧视,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文化表现。地区发展差距导致了急速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带来的对资源的争夺,呈现到社会心理上,就形成了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地区人群的羞辱感,歧视也由此产生。
在中国一些地区,偷渡现象盛行,出国人员滞留不归,导致了国际社会对这些地区,比如福建,有不同程度的签证歧视。河南,湖南湖北等外出务工大省,也因此而不得不直面本地人因利益冲突而自发产生的“排外心理”。19世纪中叶的马铃薯灾荒让爱尔兰人大批取道北美求生,地位低下招人嫌弃,美国的爱尔兰人社区也饱受歧视。随着爱尔兰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今这种歧视已被慢慢淡化。
中国人“嫌贫爱富”,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位置成身份标识,即使是京城卖冰棍的小贩照样优越感十足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歧视本不算是个问题,文艺作品和公共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地域奚落,甚至不乏对残疾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嘲笑,但当歧视转移到自身时,又变得特别敏感。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30. 6%的人认为身边存在着地域歧视,且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的行知矛盾。
中国人的地域歧视,离不开“嫌贫爱富”和对权力中心的追逐。古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
电影《失恋33天》中的拜金女李可被设置成河南人,令河南观众很受伤。
受儒家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影响,国人容易“标签化”地看问题,地域歧视恰恰是自卑的体现
传统社会所依赖和仰仗的族群观念,儒家社会所强调的“家”观念和宗族关系,加上官方长期推行的意识形态化的“集体主义”宣传,导致人的个体权利和个人价值被忽视,不具备成熟的“公民意识”。而地域意识,以地域为标签识别人群的“非我”“他者化”等集体无意识,则造就了地域歧视所依赖的心理基础。
在地域歧视里,无论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自卑的个人,都往往不会简单将之归结为个人原因,而会笼统地推到地域,环境等更虚的社会因素。这就和韩寒刚出道时的骂战一样,但凡对骂,总不是针对个人,而是要拉上整个群体,比如“80”后怎么样云云。在地域攻击中,动辄拉上整个省份的人垫背,这种标签化,披上群体外衣来打架的行为,其实是自卑的体现。
计划经济下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河南省长期被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为“确保农业基础”开放指数仅为2%
经济基础带来的地域歧视,只要经济条件改善总有淡化和解决的一天,人为制造的区域不平等则不然。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只是表象,政治上的制度性歧视才是罪魁祸首。新中国成立后,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原来的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等级观念也并没有很好地消除。北京成为了政治中心,上海在中央调配下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这些不同程度上的政治倾斜,并没有惠及所有地区。
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粮仓”的河南,则仅仅是被国家发展战略定位为“确保农业基础”,其开放程度在中部六省中最低,2006年末的数据显示其开放指数仅为2%,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该省人口基数居全国之首,而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资源少,教育落后,外出务工农民工多,中产阶层和文化阶层的比例也很小。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对河南的系统性偏见其实是很少的。
内地与香港近日大打口水战,有网友指责香港人地域歧视十分严重。
户籍制度等政策制度为地域歧视提供政治保障,与户籍捆绑的福利差距更强化了地域心态的不平衡
在进行地区经济区别化对待的同时,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政策制度也相继出台,以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然而,这也给地域歧视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化了地区间的差异。无论是在教育、就业还是各方面的社会福利,因户籍制度而造成的不平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种不平等,在原有地域偏见的基础上,更会催生出地域之间的相互敌视。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搭配上户籍制度,使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学生,考上同样大学需要比北京上海考生多几十上百分。早期,中国很多地区,地区性公务员主要招收本地户籍人员,甚至曾出现中央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只招收持北京户口的人,农村户口更是不予考虑。而论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介绍,在医疗、养老以及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一系列的福利制度上,就全国而言,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差别是33万。[]
户籍制度强化了公民的地域身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各方面的福利都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而出现地区间差异。
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实质不平等,人们只能通过地域身份的比较来寻求认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人的公民权利更像是模糊表述而不是具象存在,至少在迁徙自由,公平就业和教育等问题上都是不完整的。公民身份本身和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对等,而地域身份比之公民身份,来的更为真实具体。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高下,又跟地域上的划分高度重合。地方政府在政治上作为的高下,会被习惯性的贴上地区的标签,进而带入到歧视话语中去。
从心理学上来讲,团体心理,包括地域偏见,都是来自对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的需要。在中国这个目前还缺乏普世价值的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一个进行自我认同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所谓“认同”,但是缺乏对自身的认同又会让人失去“安全感”。在缺乏标准的前提下,只好去和别人比较,从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些,都会催生比较,进而引发歧视,且不会自行解套,只会越演越烈。[]
中国的地域歧视,本质上是人群与人群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权利不平等的表征。传统上地域之间互相的偏见,已不知不觉间被户籍制度、与户籍捆绑的福利差别所表面化,且反复强化。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编辑:林航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域歧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