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滚铁圈、体验、探究,你有哪些体会与收获?

通过学习党的八十八历史你有哪些体会收获
通过学习党的八十八历史你有哪些体会收获
09-06-02 &匿名提问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像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包涵这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邓小平理论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对于毛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成果。 从内容上来看,邓小平理论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画卷: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的画卷。 作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及特定的历史根据和时代背景、命题提出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风波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政治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中青年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 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计划与市场、“资”与“社”的区别。在谈到关于证券、股市是否是好东西时,他指出:“允许看,但更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 学习邓小平的理论,我们何不先学习伟人的胸怀呢?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都曾经是某个区域的佼佼者,这也使我们身上多少染上了一些“傲气”,使我们常常看不到,或者不情愿说出自己的错误。然而,一个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人,如何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总结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呢?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单位里,宿舍里,我们早已习惯于说点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个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各种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我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光说不能发现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荡。我想这就是将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 总之通过这一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多么古老而又深刻的一句话。“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邓小平也将历史的重任放在了我们的肩上,因此,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发展,我们义不容辞!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新一代的中青年更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先辈的鞭策下不断前进。 回答者:今夜没洗脚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4 06:34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7 条 hao 评论者: ⒈然饭T稀 - 助理 二级 简单的说 就是融合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评论者: lxf1984518 - 试用期 一级 不错! 评论者: 仙发飘飘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其他回答 共 1 条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庄严指出:&我们党所以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表明:以毛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巨大转变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在十四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十点概括 1981年 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决议》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十点概括: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既反对急于求成,也反对消极情绪。 第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第八,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 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 第十,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这是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最早的理论概括。 十二大的三点重大突破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 大会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大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必须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巨大能动作用以及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大会第一次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这三点可以看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贡献。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迈进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重大突破,其理论贡献有三:一是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求在改革中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克服计划体制过宽、过细的弊端;二是强调指导性计划应成为计划的主要形式,要求在改革中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三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核心。 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模式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十三大的四点重大意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 大会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大会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大会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主体性的内容。 大会郑重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大会初步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十二条&与&三方面概括& 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论列了&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的12条原则。 第一,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二,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第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第六,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第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八,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九,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 第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 第十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 第十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分别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为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尝试。 南巡讲话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进一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南巡谈话不仅标志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新的概括起了巨大的特殊作用。 十四大提出新体制 1992年10月,举世瞩目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总书记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历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这条路线和这些方针政策也都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章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出现在当代中国,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在发展的道路上以实现共产主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本立场。 编辑本段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现在,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发展问题则越来越突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并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像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包涵这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邓小平理论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对于毛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成果。 从内容上来看,邓小平理论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画卷: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的画卷。 作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及特定的历史根据和时代背景、命题提出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经受住了国际国内风波的考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中站稳了脚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生活;不可能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政治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它是我们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中青年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 不怕出错、敢于纠错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计划与市场、“资”与“社”的区别。在谈到关于证券、股市是否是好东西时,他指出:“允许看,但更坚决的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此外,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毫不避讳地指出并承认自己的失误,这是何等宽大的胸襟! 学习邓小平的理论,我们何不先学习伟人的胸怀呢?在忙碌的学习中,我们都曾经是某个区域的佼佼者,这也使我们身上多少染上了一些“傲气”,使我们常常看不到,或者不情愿说出自己的错误。然而,一个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人,如何能从以往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弱点,总结教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呢?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不争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单位里,宿舍里,我们早已习惯于说点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个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各种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我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光说不能发现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荡。我想这就是将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譬如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太离谱了,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想爱护,他怎能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如今,许多人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可以理解她与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青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美化她应当成为我们最崇高的理想。 总之通过这一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多么古老而又深刻的一句话。“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邓小平也将历史的重任放在了我们的肩上,因此,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发展,我们义不容辞!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新一代的中青年更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先辈的鞭策下不断前进。 回答者:今夜没洗脚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4 06:34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7 条 hao 评论者: ⒈然饭T稀 - 助理 二级 简单的说 就是融合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评论者: lxf1984518 - 试用期 一级 不错! 评论者: 仙发飘飘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其他回答 共 1 条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庄严指出:&我们党所以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表明:以毛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巨大转变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在十四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十点概括 1981年 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 《决议》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十点概括: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既反对急于求成,也反对消极情绪。 第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第八,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 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 第十,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这是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最早的理论概括。 十二大的三点重大突破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 大会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大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必须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巨大能动作用以及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大会第一次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这三点可以看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贡献。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迈进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重大突破,其理论贡献有三:一是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求在改革中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克服计划体制过宽、过细的弊端;二是强调指导性计划应成为计划的主要形式,要求在改革中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三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核心。 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模式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十三大的四点重大意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 大会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大会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大会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主体性的内容。 大会郑重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大会初步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十二条&与&三方面概括& 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论列了&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的12条原则。 第一,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二,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第五,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 第六,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第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八,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九,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 第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 第十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 第十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分别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为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尝试。 南巡讲话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进一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南巡谈话不仅标志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新的概括起了巨大的特殊作用。 十四大提出新体制 1992年10月,举世瞩目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江泽民总书记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历来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同这条路线相适应,我们党还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这条路线和这些方针政策也都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章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出现在当代中国,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在发展的道路上以实现共产主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本立场。 编辑本段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现在,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发展问题则越来越突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并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编辑本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只有在认识上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实践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一,《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各种发展问题的正确选择。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用科学发展观这把“金钥匙”来破解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哈尔滨加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工作大局。当前哈尔滨市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总的看形势比较有利,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第一,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摆脱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克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哈尔滨市而言,关键就是进一步提升产业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提升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企业集团。选择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把各类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加快汽车、机电、医药等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壮大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较大、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高成长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要发挥哈尔滨市人才集中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开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技术进步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三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更加注重资源的有序开发,更加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第二,突破发展“瓶颈”,切实推进改革开放。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改制,加强对改制企业的指导,规范操作。二是发挥哈尔滨市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扩大开放。善于利用哈尔滨市的有利位置,在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此外,还要立足于降低投资成本,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在各级机关中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一是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着力构建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各项安全防范监督措施,增强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职能明确、运转灵活、统一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三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发展的环境。四是要建设和谐社区,夯实基层基础。 三、强化素质建设,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的正确的政绩观。要加紧研究和建立新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结合起来。第二,不断提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努力提高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能力。一要加强学习,提高开拓创新能力;二要统筹协调,提高总揽全局能力;三要见微知著,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第三,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谋发展的本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