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杜兰特 小树林夫人

您当前所在位置:&>&&>&
威尔·杜兰特:漫天群星,我为哪颗
1913年夏天的哈德逊河上,一个28岁的青年坐在独木舟里艰难地向前划着,狂风暴雨大作,他不能前进一步,并且随时有翻船的可能。几天前他作别恋人,说自己需要一周的时间思考—下是否把这段关系进行下去。他爱她,但他想成为哲学家,而哲学家是不结婚的。这些日子里,他骑车250公里从纽约到了奥尔巴尼,然后又从奥尔巴尼划船回来,用疲惫来麻醉自己的忧虑。爱情与野心在争夺他的心……
上帝的天国
威尔杜兰特于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贫穷而虔诚的工人天主教家庭,后来全家搬到新泽西州的卡尼和阿灵顿。他的母亲常常祈祷上帝,不为舒适的生活,只求几个儿子中有一个能做神父。威尔在5岁的时候经常听母亲讲圣经故事,他最喜欢耶稣,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眼睛发亮,母亲则喜上眉梢,认为自己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
威尔从小就崇拜英雄,他其实并不在乎基督的神性,他喜欢耶稣,因为他只身反抗世界,有勇气为真理而牺牲。因而,上帝神性的震慑并没有让他成为老实孩子。相对于上学和去教堂做礼拜,他更喜欢玩弹珠,或者和同学打架。有一次上课,老师不得不把他绑在椅子上,他却站起来在教室里到处走,椅子还粘在屁股上。11岁时,因为他玩弹珠输了,便和一个同学决斗,差点被人家打死。
在12岁步入青春期时,爱情和文学让威尔变得内向,并复苏了他的信仰。威尔喜欢上了班里的尖子生艾琳,他每天陪她回家,还送她一篮子自己采的草莓,艾琳则借给他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威尔带回家,不顾家人的反对读到了凌晨1点。读完后,他问艾琳还有没有别的书,艾琳说爸爸答应送她《大卫科波菲尔》作圣诞礼物——圣诞节还有几个月,威尔等不及了。他攒了14美分,走了5公里路,买了本860页的《大卫科波菲尔》。他爱上了文学,忘记了艾琳。后来艾琳出家当了修女——她始终是威尔圣洁的偶像。
卡尼教堂新来的神父穆尼喜欢威尔的敏感、好学,他应威尔母亲的请求,致力于把他培养成教会的栋梁。15岁的威尔在穆尼的安排和帮助之下进了泽西城的圣彼得学院,从此他成了家乡父老的骄傲,大家认定他会成为耶稣会修士。
圣彼得学院兼具高中和大学的职能,威尔在那儿上到22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等。这段时间是他一生的奠基时期。一本保留下来的读书笔记显示,他在两年左右读完了1909本书,并且曾在42天里读了48本书,都是《罗马帝国衰亡史》那样的大部头。从19岁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写一系列的文人生平:“我要读完这些先圣的著作,然后加入他们,成为文字中的不朽者。”
此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让他又一次信仰动摇。他从市图书馆借到了《物种起源》,看了看目录觉得没意思,准备还回去,恰巧遇到了穆尼神父。穆尼告诉他这属于教廷禁书,对信仰有害。威尔反而不打算还了,试着读了一半,接着他读了《人的来源》以及斯宾塞的著作。一时之间,他既成了无神论者,又成了社会主义者。
从圣彼得学院毕业之后,威尔对是否进神学院犹豫不决。他在报社实习了一段时间。那时媒体刚刚步人黄色新闻时代,报纸抛弃了以往的严肃,开始用大字标题报道各种骇人听闻的无聊事件来博人眼球。四周之内,威尔报道了四起奸杀案,他感到恶心,在经过一年的考虑之后,决定进入西顿霍尔大学的神学院,在那里他将被培养成耶稣会修±。信仰有其心理需求的根基,所以进化论并不能取缔威尔心中的宗教。达尔文退场了;斯宾诺莎登场。
作为神学院图书管理员的威尔在一小堆书里发现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一个异教徒的书竟会在神学院里——仿佛是伊甸园里的蛇。斯宾诺莎否定人有自由意志:如果他是对的,那么人通过自己的菩行得到上帝的褒奖就是荒谬可笑的。既然连是不是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何谈善恶?
对威尔冲击更大的是斯宾诺莎的人格。斯宾诺莎也曾在青年时期对宗教产生疑惑,但他没有掩盖什么,而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被所有亲人朋友排斥。他诠释了“自由即除了自己什么都不想要”:朋友给他遗产,他拒绝;国王给他年俸,他拒绝;海德堡大学给他教授职位,他拒绝——他就要过忠于内心的日子。他撼动了上帝的宝座,王公贵族在他面前股栗。面对这样一个人,威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
一年半之后,他退出了神学院,开始在纽瓦克的公立小学当代课老师。为了填饱肚子,他还在纽瓦克社会科学俱乐部给人讲斯宾塞哲学。名声传到了纽约市,费勒中心邀请他来就“宗教的起源”做演讲。为了五块钱的酬金,威尔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集中强调性在宗教起源中的作用。听众们都是些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这样的说法让他们非常满意。然而演讲的内容却传到了教会那里,纽瓦克主教在《晚间新闻报》对威尔施行了处罚: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许与之来往,“经天使评判和圣徒判决,我们诅咒威廉詹姆斯杜兰特。白天诅咒他,晚上诅咒他;在他躺下的时候诅咒,站着的时候诅咒;在他出去上厕所的时候诅咒,回来的时候也诅咒”。阿灵顿教堂的神父严厉地斥责了威尔的母亲,母亲回到家后情绪失常,几乎死去;父亲把威尔赶出家门。在这些穷苦人的眼里,一个人如果不是信教人士,那他一定就是酒鬼或流氓。
摇摆不定的人最终被逐出了上帝的天国。这下他可真成了斯宾诺莎。
人间的乐园
1912年,在威尔走投无路之际,费勒中心的无政府主义者们正在进行教育方面的试验。他们以“三无”(无纪律、无考试、无成绩单)为理念开办现代学校。威尔的学识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他被雇来做学校的校长和唯一的老师,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教育十来个孩子。上午,他们在教室里学习“太阳底下的一切知识”。威尔有传记方面的癖好,在教地理时,他不谈高山平原,而是讲哥伦布的冒险;讲进化论,他不解释自然选择,而是讲达尔文的生平。他惊讶于孩子们对于英雄有着和他一样的热爱,要是他结束一个故事,孩子们便会抗议,或要他再讲一个。下午他们去公园,坐在草地上学习。在公园里闲逛的人也会坐下来一起听。每当上学和放学时,孩子们有的搂他的脖子,有的抱大腿,有的拉胳膊,连家长都很嫉妒。后来,这种讲故事的习惯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哲学的故事》《世界文明史》《英雄的历史》……
教了半年之后,他在贵人阿尔登弗里曼的资助下去欧洲旅行,由寇拉·斯蒂文森小姐代课。某天下午,寇拉带着孩子们在中央公园的草地上讲课,从公立学校逃课出来的14岁的犹太小姑娘艾达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唉声叹气。艾达爱读书,极其讨厌上课。她听到了草地上传来的欢声笑语,有些畏缩地慢慢向孩子们靠近,问她们在干什么。寇拉说她们在上课。第二天,艾达就转到了现代学校,成了那儿最大的孩子。
9月份,在欧洲处处留情的威尔回来了,发现班上多了艾达。她总是捣乱,破坏课堂纪律。艾达不喜欢威尔,他个头不高,只有1.65米,脸上有不少红疹,而且还总是害羞,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威尔努力讲课时,她就带头嘲笑他。
然而没过多久,爱情的魔法就起作用了。艾达发现威尔完全不同于她在贫民窟里见到的男人,他很温柔,而且有诗人气质——她爱上了威尔。她变得文静了,老师有什么需要她总是及时帮助;在院子里做游戏时,她想拥抱他,威尔批评了她。思索良久,她写了封情书表达爱意。
威尔也喜欢艾达,艾达是如此活泼好动,和她在一起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但威尔认为13岁的年龄差距是个问题,而且之前他已有独身的念头,因为他肚子里孕育着一大部史书,不知能否有时间享受家庭生活。威尔回信说他很感动,但考虑到青春期的孩子多变,他建议两人必须先等上四个月再决定是否恋爱。
然而两周之后他们就在一起9即卿我我了。在哈德逊河上犹豫了一周,威尔觉得“自己是否适合婚姻”这个问题不是思考所能解决的,然后就放手爱了。他给费勒中心的领导写信辞职,一是出于教师的道德感,二是长期当孩子王对自己的理想无所助益。
半年之后两人就结婚了。万圣节那天,艾达一手提旱冰鞋,一手抱着书(她最终要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和威尔一起到市政厅登记结了婚。出了市政厅,他们拥抱在一起,威尔念出惠特曼的《大路之歌》:“我们会彼此忠诚至生命的尽头吗?”艾达笑了。从此,艾达成了威尔的“艾丽尔”——那是威尔用莎剧《暴风雨》里兴风作浪的小精灵的名字给她起的昵称。
结婚后的四年时光,威尔由弗里曼资助,追随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博士学位,艾丽尔也跟着一起蹭课。为了支持家庭,也为了攒足钱实现自己著史的计划,从28岁起,威尔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夜校及夏令营讲哲学、艺术史和科学。作为听众的农民和工人只有小学水平,连苏格拉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稍稍讲难了就使劲眨巴眼,威尔不得不避开术语,把晦涩的命题用各种实例讲清楚,这对他形成《哲学的故事》中那种语言风格是很关键的锻炼。
1922年的一个周日下午,一个叫伊曼纽尔.豪得曼一朱利叶斯的年轻人偶然间听了威尔关于柏拉图的讲座,提出要威尔整理讲稿,作为第159号小蓝皮书发行。“小蓝皮书”是伊曼纽尔印发的一种小册子,可以放在牛仔裤的后口袋里,旨在教育工人和农民。威尔答应下来之后,又写了亚里士多德、培根等共11篇。伊曼纽尔提议把这11篇结集成书出版,由西蒙一舒斯特出版公司。1926年《哲学的故事》诞生,西蒙舒斯特公司很快也发展成为世界四大英语出版社之一。
《哲学的故事》是披着传记外衣的哲学史,一经发行就登上了畅销书榜首,威尔从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家。《哲学的故事》在1929年引人中国,目前有至少6种汉译本。根据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统计,此书出版后,馆内哲学类书籍的流通量上升了7倍。书中的11章每篇都十分精彩,“两斯”(斯宾诺莎和斯宾塞)的两章尤为重要,是打开威尔哲学观和政治观大门的“芝麻”。
女儿艾瑟尔出生时,艾丽尔21岁,威尔34岁。艾丽尔由于怀孕期间营养过剩导致难产,差点死去。结婚以来威尔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幸福的。33岁,他开着新买的敞篷车,载着艾丽尔回阿灵顿,父母立刻原谅了他。他和艾丽尔感情甚笃,虽然出门在外讲学,但每天必一封信。为了排遣孤寂,艾丽尔每天晚上哄孩子睡下之后,读书到凌晨两三点,后来还在刚兴起的格林威治村开了家沙龙餐馆招待艺术家。不过日久天长终不是办法,嫌疑和猜忌偶在滋生。艾丽尔怀疑威尔长期在外能否保持忠诚,而威尔也对艾丽尔把几千元借给那些从不还钱的画家们耿耿于怀。他们的矛盾在1929年达到顶峰,甚至一度想到离婚。好在威尔温柔,艾丽尔明理,两人总是开诚交流,而且幸运的是,在这一年,威尔的资金终于攒足,“文明工厂”开工了,机器的轰鸣声盖过了夫妻的争吵——威尔压缩在外讲学的时间,开始了《世界文明史》的写作,婚姻也得到了拯救。
历史的星空
威尔认为自己是作为哲学家在写史,在他眼里,历史是“举例子的哲学”。威尔想做第一个写“完整历史”的人。早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他就在课堂上对“完整历史”做出了阐释。他为同学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伯里克利带着情妇阿斯帕西娅和友人苏格拉底一起去看戏。这里就涉及政治、哲学、经济、风俗(两性关系)、艺术、建筑(舞台的建设)等等。以往的历史学家只关注政治和经济,而威尔想写一部政治、历史搭台,哲学、文艺唱戏,社会风俗伴奏的全体历史。东西方史学家都喜欢描写枭雄们的战争和政坛角逐,而在威尔这里,理论天才(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地位高于实践天才(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一种古代文人自豪感的复苏,正如贺拉斯所说过的:在阿伽门农之前也有很多伟大的将军,但他们没有荷马。不朽的不是帝王的业绩,而是诗人的笔触。
威尔写作原初的计划是五部分:亚洲、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革命到现代。朋友阿道夫·克罗赫建议他只写一卷,因为没有人会花钱买任何五卷的东西。威尔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写了11卷,每一卷都比《三国演义》还厚。那些赌咒发誓只买一卷的读者很快就发现自己处于契诃夫吃煎饼的境地:“发面煎饼真是太好吃了,你拿起一张吃下去,鬼知道怎么回事,第二张就自动钻到你嘴里去了o”
不难想象,威尔的后半生是平淡无趣的,他把时间几乎全部给了历史写作。
45岁-50岁:《东方的遗产》;50岁-55岁:《希腊的生活》:55岁-60岁:《凯撒与基督》;60岁-65岁:《信仰的时代》;65岁-68岁:《文艺复兴》;68岁-72岁;《宗教改革》;72岁-80岁:理性时代三部曲(《理性开始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80岁-82岁:《卢梭与大革命》;85岁一90岁:《拿破仑时代》。原先计划中“拿破仑之后的世界”最终没能完成。
《东方的遗产》的准备工作最多,因为东方——尤其是包括中国和日本的远东——并不在威尔以往的知识领域之内。所以,日,他带着艾丽尔和女儿一起去做环球旅行。3月11日到达中国,在胡适的陪同下游览上海。他评价说中国人是最世俗的民族,他们供奉成百上千个神,但骨子里还是无神论者。他们没有上帝的震慑,却能靠孔子的学说维持伦理道德。他预言不久之后中国会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回国之后,他立马投入了《东方的遗产》的写作。这11卷书的写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读书,在纸片上做笔记,每一卷能用掉3000张纸片。然后是分类。这是最费工夫的活儿,威尔撰写好大纲、每一章的大标题和小标题,然后对成堆的纸片进行分类。这项工作一开始由他自己来做,后来开始交给艾丽尔和秘书来做。第三步,在家里写第一稿,因为在家里参考资料可以随手拿到,书房的大桌子上铺着字典、参考书、分好类的纸片以及带壳的花生。第四步,到目标地点旅行,把第一稿带在身边,写第二稿——把初稿一段一段地全部重写一遍,目的是把风格和修辞加进去,工作地点是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再后是第三稿,用打字机打印出来。最后交给出版商,校对,把旅行时拍下的图片插进去。
《东方的遗产》由威尔全权负责。有一次他在火车上给纸片分类,一个好奇的乘务员从背后看到日本哲学的内容,问道:“你读过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吗?”“没读过,”威尔回答,“但我写过。”乘务员快步走开了,告诉同事杜兰特是个和纸片坐在一起的学术怪物。
《东方的遗产》是本让人大开眼界的必读书。原始部落的风俗伦理各异,读者不得不对自己旧有的观念做出反思:比如女性的贞洁(菲律宾的有些部落非常嫌弃处女,新郎在结婚当夭专门雇人来替他抢夺新娘的童贞),男性的忠诚(在赤道非洲,如果一个男人不肯讨小老婆,他妻子就会骂他是小气鬼),审美观(在尼日利亚,最完美的女人是胖得走不动、要骆驼驮的女性),等等。
《希腊的生活》和《凯撒与基督》受到诺贝尔奖得主梅特林克的盛赞,他说威尔仿佛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一样。那些英雄们的传奇是有趣的,但最有趣的还是当时的风俗,比如尼禄皇帝的情人波帕埃娅发现驴奶可以养颜,“无论她旅行到何处,都有驴子跟着,有时她赶着一大群驴”。
在写作《信仰的时代》的过程中,发生了杜兰特夫妇一生中最激烈的争吵。艾丽尔想搬回纽约(他们此时定居在洛杉矶),因为那儿有热闹的格林威治村。威尔想不通交友怎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的感情有了裂痕,相反,他们越往后感情越深,如果威尔在家,那么他一定等艾丽尔一起入睡;如果他出门在外,他就每天订花让人给艾丽尔送去,附信常常是“每天必须听到你的声音,否则生命没有意义”“我爱你比结婚时加深了100倍”“我终于相信婚姻可以是幸福的”。说这话时,他已经66岁了。
《理性开始时代》标志着杜兰特夫妇的首次合作。1956年,宅文化最终战胜了社交文化。58岁的艾丽尔愿意安定下来了,她在给威尔的信中引用老子对孔子说的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并把这句话解读为:只有语言的世界才能使人不朽。艾丽尔也开始参与稿子的撰写,尤其在威尔犯高血压的时候,她能在他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下去。威尔比较理性,喜欢撰写哲学家;艾丽尔比较感性,负责写著名的女性和沙龙文化。最后文章的润色工作仍由威尔负责。
由于留声机和收音机的出现,他们更少外出参加音乐会和聚会,除了到目标地点做旅行考察,基本都宅在家里。威尔在二楼每天工作10小时,艾丽尔占据着一楼。威尔从18岁起就是素食主义者,艾丽尔为他准备好早餐之后,到姐妹家去吃,回来之后应答各种信件。中午她和威尔一起吃简单的素餐。威尔午睡一小时,醒后到花园劳作到3点,作为身体锻炼,然后继续工作。6点吃晚饭,饭后他和艾丽尔比对各自的读书笔记。
《理性开始时代》的书评是最友好的,然而紧接的《路易十四时代》却是最受打击的一部。剑桥大学的历史教授普拉姆把整套《世界文明史》贬得一文不值,理由是:不重视当代学者的成果;科学和哲学都被人格化了,历史降格为一群传记的集合。威尔做出回应:在枯燥的学术领域中数据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我们则只对人感兴趣。
1966年,威尔夫妇认为自己来日无多了,于是就此打住,把《卢梭与大革命》作为最后一部。然后,应读者的问询“你们从历史研究中学到了什么”,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写了《历史的教训》一书,探讨“哪种政府最好”“历史是否真的有进步”等话题。
然而死神未能如约而至,于是他们靠读书和写闲文为乐。最后,被解放的囚犯眷恋当年的锁链,他们又一次开启“文明的车床”,在85岁和72岁的年龄上开始了5年工程的《拿破仑时代》。
1981年,威尔96岁,艾丽尔83岁,仍在忙着写最后一本书《英雄的历史》。这年秋天,威尔心脏病发作入院,艾丽尔由于之前中过风,所以留在家里。她觉得威尔此去肯定回不来了,就拒绝进食,于10月25日去世。威尔的手术很成功。女儿和孙女都对威尔瞒着艾丽尔的死讯,但他还是从电视新闻中知道了艾丽尔去世的消息,几天后他也辞世了。
威尔杜兰特是个绅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很随和,他经常教育孩子要做到“外表谦和,内心骄傲”。如此庞大的《世界文明史》,不可能由一个没有雄心的人来完成。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有幸听到上帝的召唤,从而拥有一种使命感;上帝的使徒们往往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就这点来看,威尔能拥有艾丽尔,实在是最幸运的。
“在那个时代里,伟大的人物似乎都已倒下,而叔本华再次举起英雄崇拜的大旗…一他也成功地跻身英雄的行列。”这是《哲学的故事》第七章的最后一句——威尔也是在夫子自道吧。东西方都相信世间的豪杰本属天上的星辰,所以我们这样总结威尔的一生:“把崇敬留给天上的星星,把信仰还给星空之上的神明,对人间则报以温情的微笑。”
我们为历史牺牲得越多,离死亡就越远。
本栏目最新热文排行榜在记忆的底色中找寻生存坐标——评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出版广角》2015年07期
在记忆的底色中找寻生存坐标——评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
【摘要】:正不忘过去,就是要理解历史、尊重历史,在不断前行发展的路途中多学习、多借鉴,就是要在历史的底色中找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坐标。《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的代表作。他曾撰写的《哲学的故事》《世界文明史》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杜兰特站在整个大历史的视角,对整个世界范围的繁衍、生存、发展、变迁进行了梳理,介入了种族、性别、道德、宗教、战争。作者首先对所探讨的空间范畴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随后,作者基
【作者单位】:
【分类号】:G236【正文快照】:
不忘过去,就是要理解历史、尊重历史,在不断前行发展的路途中多学习、多借鉴,就是要在历史的底色中找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坐标。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的代表作。他曾撰写的《哲学的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齐修远;[N];中国邮政报;2004年
张晓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威尔杜兰特
Will Durant
William James Durant Easton
Great Man and His Time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这本书也录音带和CD格式,由威尔和阿里尔杜兰特阅读。
This book is also available on audio tape and CD format, read by Will and Ariel Durant.
——威尔·杜兰特,这句话常被误传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Will Durant, though often misattributed to Aristotle
威尔·杜兰特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做的评论中指出:“我之所为既为我。” 可见,早在2000年前,哲学家就认同了这一观点。
Aristotle Will Durant*, commenting on Aristotle, pointed out that the philosopher had it exactly right 2000 years ago: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威尔·杜兰特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威尔·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是一名美国著名学者,(1968)和自由勋章(1977)获得者,主要著作《世界文明史》等。
威尔·杜兰特人物简介
威尔·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1885年出生,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曾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及自由勋章。他花了50年时间完成了皇皇巨著《世界文明史》,这部作品使他在学术界广受好评,而他晚年所创作的《哲学的故事》,则因其亲切、活泼的文风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威尔·杜兰特生平经历
威尔·杜兰特生于1885年,卒于1981年。12岁的时候他被母亲送去教会学校,希望使“这个整天调皮捣蛋、满口胡言乱语的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传教士”。结果,杜兰特不仅没有成为传教士,而且还因为在写了一篇对宗教不敬的文章(《宗教的起源》)而被逐出教门。正如他在19岁的时候就对基督教清楚地认识到,“不过是成百种宗教信仰中的一种,它们都宣布说自己能实现人类的拯救并普及真理”。[1]
威尔·杜兰特所获荣誉
1968年,他获得;1977年,他又其对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和贡献获得自由勋章。“”是杜兰特的哲学信条,他花去半个世纪完成的《》正是为了强调人类智慧的悠远深邃和文化艺术遗产的辉煌灿烂。
威尔·杜兰特主要著作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特写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花了50多年时间。他终其一生都从事一项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研究工作,那就是将深奥的哲学通俗化,书后的评论说他“热情地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哲学追问世界和生命的终极本质,每个活着的人都有一个生命,都要为它承担起责任,付出代价和获得权利,所以,哲学应该成为一般公众、爱生命的学问。但是,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哲学实际上成为为数不多的哲学家的自留地和陈设品,哲学被专家垄断,被公众遗忘,于是形成了“人民不了解哲学,哲学不关心人民”的格局,因此,杜兰特的研究显得分外重要,它“使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不断得到愉悦也受到教益,使上百万人的生活更丰富,也使人们更宽容。”他对历史也同样保持着尊重和客观。一方面他说“人类历史不过是生物发展史上的一个片断。人是世界上无数生物的一种。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地为生存而斗争,为适者生存而竞赛。所有的心理学、哲学、政治策略和乌托邦的幻想都必须遵循生物法则”,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研究历史来真正认识人,毕竟历史就是一种基于例证的哲学教导。
威尔·杜兰特《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
“当生活变得苦涩,友谊从身边溜走,孩童也不
威尔·杜兰特
再相伴我们左右,我们还可以与和一起坐在桌边,和一起嘲笑世界,和一起欣赏秋日的美丽。这是一些向我们奉献了最好事物的忠实朋友,他们从不要求回报,却永远等待我们的召唤。只要我们和他们一起行走片刻,静静聆听他们的讲述,我们的虚弱就可以治愈,我们也就能真正感受到相互理解之后内心的平静”这诗一般的语言,是威尔·杜兰特为我们推荐的100本最好的教育类书籍一章末尾的话。在该书中,杜兰特以优美简洁的笔触,为我们介绍了10位最伟大的思想家、10位最伟大的诗人、100本最好的教育类书籍和人类进步的10大飞跃。
杜兰特在《》中坦率地说,他承认并景仰“那些在历史上曾经高居于我们生命之上的伟大天才”,而且他把这种崇拜视为“终极信仰”,在他看来,“真正的历史不是细琐的物价和薪俸统计,也不是大规模的选举和战争,更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进程,历史只应该属于那些对人类的文化进程做出过持久贡献的英雄和天才们”。同时“天才站在智慧女神的身边,手持火烛为我们照亮前路”,引领我们在“活着的现在”就进入天堂。作者的这种坚定信仰也许会触动我们内心最隐秘的神经,我们是“无神论者”,同时也是“者”,我们从幼年开始的教育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样我们习惯于用群众的尺度去评价历史,臧否人物,为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伟大人物,到了群众那里,仅仅还原为一个“人物”罢了。群众最常见的做派就是杜兰特说的,“喜欢通过贬抑他人来达到吹嘘自己的目的,尤其是指出伟人的缺点,更可以满足这一心理”,有些学者多年的努力就是让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人物“走下神坛”,成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
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是威尔·杜兰特(年)
威尔·杜兰特
的成名作,在其问世后三十年间,畅销不衰,被译成法、德、日、汉等多种文字。此书并非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有史以来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而且还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此书文笔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夹叙夹议,提纲挈领,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艰涩难懂的哲学写成了娓娓动听的故事。本书并非一本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用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纯理论思维的故事的手法使知识人情化。某些次要的人物给略去了,为的是那些选中的人可以有足够的篇幅使他们栩栩如生。因此那些半传奇式的前苏格拉底学派、斯多噶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经院哲学家和认识论者都没有给以适当的对待。作者认为已经把现代哲学引上歧途,近乎毁了它,他希望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知识过程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事,哲学又将被理解成是全部认识的综合性解释,而不是认识本身方式与过程的解析性说明。分析是科学的事,它给我们以知识;哲学则必须进行综合,给我们以智慧。
威尔·杜兰特《历史中的英雄》
在威尔·杜兰特去世之前四年,这位曾获的作家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的创作.这一创作计划最早来源于他和妻子、女儿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为《》这套深受好评的丛书编写一个简写本。尽管或多或少有《世界文明史》缩写本的痕迹,但绝对不是一本有关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的堆积。杜兰特一如既往地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他罗列了一份名单,包括孔子、李白、佛陀、甘地、柏拉图、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培根……杜兰特通过这些历史上的文化英雄,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几十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由于那些奇妙的记忆和传统,古代的创造精神依然存在。人们依然在劳作,在雕刻,在创造,在唱歌。柏拉图在这儿,与讨论着哲学;莎士比亚在这儿,每天都带来新的文学财富;济慈聆听着,雪莱歌颂着西风;在这儿,继续叫嚷着、演说着;基督在这儿,召唤我们去分享他的面包……”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在讲述一个事实:许多英雄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的教训威尔杜兰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