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总工会生产保护部哪里可以学保护眼睛的气功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气功与脑的科学
气功与脑的科学
作者:林和安
发表于《气功与科学》1990年第10期引言
气功在中国流传已有数千年历史,从湖南省马王堆汉墓中出上的两篇导引行气著作可见,在
多年前的汉代已使用气功方法治病和保健养生。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宝库之一,它蕴藏了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可惜这门珍贵博大的学问至今仍被视为一种杂学,未能纳入学院学习管道。近年来气功及特异功能在香港引起科学家与气功界不少争论,笔者站在科学研究者及气功爱好者立场来试作探讨,寻找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进化论与脑
生命起源及宇宙诞生是历来科学家探索的热点课题。从宗教的神源论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宇宙大爆炸诞生论,某些问题争论至今尚未有具体结论,世界无数的“谜”有待我们探索。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宇宙大爆炸诞生论的假设目前广为科学家接纳,但仍有些科学家对此类概念提出质疑。从进化论的观察知道人类大脑新皮层的机能区比其也动物发达,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进化出来成为具有智慧万物之灵。这种智能完全改变了动物的本能生理条件,成为支配人类进化的根源。人类学习与工作的意志,食欲及性欲皆由大脑“A
快感神经系统”所产生,这是一般动物难以比拟的。
快感系统与气功
我们知道心理会影响生理,生理也能影响心理,脑是一切思维根源。大脑接收外感官传来的外界刺激,产生脑电波经网状神经系统反射引起心理与生理的反应。心理反应程度取决先天性和后天性,同样感官刺激对不同人由于不同本能及经历所产生反应未必一致,生理的快感例如性交,味道,气味的好坏或触摸的感觉等,一般人的感受大体上是一致。心理快感就有相当差异。人类(特别现代人)一直不断追求快乐,快乐伴随着快感,研究追寻快感问题是有趣及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快感的感觉由视觉或运动系统等特定神经传达线路传达,我们称此线路为“报酬系统”。对动物而言指食物和水,人类而言除食物和水以外,金钱、名誉、赞美都属报酬之列。快感虽具有各种不同形态,但追寻其根源,方法不外乎用酒精、麻药、性、运动、宗教等来刺激Α快感系统产生使人快乐和松弛的快感状态。运动、性、宗教刺激获得快感时脑中会分泌快感物质“脑啡”。直接使用酒或麻药也可获得相同于分泌脑啡的状态。气功修炼者在功力达到一定阶段时也能获得性的快感。有些密宗高憎可以长时间持续获得射精前一刹那的快感状态。通过正确气功训练,抛开后天性自我意识,把意识自觉提升到先天性生命自觉,达到老子所说“无为境界”,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我们不断透过科学实验手段追寻根源,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安全利用物质来获得快感。
脑电波与气功
我们心理、生理活动是由大脑主宰,脑电波能反映大脑意识活动。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重量约1.4公斤。大脑主要由左右半球组成,其间由叫脑梁的纤维束将左右两半球各同名部份一一对称连接起来。左右两半球性质不同,左半球专管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负责视觉和空间的感受。大脑半球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完善的部份,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功能代表区有:运动区、视觉区、听觉区、意识区(参考图一)。
50年前西德伯杰教授发现人脑处于一种连续自发振荡的状态,他将脑波分成α波,β波及θ波等(参考图二)。大脑产生生物电振荡主要来自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些脑波活动是自发的,但与感官(五官)是否受到刺激,神经系统是否正常,年龄,身体状况有关。
α波:频率在8―13Hz.范围,α波与一个人的心情是否平静随和、感觉是否轻松愉快有关,忧虑和紧张会抑制α波。
β波:频率在14―26Hz.范围,这种波由忧虑和紧张引起。
θ波:频率在4―7Hz.范围,这种被出现在半醒半睡的入梦状态,会感受到各种影象,如童年的回忆及各类难忘的经历。这种幻觉状态能增加灵感及提高创造力。
δ波:频率0.5―3Hz.范围,只有健康成人在睡眠时才能观察到达种脑被。
气功动力越高深者α波和θ波电压越高,此种气功态下脑被是人体进入最佳状态时脑细胞作用结果。气功态时α波显著增加,表示可通过意识活动来实现对人体系统进行自我调节(自动修复),意识层次容易转进入潜意识层次。发掘人类本能(元神)信息对人体内脏器官进行主动自动调控。在脑电波测量及频谱分析显示,气功功夫越高者α波频率越接近
8Hz.。地球磁场中有一个7.83Hz.休曼波段,休曼波与脑电α波频率相近。有些学者认为脑电生物电磁场与地球谐振作用,为中国古典气功理论“天人合一”学说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物理模式。上文曾提及气功修熔达到高功夫时也能获得性高潮的快感,从气功及性交状态的脑电波测量中,发现两者均可获得雷同α波及θ波。α波及θ波出现可能是由于在脑中形成密闭的神经回路所造成的,与Α1?快感神经系统分泌脑啡有密切关系。睡眠与气功态时的脑波是完全不同,睡眠时,脑细胞活动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还有小部份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所以会做梦,做梦时由于兴奋脑细胞少,时间短,所以醒后没有留下记忆。
气功态与催眠时脑波则有不向,催眠态也会出现θ波,但α波消失或减低。而气功态时α波及θ波均增加,α波协调同步性增高。
气功与中微子
气功、特异功能和心灵感应等现象常规科学定律无法解释,1989年10月中旬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之粒于物理实验宝公布了最近从Z玻色子能量分布测量所得的结果证实宇宙的中撤子只有三种,电子中微子,中徽子,t中微子。中微于是基本粒子蜕变后的粒子,它们有很强的穿透本领,一个中微子可以穿过厚达
1000光年的铅墙,我们人类大脑的高能反应也能产生少量的中微子。人类感知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光道及声道。气功,特异功能,心灵感应等很多场合无法用光道、声道或心理暗示所能解释。假如第三公共信道中微于通信的假设成立,此新观点可能对气功科学研究起革命性挑战。
当今现代人过份追求物质,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破坏,空气、水和食物不断受到污染,加上温室效应和地球磁极变化,地球生态岌岌可危,生态日趋不平衡的今天,人类要寻求多方面自救,提高人类免疫能力以适应大自然的挑战。静生气功练习对提高免疫能力及性格改善有一定功效,因此我对气功事业充满希望,可惜近期接触及观察发现气功受部份人士扭曲,真假混杂,部份气功师大吹气功可治百病等骗案到处可闻,使人对气功事业产生无尽忧虑,练气功应以养生养性为主,希望气功界朋友要自律,否则气功事业受摧残性的伤害及没落是可预言,气功只会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名词而已。我提倡“科学救气功”,希望有心人有组织邀配合科学仪器对气功进行开拓和整理,气功的高手要讲实话,实事求是,气功事业才能发扬光大。对于一些气功初学者常遇的疑问,尽量用简单现代语言来说明,不搞迷信色彩。
静坐,气功的练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入静状态克服后天性信息对先天性干扰,使人体能和谐协调而取得健康。静坐气功引起头痛,主要是入静时产生α波帮助沟通左右脑半球,但左右脑虽在α波状态下但不能达到和谐性同步功能,头部会不适而产生头痛。至于静坐中见光,幻觉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小脑在静坐气功态时进入清醒境界所至,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实验中求证,气功事业才能真正进步发展。当前位置: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 16:32:50评论:&&围观:
内容导读: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理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食气、服气等。上述多种叫法在1955年被统一称作气功。拼音:qigong
英文:Qigong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理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食气、服气等。上述多种叫法在1955年被统一称作气功。据统计,在2 000多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与气功内容有关的记载共有18篇20处。这些论述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了气功的起源、特点、概念、方法、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等,说明《内经》奠定了气功的理论基础。重要的是,《内经》明确了气功的本质特征及基本概念。&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和&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充分表达了通过主动调神促使气机与之协调的&神&与&气&,即主动的自我调整影响自身生理功能的主从关系,充分显示了&调神&是气功的本质特征。其他与气功有关的论述中,&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调和&、&安心定气&等,这么多专一内容的练功要求,清楚地证明了&调神&是气功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气功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学科。中医认为气功是一种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通俗地讲,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病治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发展简史 气功的历史已有4 000余年。它起源于远古以健身治病为目的而创编的舞蹈,形成于导引按跷确立之时。气功从萌芽到形成均包含于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属于中医学的一部分。
  气功史研究者多认为,《吕氏春秋&古乐》中的一段文字是目前发现有关气功的最早文字记载。篇中写到:&昔陶唐(尧)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多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段记载不仅介绍了唐尧之时的洪水给造成的病患,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古人面对天灾病患,发挥主观能动性,创编出&舞&的方式来健身治病,从而促进了后来气功导引按跷锻炼方法的形成。《老子》中则较早提到&或嘘或吹&、&绵绵呵其若存&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约公元前380年)上有行气方法的铭文(行气玉佩铭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以介绍呼吸吐纳方法为主的著作,也是最早专论辟谷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中文谱,其中绘有44幅模仿一些动物运动的图像(见马王堆汉墓医书)。
  《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在谈及上古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治疗方法时写道:&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段话支持了《吕氏春秋》中&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观点,表明4 000多年前古人为健身治病而作的&舞&,是《内经》所论及的&导引按跷&的前身。
  以后,历代名医的重要著作皆有气功的内容。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主张&四肢方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华佗则创编了五禽戏流传后世,至今仍被气功爱好者演练。葛洪不仅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养生家、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而且也是对气功发展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在《抱朴子》中对气功的方法、作用、反应、注意事项等均有介绍。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是对气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收载了当时的一些气功专著和功法,现今还广为流行的六字诀功法以及五禽戏具体操练方法的文字介绍最早载于陶氏著作中。隋唐时期,气功已被确立为太医署中的专科。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摄养论》、《存神炼气铭》等著作中,都对气功作了大量论述。宋代的《圣济总录》,金元四大家的著作,明代朱棣主持编写的《普济方》、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和《本草纲目》、杨继州的《针灸大成》、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和《类经》,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程锺龄的《医学心悟》、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沈金螯的《杂病源流犀烛》、汪昂的《勿药元诠》、潘伟如的《内功图说》和《易筋经八段锦合刻》等,都论述了气功养生。
  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代表张锡纯力主&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和&医学宜参看丹经&。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对内丹术通任督的周天功练法,更有切身体验。别号&因是子&的蒋维乔,1914年著《因是子静坐法》,1918年又出《因是子静坐法续编》。近代医家丁福保1920年刊印《静坐法精义》。天津王宾贤1931年撰写《意气功详解》。精通气功的中医师陈乾明1934年编印《静的修养法》。杭州中医师董浩1934年出版《肺痨病特殊疗养法》。上海方公溥1938年编印《气功治验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气功研究者与科学工作者应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气功的挖掘、整理、应用、实验和推广工作。气功研究被列入国家第一个医学科学12年远景规划中。许多部门相继设立气功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气功疗法作为中医的组成部分和综合医疗措施中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它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和巩固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气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也积累了许多资料。&文化大革命&中,气功疗法及一些气功工作者受到批判,致使气功发展处于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后,气功重新得以发展。各地区相继成立气功研究会、气功疗养院。一些综合医院设立气功科室、气功科研组织。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设立中医气功的学科,招收气功专业研究生,标志气功正式进入科学殿堂。国家科学主管部门设立基金资助气功研究。气功的理论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气功的国际交流也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学术领域对气功的实质、概念、定义的争论和&外气&实质的争论也异常激烈地展开。
  此外,气功在中医学内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从道家、儒家,以及佛教等方面吸收了一些与自己相关和有用的理论与方法,来丰富自身。
  功法分类 气功历史悠久。练功方法丰富多彩。如果将所有功法按不同标准归纳一下,就很容易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①静功。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家吐纳功、内养功、放松功,道教周天功,佛教禅定功,儒家静坐功等;亦可按练功姿势分为卧式静功、坐式静功、站式静功。②动功。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动功按不同练功姿势可以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还可按有无统一规定的动作要求,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
  以姿势作标准,可分为卧、坐、站、行四类。①卧功,采取躺卧姿势练的功法;②坐功,一般坐着或盘腿坐练的功法;③站功,站着练的功法;④行功,行走中练的功法。
  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标准,可分为调息功、调身功、调心功三大类。①调息功。又称吐纳功,是侧重呼吸方式锻炼的一类功法。②调身功。又称形体功,是侧重体势、体力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注重于筋骨肌肉的锻炼,也称之为外功,通常叫做&外练筋骨皮&。③调心功。也称意守功,是侧重意念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侧重于体内意念的锻炼,而称之为内功,通常叫做&内练一口气&。
  功法构成 气功的功法虽然很多,但就功法的基本内容而言,不外乎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调心(意守)三个方面,简称&三调&,也称作气功的三要素。每一种功法都是三者的具体结合和运用。
  调身 调身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放松身体,摆成一定的姿势,即调练体势。气功功法种类很多,各功法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可谓千姿百态。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势,因而被称为静功;也有的不断变换动作,被称为动功。体势的锻炼主要是对形体体力的锻炼,所谓&外练筋骨皮&主要是指这种锻炼说的。气功的体势分为行式、站式、坐式、卧式四类。行式、站式使很多肌肉群,尤其是身体下半部肌肉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对强壮筋骨、增强体力有很大的好处。坐式、卧式则较适于卧床不起、体质虚弱之人。气功的姿势动作要求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以意念为主导,从而使身心高度协调统一。虽然有些功法格外强调姿势动作,如导引按摩类功法,但是按气功的要求,不管什么姿势都要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思想集中,而且这些姿势动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气等。这些姿势动作除了具有体力锻炼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使练功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姿势动作上,以实现入静。因此,调身更是帮助实现入静的手段。
  调息 也称吐纳,是指练功时对呼吸的调整和锻炼。正常成人呼吸为每分钟12~18次。练功入静后,呼吸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明显降低,有时甚至每分钟仅呼吸1~2次。调息的主要作用是吸引练功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呼吸方式上,以呼吸的念头排除其他杂念,也是一种帮助实现入静的手段。各流派功法对呼吸锻炼的要求不同,有的要求顺呼吸,有的要求逆呼吸,有的要求自然呼吸等。实践证明,呼吸锻炼方法掌握不当,极易出现偏差,可以表现为胸闷、气短、腹胀,甚或不能自主呼吸等。故初学者对呼吸锻炼要特别小心,没有特殊病情,还是以自然呼吸为好。
  调心 也称调神,是对意识的锻炼和调整。它要求练功中精神放松、情绪安宁,逐渐消除杂念,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这是气功具有祛病强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调心在练功三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古人所说&全凭心意练功夫&,概括表达了这一意思。
  调心过程中实现气功入静状态的方法是意守法。意守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鲜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
  意守身体放松。有意识地使身体放松,是练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从练功一开始,就要注意身体姿势摆得是否安稳妥当、舒服自然,并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不断加深放松的程度。
  意守身体的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杂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对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疗效。常见的具体方法有意守穴位法,如意守丹田;有意守经络法,如小周天功法;还有意守病灶法等。
  意守呼吸。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为了使思想安静、呼吸缓慢下来,可采用下列三种呼吸方法:数息,即一面呼吸,一面默数其次数,从一到十,如此周而复始;随息,意守呼吸出入,不计呼吸次数;听息,仔细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
  意守默念字句。注意呼吸的同时默念字句,如吸气时念&静&,呼气时念&松&(或默念类似的字句)。这是给自己一种良性暗示,起安静放松的诱导作用。
  意守某种外界景物。注意外界环境某一景物,如花朵、绿树、天空等。
  练功要领 各种功法虽然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要领,即:松静自然、意感相随、动静相兼、上虚下实、火候适度、循序渐进。练功要领是每一位初学气功的人都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好的理论内容。
  松静自然 放松、入静与自然,是气功锻炼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不论何种功法,练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符合这一基本准则。松是指整个身体和精神放松。身体放松,也不是完全松弛、松懈或松散无力,而是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而不僵。静是指练功过程中,杂念相对减少,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入静&状态。入静程度的深浅,反映着练功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练功效果。松与静是同时要求并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放松。自然,是指练气功时应心情自然、姿势动作自然和呼吸自然。
  意感相随 &意&是指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感&是指练功时产生的各种感觉。在练功中会出现各种感觉,这种感觉有局部的胀、痒、冷、热、酸、麻,有全身的轻、飘、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线上的暖流感觉。它们是伴随练功过程自然出现的反应,在练功的初级阶段比较强烈、比较频繁。随着练功的深入,各种感觉也在变化,越来越细匀平和,最后达到心中一片清澈,肌体的各种感觉消失了。对上述这些练功时出现的感觉,应该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过施加一定的意念,来诱导产生特定的感觉,以此来帮助入静。例如,施加意念想象两手捧着一碗水,用捧水的念头代替和排除其他杂念。这种意念和感觉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动静相兼 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的&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在功法的选择上,初学者以先学动功为宜,然后再练动静相兼,最后过渡到以静为主。在练功时,不论静功、动功都要以静为前提。练静功时,要做到外静内动、静中求动;练动功时,要做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练功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练功进度等,如果是病人,还需考虑疾病的种类及病程等等),把动功与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就体力来说,体力差的可以少动,体力好的多动,一般以不疲劳为度。就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虚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病情好转、体质增强,应逐步增加动功,达到一定层次后再以静功为主。从时间上说,早晨先静后动,以便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动中去;晚上宜先动后静,以利于安静地入睡。
  上虚下实 &上虚&,是指身体上部(脐以上)轻松虚灵、头脑清晰、耳聪目明、反应敏锐;&下实&,是指身体下部(脐以下)充实有力、腰腿强劲、步履稳健、全身精力充沛。不论练静功或动功,都应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这是各种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练功时不仅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没有特殊病情,不意守上丹田,以避免造成上实下虚的情况,导致练功出偏。
  火候适度 指对练功的一些要求及限度把握要适当,或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均非适度。主要包括意念、呼吸、姿势及练功时间等内容。例如,意念太弱则杂念过多,或易于昏沉入睡;反之,意念太强等于揠苗助长,也不好。有些功法要求的特殊呼吸方式(如腹式呼吸),也必须在自然悠畅的基础上,通过意念诱导吸气下行并稍许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渐形成。不论采用哪种姿势,都应松缓自然、舒适圆活,切忌故意拿架、僵硬做作。练功时间的长短也应根据练功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练功都应留有余力、留有余兴,应避免一练就是半天,勉强坚持的做法。
  循序渐进 学练气功一般要经过入门、掌握、熟练自如这三个阶段。实现上述三个阶段的关键是反复实践,即坚持练功。不经过艰苦的锻炼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有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才能体会到气功的奥妙。
  注意事项 学习气功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初学者对气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气功锻炼可以健身防病和治疗某些疾病,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不要追求通过学习气功获得&特异功能&,谨防江湖气功师的误导。应找合格的气功师指导入门,以防止不得要领和练功出偏。练功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夏天防暑避日晒,冬天防寒躲风口。练功前解除大小便,练功时着装以宽松为宜。不要在过饥过饱和情绪过激的状态下练功。妇女经期练功时间不宜过长,暂停运动量大的功法。要做到&三稳&,即起功稳、行功稳、收功稳。如果为健身,每天练功1~2次,每次15~30分钟。如果为治病,每天练功2~3次,每次30~60分钟即可。
  练功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效应,有的是正常效应,也有的是因过于紧张或不得要领而造成的异常效应。常见的正常效应是手、脚、四肢、全身微透汗,皮肤微痒,唾液、眼泪分泌增多,肠鸣作响,排气增多,胃肠道蠕动增强,大便通畅,食欲消化好转,睡眠深熟,肌肉微动,骨节作响,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等。但这些效应不一定在每个练功人身上都出现。常见的异常效应是头昏、头沉、头紧、头痛,气促、气闷、憋气、压气、气窜感,两肩重压感,腰背沉重感,口干喉痒呛咳,心跳加快,肚腹作胀,失眠或练功时昏沉欲睡等。
  作用机制 气功的作用主要包括:①具有迅速消除心身疲劳的作用。当工作劳累时,入静练功10分钟,收功时会感到心身疲劳顿时消除,头脑清晰,精力恢复,身体轻松。②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健身和预防疾病的作用。长期坚持练功的人,心情舒畅,机能协调,免疫功能也强,很少感冒和患病。③具有直接治疗心身疾病和辅助其他疗法治疗器质性疾病的作用。气功疗法的第一类适应症是心身疾病。对于某些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初期、偏头痛、失眠、哮喘、神经官能症、痛经等,通过气功疗法也可得到较好效果。对于诸如慢性肾炎、肝炎、癌症等多种器质性病变,可在药物等物质治疗的基础上,选择气功作为辅助疗法。
  气功锻炼所起的作用是全身性的,并且通过全身状态的好转影响局部病变来发挥治疗作用,而不是直接治疗某一局部的病变。这也是气功疗法的特点之一。
  气功作用的中医机制是通过调神练意,促使气机协调,从而使气血和畅、经络疏通、阴阳平衡。气功作用的现代机制与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有关。我们知道,练气功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练功人必须达到入静状态。所谓入静状态,是练功人发挥意识能动性,放松身心,排除杂念,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的过程。放松身心与排除杂念主要靠自我暗示的方法。例如,本来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可想象是在月光如洗的宁静夜晚,站在河边小树林的绿草丛中,想象自己的身体像青松一样挺拔屹立&&将自己带到一种自我创造的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去。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再练功时,就会很快使意识进入到入静状态。这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入静状态的心理生理学机制,乃是一种自我暗示与自我催眠。入静较深时,练功人仅知道自己是在练气功,大脑除支配练功这一区域保持清醒兴奋外,其他部分则进入主动的类似睡眠样的高效率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叫做&一念代万念&。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全身非常舒适,心胸非常开阔,整个心身都处于一种有效的放松和美好的感受中。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向着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起到健身与治病的作用。这种心理-生理-形态过程,以及配合呼吸与运动的锻炼,是气功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也是传统气功的精髓与真谛之所在。所以我们说气功是人类向自身内部寻找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与科学。
  现代研究 气功现代研究起自20世纪50年代。大量研究已证实了气功入静引起的生理效应,其机理尚待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仅对主要内容作一简介。
  神经系统 当练功进入入静状态时,脑电图发生显著变化,与睡眠安静状态完全不同,&波增强,并从枕叶向额叶转移;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如泪腺分泌增多、口腔稀薄唾液增多等。
  循环系统 在入静状态下,可以见到心率减慢,血压多降低,周身微循环改善,心脏舒缩时间周期发生有益的变化、心电图T波幅度增高。实验证明,气功入静对脑血流量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脑血流不足的增加,偏高的降低。对入静状态下意守不同部位的多导血流同步定量观察(包括每搏输出量、脑血流量、上肢和下肢血流量),发现通过意守可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完成血流量的再分配。
  呼吸系统 入静状态下呼吸逐渐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呼吸频率变慢;肺活量增大,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气体交换率增加。
  消化系统 入静后,胃肠活动增强,胃电幅度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肠鸣,排气增多,胆汁分泌活动增强。
  内分泌系统 入静状态下,内分泌系统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使血浆核苷酸水平发生变化,cAMP/cGMP比值趋向正常,为气功&平秘阴阳&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可纠正性激素的异常,为气功&培精练气&、&培本补肾&作用提供了佐证。
  免疫系统 入静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显增高,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增强,说明气功锻炼可提高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
  此外还发现,入静状态中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等。
  总之,在入静状态下,各系统的指标都相应地出现有益的改变。气功锻炼从开始到入静的过程中,首先是从心理调整启动变化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神经系统功能向着同步协调的方向发展,进一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作用于全身,引起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从精神到形体、从局部到全身的变化过程。&
淡奶油可以做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联系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总工会生产保护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