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奖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根据诺贝尔奖网站官方消息,2016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自10月3日起陆续公布,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走过了115年的历程。
  2016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日,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日,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日,奥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常受重视的是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次奖金的一半颁给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avid J. Thouless,另一半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F. Duncan M. Haldane与布朗大学的J. Michael Kosterlitz共享,“因其发现物质拓扑相与拓扑相转变方面的理论工作”。
  上图左一的戴维&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华盛顿大学教授,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因KT相变而著称。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另一位获奖者邓肯&霍尔丹(Duncan Haldane),195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78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 ,理论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凝聚态物理理论做出基础性贡献,包括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第三位获奖者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现为美国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
  这几位教授所在的学校都是美国顶尖的大学,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几所大学:
华盛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始建于1861年坐落在美国最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城市西雅图,也是美国太平洋沿岸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是世界著名的顶尖研究型大学。2016美国 U.S.News 全球大学排名第11 ,2016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15 ,2017泰晤士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29。
  自1974年以来,华盛顿大学一直是全美竞争最激烈的联邦科研经费拨款获得者之一,科研经费位居全球大学第三。
  华盛顿大学设有三个校区:西雅图主校区,塔科马校区和贝瑟校区。华盛顿大学采用季度制,每个季度(三个月)一个学期,每年四个学期,暑期也有部分数学生上课。各学季间有一至两周假期,课程繁重密集,极具挑战性。
  华盛顿大学的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统计学、教育学、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等学科领先世界。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拥有750万册图书,馆藏量在北美高校图书馆中排名第十二。华盛顿大学拥有19个图书馆。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简称普林斯顿,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截至2015年,共有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或学习过,位列世界第14名;而依据泰晤士高等教育统计,普林斯顿在21世纪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位列世界第四。 另有10位世界计算机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六)和14位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在普林斯顿工作或学习过(世界第四)。
  美国独立战争在这里赢得第一次胜利,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22年时光,它记录了博弈论大师纳什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爬满常春藤的哥特式校园,永不停歇地讲述着美丽心灵的故事。它是美国政治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三位美国总统和44位美国州长。
  普林斯顿大学提供两种申请方式,一种是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此前取消过一段时间,但为了争取优质生源,和哈佛大学一起于2011年重新开通 Early Action的录取审理方式,需要于11月1日之前递交申请表;另一种是Regular Decision Program,需要于1月1日前递交申请表。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全美第七古老的大学,闻名遐迩的的常春藤联盟成员校之一。
  布朗大学入学竞争极为激烈,本科生入学率仅为9.5%,是全美录取难度最高的大学之一。在当今大学人数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布朗大学依旧保持着严格的招生制度和极高的入学门槛,师生比约为1:8,堪称小型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6,182人,研究生仅1,974人,全职教师736人,但在如此之少的教师队伍中,就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两位校友也曾获得诺贝尔奖。
  布朗大学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非学术方面,特别强调和崇尚自由。其本科生课程也因此备受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推崇。在这里,学生都被当作成人平等对待,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但是,由于该校是美国学生争相报考的热门重点大学,被录取进校的学生都是成绩优异者,因此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学校共有学生近8000人,其中研究生近1500人。
  布朗大学好像与总统的儿女特别有缘,最受他们欢迎:肯尼迪总统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卡特总统的女儿艾美&卡特,哥伦比亚现任总统桑托斯的女儿,Mar&a Antonia Santos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大学时光。就连克林顿总统唯一的女儿切尔西,也一度被媒体盛传要去布朗大学读书(切尔西在左挑右选之后,终于去了有“西部常春藤”之称的斯坦福大学)。这反映了布朗大学的知名度,说明它在学术界的地位与其它常春藤大学不相上下。
  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女主角Emma Watson(饰演女主角赫敏)于2009年进入布朗大学学习,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文,于2012年秋季返回布朗继续学习,今年已本科毕业。
世界各高校诺奖产出率排名(TOP10)
  No.1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rieure)
  所在地:法国
  诺奖产出率:0.00135/人
  巴黎高师成立于法国大革命期间(1794年),是世界上高等师范学校中最古老的一所。它属于法国教育体系中的大学校(grande &cole),独立于公立大学(universit&)系统之外,是法国最具选拔性和挑战性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通过严格的大学校竞考(包括笔试和口试)来录取新生,每年只录取200名核心学生(又称为“高师人”,normaliens,不包括留学生和通过审核材料选拔的“自由听课生”)。
  巴黎高师的教学秉承18世纪启蒙运动的普世价值和批判精神,文理并重,为法国各领域培养了一批精英研究员、教授、高级公务员、商人及政治领袖。学生要经过4-6年的训练才能毕业。
  至今已培养出13名诺奖得主,其中8名是物理奖;还有11名获得菲尔兹奖,也是全球获得该奖人数最多的院校;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金奖(CNRS Gold Medal)得主中有一半来自该校。
  No.2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67/人
  加州理工大学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院校之一,偏重理科,尤以工程学和物理学最著名。该校于1891年以职业预备学校起家(仿佛大洋彼岸的南翔),但20世纪初就吸引了一批优秀学者,他们披荆斩棘搞到了钱,建立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于1921年正式更名加州理工大学。
  它也和巴黎高师一样小而精悍,录取的学生中98%的高中成绩排名都在前10%,掉出前25%就是路瑟了。而且毕业率卡得比美国其他顶尖高校都要紧,4年毕业率是79%,6年毕业率92%,其中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类专业的毕业率一般高不过70%。
  加州理工名下已有34名诺奖得主,包括20名本校校友,14名非校友教授,其中Linus Pauling是史上唯一的两次独立获得该奖的学者;还有1名获菲尔兹奖,6名获图灵奖。
  No.3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32/人
  有着将近400年校史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国人最熟悉的世界名校之一,无论以什么指标排名它都能抢到沙发板凳。它没有前两所这么高冷,但录取率也是全美第2低,2017年只有5.8%。
  哈佛也是文理并重的综合院校,也注重专业之外的通识教育,同时对学术不端有非常严厉的惩罚,甚至直接开除。
  至今该校出产150余名诺奖得主,在获奖总人数上全球最高,其中包括74名校友;还有18名菲尔兹奖、13名图灵奖得主。
  No.4 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27/人
  斯沃斯莫尔学院是文科院校,在美国的文科院校中排名很靠前,属“小常青藤”之一。录取率相比前三所较高,2015年的录取率为12.5%,其中44%人的高中给出了成绩排名,他们一半的成绩在前2%。
  虽然文科为重,但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还是工程学,其次是政治、经济、英语文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生物化学等。最具特色的教学项目当属荣誉课程(Honors Program),由4-8个学生组成研习小组,需完成3篇20-30页的论文,结课时由外部专家组织笔试和口试。最优秀的学生会获得“最高荣誉”,其他的则有“高级荣誉”、“荣誉”,当然也有少数挂掉的。这个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是有成绩门槛的。
  斯沃斯莫尔学院现已培养出5位诺奖得主,其中只有1位经济学奖,其余是1位物理、1位化学、2位生理与医学奖。果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No.5 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
  所在地:英国
  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唯一挤进前10的英国院校。1209年建校,是全球现存的大学中第4古老的,是由一批从牛津出走的学者创建。可想而知,它有着极深厚的学术底蕴。申请该校的学生大多成绩都很好,所以学校还要组织面试来万里挑一,考察原创性思维、创造力等。2015年的录取率是21%。
  Tripos课程是剑桥和牛津独有的特色,由各学科的课堂讲习、督导会组成。督导会每周1-4次,由一位教员带领1-3位学生,讨论课后测试或小论文。理科生还有实验室作业。
  剑桥名下现有90名诺奖得主,其中69名是本校校友。还有8名获菲尔兹奖。
  No.6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
  所在地:法国
  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因其醒目的校徽得了谑称:X。X校也是法国大学校之一,是巴黎高师的姐妹校,同样成立于1794年。1804年成为军事学校,至今仍受国防部监管。它的录取也和巴黎高师一样要经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每年招收约400名学生,另有约100名通过材料申请的留学生。
  学生需经过4年的训练,其中包括8个月的兵役(仅法籍学生)和多学科训练、专业训练、科研实习等,侧重理科,注重培养思考能力。
  该校现已培养出3名诺奖得主、3名法国总统和许多工商业精英。
  No.7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麻省理工是1861年随着美国工业化运动应运而生的理工学院,继承了欧洲综合理工大学的模式,注重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的实验训练。传统上,该校最具名望的学科是物理学和工程学,近几年生物、经济、语言和管理学也有所增长。
  麻省理工的课程节奏和难度常让人感到兵慌马乱,每个学生都要修习一组主干必修课,其中理科生就需要在第一年完成物理、化学、微积分、生物,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做准备;学习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背诵、每周的问题讨论、定期测试等。它的科研也非常活跃,获得多方资助,其中政府是最大的金主。
  至今,该校名下有52名诺奖得主,其中33名是本校校友;另有52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6名菲尔兹奖,19名图灵奖。
  No.8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21/人
  哥大也有近300年校史,最初名为国王学院,几经变迁,于1896年更名迁址成为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并迅速成长为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它的申请竞争激烈仅次于斯坦福和哈佛。
  哥大在各学科都卓著的成绩,它还是美国第一个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哥大的教育理念中最强调的一点是实践,鼓励师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校内有促进学生创业的学生社团,造就了许多年轻创业者。
  哥大名下有104名诺奖得主,其中39名为本校校友。除此之外,普利策新闻奖也由芝大评选颁发,获奖人数也在100以上,仅次于哈佛。
  No.9 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19/人
  安默斯特是有近200年校史的私立文科院校,但即使在综合院校的排名中也能抢到前排,2016年福布斯排行榜上位列第12。安默斯特是美国最具选拔性的文科院校,2015年的录取率是14%,其中86%的学生高中成绩在前10%。
  安默斯特的选课非常任性,提供38个各文理专业的850门开放课程,不要求必修什么主干课程或根据什么比例选课,学生们甚至可以DIY一个独特的“跨学科专业”。
  安默斯特有5名诺奖得主,其中4名为本校校友。此外还有校友获得拉斯克奖、普利策奖、葛莱美奖等。
  No.10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所在地:美国
  诺奖产出率:0.00017/人
  芝大是成立于1890年的私立研究型大学,除了它本身的学术声望享誉全球,我们熟悉它可能更多的因为它曾培养出了许多华人精英,如杨振宁、李政道、连战等。
  芝大的学术氛围比较开放,倡导新的组织、研究、教学理念,被认为是第一所“美式大学”。这种氛围使芝大成为了许多学术运动的中心,也造就了各学科领域里赫赫有名的“芝加哥学派”,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至今芝大名下有89名诺奖得主,其中31名是本校校友;另有9位获菲尔兹奖。
  调查结果显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cole NormaleSup&rieure)居然以0.00135/人的产出率位居榜首,排在其后面的为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 ofTechnology),产出率为0.00067/人。这两所学校的规模均不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不超过250人。
  排名靠前的大学中,多数是私立的,并且有丰厚的资金来源。更惊人的是,有些很小的美国文科院校排名也不错,例如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第4)和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第9)。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学小美福利时间:
  现在,你只需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学美留学资讯平台
  (xmlx1996),直接回复“领书+姓名+电话”即可免费GET学美留学秘籍!
  有更多关于留学的问题欢迎微信或致电400-820-0859咨询学美留学!我们的顾问老师将为您做出最专业的解答!
  点击阅读原文,“美国留学教父”张恒瑞为你免费测评!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亚太地区第一家专注美国高端留学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成立于1...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日本人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_新浪教育_新浪网
日本人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
  日本人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
  背后的8大教育启示令人深思
  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开奖第一天,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折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快速增长。本世纪以来的获奖者包括物理奖8位、化学奖6位、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共计17位,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年一位。从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首位日本获奖者以来,则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可见,日本人在诺贝尔奖的发力集中在本世纪,集中在物理和化学奖项。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按照目前的情况推算,日本这项诺奖计划有可能成为现实。&
  知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之前表示,日本的生物医学研究在1980年代就达到了相当水平,这次日本科学家的突破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目前在前进,但尚未达到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程度,生物医学总体而言落后日本二十年以上。&
  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梳理多篇相关报道和文章发现,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接触大自然萌生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从小体弱多病的大隅良典非常喜欢自然,采集昆虫是一大爱好,他还是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撰者。在他看来,让小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科学,对世界抱有宝贵的好奇心,是一切的起点。“(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二、阅读引领人生成长方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三、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空间较大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些过分,实际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战后日本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例如,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日本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严重,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比较大。另外,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企业也热衷于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而这一切制度或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五、大学科研评价少受急功近利模式影响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专家分析,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我国入选计划的学者,马上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
  六、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功不可没
  “日本产生了如此众多的诺贝尔获奖者,与日本科学家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不无关系。”日本千叶大学经济学博士李仲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的;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
  其次,一流的实验条件为日本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特别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政府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实验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日本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工作条件。&
  《日本经济新闻》在报道中也指出,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日本仍然保留着允许“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七、科研环境独立自由不受干扰是重要原因
  除了科研环境的保障,日本科学家始终如一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是他们能在很多领域迅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研究人员自由独立研究也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
  专家指出,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实际上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换句话说,独立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这是日本频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日本除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外,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大学也产生了诺贝尔获奖者。&
  教育专家熊丙奇曾指出,我国的学术环境最缺的不是经费,而是批评与质疑,没有“问题导向”意识。只有直面我国学术面对的真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立学者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此外,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日本权威的“日本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的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位居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级管理的73.3分、高级公务员的70.5 分以及演员的58.2分等等。&
  在经济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八、基础研究在大学科研中“最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经常指责日本在基础研究方面搭便车 ,因此日本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研究人员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但是,仅靠这些无法摆脱亚洲各国的紧紧追赶。日本有必要培育大量研究人才。”&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论文数据显示,在日本排在最优秀大学之后的第二梯队大学的数量非常有限,两极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在强于基础研究的欧美各国,这一水平的大学则异常活跃,总体来说,竞争环境非常激烈。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要转变为生产力必须经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漫长过程,像美国、前苏联和欧洲的发达国家,都是从这种模式走向科技强国的。”有关专家表示,“但是,日本曾是相对科技后发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从开发研究着手,再向应用研究溯源,最后再深入到基础研究层面的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曾向媒体介绍,日本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编辑整理| 寂静之声
  资料来源| 财新网、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阅读的旅程》(张贵勇 著),果壳网;“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目前只有这一篇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