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度晨光读改签到时间了吗

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12:55:11
【陈安之官方博客】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收录查询:
[44957百科]
网站标签:
44957导航申明:本站全部资料取之于网、均为免费,请大家参考使用本站资料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后果自负。
网站简介:
陈安之官方博客,陈安之新浪博客,陈安之:写感谢卡给顾客很重要,陈安之:如何让顾客购买你的产品?,推销的技巧,陈安之:成功的推销员具备什么关键,陈安之:如何建立信赖感,陈安之:拜访顾客之前,要先了解顾客的背景,陈安之“如何设定目标”..
  陈安之,日生于中国福建省,12岁随亲戚到美国读书,开始边工作边读书。他曾经做过十八份工作,卖过菜刀,卖过汽车,卖过巧克力,当过餐厅服务员……可是他的存款还是为零。
  直到21岁,陈安之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此后,他个人的特长、天份和强烈的爱心获得了真正的释放。
  安东尼?罗宾的一句话,改变了陈安之的命运:“这个世界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比得上帮助别人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加有价值、有意义。”从此陈安之立下了“以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人成功”的使命。
  他回到祖国,看到祖国这样日新月异的发展,看到这么多的人对他这样的亲切和熟悉,他再次立下第二个目标――“要把他在海外学到的所有成功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给中国的每一个人,希望中国由于更多人掌握了先进的成功学知识,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004年,陈安之在国内已出版了《卖产品不如卖自己》、《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如何做个赚钱的总裁》、《把自己激励成“超人”》、《自己就是一座宝藏》、《为成功改变环境》和《跟你的产品谈恋爱》《绝不裸奔》等书籍,出版了《陈安之推销法则》、《陈安之创业法则》、《陈安之领导法则》和《陈安之人才法则》等VCD。每一本书和VCD都自发地在推销员中、在国家公务员中、在全国大中小企业中集体观看学习、在大中小学生中流传,小到8岁的孩子、大到80岁的老人都感到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并决心改变缺点,立下一定要成功的誓言!
  他的著作、他的录音、他的课程内容都被人疯狂地收藏。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也随着一本书、一张碟、一段广播、一段电视、一张海报,悄悄地在中国大地上被传诵。
  ……要相信自己就是一座宝藏……卖产品不如卖自己……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领导就是选对人……最好的人才是免费的……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很简单,只要方法正确……
  这些激励人斗志的语言,首先被各行各业的企业管理者和推销员广为传诵,凡用心实践的人,业绩都大幅上升。
  他给大家的,不仅是系统化而通俗易懂的成功方法,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活与事业的正面而积极的态度,也就是爱与快乐的态度――如何用爱的态度来对待事业,用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产品,用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公司,用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家人,用爱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用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国家。
  陈安之时常说:不是听他的课、看他的书就会成功,而是你要把书中、课上得到的观念拿去使用,你的人生才会有所改变。但陈帅佛和张锦贵并不看好陈安之,
  一切都是正面的,一切都是阳光的,一切都是健康的,这就是陈安之最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陈安之之所以成为“偶像巨星”的原因,你上过他的一次课程,就可以感受到现场上千的观众面对巨星般的欢乐和欢呼。但中国易经协会主席陈帅佛说陈安之人生并不成功, 我会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成功知识奉献给你们!
  用爱心做事业,
  用感恩的心做人!
  他的成功名言是:自我分析→向成功者学习→克隆成功模式→总结后创新→迈向成功
  他的人生使命――
   以最短时间,帮助最多人成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学会成功学,使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最新来访网站】
【相关点出网站】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模仿本站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版权所有(44957百科)总书记的劝学篇 用阅读纯洁我们的心灵
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提升阅读质量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阅读如何涵养价值观
人生因读书而改变
我的图书馆
总书记的劝学篇 用阅读纯洁我们的心灵
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提升阅读质量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阅读如何涵养价值观
人生因读书而改变
总书记的劝学篇
日 10:43:28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2月,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为这批教材作序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这篇序言,深刻阐明了全党加强学习、增强本领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点要求,是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再动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劝学篇”。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些重要论述,对干部读书学习、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遵循指南。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论述,以期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
  ——编者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
  爱读书
  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
  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好书
  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善读书
  工作太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
  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要善于挤时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能不能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用阅读纯洁我们的心灵
日 11:13:14来源:求是网  作者:孙学祥
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是全球性的节日。如今,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读书已不是难事。在欧洲,再小的城镇也能看见图书馆。然而,在“读书日”诞生前的20世纪初期却并非如此。20年来,“世界读书日”影响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在黑暗的极夜,也有一缕微光赋予我们力量。
&&&&英国《卫报》曾这样概括阅读的意义:“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国内,“全民阅读”也两次写入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倡导和抓紧的重要工作任务,足见阅读的重要和必要,现实中阅读也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丰富和传播思想,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道理。一本好书,恰如舌尖上的美味大餐,迅速征服你的灵魂。阅读好书使灵魂纯洁,使心情平静,文字之间,世间万象跃然纸上。正如雨果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用心阅读,有助于纯洁心灵,丰富思想,增长才干,有助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博尔赫斯曾把书比作记忆,他说,书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延伸。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分析鞭辟入里、刻画入木三分,批判句句惊人、讲述字字闪光、见解耐人寻味,十分精辟,给人启迪。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舞台,灵魂也在阅读中能够悄悄得到净化,思想也在阅读只逐步得到丰富,才干也在阅读中慢慢得到增长。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物质条件的贫乏不能妨碍在阅读中感悟灵魂和思想的存在与意义,“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阅读的人生是草长莺飞,充满精彩,不阅读的人生则一片荒凉,懵懵懂懂,一个不阅读的人眼光不可能开阔,不可能高远,思想不可能提高,更不可能创新。
&&&&如今现实中流行微阅读、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式阅读、娱乐性阅读,其实都是缺乏深度的阅读,是缺乏力量的阅读,是没有多少启发性和教育性的阅读。这种类型的阅读不利于提高人的精神,所给予的阅读作用在阅读时间结束时就全部结束了。从本质上讲,有内涵的书都是有文脉的,那些在我们读书时能激发我们积累欲望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所以阅读就要读那些有分量的书,有内涵的书,有质量的书,有启迪的书,如程颐所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就是阅读的真谛和作用。
&&&&健康的身体需要食物营养,健康的心灵需要书籍营养。培根充分评价过读书对于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阅读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灵魂的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通过读书能够引导我们与最优秀的人物为伍,能够使我们置身历代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使我们的灵魂有栖身和升华之所。
&&&&中国文人非常注重君子的塑造,孔子就高度评价过阅读《六经》的重要性:“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可见读书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法国文豪法朗士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此言确实不虚,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认真阅读的那种澄明的心境。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吧。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时常读,处处读,用心读,认真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把自己修炼得心胸广阔,修炼得大气、大方、大量,修炼得真诚而有爱心,宽容而有耐力,聪慧而有力量。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与阅读为伴,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和风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伙伴!我相信,用心阅读,纯洁心灵,丰富思想,增长知识,一定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一定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南华县委党校)
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日 08:49:28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聂震宁
  聂震宁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搜索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光明讲坛邀请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以“读书”为题,畅谈“开卷有益”的古往今来和倡导全民阅读的必要性。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著名阅读史专家史蒂文·罗杰·费希尔在他的《阅读的历史》一书开篇中指出:“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他说:“古往今来,不论长幼,谁都无法否认它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它永远是文明之声……”因而,探讨阅读的历史,无疑也就是探讨这件最神奇的事情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过程,探讨这文明之声的主要内容情形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今天只能向大家介绍阅读的历史上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借此唤起大家对阅读史研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讨论当前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全民阅读,是人类阅读史上一个新颖的理念。全民阅读的意义,不仅需要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讨论,也需要从人类阅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认识。
  阅读先于文字
  阅读是人类最主要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阅读把人类最广泛地联系起来——无论是上下数千年甚至更为久远,无论是纵横几万里乃至浩瀚的星空——阅读在这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人说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阅读,其实,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阅读。农民阅读土地和庄稼,牧民阅读草原和羊群,渔夫阅读河海和鱼汛,星相家阅读浩瀚星空,寻宝人阅读山丘沟壑,父母阅读新生婴儿神秘的表情,儿子阅读父母临终前眼眶里的泪水,如此等等,都是先于文字的阅读。
  人类社会对于文字的阅读,迄今为止,寻找得到最早的实证是6000年前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巴比伦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至于中华民族的文字到底最早形成在哪一个年代,还需要不断地去考证。仅就100多年来考古发现,中华民族早在公元前1700年就有了基本完善的文字——甲骨文。而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还发现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就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而根据先秦许多史书上的记载,中华文字出现的年代还应当更早。譬如相传造字的仓颉,就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已经比较成熟了。
  在中华文献中,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显然与文字和阅读直接相关。中华文化始祖伏羲氏有许多传说,如伏羲定姓氏,伏羲定方向,伏羲定八卦,这些都需要伏羲氏的文字阅读。相传,在洛阳东北孟津的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出现,伏羲能够阅读而且依此而演成八卦——《周易》。后来又有洛河神龟驮“洛书”,夏朝的大禹能够阅读而依此治水成功,天下始定九州。“河图洛书”是两幅神秘的图案,最早记载在《尚书》及《易传》中,诸子百家也多有记述,《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说。“河图洛书”,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可追源至此,“河图洛书”一直被看成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在国际人类学界也一直有着“宇宙魔方”的美誉。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把“河图洛书”臆断为文字载体,可无论如何也说明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阅读。
  阅读先于文字。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求证的事实。而注意到这一事实,将有助于人类对阅读文化的正确理解。
  阅读先于文字,也就是说,人类的阅读首先是为了认识事物、趋利避害,而不是首先是为了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阅读只关乎意义。文字形成之后,文字的语音、字形、书写乃至图画、书写、文辞等逐步成为阅读的对象物,现在更是扩大到了视频、音频,超越了文字,然而,还是要守住阅读的本源,即阅读首先在于为了对象物的意义。
  清末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从那些散落在药铺里的中华龙骨上的刻纹阅读出意义,解读出这是一种契文,即甲骨文,这就是追寻意义的阅读获得的意想不到的好处。紧随其后,又有考古学家通过中华龙骨上的记载,找到了河南的安阳小屯,在那里以及后来在其他地方先后发掘搜集到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总字数达到3500个左右。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足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中华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而且由此可以推断,中华文字在商代以前还应当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形成过程,其历史可以继续向前延伸。这就是阅读史上超越文字而又恩惠于文字的一次阅读。
  文字提升阅读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阅读是基于文字的阅读,否则就要落入泛阅读和反文化的窠臼。
  创造文字,阅读文字,乃是人类走出蛮荒、结成社会、迈向文明的一大步。《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足见这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自有文字产生,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类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阅读史》里指出,即将成为书写者的人必须能够先识别和辨认符号的社会系统,然后才可能将其记载于书页上;对大部分文字社会而言,阅读是社会形成契约的初始,学会阅读便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通关仪式。
  自有文字之后,所谓阅读就专指对书写在物体表面上的连续文本符号的理解,现在,当然也包括从电子屏幕上获取编码信息的阅读。人们一旦获得这样的阅读能力,就主要通过文字来理解事物,获取人生经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文字往往先于阅读实践之前,再通过此后阅读实践来印证或者纠正文字所给予的信息和知识。这种倒逆式的学习成为人类加快进步的主要路径。最能够说明阅读对于人类提升认知能力的名言是我国的一句俗话,即“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在《白色城堡》一书里这样赞美阅读:“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它可以使得我们对生命有过很多次的体验和领悟。
  对于识字的人,阅读很自然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一直酷好阅读,甚至连丢落在街道上的碎纸片他都会捡起来读。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且都将读后感记下来。“这实际上便是在记录自己的传记,因为我们对生命所知更多时,莎士比亚就会进一步评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识字的人一旦孤立独处,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阅读。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先生,20世纪50年代他遭遇冤案坐监7年,他竟然借此孤独的遭遇在监狱里自学德语,出狱后翻译了德国文学经典名著《浮士德》和不少德语文学作品。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有一部著名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写的是一个银行职员落入德国纳粹的监狱,监禁使他孤独得几乎发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偷到一本书,却是他从不感兴趣的棋谱书,是国际象棋著名对局,在百无聊赖、孤苦无援下他只好用阅读这部棋谱度过牢狱中的日日夜夜,岂料从此陷入独自对弈的魔怔。
  文字的魅力在于,人们一旦认识它们就再也离不开。文字对于阅读的提升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文字被视为宫廷或者帮派的秘笈而受到誓死保护,有些宗教甚至则把经卷看成是宗教属性中不可更改的一部分,凡宗教几乎都把寺庙僧侣诵经作为每日必修之课。古人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士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还将家族的传承寄托在阅读之上,即“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世人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阅读均不可或缺。不仅是“学而优则仕”,还要“仕而优则学”,总之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朗读先于默读
  朗读与默读,孰先孰后,人们通常很少去想它。但是,作为对阅读史发展、变化过程的了解,作为对阅读方法的正确掌握,却需要对此有所了解。
  朗读先于默读,这是阅读史研究已经证实了的。希腊语中的阅读一词就是取“我读,我认识,我大声朗读”之意。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大约只有5%的人识字,能阅读的更是寥寥无几。那时候的公共阅读总是以听读文本为主,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阅读史研究专家认为,已知最早的公共阅读始于希腊,也就是说,希腊识字人很早就是朗读者。古希腊时期,甚至医生还会开出“阅读”的处方,让病人通过听别人阅读来调养心神。而不少希腊人以及罗马人,还有过养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奴隶为主人朗读的风气。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认为,在公元10世纪前,雅典人、罗马人的正常阅读方式是大声朗读。而早在公元前7世纪,到亚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亚述学者,“肯定都是在隆隆嘈杂声中阅读”。“在雅典或珀迦马的时代,旁边另有几十个读者各摊开刻写板或卷轴,喃喃自念着各类故事……我们找不到有抱怨希腊或罗马图书馆的噪音的记载”。直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坚决反对书写和默读,他对他的学生柏拉图一再强调口述的重要性。柏拉图当然要尊崇恩师的教诲,但又不能不把乃师的思想记录下来,这才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一些口语体的著作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华民族的阅读也是一个从朗读到默读的过程。比苏格拉底更早出现的孔子,也是一个强调口述、反对书写的哲学家、教育家。“述而不作”是他的信条,这个信条一直流传至今。可想而知,在竹简、木牍时代,竹简、木牍制作不易,能由老师口述或者阅读者朗读就很不错,由此形成通常的阅读主要是听读或朗读。战国时期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在他的《劝学篇》里,也透露出当时阅读以朗读为主的情形:“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知夫不足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从这些名句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当时的阅读学习是首先听到——入耳,然后才是入脑。学习则是“诵之”。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读书法》中谈道:“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由此可以想见,这里说的读书乃是指那种要动口的诵读。
  古代的诵读还与传统书写不够完善有关。我国古代的书写长期没有句读标点,这也造成初学者阅读的困难,被迫要先听先生诵读而后跟读,学生想不诵读都不行。西方书写的标点具体化是在公元7世纪后,我国则是在15世纪才有粗略的断句记号,而标点的具体化则是西学东渐后的20世纪之初。书写标点符号具体化的滞后也使得阅读者依赖听读的时代延后。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有三部成书于说书人长期说书之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故事已经由许多民间说书人多次表演给普通观众们听,然后才由文人作家集中整理创作而成。这一事实也可以表明,听书之所以成为我国大众的爱好是与书写不够完善有关的。
  人类阅读肯定是一个联觉过程,听觉、视觉甚至触觉都在同时发挥作用。阅读者只要在足够时间里拥有文本,其阅读既可以朗读、诵读,也可以默读、速读,而默读的速度肯定高于发声的阅读,默读替代朗读成为人们通常阅读的方法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随着文本书写不断完善,随着断文识字的人越来越多,随着阅读文本越来越容易获得,个体默读也就越来越普遍。在默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方式后,朗读也就退位为一种辅助性的阅读方式,正如古希腊人认为朗读具有娱乐性,中国古代书院的会讲具有广场性,朗读作为一种大众阅读的形式,至今还一直为人们所乐于采用,甚至作为一种阅读的艺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欣赏。
  出版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彪炳于世,其中关于阅读文本传播的发明就有两项,一是汉代的造纸术;二是宋代的活字技术,足显我国阅读史的悠久和辉煌。据《史记》记载,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朝廷的图书馆,当时称为“藏室”,而古代哲人老子就曾经担任过朝廷图书馆的馆长,当时官职为“藏史”。到公元6世纪,也就是唐代,雕版印刷可以印刷出高清晰度的文本。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形态的书籍装订,书籍形态主要是卷轴,通常一书会有好几卷。现在中国出版业还将同一种书籍中的分册称作“卷”,就与卷轴的形态有关。在书籍装订成册之前,作为卷轴向书籍的过渡形态,唐代出版工匠还有过龙鳞装、蝴蝶装卷轴等书装形式。现存北京故宫的唐中叶王仁昫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一书就是龙鳞装。龙鳞装又称鱼鳞装、旋风装,外观与卷轴无异,舒展开后页张边沿有规律地翘起,呈现鳞状而得名,偶遇风吹页张微微卷起呈旋风状,又称旋风装。此书上有宋宣和玉玺4枚,明代宋濂作序,加钤清乾隆帝诸玺,又兼纸墨考究,被视为稀世之珍。唐末宋初,出版业则进入印本书时期,进入册页制度,即把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这才有了线装书。宋代我国书刊印刷业的水平远远领先于全世界。据称,一直到公元18世纪中期,汉语出版的书籍比其他所有语言出版的书籍的总和还要多。当时的传统市场主要有3种出版物,即官刻、私刻和坊刻,多数印刷商一直垂青于雕版印刷。
  我国大量的出版物主要出现在13世纪之后。因为明代朝廷重视教育,初等教育形成网络,学校遍布全国,成为原有私塾的补充,办教育第一位的就是供人们阅读的课本,这些主要来自浙版、苏版、蜀版和建版图书。与此同时,大量供人们消遣的小说也乘势而上,冯梦龙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古今小说》受到热烈欢迎,反映宫廷生活的鲜活故事也不断印刷上市。到了18世纪,一时间彩色连环画畅销,19世纪则街头小报风靡一时。19世纪在广州街头,甚至出现沿街挑担贩卖书的小贩,他们收购旧书或到书库领取新书,分装在两只箱子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叫卖。这样的小贩还从事租书业务。可见当时的阅读平民化、市场化特点非常明显。
  自19世纪晚期起,西方印刷技术被引进上海,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扩展了商业化的阅读市场。著名科技史家李欧梵等将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追溯到上海的出版业,认为自1895年后,上海的杂志和小报把政治消息与新观念传播给了中国读者;此外,教科书、工具书、小说和科学书籍重塑中国的国民素质。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不仅是新式文化的先锋,也是技术革命的先锋,与传统出版业去中心化的特征相反,技术基础使上海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出版中心和阅读中心。
  西方社会的阅读在出版技术的促进下也出现过革命性的变化。公元14世纪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国家传入西欧,15世纪中期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取代羊皮纸。1450年,金属活字印刷术在德国美因茨问世,约翰·谷腾堡发明的印刷技术核心是活字技术和螺旋式压印机,据科学史家分析应与中国的技术发明相关。中国的活字技术在公元11世纪就见诸《梦溪笔谈》一书的记载,虽然是泥活字而非金属活字,可这一设计思想无疑是世界首创,中国雕版印刷压力原理的技术也使用了千余年,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这两项技术是否对谷腾堡发挥过直接的影响,至今还不得而知,但就技术问世的先后来说,无疑中国的印刷技术对世界是具有重大贡献的。
  当然,作为一种具有产业价值的技术,谷腾堡技术的发明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450年整个欧洲仅有一家印刷所,但到了1500年,就出现了250个印刷中心,1700余家印刷所,已知印刷的图书27000余种,印量超过1000万册。仅仅在两代人的时间里,欧洲读者数量由几万骤增至几十万。谷腾堡技术的发明和产业化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滥觞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作品得到空前的大传播,莎士比亚的作品脍炙人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著作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其《圣经》德译本受到印刷业的极大支持。《新约》在他的居住地维腾堡两年再版4次,之后在其他几个地方再版达到66次,有力地支持了宗教改革,使得教堂内的经书,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过去一千多年来,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的阅读发生了不啻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对社会发展也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
  新的千年早已来临。人类社会正置身于又一轮的技术革命,那就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首先就是一场阅读领域的革命。人类的阅读生活又一次面临着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数字技术使得人类的知识存取几乎有心想事成的高效,移动互联网使得广大人群的阅读几乎有信手拈来得便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后将以从未有过的快节奏和精准度为人们提供阅读的即时文本。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扩展人类社会的阅读。人类的阅读历史正在续写新的华章。
  忙时读书 闲时读屏
  数字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扩展人类的阅读,而全民阅读的呼声却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这二者之间看起来完全是历史的巧合,实则却有某些内在的规律值得关注。
  全民阅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倡议,1982年再次提出这一倡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世界两位大文豪——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的忌日,即4月23日这一天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建设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正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言的一种响应。此后,根据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2006年国家9部委发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2012年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活动正在我国蓬勃开展。
  纵观人类阅读史,历史上从未有过倡导全民阅读,更不要说开展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可以说,全民阅读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大进步。阅读从来就是个人的事情,即便在历史上有过文人群体开展的比较广泛的阅读活动,但从未有过覆盖全民的阅读活动。因而,其意义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阅读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当然首先关乎学习,但又并不限于学习。阅读的功能除学习外还关乎人的精神趣味。譬如一个临终老人的阅读,学习对于他已经毫无意义,但他要读,只能认为与其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关。阅读关乎人的进步,但并不限于人的进步。阅读的目的除为了进步外还可以为了消遣。譬如阅读一部惊险小说,阅读者阅读的预期是紧张与快乐,而这时人生进步通常不会成为其目的。全民阅读关涉全民,因而其意义必定丰富多样,不可整齐划一,简单从事。全民阅读的意义的最大公约数还是“享受阅读的乐趣”较为适宜,古人说的“开卷有益”乃是一种至善而平和的劝读方法,读以致学,读以修为,读以快乐,读以消遣,都是全民阅读认可的阅读价值观。而全民阅读较高的目的,则是为了改善全民的精神生活,涵养全民的精神气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铸就国家的文化根基。正如讲座开始时我引用的史蒂文·罗杰·费希尔的名言,阅读“永远是文明之声”。
  然而,正当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关头,数字技术又正在成为激动人心的新宠。阅读专家们正在号召增加图书的阅读量,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却在导致更多的低头一族。厚厚的大部头书籍有被越来越薄的智能手机取代的危险,快速的抽拉浏览已经使得传统的速读技术望尘莫及,读微视频比较读长文稿当然是开心一刻,读八卦趣闻比起读八股社评自然是轻松时分。碎片化、肤浅化、浏览式阅读正在受到传统阅读所诟病,而智能手机阅读我行我素照样招摇过市且已从5S提升到6S。传统阅读正在遭遇新兴阅读的挑战。
  然而,回望人类的阅读历史,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效果特别是出版扩展阅读、推动阅读,一直是在变化发展之中。阅读先于文字,因而阅读包罗万象。文字提升阅读,难道视频就不能提升阅读?朗读先于默读,默读在超越朗读之后,人们依然在朗读这里找到乐趣。出版扩展阅读,那么,数字技术难道对阅读只可能是一种倒退或者破坏?作为一种通信工具的普及,数字移动终端业已建立了对大面积人群的服务,正在朝着社会的一些角落拾遗补阙,这时候,人类阅读历史的进程难道可以背对这一切而抱着竹简木牍或者羊皮纸永不撒手吗?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阅读社会所要做的只能是善待一切阅读方式,坚守人类阅读认知规律,提倡传统阅读与新兴阅读的融合,既不要让全民阅读变成全民读屏,也不要放弃普通民众的碎片化、即时性的数字阅读,是不是可以把所谓的融合变成调和,即: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全民都以读文读图为快乐生活。如能是,全民阅读必将为全民的精神生活升华做出贡献。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央党校法学理论研究生毕业,曾获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现为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我国出版业个人成就最高奖“韬奋出版奖”、中国政府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和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等称号。
  微信报名的前30名读者将获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洞察出版》 聂震宁著
提升阅读质量要“有所读有所不读”
日 09:48:26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旭明
适逢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有很多媒体都在强调阅读如何重要。这种强调当然正确,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真正应该思考和探讨的是,阅读什么、谁来阅读以及怎样阅读。
&&&&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年出版图书45万种,其中85%都是“垃圾书”。换句话说,我们不仅是出版大国,也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因此,必须明确的是,在信息爆炸、图书量激增的时代,那些传递垃圾信息的“垃圾书”是不应该读的。比如,在我看来,各种语文学习辅导、练习图书,基本上都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多看这些图书,不仅无助于学生积极阅读能力的增长,反而还会降低他的阅读兴趣,甚至对阅读感到厌恶。
&&&&因此,要根据读者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指导读书,不能总是笼统地呼吁广泛阅读。所谓广泛阅读,是造成相当多一批孩子厌读、厌学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图书数量激增但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挑出几本或十几本无害的图书,让学生阅读,远比让学生自发的海量阅读要强得多。
&&&&人们不是天生就爱读书或不爱读书的,这既与社会环境有关系,更与作者或作家是否能根据时代的要求提供符合人们需要的、既有足够品味又有实际功效的精神食量。出版人俞晓群曾说过:“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社会现实中,文化传播已经逐渐失去了启蒙的功能,个人的主体性越来越明显,个人选择度越来越大,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演变为园丁与蜜蜂的关系,只能种下花花草草,供蜜蜂(读者)自由采摘。”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与其埋怨当代中国读者为何读书越来越少,还不如反思自己作为精英(作者)为读者提供了哪些值得让他们读的作品。所以,作者尤其要为今天读者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为读者的细分和具体阅读提供更多选择。
&&&&如何做到细分和具体呢?我认为至少应坚持这样几点:其一,多读中外经典图书。所谓经典,从时间上说应当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图书;从内容上说,应当是人类普遍共同情感和思想的内容;从作者来说,应当是被公认的大家之作。一句话,经典应当是对人类不同群体的精神生活有着巨大指导作用的图书,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泰戈尔等人的著作。
&&&&其二,慎读时尚类图书。所谓时尚类图书,是指被包装炒作突然走红的畅销书,这类图书可能走红一时,销量也不低,但对人们精神生活本质提升作用不大,却占去了年轻人很多时间。这类图书常常是团队创作,擅长宣传,对于这类所谓明星写手和年轻新秀写的图书,更要保持慎重姿态。
&&&&其三,远离成功励志类图书。在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这类图书有很强大的诱惑,它让很多人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是,所谓成功本来就是概念模糊甚至错误的风向标,各种投机取巧、快速发财、投机钻营和一时蹿红都是伪成功。即使是真正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简单的模仿和机械化的学习都会使人进入误区。就我所看到的,所谓励志图书很少有值得一读的内容。
&&&&其四,远离各种明星艺人成长史、发家史和他们所谓心灵寄语等。这类图书对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毒害极大。一些娱乐明星本身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思想并不深刻,只是靠某种时机一夜蹿红,他们的人生启迪有多大意义,由此可知。再说,各类艺人和社会走红者只不过是大千世界之一种,千万不能把他们当作成功的典型,而这类图书绝大部分夸张或粉饰成长经历或个性体验,其中有不少对青少年有害无益,更该值得警惕。
&&&&应该看到,在图书出版量巨大、质量亟待提升的当下,指导人们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读真正的好书,远比空谈读书意义要大得多。拥有高质量的阅读,决定我们的精神生活走向,阅读该如何细分和具体,出版社、社会知名人士和老师等为此要付出更多努力。
&&&&(作者: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日 09:36:38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龙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已经足以令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一束光,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你就像一个王者一样,在这个专属于你的世界中逡巡,不假外求。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是在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寂兮寥兮、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收获精神的富足。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乃是每日进行的必要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饱满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有人说,优秀的诗人和作家要通过阅读来修炼自己的精神“内丹”,普通人也是一样,需要通过读书来擦拭、涵养自己的“内丹”和“真气”。那些白纸黑字、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身边都不乏擅长交往的朋友,但擅长独处的人可能就少了很多。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收获一种“到凌云处仍虚心”的可贵气质;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与圆满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日 09:36:2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贺
 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全民阅读还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平均到每个人,资源就不多了。中国最丰富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最重要的资源。你看世界各国,凡是那些善于读书的民族,会读书的民族,重视读书的民族,都是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最典型的是以色列,一个那么贫瘠的国家,没什么资源,可这个民族数千年来坚持的阅读传统,使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上不得不公认的伟大民族。同样,俄罗斯、德国也都是阅读大国。中华民族历史上能创造那么繁荣辉煌的成就,和我们重视阅读的传统大有关系。
  所以,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全民阅读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第一,国家要立法。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第二,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按阅读规律办事。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要很好的研究国外和我们古人总结的这方面经验。第四,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阅读如何涵养价值观
  4月23日,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股关注阅读的热潮在涌动:2015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首届书香青年读书文化等活动纷纷启动,各类媒体为全民阅读大声疾呼……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知识积累、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软硬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他多次强调干部要带头读书,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多读书的益处。本报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摘录、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与讲话中使用的135则典故。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习近平总书记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首批30万册上市不到一周即售一空。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本报记者相关问题时提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中国人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然而,当下我国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和人均图书阅读量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网络时代和信息爆炸的现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勃兴,碎片化的“轻阅读”“浅阅读”似乎成为时下的趋势。而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和不断攀升的生活压力,以闲适的心情在周末午后静静地阅读似乎已渐行渐远。
  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倡导怎样的全民阅读?如何建构书香社会?如何发挥阅读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邀请到了六位嘉宾就此话题进行讨论,敬请读者垂注。
  读书传统 一脉相承
  全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既要重视传统阅读,也应利用和引导好电子阅读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何在?
  邬书林:阅读的本质在于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智慧、经验。一个人要明理,有本事,除了靠实践就得靠读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中华民族来说,全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资源,应该充分吸收和汲取。
  星云大师:书是人无言的老师。一本书,超越时间与空间,与世界同在。读书会带来教养的提升,书香可改变人的气质。我没进过学校,但并不表示我没有读书,孔孟之书、唐诗宋词,现代文学包括鲁迅、巴金、茅盾的作品都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可以说,我现在的成长也是从文化的书香中孕育来的。现在科技很发达,但读书的重要性只会增强,不会被减弱。大家光看电视、看报纸是不够的,要坐下来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做好事,因为开卷有益嘛。
  王京生:阅读,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社会而言,阅读是社会前行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圳十几年如一日地推动全民阅读,是对人文价值的坚守,而深圳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奇迹,与人们保持着对阅读的巨大渴求、对知识的巨大热情有很大关系。积累了丰富知识的社会一定能转换成强大的创造力。对个人而言,阅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快乐的可持续,当你真正把读书看成生活一部分时,你就是快乐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筑造高楼大厦,还应通过阅读创造高品质的文明生活方式。
  记者:那么,我国国民阅读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
  鲁育才:最新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较上年有所下降,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较2013年有提升。纸质图书阅读量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不过,日韩阅读的很大部分为动漫等快餐读物,虽然我们阅读本数少,但整体质量应该差不多。
  邬书林:目前,国民阅读率不高是客观现实,但是阅读力在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更方便的工具。手机阅读也是阅读,而且极大提高了阅读效能。对于一个找对了阅读方法、知识体系成型的人来说,互联网会让他的阅读“如虎添翼”。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引导好网络时代的阅读,这是提升阅读水平的重要一环。
  韩永进:近年来,全民阅读的热情正在稳定提升。即便是过年期间,每天也有四五千人到国家图书馆来读书。国图一年开放365天,平均每天到馆读者一万人次以上;国图网站有550万注册用户,去年点击量达13亿次,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书润心灵 文以化人
  用优秀作品滋润心灵、指引思想、传承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记者:“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对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整体促进作用?
  韩永进:“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认为,人只要读书,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个说法有些片面,但也有一定道理。读书的过程,就是人掌握知识的过程;读好书,就是一个人精神提升的过程。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也能使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人们的内心。当然,大家一定要读好书。物质产品只要受市场欢迎就是好的,但精神产品不一样,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不一定能很好地引导人们进取向上,对此大家一定要有鉴别力。
  王京生:任何社会共同体都是文化的共同体、观念的共同体。而阅读和观念的关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优秀作品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想与追求,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渗透出浓浓的爱国情怀与崇德向善的道德之美,包含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世界各国的优秀经典,也传递着推动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体进取向上的观念力量。可以说,阅读是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的途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势必会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为,推动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鲁育才:倡导全民阅读可以促进国家稳步发展,提高一国的凝聚力。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在历史文化中找到发展规律,学习成功经验,避免前车之鉴。人们在拥有了大量精神财富的同时,才能更投入更集中精力地创造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足才能一起支撑起我们的中国梦,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记者: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那么从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华文化和建设书香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王京生:纵览古今,凡是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都是热爱阅读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不衰、日益壮大,与中华民族对学习和阅读的推崇有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更是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汪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赵恒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到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从中可见一斑。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读书观都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也与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高度契合。
  吴文辉: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我一直比较欣赏这句话。一个人能够在书香围绕之下,不停地去追寻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个人的素养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也必将提升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水平。
  星云大师:读书人,中国过去叫君子、士大夫,地位是很高的。一个人肚子里有了书,这个人就有了华光。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才能与世界的灿亮接壤。现在提倡让读书成为风气,每个人都要读圣贤书经典书,对于中国的社会,未来的成长、未来的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制度保障 全民行动
  推动立法保障,建设好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出版界多出精品;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和兴趣
  记者:能否结合您的工作谈谈推动全民阅读,相关各方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应该做些什么?
  邬书林: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阅读,需要首先在国家层面立法。目前江苏、湖北、辽宁、深圳都已经完成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把阅读的重大意义、政府保障和社会参与的意义以法律性质固定下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同时,还要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比如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建设。当然,出版界也要提供好的精神食粮,做出精品。
  韩永进: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尽到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传承文明,就是解决海量信息资源如何采集、储存,以及怎么做选择的问题;服务社会,就是保障到馆读者和网上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阅读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国图公开课就要上线了,这是我们借鉴国外经验,利用国图资源新推出的一项服务,让人们可以线上线下自由互动。
  鲁育才:现在随着电子阅读的广泛兴起,纸质图书不管从封面设计到插图和文字排版发展变化还比较缓慢,缺少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设计。图书出版跟风现象也比较严重,多倾向于出版快餐文学、影视选秀活动的图文版、财经类图书,以及各类考试书籍。今后,出版界应摆脱一味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倾向,多出版积极向上、能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好书。
  记者: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个人应从何着手?如何做好选择?
  邬书林:关于阅读,我认为大家要向这么几个方向努力: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阅读志向,二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阅读观点,三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四是刻苦攻读、持之以恒的阅读精神,五是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的阅读情怀,六是善用时间、不拘一格的阅读技巧。家庭要注意营造好的读书氛围,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带头读书,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阅读环境。同时,老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我在过去十年推广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许多专家院士,包括像王蒙、莫言都谈到,小时候老师在读书方面给了很多建议,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韩永进: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功利性阅读也是应该提倡的,因为它能让人掌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这样的阅读也很有必要。例如读理工类的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吴文辉:孩子应该多读一些富含正能量的书籍,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年人可以多读一些哲学、思想类的书籍。我个人不太喜欢“心灵鸡汤”和“权谋类”的“畅销书”,读书不能过于功利,应该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这才是读书的真正要义所在。
人生因读书而改变
——献给第20个世界读书日
日 12:51:29来源:新华网思客
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行动的时候,读书带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和学生喜爱读书,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读书的收获。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至深的三本书,分别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所写的《居里夫人》、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的盛宴》以及彼得 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居里夫人》是我中学时读的一本书。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一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她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为实现留学巴黎的梦想而坚持做了8年家庭教师的隐忍、对世俗偏见的淡漠、对金钱和名利的清醒认识、对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卓越贡献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以至于高中毕业后,我坚持要学习工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所以选择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
  《人生的盛宴》是我大学时读到的一本书。在这本书让自己感悟到:面对人生,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智慧的沉淀,才能避免人生的摧残;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去“了解”它,探索知识背后的规律;生活中我们总是太容易批评,不懂得欣赏,而其实欣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缺乏的是一双慧眼和一颗欣赏的心;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清醒地知道他的能力和价值来自哪里。书中所展示的林语堂的哲学给大学时代的我许多宝贵的启迪,让我能够看到生活之美。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转行到管理领域之后读到的一本书。这本书给了我明确的研究价值取向,让我更深的理解了管理价值,以及作为一个管理学者的使命和责任。我常常问自己,“我可以贡献的价值是什么?”我也按照德鲁克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去深入到企业的实践中,去明确的理解管理的真实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因为德鲁克,让我更坚定了根植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研究,因为“只有中国的管理者才能够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
  因为这三本书,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机遇和快乐,让我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依托,也拥有了发现价值的基础,更获得了观察世界、快乐生活的秉性。因为读书,自己拥有了认知世界的能力,因为读书,自己拥有了前行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与伟人交流,因为读书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判断和见解。我把这三本书带给我的认知,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日常工作中,这种转化带给我无限的收获,让我感受生活之美、工作之美。
  当我真切的理解读书的意义的时候,更深的认识到:书的价值是来源于读者的创造。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体认书的价值,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价值,并呈现在我们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中。这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核心,阅读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行动的时候,读书带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当我们展开阅读的时候,我们也展开了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源远流长。
&&& (本文选编自新华网思客,&)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航班怎么改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