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医学史人物与医德的关系

古代有关医德论述浅议
我国历代医学家从事医疗实践活动时,对医德的论述很多。这些论述散载于他们的著作之中,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治病救人是古代医德的基本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认为医学技术是宝贵的,不愿为人民服务的人勿教他,不是有志于医学的人切勿传授给他,这样才能保持医学的优良传统,才符合医学的道德。
  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医,仁术也”,将医学技术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和“爱人”联系起来,作为医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历代对“仁”的解释很多,有“至善”、“仁者爱人”、“兼爱”等。如果抽去阶级的局限性,有近似现代所说的“全心全意”的含义。
  明代医学家龚廷贤对医德基本思想的论述较为全面。他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因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指出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生应该具有不分贫富贵贱、济世活人的思想。因而许多医学家将“济世活人”作为座右铭,以勉励自己更好地为百姓解除疾苦。
  2 视人犹己,胆大心细是医德的重要内容
  要想正确地诊治疾病,特别是治疗疑难病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良好的医疗作风、高超的医疗水平和端正的服务态度。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所谓“笃于情”,就是要全面掌握患者的本末根由,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才能准确无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医生治病的医疗作风和服务态度作了全面的论述。孙氏在《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又曰:“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误俊快,邀射名誉”。他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普同一等”的态度,不得因病人的社会地位、民族、贫富不同而区别对待。在医疗中,要全神贯注,不抱杂念,至意深心,详细检查,对症用药,不得沽名钓誉,妄自逞能。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孙思邈还从古代哲理思想出发,提倡医生治病时,应遵循“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原则。既要敢想敢作,当机立断;又要小心谨慎,周密思考。既要灵活变通,不墨守成规,又要按照客规律办事,切忌主观武断。
湖北中医学院宣传部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互动百科相关词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医学史的内容有哪些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医学史的内容有哪些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以下内容是我从百度文库搜索过来的,希望你采纳。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1]。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呈直线上升的,而是从无数的曲折和矛盾中发展而来。医学史的任务是在与人类历史本身同样悠久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思想中寻找其发展规律,探讨古往今来人类与疾病的关系,从而确定当代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在医学发展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1医学生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1.1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涵盖了医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在认识生命现象,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医学史,让医学生了解人类在认识人体奥秘、战胜各种疾病中取得的成功,需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医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医学生对医学形成整体的概念,加深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把错综复杂的医学课程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2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自觉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同时还要求他们熟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成为富有同情心的朋友[2]。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医学的人文性相差甚远,而医学史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在以理科教育为主的医学院校中,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而思想却是法律所鞭长莫及的。能够影响思想的只能是优良文化的耳濡目染,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这就与高校内文化的传播方式密不可分[3]。1.3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
医生特定的工作性质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修养。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学家不但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中国历史上的“杏林春暖”、“药不二价”、“悬壶济世”等典故,无不是医德教育的经典教材。通过医学史教学可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格品德教育,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与珍重,树立为医学献身的科学精神。使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勇于革新、讲究医德、济世活人的医学精神世代相传。
2医学史教学应当贯穿现代医学教育始终
医学史是我国医学院校中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学科,但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史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随意性,教学和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3]。因此应加强医学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组织编写适合医学生学习的医学史教材,合理安排医学史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尽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医学发展的进程,提高学生对医学史的学习兴趣,使医学生能通过了解医学发展的轨迹来思考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问题。医学史的教学内容还应穿插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课堂上利用较短的时间讲述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医学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路。
医学史教育是联系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纽带,在对医学生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加强医学史教育有着普遍的意义。通过医学史的学习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医德水平,使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眼界,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加胜任将来的医学工作。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当前栏目:&&&&&>>医药文化史>
医学史学科简介
来源:&&&点击:[9474次]&&&发布时间: 17:19:15
医学史学科简介
(一)学科性质:
医学史是一门研究医学演化过程的学科。医学史将医学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环境中来考察,强调了医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医学思想和实践来自于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环境,同时又为拓展和丰富人类的知识贡献力量。因此,医学史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定义: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一般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受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医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探索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很重要的。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总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得到成长和创新。研究医学的过去,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了解现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总结过去,从中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预见未来。
医学史的研究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大体包括有世界医学通史、国别医学通史、民族医学通史、比较医学史、学科医学史、疾病史、医学交流史、医学学术思想史、医事制度史、医学教育史、医学家和医学文献等等。就时代而言,又可分为古代医学史、中世纪医学史、近现代医学史等。医学通史是研究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其一般规律;专科史是研究各个学科(基础、临床、预防等)的发展过程和特殊规律。
研究医学史的意义 ①揭示医学科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医学科学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医学观。②研究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制定和评价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③了解医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不断改进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创造有利于突破的必要条件,对于选择科研方向、制订科研规划,将会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④研究历代医学家的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工作方法和学术思想,对培养医学人才,树立良好学风,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与促进。⑤学习研究中外医学史,可以增强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修养。
在我国,医史研究的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形成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医学。各民族医学的集成即中国医学。我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关中国医学史的资料,散见于历代的经、史、子、集,稗官野史,笔记小说等各类文献中。在历代王朝编纂的正史中,也记载着丰富的医史资料,其中包括历代医事制度、疾病流行、医药交流、官府收藏的医书目录以及医学家传记等。唐代甘伯宗的《名医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医学史性质的专书。其后,宋代有周守忠的,明代有的,清代有王宏翰的《古今医史》及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等。然而,较系统论述中国医学编年史专著,在我国当以的 《中国医学史》(1919年)为较早,该书曾经五次修订出版,并有日译本。继而有、的《中国医史》(1932年,英文版)、的《医学史纲》(1940年)等。近三十年来,我国医史工作者编纂出版了多种中国医学通史著作。以诸书所收集的资料和涉及论题的广度上看,确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经过我国医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医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已经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专业医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队伍逐步扩大,加上相关学科的进步,考古发掘的新进展,中国医学史的学术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
医史学术团体的设立 193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大会时着手筹备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1936年2月正式成立。193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时改名为中华医史学会,由王吉民、李涛分别任正副会长。1940年12月国际医史学会接受中华医史学会为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定名为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医史学术活动不断开展,1950年在上海、1956年在北京均召开过全国性学术会议。1979年10月在中止活动若干年之后于北京召开了全国第四届医史学术会议 (恢复活动后第一届医史学术会议),选举了由36人组成的中华医史学会全国委员会。会议前后,北京、上海、内蒙、黑龙江、辽宁、福建、浙江、陕西、安徽、广西、四川等省区,恢复或创建了中华医史学会的省市级医史分会,湖南还成立了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等。在各地举办的医史学术会议上,广泛交流了有地方特色的医史学术活动,使医史研究、教学和普及有了更广泛的基础。1982年学会在西安召开了纪念逝世13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4年11月在福州召开第五届全国医史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达二百余人。改选出由32人组成的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医史学术刊物的创办 《中华医史杂志》的前身是 《中华医学杂志》的《医史专号》,该专号从1936年始,约每年一期,共用中、英文刊出九期。1947年《医史杂志》正式创刊。1953年改刊名为 《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恢复《中华医史杂志》,逐渐成为一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
医学史教育的开展 医学史教育在中国医学教育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中国人民有着重视医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本世纪初,函授教育以及广东、湖南、四川、北京等地的,都编有自己的中国医学史讲义。1934年李涛在北京协和医校讲授中外医学史。1939年,陈邦贤在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国立江苏医学院讲授中国医学史与疾病史。然而,医学史在高等医学院校正式设立教研室,则以1946年在北京医学院开创的“医史学科”为最早。现在,全国的23所高等中医学院均已设有医史教研室(组)。近年来,在也开始重视医学史教学,并纷纷成立医史教研室(组)。各院校除讲授中国医学史外,世界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医史博物馆的设置 中国最早的医史博物馆于1938年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创办,设在上海中华医学会图书馆内,1951年专设陈列室。1959年改属上海中医学院,即今之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该馆在近三十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以来,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也开馆接待参观。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中国医史博物馆在筹建中,从1982年该所成立时已开始接待国内外学者参观。此外,还在河南南阳重建医史文献馆,陕西耀县重建孙思邈纪念馆、湖北蕲春重建纪念馆等。
医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1951年,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建立的医史研究室是我国最早的医史研究专门机构。1955年该室划归中医研究院领导,由李涛、陈邦贤等共同主持该室工作,开展了内容广泛的科研、调查及教材编撰等多项工作。1956年,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受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第一届医史师资训练班,为中国医学史的教学、科研培养了一批骨干。1982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983年卫生部委托该所为全国中国医史文献科研、教学骨干培训基地,1984年10月,该所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中国医史教研骨干进修班。此外,陕西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研究院等,现均设有医史文献研究室。
民族医学史的研究 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史的调查研究也有较快的发展。1976年由卫生部领导组织专门小组,对藏族古代医药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和有组织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医学史的研究工作,并为搞好《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维医、蒙医及医学史等分卷中有关条目的编写工作,各有关省区还专门组织了调查研究小组,对本民族的医学史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编写出初稿,为开展民族医学史研究做出良好的开端。
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就,如藏医学古典著作《四部医典》已全文译成汉文出版。复刊后的《中华医史杂志》,开辟了少数民族医学史专栏,几年来,陆续发表了一些质量较好包括国内各主要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史的论文。民族医学史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医学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外医学史的研究 西洋医学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中《论古代医学》,是西方医学史中较早的文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考古学上的一系列发现以及医学上的迅猛发展,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医学史的研究,经过众多学者的工作,医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对西洋医学史的研究贡献较多的学者,首推德国的医史学家苏德霍夫 (Sudhoff,1853~1938年),继之有奥地利的纽伯格 (Neuburger,1868~1955年)、美国的嘉利逊(Garrison,1870~1935年)、意大利的卡斯蒂格略尼 (Castiglioni,1874~1953年),瑞士的西格里斯(Sigerist,1892~1957年),英国的辛格(Singer,1876~1959年)、日本的(1865~1940年)等,他们在医学史领域内进行了各方面的工作,撰写论著,建立学会,创办杂志,建立研究机构,培养人才,为医学史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国外的医学史研究自然包括中国医学史研究在内,其中以日本医史界的工作做得较多。
医史学会的建立 美国于1890年经由(Osler)和韦尔奇(Welch)等人发起成立约翰·医史学会。1902年在巴黎成立法国医史学会;1907年意大利成立医史学会,继之,瑞士(1921年)、波兰(1924年)、日本(1926年)、丹麦(1927年)等国也相继成立医史学会。1920年由比利时医史学家特里科特·罗杰(Tricot-Roger)发起成立国际医史协会,会址设在巴黎,并在伦敦、布加勒斯特、马德里、贝尔格莱德、罗马、布鲁塞尔、日内瓦、奥斯陆、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分设十几个委员会。该会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进行学术交流。日本于1926年由富士川游,吴秀三等人发起成立“日本医史学会”。苏联有莫斯科医史学会(1949年)、列宁格勒医史学会等,苏联全国科学技术史联合会中也设有医史分会。1955年苏联加入国际医学史协会。目前世界很多国家成立了医史学会,医史学科已成为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史刊物的出版 早在1825年德国的黑克尔(Hec-ker)于柏林创办医史刊物,1846年德国又出现一种专门的医学史期刊“Janus”。英国于1885~1895年在伦敦出版理查森(Richardson)主编的医史刊物“Asclepiad”。苏德霍夫于1908年创办《医学史文献》(Archiv für dieGeschichte der Medizin)。迄今,欧美及亚洲各国几乎均有医史专刊。其中较著名的有霍普金斯医学史研究所主编的《医史学报》(Bulletin of Medical History)(1933年);日本医史学会创办《日本医史杂志》(1942年);耶鲁大学医学史和科学史系主编的《医学史和有关科学》(Jau-rnal of Medical History and Allied Sciences 1946年);维尔康(Wellcome)医史博物馆出版的《医学史论文索引》(Current works of Medical History 1957年)等专刊,以上这些刊物,在国际间有较大影响。
医学史教学 十八世纪后半叶,巴黎医学院已开设医学史讲座。纽伯格于1898年在维也纳大学执教医学史;苏德霍夫于1904年在莱比锡大学开设医学史讲座。美国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医学史教学,1909年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开展医学史课堂讨论。目前,欧美等国有不少院校设有医学史系、部、科等教学研究机构。苏联现有七十所医学院校设有医学史教研组,并将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日本全国四十所医科大学中约有一半设有医学史讲座。各国医学家大多认为,医学史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知识,这种观点已引起广泛重视。
医史博物馆 1901年在鲁安(Rouen)成立法国医史博物馆,1907年丹麦也成立医史博物馆。自此以后,各国纷纷设立医史博物馆。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英国的维尔康医史博物馆,该馆于1913年由维尔康(Wellcome)创办,以收藏医史文物资料著称,现已成为欧洲研究医学史的中心之一。日本1935年在仙台举办医史资料展览会。苏联在谢马什科保健组织医学史研究所和里加医学院内设有医史博物馆。迄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学者普遍认为: 医史博物馆对于开展医学史教学、科研以及普及医学史知识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园地。因此,第三世界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医史博物馆。医史研究所 苏德霍夫于1905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医学史研究所,后来又在1935年在慕尼黑成立医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在德国即成立了十几个医史研究所。波兰于1924年在克拉科夫成立 “医学史研究所”。国际上最著名的医学史研究所,是1929年经韦尔奇(Welch)倡议,由洛克非勒基金会资助,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内创办的医学史研究所。该所不仅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而且编辑杂志,出版专著,培养了一批医学史人才,著名医史学家如西格里斯、嘉利逊等均曾在该所任事。其次,英国的维尔康医史博物馆于1962年发展成立医学史研究所,该所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苏联除谢马什科保健组织医学史研究所外,在许多医学研究单位内设有医学史专题研究组。
二十世纪以来,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越来越赢得人们的重视。医学史的研究、教学和普及,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中国医学界正在继承和发扬两种医药学,一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一是由西方传入的西洋医学。我国的医史工作者不但要重视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也要重视世界医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对两种医学史进行比较研究,使医学史的科研、教学在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史可分为两大类:①医学通史。包括世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专门研究医学发展上的一般问题及发展的规律。②专科史。专门研究医学各专科的历史发展、如解剖学史、史、内科史、外科史、妇产科史、小儿科史、口腔科史、针灸科史等。
医学史的领域十分广阔,不仅囊括了医学的各门学科,而且还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人类卫生保健活动。医学史是思想的历史,人类历史上生命观、死亡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更替,东西方医学理论的变迁,勾勒出人类思想演化的轨迹;医学史是发现与发明的历史,从古老的钻颅术到现代的腔镜外科,从器官病变的定位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从显微镜、血压计到CT和基因诊断,医学技术的发展为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医学史也是医生、疾病与病人的历史,伟大的先驱者们以自己的智慧、经验甚至生命奉献给人类健康和完美,将永远激励年轻一代在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山路上攀登。年轻一代可以从先辈的知识源泉中汲取精华,从遥远年代智者的教诲中唤起思想的共鸣。当然,医学史并非仅在于列举发现和成就的清单,也不只是为古今中外医学英雄列传。医学史应当超越简单地讲述医学故事的局限,应当分析医学与科学发展的前景、展示疾病诺的演化,探讨人类对医学的期望、医疗保健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使医学生对医学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医学史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可将医学史分为综合史和专门史两大类。综合史是对医学的演化历程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包括医学通史、国家医学史、地区医学史、民族医学史、断代医学史氓专门史则是对医学的某一分支、某一部分的历史研究。专门史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医学的各分支学科史、疾病史、医疗技术史、医学交流史等。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女昭搞社会史、医学思想史、医学文化史等。
(四)发展简况
我国医史研究机构和团体出现比较早,1935年在中华医学会下成立了医史委员会,1937年成立中华医史学会,该会于1940年成为国际医史学会会员。解放以后,在中医研究院建立了医史研究室(以后发展成医史文献研究所),一些医科院校建立了医史教研室。在上海中医学院和陕西中医学院分别建成了医史博物馆。这些医史研究机构和团体对开展我国医史研究和教学作了很多工作。自70年代末起,医史学术研究及活动比较活跃,医史研究队伍也得到加强。 《中华医史杂志》是医学史方面的专门刊物。另外,《医学与哲学》、各省市主办的中医药学杂志上都经常发表医药史的文章。有关医史专著、主要研究课题及收获等概况简述如下:
(1)医学与动物本能及劳动的关系 对此,各医史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大多数人认为劳动实践导致了医学的产生。最近有些研究者从综合因素分析这一问题,这已成为80年代的一种倾向。如祝长坦等认为人类医学与本能救护行为之间存在“继承性”。劳动发展了人类从类人猿保留下来的救护行为,并逐渐将它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劳动创造了医学”的观点。唐民皓强调人类医学产生是一个发展过程,古猿本能的救护特性与劳动有机结合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和动力,这一过程与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之间具有同步性。
(2)医学与巫术的关系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国医学史》指出: 医巫相混的现象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东人达认为:所谓巫医结合,始于原始社会初期,它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由于巫术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在春秋战国时期,医终于冲破巫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邱仁宗则进一步指出,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内经标志着医学与巫术分离的完成。目前普遍认为医疗早在巫术之前就存在了,同时对一概否定巫术与医学发展的关系的论点也作了积极的修正。
(3)关于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药典的讨论1955年马继兴提出《唐本草》是我国医药史上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1984年吴克让提出,本书对当时药材的鉴别、栽培、采集、加工、保证药材质量以及教学上均有重要意义,但并无法律上的约束力,视其为药典是欠妥的。《和剂局方》是宋朝政府颁布的,从成药的制造到出售均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堪称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全国性药典。
另外,华佗首创剖腹手术的问题,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的关系等问题,也曾引起过学术上的讨论。
(4)对医史人物的研究,近年来,在对我国著名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叶天士等的研究比较集中,成为医史研究的重点。特别对孙思邈的研究,更加突出。《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1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都是孙思邈专辑。对孙思邈在伤寒、妇科、儿科、骨科、老年医学、预防医学、针炙、中药等方面的建树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其医学伦理观,学术思想渊源等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5)少数民族医学史,70年代末,这方面的研究得到重视。蔡景峰的《早期藏医学史初探》(《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第1期) ,王镭的《古代藏医学史略》(《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巴·吉格木德的《蒙医史初探——古、近代蒙医史三个发展阶段》 (《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4期),孙建德的《维吾尔医学与丝绸之路》(《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3期),李幼昌等的《 〈彝族医药术〉简介》 (《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第2期)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发展情况,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
(6)医学思想史,近年来,对医学思想史的研究不断深入。马伯英在《试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奠定时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4期) 中指出,经验积累基础和解剖形态学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两大基础。还探讨了《内经》四级构成的理论体系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别和关系。此外,《魏晋南北朝医学思想简论》(胡乃长,《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 、《中医学理论的哲学思想探讨》 (郑洪新,《医学与哲学》1982年第2期) 、《论中医学发展中的辩证运动》 (何裕民,《医学与哲学》1983年第2期) 等文章,也对中国医学思想史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中西医交流史、比较史
研究中西医交流史的文章比较多,主要涉及中西医的传播、影响,如《早期西洋医学传入史略》(张慰丰,《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期) 、《&本草纲目&传日及其影响》、《&伤寒论&的传日与中日伤寒学之异同》 (靳士英,《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2期、《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4期) 、《针炙西传史略》 (马堪温,《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2期)等。在中西医学比较史研究方面涉及了医学理论、发展规律、具体学科异同等,如《试谈中西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王强,《医学与哲学》1983年第3期) 、《试论中国古代医学和古希腊医学的理论体系》(聂广,《医学与哲学》1982年第10期) 、《中西医发展规律初探》(李永明,《医学与哲学》1982年第10期) 等。还有人以中西医发展史实为依据,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绘制了中西医发展曲线来反映两种医学在不同年代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认为: 中国传统医学如果不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不会有大的突破,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大庆 主编 医学史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第1,3页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编;李经纬,程之范 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七十六 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第1-2-3页.- 作者:李经纬,张慰丰,程之范
武广华,臧益秀,刘运祥等 主编.中国卫生管理辞典.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593页
汝信,易克信 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第433-434页.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Copyright (c) www. 版权所有:江苏省卫生法学会 江苏省医学伦理学会
江苏省医学哲学学会
技术支持:南京网在科技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中医发展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