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杨式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主要特点

杨式小架太极拳的特点及其和陈式太极拳的异同
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发展变化而来,而杨式小架太极拳代表
了杨式太极拳早期的风格,从其特点上还可以看出其脱胎于陈式太极拳
的印记。此拳演练中螺旋缠绕、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进退转换、往复
折叠、缠丝圈一圈接一圈,圈圈相连、环环相扣。杨式小架太极拳继承
了陈式太极拳的精华
螺旋缠丝运动。但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在演变
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陈式太极拳大开大合以及发劲似
螺旋那么明显不同,杨式小架太极拳身法中正﹑姿势紧凑﹑刚柔内含﹑
动作更细腻﹑缠丝圈更小,发劲方面已改为隐于内的发劲,在速度上陈
式太极拳快慢相间蓄发相变,杨式小架太极拳速度已趋于均匀柔缓,但
其间仍然有或快或慢的变化,呼吸与陈式太极拳一样采用
相结合的方法。值得提出的是与陈式太极拳相比,杨式小架
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突出和加强了对于内缠丝圈的锻炼,将
加强内缠丝圈的锻炼作为增进意与气锻炼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要求
在行工走架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走好内缠丝圈,以此来引导意与气的锻炼
以及推动外部缠丝圈的运行。那么,什么是内缠丝圈呢?内缠丝圈
顾名思义就是在拳架的练习当中身体内部所走的缠丝圈。这里需要说明
的是太极拳的缠丝圈历来就有内圈与外圈之别,也即内缠丝圈与外缠丝
圈的分别。缠丝圈的锻炼也有由大到小、由外到内逐步过渡的练习方法。
只是许多人对于内缠丝圈不熟悉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练习。下面我们
就以杨式小架太极拳为例将内缠丝圈的练习方法做一介绍。
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圈是怎么走的呢?杨式小架太极拳在走内
缠丝圈时,要求我们要想像着把穿过我们身体重心的垂直线(相当于将
百会穴﹑下丹田﹑会阴穴上下连起来的一条线),当做悬垂于地面的一
杆笔,让这杆笔在胯、膝、踝关节的带动下,在身体内部旋转划圆,使
字形路线缠绕运动。这个由一个顺时针圆和一个逆时针圆
首尾相连组成的
字形圈,就是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内缠丝圈。而与此
同时身体随同这杆笔的旋转转动,带动肩、肘、手也在外部划圆,肩、
肘、手在外部所划出的圆即为外缠丝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在拳架的练
习中,每当肩、肘、手在外部划出一个
度的圆时(外缠丝圈),而
与此同时身体内部这杆笔就会划出方向相反的两个
度的小圆(内
缠丝圈)。并且,不论肩、肘、手在外部如何划圆,向上或者向下、向
左或者向右、向上或者向下划圆,也不论划的是平圆、斜圆、还是立圆,
身体内部这杆笔始终都是绕
字形划圆。也就是说在拳架的练习中,
外缠丝圈走圆形,内缠丝圈走
字形这是它们的基本运动规律。令人
感到非常惊奇和巧合的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内缠丝圈和外缠丝圈它
们两个的运动轨迹加以叠加后,所合成的图象竟然就是一个太极图。所
以,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一书中就指出:
妙手一运一太极
确实如此。
在太极拳运动中势势走螺旋,无处不太极。螺旋即太极,太极即螺旋。
这就是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的不同和奥妙之处。那么,在太极拳的练习中
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缠丝圈的锻炼。对于这个问题太极拳先辈们早就告诫
莫叹难,莫叹难,劝尔从里往外练,不在外边在里边,里面通
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
怎样从里往外练,那就是首先要注意练好
身体内部的缠丝圈即走好
字形圆圈,用身体内部的缠丝圈带动身体
外部缠丝圈的运行。杨式小架太极拳认为在拳架的练习中,内外缠丝圈
的锻炼要遵循拳论所要求的那样
无使有断续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
有缺陷处。
,做到圈圈相连﹑环环相扣,绵绵不断。内外缠丝圈的衔接
要做到没有缝隙,而且内外缠丝圈的运行要谐调一致。如果你在拳架的
练习中真正做到了上面的这些要求,你的拳就有了韵味,你的中气就容
易贯通,中气贯通了内劲也就贯通了,你的身心就会进入到一种极佳的
状态,无限的妙趣就会自然产生。那么,你在健身和技击方面就会有很
大的收获。
上面谈到杨式小架太极拳非常重视内缠丝圈的锻炼,要求在功法
和拳架练习中时时处处注意走好内缠丝圈,其实这正体现了杨式小架太
极拳的特点和风格,体现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趋势,即向着注重内部意
与气锻炼的方向发展。可是,杨式小架太极拳内缠丝圈为什么沿着
字形路线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说这是因为杨式小架太极拳在锻
炼中很好的遵循了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内缠丝圈沿着
字形路线运
行这是由人体生理结构所决定,生理机制使然,非常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让我们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从人体生理结构方面来看,
我们人体主要由头、身躯、两条腿和两只脚以及两条胳膊和两只手所组
成,各部分依靠关节进行连接,也都围绕着关节进行旋转运动,有公转
与自转。人体在运动时,比如跑步﹑拳术的练习等等运动,我们的身体
相关资料推荐
太极拳资料
杨澄甫太极拳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个人珍藏资料与大家共享
太极拳的练习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阅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7123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它资料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
赌博犯罪类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关注官方微信
陈式太极拳和杨氏的区别
上午响石潭和一位社区居民的交谈中得知其在练习太极拳,先是练习陈式太极拳后来又练习陈式太极拳,他觉得这二者的气机吐纳有所差异。响石潭仅是在大学本科时候练习过太极拳,因而这里再再温习下太极拳的一些知识。陈式太极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王庭创于明末清初。陈王庭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陈式太极劲如缠丝,发如炮如,真正的刚柔并济,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杨式太极:杨露禅跟随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成名后于北京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吴式太极拳: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性吴,名吴鉴泉。从保健的角度来说陈氏太极与杨氏太极没有太大的区别,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的问题?近五十年,杨式太极拳发展最快。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广中,突出了杨式太极拳的易学、易练,传播着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很少强调要领及用意运气,使得真正的杨式太极拳被淡忘,出现了大量的 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为此,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着从普及到提高的阶段,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能总停留在形似上,要强调用意运气,逐步做到形神俱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功效。简介/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年)所创。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年)修改定型。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
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是主要流派之一。她是杨氏太极拳奠基人杨福魁所创。杨福魁字露蝉() 河北永年县人。年少从师陈长兴受业列入门墙。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传其子杨班候(),杨健侯()。杨键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经过杨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氏太极拳。字澄甫(),幼承家学,历经数十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杨澄甫从学者众,其著名弟子有崔毅士、阎月川、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等。杨氏太极拳源远流长传四方。自杨露蝉传入北京后长胜不衰。杨氏太极拳继承之士不负太极名家之美称。杨澄甫先生高足,受业弟子崔毅士得其真传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是杨氏太极拳主要传人之一。&崔立志()字毅士,任县人。师从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崔毅士先生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进北京慕名拜杨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教诲,得其真髓。1928年--1936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等地。1936年后又独自授拳于南京、 、、、等地,1945年返回北京。在数十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的认真守矩“以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的作风,而且加之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氏大师真谛和毕生精心研修,终于成为北方杨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崔毅士先生为人淳朴善良,性情耿直,豪爽有节,忠厚处世,有生以来专攻杨氏太极拳功夫,凡杨氏太极拳、刀、剑、大杆(枪)、推手无不得杨氏大师之真传,其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尤以推手为最擅长。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听之至细,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未觉其动,而已腾空跌出丈外,令人惊叹折服。崔毅士先生久居,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并建有“北京”,任社长。在教学当中,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杨氏遗风。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使崔先生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崔派太极之美誉。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杨氏太极拳日斟完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形成/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 ,而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禄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禄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锏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禄禅太极拳谱》内容有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太极点穴理、、太极三十六穴、太极十二大穴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太极十二中穴点穴法、太极十二小穴点打拿法、太极十六挫骨法、太极二十四筋脉拿法等。 &&&&&&&&&&&&&&&&&&&&&&&
基本要领/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一)手型&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掌、拳、勾三种。1、掌 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2、拳 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3、勾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二)步型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六种。1、开立步 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2、弓步 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3、虚实步 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4、侧弓步 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5、仆步 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6、独立步 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三)躯干 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1、头 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耳听前后左右,嘴微闭、齿轻合,颔微内收,颈部自然松舒,显示出精神振作又稳健含蓄。对头部姿态的要求可概括为“虚领顶劲”四个字,意思是头宜正直,不可前俯后仰,也不可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2、肩 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3、胸 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安舒。4、臀 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具体要求是臀部内收,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并且要有脊骨根与大椎脊骨有垂直在一条线上之意。5、腰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是腰椎骨后撑,使脊椎骨节节松舒,上下拔长,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
练法/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 & & & & & & & & & & & & & & & & & & &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系列性的拳种,要想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那你就的全面的掌握它。如果你想利用太极拳锻炼身体,学一个中架就完全可以了。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是先学中架、再学提腿架、大架、快架、散手、一时短打,在中架学好后,四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即可和其他架子穿插着学,最后学习小架。太极拳中架:姿势高低幅度适中,故称中架子。是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架子。该拳架分为阴手阴腿、阴手阳腿、阳手阳腿、阳手阴腿四个拳架(现在在社会上流传大都是杨澄甫先生简化定型的阳手阳腿和阳手阴腿拳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腿拳架和实腿拳架)。阴腿阳手还是阳腿阴手,除在练习周身一家和将各种身法要领练到身上之外,主要是在练习缠丝,给练习背丝扣打基础。应该知道,区分太极拳和其它拳种的主要依据就是看你练的拳中是否有缠丝和背丝扣。杨式太极拳中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平圆。圆在卦象上是指天,也就是乾。在练习时,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练习。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中盘。整个套路除比当今流传的杨澄甫定型拳架多一个践步栽捶、二起脚外,其它拳势、顺序基本接近。速度较慢,每遍约15分钟。太极拳提腿架:拳势顺序与中架相同,姿势要求比中架略低,步子稍大。在每个定势运动时,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个姿势完成后加一个提腿,故称提腿架。提腿架有两种练法,也可以说是两个架子。一个是侧重实战应用的,一个是练习提放术的。提腿的具体要求是,一条腿直立起来,另一条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脚同时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上盘。然后,这条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势动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个提腿动作,使腿产生巨大的摧毁力,在技击中一旦被腿击中,对方不亡即伤,故太极拳有“传上不传下”之说,所以能得到其传者甚少。杨式太极拳提腿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方,是练立方。方在卦象上是指地,也就是坤。中架的圆为天为乾,提腿架的方为地为坤,这就是一对阴阳,阴阳即为太极,这是拳架与拳架而言。此拳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着重练习太极桩功,即活桩,以增强气力,体用兼备。配合专门的锻炼,就是太极提放术。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坚持锻炼,可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因速度较慢,每遍约25分钟左右。太极拳大架:是在提腿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点与提腿架相近,但每势完成后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两条腿当一条腿用。步子和动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称大架。在练习时,弓步坐腿,臀部均低于膝,进退都要求在一条腿下蹲的条件下,先将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这样势必增加了活动量,故此架便于提高功力。由于不断以仆步往来、旋转,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难度,于此可见端倪。该拳架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下盘。杨式太极拳大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立圆。中架是练平圆,大架是练立圆,平圆和立圆就构成了立体圆。再具体些说就是无极一变就是太极,太极一变是缠丝,缠丝一变是背丝扣,由缠丝变背丝扣即是太极拳。大架因吃功夫,一般每遍约6分钟左右,但功夫越深速度越慢。太极拳快架:动作名称顺序与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后,为增加功力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因架势即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 。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较好,初学也难较快适应。必须先分段练习,随着功力增长,渐至一气呵成,此拳架功夫越深,速度越快。杨式太极拳快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方,是练平方。提腿架练的是立方,快架练的是平方,平方和立方就构成了立体方。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就是先学中架,中架练的是圆;再练提腿架,提腿架练的是方;然后再练大架,大架又是练圆;接着再练快架,快架又是练方。这一平圆一立方,一立圆一平方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功夫,这种太极功夫就是太极拳。太极散手:分上手和下手、单人练和双人对练。是在掌握了以上中架、提腿架、大架、快架的基础上用以实战训练的一个套路。在练时可以体会到太极拳独有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缠丝、背丝扣、上下、开合、进退、领落、迎敌等太极诸多功夫。散手象推手一样,只要掌握了中架以后就可以练推手,推手是练听劲、懂劲、、化劲、拿劲、发劲等诸多劲路的一层功夫,但在实战中尚不能运用自如。散手是练在具有中架、提腿架、大架、快架、推手的功夫之后,在实战应用中的一层功夫。太极一时短打:可以两人对练,主要是一人单练,因出手刚猛,两人对练很容易失手伤人,一般不主张对练,但要求会练。一时短打是在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的基础上的又一层功夫。只要太极推手、太极散手这两层功夫缺一,哪一时短打也是练不成的。就象上学那样,没有学加减法,就想学乘除法一样,无论如何是学不成的。即便学了几式一时短打的动作,那只是学了几个招势而已。就象学算术那样不会加减法,即便是知道×表示乘法,÷表示除法,再进一步说,就是将乘除的运算式子比画瓢写下来,同样是运算不出来结果的。一时短打是讲究一手出三手,手手带暗藏。这正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同时也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具体体现。学习太极一时短打,必须是在有一定的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的基础上才能够学有所成。杨式太极拳的“一时短打”名称是在陈式太极拳的“亦是短打”的名称上演化而成的。太极四隅捶:亦称太极四玉捶。顾名思义,四隅捶就是四角捶,就是打的四个隅角。四隅捶有四种练法,一是中架四隅捶,二是提腿架四隅捶,三是大架四隅捶,四是快架四隅捶。它们即可以每个架单独练习,也可以将四个拳架穿起来一气呵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林金声()为了便于练习,将这四个四隅捶分别放进了太极拳中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快架中去。捶架子是练掌、拳的爆发力,增强腰、腿的灵活性和提高实战能力的。林金声先生说:“只要功夫到家,掌就是刀,拳就是捶,无坚不摧,分筋挫骨,无一不能”。杨式太极拳太极撩挎八卦掌:在太极拳中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撩挎八卦掌在太极掌中为第四掌。太极掌的第一掌是无极掌、第二掌是太极掌、第三掌是九宫掌、第四掌是撩挎八卦掌。太极掌的功用:一是练身法、步法、手法、眼法。二是练缠丝、背丝扣、迎敌。撩挎八卦掌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五套。撩挎八卦掌可以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发劲,四是练招势,五是练左腾挪、右闪战。太极四路炮捶:在太极拳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四路炮捶与四隅捶亦有将其统称为太极八卦捶的。四隅捶打的是四隅角,四路炮捶打的是,合二为一为八方,即八卦,故称八卦捶。四路炮捶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六套。四路炮捶主要是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上下,四是练开合,五是练领落。
太极十三路炮捶:在太极拳中同样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十三路炮捶中包含了四隅捶、撩挎八掌、四路炮捶。是四隅捶、撩挎八卦掌、四路炮捶的一个总合。但十三路炮捶不能代替四隅捶、撩挎八卦掌和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在太极功中为第六套。十三路炮捶以单练为主,主要是练脚手并用。十三路是脚踢四正方、手击四隅角、上打、下扫、左腾挪、右闪战、中定。十三路炮捶的名称就将其概括为:前打白蛇吐信,后打老龙翻身,左打凤凰展翅,右打金鸡斗翎,上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太极拳小架:是继以上拳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整个套路可在八仙桌上演练,故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名称顺序虽然与中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每遍拳架约30分钟练完。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状态,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一经功力已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练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肃静自然之境,架子虽小,仍可巩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属上乘。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是拜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
十要/杨式太极拳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兵器/杨式太极拳
太极剑太极剑
传统杨式太极剑套路共55式,十三种剑法,属内家剑法,内家剑法的特点是剑走轻灵,尚巧轻,以静御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太极剑套路结构正是以此为原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精\气\神合而为一.故在练剑过程中要求剑法分明,剑式准确清楚,动作整洁,形象逼真&通过经久练习,自然达到用剑之妙.&太极剑运动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太极剑运动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太极刀
(杨氏太极刀的特点为前剑后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剑合一。)
杨氏太极刀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太极十三枪
自杨班侯被其母令他去掉枪头后,不少杨家太极门后辈亦随之。今日所谓太极杆,实际上是太极十三枪。
它内容丰富,动作简洁,枪法突出,适合于中、老年人健身。在功夫练习时要体现太极拳类的特点,要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特点。
作用/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传人/杨式太极拳
杨振基()等。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何华云(1948-)
何华云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级编辑,原重庆市万州日报社总编室主任,1971&年入太极门,先后师从杨澄甫高足李雅轩之弟子张义敬、张义尚二位先生习练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现重庆市万州区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在太极拳的研习上主张摈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其师张义尚精八卦,形意和渝东绝技金家功夫等内家拳术,太极拳架及推手、散手独具风格,学者甚众。何华云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推手赛上数次名列前茅。何华云先生还针对“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弊端独创了一套五步练功法,半年左右即见成效,深受年轻人的推崇。五步即:&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转膀功、进退顾盼功。其太极拳架、揉身功、旋腕转膀功在调动人体内脏、活动经络血脉、舒展关节骨架、美化人体形态和培育中气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为老少妇孺喜爱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其动作以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可缓可快,具有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特点。由于其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深受人们的喜爱。
杨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所创。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国学大师张义尚认为太极拳是&"&劲沉脚底的松沉圆转运动&"。&惜当今社会,各种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流行,太极拳逐渐演化成体操和体育比赛项目,传统太极拳之真貌,几乎难以再现。只有那些一脉相承的传人,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种高明的拳术,何华云先生即为这传人之一。他经过40年的学习研练,全面的掌握了传统杨式太极拳这一国术瑰宝。
经典书目/杨式太极拳
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大师的著作及作者简介
《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1921年出版〔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许是杨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于宋书铭&(太极名家)、刘凤春&(形意、八卦名家)、张策&(通臂、太极名家)&等人〕
《太极拳讲义&(拳术)&》,陈微明著,1925年出版〔陈先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又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太极拳法实践》,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从学於许禹生、纪子修&(师承凌山)、吴鉴泉、宋书铭〕
《太极拳答问》,陈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董英杰代笔),1931年出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郑曼青代笔),1934年出版
《太极拳要义》,黄文叔著,1936年出版〔黄从学太极拳於杨澄甫,又从李景林习武当剑,及与孙禄堂、张兆东&(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门名家)、刘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太极正宗》,吴志青编著,1940年出版〔吴从杨澄甫习太极拳,又从于振声和马金标习查拳〕
《太极拳法阐宗》,王新午编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而撰〕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编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后拜师杨少侯及杨澄甫为师,陈为田兆麟的弟子〕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著,1947&年出版〔郑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20:41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太极拳的身形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