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大基因上市出来的人都去做什么了

华大基因:把人类最高境界变成商业模式
华大基因:把人类最高境界变成商业模式
汪建自称是华大基因“最大的小白鼠”,他想证明基因技术能让人掌控健康的自主性。文章来源:《财经天下》周刊汪建=WJEW:听说你只要看到华大员工在公司里打领带,就要上去揪掉,为什么?WJ:打领带和留辫子、穿长袍马褂一样,是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发展外延的一种现象。西装代表过去,中山装、列宁装也代表过去,唐装、长袍马褂更代表着过去。过去的东西我一般都说不反对,但是我绝对不会碰。领带是法国和英国骑兵杀来杀去时戴的围巾,马跑起来围巾拎上去,不跑的时候弄下来,后来慢慢变成一个带子,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一个服饰变化。我认为,今天的世界需要生物经济,我们要突破工业经济思考模式,就从服饰外延表现开始。EW:你会鼓励大家做一些超常规的事吗?WJ:鼓励。有一段时间,女孩子要是剃光头就给8000块钱现金奖励,男人戒烟就给5万块。EW:你倡导的生物经济必须和工业经济、商业社会有所区隔吗?WJ:包括你们,很多人一张嘴都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现在已经从工业革命向生物经济过渡。生物经济以人为本。从猎人、牧人、农民、工人,到信息时代,都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工业经济发展到今天,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已经过剩。过剩的同时,人们对生老病死、健康长寿,却只能听天由命。生物经济要改正这一点,以人为本,我的健康我作主,生老病死在我手中,这是人类最高境界。把最高境界变成商业模式,就把我们变成高大上反面了。我们想站着也把钱挣了。EW: 1990年代你们决定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很有前瞻性。WJ:当时想过,可能不会赢。需要那么多钱,国家不给,我们可能会有负债,甚至会坐牢。我做事情往往会考虑最坏情况,想失败后怎么办?最好的结果就是可能只会留下一篇像《荷塘月色》那样的文章,留下点名。后来,中华世纪坛里面有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记录,就是堪比《荷塘月色》。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美国人答应研究成功出来后免费公开,英国政府就犹豫,要不要投入,就出现著名的buy one or get one free的争论,意思是花钱参与还是坐等其成?英国当时有一个富人决定资助本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当时的德国,因为之前希特勒提出过种族优势论,在人类基因研究上矫枉过正,犹豫很长时间,最后德国政府也参与了。法国争议也非常大,发动全民捐助做起了这个研究。日本只要看到美国大哥干,就会跟着去起哄。我们比较了各国模式后,希望政府支持我们。政府拖到最后不支持。我们就只能自己筹钱干。我从国外回来做了一个公司,在银行抵押了4000万,投入了3000万。当时技术不够成熟,或者成本过高原因,所有参与的企业最后都非常惨。EW:完成这次基因测序后,你们还是受到了官方肯定,甚至在2003年成为中科院的一个正厅级研究机构。但在2007年你又带人“裸退”,南下深圳创业。到底发生了什么?WJ:在基因领域,我们和中国所有战略目标都不符,还觉得自己对。“十一五”期间,我们得到的科研经费是零。当时,主流方向是做功能基因组,我们认为是哲学上错误。我们认为要从头做到尾,不能急功近利,抄捷径。已经证明有明确功能表达的功能基因只占所有基因1%,当时认为把这些基因做好,其他99%都是垃圾,不用研究。就像天体领域,有人认为黑洞什么都不是,这是急功近利。历史证明我们是对的。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有人在基因组中提“功能”两个字吗?最直白的话,存在就是合理,走捷径没用——一个国家得有一些人吃饱吃撑了的做点有意思的事,敢担当。EW:华大整个创新体系是怎么营造出来的?WJ:吃饱后下一步做什么?吃得饱活得下去,我就做点前瞻性事情。当你跨越一个时代思考和行动的时候,这就是华大今天的结果,所有的都围绕这个来的,实际上在今天中国和它的社会保障系统已经可以允许少部分人去考虑下一个时代的事情。我们碰巧是那一批人而已,没有这个大时代支撑我们做不起来。EW:华大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有20多岁的CEO,还有高中生辍学过来的,你在用人上有什么秘诀?WJ:举两个例子,遵义会议时候师团长的平均年龄是27岁,林彪他们也都是20多岁,1969年阿波罗登月,都是年轻人,一个新兴业态一定是充满着激情和较少思想束缚的人去创造的,这是一个必然。全新的东西,老家伙有什么用?现在的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刚进来时候没人面试他。他老去听我们王俊(华大基因院长)在北大的讲课,老提问题,王俊说你别问了,去华大基因看看。他就来到深圳华大,然后就没有再离开过。就这样进了华大,现在是华大科技CEO。还有些人在我们这参加创新班,暑期班学习一个月,完了以后他说我能不能再待两个月?我们就让再待两个月,说能不能给我一个饭卡,我们没有严格管理,你看我们连个正儿八经的门都没有,也没人打卡。华大在基因领域对人才吸附力很强。EW:在华大内部对管理层提拔有什么标准吗?WJ:没有标准。 在我们这儿,很多人举手说我做这个事,行了就把队伍拉起来,把这个领域、方向和队伍做死那就换。现在开始慢慢出来一些评价体系,一出评价体系条条框框就来了。EW:明年华大科技、华大医学都有上市计划,你之前一直不太注重上市,为什么态度转变了?WJ:急剧发展需要足够经费支持,另外它本来就是一个商业机构,是我们商业的一部分,让它社会化有什么不好?但是华大基因整体中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商业化。核心部分是指我们的四个非盈利机构:华大研究院、华大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 Science杂志,人才和科研都在这里。EW:你怎么定义华大?你领导的华大基因看起来是一个复合体,既有公司,也有研究院和国家基因库这样的公益机构。WJ:我们的定义很清楚,一群人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华大就是一个机构,一个法人机构,这个机构下面有世俗的事业单位,有世俗的企业。用世俗的眼光看、用工业的眼光看我们就瞅不清楚了,你用前瞻性眼光看,存在即合理。EW:华大电梯门口有一个体量计,听说身高和体重比值不达标的得不到晋升、加薪?WJ:这是从去年开始,搞了一年多,今年开始强制施行。胖子员工很害怕,胖子几乎都快没有了,吸烟的人吓得东躲西藏。谁违反了直截了当不给涨工资,扣奖金。EW:阿里巴巴是第一家把收入和价值观挂钩的公司?你们是把身体和收入挂钩了?WJ:我们是把体重、身高和收益挂钩了。价值观很难统一,也不需要统一,各有各的自由最好。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社会人,一定朝着这个方向走,我追求的是人类的最高境界,终极目标。谁不希望健康?EW:华大员工还有什么特别待遇?WJ:我们预防年轻职工生有基因缺陷的孩子,所有怀孕员工都给做筛查,只收很低的费用,做一个出生缺陷筛查收一二百块钱。我把导致疾病基因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外来基因,你们都亲身经历过,SARS、埃博拉。第二类基因叫致病基因,是遗传的。第三类基因叫易感基因,同样暴露在PM2.5下,一部分人得癌,一部分人不得癌。同样抽烟,有人得肺癌,有人不得肺癌。第四类是老化基因。是上帝的时钟,能不能找到,往后拨一拨?肯定有,不过现在没找到。然后是基因损伤、免疫力降低、激素平衡失调等问题。这四类基因,华大都在自己员工身上做筛查。致病基因还可分两种,一种是遗传出生缺陷导致下一代问题,另一个是猝死,也是基因造成的。易感基因一个是肠道微生物和心脑血管的关系,另外一个是和肿瘤的关系,肿瘤早期,能通过基因发现、干预。这些都慢慢在做,先从高管开始。华大已经在内部控制员工的地中海贫血、唐氏儿等四个遗传病。全社会能不能控制,需要全社会投入。但是在科技上已经可行。从科技上活到100岁是可以的,信我的人跟我来。现在我们做一个癌症检测外面要花一万,我们内部才收1000块钱或者500块钱。现在只能内部员工做,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做。现在先解决我,我是华大最大的大白鼠。我们在创造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EW:为内部5000人制造一种新生活方式想法怎么来的?WJ:当你做非常超前的事情,很难说服社会接受你的时候,你就退回来。想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华大,改变自己。想造福人类你还不如造福你自己。华大想引领整个社会发展,是中国未来的模式,我有这个梦。整个人类社会猎、牧、农、工、信(信息社会),五个历史阶段走到今天,后面一定是生物经济,而且这个生物经济从现有的眼光来看是无止境的,未来生物经济一定是循环经济,生态循环经济。荷兰人倡议大家去月球,中国人只有几个人报名,国外有5万人报名。我们算了下,50立方米的空间,足以让一个人生生不息,这是受控生态经济。吃什么、拉什么、养什么,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就像《三体》中的胶囊。工业经济结局是过剩,要被新一轮技术淘汰,生物经济不会,我们先围绕着5000职工,明年你们再来的时候我们是为一万职工做,围绕他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EW:美国人也很关心健康,但是它的保险、各种各样的钱都兜不住了。WJ:它是70%都花在治疗上,我们倒过来。病是治不好的。我是医生出身,我看问题跟别人角度不一样。我思考几十年,西医、中医都学过,最后要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还是从受精卵开始,从基因开始。EW:你非常推崇《自私的基因》这本书?WJ:肯定是《自私的基因》,每个人都有自私性。我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私自利,第二贪生怕死,我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两点去考虑。还有两个字,又懒又贪。懒就是我不想干活,就让别人干活。我又贪,我嫌深圳小,嫌中国还小,恨不得把地球抱在手里。贪生怕死就是督促华大基因找到健康的基因钥匙,所有的基因健康方面的技术,都是我第一个试用。所以我是又懒又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未来一定不是以财富衡量,而是幸福和潇洒。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男性八个字,身心健康,幸福长寿。女性再加两字,美丽。没有别的了。华大提倡身体好、工作好和学习好,全部按照这个来。你不信我,我希望我的核心员工信我,进而希望全体员工中有90%以上相信。所以我提的口号是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作主,我的命运我掌握,生老病死我手中。EW:很多精英人群其实有付费做基因检测的需求,就像安吉丽娜·朱莉那样。WJ:不着急,我先把自己做好,先把华大核心员工做好,信不信由你。我们现在要树立品牌,什么叫品牌?别人烧香来找我叫品牌。现在做一个出生缺陷,在深圳的医院做,做不好人家就要砸你医院。要在协和、301医院做不好,人家在门口骂两句就完了,不敢进去砸。三亚南海观音,还有普陀观音,你烧香捐钱求子没求到,第二年再烧香再求子,第三年再烧香再求子还是没求到。你就想我上辈子做了孽,也不来烧了,肯定不敢骂观音。不烧香我根本不理你,等我们有人烧香的时候我再惦记普惠大众的事情,所以华大的口号前15年(从1999年算起),当时做人类基因组1%,为了祖国荣誉。现在15年过去了,我们下一步口号是为了人民健康,不叫转型,叫升级。为了人民健康先把自身做好。信我者就来吧,不信我者我不理你。这就是华大的一个巨大升级过程,我相信我们科技成果已经可以为人民服务了。EW:国家药监局许可华大做无创唐氏儿筛查,你们从象牙塔里面开始面向公众,将来华大到底在公众心目中扮演什么样角色?WJ:我们会成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标杆、支撑和引领者。我希望中国不再提病夫、肿瘤大国、心脑血管大国,这是最根本的,围绕这个东西会产生很多经济相关业态,农业是一部分,健康是一部分,医学是一部分。EW: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WJ: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和以后最大的市场。没有哪个东西会比这个更大的,要比这个更大人类就有毛病了,就像手机变成最大的市场就是有毛病,造房子变成最大的市场也有毛病,这些东西轻而易举能让你满足的,但是身心健康是永远满足不了的。EW:我参观了华大基因利用分子筛查技术做的石斑鱼基地,将来华大还要养鱼吗?WJ:我们是最上游的技术输出者、引领者,要先有示范,没有示范谁相信你?最早时候我们想用基因技术平台支撑大家发展,当时想建立的是国家大舞台。但是建着建着我们也没有钱了,建不了,也没人来演出,就变成现在的刘老根。我们自己建自己演,最终还是要回到国家大舞台,这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一个根基所在。EW:这个大舞台具体是什么样子?WJ:四个方向,第一是粮食安全,产量一定要比别人高;第二是蛋白质结构要变化,红肉引起很多很多的问题;第三是中草药;第四是新型植物花卉,各种各样看起来漂亮,闻起来香,最后还有跟人类最近的宠物。我们有大技术平台,五个方向都跟别人现有的基本上没竞争,现在大家都集中在大宗粮食作物上,我们不做。什么玉米、大豆、高粱根本不去做,即使做一下也是把基础数据拿到就走。我们养殖石斑鱼,一条鱼一天的经济效益是一元钱,一立方米的水可以养100斤鱼,出厂价可以卖到10000元。这是工业革命、农业革命所不可想象的。一系列的变化都要发生。■作者卜详 &&
发表评论:
馆藏&14263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华大基因上市前夕四大高管同时离职|华大基因|上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上市前夕 华大高管层基因裂变引发多重猜想
  前CEO王俊仍为华大基因董事,持有华大基因10.5%的股份,并持有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57.07%股份。对于这一部分股权如何处置,仍未有定论。而华大方面会否采取竞业避止法律手段也是一个未知数
  文|《投资时报》记者 刘成昆
  一家以基因测序和商业化开发闻名遐迩的企业,却未必能确保自身的内部组织体系不会发生基因裂变。
  市场传言将在A股上市的华大基因,近日就因王俊等四大高管的同时离职而备受关注。
  日上午,在第二届网易科技峰会的主论坛上,原华大基因CEO王俊首度以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亮相。除王俊外,与王交好的前华大科技CEO李英睿、前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吴淳、原华大基因首席信息官黎浩亦同时宣布加盟碳元科技。
  目前,华大股份CEO改由尹烨担任,而杨爽则担任华大基因集团首任轮值执行总裁。据接近华大基因内部人士称,华大基因A股上市决心未变,将作为保荐商。
  对此,华大基因公关部书面回复《投资时报》记者时称:“目前公司正处于A股上市的筹备过程中,相关工作进展顺利。现阶段,王俊先生仍然是公司董事,公司经营情况和股权结构等均稳定。”
  王俊离职
  对于王俊此次离职的原因,据华大基因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透露,主要是与华大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产生分歧有关。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而王俊亦于同年加入,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元老。有资料显示,王俊当时刚考上斯坦福大学硕士,原准备赴美读书,却被汪建成功挽留。2012年,王俊担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院长,此后则担任华大基因CEO一职。
  2015年7月,王俊卸任华大基因CEO,出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关注前瞻业务发展的新业务机构的负责人。然而这一职务变动或导致王俊不满。
  “因为2014年业绩不理想,没有达到对赌协议要求,深圳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在去年年底合并为一家公司,名为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一直是由王俊全面接管。但在决策权归属问题上,王俊和汪建产生了矛盾,这可能是致使王选择离职创业的主要原因。”上述人士表示。
  也有消息源表示,尽管为了慰留王俊,汪建已赋予其相当比例股权,但王仍未能完全满意,同时在公司管理权限上也有自身想法。在公司上市关键时刻,汪建同意王等多位高管离去,实是无奈之举。
  据悉,目前王俊仍为华大基因董事。据工商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王俊持有华大基因10.5%的股份,持有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57.07%的股份。华大基因和深圳前海华大基因投资企业为即将作为上市主体的华大股份第一和第二大股东。对于这一部分股权未来如何处置,仍未有最终结果。
  此外,出于同业竞争考虑,华大方面会否以法律手段对王俊等实施竞业避止,或以此作为相关股权回购的对等条件,截至目前也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公司元老相继离职,在9月23日举办的2015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表示,“人各有志,华大基因给所有人都有充分的选择。华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很优秀的人走出去,也有很优秀的人加入进来。”
  华大融资
  即便多名骨干力量离职,亦无法阻挡华大基因的融资之路。
  早在数年前,就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已对华大基因垂涎三尺。事实上,其早在2010年年收入就超过10亿元,2012年的营收则达到20亿元,净利润2亿元。如此优质的资产一旦上市,回报自然可观。并且,该公司每年还能获得政府占总营收百分之十几的补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华大基因与华为公司近乎成为深圳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两张城市名片。
  “你听过华大基因吗?赶紧带团队去看看,这个公司很了不得。”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多年前催促他的投行高管“赶紧关注”一事,成了业界对华大基因抱有浓厚兴趣的真实写照。此前媒体亦有报道称,PE/VC以至组团去深圳调研华大基因,希望能够投资其中。
  如此受追捧的氛围也让业内屡屡传出汪建排斥资本的故事,但最终华大基因却出人意料地同时引入了20多家创投机构,旗下的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也分别融资14亿元和20亿元。当然,亦有分析指此举是汪建不愿让单一投资机构做大以至影响公司决策的制衡之术。
  据悉,日,中国光大控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II、深圳市盛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上海云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美国泰山投资亚洲控股有限公司和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资了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此次投资由光大控股领投、红杉资本等跟投,总额为13.98亿元。此次募资标的是华大科技,该部门的估值达到33亿元。
  为了此次融资,华大基因转让了华大科技42%的股份,而所得资金则用来收购美国开发和制造基因测试设备的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一直以来,后者都是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的竞争对手。有消息称,此次上游收购使华大基因获得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以及大批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大幅降低了华大基因检测服务的成本。
  不过,据一位离职人士告诉《投资时报》记者,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华大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为高校和研究院提供基因序列检测和基金信息分析,其主要供应商为美国的Illimia,后者为其提供测序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在华大科技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后,便不再购买Illumina生产的这类设备,也因此使得之前因购买设备所给的试剂折扣取消。但是华大科技又不得不向其购买基因测序的关键试剂,因此反而提高了试剂费用的成本,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
  不过,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基因测序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研究机构BCC今年2月的测算,全球基因测序产品2012年达到35亿美元市场规模,2013年为45亿美元,至2018年预计达到11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速高达21.2%,远超过体外诊断市场5.1%的增速(EvaluateMedTech2012年预测),可见基因测序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之大。该离职人士称,从长远看,收购Complete Genomic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逐步解决。
  上市或迫在眉睫
  “你们明天派人审核,我后天加入你(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就完了。”2015年2月,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深交所大楼中接受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有意在深交所上市时,如此表示。
  事实上,为了进一步扩张基因事业帝国,华大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融资脚步,包括接受泰康人寿20亿元融资并晋身第二大股东,但这仍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上市已成为唯一选择—无论深圳政府方面还是公司员工,自然也乐见其成。
  同时,政策的波动性也是华大IPO之路上随时需要警惕的。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根据规定,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开展的,则要立即停止。
  国家基因库执行主任周欣告诉《投资时报》记者:“当时基因测序市场混乱,出台系列规范条文后,华大基因第一个拿到准入证,倒为前路发展扫清了障碍。”
  有券商研报分析指出,目前,从应用范围来看,基因测序技术除了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古基因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科研领域,还广泛应用于与DNA相关领域,如商品检疫、法医鉴定、新药开发、生物农业乃至能源、环境、食品、健康、IT等领域。从市场空间来看,仅肿瘤治疗单一目标市场就高达110亿美元,而主要目标市场至少在230亿美元以上。华大基因2012年在全球基因组组装测序市场的占比就高达25%。
  2009年,华大基因科技服务的年度总销售额为3.43亿元,2010年猛增至10.37亿元,2011年达12.63亿元,2012年又降至11.05亿元。但是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成本的降低,需求会提高,华大健康的检测项目还在不断增加。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于1月28日公布了其最新四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14年该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8.6亿美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远超出市场预期。在利好消息带动下,illumina股价在1月28日也创出历史新高,达到了每股213美元。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illumina股价涨幅已超过420%,股价强势背后是市场对基因测序应用前景以及该公司产品线的高度看好。截至美国东部时间日,illumina股价为145美元,市盈率高达44倍。
  而国内知名同类公司日收盘价为46.3元,市盈率为257倍。华大一旦上市,其股价表现可想而知。不过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拥有企业相当股权的王俊的离职,才会引起诸多猜想。(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大基因股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