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外国语学校四年级英语单词第一学期的英语单词本的单词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工资待遇 - 真人分享工资待遇 - 职业圈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真人分享(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 英语教师工资详情(上海,2014年)
此信息由圈友于2014年04月分享,其分享的是2014年的经验及资料
工资待遇(英语教师) 基本工资:
加班工资:
绩效工资: 年终奖: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 - 英语教师工资待遇(上海,2014年)
上班时间(英语教师) 能否准时下班: 周六周日是否加班: 每年带薪年假: 每周工作天数:
保险及福利(英语教师) 社会保险(5险): 是否有公积金:
工作满意度(英语教师) 工作环境/氛围好吗?: 工作压力大吗?: 公司管理怎么样?: 在公司能否学到东西?:
分享时间:2014年04月
(共个3分享)
还需查看更多信息?
看过此页面者还看过以下薪酬:
职位名 城市 公司名 学校 专业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
上海 上海交大昂立外语 湖南农大 英语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上海 精锐教育1对1
上海 大成艺校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英语
上海 上海龙文
西安阎良 西安航空职工大学
昆明呈贡 云南大学
温州 温州医科大学
长春 长春光华学院
杭州下城 学而思国际教育集团
广州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连云港 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奥教育中心
最新工资调查             
&&&&&&&&&比赛寄语&&&精彩视频&&&花絮图集&&&&&&&&&&&&
  ( ) 
&&&&日,由北京教育考试院主办、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承办的2011年北京少儿英语风采……[]
&&&&-6日,从第二届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北京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全国总决赛参赛权的73名小选手在……[]
独家网络支持
报名时间:日-8月5日
初赛时间:日
初赛方式:参赛者进行个性演讲,专家、评委当面计分、评判。
决赛时间:日-4日
决赛方式:评委当场评分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历任pop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资深评委国少儿英大赛资……[]
本届选手风采--[2011年第二届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北京选拔赛]
本届选手风采--[2011年第二届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北京选拔赛]
本届决赛风采--[2011年第二届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北京选拔赛]
本届初赛风采--[2011年第二届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北京选拔赛]
往届精彩图集--[2010年首届剑桥少儿英语大奖赛]
北京市东城区育璋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艺苑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天美成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新星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蓝海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教育考试培训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民办科苑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教育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外国语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希望英才培训学校
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育才文化培训学校
西城区西外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翰博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北京青年宫(北京青年教育培训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兰天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市崇文区蓓蕾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培训学校
北京市崇文区京都培训学校
北京市崇文区博学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北京市宣武区现代经济贸易培训学校
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培训中心
北京市回民学校培训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精英培训学校
北京光明外语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启点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爱星特长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首都外语培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育英培训学校
北京一六一中培训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远志培训学校
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网站&&新浪教育频道
各培训机构网站&&北京考试报
组委会联系方式:大会组委会设在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
地址:朝阳区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10号楼806室        传真:010-   
联系人:李佳黎() 阚柏英()   联系电话:010-
注:邮箱请将#更换为@
独家网络支持:中国教育在线
频道联系人 刘芳:010-
小升初家长QQ群: 家庭教育家长QQ群:
注:邮箱请将#更换为@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每周一校|上海西外,用课程链串起教育的多维时空
每周一校|上海西外,用课程链串起教育的多维时空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用课程链串起教育的多维时空
了解西外的人,提到西外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们的“行走课程”,一所绿意盎然的新型国际化学校的师生们用坚实的步履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开始求索和丈量,穿越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生动有机地融合在课程体系里。
事实上,一个“行走课程”远不能诠释清楚西外课程体系的丰富与精彩,导师制、西外桌、翻转课堂、文化沙龙、空中花园、跨界融合、品格力、深度学习……这些抽象的教育概念在这所年轻而大胆的学校演变成一幕幕精彩、生动而有趣的校园行动,特别是2015年底在西外十周年庆典活动上正式启动的“西外教育创新工场”和创客空间,让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航模等课程全方位纳入西外课程体系,给师生们增添了又一个创新创业的新平台。
西外课程体系到底是怎样的架构?是什么样的精神本源,支撑着学校既传承经典又链接未来的中西融合课程实践?这便是本周一校力求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本周看点:
一、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一)中西融合的人文课程,在大时间里寻找瞬间
(二)贴近时代的科技探索课程,未来扑面而来
(三)强体健魄的体育课程,当奥林匹亚遇上太极武术
(四)培养气质的艺术审美课程,寻找第十个缪斯
(五)不断创新的社会实践课程,穿越教育的地平线
(六)High touch的跨界课程,教学重构的一把金钥匙
二、再现“十年课改历程”
三、媒体访谈
四、校长语录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齐全的国际化全日制寄宿学校。她以培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具有中西融合视野的国际公民为办学目标,围绕培养学生批判力、创造力和创新力等核心素养研发课程体系。
因此,你可以看到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设计专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综合发展自己的能力。喜欢体育运动,你可以选修高尔夫课程、击剑课程、武术课程,甚至还有奥帆课程;喜欢传统文化,这里有国内顶级的陶笛社和国学文化课堂,更有印象茶吧、竹欣阁等文艺空间供你谈天说地、以文会友;喜欢戏曲舞蹈,这里有各种舞蹈课程和传统戏曲教学课程;喜欢科技手作,西外创客空间里的3D打印、无人机、原木素语等课程会让你一边脑洞大开,一边回归匠心,如果这些你都不喜欢,还有烹饪课、小语种语言课程以及极具深度的社会实践课程供你挑选。
十年间,通过不断地梳理整合和创新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具有西外特色的五大板块课程结构。围绕这五大板块,各学部开发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拓展课程,同时形成了具有西外十五年一贯制特点的特色校本系列课程和综合课程。
各具特色的五大课程体系及跨界新课程
(一)中西融合的人文课程,在大时间里寻找瞬间
目前西外已经开设了包括经典阅读、中英文戏剧、古诗之旅、生活数学、英语绘本、中英文演讲与诵读、书法国画、演讲与辩论、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会情感学习)、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人文艺术沙龙、名人讲堂、模拟法庭等中西融合的人文课程。
1、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
西外各学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挑选了每个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并采取班级循环制、专课专用、教师导读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完成必读经典书目,并配套开设了国学课和中西文学比较阅读课程。
西外的阅读教学发生在“西外书舍”这样一个没有围墙和教室界限的大空间,竹欣阁、小木屋、观星台、甚至紫藤花架下的树荫里,暖暖的草地上都可以看到师生阅读交流的场景。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每个学部都有阅读坊,学校每年还会开展读书节等活动,让经典阅读课程成为学生时时处处身处其中的一种文化浸润,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信仰。
西外读书节
很多人说,写作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也有人说,我想写小说,但没有框架;还有人说,我有框架,但很难把每一个细节都想好。在西外,“创意写作”将这些难题变成了一种快乐的探险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实现了从阅读到创作的突破。
不少学生语文家庭作业就是阅读和每天写至少300字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如此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要创作3万字的作品。他们就是这样,从一字一句的积累开始做起,实现了每年一本的《梦魔方》系列创作集的出版和签售派对,让每一个学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集。
2013年,初一国际部原创小说习作集《梦魔方》出版,收录了数十篇学生的小说作品。高中国际部也在校内推出了4万字的英语小说习作集。到2016年《梦魔方》收录近百篇学生的小说作品,作品想象丰富,颇具水准。如笔名为苏墨沉的“小作家”就在其小说《榇中鸾》中写下了这样的题记:“星霜风露,绿鬓朱颜,西风一夜芭蕉雨,愁似翻江上心头,能不泣断肠?”每年西外学生的中英文创意写作集都会被编辑出版,西外也为中外老师建立创意写作工作坊。目前正在筹划国际学生创意写作节。
2015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校园文学》创刊号在上海国际书展首发,西外师生的作品被收录在内,学生也接受了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山海经”栏目的采访,小写手们对文学的认知谈吐间丝毫不逊于大师,甚至别有视角,随着学生小说集、诗歌集、剧本创作集的问世,创意写作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当然,阅而优则写,深度阅读和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的写作课程一直是西外教育基因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学生感言:“创意写作通过文字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创意写作使想象力自由无拘束的发挥,带你发现未知的世界”,“创意写作就像是探险的过程,整个故事的结局怎样,主人公的情感到底有多强烈,往往要在写完了稿子,你才能有真正的体会”。
教师说法:这些作品富有想象力,和传统的文学作品不一样,既有梦幻场景,也有科学大爆炸的奇思妙想。作品本身独有的青涩和童真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身上所蕴含的文学潜力,是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很难超越的。
2、戏剧课程
戏剧进课堂已经在西外各学部推广,小学、初中、高中,国内课程班,国际课程班,都开有戏剧课程,课本剧、周周演、gala day文化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锻炼的平台。
与培养专业戏剧从业人员为主的戏剧教育不同,西外戏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
小学毕业班每年都会为学校呈现一台毕业大戏,2012年果戈里的《钦差大臣》、2013年巴金的《家》、2014年的《巴兰京幻想曲》、2015年师生共演的《黎明之前》都让家长和老师为小学生的激情所感染。初中部也结合学科教学开展了戏剧课程,初中英语课本剧和配音大赛成为了一年一度展示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高中的戏剧课程更偏重于让学生品读懂剧情题解人物并衍生到舞美设计和改编创作剧本。
如今戏剧表演课程已经调动了整个学部老师们的参与热情。在第五届小学部读书节开幕式中,老师们对经典人物的精彩演绎非常让人惊喜。闭幕式上,每个年级带来的出色剧目完全由各年级老师自主负责完成。“许多参与的老师都谈到,通过这样的表演,学生们收获颇丰,在学习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有了进步或者改变”,西外戏剧进课堂负责人王老师如是说。
一年一度的戏剧节表演,从中文跨越到了英语、从剧本结局的改编到完全独创,题材也跨越了古往今来的优秀故事情节,戏剧课程让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和批判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学生感言:“我以前胆子很小,在生人面前都不敢讲话,老师让我上台表演,我很害怕,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硬着头皮走上了台子,开始由于紧张,还忘了词,后来慢慢就适应了,我感觉自己现在胆子大多了”。
家长说法:“我能感觉出孩子的变化,在家里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待人处事自信了很多,这对她的社交能力提高很有帮助,非常感谢学校老师的努力。”
“我支持学生的表演训练,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表演拉下来,反而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这一点真让我高兴!” & & &——国家一级演员 西外学生家长 黄湘阳
“西外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出的努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选材、排练以及表演都是值得赞许的。” & & &——著名演员 西外学生家长 佟瑞欣
戏剧进课堂是西外课堂改革的一部分,是西外大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它和行走课一样,在西外已经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深受学生的欢迎。随着西外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个学生都将有机会走上舞台,来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
3、人文艺术沙龙
“沙龙”这种缘起从17世纪巴黎客厅的跨界聚会形式,在西外中西融合的大家庭中变成了师生和家长、专家深度交流的舞台。戏剧、小说、诗歌、历史、音乐、绘画、情感、时事热点等话题将西外的人文空间无限扩展,学校每年都会不定期邀请名校教授、学者和文艺界名人来西外为学生们进行专家讲座。每年几十场讲座,涉及中西文学、艺术、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
建校之初的“西外——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邀请了高盛前总裁约翰·商顿、哈佛燕京学社执行主任彼得·凯利、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塔尔本·沙哈尔以及Google全球名誉总裁李开复博士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先生等一众“大咖”。“语文的维度”、“寻找第十个缪斯”、“Increas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学林论道”、“《牡丹亭》中的双重世界”、“通感的艺术”、“The Great Gatsby”等论坛,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专家学者,为老师和学生们深度解析教育教学和追寻人生意义及文化的真谛。
2015年,学校又为师生带来了水月堂珍藏唐卡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讲座,与外滩教育合作了两岸教育界专家的关于“华人文化和教育的下一步”的深度碰撞对谈等。十年校庆的校长沙龙对话,更是将尹后庆、杨国顺、唐盛昌、刘京海、何鹏程、吴子健、王小平、万玮等教育功臣、专家和名校长汇聚一堂,深度碰撞了关于“未来学校”的种种可能。
这样的沙龙课程,会让参与者忽而感觉在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忽而在伦敦Bloomsbury的下午茶,忽而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重温文艺复苏的初春气息,在人类文明的大时间里寻找和塑造了独具韵味的精彩瞬间。
校长说法:文化沙龙是一个跨界思想对撞的平台,西外学校的自由,平等,尊重,宽容,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校园文化,是要给师生创造一个宽松无边际的成长环境,是西外大课程发展的深层源泉,没有这个校园环境氛围,师生就不能真正去“想象,创造,重构和再造”,教育的空间和格局,人的教育是需要有规范,流程,但更需要有自主发展、自由呼吸的空气与平台,西外的教育时空应该是由所有西外人来共同构建创造的。
4、批判性思维课程
初出茅庐的思考者,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应该如何从中得到最正确的东西?这便是“批判性思维”课堂存在的价值。
因此,批判性思维课程是西外外国语学校在数年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重点发展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求对课堂讨论的课题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对话、反思、辩论、学生个人及小组作业,结合课前所收集的资料,做各种陈述和交流。课堂中,常常没有现成的对和错的结论,各种两难问题需要师生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切磋、争辩。通过这一课程的实践,使学生逐渐地培养出一种独立思维能力。
美国的教师Enrico在一开始就抛出三个单词供学生讨论,分别是“Buddha”、“dharma”和“karma”。老师详细解释了三个词的含义“佛陀”,“达摩”和“因果轮回”,从中又引申出更多的新词汇“nirvana”(内心平静)和“Caste system”(等级制度)。
这门世界历史课主要讲述各大宗教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古印度教和佛教起源。Enrico介绍说,古印度的“Caste system”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圣人、皇室贵族、商人以及匠人和侍者。
“这样的制度,有哪些缺点,又有哪些优点?”Enrico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来填空。
“民众会产生不满,导致矛盾冲突”,“社会不团结”,“缺乏创造力”……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那么,想想这些特点的反面是什么?”Enrico问。
下面突然间安静了,学生们都开始陷入沉思。
“社会稳定。”一位学生首先打破沉默,紧接着,更多答案涌现:“政府容易管理和控制民众”,“每个人都有工作”,……学生很快进入集体头脑风暴的状态。
Enrico的课堂教学,不会把教学内容填塞得很满,总是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第二天学生们将迎来一场小测验,“只有给出不同于课堂上提到的答案,才能取得高分。”
每次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课课堂气氛都很好,学生自由辩论,激烈时甚至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每个同学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而又寸步不让,唇枪舌剑之间能察觉得到老师满意的微笑。确实,学生太需要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近乎“肆无忌惮”。思维的碰撞给了学生更多的了解,也分享了各种意见。
5、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初高中的拳头课程之一,那么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则是西外小学部深入课程改革的一大探索。SEL课程的开设源于他们对课程内涵的深入挖掘。西外的老师认为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时所需核心素养的载体。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同样是社会人。SEL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情感认知与管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同理心;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建立个人与他人,自己与自己的积极关系;学会如何在困境中有效地应对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老师努力创设场景学生分组讨论参与,在模拟真实场景的学习中课程目标与内涵得以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比如说在“Desert Island”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去带哪5样有用的东西去desert island且能够生存3天;然后从书包中找出1件自己认为最有用的东西;最后去寻找其他4个同伴组成探险小组。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陈述理由锻炼了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自主组队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通过整个活动理解了规划与合作的重要性。
6、诗歌教学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诗歌教学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所以,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家长,一般都不愿意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诗歌学习上。但在西外,优雅而有趣的诗歌教学却渗透在课堂里。
在张晓晴和孙琳琳、欧阳等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吟诗、写诗,孩子们也吟诗、写诗,诗歌成了激发灵魂共鸣的密码。西外还有歌词创作课,有些诗歌还被西外校园广播电台的师生录制成精品,朋友圈中转发,整个诗歌教学的生态场就自然而然地茂盛了。
学生诗作:高中国际班学生洪子仲在艺术课上观画、英国游学告别晚宴后有感而发,这样的创作是发生在西外课程链中的,真实生动,别有韵格。
或许你同我一样焦灼这漫长时光
冬去春来的风景也没耐心欣赏
只盼四肢修长,黑发没过肩膀
终有旧事过去,岁月生长
耕耘换穗黄
麦田的故事,总与等待相关
一个稳稳驻扎在地上
一个在空中飞翔
In this moment
Blurry views
slowly break visions into pieces
Or the unwillingness to leave
Silently blend together
Under the shaking moonlight
Time passes and wind blows
As if smiling at those promises
Because after all
We all have our own endings
Sometimes I think of
The life that we shared
There's so much time
So shhhh...
There are so many tales that never end
7、特色心理课: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小学部在部分年级开设了具有西外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结合本校四、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被选为心理课上的主要教学内容。
心理课的授课模式以引导、启发学生领悟为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辅。收效较好的有两个环节:其一是每节课前十分钟的“自信演讲”环节。演讲的主题通常是此前在心理课上重点探讨过的内容,学生们借此巩固、梳理了所学到的知识点,还获得了锻炼表达能力、建立自信心的机会和平台。二是“看电影学心理”的环节。以电影为载体,让学生们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个人成长和情绪变化。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繁琐的心理名词变得生动,让理论知识走进了实际生活。
本学期选取的电影是《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从心理学繁杂不堪的各种领域中选择了情绪作为主体,五种核心的情绪(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在主人莱莉的大脑总部控制情绪,该片讲述了小女孩莱利因为爸爸的工作变动而搬到旧金山,她的生活被这五种情绪所掌控,尽展脑内情绪的缤纷世界。同学们在影片中认识到了各种情绪自身的价值以及情绪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同时诸如记忆、个性、思维、潜意识等心理知识点也渗透其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的价值: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在整个影片教学结束之后,老师组织学生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了小组海报的制作,将他们在本环节中的收获与心得展示出来。
对心理老师而言,建立以上两个环节有效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对学生而言,这些环节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课外学习以及生生互动的可能性。
(二)贴近时代的科技探索课程,未来扑面而来
西外的科技探索课程包括ICT PHP课程、Mad science、蒙器机器人、航模、乐高机器人、静态模型、Scratch创意编程、西外梦工厂、空中花园、3D打印、生活中的数理化等课程。
1、生命探索之旅
初中科学组的老师从2012学年开始教授“植物――生命探索之旅”的校本课程,并利用楼与楼之间的走廊开设了“空中花园”,引导学生自制探究方案,通过饲养、观察、记录、比较,完成小组记录单。
老师们还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比如利用学校已有的植被、在小操场的一角开垦小小的种植园、利用走廊建设空中花园、利用学生吃空的牛奶盒种植小植物等等。
“给你一个空盆,还我一片绿意!”西外的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袖珍田地,尝试第一次填石头,铺沙子,装泥土,播种,浇水,施肥,养护,直到生命在你手中慢慢成长,当学生的付出开花结果,心里的满足感胜过一切的表扬。让学生切实体验和体会生命的不易与伟大,才会在他们的内心滋长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环保不应该是口号,环保就是泥土的气息,自然的味道。
老师说法:“让学生切实体验和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真正培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沾满泥土的气息,自然的味道。”
2、科学拓展课程
每年西外国际部都会举办科技节,每个年级都要展出他们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包含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实验涉及了植物的生长,火山爆发,浮力,光影,电力等内容。
类似的科技节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探索的能力,体会了科学的魅力。
2015年底西外的“Science Fair”开展地如火如荼。各班的科技作品展、神奇科学的现场表演、真实有趣的护蛋行动、有模有样的科学探究小组汇报活动等将学生们带进一个生动活泼的科学世界,让人文见长的西外校园刮起了一阵科学探索的旋风,难怪在2016年第二学期社团选报中科技类社团受到了追捧。而开学伊始在图书馆创新云教室里开展的“骇客风云”讲座互动更是精彩叫绝。
老师说法:学生不缺乏想象与探索的热情,关键是我们的课程能否点燃他们的好奇心。“Science Fair”就是课程重要的一环,它让学生得以亲近了科学。可喜的是,西外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关注可以测评的知识同时越来越关注课程内涵!
3、教育创客——未来教育的探索者
2015年12月30日,在西外建校十周年庆典活动上,“西外教育创新工场”在热烈地掌声中揭牌,正式拉开了西外新一轮教育创新的帷幕。在西外创新空间包含了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航模等课程,丰富多彩。
新能源探究
西外的创客族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新能源科技所带来的新型清洁能源的应用——将新能源与传统生态农业做一个有机的结合,与同学们打造一个有意思的闭环微生态系统。
新能源对农业的贡献是辅助的,如供氧、补光、增湿等,但又是重要的。在这个互补过程中,物理(电学、力学)、化学(有机物分解)、生物(植物工厂)等学科的知识在其中悄无声息又紧密的结合,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他们的沟通水平和进取意识。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进行诸如原材料加工、切割、改造等活动,提升目前学生普遍比较薄弱的动手能力。
3D打印和机器人联合创客课程
西外创客空间运用3D打印技术,融合科技工程,现代设计观念内容开设的“3D打印和机器人联合创客课程”是西外师生探索STEM+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航空模拟创客族
西外航空模拟创客族励志于培养新一代的航空科技人才,从无人机和模拟飞行入手,培养孩子们对航空科技的专业素养。
西外的创客课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除了拥有飞行训练外还添加了让孩子们自主研发航空设备的内容,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动手设计各种功能的无人机及辅助器材的机会。
“原木素语”
“木”是一种元素,木元素不仅自然而且重要。开设“原木素语”木艺创客课程的目的有三:第一,通过研究木料的质地,研究木料和气候、地质的关系,融合地理知识;第二,通过研究木料的相互拼接,研究力学的原理,融合物理知识;第三,木制品加工设计,通过设计制作木制品,研究造型艺术,融合艺术课程。
皮刻艺术与制作
手艺是工艺之美与人生经历的交织。手艺,做的是一种心境,有时甚至无关水平的高低。对于西外师生来说,皮刻是课程,也是驿站,抑或静修地。在这里,给学生一段暖暖的手艺时光,一起分享手工皮具制作的乐趣,学会一门足以谋生的技能,设计和完成带有自我标签的作品。
课程思考:无论是听上去高精尖的无人机、3D打印等课程还是朴素无华传统工艺式的皮刻、木艺、瓷语等课程,其课程内涵中都有一个西外非常关注的需要通过课程实施传递给学生的核心要素——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强调只要涉及“设计”的就要“思考”,它的重点不在设计(design)上而是在思考(thinking)。创新工场大量的课程设计就是建立在对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深度理解上——design thinking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这不是在教学生做设计,不是流水线式的培养木工或是设计师,而是通过富含设计元素的项目实践式样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数字化的教与学
西外的数字编曲课程是数字媒体与音乐创意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色是以视听艺术相结合,在技术平台上围绕音乐数字媒体艺术形态与审美方式,用系统化整合模式进行构建。本课程结合MIDI音乐制作技术的编配(orchestration)方式或作曲(composition)方式,从乐器、音色搭配的角度为乐曲进行的编配,或者用电脑及软硬件实现音响效果的MIDI音乐制作。数字编曲课程还包括了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即一个作品的不同表现方式:例如将音乐的主旋律、主旋律与和弦进行、相对简单的曲式与编配的音乐雏形等,结合学生的创意将其创作完整并制作。
移动学客课程和平台
在互联网朝着物联网飞速进化的今天,通过移动终端收集数据,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手段整理、分析、运用数据的方式,发掘看不到的学习真相,从而诊断学习、改进学习流程、引入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个人学习平台,是西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要内容。西外不仅召集了众多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更邀请了像北京云校这样的大数据互联网专家共同实践探索每一个学习的环节,认真打造真正的移动学客课程和平台。
“教育创新工场”实现了现代技术和学生发展内在需求的完美对接,是西外教育创新的又一个新起点。
“在我们的课堂课程和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给我们自己和孩子们留下足够的想象,创造空间?我们始终在旧有的知识体系和传统思维框架里打转?还是我们不断激励我们自己和孩子们走出原有的知识课程框架?哪怕是异想天开,奇思妙想,哪怕是不着边际的在天上飘着的云……课程教育和人生都是需要想象与创造的,想象与创造是任何新知及未来课程的起始点。”林敏校长在2015年的中国创新教育年会上发出了自信而坚定的声音。
(三)强体健魄的体育课程,当奥林匹亚遇上太极武术
西外的民族体育类课程和活动有:空竹、悠悠球、魔方、武术等。西洋体育类课程和活动有:帆船、冰球、击剑、高尔夫、篮球、乒乓、跆拳道、足球、排球、美式橄榄球等。
课程分为职业班和兴趣班。兴趣班的孩子主要以了解学习基础为主,当然,如果在兴趣班中表现很突出,也有机会进入职业班,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1、高尔夫课程
西外的体育课程中,高尔夫课程非常值得一提。西外的高尔夫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严谨有序,成为中国高尔夫行业的标杆。
如今,西外已为中国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苗子,如2013年希望赛上海站冠军13岁的常文惠、汇丰青少年冠军赛总冠军高美祺、北京队的李安腾等人。西外已经形成了中国最顶尖的青少年高尔夫培训体系。
为了照顾参加专业训练的孩子们,学校特意将比较简单轻松的文化课程安排在高尔夫训练时间段,这样补课需要花费的力气比较小。所以,这些孩子不仅高尔夫打得好,学业也非常出色,每年都会有优秀的学生被国外的大学录取。
西外高尔夫球课程项目负责人丁尧老师介绍说:与许多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大多是在没有裁判员监督的情形下进行的。不论对抗多么激烈,所有球员都应当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这就是高尔夫球运动的精髓所在。
而西外的校训是“求真、树人、厚德”,与高尔夫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
2、游戏体育运动节
西外一年一度的亲子游戏体育运动节,不但有传统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还有滑轮、双轮小车、冰球、橄榄球等西外特色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了西外在体育项目上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西融合气质的目标。
3、武术操与军体拳
武术操与军体拳课程是西外学生的必修课,无论是每学年军训拉练汇演的橄榄绿,还是每日晨间铿锵有气魄的《精忠报国》的旋律,从颜色到声音,西外的强体健魄课程俨然上升为多维度的艺术展示,学生们昂扬精气神的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体育技能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坚持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顽强、团队合作的默契。
无论是奥林匹亚式的西洋运动,还是太极八卦连环掌,中西融合,运动中铸就终身发展的品格力是西外的体育精神。
(四)培养气质的艺术审美课程,寻找第十个缪斯
西外除了开设了一般性的艺术课程,还开设了陶笛、葫芦丝、舞蹈、管乐、吉他、动漫创作、立体剪裁、趣味美学、编制手工、微摄影等特色课程。
1、贴近生活的天籁——陶笛课程
西外不仅有着全国数一数二的陶笛工作室,而且每一名西外的学生几乎都能吹上一曲陶笛。
小巧玲珑的体积,优美动人的音色,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又具备西方工艺技术的特色,这就是陶笛!别小看这小小的陶笛,它可是融合了美术彩绘、釉彩、雕塑、造型工艺于一体,一点儿都不简单!
陶笛是西外的必修课,横跨小、初、高三个学部,已经成为学校最受欢迎、最重要的特色课程。在西外,陶笛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西外学生演绎艺术魅力,展现自我风采的途径。每年西外都会举办盛大的“陶笛艺术节”;在艺术节上,西外学生可以尽情展现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领悟,每一名学生都是在演奏一曲火与土的交响。而且西外的学生在一些国际性的陶笛艺术比赛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用陶笛奏出属于青春的璀璨乐章!
今年艺术组又开始尝试跨学科合作,结合3D打印课程,将陶笛制作、陶笛设计加入到课程中间。一枚小小的陶笛,成了链接西外行走地图的文化使者,将美妙的西外之声,传播到到远远近近的地球村。
2、微电影制作课程
西外的微电影制作课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素质,学习如何鉴赏和拍摄微电影,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最终制作出简单的微电影作品。
西外还专门为有特长的同学设立多媒体工作室,姚全同学的YQ传媒就是一例,他自主招募团队,拍摄了大大小小近百部校园微电影,网上点击率很高,根据学生自创剧本拍摄剪辑的《茫沫》片花恍然是西外版的《致青春》。
“我不拍《小时代》,我就拍每一刻。”姚全同学微笑着说。
(五)不断创新的社会实践课程,穿越教育的地平线
社会实践课程包括行走课程、国际公民教育课程、金融理财课程、CAS等课程;急救、消防、伤口包扎等外教执教的健康课程;寿司制作、瑜伽舞蹈、编手链、跳皮包筋等长短参差的微型课程。
1、坚持了10年的行走课程
行走课程是西外非常有特色的一门实践课程,从建校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行走课程分为三个板块:境外和省外的大型走;省内和市内的小行走,以及校内的微行走。行走课程的时间也不是安排在寒暑假,而是放在学期中间,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行走课程每年都有多次,其中有到井冈山瞻仰革命先烈遗址;还有到泰山、曲阜以及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安阳这种寻找“中国魂”,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旅;更有到敦煌、酒泉“重走丝绸之路”寻找“中国梦”的野外探寻项目;到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一种人与天地相融的境界;苏州、南京、徐家汇、田子坊,西外学子的探寻足迹无所不至。
西外师生不仅在国内行走,东京、纽约、伦敦、巴黎……,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师生们在姐妹学校插班学习,了解、体验当地课程、文化、风土人情,世界就是西外师生的大课堂。同时,来自欧美姐妹学校的国际师生们也来西外行走、交流、分享。
西外的行走课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集体“旅游”,而是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接受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坚持下去。
“我们很多孩子们从小生活在都市。西外和大城市教育最缺的,并不是知识和规范,而恰恰在人的成长关键期必不可少的几种核心素养:刚健的人格,宽广的心胸、平民的意识、贵族的气质,一种真正接地气的厚重感和自强精神。”林敏校长说,“西外教育的地平线,不能只是在两座教学楼之间。当我们的孩子们站在敦煌的夕阳下,站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平线。”
“在路上,是最好的人格教育。”林敏表示,这种行走,会帮助孩子们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建立一个通道。
课程思考:如果说2005年到2010年西外的行走课程是1.0版本的话,那么2010年到2015年的行走课程就是2.0版的,它不再是单纯地以德育教育为主线,班主任带着学生去爬一次山、观一次海、赏一个点,而是学科与德育相整合,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行走前中后目标清晰,学生自主参与设计,那样的活动有深度、有广度,还有人文厚度。当学生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当一天小老师时,他才会去深层思考生命的追求与价值,才会去思考中国快速发展下呈现的社会问题。十年行走课程真正反映了西外人对课程内涵不间断地思考,因此,下一个十年3.0版的西外行走课程又将呈现全新的面貌。
2、生活中的经济学——金融理财课程
西外与中国民生银行合作,在西外校园内特别开设了校园模拟银行。银行的设立和运作参照正规银行的模式,银行完全由学校师生自己运营,真正的把知识和实践有效的融合起来。
每一个西外学生都在这个银行有着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账户,而账户里存储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银行会根据规定对这些荣誉和成就进行估值和统计,学生们可以凭借这些“财富”换取各种别具特色的奖励和其它物品。而且针对每一个班的“财富”有着详细的考核和评比标准,鼓励班级学生共同努力,为班级创造“财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于理财的兴趣,也促进了班级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积累理财经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西外银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体会了银行的运营模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趣的是小银行课程拓展到了学校新建的小木屋里,“Happy Go快乐购”英语小集市在这里火热开张,小木屋变身为跨学科的课程空间,银行、集市这些社会生活场景在西外得以模拟和重构,让学生不断实践和体验一个仿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形式灵活的微型课程
有益身心的瑜伽课,在恬静与自然的氛围中,同学们跟着专业的瑜伽老师在舒缓的音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着,享受着瑜伽带来的美妙感觉;茶艺课上,同学们静静地聆听着老师的讲解,拿起茶杯学习着专业的茶道知识,在充满茶香的教室里品茗;篮球场上那一个个有着专业范儿的小小运动员,跳着皮筋回味着爸爸妈妈快乐的童年;跟着老师学做水饺的小小厨师们,挽起袖子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在微型课程的课堂上,孩子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如今,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这是因为课程是教育的中枢,要使课程能充分实现学生的和谐和自由发展,就必须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微型课程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现阶段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又能让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技能,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课程进行选择和组合,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4、体验式创新课程:沐浴阳光,感受自然
在新课程探索中,西外鼓励老师们走出课堂,探索出更多形式多样,充满趣味性的创新课程。
十月的第三周,国际部小学一年级D班的孩子们在英语课上已经学完了“季节”这个主题,为了让他们切身感受四季之一的秋天,也为了不辜负这秋日明媚的阳光。Sam老师带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展示了一堂活泼的英语课。孩子们在Sam老师的指导下,分成小组去寻找和发现秋天。他们发现了学校围墙的红砖、躲在泥土里的小虫子、飘扬而下的落叶、黝黑饱满的果实。孩子们欣喜若狂地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发现。金色的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阳光照在孩子们脸庞,细密的汗珠上满是阳光的芳香。带着收集的一包包落叶和果实回到教室里,孩子们开始画秋天,他们知道了秋天的叶子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
数学课他们也要走出去,去感受长度和面积单位。上周五,小学国际部的黄笑笑老师,也趁着秋天的美好时光把孩子们带出去上了一堂户外数学课。笑笑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课程的:中午十二点一刻,当别的孩子还在尽情玩耍,享受Recess的时候,四(A)班的孩子们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候在操场上了。出发之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教室里感受了25px2和1dm2的大小。在操场上,我们分别围成了边长1米、10米、100米的正方形。孩子们乖乖地排排坐好,当排完边长100米的正方形之后,孩子们都惊呼:“哇,好大!”1000米的正方形太长,我们实在没办法排。但是我告诉孩子们,我们整个学校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我们把学校围一圈,感受了一平方千米的八分之一。回到教室的孩子们兴奋不已,趁着兴头,我们又用理论去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这一堂课,从实践到理论,总共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当我问孩子们喜不喜欢这样的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喜欢!”有的时候,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只是为了要对这个世界多一点认识。
语文课上,二年级的林丹老师,也把孩子们拉了出去,在操场上学习了课本剧《聪明的猴子》。孩子们异常活跃,争着要扮演猴子、白羊、黑熊等等。孩子们分组表演,尽情地发挥,在短短的35分钟内,孩子们将课文中有限的台词有创意地复述、改编,最后还知道了要知恩图报,学会感激。其实之前学习有关春天的课文的时候,林老师也把孩子们带出去寻找刚冒芽的银杏树、探出小脑袋的小草、还有含苞欲放的白玉兰。林老师说,这节课从阅读层面来讲,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他们对这种室外阅读的方式感到十分新鲜和好奇。
这三节户外课,都是老师们创新教育的尝试,或许不完美。但正如黄老师说的,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对这个世界多一点认识。也像林老师说的,我太想让他们亲近大自然了,在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去感受美的事物。
(六)High touch的跨界课程,教学重构的一把金钥匙
学校的办学目标的落实基于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学校的特色与生命力在于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体现在整个课程架构与每一门课程的背后。然而,有没有人思考过一个问题,既然课程在学校发展与运作中如此重要,而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实践、修改、再实验的第一人是老师,而在课程建设时如何来引导老师对课程开发大胆地想象、创造与重构呢?
上述西外的五大课程板块并不是固化的,独立无内在关联的。跨界是西外在课程建设中交给老师们的一把金钥匙。它建立在一种世界万物万事是普遍联系的,学科知识体系是相互链接贯通的理解上。跨界课程(Interconnected Course)让老师们从自己所教的学科小世界走出去,寻找一切可纳入、整合、建构和创生的优质课程资源,因此学生们的课程体验将从此更加丰盈而生动起来。
1、“绘本”课程——我手绘我心;我手绘我思
小学部美术老师黄素珍老师是尝试课程跨界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英文优秀绘本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资源,又可以作为学习绘画技巧、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资源。两者天然就可以统整,但是如何统整,选取哪个点作为这个跨界的根本基点呢?黄老师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选取了“创造与表达”为课程的关键点。她的绘本课程的根本目标不是教授绘画技巧而是通过绘本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欲望。每一期的绘本的主题与语文、英语学科紧密相连,需要学生在语文和英语学科学习中领会理解,进而在自己的绘本创作中加以运用。你看,一本本图文并茂的《Travelling with me》、《Future capriccio》正向我们诉说了课程跨界的无限魅力!
2、创意美术——美术与多肉共舞
如果说绘本课程是美术与语文英语天然联结的产物,那么提到生命科学与艺术往往让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这两者之间难道也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吗?
多肉植物的培植是西外初中“植物——生命探索之旅”课程的一个板块,多肉植物本身具有各不相同的美,能不能借助这个初中课程板块让小学生也来了解和欣赏多肉植物呢?也许可以让小学生为中学生的作品来设计小小花盆,当每个中学生拿到相应的花盆时也能有一份惊喜。当老师拿到跨界这把金钥匙时,他不仅在学科上尝试了学科整合也勇敢地走向了学段跨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具备了跨界意识后,课程生态也将越发丰富多彩。
3、Hi-Sci Course(历史物理整合课程)
Key questions(聚焦问题):
a. What were Isaac Newton’s important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how did he arrive at them? (牛顿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是什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b. What were the major ideas and concepts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Enlightenment? (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主要观点和概念是什么?)
c. Why was Newton such a revered figure among Enlightenment thinkers? How did they attempt to apply his ideas to areas outside of science?(在启蒙运动众多思想家中,为什么牛顿的影响如此之大?牛顿的发现是如何被其他思想家运用到科学之外的领域中的?)
这是一节高中国际部Hi-Sci Course的核心聚焦讨论的问题,这节课由历史老师Enric和物理老师丁尧共同执教。我们问丁老师,你们为什么要尝试这样的课程跨界?他说:“我们想看看当历史与物理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我在这样的课程跨界中也学到了很多,拓展了我的视野和理解。这真的很有意思!”
“The collabor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present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world, expose students to multiple perspectives, develops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nd trains them to make logical connection.” said Enrico.(不同学科的跨界整合向学生展示了真实的世界,为他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多重视角,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当这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们纷纷陈述完自己的结论时,老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
By using science to discover how the universe works, Newton gave u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ithout depending on God. If God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does that mean we are now God?(牛顿的科学发现帮助我们了解宇宙是如何运作的,而不用依靠神。如果我们无需依靠神去理解这个世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就是神?)
也许下一次的课程跨界将是哲学与科学对话!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样思维碰撞呢?让我们期待!
…………………………………………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年级第一学期家长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