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投资的玲珑叮咚,是抄袭了亚马逊echo音箱吗

融资发布-鸵鸟电台
最新动态新闻
中国正在布局区块链和比特币行业。
智能枕头营造睡眠小生态后,卧室也将智能化
据鸵鸟电台整理:浙江1家企业获得融资,北京4家
国内的O2O一片衰颓,国外却是一片蓝海。
“库桥鸡排”获3亿元A轮融资
据鸵鸟电台整理:长三角3家企业获得融资,北京4家,广东3家
“百格活动”获900万元Pre-A轮融资
自行车网络媒体平台“自行车在线”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陆文勇:e袋洗要创建中国最大服饰售后服务平台
2016年易果生鲜总融资金额超5亿美元。
牛!全球最大的几家银行都是 R3 会员。
长三角3家企业获得融资,北京3家,广东3家,陕西1家
瞄准B端市场的演出票务分发平台一号票仓完成数百万的天使轮融资,已启动Pre-A轮融资。
满足方言聊天用户需求,可能是即时通讯应用的一个创新突破口。
本轮投资来自腾讯投资,由穆棉资本作为独家财务顾问。
Spacemob 自主开发的物业管理技术可以帮助联合办公场所解决很多难题。
多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爱范儿”挂牌新三板。
we+又拿钱了。。。
长三角12家企业获得融资,北京8家,广东4家,福建2家,四川1家,湖北2家
5亿美元的数字创下了目前国内移动视频行业的单轮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你知道打卡也会浪费很多工作时间吗?
“乐视汽车”获6亿美元战略投资。
戈壁投资正在东南亚市场扩大投资行业领域,这次是美容行业。
本土跳蚤市场和二手商品平台在印度非常受欢迎,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 500 亿美元。
“新东方网”挂牌新三板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非常受投资人关注的领域。
基于海外仓的婚纱礼服跨境分销平台Best on Sell荣获知名VC近千万投资
“科技众创”挂牌新三板
无人机可以给你送来 7-11 便利店里的各种小百货,也能进行高空拍摄给我们生活增添娱乐,那么你知道吗?无人机也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泰国,将会是东南亚支付新战场!
“倍磅康复”获800万元战略投资。
员工心理健康很重要,工作开心才有效率,才能提升业绩。
这笔投资将用于进军中国市场业务,并拓展金融科技服务。
“云健康”获近亿元战略投资。
上海,最近的企业融资数量有开始稍微有点放缓啊。
以跨境汇款业务为基础,逐步拓展成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直播难道又开始了?
一个既能兑换货币,也能进行货币投资的平台。
共561条记录 1/15页
求报道、谈合作请添加“”为微信好友,或点击提交,声明:鸵鸟电台所有发布内容均为原创或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以及来源:鸵鸟电台(微信:wechuangye),任何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鸵鸟电台都将进行责任追究。揭秘:国产智能音箱与亚马逊Echo的差距在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全新概念的智能音箱:Echo,这款产品最大的亮点是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中,从而赋予了音箱人工智能的属性。这个被称为“Alexa”的语音助手可以像你的朋友一样与你交流,同时还能为你播放音乐、新闻、网购下单、Uber叫车、定外卖等等;可以这么说,Echo就是你的家庭私人助理。  国产智能音箱与亚马逊Echo的差距  当然,Echo也可以为你播放音乐和有声书,提供来自:Spotify、Pandora、iHeartRadio、Tunein、Amazon Music等多个音乐平台的服务。Echo没有屏幕,不需要按键操控,想听什么只要告诉它就可以了,而且反应速度极快。这款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追捧,根据国外权威机构统计,截止2016年4月,Echo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台。  然而,这么神奇的一款智能产品,却迟迟未能进入中国市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笔者都觉得很可惜。直到上月底,笔者才有幸从一个朋友那里借到了这款产品,这也着实让我兴奋了一整天。但在随后的连接、体验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问题,由于Echo的多项服务还未开放中国市场,所以像购物、叫车、定外卖这些事情目前在中国还做不到,而且语音交互也仅限于英文;好在身边有英语还不错的同事帮我一起完成了与Echo的交互体验,不然即便拿到手,也体会不到这款产品有多强大。  它就是人工智能的开始  据说Echo的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星际迷航》中的人工智能计算机,亚马逊想打造的则是Echo这种以家庭为使用场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持、以语音为交互方式的智能音箱。而从产品实物上手来看,Echo的造型也确实够酷,尤其是顶部的一圈可以变换颜色的灯带,不仅炫酷,还能准确识别语音指令的位置来源,这让笔者瞬间想起了童年时代看过的经典科幻美剧《霹雳游侠》。  Echo让人机对话不再冰冷  Echo支持WiFi和蓝牙双连模式,在连接方式上也和国内智能音箱一样,都需要先下载APP,再通过APP将音箱与手机连接至同一WiFi网络,连网成功后音箱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前面说过,Echo唯一的交互方式就是语音,用户可以用“Alexa”、“Echo”、“Amazon”来唤醒语音助手,而在体验一番后,笔者也切实感受到了Echo惊人的智能语音交互能力,最显著的3个特点就是:1.反应神速;2.语义理解精准;3.学习能力强。  与国内绝大多数智能音箱不同,在Echo的语音助手唤醒词到指令词之间,完全不需要任何停顿,例如你可以一句话说完“Alexa,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Echo便会迅速回答你今天天气如何,声音也完全不像国产智能音箱那么机械化,整个过程就像和你的家人对话一样自然。  Echo已成为智能家居的语音交互入口  Echo的另一大功能是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例如智能灯、空调、电视等),本来这个功能最初并没有被Echo的研发人员们重视,毕竟人们的习惯还是使用手机来控制其他智能设备。但是,通过早期用户对于该功能的反馈,亚马逊却发现用户对于这项功能很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通过Echo来控制更多的智能家居设备。接下来的进展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Echo如今已经初步成为控制其他智能家居设备的交互入口,并且在欧美地区的家庭普及不断提高。  Echo能为你做的事还有很多,例如你在厨房做菜,它可以告诉你很多菜谱;一个人闲得无聊,它可以给你讲个笑话;中午小息一会,让它1小时后叫醒你;出门前,它可以告诉你实时路况,从而选择开车还是地铁等等。现在请你再静下心来想一想,以上所描述的这一切,并不是由一个多么科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完成的,相反,它只是一个看起来有点酷的智能音箱,始终待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唤醒它,而这,也许就是人工智能的开始。  略显尴尬的体验  笔者在前文提到过,Echo支持多个音乐、电台以及有声读物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在欧美地区,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服务,并且都是免费的。然而在中国,这些服务却大部分都不能使用,例如流媒体音乐巨头Spotify、Pandora,目前都还未开放中国市场;最后笔者发现只有个别电台可以使用,并且内容还是以国内电台为主,这就让用户非常尴尬了,以笔者来看,恐怕只有等到Echo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天,我们才能使用这些第三方服务。  Echo目前在中国只有个别电台服务可用  另一个比较令人尴尬的是音质,笔者甚至怀疑Echo在被制造出来时就没有把音质作为主要卖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论是在Echo的网上宣传页面,还是产品包装的卖点上,都没有太多关于音质部分的介绍,你能找到的只有基本单元配置(一个2.5英寸低音单元+一个2.0英寸高音单元)和宣称的360效果,仅此而已。  虽然音质这东西是较为主观,但作为一个体验过无数音箱、耳机产品的音频编辑,笔者对音质的优劣自然有着较为客观的评判标准。可以这么说,用Echo来听歌音质很一般,所谓的360音效更是没听出来。如果说亮点也就只有人声比较醇厚饱满,而这也再次证明了Echo的调音是以强调人声和中频为主,因为用户可能每天都要和它交流,突出人声表现是正确的选择。  Echo的音质很一般  如果拿内容服务和音质来与国产同价位智能对比,Echo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但是这样对比又有些不公平,毕竟Echo目前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功能和服务无法提供中国用户使用。如果哪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那么除了音质外,Echo强大的智能语音交互、内容服务和丰富的第三方应用,恐怕是任何一家国产智能音箱都无法企及的。  国产智能音箱紧随其后  面对智能音箱在国外市场的火爆势头,国内音频与智能硬件厂商从也在不断寻求突破,这其中以京东智能、阿里智能为代表的两大平台发展较为迅速。京东智能旗下叮咚智能音箱是一款从产品设计、功能、语音交互体验上,紧随亚马逊Echo的产品。特别是在语音识别上,搭载了讯飞语音技术的它有望达到与Echo相同的智能语音交互连贯性。  此外,在笔者今天6月参加的京东智能&灵隆科技开放平台战略发布会上,双方宣布包括滴滴出行、百度地图、京东到家、中通快递、e袋洗等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服务平台,已经都与叮咚和京东智能达成战略合作。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京旗下智能音箱产品,都将支持以上以及更多第三方服务。而这一切,也正是亚马逊自2014年来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叮咚智能音箱国产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体验日趋成熟  笔者不是什么音频行业的专家,但对于近几年来的音频行业动态一直保持着持续关注。从行业发展状况来看,智能音箱必然会成为未来的趋势,不仅传统音频厂商在努力,国内各大电商平台、智能硬件厂商、数字音乐平台,以及时下各大网络服务平台都在努力,将更多第三方服务植入到智能音箱中。  现在,京东智能和阿里智能两大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而从目前来看,京东已经领先了阿里一步,通过与科大讯飞、滴滴出行、百度地图、中通快递、e袋洗等众多平台的合作,以前我们只能通过手机操作来完成,但现在只需要你动动嘴对着音箱说出来就可以了。亚马逊Echo率先打通了音箱与智能家居之间的交互通道,现在,国产智能音箱正在将这件事做的更好。  写在最后:  就像笔者在前面所说的,未来,智能音箱将成为你的私人生活助理,照顾你的日常起居,帮你打理生活上的点滴;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播放音乐。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需要你再用手机来操作,动动嘴告诉它就可以帮你来完成。只是这一切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也许来的有点快,很多人对于智能音箱还没有一个成形的概念,但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好的产品自然会受到用户的认可;2017年,智能音箱一定会走进更多中国消费者的家庭。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Jawbone将死,智能硬件创业哀鸿遍野,为何亚马逊Echo音箱却独领风骚?_声学在线_传送门
Jawbone将死,智能硬件创业哀鸿遍野,为何亚马逊Echo音箱却独领风骚?
可穿戴设备鼻祖Jawbone最近陷入了困境,种种迹象表明:这家红极一时的独角兽正在衰落。Jawbone是一家依赖概念和融资存活的企业,其主打产品智能手环并没有技术门槛,而且也没有挖掘出用户需求,销量远不及国外的Fitbit和国内的小米。其实,即便主打高端市场的Fitbit手环和打出低价牌的小米手环也是乏善可陈,既没有用户的当前刚需支持,又没有技术革新挖掘新兴需求,甚至都没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圈起小众市场。因此,当融资环境并不景气时,创业公司必然会失去话语权并走向衰落,一点儿也不会感到让人意外。但是,Jawbone并不是孤立的案例,它代表的是全球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一种典型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强调概念,忽略价值,更加关注PR和融资,而不是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从最近爆出的各种创业报道来看,智能硬件创业领域哀鸿遍野。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全球各大媒体最近都在疯狂报道,试图分析和归纳出其成功的原因。亚马逊的Echo诞世5年以来,其销量一直稳步上升,据传今年累计销量能够达到千万量级,这对于售价达到179美元的智能硬件来说,确实是个亮眼的业绩,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Echo的口碑积累一直非常不错。 为何智能硬件创业哀鸿遍野呢? 我们先从市场的本质属性谈起,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Jawbone的失败是因为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其他智能硬件,诸如智能家居,甚至服务型机器人所描述的需求,其本身就是伪需求。确实,有很多智能硬件创业公司试图创造一种用户需求,比如智能窗帘,但是这种毕竟还是少数。那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设备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呢?从人性追求美、懒、嗨的进化趋势来看,这是必然的。其实,你手边就有好几个可穿戴设备,比如耳机,天然的可穿戴设备。至于智能家居,难道你内心真的不需要一个忠实的、随叫随到、还能无限干活的机器仆人吗?毋庸置疑需要呀!所以,与其寻找那么多市场的借口,不如先从创业公司自身来找找原因: 第一:融资驱动的创业公司太过娇气典型的案例还是亚马逊,号称最残酷的华尔街,竟然容忍了这家公司20多年不盈利。还有我们国内的京东,他们的估值已经无法用任何数据来表示了,就连A股也难望其项背。这种超级宽容同样延伸到了创业领域,于是就有了Jawbone连续融资13轮存活下来。这就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全球很多创业公司,包括国内的诸多创业公司,自然而然就认为资本的钱是非常容易拿的,只要做做PR,讲讲故事,钱自然就到手了,而到底如何落地,如何盈利,收益怎样,这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反而都被忽略了。这种宽松资本环境的另一恶果就是让部分创业公司一直生活在温室之中,经不起任何市场的风吹雨打,既然钱如此好拿,为何创业者还苦逼的去思考、去干活呢?其实哪有容易切入、还能稳稳赚钱的市场,A股两千多家企业,又有几家是民营资本,少数成功的企业也都是苦熬磨难挺过来的。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必然的,创业者做的都是最累最苦的未来市场。即便比较成功的Echo音箱,也苦做了5年,项目几度被停掉,甚至首发都不敢宣传,而采用邀请的方式谨慎推广,而反观其他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满嘴概念,不见产品,Jawbone连耳机都做不好,何谈可穿戴设备的鼻祖呢。 第二:技术创业的公司几乎不做技术这是很奇怪的现象,Jawbone做技术吗?似乎不做,因为从来没看到Up手环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或者将来有新的技术注入,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这是一家工业设计公司。那么国内的智能硬件情况又怎样呢?除了已经死了的一大波山寨型的智能硬件公司,目前活跃的几家似乎也不乐观。当然,技术投入是非常花钱的,亚马逊仅仅为了Echo的核心技术麦克风阵列,就相继投入了巨资,并且为此收购了多家公司。为了保证效果,Echo的主要成本还是花费在了麦克风阵列上,而国内又有几家这样去评估技术呢?正是这种苛刻的技术追求,才保证了Echo能有较好的声学效果,较短的延迟时间,而这才是实现真实场景下语音识别率提升的关键,自然,效果的提升就是语音交互更加的自然。 第三:技术创业从来不考虑用户体验这个问题可以从微软开始谈起,即便技术再牛X,也不要强加给用户去适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管是B端还是C端,用户都是最终掏钱的主,而很多创业公司一副牛X的样子凌驾用户之上,这违背了商业的最初逻辑。我们可以挖掘需求引领用户,但不意味着要让用户为技术创新直接买单,当然间接是必须的,否则企业的投入窟窿也补不上。不尊重用户就很难做好用户体验,没有好的用户体验,自然就无法站稳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但是,这一切都被2VC的创业公司忽略了,不琢磨用户的需求,反而研究起投资人爱好。所以Jawbone很难从用户角度去改进产品,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机会,但是没有珍惜,而Echo音箱的团队则是必须仔细揣摩用户的每一个反馈,甚至因为同期竞争的其他方案,随时可以把他们的项目停掉。 为何亚马逊Echo却独领风骚?再来看为何亚马逊Echo音箱的成功,我这里定义为成功,是因为智能音箱这个产品系列以后也会卖不错。这个问题我曾与业界的资深投资人和市场战略分析人士深入探讨过,其中不乏峰瑞资本的李丰、朱祎舟,KEYTONE VENTURES的朱璘,和联想的李智勇,这几人曾主导投资过国内专业从事智能音箱解决方案,特别是麦克风阵列的新兴公司。我们大概总结了三个方面,也回应一下圈子里盛传的生态链制胜一说,生态确实重要,但不是Echo成功的核心,因为早期Echo根本就没啥生态之说,哪有公司会为一个没有上量的音箱整合生态资源呢? 首先,来看Echo的需求,Echo毕竟是个音箱,因此其第一属性不是智能,而是音箱。音箱这可是一个大产业,国内就是个千亿级以上市场,A股也上市了不少传统音箱企业。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存在巨大机会的市场,需求是刚性的,虽然不及手机,但算下你家里的电子设备,除了家电,可不就是耳机和音箱?说到这里我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因为用户手边的设备都和我们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竟然被我们,还有投资人都给忽略了。 其次,有了需求,做不到也是没有意义的。以HiFi和电脑音箱为代表的传统音箱市场已经萎缩,新兴的蓝牙音箱销量很大,但是没有技术革新,反而把原本简单的听音乐需求搞复杂了。本来三个步骤可以听到音乐,现在要花费7步甚至10步繁琐的过程,而且还不一定能够听到。所以音箱其实非常需要技术革新。怎么去做?WiFi音箱显然不行,同蓝牙音箱一样,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智能音箱显然是个方向,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智能音箱首先要解决它是一个“音箱”,声学在线也曾在《》那篇文章里讨论过这个问题,做成一个好音箱这本身就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才能做到。再加上智能,这又涉及到了更深的声学技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全球能整合这套技术的寥寥几家。即便看到Echo的成功,国内至今也没有仿制成功。 最后,还要谈谈智能的问题,到底我们该又如何理解智能呢?Echo给出了很好的示范,语音交互不是一种辅助技术,而是在很多场景要替代触摸屏的核心技术,是下一代的语音交互界面。因此,Echo十分鲜明的去掉了触摸屏,这十分大胆,但是却符合技术进化的趋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仔细思考人工智能的进化问题。O‘Reilly的CEO TIM曾经在Linkedin上探讨了”Fit and Finish“如何让交互更完整,著名作家、科技点评人李智勇老师同样持有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看来要亮出来了)。 国内为何没有出现类似的产品?国内最先模仿Echo的产品就是京东和讯飞联合推出的叮咚音箱,但是销量并不好,另外一家小智音箱基本死掉了。为什么呢?很多媒体人和投资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和KEYTONE VENTURES的朱璘多次拉各种圈子深聊这些问题。这两个产品,小智音箱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仅靠山寨死掉了,叮咚音箱的销量不佳则是涵盖了多个技术、生产和产品层面的问题。我不擅长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留给更专业的投资届人士去和大家分享探讨。总得来说,这么久没有出现类似产品走俏,确实也打了我们仿造大国的脸面,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国家未来的消费升级确实要靠技术去驱动。从技术创业的角度来说,我特别认同峰瑞资本李丰的观点,这是一个价值回归,好人才能赚钱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技术的价值以及商业变现。 如何打造国内的智能音箱奇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打造国内的Echo,必然要解决技术和产品的问题,而且应该发挥国内传统音箱行业的优势,带动更多厂商去合力打造智能音箱产业链条。由于智能音箱涉及的技术太过复杂,最好也有一家类似MTK的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做好底层的技术支撑和工业生产保障。国内目前能够提供这种技术的公司非常少,据我了解,仅有科大讯飞、声智科技和思必驰拥有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麦克风阵列技术,而这是Echo音箱的核心技术,也是Echo音箱的主要成本。但是仅仅有麦克风阵列技术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仅仅解决了智能问题,却没有解决音箱问题,显然,我们还需要一套声学技术方案。科大讯飞是国内上市的语音识别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行业背景,今年初推出了4+1麦克风阵列方案,在国内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中科大。因为和京东合作推出的叮咚音箱并不成功,据说科大讯飞团队非常不服气,希望再次推出自己的音箱产品。但是,至于技术方案,科大讯飞采用的方案和Echo还是有不少差异,国内声学大牛在《》那篇文章中也简单的做了对比分析。另外,科大讯飞是绑定云端识别的销售方案,这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说,真的难以接受。因为未来要提高真实场景下的语音识别率,数据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数据这一点上,国内的人工智能公司其实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也是新兴创业公司不惧怕类似科大讯飞这类大型企业的信心来源。思必驰是近两年发展非常迅速的企业,我个人觉得推出6+1麦克风阵列是这家公司成立10年以来最重要的举措。思必驰也在这个领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耗费了数年的研发投入,当然也有相当的回报,成功获得了阿里的战略投资。但据我的观察,思必驰在技术上的反馈还是有不少问题,而且他们的售价太高,工业化量产的时候总是个障碍。声智科技,相比另外两家公司,似乎名不见经传,但是这家公司在小圈子里面非常有名,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核心团队也是来自中科院和Google、Amazon。成立之后一直低调的专注于技术商业化验证,其核心产品已经在奇虎360和华为的相关产品中量产应用。这家公司是目前国内拥有麦克风阵列方案最齐全的公司,单麦技术方案,双麦技术方案,4+1阵列方案,6+1阵列方案和8+1阵列方案。根据内部人员爆料,这家公司9月份会面向全球发布智能音箱解决方案,从模组、OS到云端,提供包括麦克风阵列、语音识别、语义理解、音箱声效和声波对码等全套智能音箱的核心技术。最重点,也是引起我关注的是,这家公司会以部分开源和开放的方式提供智能音箱的解决方案。我个人还是非常期待这种开放式解决方案发布,如此一来,对于国内的传统音箱行业,绝对是利好的消息!开放才会推动国内智能音箱的产业链条,从而带动围绕整个语音交互设计的生态,促进国内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商业进展。但是,具体如何,还要让我们拭目以待!加入声学在线(实习生/兼职编辑):hr@soundonline.org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声学在线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8月27日 1:49
声学在线 最新文章
声学在线 热门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的echo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