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行为主义学派派与权变理论学派之间的异同

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中几个主要的关键论点
08-09-24 &匿名提问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西蒙。西蒙(Herbert.A.Smion)美国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管理思想 2.1.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和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管理的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 有许多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如长城,大运河和都江堰工程等.其中长城总长达到六千七百多公里,从公元前七世纪我国春秋战国时开始修建,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的宇航员曾报告说,他们在月球上可以观察到地球上两项人造工程,第一项就是长城.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均不发达的古代,我国人民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进行得如此周密细致,真正使世人感到惊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在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尽管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和选聘标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考试和平等竞争的方法选用人才,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范例,有的学者甚至把它说成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先驱.中国古代重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历史上的赵州桥,应县木塔和兵马俑等伟大的建筑和艺术,都是产品质量和工艺管理上的杰作.近千年来,中国的陶瓷制器一直享誉世界,不愧为瓷器之国.传统的瓷器工业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也体现在它在技术,工艺,管理上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其贡献 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出现过一批像孔子(孔丘),管子(管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孙子(孙武),韩非子,商鞅,李斯,诸葛亮,李世民(唐太宗),王安石,康熙(玄烨)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起是伟大的管理学家. 1.儒家思想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广为流传在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亚洲国家.近三十年来,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相继走上了现代化道路,社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企业管理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们都没有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走实行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恰恰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并结合本国的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用儒家的观点塑造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与西方管理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一些国家和地区把它称为&新儒学派&.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是什么 我们认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管理活动要&以民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提倡&德治&和&仁政&.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意思是说,我既然不能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那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 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人兽严格区别,人与人同类的自觉意识.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孔子竭力主张&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使天下民归心&.孔子在《为政》中强调&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处为政即指管理,其意思是说如果领导者以德治路线进行管理,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定居在天的中枢,而其它星球就会围绕着它转动.孔子将在德治路线下,管理者和民众的关系比喻成北极星和众星的关系,可以说极为准确生动,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与孔子出在同一时代的政治家管仲,孔子的后人荀况对民本思想的内核也有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在《管子·霸言》中,管仲指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国危&,这里的&本&是指基础和核心.在《荀子·王判》中,荀况则更清楚地表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固最为天下贵也.&这就是说人有形态,有生命,有知觉,更有礼义道德,因此他与水火,草木,禽兽有根本的不同.荀子的人贵论和管仲的治国安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部分,与孔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者主张&个体本位&,主张社会生活中个体利益的满足.而&民本&的实质是主张&群体本位&,重视团体利益.这种观点正是当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2)中庸.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管理思想的基础,中庸的本意是讲对事不偏不倚,折中和调和.孔子在《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实现道德的法则,是最正确的了,但是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过去一些人在评价孔子时,把中庸理解为保守,妥协,守旧的代名词,其实中庸思想体现了孔子认识事物的三分法:即&过&,&中&与&不及&.孔子主张要把握住&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而用中庸去引导人们.中庸思想启发大家去认识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例如用财有度,用人有度,赏罚有度,批评有度,处理人际关系有度等等.这一观念应该说对管理活动是颇有启发和现实意义的. (3)人和.孔子和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所说的和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协调与和睦,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与同流合污.人和在现代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企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从广义的观点看,还包括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平衡.总之,&和为贵&的观念仍有其重要的价值.不过在强调人和的同时,应认识到&人和&和&竞争&是人际关系的两极,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和&与&争&都是不可缺少的,正确的作法是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和争互补&,&和争相济&. (4)义利观.孔子所强调的&义&是指礼仪道德,&利&是指利益(即功利).孔子在《里仁》一文中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可以理解为管理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应是先义后利,先人后己,而对被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应是先利,亦所谓&先富之,后教之&.从现代的观点看,&利&和&义&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企业经营和激励中的义利观也是辩证的统一.对人的管理既要重视物质利益,又要重视精神因素.尤其是领导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提法实质上是对西方国家早期的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否定. (5)教育观.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十分强调&为政在人&,管理者要十分注意选才和育才.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即学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成为人才,才有可能为事业做出贡献.为了培养人才,孔子主张&有教勿类&,&诲人不倦&.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倡导&因材施教&.这些著名的论述,至今对教育管理工作者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道家的管理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老子》,又称《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道&,被解释为&万物之奥&;&德&,被解释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就是说,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如果说,《道经》是老子的认识论,那么《德经》则是老子的政治观和历史观.自然,两者的内涵是相依而不可截然分割的.《老子》这部书有丰富的管理思想,既有&治国&,又有&用兵&;既有宏观调控,又有微观权术,是被称为&君王南面之术&的重要著作.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庄周,杨朱等. (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源,认为万物都由道派生出来.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的宇宙法则.自然界是无为的,道法自然也是无为的,人循道也要无为.于是,无为就成为老子及其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老子认为,实现&无为&的管理原则,是要使社会上的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无为&和&不敢为&.第二,&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但是,老子首先却是把&无为&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来的.从这种认识出发,老子在治国问题上一贯强调&政简刑轻&,反对以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国.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就是采取放任的态度.提倡&无为&首先是要求国家政权和统治对百姓实行无为而治,这说明无为主要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过&无为而治&的论点,但孔子讲的&无为而治&仅只是一个领导方法方面的主张:君子或最高领导人要善于用人,而不要自己插手做具体工作.老子及其道家则把&无为&看作管理的最高原则,并把它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使&无为而治&成了老子及其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2)以弱胜强的管理策略 《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前提条件.在以弱胜强的条件方面,老子首先指出&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观点.这里&哀者&有双重含义:一是哀痛,是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忾;二是哀怜,是指它得到交战双方以外的势力(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哀者胜&实际上是一个战争性质的问题,&哀者&显然是进行正义的一方.因为只有进行正义战争的一方,才能有内部的同仇敌忾和外部的得道多助.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内部分崩离析,外部孤立无援,那么即使是本身有较强的实力,也可能被击败.如果实力本弱于敌,又处于众叛亲离的状况,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哀者胜&只是以弱胜强的一个前提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对内要教育群众,使人们了解进行战争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 其二,&以正治国&一一以弱胜强的基础.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兵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未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只有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胜;只有先使自己&无死地&,才能得生.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指此. 其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实现.老子的以弱胜强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以奇用兵&最大的特点是提倡后敌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后敌而动,敌军求战不得,会逐渐衰弱锐气;后敌而动,敌军躁急求战,会暴露弱点.由此后敌而动,才能制敌取胜. (3)善下的用人思想 老子说:&知人者智.&这就是说,认识人才,发现人才,才称得上有智慧.如何使用人才呢 老子形象地比喻:&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集聚的缘故,是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好地位.在这里,老子把江海比作领导者,把许多河流比作众多的人才,领导者对待人才应该谦下.老子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以贱为根本,高层的基础在下面,领导者应当时时处下,事事居后,不要显示自己的高贵,更不要把自己摆在前面,而永远应该谦恭,温和.另外,领导者还要做到&常善救人&,这样才&故无弃人&.这就是说,要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不遗弃人才.善下的用人思想,提倡&知人者智&,&善用人者为之下&,以及&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对于现代管理中如何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有启示作用. 3.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后来发现孔门仿周制而立的礼乐理论繁琐且劳民伤财,于是由师儒而转非儒,建立了自己生徒弥众的墨家学派. 墨家的管理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站在劝说当权者治国的立场,阐述有关管理问题的,有丰富的内容和值得借鉴之处. (1)管理目标——民富治国 墨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目标是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他借鉴历史的经验,把富国和消除民困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做努力的目标.墨子认为谋划天下大事是:&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挂,则从事乎众之.&在墨子看来,国家是超阶级的,政府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官府财政充裕有利于对外与四邻诸侯交往,对内食饥息劳,将养万民,所以富国也包含着利民,裕民.这样,他把富国与富民一致起来,又说&民富国治&,把&富&与&治&联系起来,强调发展社会经济的意义. (2)人际关系——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实际上是指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对立.在他看来,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制,损民以自立,以至全社会都处于&交相别&的对立中.所谓&兼相爱&,即是长幼贵贱皆爱;所谓&交相利&,就是利人才能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只有这样才能万民河,国家富,百姓暖衣温饱无忧虑的理想便可达到了. (3)用人之道——尚贤 墨子主张用人唯贤,&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是&为政之本&.用贤前要先根据人才能力的大小授官,贤人一旦录用,就要使他们有职有权,&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禄以从优为原则,但优厚的程度则以功劳大小为准.他们还须具备这样一些品质:敢于损己而益人,为己身所恶之事成他人之急;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若为官不称职,则抑而废之.在墨子的理想中,官无常贵,不存在终身制.墨子的尚贤思想,如果补上人才的培养一环,则将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人才管理思想. (4)行政管理——尚同 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墨子认为的上下级关系要贯彻最高层意志的组织系统与组织原则,用这样的组织关系,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绝对领导与有效的逐级管理.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没有思想的统一,便不能有行动的一致,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墨子认为尚同是行政管理之根本,只要为政者对人民&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贵以导其前,明罚以率其后&,举措适宜,就一定能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实现民富国治. (5)消费原则——节用 墨子是主张节俭的最突出的代表,其基本观点是:其一,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其二,以限制上层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为目标;其三,节俭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和维持小生产者的简单再生产;其四,提出&其生财密,其用之节&这样一个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认为&生财&和&用财&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关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贫富;其五,认为只有满足人们生理必需的消费品才能算是财富,奢侈品是被排挤在他的财富观念之外的;其六,认为节用是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而生产只是次要手段,因为&为者疾,食者从,则岁无丰&.而节用可使财富成倍增长;其七,指出统治者的不节用,是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的重要原因,也是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的主要原因.可见,墨子的消费观实质是小生产者的消费观. 4.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重要学派,它是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在历史上先秦法家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生产关系的产生,国家的统一以及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等. (1)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 法治思想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变法&迭起,法治便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搞变法维新,不讲法治是不行的.于是李悝的《法经》便应运而生了.&律文起自李悝&,这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封建成文法典.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严刑厚赏,意思一是强调刑法,二是注重赏罚.需要指出的是,法家的&法治&观念和国家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法家强调富国,却又主张&民弱&,&民愚&,&民贫&,&民怯&等.他们认为民弱则国强.&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所以,法家以法治国的目的,是要达到&富国强兵&,而不是&富民&.他们主张&国强民弱&,主要是从施展法禁的角度讲的. (2)&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 法家是极端的重农主义者,他们把农业看作是富国的唯一途径,甚至看作是国民经济的唯一部门,只要农业,其他非农业部门统统可以取消,&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 半农半居者,危.&在他们看来,农业即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即农,两者完全是等同的.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是过于偏激和片面.法家的重农不仅有理论体系,而且它还以基本国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法家学派&富国之学&的核心.此外,法家学派还有些很好的经济管理思想.如商鞅提出的&无宿治&的思想,即办事不拖拉积压,兢兢业业.商鞅还提出:&国富而贫治&的思想,即富国要当贫国来治理.还有:&国贵少变&,即治理国家要注意相对稳定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切不可朝令夕改.韩非也同样指出了&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这个道理. (3)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 法家提倡用人唯贤的人事管理思想,他们主张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买行赏罚制度,反对单凭个人喜怒好恶用人的人事管理原则.韩非认为,世人的天性既然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法家还主张对全国的人才进行管理.韩非认为,真正精明的管理者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才智要比一般人高明多少,而在于善于集中众人的智会管理的规划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规划.全面规划按社会管理的范围的不同,各个层次都要有自己的全面规划,这些规划是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依存的,总的是要实现社会管理的总目标,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总体说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是很丰富的,以上所述只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地总结这些思想,以便更好地加强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 2.毛泽东的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有无活力,活力大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极大.而在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对企业实行直接的行政管理,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以至工资,福利等统统由国家包办,企业甚少自主权,内缺动力,外乏压力,室息了企业的活力.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曾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搞活企业的思想与政策主张,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不乏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1)要给企业一定的独立性 毛泽东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他认为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间的关系.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十分明确地指出:&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从原则上说,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拨&至于企业的独立性,即所谓独立自主到何种程度,毛泽东在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分析了两种企业,一种是生产过程的企业,一种是流通过程的企业,认为它们应该有点&独立王国&.他指出,这里的所谓独立王国,是指有&半独立性,或者是几分之几的独立性,分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 (2)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是社会主义企业活力的源泉.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积极性.毛泽东认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是不能没有限制的.例如,全民所有制确立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可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却是不断变革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正确处理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他认为,领导人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体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他还认为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是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态度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不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用做工作,就会自然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 (3)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管理工业 建国以来,在工业管理上,我们一直偏重于用行政组织,行政方法,造成了管理多头,多级,管理机构臃肿重叠.《工业七十条》的颁布实施,对于加强工业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工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如何加强组织与管理未能涉及.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工业,交通中试办托拉斯,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业.办托拉斯就是要组织起来.不只是一个企业要组织起来,一个行业要组织起来,整个国民经济都要组织起来. 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所进行的一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当时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尝试,与小生产的分散经营管理模式相比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试办托拉斯的时间不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办,历时不到3年.但托拉斯取得的效果总的看来还是比较好的,对于解决当时经济领域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的管理思想是丰富的,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指导原则和具体思想,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体制提供了历史性的思想理论成果,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学习和回顾毛泽东关于管理的这些思想与主张,仍然可以深受裨益. 二,邓小平的管理思想 邓小平的著作中包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战争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的管理思想 (1)&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这种&三三制&政权,是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当时的条件下行使民主权力,对根据地各项事务实行管理的最好政权形式.在管理边区事务中,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抗日政权在行使职能中如何发扬民主;二是如何处理好党与政权的关系;三是在根据地建设和管理中如何开展群众运动.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晋冀鲁豫边区的对敌斗争中,从管理工作的角度围绕上述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 (2)指导与监督政策 关于如何处理好党与政权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那就是指导与监督政策,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即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对于根据地的管理工作中,党,政权,军队,群众这四种力量如何联系与配合,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根据地的党的责任是要善于掌握几种力量的联系与配合,根据不同条件去决定自己注意的中心方向,在解决这一中心工作时要求得其他工作的配合.在党的领导下掌握中心工作,并求得其他方面工作的有力配合,邓小平同志把它视为根据地建设的规律&. (3)开展群众运动 关于在根据地建设和管理中如何开展群众运动.邓小平同志提出,群众运动是有规律性的,他概括了以下几点:首先是发动群众,在发动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在发动群众之后,立即注意整理和健全群众组织生活;第三,在发动与组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第四,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内. (4)全局观 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对国家和经济的管理,出现了新的情况,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反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成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全局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为全体了.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 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为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为主导.&这一论述充满了辩证法,正确地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管理思想. 2.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管理思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 回答者: Glenn - 魔法师 四级  
15:07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其转折点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到了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经过几年新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定,从原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微观上,各国的企业同样也面临新的形势。由于新的国际形势由原来的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力竞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尤显艰难。但是,由于西方的人们还沉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之中,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日本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欧美企业连连败北,使得西方企业界和管理界开始对西方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企图为西方的企业找出一种灵丹妙药。这样除了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划分的11个管理学派的管理丛林之外,进入80年代后,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处在不断的演化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性回归,对于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强了;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管理理论研究在利用社会科学的其他理论和工具方面越来越强,其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自身的理论,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改变了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全新的管理思想,这也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革命。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在规律:第一,把管理的科学、理性方面同感情的非理性方面结合起来。西方国家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经典的科学管理运动的思潮,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当时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在当时没有科学的管理原则,也没有科学的管理依据的情况下,科学管理运动每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使得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次运动,在当时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企业的职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实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仅有理性,更重要的还有感情,不但要求获得经济上需求的满足,还要获得感情上、社会地位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满足。这样,行为科学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效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可行的。第二,把管理中的正式组织作用和非正式组织作用结合起来。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中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等。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正式的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和体系。泰勒等人在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中主要强调了正式组织的作用,而行为科学主要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第三,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方面相结合。古典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是非常强调管理中系统性、计划性和程序方面的作用的。而行为科学和权变学派等强调的,是如果因为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墨守成规,不顾存在的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把计划、系统看得一成不变,这样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他们非常强调管理的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但是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要正常地运转,就必须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管理理论有把这两种理论相结合的趋势。第四,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在精确性方面,管理理论研究已逐渐成熟,如管理理论中的运筹学、数量学、计算机、统计学、会计学方面的发展,使管理的精确性方面越来越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靠算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管理的过程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在许多情况下,发展和转化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清楚、不确定、不完美的情况。不能只注重精确性,而忽视事物发展的本质,也不能用模糊的方法描述管理行为,在管理上,只有有效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才会好。尽管在80年代的西方,在探索管理的新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出了许多有名的著作,如《寻求优势》、《z理论》、《企业文化》、《日本的管理艺术》等等,但是西方的管理学者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现代西方的管理问题呢?由于日本是以东方文化为主的国家,而且日本确实在企业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方的管理学者们也发现东方的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在管理的过程中对研究不确定、不清楚、不完美情形下的管理行为有着不同凡响的功用。因此,东方的管理思想在整个世界上逐渐受到重视,而且对西方的管理思想影响极大。回顾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东西方所形成的相应管理思想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东西方的管理思想也和东西方文化一样,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日本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如果不注意随着环境改变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基础,同样是不可取的;相反,如果西方在其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东方的管理思想,则有可能走向新的辉煌。 回答者: hunjjsk - 试用期 一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属,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起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管理者要想使他的产品有一个较长的销售周期,以便赚取足够的利润来补偿在推出该产品时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经受的一切风险,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运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此外,产品生命周期也是营销人员用来描述产品和市场运作方法的有力工具。但是,在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的过程中,产品生命周期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战略既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因又是其结果,产品现状可以使人想到最好的营销战略,此外,在预测产品性能时产品生命周期的运用也受到限制。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在产品开发期间该产品销售额为零,公司投资不断增加;在引进期,销售缓慢,初期通常利润偏低或为负数;在成长期销售快速增长,利润也显著增加;在成熟期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在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利润也大幅度滑落。如词条附图所示。   适用范围:该曲线适用于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不适用于风格型、时尚型、热潮型和扇贝型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包括风格型产品生命周期、时尚型产品生命周期、热潮型产品生命周期、扇贝形产品生命周期四种特殊的类型,它们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非通常的S型。   风格(style):是一种在人类生活基本但特点突出的表现方式。风格一旦产生,可能会延续数代,根据人们对它的兴趣而呈现出一种循环再循环的模式,时而流行,时而又可能并不流行。   时尚(fashion):是指在某一领域里,目前为大家所接受且欢迎的风格。时尚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特点是,刚上市时很少有人接纳(称之为独特阶段),但接纳人数随着时间慢慢增长(模仿阶段),终于被广泛接受(大量流行阶段),最后缓慢衰退(衰退阶段),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   热潮(fad):是一种来势汹汹且很快就吸引大众注意的时尚,俗称时髦。热潮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快速成长又快速衰退,主要是因为它只是满足人类一时的好奇心或需求,所吸引的只限于少数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的人,通常无法满足更强烈的需求。   扇贝型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延伸再延伸,这往往是因为产品创新或不时发现新的用途。以上四种特殊生命周期的图示如参考资料2所示。[编辑本段]产品生命周期优缺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优点是:产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适用的营销规划观点。它将产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时期,营销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此外,产品生命周期只考虑销售和时间两个变数,简单易懂。   其缺点是:   1、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   2、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准的S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无法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到底适合单一产品项目层次还是一个产品集合层次。   4、该曲线只考虑销售和时间的关系,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它影响销售的变数。   5、易造成“营销近视症”,认为产品已到衰退期而过早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6、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编辑本段]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策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策略汇总如参考资料3所示。[编辑本段]〖⒈导入期的营销战略商品的导入期,一般是指新产品试制成功到进入市场试销的阶段。在商品导入期,由于消费者对商品十分陌生,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把商品引入市场,力争提高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又遇到入期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在给新产品定价时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所以,在导入期,企业营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促销和价格方面。一般由四种可供选择的市场战略。   (1) 高价快速策略。这种策略的形式是:采取高价格的同时,配合大量的宣传推销活动,把新产品推入市场。其目的在于先声夺人,抢先占领市场,并希望在竞争还没有大量出现之前就能收回成本,获得利润。适合采用这种策略的市场环境为:   ①必须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求量;   ②这种商品的品质特别高,功效又比较特殊,很少有其他商品可以替代。消费者一旦了解这种商品,常常愿意出高价购买。   ③企业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想快速的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 选择渗透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在采用高价格的同时,只用很少的促销努力。高价格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低促销的方法可以减少销售成本。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①商品的市场比较固定,明确;   ②大部分潜在的消费者已经熟悉该产品,他们愿意出高价购买;   ③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必须有相当的难度和要求,普通企业无法参加竞争,或优于其它原因使潜在的竞争不迫切。   (3) 低价快速策略。这种策略的方法是:在采用低价格的同时做出巨大的促销努力。其特点是可以使商品迅速进入市场,有效的限制竞争对手的出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占有率。该策略的适应性很广泛。适合该策略的市场环境是:   ①商品有很大的市场容量,企业可望在大量销售的同时逐步降低成本;   ②消费者对这种产品不太了解,对价格又十分敏感;   ③潜在的竞争比较激烈。  (4) 缓慢渗透策略。这种策略的方法是:在新产品进入市场时采取低价格,同时不做大的促销努力。低价格有助于市场快速的接受商品;低促销又能使企业减少费用开支,降低成本,以弥补低价格造成的低利润或者使亏损。适合这种策略的市场环境是:   ①商品的市场容量大;   ②消费者对商品有所了解,同时对价格又十分敏感;   ③存在某种程度当前在竞争。[编辑本段]〖⒉成长期的营销策略〗商品的成长期是指新产品试销取得成功以后,转入成批生产和扩大市场销售额的阶段。在商品进入成长期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使用,企业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利润增加。在此情况下,竞争对手也会纷至沓来,威胁企业的市场地位。因此,在成长期,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保持并且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加速销售额的上升方面。另外,企业还必须注意成长速度的变化,一旦发现成长的速度有递增变为递减时,必须适时调整策略。这一阶段可以适用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1) 积极筹措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基本建设或者技术改造,以利于迅速增加或者扩大生产批量。   (2) 改进商品的质量,增加商品的新特色,在商标、包装、款式、规格和定价方面做出改进。   (3) 进一步开展市场细分,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用户,以利于扩大销售。   (4) 努力疏通并增加新的流通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面。   (5) 改变企业的促销重点。例如,在广告宣传上,从介绍产品转为建立形象,以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在社会上的声誉。   (6) 充分利用价格手段。在成长期,虽然市场需求量较大,但在适当是企业可以降低价格,以增加竞争力。当然,降价可能暂时减少企业的利润,但是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长期利润还可望增加。[编辑本段]〖⒊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商品的成熟期是指商品进入大批量生产,而在市场上处于竞争最激烈的阶段。通常这一阶段比前两个阶段持续的时间更长,大多数商品均处在该阶段,因此管理层也大多数是在处理成熟产品的问题。   在成熟期中,有的弱势产品应该放弃,以节省费用开发新产品;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原来的产品可能还有其发展潜力,有的产品就是由于开发了新用途或者新的功能而重新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的。因此,企业不应该忽略或者仅仅是消极的防卫产品的衰退。一种优越的攻击往往是最佳的防卫。企业应该有系统的考虑市场,产品及营销组合的修正策略。   (1) 市场修正策略。即通过努力开发新的市场,来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市场份额。   ①通过努力寻找市场中未被开发的部分,例如,使非使用者转变为使用者。   ②通过宣传推广,促使顾客更频繁的使用或每一次使用更多的量,以增加现有顾客的购买量。   ③通过市场细分化,努力打入新的市场区划,例如地理、人口、用途的细分。   ④赢得竞争者的顾客。   (2) 产品改良策略。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特征的改良,来提高销售量。例如,   ①品质改良,即增加产品的功能性效果,如耐用性、可靠性、速度及口味等。   ②特性改良,即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如规格大小、重量、材料质量,添加物以及附属品等。   ③式样改良,即增加产品美感上的需求。   (3) 营销组合调整策略。即企业通过调整营销组合中的某一因素或者多个因素,以刺激销售,例如:   ①通过降低售价来加强竞争力;   ②改变广告方式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③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如大型展销、附赠礼品等;   ④扩展销售渠道,改进服务方式或者货款结算方式等。[编辑本段]〖⒋衰退期的营销战略〗衰退期是指商品逐渐老化,转入商品更新换代的时期。当商品进入衰退期时,企业不能简单的一弃了之,也不应该恋恋不舍,一味维持原有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企业必须研究商品在市场的真实地位,然后决定是继续经营下去,还是放弃经营。  (1) 维持策略。即企业在目标市场、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等方面维持现状。由于这一阶段很多企业会现行退出市场,因此,对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来说,并不一定会减少销售量和利润。使用这一策略的企业可配以商品延长寿命的策略,企业延长产品寿命周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价值分析,降低产品成本,以利于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   ②通过科学研究,增加产品功能,开辟新的用途;   ③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内容;   ④改进产品设计,以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包装、外观等,从而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实现再循环。   (2) 缩减策略。即企业仍然留在原来的目标上继续经营,但是根据市场变动的情况和行业退出障碍水平在规模上做出适当的收缩。如果把所有的营销力量集中到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上,以加强这几个细分市场的营销力量,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市场营销的费用,以增加当前的利润。   (3) 撤退利润。即企业决定放弃经营某种商品以撤出改目标市场。在撤出目标市场时,企业应该主动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将进入哪一个新区划,经营哪一种新产品,可以利用以前的那些资源。   ②品牌及生产设备等残余资源如何转让或者出卖。   ③保留多少零件存货和服务以便在今后为过去的顾客服务。[编辑本段]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1、曲线判断法   2、类比判断法   3、经验判断法(家庭普及率推断法)   4、销售量增长率法   5、比率增长判断法[编辑本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2)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产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长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主义学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