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移的是什么山是什么文体

《愚公移山》复习试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愚公移山》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跳往助之
&&&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 (1)帝感其诚(&&& )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江水南边
&&&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扎水北边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横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 (1)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 (2)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词义。
&&& (1)聚室而谋(&&& )
&&& (2)投诸渤海之尾(&&& )
&&& (3)始一反焉(&&& )
&&&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
&&&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5.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 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 B.虽我之死&&& 虽然我死了。
&&& C.无陇断焉&&& 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 D.惧其不已也&&&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填写)
& &&&&&&&&&&&&&&&&&&&&&&&&&&&&&&&&&&&&&&&。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
6.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 (《管子?小问篇》)
&&& 注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 (1)桓公观于厩(&&& )
&&& (2)傅马栈最难(&&& )
&&& (3)曲木又求曲木(&&& )
&&& 2.翻译下面句子。
&&&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请你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
9.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叉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横线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惕。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
&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遏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 (《庄子?外篇?达生》
&&&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 (1)使之钩百而反(&&& )
&&& (2)稷之马将败(&&& )
&&& (3)公密而不应(&&& )
&&& 2.翻译下面句子。
&&&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 (《孟子?万章上》)
&&& 注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疲乏的样子。④罔:欺骗。
&&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 (1)反命曰(&&& )&&&&&&& (2)始舍之(&&& )
&&& (3)少则洋洋焉(&&& )&&& (4)悠然而逝(&&& )
&&& (5)孰谓子产智(&&& )&&& (6)得其所哉(&&& )
&& 2.翻译下面句子。
(1)少则洋洋焉。&&&&&&&&&&&&&&&&&&&&&&&&&&&&&&&&& &&&&&&&&&
(2)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3.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2.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一支曲子因和谐,便格外悠扬动听;一幅图画因和谐,便特别赏心悦目;一席谈话因和谐,便让人如沐春风……温馨的家庭、美丽的校园都因和谐而让你倍感亲切。请以“走进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对家庭或校园中和谐美的体验。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题白拟。不少于300字。
13.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14. 给加横线字注音
始龀(&&&& )&&&& 穷匮(&&&& )&&&& 厝&&&& (&&&&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15. 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16.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7.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 (1)B& (2)B& (3)A
6. 1.D(提示:“年且”的“且”和“之丘”的“之”读重音,其余读轻音)&
2.(1)全家& (2)之于& (3)同“返”&
3.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不赞成。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事物
7. 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8. 1.(1)察看(2)编排(3)要求2.直木都编上了,弯曲的木材便用不上了3.择人必须慎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译文& 桓公察看马厩,问养马人道:“马厩里的事什么最难?”养马人还未回答,管仲答道:“我也曾经做过养马人.敷设马栅栏最难:如先敷设歪的木条.歪的需要歪的采配,歪的木条用上了,直的木条无法用上。如先敷设直的木条,直的需要直的来配;直的木条用上了,歪的木条无法用上。”
9. 略[提示:贴近生活,直接切入内心世界,有利于说真话,扦真情。构思时应注意:“理解”人人需要,可以用“自己和周嗣人”的表现作为材料,写成记叙类的文章;如果写议论类的文章,不要停留在一般思路(什么是理解,为什么需要理解,怎样做到相互理解)上,最好能有些针对性,或含有反思的成分]
10. 1.(1)圆& (2)倾覆& (3)闭口& 2.(1)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2)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了& 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能承受的极限就必然失败。
&&& 译文& 东野穗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车轮压出的痕迹都是笔直的;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车痕都像是圆规画出来的。庄公觉得谁也超不过东野稷的驾车技术,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上奏道:”东野稷的马车肯定要翻倒的。”庄公很不高兴,假装没听见没有理会。不久,东野稷果然翻了车。鲁庄公便问颜阖:“您怎么知道他会翻车呢?”颜闽说:“他的马力气用完了,还强求它拼命奔跑,不翻车才怪呢。”
11. 1.(1)回复& (2)放弃,引申为放人& (3)一会儿(4)消失& (5)谁(6)处所,地方&
2.略(参看译文)&
3.①善良的人们常常被小人欺骗,而这些小人却总是因此沾沾自喜,但小人终究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②聪明正直的人可能受骗于一时.但仍然无损于他的聪明正直
译文&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儿就好了.悠然地消失了。”子产说:“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自由!”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都把鱼煮着吃了,他却还说:‘获得了自由!获得了自由!”’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话欺骗他们,但很难被不合情理的事情所蒙蔽。
12. 略(提示:天上,地下,世间万物,无处不存在“和谐”;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不“和谐”。正因为有许多不“和喈”的出现及其导致的恶果,更引发了我们对“和谐之美”的呼唤。构思本题,可采用”以问领写”的方法。比如,先提出下列问题:一、什么是和谐之美?二、为什么要追求和谐之美?三、怎样创造和谐之美?……再试着打开思路,回答这些问题。比如针对第一问,可以联想到“和谐之美是一种自然美,又是一种默契--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神通而不可浯达”“和谐之美表现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针对第三问,可以联想到“创造和谐之美需要信任”“创造和谐之美需要宽容…创造和谐之美需要关爱”,或“沟通带来和谐之美”“尊重产生和凿之美”……然后对以上各种同答加以筛选、组织,精选索材,挥笔成篇)
13. 列子&&&&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寇&&&& 道
14. chèn&&& kuì&&&& cuò&&&& rèn&&&& fǔ&&&& wú
15.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6.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17.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8. 1、B&&&& 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作者:&&阅读次数:& 更新时间: 17:40:4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愚公移山》的体裁是( )本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之一
【宁儿】橼6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 )本故事说明了(想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慢慢积累 )的道理,作者(列御寇)名(列子 )战国前期(道 )家思想代表人之一很高兴为您解答,【the1900】团队为您答题.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愚公移山》文章要点概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愚公移山》文章要点概括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
学习啦【阅读答案】 编辑:雪丽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愚公移山》阅读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题目
  1.课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时______,文体是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
  (1)且 (2)惩     (3)迂
  (4)诸     (5)焉     (6)反
  3.用原文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方式是:
  (4)愚公移山时的土石放置在哪里?
  (5)反映移山辛苦的句子是:
  (6)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的语句是: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的一个典型细节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聚室而谋曰/今其室十无一焉
  C.杂然相许/遂许先卒以驱驰  D.其妻献疑曰/时而献焉
  (2)(  )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
  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C.以君之力/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杂然相许/满坐寂然/吴广以为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6.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7.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愚公移山》
  1.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寓言
  2.1)将近况且 2)苦于 3)绕远 4)&之于& 5)哪里 6)同&返&往返
  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渤海之尾,隐士之兆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焉,邻人&&助之
  4.1)B 2)C
  5.1)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着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
  6.愚公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做法不合乎今天快速,速反应高效的发展要求.
  7.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时愚公移山。
看过&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愚公移山阅读题及答案]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396人看了觉得好
1263人看了觉得好
1011人看了觉得好
【阅读答案】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填空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小题2:文章通过愚公移..
填空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小题2: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的道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列子·汤问》 古代寓言小题2: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一定要注意本文的文体是寓言。这道题主要是日常学习中要加强记忆。小题2:试题分析:愚公不畏自己年老体衰、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人员稀少等种种不利条件,坚决移山,与智叟的交锋中,更能体会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坚定不移,因此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本题主要深入文章分析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填空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小题2:文章通过愚公移..”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发现相似题
与“填空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小题2:文章通过愚公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672156206164099832861932951825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